淺談鄉鎮機關和中心站(所)改革后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時間:2022-07-18 04:59:00

導語:淺談鄉鎮機關和中心站(所)改革后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談鄉鎮機關和中心站(所)改革后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按省免征農業稅綜合配套改革要求,我縣鄉鎮機關中心、站(所)于*年進行了改革。這次改革在適應城鄉經濟協調發展要求,完善鄉鎮政府運行機制,促進鄉鎮政府職能轉變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總體上說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隨著新體制的運行,也逐漸反映出一些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為總結交流改革經驗,進一步鞏固擴大改革成果,筆者就鄉鎮機關和中心、站(所)改革后在機構設置和編制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對策,進行了調查研究,現簡要綜合分析如下:

一、主要問題

*年,按省免征農業稅綜合配套改革要求,我縣將14個鄉鎮合并為9個鄉鎮,鄉鎮精簡了35.7%,核定行政編制316名。同時,根據鄉鎮轉變職能的需要,對9個鄉鎮內設機構均按“三辦一所”進行了統一設置。在鄉鎮機關改革基本完成的基礎上,對9個鎮的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畜禽防疫服務中心等11個中心、站(所)也進行了重新設置,核定事業編制484名,并改變了隸屬關系。

通過改革有效地精簡了機構和人員編制,轉變了政府職能,減少了財政支出,理順了中心、站(所)的管理體制,調動了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穩定。但是,不可否認,改革后也出現了一些新問題,需進一步加以完善。歸納起來,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個別鄉鎮“三辦一所”尚未真正發揮作用。從鄉鎮機關設置“三辦一所”的運行情況看,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是:個別鄉鎮從表面上雖按省里要求設置了“三辦一所”,但除財政所外,“三辦”基本上是形同虛設,實際工作中仍沿用以前的舊的助理、委員制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一方面,“三辦”在形式上都設置了主任,但主任發揮作用的確不多。鄉鎮的一些主管領導在工作上都是越過各辦主任,直接找具體的工作人員,辦主任基本駕空,無法統管辦內工作。另一方面,由于縣直部分部門對鄉鎮改革后的內設機構設置缺乏了解,在部署工作時也往往是直接對口找具體工作人員,而不找鄉鎮和相應的辦公室負責人,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三辦一所”的設置。

(二)個別鄉鎮編制配備缺乏科學性。*年免征農業稅配套改革時,省里是按鄉鎮幅員面積和人口要素,給鄉鎮重新核定的編制。但按這種辦法核定編制,在個別合并的鄉鎮出現了不切合實際的問題。出現了編制、人員過多的問題。以我縣的一拉溪鎮為例,*年改革時,一拉溪鎮同三家子鄉合并,定編40名。目前,根據鎮里的工作量,鎮里認為設置21個編制即可。一方面,合并后雖然管理和服務對象增加了,但并沒有帶來工作量的正比例增長,反而會因為資源的集約化管理和利用程度的大大提高,而提高了人員編制發揮作用的規模效應;另一方面,改革后政府職能和政府工作作風發生了轉變,政府開始側重服務,從具體的事務性工作解脫出來,加之現代化辦公設備的使用,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從而導致了編制人員富余的問題。改革后不僅機關存在此方面問題,部分事業單位的編制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出現的另一個問題就是,按相同標準核定的事業編制,在各鄉鎮卻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反映出有多有少,造成了實際工作中編制配備和人員使用兩層皮的現象。如,林業站的工作量和林業資源相關,并不取決于鄉鎮幅員面積和人口因素。*按鄉鎮幅員面積和人口要素核定編制后,岔路河鎮林業站只配備了4名編制,而按該鎮的林業資源所形成的工作量,需要配備6名編制才能滿足工作需要。相反按鄉鎮幅員面積和人口要素核定配備事業編制后,還有個別站也出現了人員編制相對富余的問題。

(三)部分鄉鎮中心、站(所)經費不足,創收能力不強,影響了本職業務工作的開展。*年稅費改革后,由于理順了鄉鎮中心、站(所)的管理體制和開支渠道,確保了人員工資問題,鄉鎮中心、站(所)的職工隊伍得到了相對穩定。但由于受縣級財力的制約,業務經費投入不足仍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影響鄉鎮中心、站(所)職能的發揮,成為制約中心、站(所)更好地為“三農”服務的重要瓶頸。如,鄉鎮農業站、農機站分別是負責農業新技術和農機化新技術推廣的單位,但由于經費不足,加之現階段自身創收能力有限,一些示范和推廣項目都普遍都沒有開展。在大力提倡鄉鎮中心、站(所)職能向服務型轉變的今天,其服務性職能沒有真正發揮出來。

(四)鄉鎮中心、站(所)隸屬關系的轉變引發了新的管理問題。鄉鎮中心、站(所)的隸屬關系由原鄉鎮政府主管轉為由縣直相關部門主管,財政經費由原鄉鎮劃撥改由縣直主管部門劃撥后,隸屬關系和經費撥付渠道的轉變,帶來了管理上的一些新問題:一是由于與鄉鎮中心、站(所)距離較遠,縣直主管部門在管理上只能靠下達硬性工作指標來管理,在具體的工作調度、指揮和日常管理上鞭長莫及,力不從心,難以管細管實。同時,鄉鎮中心、站(所)劃歸縣直相關部門后,鄉鎮政府因對其沒有人事編制管理權,在具體工作上需要鄉鎮中心、站(所)配合時,往往出現調度不靈、各自為政、影響鄉鎮整體工作任務完成的現象。

二、主要對策

筆者認為,解決上述問題,進一步鞏固擴大改革成果,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不斷完善縣(市)、鄉(鎮)領導工作方式方法。*年鄉鎮機構改革對“三辦一所”的設置,是省里針對鄉鎮政府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職能轉變而作出的決定,思路和定位無疑是清晰準確的。解決“三辦一所”設置和運行兩層皮的問題,可采取的以下辦法:一是在今后的鄉鎮工作中盡量理順鄉鎮各主管領導分工,使之盡量符合鄉鎮“三辦一所”的格局設置。二是提高鄉鎮領導對“三辦一所”機構設置的重視程度,改變舊的工作習慣,做到工作按流程進行,發揮“三辦一所”負責人的作用。三是利用適當的形式和機會,宣傳鄉鎮機構改革的意義,明確鄉鎮改革后的內設機構設置及工作運行規程,使縣直各部門在向鄉鎮部署、調度工作時不出現違背規程問題。

(二)實行“總量控制、動態管理”編制管理辦法。鄉鎮改革后,省已給各縣(市)鄉鎮政府和中心、站(所)核定了相應的編制,建議省在控制各縣總編制不變的情況下,應允許縣里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在不突破編制總量的前提下,可自主地調整鄉鎮政府和中心、站(所)的編制和人員。這樣既可實現省對縣在編制上的總量控制,又可滿足基層自主、優化、靈活使用編制的需要,很好地解決改革后部分基層單位在編制核定上出現的一些問題。

(三)加大對鄉鎮中心、站(所)社會公益服務職能的支持力度。鄉鎮事業單位改革后要注意守住的底限就是,社會公益服務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群眾滿意度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改革后各級政府要加大對鄉鎮中心、站(所)為“三農”做好各種技術服務的經費支撐,加大投入,建立以錢養事的新機制。省級財政每年應籌措一定的資金,對鄉鎮涉農事業單位實行“以獎代補”的政策,對比較有推廣價值的新技術實行專項支持,解決基層單位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經費不足的問題,打破制約鄉鎮中心、站(所)服務職能發揮的瓶頸。

(四)強化對鄉鎮中心、站(所)的管理機制建設。在鄉鎮中心、站(所)管理上,要妥善處理好主管與協管的關系,既要以主管部門管理為主,又要強調和重視鄉鎮政府的協管作用;主管部門要加大對中心、站(所)及人員的考評、獎罰力度,在人員的調配、任用和獎罰上,要爭求和重視鄉鎮政府意見,將其意見作為人員管理的重要依據,同時賦予鄉鎮政府以否決權力。鄉鎮政府在中心、站(所)人員的管理上要積極提建議,協助主管部門加強對中心、站(所)工作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