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工作調研報告

時間:2022-07-21 04:04:00

導語: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工作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工作調研報告

今年七月中旬,全國人大組織部分人大代表到我市專題視察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問題。市人大常委會指定由我全程陪同,從而,使我對全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農民積極創辦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政府也似乎有心推動,但農民又感到在發展中有許多困惑和煩惱,值得引起社會的重視。

一、我市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現狀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為了與國內、國際大市場對接,我市廣大農民群眾開展了各種形式的互助與聯合,創辦出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有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及各專業協會組織199個(其中農業系統27個,供銷系統172個),帶動農戶9.5萬余戶,年銷售額達1.8億多元。單農業系統的27個合作組織的社員(會員)去年光合作組織的人均年純收入就達4750元。這些組織在引導農民適應市場需求調整種養結構、加工農副產品,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等方面,均發揮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但是,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畢竟是新生事物,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規模小,人數少,合作經濟組織的成立,受制于牽頭人的經濟實力、組織能力等制約。受制于入社(入會)條件的制約,許多合作組織不敢也不可能隨意發展會(社)員。有的合作組織類型、職能定位大致相同,存在著各自為戰,相互競爭的現象,不僅損害了農民的利益,而且降低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二是缺乏規范、可操作性的章程、管理辦法、財務制度。一些依托專業大戶,龍頭企業興辦的組織,普通成員甚至沒有決策參與權。一些成員之間的合作關系僅靠感情或口頭協議以維持。三是社會認可程度低。一些人認為合作組織是一種自生自滅的純民間組織,要吸取20世紀中后期辦農業合作社的教訓,不要過多干預。四是法律地位尷尬。目前,沒有一部法律、行政法規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身份。民法通則有關法人制度的規定中,沒有合作社或者合作經濟組織的條款,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同樣沒有給其注冊登記的地位。農業法雖然規定“國家鼓勵農民在自愿的基礎上組成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并要求依法登記。但是由于沒有登記的依據,工商部門一般不予辦理。而有的只好到民政部門登記為社團組織,或到農業部門進行登記,而這種登記又是一種沒有法律效力的登記,工商、稅務、銀行都不以認可。因此,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銷售農產品難以取得增值稅發票,無法從銀行或者信用社取得貸款,無法以組織的名義簽訂合同等。

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引導農民走向市場

1、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一項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戰略意義的舉措。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對提高農業效益和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由于農民組織化程度低,以千家萬戶為主的小農戶分散經營已越來越不適應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主要表現在:農戶的決策趨同,造成資源的浪費;分散經營,不利于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影響了農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分散經營,各自為戰的農戶直接參與市場活動,難以形成規模經濟,降低了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從而嚴重影響了我市農業的發展,削弱了農產品在國內國外市場上的競爭力。近年來農民自發成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實踐就有力地說明:合作經濟組織可以有效地解決分散經營與大市場之間的諸多矛盾,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如惠東縣四季鮮荔枝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3年3月。社員數從最初的13戶發展到目前的139戶,有荔枝生產基地3000畝。擁有2600平方米的加工場1個,保鮮冷藏庫4個,綠色真空保鮮庫1個,無菌保鮮果蔬生產線1條,環保型低溫冷風脫水烘干生產線1條,合作社的荔枝產品獲得國家無公害食品和國家綠色食品雙認證。其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2005年,該合作社員人均增收2130元,年純收入達到4850元。

四季鮮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建立,把農民聯合起來與市場打交道,使個體農戶走出了孤立封閉的生產運營圈子,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同時,也擺脫了農資需求與產品銷售方面的壓力,很好地解決了分散經營農戶與大市場進行有效聯接的問題,在小規模分散經營的農戶與市場之間建立起一種比較協調的關系,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是建立市場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一個有益的探索。

2、對現有的合作經濟組織,必須不斷推進組織結構重組和治理機構再造。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過程。對于各種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來說,也需要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目前,我市的農民合作組織或農民專業協會,特別是在民政部門登記的170多家,還只是提供一些簡單的技術和信息服務,解決一些農資必需品,其組織結構和治理結構也比較簡單,這類組織要不斷地提升自己,建立協會(組織)的章程,制定經營、財務等規章制度、議事規則,使之步入健康的發展道路,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結合新農村建設引導農民走經濟合作的道路。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扶持現有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壯大實力,發揮帶動農民致富的龍頭作用。

3、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呼吁良好的輿論、政策和法律的支持。

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獨立的市場主體,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民事法人,在其成長壯大過程中需要良好的輿論,優惠的政策以及法律的保護和支持。目前,最為迫切的是法律的認可。名不正則言不順。目前,我市有國家農業部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試點單位1個,省級試點單位4個,市級試點單位6個。不管是哪一級的試點單位,他們去注冊登記時,均碰得鼻青臉腫,不是被要求要有足夠的注冊資金,就是被要求按有限或無限責任公司來注冊登記。按合作經濟組織的狀況,均無法按《公司法》的條件進行登記,也就是說按現行法律,他們不可能取得合法的經濟法人的地位。沒有法律地位,這是當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發展中繞不開的一個坎。據全國人大代表調研組透露,一部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法律正在審議之中,我們迫切希望這部法律能夠早日出臺,盡早明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身份,盡快擺脫名不正言不順的尷尬局面。

目前,我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有了一定的規模,較好地解決了村級組織“統不了”,單家獨戶“辦不了”,政府部門“包不了”的問題,體現了無限的生命力。讓全社會都來關心、扶持這一事物的成長壯大,發揮他們在建設新農村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