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稅源監控調研

時間:2022-09-05 05:03:00

導語:基層稅源監控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層稅源監控調研

稅源管理水平如何,取決于基層稅務機關的管理精細化和科學化程度。但“疏于管理,淡化責任”問題,不能一味歸咎于基層。有許多因素是機制或體制方面的問題,是基層自身無法解決的。文章立足于基層,剖析三方面因素,提出了相關建議。

最近,國家稅務總局提出要對稅收征管實施精細化、科學化管理的要求,切實加強“兩基”建設,全面夯實征管基礎。但目前基層稅源管理存在的諸多問題,其產生的根源多種多樣,必須加以梳理,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認真分析,對癥下藥。

一、當前稅源管理的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內部管理缺陷制約了稅源管理。一是征管模式與稅源管理不協調。目前的征管模式和征收力量的設置和配置都沒有充分考慮稅源管理的實際需要。在機構設置、征管流程和崗責體系等方面有關稅源的管理缺位,沒有相應的機構和崗位負責有關稅源信息的采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征管流程也缺少稅源管理業務的環節和規定。二是稅源管理辦法不完善?,F有的稅收征管辦法大多是屬于規范征管行為和流程方面的,在稅源管理方面沒有形成一整套規范的管理制度和辦法,稅源管理工作基本上處于無章無序的狀態。三是基層一線稅務管理人員偏少。近年來,稅務改革比較頻繁,每一次改革都伴隨機構的不斷收縮、信息不斷集中、人員向城鎮富集。導致基層一線征管力量嚴重不足,全系統基層一線人員占總人數的比例只在30%左右,高的地方也不超過40%,這樣的人員分布直接影響了稅源管理的精細化程度?;鶎右痪€管理人員素質不高。機構分設后,國稅系統進人比較少,一線稅務人員年齡老化的現象比較嚴重,加之稅收信息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對稅務人員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稅務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提升,大部分稅務干部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稅收工作需要。四是信息綜合利用率差。盡管實現了數據處理大集中。對海量的原始信息處理簡單化。稅源信息只是簡單的數據堆積,只有情況,沒有分析;缺少專門人才深層次的分析,決策參考依據性、準確性不強。

(二)上級導向影響基層稅源管理。可以說,上面強調什么,基層就抓什么,導向性很明顯。一是稅收服務與嚴格執法關系問題。上級機關要求基層為納稅人服務的多,強調服務服從執法的少,有的地方出現執法服從服務現象,忽視了必要的稅源管理。二是信息化建設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問題。上級部門強調信息化建設多,投入多,而沒能及時發現和糾正基層把“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理解為“依靠”的錯誤傾向。信息數據主要來源于納稅人主動申報的幾張報表,基本上是“死”信息。而一些動態的“活”的信息,如企業生產經營狀況、工藝流程等相關指標無法掌握、無人掌握?;鶎右痪€管理人員依據工作流程和崗責要求坐在辦公室等信息流、等納稅人找上門現象較多,主動管理的情況較少,人機結合程度差。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和時效性得不到保證。三是集中征收與零距離管理問題。強調數據集中、稅款集中征收的多,對貼近式服務、貼近式管理要求偏少。管理責任區管理人員的職責、范圍和任務,沒有具體規定。一般鄉鎮沒有固定管理員,大多實行巡查制,走馬觀花,職責不清,對稅源零距離管理不到位,同時也,也影響了為納稅人提供零距離稅收服務。四是稅務稽查與日常管理問題。強調發揮稅務稽查的打擊查處、增強威懾力的多,強化稅源日常性管理的少。在納稅評估中,不準實地檢查、不準制作下達涉稅文書,不了解納稅人納稅情況。導致日常性、經常性管理流于形式。

(三)外部環境影響基層稅源管理。目前,地方政府干擾稅收執法的現象屢見不鮮,特別是在對招商引資企業的“保護”方面體現的最為明顯。由于地方政府及各部門的年終打分,將直接決定國稅系統文明行業創建和行風評議的排名,所以基層國稅部門往往在堅持原則、依法辦事的同時,或多或少地考慮文明行業創建工作,有時甚至受制于創建工作,稅源管理的精細化程度受到極大影響。同時,社會的法制、信用和信息化程度對稅源管理也有著直接和重要的影響。在經濟交易和結算中現金支付普遍存在,大量資金賬外循環,稅務機關對稅源的管理監控難以實現。經濟及涉稅信息的社會監控體系沒有建立起來,盡管新的征管法要求工商、金融等部門加強與稅務部門的配合,實現信息的相互采集和交流。但與統計、工商、銀行及經濟綜合管理部門之間沒有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網絡沒有聯通,交流渠道不暢通,信息得不到共享,稅源管理缺乏相應的外部環境配合。

二、加強稅源管理的對策和措施

(一)合理確定征管組織形式?;鶎佣愂照鞴艿闹饕ぷ鲬撌亲ザ愒垂芾?,工作重心要向稅源管理轉移。根據稅源管理的需要,按照總局“以申報納稅和優化服務為基礎,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集中征收,重點稽查,強化管理”34字征管模式,合理調整征管機構設置。規定不同級別的稅務機關監管不同的稅源,擔負不同的責任?;鶎诱魇障盗袑嵭屑泄芾?,撤并機構減少環節;壓縮稅政和執法管理人員,擴大管理系列的規模,強化職能,將大部分的管理力量和資源要充實到管理系列中來。管理人員要充實到基層一線,把新錄用大學生放到基層一線鍛煉2—3年,更新管理人員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促進稅收管理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更好地適應稅收征管的規律和要求。

(二)建立和完善稅源管理辦法。按照全國稅務系統征管工作會議精神,建立健全稅務管理員制度。進一步強化納稅人戶籍管理,完善稅務登記制度,加強清理檢查,減少漏征漏管戶。進一步實施分類管理,對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納稅信用等級的納稅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做大做強納稅評估。充分運用各種信息資料,輔之以必要的日常檢查,了解情況,分析企業銷售(營業)、庫存、成本、實現利潤、實現增加值等指標與其繳納的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的關系,綜合分析行業總體稅收狀況和納稅人個體納稅情況,通過分析比較,摸清規律,發現問題。結合實際制定行業平均利潤率、平均增值率和各稅種相對于其稅基的平均稅負等評估指標,建立科學、實用的納稅評估模型,對納稅人納稅情況進行縱向和橫向比較,分析測算納稅人實際納稅與應納稅額的差距,評估納稅申報的真實性,增強管理的針對性。培養稅務部門自己的精算師、分析師,加強稅源分析。進行經濟與稅收相關分析。通過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把握發展趨勢,有針對性地采取加強管理的措施。收入分析不僅要關注稅收收入總量增減變化,更要分析各稅種收入與相關經濟指標的關系,分析宏觀稅負和稅收彈性變化原因,對不同地區、產業、行業稅負水平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發現問題要深入到企業層面進行納稅評估,為強化管理提供依據。

(三)大力推進稅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建立全方位的稅源管理信息網絡。包括反映國民經濟宏觀發展狀況的各種數據、消息、資料,應該及時掌握國家的經濟、稅收政策對稅源產生的影響;納稅人生產經營變化情況,全面把握納稅人的經濟活動、應稅收入。開發稅源管理、應用的計算機軟件系統,搭建稅基管理網絡,系統解決稅基管理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傳遞等問題。實現“一戶式”信息儲存,加強稅源分析和納稅評估,切實提高稅收征管水平。

開發推廣全國統一的稅源監管軟件。通過對已發生的涉稅行為進行監督控制,在現有的大量數據里面找出異常數據。解決稅源監控、稅務執法行為監控、稅務稽查行為監控等的缺位問題。配套征管決策分析系統、稅收預警系統等輔助軟件。充分應用征管軟件數據和網絡申報數據,金稅工程數據,對分布式數據進行集中查詢,對重點稅源戶的信息進行進一步挖掘,比對和分析,使得重點稅源監控和管理向更高層次發展。運用征管預警系統,實現對納稅人的涉稅事項辦理情況動態提醒。避免納稅人發生涉稅違法行為。

(四)強化稅法宣傳,優化辦稅服務。對納稅人要加強稅法宣傳,提高稅法遵從意識,增強納稅人依法納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行規范的稅法公告制度,采取免費發放稅收資料、召開政策會、送政策上門等措施,使納稅人及時了解各項稅收法律法規和政策。對納稅人實行稅務稽查自查免除處罰的辦法,培養和提高納稅人的自覺納稅意識。著力提高稽查的威懾力,提高納稅人不遵從的成本,增大違法風險。在法律上適當增加稅務部門查案辦案的特許權,暢通稅務案件偵查、審判的渠道,提高稅務案件懲處力度。

稅務機關加強自身建設,培養團隊精神。為納稅人人性化服務,做好集約服務和分別服務,“一站式”服務和個性服務。大力推行全程服務、首問責任制,方便納稅人。進一步把文明辦稅“八公開”制度落到實處,大力推行“陽光作業”,杜絕“暗箱操作”,增強稅收執法的透明度,為納稅人提供公平、公開、公正的稅收環境,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五)實現社會綜合治稅。在稅源管理上強化與地稅、工商、公安、街道辦的協作,盡量避免漏征漏管現象的發生;在納稅申報和稅款入庫上,要強化與金融、海關等部門的協作;在稅收稽查上要強化與地稅、審計、公檢法等部門的協作。同時,通過建立稅收違法案件舉報有獎制度,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協稅護稅積極性,建立“市、縣區、鄉鎮”三級協稅護稅網絡。建立健全考核獎懲機制。把社會綜合治稅納入年度目標管理考核,并作為各級稅務機關領導班子政績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同時,積極爭取各級政府支持,把社會綜合治稅工作納入政府對各部門、各單位綜合考核和領導班子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對思想重視、工作得力、成效明顯的部門、單位和個人,認真落實獎勵資金,進行表彰獎勵;對因工作不力造成稅收流失的,嚴肅追究有關單位和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并與部門經費掛鉤。通過建立健全綜合治稅人員管理、考核、培訓、獎懲制度,進一步增強各相關部門和單位配合、支持社會綜合治稅工作的責任感。

(六)加強社會信用環境建設。建立誠信納稅的體系,樹立信用觀念,把誠信納稅作為納稅人的一種無形的重要資本,將個人納稅號與現行身份證號和銀行信用賬號、享受社會保障及社會管理需要證明個人,信譽的資料相結合,建立終身識別號碼,建立個人完整的終身信息資料,實現各種信息資源的交換、共享。通過實行納稅信用等級評定制度,建立失信受罰和誠信受益的機制。對于稅收信用好的納稅人,稅務機關在稅收管理與服務方面應給予更大的方便。發揮稅收誠信品牌在維護經濟秩序和經濟社會生活、人際關系中的作用,進而推動社會的誠信,為社會信息化建設奠定良好的環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