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組織發展現狀淺析(市)
時間:2022-04-08 07:41:00
導語:社會組織發展現狀淺析(市)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市民政局堅持“培育發展與監督管理并重”的原則,社會組織取得了快速發展。目前,全市登記備案的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各類社會組織已達136家,20*年個人會員總數達到145649人,團體會員306個,吸納工作人員2785人,社會組織已經成為我市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主要作法
(一)注重宣傳,努力為社會組織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社會組織的發展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我們充分利用多種媒體,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廣泛深入的宣傳。通過舉辦“發展社會組織,構建和諧*”社會組織知識競賽和“學習十七大精神,發展壯大社會組織”征文等活動,免費發放宣傳書籍260本,廣泛宣傳社會組織政策法規,讓社會各界了解社會組織的政策及有關規定。積極向每個社會組織推薦訂閱《中國社會報社會組織周刊》,利用這一宣傳陣地,挖掘、總結、推廣、宣傳管理規范、功能到位、作用明顯的社會組織。今年汶川地震發生后,全市各社會組織緊急行動,發起了“情系災區、講真情、送溫暖、獻愛心”為主題的捐款活動,短短半個月就籌集善款537萬多元送到災區,展示了新時期社會組織的良好社會形象,也為社會組織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環境。
(二)加強服務,努力為社會組織營造寬松和諧的管理工作環境。
改進服務方式,加大對社團組織登記前的指導服務;編印了《*市社會組織行為指南》,對社會組織辦理登記和日常管理提供指導幫助;免收登記費用,優化服務環境,提高服務效能,為社會組織登記盡可能提供方便。成立社會組織促進會,為社會組織搭建交流服務平臺,加強了社會組織與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聯系,促進了社會組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適當放寬登記條件,簡化登記手續,降低登記門檻(如對鄉鎮區域內的農村專業經濟協會開辦資金放寬至2000元);對暫不具備登記條件的基層社會組織采用備案管理的辦法,納入民政部門的管理,為社會組織提供政策上的全面支持,使他們在寬松和諧的市場環境中共同發展。
(三)注重規范,努力為社會組織營造可持續的發展環境
按照“分類指導、因會制宜、齊抓共管、穩妥推進”的原則,2005年8月提前完成了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機構分設、人員分離、財務分開、職能分開的政會脫鉤任務,通過政會分開、政策引導和行業自律,促進行業協會提高服務水平,增強自律能力,推進行業協會規范有序健康發展。以制度建設為重點,以業務培訓為抓手,通過規范章程、舉辦社會組織負責人培訓班,促使社會組織樹立自律意識、完善自律機制,不斷加強內部組織建設、規章制度建設、民主決策機制建設,從制度上促進社會組織依法按章程開展活動,達到社會組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目的。積極探索建立自律與誠信長效機制,使廣大社會組織不斷走上誠信守法、以質取勝的良性發展軌道,為社會組織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二、社會組織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
我市社會組織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在近幾年的快速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社會組織遵紀守法意識不強,有法不依、無法可依現象較為普遍。
一些社會組織,不遵守國家法律規定,擅自開展違法違規或違反章程規定的活動,擾亂了經濟和社會秩序,也影響了社會組織的健康發展。另外,我國關于社會組織的法律法規還不健全。還沒有專門的、全面的、嚴謹的關于社會組織管理的《社會組織法》,使得社會組織的設立、性質、地位、作用及職能等沒有完全明確、規范,缺乏行業自律環境。同時在人員編制、職稱、評定、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稅收減免等方面也沒有相配套的法規與政策,使多數社會組織的隊伍不穩定,人員和知識結構老化,缺少應有的活力與作用。
別外,社會組織參加年度檢查的意識差。對社會組織進行年度檢查是登記管理機關行使監督管理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條例》賦予登記管理機關的一項重要職責,一發參加年度檢查是每個社會組織必須遵守的。有的單位消極對待年度檢查,屢次通知不到,甚至變相對抗年檢;有的單位填寫《年度檢查報告書》時持應付態度,有關數字與實際情況根本不符;有的單位對變更的法人代表、辦公地址等事項不能在《年度檢查報告書》上體現,沒有按規定依法履行變更登記手續。
(二)內部制度不完善,尚未實現自我治理。有些社會組織規章制度不完善,組織機構不健全,或雖有制度,比如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制度等,但由于專職人員過少、財力不足等原因,都不能有效落實;有些社會組織缺少主動性、創造性的工作精神和服務意識,往往行政依附性強,等、靠、要思想嚴重,致使沒有成文章程,只有不規范的口頭規定;有些雖有章程,但不能獨立實施,組織功能、協調功能都與市場經濟的要求相差甚遠,自我治理只能停留在口號上。同時,有些單位通過媒體向社會的廣告宣傳、招生簡章、服務項目等內容不真實,甚至有欺詐傾向。
(三)官辦色彩過濃的“準政府”性社會組織依然存在,社會組織缺乏獨立發展的條件。有些社會組織無論是從章程的制定、高層人事權、日常決策權,還是內部運行機制、激勵機制、監督機制等方面,都缺乏相應的獨立性。許多社會組織由政府部門牽頭發起,負責人一般由本系統主要領導人擔任,工作人員也是所屬機關的干部,行政干擾較大,在人、財、物上都沒有自主權,在工作和開展活動中也沒有自主權,這種過分的依賴性,限制了社會組織日常工作的開展,失去了社會組織作為非政府社會進步力量的民間代表性,脫離社會土壤,延緩了自律機制的形成,對社會進步的積極作用大打折扣。
(四)缺乏自覺接受監督意識,公開、透明度不夠。大多數社會組織的社會事務不公開,無法衡量其社會效益;社會組織的章程中明確規定必須開展各項服務,但不少社會組織工作不到位,且缺乏監督約束;有些社會組織內部管理不公開,財務制度不完善,不做年度財務審計報告或者雖然做年度審計財務報告,但無嚴格審計,透明度不高。原因在于:一是缺乏道德和制度上的約束;二是有些為本單位“小金庫”創收而設立的社會組織,行政干擾較大,甚至沒有獨立的財務帳戶,單位與社會組織有的經費收支合二為一,財務管理不獨立、不透明。
三、社會組織法制化、制度化建設的建議與對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規體系,營造良好的外部社會環境。
社會組織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其發展離不開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因此,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操作性強的有關社會組織管理的法律法規,各級政府也應結合實際制定規范性文件以保證社會組織工作健康有序開展。
(二)完善組織章程和機構,建立健全內部制度。
社會組織必須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一整套制度體系,形成自律機制,用嚴格、規范的制度保證各項工作的健康運行。
首先,社會組織依法開展活動,必須完善組織章程和機構。以章程為依據,健全組織機構:如權力機構---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執行機構---理事會或董事會,辦事機構---秘書處、辦公室、財務部、宣傳部等。同時,還要在理事會或董事會之外設立監事會,對組織的年度計劃、年度財務審計報告和平時的經濟活動進行批準、監督。具備建立黨組織條件的,應當建立黨的基層組織,自覺接受黨組織的教育、引導和監督等活動。其次,社會組織依法開展活動,必須以章程為核心,建立健全各項內部制度。
一是要建立民主決策制度。克服行政化傾向,舉辦民主化社會組織,充分發揮會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常務理事會的作用,以民主協商、協調、公開公正的方式處理內部事務。在行業組織工作帶頭人的選舉上,要嚴格執行民主辦會的原則,讓會員自己選舉本行業有威信、有知識、善管理、又熱心組織工作的同志擔任領導職務,從而帶出一支高素質的工作隊伍。強化辦事機構,充分發揮秘書處的參謀作用,形成民主決策程序,建立健全會議制度和通報制度,鼓勵成員參與決策并對組織的各項活動監督,重大決策召開會員大會或會員代表大會,由理事會(或常務理事會)決定,避免個人或少數人說了算,遏制違法違規行為的發生。理事會中要擴大執業人員的比重,完善理事會的議事規則,發揮理事會對組織重大問題的決策功能。
二是要建立健全相應的行規行約,加強同業約束。以維護行業的競爭秩序、確保公平競爭為出發點,加強自律,特別是要建立會議、管理、服務、監督等方面的自律制度,做到以制度規章管人管事管行業。從本行業的發展大計出發,制定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規范,并根據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一些具體的規定,這是保證社會組織依法運作的必要條件。
三是要根據行業特點,制定從業人員的行為準則和職業道德規范。各行各業都應有與本行業的社會地位、功能、權利和義務相一致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每個從業者必須遵守、奉行。特別要制定主要負責人行為規范,對相關人員加以約束,使其自覺遵紀守法,自覺代表整體利益,充分發揮好“領頭雁”作用,引導社會組織向法制化邁進。
四是要完善財務管理制度。財務制度的透明度是樹立社會組織社會公信度的基礎,如果沒有嚴格、透明的財務制度,社會組織的廉潔性就無法得到制度上的保證。各社會組織要嚴格執行財務會計制度,做到收支規范、帳目清楚。收取會費和各項服務性費用要堅持標準合理、公開的原則,并如實開具票據。社會組織的經費及按照國家規定取得的合法收入,應主要用于其章程規定的業務活動,接受的捐贈、資助要嚴格按照與捐贈人、資助人約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應有專人負責財務,制定財務報告,并以適當方式向會員、社會公布有關情況,保證公民及政府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的實現。
(三)把獎懲、考核、競爭和誠信有機結合起來,構筑系統科學的運行機制。
首先,把獎懲、考核機制作為促進社會組織依法開展活動的有效手段。建立組織內部通報批評制度和年末評比制度,促進人員自律。根據章程、自律公約等,監督檢查會員行為,對執行情況進行經常性檢查,把檢查與獎懲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提高公眾關于該行業對社會貢獻的認識;另一方面鼓勵更多的業內人士取得相似的業績。與此同時,對違規會員進行處罰,以鼓勵和鞭策會員之間相互監督、互相制約,維護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的嚴肅性、權威性。
其次,加強誠信建設,建立誠信記錄和評估制度。誠信建設的好壞是社會組織遵紀守法的必要反映,也是自律工作的自然延伸。加強組織的誠信建設,促使會員普遍樹立“誠信、守法、敬業、自律”和“承諾是金”的理念,營造誠信守約的氛圍。
當前,重點要加強公益性強、服務面廣、社會影響大的社會組織的信用建設,特別是行業協會、農村專業經濟協會和教育、衛生、勞動類等民辦非企業單位。行業協會和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特別是中介機構行業協會,要制定本行業自律規范和懲戒規則,做好自律管理和監督,充分發揮行業自律作用,反對行業不正當競爭,維護行業整體利益,在提高行業協會自身信用度的同時,提高行業的整體信用度。
- 上一篇:農村專業經濟協會現狀調查報告
- 下一篇:商業賄賂市場營銷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