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責任審計風險控制與防范
時間:2022-05-14 08:16:00
導語:經濟責任審計風險控制與防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作為新時期加強干部監督管理,促進黨風廉政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經濟責任審計已成為審計部門
一項重要審計類別。如何控制與防范經濟責任審計風險也就成為經濟責任審計工作中的首要任務。
經濟責任審計風險是指由于審計人員本身的失誤或其他客觀原因,導致經濟責任審計結論不實,對被審責任人任期內的經濟責任作出不恰當評價的風險。由于審計結論的不實和對被審責任人評價的不恰當,可能帶來以下幾方面的損失:(1)導致黨和政府用人不當。(2)傷害好干部的積極性,姑息偷懶瀆職,縱容違法犯罪。(3)影響審計機關的信譽和形象。所以我們應有效控制與降低經濟責任審計風險,如何才能控制與降低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應加強審計環境的治理。審計環境是審計人員
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環境。要有效控制與防范經濟責任審計風險,須要從多方面治理審計環境。(1)健全、完善法律法規。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有些法律法規出臺相對滯后,致使在審計過程中遇到新情況新問題時,出現無法可依的情況,對有些問題難以認定。無法真正發揮審計的法律規范作用,同時相應增加審計風險。如有些擠占挪用專項資金的問題,在處理處罰上引用文件就很少,只能依據1987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違反財政法規處罰的暫行規定》第九條款作出處罰,但是由于會計制度的改革,生產性資金與非生產性資金區分很難,處罰依據不能說特別準確;再如《現金管理條例》中規定的購買物品現金支付現額與現在物價水平已相差很遠,一千元的現金支付現額已遠遠不適實際。同時審計人員要加大執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充分發揮法律的威懾作用。有了良好的法律環境,審計風險才可能得到有效控制。(2)審計領導體制帶來的審計風險。審計獨立性是客觀公正地執行經濟責任審計的前提,但是由于審計機關在業務上受上級審計機關領導,而在行政上受本級政府領導,致使地方審計機關受到地方行政干擾的現象時有發生。要加強審計獨立性,就要逐步理順我國的審計管理體制,克服現有體制存在的問題。要在法規上限制黨政干部對經濟責任審計的干預。(3)加強對審計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在目前的審計隊伍中,具備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雙高”的人才偏少。有時,在審計大型復雜的單位時較為困難,甚至對一些新知識是現學現用很不適應;在查證事實上也欠深欠細,有些帳外費用及潛污事實,只根據被審計人或被審計單位書面材料來充當證據,出具審計報告難免形成風險。所以要強化審計人員風險意識,認識風險事件的重要性和長期性,敦促審計人員始終保持謹慎的工作態度和嚴謹的工作作風,客觀公允地發表審計意見。
二、加強審計工作管理。經濟責任審計政策性強,要防范審計風險,必須強化政策觀念,依法開展審計。依法審計是防范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必要手段。主要是(1)要明確經濟責任審計的范圍。干部任職期間應承擔的責任可能是多方面的,經濟責任審計的范圍僅限于經濟活動,評價內容也僅限于其經濟活動中應負的主管責任和直接責任。審計要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該到位的必須審到位。(2)突出審計重點,嚴格程序。①要在審計內容上要緊緊圍繞委托書的要求以及群眾意見大、反映強烈的問題,重點抓住被審責任人應負的主管責任和直接責任展開審計,對重大問題及重要情況進行重點審計。注意利用被審單位已有的預算執行審計或財務審計的結果。準確地抓住重點并查深查透,就可以保證審計質量。②嚴格執行必要的審計程序。不能強調時間緊、任務重就簡化審計程序。首先充分做好審前調查,審計人員在審前要全面收集被審計單位包括內部控制、基本概況、相關年度的財務會計資料、資產保管、有關制度等相關資料及領導干部任期內的述職報告、目標下達與完成情況以及需要參考的其他資料。其次,嚴格書面承諾制度,審計機關向被審計單位送達審計通知書時,應當書面要求被審計單位法定代表人和財務主管人員就與審計事項有關的會計資料的真實、完整和其他相關情況作出承諾,以避免虛假財務信息資料和人為因素干擾影響審計結果的正確性,有效防范審計風險。最后,嚴格審計取證和證據審核工作,審計人員在取證時要注意對證明材料從合法性、可靠性、相關性、正確性、充分性及有用性等方面進行認真的判斷和鑒定,審計組長進行復核時,應判斷有關取證材料反映的事實和情節是否清楚和確鑿。(3)客觀評價,謹慎作好審計結論。①評價要遵循客觀公正原則、實事求是。對問題不能單看表面現象,要注意有無潛虧和短期行為,要善于透過現象抓住本質;②評價要注意謹慎性原則,要有針對性。審計評價必須以確鑿的事實為依據,對于審計證據不足、性質不明或政策法規不明確的事項可不作評價,對超出審計范圍的事項不予評價,在界定離任法定代表人的經濟責任時,必須分清直接責任和間接責任、主要責任和次要責任、前任責任和后任責任的界限;評價經濟效益的實現程度時,應分清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的影響、上期與本期的界限,以求最大限度地保證審計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與科學性。
總之,只有提高審計隊伍的整體素質,強化內部管理,取得社會各界對審計工作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并且在經濟責任審計中注意運用風險轉移的方法,學會自我保護,客觀公正地評價其經濟狀況和經營業績,審計風險才能得到有效防范。
- 上一篇:財政扶貧資金管理調研報告
- 下一篇:信訪舉報辦事公開的思考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