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02 09:54:00
導語:教育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總結過去、規劃未來,解決突出問題、完善體制機制,推動我校各項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的發展;就是要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緊密聯系民族高等院校的職能和任務,切實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正確的辦學理念、發展思路和改革措施,體現在創新體制機制和完善改革發展措施等各個方面;就是要正確把握“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總體要求,解決影響和制約高校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全面提高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和水平。
如何辦人民滿意的民族高等教育,我想結合工作實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探討:
一、辦人民滿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就必須始終堅持“立足西北,服務民族”的辦學宗旨,貫徹為民族地區服務的辦學方向
民族院校是特色非常鮮明的高等院校,是整個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發展教育事業中情況特殊、特點鮮明的組成部分,在世界上都是獨特的。它以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為少數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服務見長,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其明確的定位,即民族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民族文化傳承和科學研究基地,民族干部培訓和其他社會服務的基地。當然,這“三個基地”定位是民族院校具有的共性方面,由于各民族院校所處地域不同,經濟結構和發展水平各異,政治歷史文化背景不一,語言環境、文化心理不同,各民族院校共性個性并存。
大家都知道,由于自然、地理和歷史的原因,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民族高等教育起點較低、底子薄、發展難度很大。針對這個特點,學校建校之時就明確了提出了“為西北地區培養少數民族干部和翻譯人才”的辦學思路。汪鋒同志曾經指出:“民院向正規化大學發展的方向是不會變的,但目前還只能是過渡性質的大學,即一部分是大學性質,一部分是行政干校性質,一部分是中小學性質。如不這樣,就會將少數民族子弟關在門外。至于過渡時間的長短,還要看各民族地區中小學教育發展的情況,當各民族地區都有了中小學畢業生后,民院自然就辦成了完全正規的大學”。這就為學校辦學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同時也奠定了西北民族大學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宗旨。
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學校的辦學思路正是實現這種“正規化”的轉變。這其中既包含了人才培養規格、層次的遞進,也包含了教育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以及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改革,最終完成了由單一培養“政工干部型”大學向培養“各類專業人才型”的轉化。由于專業設置、學科層次、生源結構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學校也因此得到了迅猛發展,驗證了西北民族大學秉承的辦學指導思想和發展道路的正確性,凸顯了學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辦學方針既是教育的基本問題,反映了教育的本質及其社會屬性,規定著大學的精神、定位和特色等自身樣式的設計。民族院校在近60年的發展歷程和成功經驗表明,始終堅持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的辦學宗旨,既是民族院校的立校之本,也是衡量民族院校各項教育活動的重要標準。在新形勢下,民族院校首先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和國家關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全面理解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這一民族工作主題的深刻內涵,在繼續堅持和強化為少數民族地區服務這一重要辦學宗旨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為少數民族服務的內涵和外延,并將其創造性地發揮和運用到各項具體工作當中去。要加強對民族院校在教育對象、教育宗旨、教育目標和培養規格等方面的特殊性的認識和研究,正確把握民族院校自身特有的規律,把遵循普通高等教育一般規律與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特殊規律有機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民族院校的改革與發展,才能始終堅持科學發展的道路。把這樣一個理念落實到我們學校,其落腳點就是長期以來我們堅持努力的“五個基地”:把西北民族大學建成特色鮮明、實力雄厚的少數民族各類人才的培養基地;西北民族地區的知識分享與信息交流基地;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的研究和咨詢基地;西北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收集、保護、研究、傳承基地;促進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經濟發展的科研和服務基地,進而將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把西北民族大學建設成為高水平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綜合性、教學研究型民族大學。這是我們辦學的目標和方向,也是服務民族地區的目標和方向,同樣也是我們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的根本保證。
二、辦人民滿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就必須保證少數民族學生的主體招生地位
目前,與全國相比,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科技工作依然滯后,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一些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科技工作沒有得到足夠重視,科技資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科技創新能力普遍較低,成為制約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民族地區要發展,少數民族人民群眾要得到實惠,作為民族院校,肩負著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培養各類人才的使命,培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保證招生中少數民族學生的主體地位,是為民族地區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的途徑和手段。從去年我們學校的招生錄取情況看,學校錄取新生5012人,其中少數民族考生3195名,占63.75%。
近幾年來,錄取的新生中少數民族學生的比例平均為62%以上。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專業在西藏等省份實現重點批次招生,從而為實現辦學目標和辦學特色起到了推動作用。
三、辦人民滿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學科建設和專業體系建設必須要緊貼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需要、人才需求和教育需求,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
學科建設是學校建設和發展的龍頭。作為民族院校,其學科建設和專業體系建設必須緊貼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才需求和教育需求。因此,學校必須充分開發利用所具有的辦學資源,走有我們自己的辦學特色之路,有所為有所不為。學科建設上不宜盲目求大求全求高,而要集中有限資源,瞄準民族地區經濟與社會需求,在人才培養上形成特色和優勢。
特色是一所大學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積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優于其他學校的獨特風貌。特色體現在辦學的不同層面,包括治學方略、辦學理念、辦學思路、教育模式、人才特色、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管理制度、運行機制等等。它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競爭力的重要體現。2004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對此有共同的認識。劍橋大學校長艾莉森·F·理查德在演講中反復強調:“每一所大學都應有自己的特色,不是所有大學都該變成一流大學。不同的大學有不同的功能,一個國家需要一些世界知名大學,絕不需要所有大學都變成有名的大學。”她舉了美國的例子,“美國每個州都有一所旗艦式的大學,但更多的學校很普通,卻各有自己的特色,它們并不嫉妒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相反它們有令自己自豪的地方,它們同樣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想應用這段話來說明一所高校應該有自己的特色,不要盲目追求大而全。一個學校的辦學特色受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是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最終直接體現在培養學生的質量、科學研究的成果,以及學校對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上。要從我校的學科優勢、科研實力等方面找出比較優勢來,突出自己特色,選準自己的主攻方向。把我們的特色專業建設好,鞏固好。
去年,我們在學科平臺建設上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一是學校新增“甘肅省動物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順利掛牌,這是學校堅持科研走向社會和市場,開門辦科研,實現學校與地方聯合、優勢互補的結果,對產學研相結合,加速科研轉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二是獲得碩士研究生推免權,學校首次列入開展推免生工作高等學校;三是獲得招收“少數民族骨干人才”博士、碩士研究生資格,為民族地區培養高層次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四是國家民委——教育部共建“中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重點實驗室”建設取得新的成績,學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工作會議在我校順利進行。同時“奇正藏藥西北民族大學藏藥研發中心”、“西北民族大學建材科教產業園”、“蘭州高新區西北民族大學生物醫藥技術公共實驗平臺”也在我校建成。這都是我們學科建設和專業建設取得的重大突破,也是科研為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服務取得的重大成就。
這些年來,學校注重發揮民族宗教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的作用,在民族學、社會學、宗教學、少數民族經濟、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生物工程與技術等學科領域產生了一批標志性成果,在著力為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社會進步服務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校核心競爭力和辦學水平。我們有了這樣一些平臺,就要充分利用這些平臺。首先,要利用這些平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更多的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創新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其次要利用這些平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師的科學研究當中,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僅去年,我們學校向政府部門提交了關于甘肅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報告13篇、關于宗教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用的思考――甘南臨夏州兩地區調研報告18篇,并在政府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中采納,這就是我們的優勢,就是我們為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社會發展需要所應當做的事。
我們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進一步凝練學科方向、優化學科結構,突出學科特色,發揮學科優勢,打造學科品牌,不斷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為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服務的能力。
四、辦人民滿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就必須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上下功夫。
(一)加強領導,確保教學工作的中心地位
培養人才是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抓好教學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對此,我們不僅要有明確的認識,而且要在工作中有明確的體現。
(二)各職能部門和學院要共同配合,加強教學管理
教學質量的提高是一項系統工程,全校都要關心。對于教學工作中的全局性問題,各個部門要協力配合。同時要加強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力度,使學校擁有一支強有力的教學管理隊伍。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完善教學激勵和管理制度
教師隊伍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關鍵環節,也是建設高水平民族大學的關鍵環節。大學之大,在于大師。誰擁有高水平的大師級人才和領軍人物,誰就擁有了強大的核心競爭力。這已經是不爭的實事。們要牢固樹立“辦學以教師為主體”的理念,著力推進“人才強校”戰略,不斷完善和推進師資隊伍建設規劃的實施。要著眼于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提高管理水平,形成有利于充分發揮教師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師資管理運行機制。要在學術空間、工作條件及生活待遇方面為教師創造良好條件,要積極營造大師級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努力形成敢于創新、勇于探索、奮發向上、寬松和諧的學術氛圍和嚴謹治學的優良學風;要采取特殊政策,吸引和匯聚一批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學術大師和學科帶頭人;要加大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力度,破除制約創新、束縛創新的一切障礙,激發生機和活力,促進拔尖創新人才成長,提高教師隊伍的穩定度。要引進和培養并舉,加大對教師在職攻讀高一級學位和到國內外大學及科研機構進修、深造的支持力度,切實做到“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建立起一支高層次創新型人才隊伍。
完善鼓勵教學的激勵機制。總結崗位聘任制的經驗,進一步明確規定教學工作崗位、科研工作崗位的職責以及相應的崗位津貼發放辦法,調動教師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的積極性。
(四)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嚴格規范師德行為
一般教育人士把教師職業道德簡稱師德。早在春秋末期,孔子就提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以身立教,為人師表”等師德規范。唐代韓愈也指出教師的三大任務是:傳道、授業、解惑,并強調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同時以此作為從教擇師的標準。今天,我們仍然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因而老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為人師表。綜上所述,我們清楚地意識到了,正確認識自身的職業價值,倡導愛崗敬業,強化責任意識,是社會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必然要求。
(五)深化教學常規管理,并且要做到常規工作與教學研究相結合
教學常規管理是學校管理的基礎工程。學校要實現科學有效的常規管理,一方面要重視常規管理的規范性,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營造開放,寬容的氛圍。促進教師進行創造性的工作,各學校要從本校教學實際出發,在常規教學管理方面形成特色。
同時常規工作必須與教學研究相結合,認真落實教學常規工作是開展教研教改的有力保證。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教師應該是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師在執行常規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教學行為時常進行反思,這也就是提倡教師在常規工作是即不脫離教學實際而為明確教學中的問題進行。
五、辦人民滿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就必須堅持正確的就業導向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給中國民眾帶來了很多重大的影響,首當其沖的就是大學生就業的問題。這是因為前30年的快速發展,已經積累了許多矛盾,即使沒有金融危機,也已導致就業需求與可提供就業崗位嚴重脫節。從需求來說,高校多年的連續擴招,積壓的待業大學生不少。據國家人事部統計資料顯示:200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超過560萬,近兩年沉積的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約有480萬人,2009年需就業的大學生高達千萬人。而從能提供的就業崗位來說,還出現了一定的萎縮。其中包括許多中小企業長期產業結構沒有調整或自身經營管理出現了問題而不得不停產,有許多甚至是悲壯地倒閉。長期經濟景氣助長的繁榮思維,使鋼材價格、房地產價格、化纖原料價格等飆漲,能源等大宗商品短缺,吸引很多企業進入了這些行業并走上了快速擴張的道路。這種過度擴張導致了現在一些大中型企業陷入了財務困難甚至破產危機。還因為世界金融危機導致在華外資、合資企業進人的大門也幾乎關閉了。由于今年大學生求職的壓力很大,很多人便想參加公務員考試試一下,這也無可厚非。結果是2009年的國家公務員考試,出現了歷史上最“慘烈”的一次競爭。截至2008年10月26日(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報名審核最后一天),中央國家機關公務員考試報考審查通過人數達104萬余人,而最終能捧上“飯碗”的僅僅13566人,淘汰率高達98.7%。各職位平均競爭比例為78:1,與2007年的60:1有大幅度提高。
今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如此嚴竣,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的影響,政府正積極地從各個層面提升國民對經濟的信心,而保障就業則是最能樹立信心的舉措之一。中央高層提醒當前既是困難又是機遇,抓住機遇出手要快,措施要準、工作要實,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保持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兩年內投資4萬億元擴大內需,資金投放的方向主要是鐵路、公路、居民住宅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降低貸款利率、減稅讓利,擴大出口解救中小企業。從這些數據和信息,我們不難看出,我們的畢業生同樣面臨這樣的就業壓力,盡管如此,對于民族地區來講,對人才的需求,尤其對高層次人才的仍然是有市場的,因此,我們要堅持正確的就業導向,引導我們的學生到民族地區去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
六、辦人民滿意的民族高等教育,就必須為民族地區創新體系建設服務
創新體系中主要構成要素的基本職能定位是:
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校主要的職能是向社會提供新的科學知識,向企業提供技術源。
企業和國家科研機構及高校一樣,也要生產知識(主要是技術知識),供應技術,更多的則是應用知識,并最終在市場上實現技術創新(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服務)。
教育部門和創新中介機構主要起知識傳播和轉移作用。中介服務機構包括:生產力促進中心,技術咨詢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促進技術轉移,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
政府在創新體系中的職能是:支持知識生產,尤其是戰略性研發;以政府和計劃引導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業的發展;建設科技基礎設施,其中包括:知識產權、法規和標準等。
通過創新體系的職能我們不難看出,高等學校在創新體系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向社會提供新的科學知識,向企業提供技術源的場所。民族院辦學的目的是為少數民族服務,為民族地區經濟建設服務。民族地區創新體系建設也是我們民族院校應當肩負起的歷史責任。如何為民族地區創新體系建設服務呢?首先,要提高科技原創力。主要通過建設和完善技術平臺與組織,實施具有長期競爭力項目的聯合攻關,加強前沿性、基礎性、公共性項目的國際、國內合作,提高平臺建設的起點與研究水準,力爭建成一批能躋身科技前沿、參與競爭的科研中心;加強優勢學科的集成,圍繞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的需要,加強對攻關項目的組織和協調,促進交叉學科的融合,掌握一批關鍵技術,快速、持續地增強科技原創力。其次,在創新主體建設上,要突出“核心競爭力”。要鼓勵民族地區企業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建高校、研究機構與民族地區的合作,形成民族企業在科技創新上的競爭優勢,從而不斷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要吸引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在民族地區內建立研究開發機構。第三,要通過創新體系的建設,不斷提高民族地區公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和科學素養,以形成能推動文化創新的社會文化氛圍。民族地區進行創新體系建設,培養一批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建設所需要的人才隊伍是進行民族地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保證,我們培養人才,要尊重人才成長的規律,樹立科學的人才觀。人才隊伍建設應該堅持以能力和業績為主要價值取向,大力培養能夠領軍創新最前沿的人才,特別是造就一批善于戰略預見、善于多學科集成綜合的民族科學研究人員。同時也要關注未來的創新人才后備隊伍,尤其要注重少數民族人才的后續培養,使他們能為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動力。通過對民族地區創新服務,使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人民受益得實惠,我們才能建成人民的民族高等教育。
我們要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更加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投身到學校的建設中,為實現學校既定的由教學型大學向教學研究型大學轉變的奮斗目標而努力工作,為建成人民滿意的民族大學盡一份職責,獻一份力量。
- 上一篇:細胞原位雜交方法研究論文
- 下一篇:關節炎免疫功能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