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與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6-05 03:29:00
導語:理論與科學發展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其基本要點與馬恩的社會發展理論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馬恩的“生產力發展決定論”和“中軸線”理論,是科學發展
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的理論來源
馬克思對社會科學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唯物史觀,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而奠定了社會發展的理論基礎。馬恩從研究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入手,通過對人類社會實踐的考察,確認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基本矛盾的引發者和內在的動因,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起最終決定作用,比如,他們提出的“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等論斷,都是社會發展理論的重要思想觀點。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恩格斯提出的“中軸線”理論,充分體現了社會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他指出:“我們所研究的領域越是遠離經濟,越是接近于純粹抽象的意識形態,我們就越是發現它在自己的發展中表現為偶然現象,它的曲線就越是曲折。如果您劃出曲線的中軸線,您就會發現,所考察的時期越長,所考察的范圍越廣,這個軸線就越同經濟發展的軸線接近于平行。”恩格斯所說的“中軸線”也就是生產力。這說明社會發展的現象無論多么繁亂復雜,都是圍繞“中軸線”進行的。
科學發展觀強調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義”,把經濟發展作為一切發展的前提等思想理念,都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力的觀點。
馬恩的“自由人聯合體”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以人為本”的理論來源
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社會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作為社會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是在整個社會發展進程中逐步接近和逐步實現的。他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主要特征,指出共產主義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恩格斯高度重視這一段精辟論述。1894年,有人希望恩格斯用最簡短的字句來表達未來社會主義紀元的基本思想,恩格斯經過認真思考后提出以《共產黨宣言》中這一精辟論述作為回答,并說,除了《共產黨宣言》中的這句話,“我再也找不出更合適的了。”這說明,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每個人的自由發展與一切個人的自由發展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
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系統的闡述,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執政理念的重要升華。從發展目標上,這與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馬恩的“綜合動力”、“歷史合力”理論,是科學發展觀中“全面協調”、“統籌兼顧”思想的理論來源
馬恩在強調社會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決定作用的同時,又指出上層建筑諸因素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經濟的前提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但政治的前提和條件、歷史文化傳統等也起著一定的作用,盡管不是決定性的作用。比如,馬克思指出:“……所有人的關系和職能,不管它們以什么方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現出來,都會影響物質生產,并對物質生產發生或多或少是決定的作用。”恩格斯反復強調社會系統中諸因素的相互依存,特別闡述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他在致約·布洛赫的信中提出:“歷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恩格斯提出著名的“歷史合力”理論是這一思想生動形象的表述。恩格斯提出,社會歷史的發展是通過“歷史合力”的方式實現的,“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產生出來,而其中的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所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產物。”
馬恩的社會發展理論,所關注的是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因素綜合而協調地發展。他們的社會發展動力論是一種以經濟因素為始因的“綜合動力”論。而科學發展觀中“全面協調”與“統籌兼顧”的思想,正是對馬恩的“綜合動力論”和“歷史合力論”的繼承、創新和發展。
馬恩關于“人是自然存在物”和“人類不能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理論,是科學發展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思想的理論來源
馬恩認為,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社會存在與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不僅物質資料的生產和再生產是以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為前提條件,而且人自身的生產和再生產也以自然界的存在與發展為前提條件。人本身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沒有自然界就沒有人本身。例如,馬克思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穩固平衡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人。”他強調,人要保持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如果違背了這一規律必然會受到自然界的懲罰。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馬恩設想未來社會是人與自然的矛盾關系得到解決,更加自覺合理地實現人類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真正建立起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和諧關系。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總要求,這個總要求與馬恩提出的“人是自然存在物”、“人類不能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的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
- 上一篇: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管理論文
- 下一篇:市經委優化發展環境整改工作情況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