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執政能力的現狀分析與對策

時間:2022-06-27 11:29:00

導語:領導執政能力的現狀分析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領導執政能力的現狀分析與對策

鄉鎮領導是發展農村經濟、維護社會穩定的直接指揮者,是黨委政府與群眾、政策與實踐之間最重要的“連接點”。鄉鎮領導工作的內涵意義非凡,其領導能力的高低,執政能力的大小,不僅直接影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與質量,而且鄉鎮領導面對廣大群眾,與群眾關系最經常、最直接,其一言一行都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關系到黨和政府的聲譽。

一、鄉鎮領導執政能力的現狀分析

當前,隨著形勢的發展,對鄉鎮領導的要求越來越高,鄉鎮領導的工作越來越重。但有些鄉鎮領導干部在執政能力上還達不到黨和人民的要求,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執政意識淡薄,政治意識淡化。執政的使命感、危機感不強,認為在基層工作只是“奉命行事”,不是“執掌政權”,不能從政治上去觀察和處理問題,在一些大是大非問題上,尤其是對群眾關心的熱點、焦點和難點問題,在觀察時提不到應有的政治高度。在解決群眾內部矛盾和問題時,又拿不出政治魄力和勇氣,致使一些矛盾和問題惡化,讓工作被動,令群眾不滿。

二是思想觀念滯后,還沒有完全擺脫計劃經濟的束縛,市場經濟的意識不強,缺乏帶領群眾闖市場的能力和本領,思想上懶惰,不注意研究新情況,不探索解決問題的新辦法,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理解不深,貫徹執行的主動性和堅定性不夠。

三是部分干部執政作風散漫,務實精神、艱苦奮斗精神弱化,同群眾距離越來越遠,得到群眾參與、理解與支持的越來越少。這些現象都與代表基層黨委政府的形象不相符,與群眾的要求也不相符。

四是創新意識不強。面對稅費改革后農村出現的新情況和農民對脫貧致富的新要求,鄉鎮黨政干部對如何適應新形勢、服務群眾的問題研究得不夠,思路不寬,辦法不多。有些領導干部往往是被動地等待上級布置任務,工作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而不是從農民不斷變化的、日益提高的實際需要出發,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實際去謀劃和開展工作。

二、加強鄉鎮領導執政能力的途徑

鄉鎮領導要樹立自身形象,提高執政能力,更好地做好農村工作,應在提高“四個能力”上下功夫:

(一)提高領導“三農”工作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這是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對鄉鎮領導提出的一項最基本能力要求。當前農業與二、三產業相互滲透日益明顯,聯系更加緊密,農村經濟發展呈多元化趨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鄉鎮領導要履行好“執政”的角色,就必須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鄉鎮領導的執政能力最應該體現在把經濟搞上去,把發展促上去,學會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求發展,努力做駕馭市場經濟的行家里手。當前的農村工作內容十分繁雜,但最為突出的就是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問題。因此,基層干部要始終立足實際,解放思想,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一是要認真調查研究分析,要找準優勢、準確定位,切實找到一條真正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在如何發展的問題上,絕不能盲目“從上”,不能盲目趕“時尚”。能不能研究制定出一條自身發展的特效良方,其實就是衡量其有沒有良好執政能力的首要標準。二是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通過大力招商引資,以現代的觀念謀求農業跨越式發展。三是要結合各自實際,綜合考慮本地資源配置和科學規劃,統籌城鄉發展,破解農民增收的難題,尤其是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二)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鄉鎮領導干部直接面向基層千家萬戶,能否依法行政,關系到依法治國方略能否最終實現,關系到民主法制建設能否順利推進。新形勢下的農村、農民工作要治理有效,根本的方法有兩條:一靠民主,二靠法制。隨著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法律法規在不斷完善,必須提高鄉鎮領導的依法行政能力。

首先,在工作中要增強法治觀念,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充分運用法律武器維護好群眾的合法利益。要強化法治實踐,防止以言代法、以權亂法、以權壓法的現象,提高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的能力。

其次,要加快推進法治建設。要整合資源、形成合力,全面宣傳,提供法律服務,依法調解民間糾紛,深入推進農村民主法治建設。

第三,在依法行政的過程中要注意處理好三個關系,即:一要正確處理黨的政策和法律的關系。黨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要克服用黨的政策取代法律的問題。二要正確處理權與法的關系,決不能把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以權代法、以權短法。三要正確處理上下級關系,上級不能對下級頤指氣使,尤其不能讓下級辦違法亂紀的事情;下級也不能無原則地服從。這三個方面的關系處理好了,就能做到依法治鄉治鎮。

(三)提高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維護農村社會穩定。

當前,農村體制改革、產業結構調整、群眾的利益關系處在大調整、大變革之中,新的矛盾不斷,錯綜復雜,個人上訪、集體上訪時有發生,疫情、自然災害時常遇到。能否抵御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妥善應對各種重大突發性、群體性事件,是對鄉鎮領導應對復雜局面能力的嚴峻考驗。處理恰當,可消除矛盾、化險為夷;處理失當,則激化矛盾、影響穩定。這樣,工作中就要求鄉鎮領導干部保持憂患意識,處變不驚,從容面對,末雨綢繆,及時化解危機。

社會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石,穩定壓倒一切,因此,鄉鎮領導要自覺把維護農村社會穩定作為第一責任,要著力解決目前存在的群眾有苦無處訴、有難無處解、有事無處辦的問題,構建民情網絡,健全民情定期分析制度,落實解民情、化糾紛的責任,進一步健全基層政府為民服務機制和矛盾化解機制,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和矛盾件件有落實,事事有回音,進一步理順群眾情緒,化解群眾矛盾,解決群眾難題,鞏固黨和政府在基層的群眾基礎。

(四)提高服務能力,求真務實,勤政為民。

農業稅取消后,鄉鎮政權的職能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鄉鎮領導與農民的直接經濟聯系相對減少了,鄉鎮黨委政府的職能和職責由過去的催種催收、大包大攬轉到加強引導、提供公共服務和發展社會事業轉變,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把公益事業、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發展環境等政府該管的事管好,把不該由政府直接管的事交給企業、社會和市場去經營。因此,鄉鎮領導必須更新觀念,改變過去那套行政命令的做法,順應鄉鎮政府職能轉變要求,調整領導方式和方法,從傳統工作模式中走出來,加強政策引導,搞好信息服務,抓好組織協調;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為群眾辦實事、謀實利。

同時,鄉鎮領導還要從過去“萬金油”式的干部角色轉換過來,必須要與時俱進,加強學習,轉變觀念,提高素質。重點要加強對農業科技、市場經營、改革政策、法律法規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知識的學習,從而不斷提高執政能力和服務水平,最終實現“小政府、大服務”的改革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