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踐行科學發展觀思考
時間:2022-07-12 10:33:00
導語:城鄉統籌踐行科學發展觀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統籌城鄉發展,是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創舉。*縣作為一個全省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試點縣、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核心區,在全面小康社會建設中,率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對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統籌城鄉規劃建設,推進城鄉布局一體化
按照“區域化布局、梯度式推進”的思路,充分發揮規劃在城鄉統籌中的導向作用,把農村發展納入全縣總體規劃,努力促進城鄉協調共建。
突出特色編制區域規劃。*縣幅員面積1050平方公里。在編制城鄉發展規劃中,將根據各地不同資源條件、地理區位、產業基礎,將全縣9個鄉鎮劃分為商貿旅游區、新型工業區、休閑度假區三種不同類別,并充分考慮各類鄉鎮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界定區域主體功能,科學制定不同類別鄉鎮發展規劃,讓各地潛力得到有效挖掘、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努力促進城鄉良性互動。
適度超前制定專項規劃。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規劃一步到位、建設分步實施”的原則,根據區域發展總體規劃,按照適度超前的原則,逐步制定特色產業培育、特色縣城建設、社會事業發展、城鄉保障體系、公共服務設施、土地資源利用、中心村鎮建設等專項規劃,力求通過這些規劃的逐年落實,確?;A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逐步強化、產業布局更加合理。
二、統籌城鄉產業發展,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
堅持“辦企業、帶產業、富家業”的發展思路,充分依托特色產業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產業升級”戰略,著力培育壯大富民立縣產業,努力促進城鄉經濟共榮。
推進農業提質上檔。*縣產業基礎良好,特別是以設施蔬菜、苗木花卉、規模養殖為重點的特色產業,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和帶動作用。在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中,要緊緊抓住山西省建設晉中市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機遇,按照“經營企業化、生產規?;?、產品標準化、效益最大化”的要求,深入推進農業“四個一”工程,新發展設施蔬菜1萬畝,將苗木花卉面積擴大到10萬畝,實現豬飼養量突破100萬頭、雞1000萬只,建立健全產業化經營機制,大力推行“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全面推進農業規模化、園區化、產業化發展,打造全省領軍的現代農業強縣。
加快工業轉型升級。*鑄造、醫藥、碳素等加工工業相對發達,發展科技型企業潛力巨大、效益明顯,是壯大縣域經濟的核心力量。要立足于傳統產業做大做強,著眼于資源集約綜合利用,落腳于統籌協調發展,牢固樹立抓項目、促發展、增后勁的觀念,著力抓好“項目建設、產業升級、園區建設、企業改制”四項重點,強力推進工業集群化、新型化。重點抓好恒達煤氣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包括6萬噸二甲醚、10萬噸甲醇、10萬噸高碳鉻鐵、120萬噸水泥、5x2.5萬千瓦電廠等6個項目)、山晉碳素石墨化陰極碳塊、飛象農機玉米收割機、黃河中藥延齡御酒、成都金貝公司鋼塑管件等項目落地、建設,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根據“一二三產互動,城鄉經濟相融”的原則,制定加快全縣工業發展的政策,采取資金補助、環保達標、清潔生產等措施,全面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特別是500萬元工業技改獎勵資金推動“三爐一線”改造升級和現有鑄造企業辦理土地征用手續出讓金留縣部分的50%返還企業的政策將對鑄造產業的升級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另外,結合太原環城高速*連接線建設,按照“企業進園區、工業生態化”的模式,建設新型工業園區,努力做大做強冶金、煤炭、醫藥、鑄造四大行業,全力打造工業企業集群基地。
提升特色旅游品位。*是全國綠色小康縣,擁有良好生態環境和休閑旅游資源。要圍繞生態辦旅游、圍繞城鎮辦旅游、圍繞工業辦旅游、圍繞農業辦旅游,持大手筆謀劃、大力度整合、大規模開發,加快“休閑度假、明清古城、中藥養生、叢林狩獵”四大旅游板塊建設。通過梅苑山莊萬畝生態園建設、怡園酒莊擴產、任村農家樂擴規,把山莊周圍40平方公里建成全省最具吸引力的休閑度假產業帶;通過深度挖掘晉商民俗文化,開放運營修復的臨街商鋪,恢復古城區舊貌,開發影視拍攝場景以及其他旅游產品,將*古城建設成為一個以華北風情為基調,以明清建筑為背景的晉商旅游和影視作品拍攝基地;通過綠化咸陽河、擴建北洸生態園、神農莊園、果樹所等生態項目,將南山一線建成全省著名的生態養生園區;通過開發官寨休閑度假區,規劃建設匯集自然風情,凝聚生態保護為一體的萬畝狩獵場。同時,加大對景區、景點的宣傳,完善旅游設施,提高服務水平,開展景區、賓館星級創建活動,促進旅游產業上檔升級,使*成為旅游產品豐富、消費市場多元、文化底蘊深厚,享譽山西、影響華北的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統籌城鄉基礎建設,推進城鄉設施一體化
堅持以交通紐帶、水利工程、新型能源、園林村莊為重點,著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基礎設施網絡,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努力促進城鄉資源共享。
加快構建大交通。*縣區位優勢明顯,處于大都市邊緣。要把交通建設作為城鄉統籌的先導工程,以打通縣城到太原一級公路,推進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建設為重點,延伸拓展縣鄉水泥路網,加快形成升級上檔、連接周邊、便捷通暢的大交通格局;以鄉村道建設為基礎,大力實施通達通暢工程,建設城鄉配套、鄉村聯網、輻射全縣的鄉村公路網絡;以旅游公路建設為要求,量力而行建設景區道路,力求形成景區相連、景點相通、方便游客的旅游環線。
全力建設中心村。*縣農業人口眾多,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難度較大,任務艱巨。要按照“整合資源、連片建設、整體推進”的思路,堅持農民增收為核心、產業發展為先導、水利工程為基礎,科學規劃、典型引路,因地制宜建設村美、民富、班子強的生態文明示范村、特色產業示范村、歷史文化示范村,力求形成連點成線、連線成片、連片成面中心村建設格局。
著力打造精品城。*縣城框架相對較小,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生態環境良好。今年,將按照“建設集現代氣息與傳統文化為一體特色縣城”的理念,著力抓好“規劃、框架、功能、機制”城鄉建設四要素,增強城鎮綜合服務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質。城鄉規劃上,以產業分布和功能定位為基礎,打破城鄉分割布局,以縣城、胡村、范村為核心,規劃建設三大經濟區:縣城經濟區依托城區和南山一線,重點發展文化旅游、商貿物流、生態農業;胡村經濟區依托108國道,沿線發展新型工業和企業集群;范村經濟區依托梅苑山莊、怡園酒莊,重點發展休閑度假和生態旅游;城市框架上,實施城區北擴戰略,圍繞108國道過城段城市道路改造、烏馬河綜合治理,擴大控制區面積10.88平方公里,達到22.68平方公里;功能配套上,把城中村改造作為城鄉一體化的突破口,努力完成3座市場、3處廣場、3個生態園建設,高標準綠化太徐路和108國道城區段等新建道路和城區空閑地;城市管理上,積極推進城管執法體制改革,建立以城管部門牽頭,部門、鄉鎮協調配合,齊抓共管的“大城管”機制,形成城鄉一體的環衛管理體系。通過連續幾年的建設,爭取使*山留住樹、河留住水、城留住人,力求構建不是城市規模最大、而是人居環境最佳、更是旅游休閑最美的最宜人居的生態經濟縣和休閑度假區。
四、統籌社會事業進步,推進城鄉文明一體化
堅持以鄉風文明為目標,把教育、衛生、文化作為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努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完善配套設施,建立健全服務陣地,促進城鄉文明共振。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按照“整合資源、優先投入、統籌兼顧、均衡發展”的思路,大力實施名師名校工程,全力破解上學難題,努力促進城鄉教育均衡協調發展。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推進農村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依法提高教師待遇,加大農村中小學教師培養、培訓力度。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鞏固和提高義務教育水平,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就學保障體系。整合優化職業教育資源,積極支持*高校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全力打造三晉一流的教育名縣。
構建公共衛生體系。按照“項目向上爭取、服務向下延伸、功能縱橫拓展、優先發展農村”的思路,建立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全力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提高縣級醫療機構服務水平,完成鄉鎮衛生院改造,加強社區衛生體系建設,村診所覆蓋全部行政村;整合食品藥品監督資源,啟動農村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加強醫德醫風建設,為全縣人民提供安全、高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繁榮發展農村文化。借鑒外地文化產業發展經驗,挖掘整合形意拳、*秧歌、晉商票號和宗教古建等傳統文化資源,宣傳展示獨特的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社會景觀,加快生態文化保護區建設,促進文化與旅游聯姻,推動文化產業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擴大鄉鎮文化站、村社文化室等活動場所覆蓋面,做好電影、圖書下鄉等各項活動。著力培育一批文化名鎮、文化名村、文化名院,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揚晉商文化,著力培育鄉風文明,農民群眾文明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五、統籌城鄉社會保障,推進城鄉福利一體化
按照“發展富民、服務惠民”思路,以群眾工作為抓手,以惠民幫扶為重點,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為目標,統籌城鄉公共服務和勞動力就業,努力促進城鄉和諧共生。
切實抓好群眾工作。按照“多辦實事、快辦急事、妥辦難事”的要求,健全縣鄉村社四級群眾工作網絡體系,全面推行“六個一”便民服務制度,只要群眾授權就代,只要方便群眾就辦,確保服務只進一道門、辦事只到一扇窗、訴求只找一個人、解難只需一張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基本形成了群眾“有話就說、有怨就訴、有事就辦、有難就解”的良好格局。
完善惠民幫扶網絡。樹立“富民惠民、我的責任”導向,成立縣鄉村三級設立惠民愛心超市連鎖店、惠民愛心儲蓄所、黨員愛心超市、惠民藥房、惠民培訓點、惠民科普文化站等惠民幫扶陣地,整合相關部門特別是群團部門職能,深入開展惠民幫扶活動,建立“以縣惠民幫扶中心為龍頭、鄉鎮惠民幫扶站為樞紐、村惠民幫扶點為基礎”的三級惠民幫扶網絡體系。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民生為本、成果共享”的理念,抓住國家新的就業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大力開發公益性崗位,幫扶“4050”人員、下崗人員和失地農民等更多的弱勢群體就業;強化政府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職能,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建立城鄉一體的就業管理制度。健全城鎮保障體系,完善城鎮低保制度,不斷擴大城鎮養老保險覆蓋面;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積極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社會互助和社會慈善事業,讓更多老百姓享受到惠及自身的發展成果。
- 上一篇:城鄉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 下一篇:縣農村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