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雙孢蘑菇發展現狀及對策思考
時間:2022-12-21 05:29:00
導語:縣雙孢蘑菇發展現狀及對策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年,我們按照“銀(木)耳保品牌,香菇上規模,蘑菇作補充”的食用菌發展戰略,狠抓了以稻田、大棚、菇房層架等形式的雙孢蘑菇種植示范與推廣,全縣種植面積達800多畝,平均畝收入4000-4500元左右,實現新增產值350—400萬元。
一、發展現狀
(一)規模不斷擴大。民勝、廣納、鐵佛、三合等九個鄉鎮共47個村種植面積達800畝。在露地、大棚、菇房層架式三種栽植方式中,建大棚150余個面積32.2畝,建永久性菇房2個,面積520平方米,露地種植650余畝。
(二)品質更加優良。由于菌種的選育與提純度高,種植方式規范化,加之其原料主要是農作物秸稈、草料、牛糞、油枯等,在種植、生產中不添加任何有害物質,保證了產品的無公害化,使菇達到了色澤白凈、肉質細嫩,進入國際、國內市場后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三)效益明顯提高。今年種植的蘑菇出菇率均達到100%。民勝鎮方山村相當一批種菇戶20*年九月底至十月初即大量產菇,收益十分可觀。四社李文森種菇0.5畝,9月30日開始采菇,目前已產菇1300斤,收入4500多元。其它鄉鎮雖不具備方山村的區位優勢,但按雙孢蘑菇至明年5月中下旬的生產和出菇周期及產出(畝產4000—6000斤,均價2—2.5元/斤)看,種菇的經濟效益遠比糧食生產要高得多。
二、主要措施
(一)、在機制上創新。種菇農戶與企業聯姻,依靠企業的技術、管理、銷售網絡和部分資金,按“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由公司與專業村,專業村與農戶簽定生產銷售合同,解決了生產技術不到位和鮮菇回收難的問題,打消了農戶的顧慮。
(二)、在管理上創新。一是成立以局長李大才同志為組長的蘑菇生產領導小組,全局職工包片駐鄉駐村進行規劃、指導。二是積極爭取將雙孢蘑菇生產納入政府目標考核內容,加大發展力度;三是縣人民政府召開了九個基地鄉鎮黨委書記會議,增強了基地鄉種菇的信心。
(三)、在服務上創新。編寫《雙孢蘑菇生產技術專刊》2500余份,菇農人手一份。縣科技局干部職工深入所聯系片區和鄉鎮,走村入戶,幫他們算對比帳,制定規劃,搭棚,堆料。對特困農戶實行“一幫一”,補助部分資金和薄膜、遮陽網等材料。富康菌業科技發展中心采取墊支菌種款、向基地鄉派駐專業技術員、每個村設1—2個收購點等方式支持發展。
(四)、在模式上創新。采取了以露地為主,大棚、菇房層架為輔的種植方式。大棚、菇房解決了冬季溫度低出菇少的問題,保證任何時候都有鮮菇上市。
三、存在問題
(一)部分鄉鎮對縣委、政府食用菌發展戰略理解不深,對“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認識不夠,對蘑菇的外銷行情了解甚少,不能及時地將政府職能轉變到抓發展、抓服務、抓農民增收上來。
(二)盡管種菇面積由去年的100多畝上升到今年的800畝,但從全縣經濟大格局去看,其規模還不能滿足企業收購及市場的需要。
(三)部分農戶認識不到位、投入不足,技術操作隨意,管理粗放,導致效益低下。
(四)有些農戶懷疑企業不能正常回收產品,不按協議交售產品,不愿意抵扣菌種原輔材料墊支款,履約意識淡薄。
四、對策建議
(一)必須在宣傳發動上下功夫。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宣傳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和縣委、政府關于雙孢蘑菇生產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各涉農部門、鄉村社三級廣大干部和科技人員要作好宣傳發動,以增強廣大農戶的種菇積極性和認識能力。
(二)必須在擴大規模上下功夫。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目前,我縣雙孢蘑菇種植面積還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的接受能力,還有大部份鄉鎮沒有種植,市場缺口還很大。
(三)必須在規范化種植上下功夫。富康菌業科技中心、縣科技局和相關部門在規范化種植上應加大技術培訓、技術指導力度,減少因不規范而帶來的低產與減產。
(四)必須在完善機制上下功夫。對“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在運行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應及時改進,公司與農戶樹立誠信意識、履約意識、法律意識,以增強市場經濟條件下增收致富和應對風險的能力。
- 上一篇:經貿局普法規劃發展計劃
- 下一篇:民政局宣傳教育發展年終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