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灌站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12-23 10:03:00
導語:提灌站現狀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秦巴山區腹地,屬典型的干旱地區,水低田高,十年九旱。因此,提灌建設在整個抗旱保豐工作中占有相當重要地位,加強提灌站建設對改善*縣農業基礎條件,提高抗御風險能力,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和發展現代農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提灌站的建設歷程及作用
提灌站是利用機電提水設備及其配套建筑物進行提水灌溉和排水的工程設施。*縣地處山區,地勢起伏較大,地貌呈“三山夾兩谷”,南低北高,地面高差大,下雨滿坡流,雨停水下溝。*縣過去大都利用塘庫蓄水灌溉,但工程蓄水嚴重不足,不能滿足農田自流灌溉的需要。而發展提灌站可以解決灌溉用水的不足,確保農田穩產高產。
*縣是旱災嚴重的自然災害多發地區,抗旱救災已成為*縣農村的重點工作。追溯*縣提灌站的發展歷程,提灌站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根據農機檔案資料顯示:
七十年代(70-79年),共建提灌站68座,裝機容量達1750千瓦,新增灌面67300畝。1974年全縣遭遇了罕見的旱災,旱情長達40多天,田地龜裂,禾苗枯萎,已建成的提灌站全部投入抗旱抽水,全縣5.5萬多畝水稻,全部由提灌站保栽保灌。
八十年代(80-89年),共建提灌站40座,裝機容量達980千瓦,新增灌面29600畝。1982年旱情嚴重期間,該縣農機局組織提灌機具到民勝、大興、火炬、鐵佛等鄉鎮村社解決栽插和補水,廣大機手堅守機臺,晝夜抽水,僅火炬鎮石門子村在水庫就安裝有十多臺提灌機具抽水,抗旱抽水長達二十余天,終于取得了抗旱救災的勝利。
九十年代(90-99年),共建提灌站8座,裝機容量達200千瓦,新增灌面2800畝。這一期間,提灌站在抗旱保苗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0-2006年,共建提灌站18座,裝機容量達540千瓦,新增灌面7200畝。這些提灌站主要是以工代賑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省農機局下達的農機提灌建設項目興建的,以電力提灌為主,科技含量高。如廣納鎮的銅缽山提灌站、民勝鎮紅星村提灌站、鐵佛鎮尖苞嶺村提灌站、新場鄉窄口子村提灌站等,配備動力22-55千瓦,采用軟停軟啟控制裝置,對保護電網、延長機械壽命、平衡運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去年,*縣遭受50年未遇的特大干旱,春夏連旱,夏伏連旱,重復受災,給旱區群眾生產帶來極大困難。這些新建的電灌站及時投入提灌作業,為抗旱減災起到了重要作用。鐵佛鎮尖苞嶺村曹天溝等兩處電灌站保證了全村水稻的滿栽滿插,免除了村民無水之憂,抗旱之勞。
綜上所述,從上世紀70年代到現在建有提灌站134座,裝機容量3470千瓦。這些提灌站主要分布在大小*河流域兩岸和南部低山區的鄉鎮村社,涉及22個鄉鎮,134個村,308個社,灌溉面積10.69萬畝,受益農民9.28萬人。就全縣30多萬畝水稻生產而言,除自流灌溉外,機電提灌約占二分之一。但因多種原因2006年大旱期間真正能夠投入抗旱抽水的只有36座,還有108座提灌站無法投入使用或正常作業,機械提水保灌面積銳減。部分地方有提水的水源,卻無提灌設施,農民只有望水興嘆,無可奈何。
二、提灌站存在的主要問題
去年大旱后,我們對全縣提灌站現狀進行了全面摸底調查,發現提灌站設備老化嚴重,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大部分無法承擔提水抗旱的任務。造成無法使用的原因有:
1、使用時間長,磨損老化嚴重,普遍超期運行。據統計,全縣約80%的提灌站的運行時間超過20年,其余的運行年限也超過了10年。全縣帶病運行的提灌站達到35%,正常運行約10%,處于癱瘓的占55%左右。由于超期服役,帶病作業,造成提水率下降,控灌面積縮減。如春載鄉擂鼓寨村提灌站設計控灌面積為500畝,而目前提灌站已癱瘓,無法運行。此種情況在全縣相當普遍。
2、沿河提灌站水毀嚴重。全縣沿河提灌站占全縣提灌站數的20%,每年都有一批提灌站遭到洪水損毀,僅僅在2002年6月-7月的洪災中,平溪、新場、草池、赤江、廣納、春載等鄉(鎮)的提灌站不同程度受到損毀,直接經濟損失達20多萬元,4萬畝糧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
3、提灌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全縣提灌站有90座1350千瓦,設備需要更新改造,按《四川省泵站建設規定》預計每千瓦1000元計算,需總投入380萬元,*縣從未預算安排過修復改造提灌站專項資金,致使本應花較少的錢能技改修復的提灌站,卻閑置報廢。
4、提灌站社會效益好,自身效益差。在干旱嚴重時,提灌站按照政府要求提水抗旱,確保一方平安,得到群眾好評。在抗旱期間,屬集體性質的提灌站,往往是農民抽水,自己解決抽水燃油問題,水費不計價,一旦抽水滿足農戶需要后,提灌站就被閑置,綜合利用差,導致提灌站自身效益差。
5、個別地方由于抽水油價、電價過高,在抗旱時即使有水源,農民籌錢困難,也無法抽水。
6、很多提灌站管理與經營粗放,盜用提灌機械嚴重,甚至有些村社干部變賣提灌機械,管理人員素質低,造成提灌站集體資產損毀、流失嚴重。
三、關于加強提灌站建設的建議
1、加大資金投入。一是爭取省、市、縣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提灌站修復改造資金的投入力度,縣級財政每年預算一定數額的專項資金,主要用于提灌站的修復改造。力爭用5-10年的時間完成全縣108座無法使用的提灌站修復改造任務。二是在每年的救災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水毀提灌站的建設。三是在以工代賑、扶貧新村建設、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國土整理、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中適當增大對農村提灌站建設的比例。四是縣財政每年安排一部分抗旱抽水油、電費補助資金。
2、逐步建立健全建管機制。一是摸清家底,明確產權。農機部門要依法對提灌站進行產權登記,明確集體、農戶的產權,頒發產權證書。二是推行提灌站經營機制試點。采取拍賣、租賃、承包等多種形式盤活現有提灌資產。三是根據“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負擔”原則,規范提灌站管理體制。對集體經營的提灌站按照企業化管理,實行站長負責制,獨立核算,保本經營;對私營提灌站和流動提灌站設施,由農機部門實行行業管理。
3、加強技術服務。要成立“提灌建設領導小組”和“提灌工程服務隊”,專門負責全縣提灌建設工程的規劃、勘測、設計,督促工程進度、監督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組織竣工驗收等。全縣農機部門要組織工程技術人員深入基層進行技術指導和技術服務。同時,組織舉辦技術培訓班,并利用科技下鄉的機會,組織技術咨詢。
4、加強自身建設.一是注重向廣大干部群眾大力宣傳《四川省農村機電提灌管理條例》,向社會各界宣傳農村提灌工作的重要意義,明確農機部門的執法主體地位;二是完善落實設備維修、使用維護、安全生產、人員崗位責任制度,使提灌站的經營管理有章可循;三是加強村社對提灌站建設的管理,強化鄉鎮監管責任;四是切實加強抗旱工作,因地制宜興建應急抗旱設施,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和調度,大力推進節約用水;五是聯系物價部門按照“有償服務、有利發展”的原則制定提水收費價格,并大力支持提灌站開展多種經營,增強提灌站自我造血、自我積累抵御風險的實力,促進全縣提灌事業健康穩步發展。
- 上一篇:農業機械的實踐與思考
- 下一篇:縣農機化發展的調查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