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農機化發展的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12-23 10:03:00
導語:縣農機化發展的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筆者近期對*縣農機化發展情況做了一個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及個人的一些看法作一個匯報,可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本人絕無褒貶之意,目的還是希望農機化事業能夠快速發展,為現代化農業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米倉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較大,地貌以丘陵為主,壩、丘、山皆備。幅員面積2229平方公里。轄43個鄉鎮、12個居委會、486個行政村、396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近100萬。耕地面積57.89萬畝,其中水田34.9萬畝,占耕地面積的59%。耕地多分布于海拔420—600之間,土壤母質以中生界上株羅系(JP)和下白堊系(K1CH)及新生界第四系(Q42)三種為主,約占總面積的80%,非常適合水稻、小麥、油菜、玉米等作物的生長,同時也給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一、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現狀
2000年以來,該縣切實加大先進適用農業機械的推廣、普及力度,全縣農業機械作業水平和農業機械生產率得到大幅提高。其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機裝備與作業水平逐步提高
近年來,隨著農村大量務工人員向外轉移,農村勞動力缺乏逐漸顯現,農機作業需求逐步增加。通過全縣上下廣泛宣傳,大力推廣,農機代耕逐步被廣大農民接受,農機化水平取得了長足發展。
1、農機裝備力量逐步增強。截止2006年,全縣擁有各型農業機械18萬余臺,農用運輸車輛(含運輸型拖拉機)2000多臺,農機總動力達到26萬千瓦。其中提灌機械、農副產品加工機械、農用運輸機械增長較快,分別比1990年增長740%、530%和480%。
2、農機作業水平大幅提高。全縣依靠農機動力脫粒覆蓋率95%,使用動力機械排灌90%以上,機械耕作全面起步。2006年機電提水4600萬立方米,灌溉46萬畝次,機械節水灌溉500畝,機耕24萬畝次,機播1.8萬畝,機收9萬畝,機械脫粒28萬噸,農副產品加工36萬噸,機械植保65萬畝次,農用運輸4500萬噸公里。
3、農機裝備結構明顯調整。針對境內深丘山區地形特征和全縣運輸、排灌機械多,耕作插秧機械少的現象,農機部門根據縣委、縣政府提出的“鐵牛進田間,耕牛進市場”的要求因地制宜,及時調整農機結構。突出推廣動力足、能耗低、重量輕等先進適用微耕機具的工作正如火如荼。
(二)農機化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近年來,為適應農機市場化發展要求,該縣積極穩妥推進農機服務體系體制改革,剝離公益性和經營性服務職能,逐步建立健全以縣鄉服務組織為骨干,村社農機服務大戶為主體的農機化服務網絡。
1、農機推廣服務體系逐步健全??h農業機械事業局是該縣農機化管理機構,下屬農機監理站、農機推廣站、農業機械化學校、27個鄉鎮農機站,28名鄉鎮農機管理人員,16個新建鄉鎮農機管理人員正在配備中。為有效規范農機化服務網點,2004年,縣農機局通過大力整合資源,在原農機校和鋼圈廠的基礎上建成了一座占地13000平方米,有臨街汽配門面及修理車間125個,集汽車、拖拉機修配、農機產品生產經營、單位辦公于一體的多功能農機修配城,不僅將農機企業從破產邊沿帶活,而且進一步拓寬了農機化服務范圍,為農業機械化持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農機經營大戶蓬勃發展。通過采取技術培訓、落實購機補貼,開展信息咨詢等各種服務,積極培育善管理、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機大戶。同時按照“民辦、民營、民受益”原則,鼓勵建立農機協會組織,不斷提高農機經營戶的組織化程度。截止目前,全縣共有農機大戶3800戶,其中運輸786戶,機耕631戶。一些農民自發聯合組建機耕服務隊,跨村跨社作業,大力開展有償服務。大寨鄉機手鄭智,在完成自家土地耕作的同時,積極開展訂單耕作,其機耕運行成本比別人低20%,時間節約80%,一個半月共耕作150畝,收入7000多元。
3、助耕助農服務成效突顯。2006年,*縣遭受了罕見特大旱情,全縣共出動提灌抗旱機具10855臺套、49934千瓦,出動抗旱服務隊185支,參與抗旱救災的農機從業人員達11265人次,為緩解全縣旱情和增強抗災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大災之后,縣農機局及時組織機耕服務隊,幫困助耕3200畝,使161個村2857戶受益。今年入春以來,涵水、白衣等地組建了農耕隊,由縣上統一提供機具,通過市場化運作幫助缺勞戶及時搶耕搶種。
(三)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全面落實到位
堅持公開、公正、透明、自愿原則,嚴格政策兌現,嚴格資金管理,自覺接受群眾和社會監督,確保了機具補貼工作順利進行。一是切實做到宣傳到位。全縣共散發宣傳資料4萬余份,張貼公告500余份,舉行機具發放儀式9次。二是及時做到補貼到位。全縣落實購機補貼農機具3類520臺,共投入資金270萬元,其中國家補貼資金40萬元,配套資金40萬元,帶動農民資金190萬元。三是積極做好補貼機具質量跟蹤服務到位。積極開展技術培訓,按“三包”要求及時維修機具,確保了補貼機具的有效使用。補貼政策促使農業生產中的動力機械、配套機械、實用機具、高效生態機具進一步多樣化,合理化。
(四)農機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
*縣自2002年實施“以工代賑”村道路建設項目以來,國農累計投入資金1878萬元,新建村道路130條1050公里,改建105條382公里,建橋梁13座300延米。有220個村、1450個社、4.86萬戶農戶受益。駟馬鎮創舉村不但修通了15公里村道標美路,還硬化了4公里水泥路。
二、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該縣的農機化發展工作盡管得到了各級政府和部門的高度重視,農機干部職工兢兢業業地努力工作,并收到了一定的實效,但是仍然由于職能不強,投入很少等多方面原因而顯得舉步唯艱,甚至捉襟見肘。
(一)農機裝備總量不足,發展不平衡
雖然全縣農機總動力與農機擁有量增長速度很快,但農村人均擁有農機動力僅0.26千瓦,畝平不足0.45千瓦,而且發展極不平衡。一是機具大都集中在農副產品加工、提灌、運輸等環節。耕、種、管、收田間作業機械化程度低,有些甚至還是空白。二是農機科技含量不高。大型骨干工程少,精深作業機具欠缺,低耗高效技術應用不夠,綜合利用差,在低水平、淺層次徘徊。三是規?;?、集約化程度低。近年來,該縣雖然有自購農機搞社會化服務、聯合購機作業、農機專業服務隊等有組織的農機作業形式,但整體來看,結構是松散的,集約化程度不高,服務功能不強,比較效益不突出,全縣農業機械年平均作業時間不足40天,很難適應現代農業規?;a的需要。
(二)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缺少財力支持
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是實現農業機械化的必然過程,特別是科技含量較高的耕作機械、收獲機械、插秧機械推廣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首先是購置成本高,一般機型要兩萬多元,高的要十多二十萬元。農戶難以承受。二是上級部門沒有專項的推廣資金支持。今年該縣搞一個機械插秧推廣示范,農機局既無力解決購置資金,甚至推廣費用籌集都困難,按他們的話說是“有了吃飯的錢就沒有辦事的錢”。最后縣政府給了3萬元才解決了插秧機推廣示范的問題。
(三)農機化配套基礎設施較差
主要表現在田間耕作機械缺少可行機耕道,絕大部份田間道路農業機械無法通行,現在是通村道路逐步完善,田間道路基本還是空白。農機固定提灌站設施老化,年久失修,亟待維修改造。
(四)補貼扶持力度不夠傳統農機項目逐年弱化
雖然2007年開始實施“現代農機裝備推進項目”,但仍規定了額度,限制了機型,農民受益面太小,大部份購買機具的農民享受不到這一扶持措施,而且地方同比例配套的要求落實起來有一定難度。在傳統農機項目上有逐年弱化的趨勢,過去由農機部門實施多年的項目被取消或轉由其它部門實施,如糧食專項發展基金項目,用于糧食生產基地縣農業機械發展,自1998年開始至1993年被轉由財政直補;房屋修復改造項目是省農機局下達改善基層農機站辦公條件的項目,從1986年開始至1997年取消;救災柴油補差項目用于補償農機抗旱救災,自1996年開始實施,至2002年轉由財政直補;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用于扶持農機作業服務隊建設,從1997年開始連續實施兩年后被取消;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主要用于建設提灌站,發展節水灌溉技術和作業,2002年轉由財政安排。這些傳統農機項目的取消或轉移,無疑對該縣農機化發展帶來了一些影響。
(五)相關惠農政策未得到全面落實
《農業機械化促進法》自2004年11月1日實施,但該法規定的扶持措施并沒有全部落到實處。如第六章第二十七條明確規定,“中央財政、省級財政應當分別安排專項資金,對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購買國家支持推廣的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給予補貼”。而該項補貼政策在*縣只實施了2004-2005兩年,是以農機化先行縣項目的名義實施的,額度每年只有20萬元。
(六)相關政策與法律法規未及時配套
《道路交通安全法》自2005年5月1日開始實施,該法沒有明確農機安全監理人員的道路檢查權、違章處罰權、事故處理權。農機監理只能進行靜態管理,不能動靜結合。而農機安全工作又是一塊不能忽視的工作,各級黨委、政府又特別重視,對農機監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板子打在農機監理上。而農機監理就只能依據省人大常委1997年4月7日公布實施的《四川省農機安全監理和事故處理條例》開展工作。農機安全監理處于一種較為尷尬的境地。
三、對策及建議
農機化的大發展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既有國家大政策的宏觀要求,更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經過程。大發展是遲早的事。我們要做的是如何加快進程和縮短過程。
一是要加大國家投入。國家投入既是農機化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更是引領和帶動地方和農民投入的“導火線”。如以工代賑村道路建設項目,五年來,國家投入資金總額1878萬元,因此而帶動地方和農民投入達1個多億,產生了“核裂變”效應。
二是要解決農機化工作和農機部門職能不強的問題。要理順投入機制和體制,直接下達農機項目,解決農機部門靠擠別人項目,占別人項目,靠“分一杯羹”推動農機事業發展的現狀。對農機化管理和發展機構,在人、財、物上仍要采取“扶上馬送一程”的方式解決造血功能不強的問題,使之成為一支能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農機隊伍。
三是要理直氣壯地爭取惠農政策并做到區別對待?!掇r業機械化促進法》規定的惠農政策,各級農機主管部門就應理直氣壯的爭取。購機補貼“猶抱琵琶半摭面”,對加快農機化發展進程是不利的。惠農補貼政策要做到與平原及發達地區補貼扶持標準有所區別,山區及經濟欠發達地區應加大額度,充分發揮購機補貼的導向作用。
四是農機科研推廣機構研制工作要有針對性。要研制推廣適合山區特點的耕作、栽種、植保、收獲機械。雖然目前有較多的可選機型,但真正能適合山區道路、水陸兩用、耕作習慣、操作簡便、性能優良、價廉物美的機型并不多見。功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
由于筆者受認識水平、角度和視野較窄所限,難免認識和觀點有失偏頗,敬請理解和指導。
- 上一篇:提灌站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 下一篇:農村提灌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