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理論研究思考

時間:2022-03-27 02:52:00

導語:審計理論研究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計理論研究思考

我國恢復審計制度二十多年來,審計理論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推動了審計事業的發展。但是,審計理論研究長期存在一種“怪”現象,就是回避政治。特別是2000年后,審計越來越多地介入政治、經濟和民事領域,如:經濟責任審計、績效審計、公益慈善事業審計等等,審計介入的層次和深度在不斷擴展,審計實踐已遠遠走在審計理論研究的前面,豐富的審計實踐,傳統審計理論已無法支撐,急需要新的審計理論來指導審計實踐。然而,審計理論研究卻沒有新的突破,對審計的本質、特別是國家審計在現代國家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仍然停留在傳統審計理論的層面上。審計理論研究的滯后,已阻礙了審計事業的發展。

劉家義提出“免疫系統論”后,審計理論研究者們才如夢初醒,恍然大悟。于是,各種研討文章源源推出,對審計本質的理解,都突然有了“升華”。筆者也贊同“免疫系統論”這個新的理論觀點。“免疫系統”這個提法所表達的實質和核心是正確的,體現了現代國家審計的最真實的本質。

為什么審計理論研究會長期處于這種“非正常”狀態?作為一個審計“老兵”,長期在基層忙于審計實踐,談點謬論,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否認或回避政治

(一)否認審計的政治屬性。

過去,對審計的研究,注重于歷史的追述,但對審計歷史缺乏全面的研究,對審計的定義強調的是“第三者”、“獨立性”、“專門的”,定義為“一種經濟監督活動”,排斥了審計的政治屬性。對于社會審計、內部審計而言,應該說沒有大的差錯,然而,對國家審計的本質,卻是一種誤解,至少是不全面的。因為,國家審計從產生那一天開始,就是國家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帶有深深的政治烙印。否認國家審計的政治屬性,無疑是錯誤的。長期的審計理論研究,沒有人指出審計也是一種政治活動。

(二)回避政治。

一是傳統審計理論的認識差異,認為審計與政治無關;二是不談政治,自認為做純學術,不和政治沾邊;三是“怕”談政治,害怕“文字獄”。

二、審計理論研究與審計實踐脫節

(一)理論研究者死守書面理論。

社會科學必須與實踐相結合,理論來源于實踐,高于實踐,才能指導實踐活動。但是,審計理論研究者缺乏豐富的實踐經驗,從書本上研究審計,“閉門造車”,其理論無法指導實踐活動。

(二)理論研究者與審計實踐人員缺乏交流。

在基層審計工作中,很少見到審計理論研究者的身影,審計理論的研討主要是理論工作者們在自己的“圈子”內進行,缺少審計實踐人員的參與,理論工作者用自己有限的、局部的實踐經驗,想當然的概括審計,其理論缺乏全面性。

(三)理論研究者缺少超前眼光。

長期審計理論沒有創新,反映出理論研究者缺少超前眼光。一方面是對理論研究的深度不夠,對審計實踐活動的新動向關注用心不夠,沒有收入地研究和思考,對國外國家審計的發展經驗學習停留在表面,沒有多問幾個為什么。比如:我國的國家審計為什么會越來越多地介入政治、經濟和民事領域的各個層面?國外國家審計發展之路的必然性?國家審計究竟是什么?該做什么?該怎樣做?等等。聽到、看到的是專家、學者、權威們介紹國外國家審計已發展到什么程度,在做什么,我們又怎樣等,沒有聽到對國外國家審計發展之路的必然性分析,什么東西適合我們的國情。我們的教授還在爭辯我國的審計應該是稱為“國家審計”還是“政府審計”。是什么審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審計在現代國家管理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本質是什么。找不準位置,發揮不了作用,什么審計其結果都是被歷史淘汰。

另一方面,有些理論工作者發表了幾篇文章、出了幾本書,有了一大堆“耀眼”的頭銜后,志得意滿,忙于講學掙錢,沒有靜下心來鉆研學術,反映出典型的浮躁心態,當然不可能有超前眼光了。

(四)審計實踐人員對理論研究缺乏興趣。

1、認識錯位。一方面認為自己是審計實踐人員,研究審計理論不是自己的職責,把審計工作作為職業,沒有當做事業(筆者本人也是如此),不愿涉足審計理論研究;另一方面,輕視自己,認為自己層次太低,不敢涉足審計理論研究。其實,理論并不一定就是宏篇巨論,一個新觀點、一個新認識、甚至一個新的方法,都應當是理論。

2、理論研究缺乏環境。長期的實際情況就是,審計實踐人員工作任務繁重,忙于工作,工作交流、業務培訓機會極少,審計機關工作經費緊張,工作必須的法律、法規資料都缺少,更不談理論學習資料,根本不可能提供理論研究經費;不少審計機關的領導沒有把審計機關的領導崗位當作“職場”,而是作為“官場”,只要求審計人員拼命工作,想的是完成任務,保“平安”,出點“政績”,根本不支持審計理論研究;審計人員紀律嚴,待遇低,要“養家糊口”,既無時間,也無資金來搞審計理論研究。此外,在現實“人治”環境下,有“位”才有為,無“位”不能為,業余時間搞點理論研究,一般情況下,結果是上面肯定、下面否定,搞理論研究被稱為“迂夫子”,不務正業。

3、理論研究缺乏激勵機制。

為什么不少審計人員對審計職稱考試失去興趣?根本原因就在于體制的缺陷和缺乏激勵機制。審計理論研究仍然如此。一方面,在“人治”環境下,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由領導個人好惡決定,真實的水平和能力也決定不了“事業”的成功;另一方面,審計職稱也無法改變審計人員的政治、經濟待遇。因此,大多數審計人員失去學習審計理論、業務技能的熱情。

在好一點的審計機關,還能給愿意做點理論研究的人員適當獎勵,一般都是把理論研究文章作為審計信息對待,差的根本就沒有任何鼓勵。四川省審計廳把理論研究文章納入審計機關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內容,作為加分項目,非常好,有利于審計理論研究全面開花。

三、理論研究的功利性阻礙

由于審計基礎理論研究的困難性,要出成果很難,能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更難,如果一個審計科研所幾年都沒有象樣的科研成果,日子一定很難過。因此,把審計理論研究的重點放在在了各種工作規范方面。雖然這些成果對審計實踐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隨著審計實踐活動的不斷擴展,這些成果的有效壽命很短暫。

四、對審計實踐人員理論研究引導的力度不夠

在我們上級審計機關歷年下發的各種文件和領導講話中,只強調探索新技術、新方法、新路子、新規范等等,不提研究新理論,對審計實踐人員的創新精神鼓勵不夠,創新能力認識不足。同時,審計署制定的工作規范,要求審計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業務考核也十分呆板,扼殺了審計人員在工作探索中的創造性。

五、現實審計發展的不平衡

目前,國家、省、市(地、州)、縣(市、區)各級審計機關在審計實踐中的差距巨大,審計對象的具體差異也十分明顯,審計條件相差甚遠。但是,審計理論和工作規范卻相同。審計理論是站在國家的角度來確立,與基層現實的巨大差距,使得各級審計機關的審計人員對審計理論的認識產生很大的差異。由于審計實踐發展的不平衡,新的、好的審計理論對各級審計實踐的指導作用不盡相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對新的審計理論的學習和探索。

下面,就自己長期在基層的實踐感受,對審計理論研究談點個人看法。

一、審計理論研究要有社會責任感

審計是國家管理的工具,基本沒有異議。但是,深入思考的卻不多。審計的社會責任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深化,審計署近幾年對社會公開審計結果,產生了巨大的反響,但停留在“查錯糾弊”的認識上,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如“長防工程”的審計,工程的真實性和質量,它已不僅是經濟活動,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長江中下游沿線的工、農、商等各行業的經濟活動,這實質上就是國家安全。因此,審計理論研究要從最深入、最根本的層面上去認識國家審計的本質,不能局限在低層次的經濟活動框框內。研究審計理論,既不能為“名”,也不能為“利”,要有社會責任。既然國家實行審計制度,就要思考它的歷史使命是什么?要敢于突破傳統思維,從國家利益、公民權利上去分析實行審計制度的作用,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二、理論研究必須與實踐緊密結合

(一)理論工作者要更多、更廣泛地深入實踐。可以效仿政府官員的下派制,實行定期深入基層審計機關,掛職(或不掛職)參加審計實踐活動,也可以只參加單個審計實踐活動(要靜心參加全過程)。同時,給予基層審計人員理論指導。

(二)給理論工作者和審計實踐人員創造更多的交流機會。各種層次的理論研論活動,多吸收審計實踐人員參與;讓審計實踐人員有機會參加不同層次的審計理論調研活動;適當增加專題性的互動培訓;利用各種方式,加強審計前沿理論和最新審計實踐的宣傳。

三、理論工作者要有超前的眼光

要善于從具體的審計個案中尋找審計理論研究的突破口,要從社會危害、國家安全的角度去分析、思考,不能停留在“教學”的動因分析上;要以科學發展觀的思維去研究審計的作用,從政治建設和法制建設上去思考,從而推動審計事業的發展,促進國家法制建設的進程。

四、更多地鼓勵審計實踐人員開展審計理論研究

首先,要相信群眾的創造力。理論來源于實踐,沒有空想的理論。沒有這些年審計實踐的大發展,劉家義的“免疫系統論”也不可能出來。審計實踐中遇到的許多問題,阻礙審計工作的開展,其實就是沒有審計理論支撐,想做不敢做,因為不能“自圓其說”;其次,要大力改變審計實踐人員的理論研究環境。四川省審計廳把理論研究文章納入審計機關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內容,作為加分項目,非常好,對基層審計實踐人員的理論研究環境改變會起到很大作用,但還不夠,應要求基層審計機關在審計實踐人員在理論研究方面給予必要的時間保證,支持和鼓勵他們參加各種理論研論活動。在審計高、中級職稱的考任中,應加大審計理論研究的份量,使具有審計高、中級職稱的審計人員真正成為實踐、理論的“雙料”人才;第三,要建立審計理論研究激勵機制。在職稱“無用”的體制下,要思考怎樣激勵審計實踐人員進行理論研究,提高學習、研究審計理論、業務的熱情,保證審計專業人才的全面發展。應當給予審計實踐人員進行理論研究更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特別是在理論研究上有成果的,不能只講精神、奉獻。適當增加審計理論研究成果評選、表彰的面和級次,充分肯定審計實踐人員在理論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第四,應激活在審計實踐第一線的一大批在審計崗位已工作了多年的老同志的理論研究熱情。他們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不少人也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文字功底,但升“官”無望,職級很低,寫文章不“值錢”,失去了學習、研究審計業務和理論的熱情。這本應是我們審計事業的一筆寶貴財富。

五、尊重現實,區別對待

我們國家審計制度恢復二十多年來,國家、省、市(地、州)、縣(市、區)各級審計機關的審計實踐發展極不平衡,在審計實踐中產生了差距巨大,主要是審計對象和審計條件差異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也有體制等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我們的系統相對封閉;另一方面,審計理論缺少突破性研究,對現代國家審計的本質、在國家政治和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及作用,我們自己認識不清,地方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更不可能認識到位。在基層,國家利益和地方利益是審計機關無法解決的難題;審計規范的強制和統一,不符合實際。審計對象和審計條件的巨大差異,加之審計管理體制的制約,必然導致審計實踐中的諸多不同。應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區別對待,研究和制定既符合實際又成熟完善的工作規范。

筆者在基層審計機關工作了二十多年,平常學習太少,可能有許多盲言和無知,希望沒有冒犯和傷刺到誰,畢竟在審計機關工作了二十多年,就算沒有熱愛,但還是有點感情,真心希望我們國家的審計事業發展更快,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