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林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4 05:07:00
導語:生態林業發展現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是我省地圖面積最大的縣,省林業十強縣、全國退耕還林先進單位、全國綠化榜樣縣,全縣轄23個鄉鎮,498個村(居委會),總人口65萬,全縣總面積873.83萬畝,個中林業用地上積687.8萬畝,有林地上積556.36萬畝,叢林蓄積量1768萬立方米,人均27立方米;叢林掩蓋率71.74%。年全縣完成商品材生產方案12.2萬m3,完成林業總產值13.29億元。收取林業規費1115萬元。
(一)生態林業發展措施加快。我縣依照“生態財產化、財產生態化”的“兩化”發展思緒,堅持走生態建立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一是營建林工作掀起新飛騰。近年來,我縣經過采取行政手段推進、優惠政策煽動、部分服務促動、大戶示范帶動的辦法,加速推進工業原料林建立。截止2010歲尾,共完成工業原料林建立18.832萬畝。全縣上下掀起了造林新飛騰,涌現出了一多量營建林工作提高前輩典型。官莊鎮林農劉輝自立投資營建馬尾松工業原料林3000多畝;七甲坪鎮村民張澤民從2008年開端,經過投資、投工、投勞、投山來完成股份制造林3000多畝。二是生態林業項目大力施行。接踵組織施行了退耕還林工程、“三邊”綠化、油茶財產開拓等林業重點工程。近年來,累計完成退耕還林工程37.05萬畝、世行借款造林3.1173萬畝、長防林工程2.55萬畝、薪炭林工程0.49995萬畝、“三邊”綠化85.46055萬畝(個中人工造林1.96005萬畝,補植補造2.95005萬畝,封山育林5.4萬畝)、油茶開拓1.5萬畝。
(二)分類運營施行到位。具體執行林業分類運營,對生態公益林執行嚴厲維護。截止年3月,該縣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212.2萬畝,生態公益林面積占林業用地上積的30.9%。積極爭奪國家生態公益林賠償基金2700多萬元,落實叢林生態效益賠償面積189.68萬畝。
(三)生態功用區建立初顯規劃
堅持了國家級天然維護區,省級叢林公園,正在籌建省級天然維護區,積極申報國家濕地公園和開拓更多的叢林旅行景色點。
(四)林權準則變革進一步深化。共完成林權換發證外業核實671.6萬畝,林權證發放到農戶650.4萬畝,辨別占總任務的98%、94.8%。不時健全和完善林業要素市場建立,縣林權買賣中間、縣林業信息征詢和中間、縣叢林資本資產評價中間(暨林業查詢規劃設計隊)四個機構,已具體開展工作。叢林政策性保險工作具體施行,全縣有林地均歸入了財務政策性保險范圍。具體施行林業機構變革,林業規費供養人員673人已悉數歸入財務供養,育林基金執行財務預算治理,林業正常運轉和生產性支出列入了財務預算,完畢了長期“收費養人”的場面。鄉鎮林業站、基層檢查站從新進行了核編定崗,進行了人員的優化組合,縣木材公司、仙門國有林場、苗圃和林科所等二級機構執行了改制。
二、生態林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林分質量低且可伐資本少。全縣有林地上積556.36萬畝,叢林活立木蓄積量1768萬立方米,畝平蓄積不到3個立方米。因為多年來對杉、松近、成、過熟林的過量擇伐,致使近、成、過熟林比例越來越小,林本分的樹種逐漸向闊葉和杉木純真林演化。林業財產發展不服衡,基本以生產木材為主,雖然這幾年大力發展了茶葉、油茶等經濟林木,但總的份額較小。據每年的叢林資本耗費量測算:全縣中幼林面積已占林分總面積的80%以上,杉、松可伐資本蓄積已不足60萬立方米。
(二)林產加工規劃小層次低。全縣林產物加工企業有173家,基本上是以租地為主的小作坊粗加工,規劃林工企業7家,沒有林產工業知名品牌。全縣木材加工企業存在規劃小,渙散運營的形態,反復建立比擬嚴厲,搶奪資本景象嚴厲,均不克不及滿負荷運轉,大多處于停產或半停產形態,并且產物單一,科技含量低,資本的應用率低,還逗留在對原木的初加工上,其他以林業資本為原料的加工簡直是空白,不足拳頭產物。2010年全縣林產工業總產值3.18億元,占全縣GDP的3.2%。林農來自林業的純收入700元,占農大家均純收入2626元的26.6%。
(三)第三財產結構及開拓不樂觀。近幾年在發展生態旅行上,縣以叢林公園和天然維護區建立為重點,著力增強生態功用區建立,曾經有借國家級天然維護區、國家級濕地公園、鳳凰山省級叢林公園、夸父山省級叢林公園、齊眉界省級叢林公園、二酉山景色勝景區。當前縣發展叢林旅行業雖然有共同的天然景象和人文景象,然則還沒有全體開拓,沒有帶來旅行效益。
(四)公益林維護與林農增收矛盾突出。生態公益林是國家為了堅持生態情況而劃分的,對堅持生態均衡發揚著非常嚴重的效果。然則,我縣由于生態公益林的劃分對的林業財產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全縣687.8萬畝林業用地上積中,有212.225萬畝林木是生態公益林,生態公益林占了林地上積的三分之一。過來林農可以經過采伐林木獲得局部收入,劃為生態公益林后,叢林采伐遭到限制,只能進行撫育性質的采伐,收入分明削減。規定生態公益林區之前執行多種渠道而營建的人工速生豐登林,特殊是杉木林現已進入主伐期,林農紛繁要求調整公益林再改變為商品林,加上啟動了生態旅行財產,發展生態林業與添加“林農”收入發作了突出的矛盾。
(五)商品林運營治理不活。依照國家分類運營的政策,商品林治理要放活,但當前商品林運營既不活也不暢,相關稅費偏高,群眾得不到實惠。帶來兩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群眾造林積極性不高。因為商品林運營流通存在諸多要素影響,群眾在林木運營中的既得好處少,還林業的生產周期長,加上林地渙散難以集約,招致林區群眾造林積極性不高。二是沒有營建稅費的凹地。當前縣每立方米木材要交的稅費是169元。個中:育林基金50元,泰格林紙供材合約金50元,增值稅20元,所得稅20元,造林保證金20元,檢疫費3元,功課設計費6元。而與相臨近的桃源縣木材稅費只要70元。因為宏大的稅費差額,招致木材流掉景象嚴厲。
(六)行政方案干涉過多。上級一些相關部分目前依然連續方案經濟時代的方案手段,工作中過火強調分任務、定目標,極大的影響了生態林業的發展。首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對木材運營下達方案。雖然該縣活立木蓄積量居全省第一,但可伐松材資本少,泰格林紙下達給該縣的供材任務過重,縣內木材商品供給呈現了求過于供的景象,給生態建立帶來了新的堅苦。其二是營建工業原料林確定松杉比例。而我縣母巖幻化的泥土品種多,登時前提極端復雜,上級違犯天然規則和老庶民志愿硬性規則,合適營建杉木的當地也要栽松木,一些當地林農等候年度造林驗收今后將松苗拔失落栽杉苗,群眾好處受損而怨聲載道,更難完成適地適樹和科學運營。
(七)生態林業建立資金不足。是我省的文明大縣,有豐厚的文明內在,有富有魅力的景象,然則這一切都必需靠資金投入來處理。一方面這幾年生態旅行不斷沒有發生規劃效益,基本緣由是投入不足,良多景區沒有獲得很好開拓,基本設備建立跟不上,天然維護區和叢林公園的基本設備建立難以啟動,生態旅行由于交通等瓶頸問題沒有做大做強。另一方面中幼林撫育和低產林革新急需投入。因為林分質量偏低,加快中幼林培養管護、低產林革新和封山育林已成燃眉之急,但是育林基金征收規范下調、面對作廢,財務林業資金轉移付出有限,形成嚴厲投入不足。還,生態公益林賠償規范偏低,與運營商品林比擬,收入差距太大,林農運營管護公益林的積極性不高,省級以下生態公益林管護難度更大。
(八)林權流轉市場不健全。完善的產權市場是要求落實好林業運營主體的措置權,堅持林權人可以依法采取出售、拍賣、租賃、入股、典當等手段或聯營、結合等方式措置林木資產或林地運用權,然后完成林權商品化、錢幣化。當前林權流轉市場群眾參加水平不高,林業產權的評價系統、買賣平臺、林木保險系統不健全,林權借款擔保系統沒有堅持,一系列的政策不配套使林權流轉市場不疏通,生態林業發展不足生機。
三、生態林業發展的幾點考慮
我縣“十二五”規劃對全縣經濟和生態林業的發展進行了初步的定位,但詳細落實的辦法還沒有明確,為了更好地發展的生態林業,以下幾點值得認真考慮。
(一)細化生態發展目的。為了加速的發展,縣委、縣縣政府制訂了“生態立縣、工業強縣、開放活縣、旅行興縣”的發展戰略,對生態林業的建立還提出了“生態大縣、林業強縣”的發展定位。但從治理學剖析,這個目的只是一個久遠的目的,要保證縣域經濟的發展,要讓群眾獲得實惠,必需對確定的目的進行細分,對“生態大縣,林業強縣”提出詳細的小目的,并對細分的目的明確切實可行的辦法。比方,林業工業在GDP的總額上近幾年內的發展目的,林農純收入上占人均純收入的詳細比重等。在細分目的時要突出以下重點:一是增強對生態公益林的維護,特殊是對國家級重點公益林要依照從新調整區劃的維護級別執行禁伐、限伐和動態治理,對國道、省道、高速公路兩旁、巖石暴露區、峻峭山坡等處省級公益林也要執行制止或限制性采伐。二是抓好林業生態工程項目建立,重點抓好濕地、石漠化維護項目和退耕還林后續、長防林項目,還抓好補植補造,增強管護,保證成林。三是抓好城區的綠化質量,提高城郊綠化率。建立環城鎮綠化圈,建筑城市生態樊籬,重點抓好沅江兩岸、城區可視范圍內的城區周邊綠化,增強這些地域的資本維護,加大封山育林和封育補植力度,發展生態林業經濟。四是抓好生態示范點建立。重點抓好借國家級天然維護區、夸父山省級叢林公園,濕地公園等示范點,對現有叢林資本嚴厲維護,制止或限制采伐。
(二)創新生態建立工作載體。載體是落實某項工作所發明的平臺或工作方法。工作載體的創新就是工作思緒的創新,創新工作載體可以有用的促進工作目的的完成。在本來“全民任務植樹活動”、“工業原料林建立年”、“創立衛生城市”等工作載體的基本上,建議結合“生態立縣”發展戰略,結合群眾在經濟收入遞增的基本上對情況美好、生態宜居的激烈需求,開展創立生態城市、生態鄉鎮、生態村、生態校園、生態農莊等系列生態創立活動。把生態林業建立作為各級黨委、縣政府放在與經濟發展、方案生育、綜合管治等工作的一個平臺上來抓,協調全社會的力氣來增強生態林業建立。經過生態林業建立進一步促進美好生態情況和經濟發展的措施。
(三)認真研討出臺公益林治理方法或許相關的操作政策。公益林占了全縣有林地上積的三分之一,如何做好公益林的文章,值得認真的剖析和深化的探究。比方在區劃公益林之前經過借款、移民資金開拓、企事業單位聯營、村組集體結合入股興辦林場以及林區群眾股份制方式自覺結合等所營建的人工林,屬于禁伐范圍的如何補償投資和損掉,特殊是一些當地整戶、整組、整村、甚至整個鄉鎮區域內的山地而悉數區劃歸入生態公益林的農民增收和生活問題,屬于可以撫育間伐和更新采伐以及動態運營治理的,如何確定撫育間伐年限,如何確定更新革新的年限以及革新更新的要求與施行辦法,公益林內殘次林如何革新更新等問題,均應予以明確。因而,激活生態公益林運營治理,是完成生態林業發展,林農增收的一個主要課題和研討偏向,因為全國全省還沒有生態公益林治理的相關司法律例,可以領先在生態公益林治理長進行探究,由縣縣政府提出詳細操作運轉方案報省縣政府同意后實驗施行。
(四)規劃建立林產工業園,做大做強林產工業。優化現有木竹加工企業構造,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本裝備為手段,搞好現有加工企業的整合;還也要積極培養和開拓以林業資本為原料的其它各類加工企業,填補縣內、省內甚至國內空白,充分應用林業資本,發揚堆積效益,開辟市場領域,提高市場競爭才能。還要扶持發展林產物精湛加工,延長財產鏈條,最大限制有利地勢用叢林資本。在積極輔佐各類加工企業完成滿負荷運轉,為林區群眾增收、促進區域經濟增進的還,積極指導各類加工企業堅持、施行產物規范組織生產,完善質量檢測系統,使生產、加工、包裝等各個環節與國表里質量規范相聯接,努力培養林業加工名優產物。大力支撐加工企業爭創省優、國優、甚至世界名優產物。
- 上一篇:書記在教職工聘用會發言
- 下一篇:黨組織科學化管理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