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業推進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7 03:49:00

導語:漁業推進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漁業推進發展調研報告

為促進全市漁業養殖產業發展,四月下旬,市政協對全市漁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調研組分別到縣、縣、區實地了解漁業發展情況,重點圍繞我市優勢品種羅非魚養殖,對水電站庫區網箱集約化養魚方式、漁業專業合作社運營、羅非魚魚片加工企業建設規劃情況、漁業水產品銷售等方面深入進行調研,并分別與三縣(區)人民政府、市農業局及部分水產養殖大戶進行座談,就進一步促進我市漁業健康快速發展形成了共識。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漁業發展現狀

我市境內江河縱橫,電站庫區、水庫、人工池塘、稻田等漁業資源極為豐富。各級黨委、政府把發展水產養殖業作為一項富民強市(縣、區)的重要工作來抓。通過政策扶持、技術指導、典型示范、爭創名牌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調動了水產養殖企業和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全市水產養殖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漁業水產品產量、產值穩步增加。60年代前,漁業主要是靠江河捕撈,70年代有小規模發展,進入80年代后全市水產養殖進入了一個較快的發展期。截止年,全市水產品總產量達3.39萬噸,產值2.46億元;其中:水產養殖產量3.3萬噸,江河捕撈產量874噸。羅非魚養殖產量3.02萬噸,占水產養殖產量的61.1%。年,全市水產品產量列全省第五位。我市羅非魚養殖占周邊市場的份額比較大,以昆明市場為例,平均每天發送羅非魚30噸左右,占昆明羅非魚銷售市場的90%強。

(二)漁業水產養殖方式逐步轉變。“十一五”以來,我市水產養殖業逐漸由過去單一、獨戶經營養殖模式向科學化、生態化、規模化養殖模式轉變,高產、高效健康養殖技術不斷推廣應用。縣利用良好的自然水產養殖環境,通過發展建立漁業專業合作社,大力推行標準化生態養殖模式,全縣有5個羅非魚養殖基地通過國家進出口檢驗檢疫檢測,達到出口美國、日本、歐盟及東盟等國家要求的產品質量標準,漁業發展朝著打造成為省的優質漁業養殖示范基地,優質水產品輸出基地的目標邁進。縣隨著李仙江、泗南江、阿流域中型水電站陸續建成,充分利用電站庫區水域資源發展網箱養殖,由于水質好,飼養方式科學,其養殖主品種羅非魚及其魚片加工具備出口的檢驗檢疫要求。2010年,縣計劃完成電站庫區網箱5000個,水產品產量將達到1萬噸,逐步使庫區“移民”轉變為“漁民”。區南屏鎮曼連村三家村小組村民自愿組成了養魚合作社,以合作社為信息平臺,了解各類漁業生產、銷售、科技等信息,為小組的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生產保障。該組充分利用適中的地理位置,大力發展漁業養殖,促進了經濟發展,村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年底,該村民小組已有80%以上的農戶養魚,共有魚塘800畝,平均每畝產鮮魚一噸多,實現銷售收入640萬元,利潤120萬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三)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開始顯現。龍頭企業是促進我市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隨著我市漁業水產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對龍頭企業的招商引資工作不斷增強。目前,具有一定實力和資金規模的羅平新海豐食品有限公司入駐建廠,計劃今年10月份建成投產。加工廠計劃總投資1.2億元,加工能力6萬噸/年,2010年計劃加工羅非魚1萬噸,生產羅非魚片3500噸,出口3000噸,出口創匯1500萬美元。達到設計產能后,年加工羅非魚6萬噸,出口2萬噸,出口創匯1億美元。

(四)漁政執法不斷加強。目前全市有漁業行政執法人員238人,其中:專職9人,兼職226人。全市實行禁漁期、禁漁區制度管理;按《漁業法》規定,嚴厲打擊電、毒、炸魚漁業違法行為,切實保護水生生物資源;對漁業生產安全加強監管,建立和完善漁業安全管理長效機制;積極開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年共增殖放流魚苗、魚種和成魚555.66萬尾,共投入資金47.9萬元,通過增殖放流,提高廣大群眾保護意識,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加強水產品質量監管,推行健康養殖,制定了《市無公害稻田養魚技術操作規范》、《市羅非魚無公害養殖技術操作規范》下發各縣(區)乃至養殖場。目前縣、景東縣已獲農業部第四批養殖示范場稱號。

二、發展漁業的有利條件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漁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1、發展漁業是調優農業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舉措。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業綜合能力達到了新的水平,農民生活顯著提高,農業農村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但是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民增收緩慢的問題仍然存在。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深化農村改革,就是為了促進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競爭力。發展漁業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目前,國家加大了對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實行了漁機補貼,鮮活魚運輸綠色通道,免收過路通行費等惠民政策,發展漁業政策機遇明顯。

2、發展漁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優越的自然資源。市自然生態良好,屬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5.3-20.2℃,壩區海拔在900-1400米之間,全市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約1600毫米,年相對濕度79%,全市水域廣闊,大小江河縱橫交錯,分屬紅河、瀾滄江、怒江三大水系,一百多條支流穿境而過,市境內長達346.5公里。據統計,全市有宜漁池壩塘67.88萬畝,水電站開發將形成的庫區水面面積有100多萬畝,適宜稻田養魚面積近80萬畝,具有發展漁業養殖產業的巨大優勢和潛力。優越的光、熱、水及廣闊宜漁生產自然條件為發展漁業水產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也是最適宜羅非魚養殖的區域之一。

3、發展漁業市場前景廣闊。水產品是人類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處于由溫飽向小康社會過渡階段,居民食物消費的基本特征是由對糧食的直接需求逐漸轉變為通過動物性食品的需求而對糧食的間接需求。并且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動物性食品消費也呈上升的趨勢。在這些動物性食品中,水產品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質食品。據營養專家分析,魚肉與牛肉、羊肉的蛋白質含量基本相當,比豬肉蛋白質含量幾乎高一倍,魚肉與豬肉、羊肉、牛肉相比,其脂肪含量是微乎其微的。至今,動物蛋白仍是提高人類體質、特別是發展人類智力的重要物質基礎。據統計,年,我市肉類總產量12.63萬噸,水產品產量3.39萬噸,水產品產量占肉類總產量的比重還比較小,發展的空間廣闊。同時,我市優勢水產品羅非魚銷售市場空間十分廣闊,除了如周邊昆明等市場,成都、重慶等市場對鮮魚的需求也十分旺盛。我市達到出口檢驗檢疫檢測要求的羅非魚魚片,在國外市場也深受歡迎,產品供不應求。

4、發展漁業效益明顯。在調研中,我們認為,漁業養殖與其他農業種植業相比,具有明顯的比較效益。縣通達漁業專業合作社標準化羅非魚養殖基地,平均每畝可收入2.5萬元,純利潤5000-6000元/畝;縣庫區網箱集約化養魚,每個標準網箱一年可養殖兩季,產量可達2噸以上,產值可達到2萬元左右。發展漁業養殖是一個短平快、效益高的產業。

(二)漁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水產養殖水平不高,資源閑置浪費。長期以來,我市水產養殖業依靠養殖戶自主發展,政府對漁業發展的引導和投入不足,漁業基礎薄弱,科技含量不高,標準化養殖池塘少,養殖水平不高,養殖效益發揮不明顯;全市現有宜漁池壩塘面積67.88萬畝,水庫面積9.1萬畝(不包括水電站庫區面積),目前僅分別開發利用3.87萬畝和7.36萬畝,資源閑置浪費的現象十分突出,池塘畝產平均不到1噸,水庫畝產不到100公斤,水產養殖水平不高。

2、缺乏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不高。總體上看,能夠輻射帶動全市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和銷售的龍頭企業還未形成,水產養殖小、散、弱的現象依然突出,漁業占農業生產中的比重比較少,水產養殖質量標準意識、行業自律、市場開拓、品牌意識等沒有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不高。

3、漁業發展機構隊伍不健全,科技支撐不足。現行的全市漁業機構,從市級到縣(區)實行的都是一套班子、幾快牌子,技術推廣人員除承擔漁業技術推廣,同時還承擔漁政監督管理、漁業船舶管理和疫病檢疫等工作,政事不分,既不能專職執法又增加漁業科技人員工作壓力,影響工作效率。同時對電站庫區沒有專職庫區漁業管理機構;漁業科技體系不健全,苗種良種基地建設滯后,主養品種羅非魚苗種基本從廣東、海南引進,養殖示范點缺乏,水產技術推廣應用不足,對養殖戶的技術指導不到位,農村水產科普面還不夠廣。

4、水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滯后,水產品質量保障能力脆弱。每年雖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專項整治工作,但沒有經費投入和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嚴重滯后,無檢疫監測、防疫設備和設施,不能正常開展水生動物防疫檢疫和水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工作。

三、加快漁業發展的建議

(一)把漁業養殖產業培植成“十二五”期間的骨干產業

“十一五”期間,我市水電站庫區、水庫、人工池塘、稻田等形成的水域水面已具備大力發展水產養殖的條件,“十二五”期間將是漁業養殖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是要認真做好規劃,把漁業養殖產業列入全市“十二五”規劃編制中的骨干產業加以重視和培植。初步預測,按現行水產養殖的平均產值計算,在“十二五”末期漁業水產養殖可以形成超過二十億元產值的骨干產業;二是要加大對漁業水產養殖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市財政安排一定數額的專項資金進行扶持,特別對水產養殖大戶及購置活魚運輸車輛等交通工具的專業戶給予重點扶持;三是各部門相互配合協調,通力合作,認真解決好推進漁業水產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特別是解決好壩區人工池塘土地合理開發利用的問題,按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社的通知》(云政辦發〔〕25號)文件精神,農民專業合作社從事漁業用地均視作農業生產用地,不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大力支持壩區人工池塘養殖快發展、大發展;四是要根據我市水產養殖的特點和實際,建議選擇羅非魚作為主養品種、優勢品種,建設一批標準化、生態化養殖的羅非魚生產基地,帶動整個水產養殖業上規模、上水平。

(二)扶持龍頭企業帶動漁業發展

龍頭企業是帶動漁業水產養殖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關鍵因素,要著力培植引進具有較強競爭力、帶動力和加工型外向型漁業龍頭企業。一是要扶持好縣引進的羅平新海豐食品有限公司,支持企業加快建廠步伐;二是要繼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有實力、有較高管理水平、開拓市場能力強的企業到我市投資發展漁業;三是要進一步開拓市場,支持漁業運輸銷售企業進一步開拓國內市場,在鞏固昆明市場的同時,不斷擴大對成都、重慶等市場鮮魚及魚片的銷售。

(三)建立健全科技支撐體系

農業部門要進一步承擔對漁業水產養殖業發展的科技支撐和服務,利用現有的農業科技體系,切實發揮好市漁業科技單位和鄉(鎮)農業科技站所的科技服務作用,為漁業水產養殖業健康快速發展奠定保障。要大力實施水產良種工程,加強與先進發達地區的合作,創立引進新的體制機制,共同開發良種選育繁育,不斷提高水產良種自給率和覆蓋率;要立足為漁業生產服務,著重在苗種繁育、疾病防控、質量安全、健康養殖、漁藥飼料等方面加強攻關研究;要創新漁業技術推廣的有效形式和運行機制,積極培育涉漁企業、合作組織、科技示范戶等新的技術轉化主體,探索漁業科技服務體系向村級延伸的新模式,構建漁業科技進企入戶的便捷通道,提高主推品種和主推技術入戶率;要加強對漁民的技能培訓,抓好對示范戶、生產大戶、專業合作組織等人員的專業培訓,增強其致富能力、創業能力和帶動能力。

(四)把電站庫區移民工作與庫區漁業發展緊密結合

我市在開發水電站過程中,有大量的后靠安置移民。利用電站庫區水域發展網箱養殖是一個短平快、效益高的產業,對于后靠安置移民是一項解決長期收入又促進漁業養殖產業發展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因勢利導,營造良好的漁業發展環境,積極制定和出臺政策措施對后靠安置移民進行引導,利用補償資金發展漁業;二是對電站庫區漁業發展進行系統規劃,對電站庫區養殖密度、規模、漁具使用和捕撈量作科學規劃和嚴格控制,在保護水體環境的基礎上,大力推進電站庫區網箱集約化養魚,切實將庫區移民逐步轉變為“漁民”;三是要加大對電站庫區發展網箱養殖的漁民形成一個長期的扶持機制,同時加大培訓力度,使庫區移民掌握科學養殖的方式方法,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五)切實發揮漁業專業合作社和漁業協會的重要作用

漁業專業合作社是推進漁業組織化生產的有效形式,是推進漁業產業化經營、建設現代漁業的重要載體。要認真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鼓勵龍頭企業、養殖大戶領辦,養殖戶聯辦漁業合作社。同時,建立行業協會,逐步建立以同一產品為紐帶、相互聯系、上下貫通的合作組織網絡體系;要發揮漁民合作社和漁業協會在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標準化實施等方面的集約集聚功能,將分散經營的漁戶組織起來,把漁業產前產中產后的相關環節聯接起來,形成規模經濟效應,解決好千家萬戶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市場對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