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完善現狀調研報告

時間:2022-02-28 11:48:00

導語: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完善現狀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心城區城市功能完善現狀調研報告

近年來,中心城區總讓人“堵”得慌——交通堵,在上下班時的穿插路口、節假期內的中心地段,交通常常被梗塞;就學堵,學校上下學人流如潮,城區交通天天都要“潰壩”;看病堵,上市人民病院住院部要侯半天電梯,等等。關于宜春這類的中等城市來說,極不正常。為此,我們進行了一次深化調研,現將調研狀況及對策建議匯報如下:

一、近況:因“缺”生“堵”

據計算,當前中心城區非農業人口39.6萬人(戶籍注銷口徑為27萬人),建成區面積51.9平方公里(包括經濟開發區),城市人口密度為0.76萬人/平方公里。依照國家建立部的規范,城市人口密度在1萬人/平方公里以內均適合寓居。宜春不單不應招致擁堵,還應十分適合人居。深究其因,宜春屬于因“缺”生“堵”。從城市功能來看,首要顯示為“三缺”:

一缺市政基本設備。城區主、次干道總體散布合理,骨干道總長52.8公里,但城市歧路不足,歧路路網密度為0.44公里/平方公里,僅相當于規范密度(3-4公里/平方公里)的11%,再加上城區“斷頭路”較多、大型泊車場較少,成為城市交通“添堵”的主因。采取錯開公交停靠、規范車輛通行等辦法,或許能緩解交通梗塞,但治標不治本。此外,城區環衛設備嚴厲不足,共有垃圾搜集、轉運站17座,服務半徑和設置總數不到規范的一半;城市公廁55座,約1400人/座,相當于國家規范(2500-3000人/座)的46.7%,而且老城多、新區少,散布不平均,極不方便利。

二缺文明教育設備。城區18所小學、10所中學的在校學生7.23萬人、校園占地上積10.73萬m2,總建筑面積為40.38萬m2,個中教育用房總建筑面積30.28萬m2,人均規劃用地僅為0.27m2,人均教育用房建筑面積為0.76m2,辨別為規范面積(2.4m2/人和1.2m2/人)的11%和63%。任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設備嚴厲緊缺,再加上師資力量限制、片區散布不均等要素影響,城區學校人滿為患、超負荷運轉,“買辦”景象嚴厲,班級超員率85%以上。大型綜合類書店3個,藏書樓尚屬借地(暫借青少年科技館)運轉,博物館僅2900m2,片子院總座席2000個,群藝館年久掉修,文明館改作它用,青少年活動中心、綜合性展覽館暫缺等等,文明教育和圖書展覽類建筑多數集聚在老城區,且規劃偏小,甚至缺掉,難以知足綜合教育、對外宣傳、文明展覽和休閑文娛的需求。

三缺醫療衛生設備。城區各類醫療機構(含社區衛生服務站)54個,病院床位3025床,相當于7.6床/千人,剛好到達城市近況人口的需求程度。醫療機構用地20.74公頃,人均不足0.6m2,只相當于人均規范(0.7-0.9m2,)的67%。7所綜合性病院有折半以上散布在老城區,空間結構極不平衡,而在將來幾年內,城市人口將很多移居新區,勢必招致“遷移式”看病就醫,難于知足人們的健康需求。

以上僅為當前情況,假如城市增至50萬人口,狀況更為蹩腳。

二、發展:“危”中存“機”

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房地產業發展的基本面近期內難以基本改動,買者張望、賣者滯銷,房市走勢必將持續低迷,依托招商引資建城、發展房地產業增收基本沒有能夠。但是,國家拉動內需的強硬行動、積極的財務政策、適度寬松的錢幣政策等,不啻為加速基本設備建立、完善城市全體功能、不變建筑行業增收的絕好時機。首要顯示為“三最”:

一是立項最易。中心采取擴展投資需求的方法,來拉動經濟增進,將進一步加大民生工程、基本設備等建立項目標扶持力度,并方案在歲尾前投資4萬億元支持城市基本設備、醫療衛生、教育、情況等社會公同事業建立,作廢對貿易銀行的信貸規劃限制等,發明了寬松的城市建立融資情況。比方:省財務本年將安排6000萬元,支持城市任務教育“買辦改小班”。在這種前提下,假如我們政策偏向把得準、項目申報行動快,極易獲得上級支持。

二是需求最急。加速城市道路、病院、學校和博物館、文明中心等設備建立,是完善城市功能、便當群眾生活的急迫需求,也是施行人口倍增方案的配套行動,更是創立宜居城市的關鍵地點。假如將病院、學校等建成地標性建筑,將道路、橋梁等建成景象化設備,可以大大改善片區情況,聚旺城市人氣和商氣。

三是機遇最佳。一方面,當前鋼材價錢每噸約3800元,同比下降30%;水泥每噸約300元,同比下降11.8%,其他建筑資料也都響應下降,外出打工人員逐漸回流等等,無論是建材成本、用工成本,照樣勞力支持,都非常有利于建立大規劃的公共建筑和基本設備項目。另一方面,隨著投資隨著房地產業的持續低迷,商住樓的投資風險大增,而道路、橋梁、病院、學校等城市設備的投資報答過硬,風險相對較小,越來越獲得民間投資者喜愛。

三、對策:順“勢”求“為”

本年甚至今后一段期間內,我市經濟發展情勢基本開闊爽朗。面對新情勢,面臨新要求,我們必需圍繞“宜居”搞城建,立足“趕超”興產業,順勢而謀,奮力而為,切實做到“三抓”:

一抓項目調研和儲藏。由縣政府牽頭,組織城市建立、國土資源、文教衛生等相關部分,統一對城市設備狀況開展調研,具體摸清家底,具體把握狀況,并對照城市總體規劃和宜居城市創立的要求,分析論證究竟什么不足、什么暫缺,先建什么、后補什么,堅持起齊備的城市功能設備項目儲藏庫,防止自覺建立。

二抓項目包裝和公關。嚴密對接國家擴展內需的政策傾向,用足用活適度寬松的錢幣政策,堅持查漏補缺,依照輕重緩急,科學籌劃,精心包裝,對道路橋梁、文教衛生等功能性城建項目,不只要進得了項目籠子,還要到達包裝深度,真正花小錢、辦大事。出臺需要的鼓勵辦法,鼓舞部分公關項目,具體反擊、竭盡全力,一直向外跑、努力向上爭,使得跑項爭資工作成為大天氣、大舞臺和大考驗。

三抓項目運作及建立。努力做好“三爭”工作,妥善處理城建項目標資金“瓶頸”問題。一爭上級支持,經過報建對接項目,爭奪上級對城市建立的政策性投資,無本得力;二爭銀行信貸,運用儲藏土地、基本設備等城市資源作典當,積極向銀行爭奪借款,融資建城。三爭民間投入,采取減免規費、綁縛運營等靈敏方法,鼓舞社會成本和民間資金積極投向中小學校、文明館所等城建立施項目,借船出海。此外,關于曾經立項批復的城建項目,要執行項目責任制,保證盡早開工、全力建立、盡快出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