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脫貧解困情況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08 05:22:00
導語:鄉鎮脫貧解困情況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下轄4個村民小組,341戶,1118人,年,全村社會總產值達702.65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達4954.8萬元。在新一輪農村發展進程中,該村已逐步處于落后的不利位置,村級資源貧乏,集體經濟幾近空白,缺乏主導產業,村民收入不高,整體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發展后勁明顯不足。如何加快農村發展步伐,盡早實現脫貧解困的目標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本次調研,作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村發展現狀
村境內兼有丘陵和山地,平均海拔約200米,耕地面積114公頃,其中水田60公頃,旱田54公頃,勞動力資源達560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150人,2008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702.65萬元,全部為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無村組集體經營收入。該村集體經濟十分薄弱,集中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有債務無積累。村沒有鄉鎮企業、村辦企業,村級集體經濟積累幾乎為空白。同時,村級債權無法兌現而債務繁重,還債能力十分有限。根據統計部門數據,截止目前,該村債務鎖定為39.2萬元。二是有產品無產業。村屬傳統農業村,主要經濟作物為桑蠶和食用菌,目前全村345戶村民的桑蠶養殖和食用菌種植較為普及,其中桑蠶種養規模達到750畝,年產值達30萬元,食用菌基地達到12畝50余萬袋,年產值達30萬元。在全村114公頃耕地面積中,傳統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幾乎各占一半,分散種養現象突出,加上缺乏專業農業合作組織,桑蠶、食用菌等經濟作物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經濟作物沒有給農民帶來較多的經濟效益。三是有資源無規劃。村地質遺跡資源豐富,地下暗河、溶洞等自然景觀眾多,但均未有效開發,盤活農村土地等集體資源有待時機。
二、原因分析
(一)政策扶持有限,難以發展。客觀上看,由于該村不屬于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行列,且屬于全縣偏遠山區村,區位優勢不明顯,獲得上級政策扶持極為有限,受各級關注程度不高,在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各項事業發展等方面的對上爭取工作存在諸多難題,近三年來,村級各項建設事業投入年均不超過10萬元,08年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僅為4萬元,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
(二)村級基礎薄弱,無法發展。由于歷史原因,該村集體經濟一片空白,毫無積累,缺乏礦產等支撐性資源,無集體企業,集體收入無來源,農村發展長期得不到有效投入;全村通村通組公路里程為10.02公里,硬化率僅為20%,農業灌溉基礎設施不健全,末級渠系不發達,村級產業仍然停留在“小而全、多而雜、松而散”的層次,缺乏發展的必要基礎。
(三)群眾素質不高,無力發展。該村勞動力資源達560人,初中學歷有376人,小學學歷有142人,占勞動力人數的90%以上,農村發展主體的整體素質不高,思想觀念保守,干事創業的創勁不足,實用技能人才缺乏,農村經濟能人、種養大戶嚴重偏少,群眾自我發展、自我致富的能力不強,收入難以提升。
三、對策與建議
(一)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夯實加快發展的基礎
基礎設施條件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民的產業發展積極性,直接決定著村級發展的水平。堅持“打基礎、管長遠”不動搖,多方籌措資金優先發展基礎建設,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民生活條件,努力營造良好的設施環境,逐步扭轉被動局面,為實現迎頭趕上的目標積蓄力量。
一是積極多方爭取。積極主動出擊,發揚鉆天拱地的精神,抓好對上爭取工作。堅持準備在前,預備在先,全力做好項目前期規劃設計、征地占田用山等協調工作,以扎實的作風和優異的工作贏得先機,力爭更多的建設項目落戶本村;積極爭取對口幫扶企業和單位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并通過親緣、地緣和業緣等關系,廣泛尋求社會團體和個人自主提供資金扶持;引導群眾投入,堅持做到政策宣傳到戶,發展規劃到戶,任務分解到戶,適當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發動群眾籌資投勞,積極主動支持、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有效破解資金難題。
二是嚴格質量標準。始終把工程建設質量作為工程建設的生命,樹立良好的“工程形象”。通過嚴格把好公開招投標關、工程合同關、開工簽字關、工程監理關的四項措施,保障項目工程的建設質量,嚴格工作程序,嚴格規范管理,嚴格操作步驟,著重抓好村組公路硬化工程、農田水利灌溉等工程的質量管理,創優農村經濟發展的硬環境,強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命脈”保障。
三是科學運行管護。按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突出農民群眾的管護主體地位,明確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做到責任到人。積極探索設施管理維護的新措施、新方法,不斷創新和完善分段管護、協會管護、招標管護等一些行之有效的管護模式,切實解決好管護資金難籌集、管護主體難落實的問題,提高基礎設施的運行質效,延長設施使用壽命,逐步增強基礎設施為村級發展、農民增收護航的“續航”能力。
(二)以打造優勢產業為龍頭,構筑加快發展的支撐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富裕,產業是關鍵,集體經濟空殼村更是如此。立足村級實際,科學制訂發展規劃,調動一切因素,打造優勢產業,是實現農村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
一是大力發展主導產業。立足本村實際,選準優勢產業,強力予以推進。以食用菌和桑蠶為主導,通過突出“三個引導”和“三個扶持”,即突出政策引導、突出規劃引導、突出效益引導,抓好用地扶持、技術扶持、資金扶持,積極促成土地向大戶集中,向種植能人集中,走“整村推進、連片開發”的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產業規模化發展,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推動產業做大做優。堅持服務和服從農業主導產業,堅持做到項目資金和優勢資源向主導產業聚集,通過爭取土地整理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強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集中力量搞好樣板基地的配套建設,為主導產業的發展創造現代的硬件設施條件,推動產業的迅速壯大。
二是積極培育合作組織。加快走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步伐,積極搶抓各級支持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的契機,以產業為依托,組建新型合作組織,充分網絡農戶,發揮其對產業發展的引導和服務作用;遵循“統一規劃設計,合作組織主導,突出農民主體”的原則,精心培育樣板示范基地,按照品種優良、設施完備、產業配套的標準,走“主導產業+基地+合作組織+農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專業合作組織把千家萬戶聯系起來,形成利益共同體,解決生產經營小而散的問題,解決農產品加工難和銷路難的問題,推動產業迅速壯強。
三是努力提高產品品質。在產業發展上始終堅持特色優質的路子,堅定不移地把培育農業優勢產品作為首要任務來抓。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在抓好品種規劃的基礎上,搞好分類管理,堅持“一手抓建園、一手抓改造”,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大力發展茶樹菇等品種,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標準化生產等技術,指導農戶采用綠色環保技術進行管理,提升產品產量和品質,提高產品的競爭力,發揮特色產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優勢。
(三)以組織勞務輸出為抓手,激活加快發展的活力
勞務經濟是農村發展的傳統經濟之一,以就業培訓、組織輸出、創優服務為抓手,促進勞務經濟的提檔升級,為農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是加強就業培訓。認真調查摸底,完善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機制,充分利用縣、鄉各級培訓網絡資源,以遠程教育網絡為陣地,積極組織對農民工的培訓。重點以機械加工、手工工藝、家政服務等培訓為主,適當將農村實用技能納入培訓內容,提高農村剩余勞動力的素質和技能,提升務工層次,增加勞務收入,形成競爭優勢。
二是組織勞務輸出。充分發揮村級組織在勞務輸出方面的作用,聯合上級部門,積極探索輸送勞力的新途徑、新方法,大力實施“訂單培訓”、“委托培訓”,進一步做好與相關單位的銜接工作,全力抓好協調服務,為務工人員“牽線搭橋”;及時提供信息,鼓勵支持務工人員參加市縣組織的各類人才招聘會,實現就近就地轉移。
三是創優服務環境。關注留守子女問題,發動黨員干部開展結對幫扶,幫助解決他們的生活、學習、成長等各方面的問題;關注留守老人問題,定期開展走訪慰問,解決他們的衣食起居等問題;關注農村用工問題,組織鄰里開展農忙時節相互幫忙,組織對外出務工家庭的生產互助活動,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力爭通過兩年的努力,使全村勞動力普遍接受1——2次培訓,掌握2——3門技術,確保每戶都有一名技術明白人,促進務工收入提升一個水平,為村級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
(四)以優化發展環境為突破,營造加快發展的合力
突出抓環境就是抓發展,抓環境就是抓效益的理念,千方百計優化村級發展環境,匯聚發展因素,營造加快發展的合力。
一是加強班子建設。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級干部是農村發展的主推力量。以提升“兩委”班子整體合力為目標,不斷加強班子建設,強化服務發展、服務群眾的本領,營造良好的村級干部隊伍形象。
二是營造發展氛圍。努力挖掘內力發展,牢固樹立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徹底破除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保守思想,積極引導農民群眾創新發展理念,在推進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中不斷提高發展素質;積極引導黨員干部創新發展理念,在帶頭發展、率先發展中塑造良好形象,真正形成全村上下齊心協力謀發展的良好氛圍。
三是爭取外部支持。充分借助外力發展,始終堅持加強同幫扶單位和幫扶企業的聯系,積極溝通交流,加深友誼,爭取更多的資金支持;不失時機地加強同上級單位的聯系,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不斷加深印象,爭取更多的政策傾斜,形成各方支持村級發展的合力。
- 上一篇:全市消防完成情況通知
- 下一篇:柑橘產業現狀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