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工作專題調查報告
時間:2022-05-23 10:00:00
導語:社會保障工作專題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保障被喻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減震器”和“安全網”,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主要象征。縣委十四屆六次全委(擴大)會明確提出,加快推動發展轉型,產業轉型是核心,城鎮功能轉型是前提,社會功能轉型是目標。要求全縣各級各部門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同時,要高度關注和妥善解決民生問題,特別要做好社會保障各項工作,讓廣大人民群眾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和更高層次共享工業化發展成果,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對此,縣政府辦公室就全縣社會保障工作做了專題調查,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縣按照“少有所學、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困有所助”的基本思路,充分挖掘政策空間和資金潛力,積極研究和探索推進社會保障工作的新思路、新舉措,全力打造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四位一體”、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群眾上學、行路、就醫等“八難”問題初步得到了有效解決,有力地維護了全縣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局,為推動發展轉型、建設和諧礦區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是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社會保險參保范圍由國有(集體)企業逐步擴大到了行政機關、事業單位、股份制公司、多種經濟組織、個體工商戶和自由職業者。止今年9月底,全縣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810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達到5795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7181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4520人。今年元至9月份,全縣共收繳養老保險費763萬元、失業保險費138.4萬元、醫療保險費282萬元、工傷保險基金45.7萬元,共報銷補助資金達到230.3萬元,受益面達到98%。全縣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達到11.5萬人,參合率達到89.55%,共報銷補助資金270.3萬元,受益面達到16.82%。城鎮居民基本醫療參保人數達到2160人,參保率達到8.44%。
二是社會救助體系日臻完善。不斷健全和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理確定保障范圍及標準,嚴格規范申請、審核和資金發放程序,低保對象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止目前,全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鄉居民累計達到19023戶42716人,累計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500多萬元,社會救助面達到14.8%。多方拓寬救助渠道,從2005年開始將560名特困殘疾人統一納入到城鄉低保范圍,全部免費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累計資助殘疾人1369人(次),發放救助金38.6萬元。健全完善災害救助制度,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產生活,近4年累計發放救災款300多萬元,捐助衣物6.2萬件,救濟重災民1.8萬戶5.4萬人(次)。建立農村特困群眾救助制度,2006年審定救助對象550戶1084人,發放救助金13萬元。全力組織實施災民建房工程,累計投資101萬元,有效解決了405戶1295名災民的住房問題;縣法律援助中心共實施法律援助案件95件(次)。2007年,縣上成立了縣援助貧困大學生基金會,首批資助優秀貧困大學生30人,發放救助金10.6萬元。
三是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全面推行。全縣各級各部門搶抓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工作試點縣的大好機遇,堅持將農村醫療救助與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相結合,積極推進城鄉特困群眾醫療救助工作,初步解決了城鄉弱勢群體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其中2006年全縣共籌集各類資金72萬元(縣財政列支30萬元),為1680名農村五保戶、傷殘軍人、特困戶及時交納了參合基金,累計救助農村患者1880名、城鎮患者167人,發放救助資金70.2萬元。
四是就業和再就業工程深入實施。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高度重視崗位開發、就業培訓和職業介紹等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實施就業和再就業工程。今年元至9月份,全縣城鎮新增就業1440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185人,累計發放《再就業優惠證》2540本,安置零就業家庭就業283戶。全方位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共安置下崗失業人員485人,為637名靈活就業人員發放社保補貼80.4萬元,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了3.5%以內。
五是社會福利政策全面落實。積極創新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模式,初步建立了方便、快捷、安全的救助渠道,近4年累計救助流浪乞討人員2640人(次),發放救助資金5.8萬元。從1993年起,全面推行干部職工住房公積金制度,全縣參加住房公積金的人數累計達到7000多人,享受公積金1000多萬元。從2004年開始,全面落實了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去年又適當增加了公用經費補貼額度,財政補貼資金累計達到44.72萬元,其中縣級補貼35.78萬元。2006年,縣級財政支出社會保障資金和各類補貼累計達到3500多萬元。
二、存在問題
從近幾年全縣社會保障工作的總體形勢來看,全縣各級各部門在有效滿足城鄉居民的社保需求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與推動轉型、科學發展的現實需要相比,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準來衡量,仍然存在著一些差距和困難。主要表現在:
一是社會保障體系初步建立,但服務水平仍然較低。目前,全縣仍有80%左右的勞動者和老年人未享受到養老保險,30%左右的人未享受到基本醫療保障,以穩定就業群體為主的社會保障政策不能適應越來越多的靈活就業群體和進城務工人員的參保要求;社會保障難以做到應收盡收、應保盡保,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等社會保險覆蓋率還不夠高,選擇性參保問題比較突出;養老保險待遇總體水平不高,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待遇差距大,農民工和失地農民養老、醫療保險需求日益旺盛,社會保障還存有“死角”,各項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是就業再就業空間不斷拓寬,但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經驗數據表明:我國城市化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將有1500—1800萬名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這給城鎮就業帶來了巨大壓力。隨著我縣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和工業化進程快速推進,大量農村勞動力也開始向城區有序轉移,城鎮體制轉軌時期遺留的歷史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城鎮新增勞動力進入高峰期,政府每年所提供的就業崗位有限,城鎮新增勞動力、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和再就業難度將會越來越大,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難的問題比較突出,就業壓力會越來越大,就業形勢仍不容樂觀,這一問題如果不能及時得到妥善解決,直接會影響到全縣改革、發展和穩定大局。
三是勞動者合法權益得到保障,但侵權事件時有發生。多種就業形式的不斷變化,導致勞動關系日趨多樣化和復雜化,執法維權任務十分艱巨。特別是一些私營、個體企業超時加班,工資水平偏低,工作環境較差,部分安全衛生條件不達標,惡意克扣和拖欠工資問題依然存在;部分用人單位不與職員簽訂正式勞動合同,勞動力市場中龐大的弱勢群體為獲得一個普通的就業崗位,通常不得不放棄自己的一些合法權益,有勞動沒關系、有關系沒保障的現象比較突出,導致不穩定的勞動關系呈現上升趨勢。
四是社會救助工作逐步規范,但救助力度需不斷加大。關注弱勢群體、救助特困家庭是社會保障的重要內容。我縣在這方面雖然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重災戶和重病戶的生活仍比較困難,僅靠一般性救助只能是“杯水車薪”,龐大的債務和艱難的生活條件仍是他們最大的精神負擔;低保戶家庭基本生活雖然能夠簡單維持,但子女上學、看病就醫等突出問題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另外,部分干部群眾參保意識淡薄,有利就投入,沒利就放棄,有的企業甚至存在麻痹僥幸心理,長期游離于社會保險之外,存在以隱瞞繳費工資基數、拒繳、欠繳等方式逃避參保的現象。
三、對策建議
健全完善城鄉社保體系,有效改善群眾生活條件,是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也是全體人民特別是困難群體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建設小康和諧的客觀要求。全縣各級各部門務必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全面落實社會保障各項舉措,不斷加大社會救助力度,切實將社會保障作為“陽光工程”和“民心工程”抓實辦好、抓出成效,努力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一要加強領導,營造氛圍,讓群眾參保意識強起來。成立社會保障工作領導小組,定期聽取社會保障情況匯報,研究解決社會保障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保證社會保障工作扎實有效開展。強化輿論先導作用,采取電話約談、上門“拜見”等方式,不斷加強各類企業負責人的法律教育,大力宣傳社會保障有關法律法規,不斷強化城鄉弱勢群體的維權意識,進一步增強自覺參與社會保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根據“十一五”規劃,編制我縣社會保障工作中長期規劃,明確工作思路、目標及任務,創新工作推行機制,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加快建立社會保障長效機制。
二要強化監管,規范運作,讓社會保障措施硬起來。在進一步完善內部申報登記監督工作的基礎上,將保險、救濟對象統一納入社會保障管理系統,采取社保信息聯網管理和監控,有效堵塞資金漏洞,避免對象的漏、重、錯保現象。要加強對參保人數、繳費基數、離退休人員的認證和離退休審批手續等稽核、審計工作,堅決杜絕企業瞞報、少報繳費人數、繳費基數和虛報冒領等現象。要進一步加強城鄉低保、醫療救助、災病戶救濟等工作,在“應保盡保、應救即救”的基礎上,突出規范管理,強化監督檢查,加大落實力度,形成監管有力、功能齊全的社會保障網絡體系。在人事、社保等部門和鄉鎮、居委會設立舉報箱,公布舉報電話,對群眾的來信來訪隨時受理,逐一造冊登記和調查處理,將處理結果及時進行反饋,促使社會保障工作的公開、公平和公正。
三要加大力度,廣辟蹊徑,讓社會保障覆蓋面廣起來。通過人戶調查、定期召開會議、部門協作配合等手段,逐步擴大企業單位的保險覆蓋面,提高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參保率。對災病戶要在更大的范圍推行“二次救助”,所在鄉鎮實行“三次救助”,鼓勵效益較好的企業和慈善協會實行“四次救助”。對90歲以上老年人在享受高齡老人特殊生活補貼的基礎上,給予醫療保健金等其它待遇,讓更多的老年人體會到社會的關愛。將解決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作為一項重要措施來抓,從最緊迫、費用較低的險種—工傷保險、醫療保險著手,工傷保險重點放在風險較大、職業危害較重行業的農民工參保,醫療保險則重點解決農民工的大病醫療保障,切實讓農民工共享社會保障的權益。
四要積極扶持,配套政策,讓就業再就業路子寬起來。在重點解決好體制轉軌遺留問題的同時,努力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高校畢業生和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工作,不斷擴大就業總量,優化就業結構,加強失業調控,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減少長期失業人員相對數量。要對再就業政策進行拓寬和延伸,擴大扶持范圍,延長享受期限,增加補貼項目,重點落實社保補貼、職介補貼、崗位補貼、稅費減免、小額貸款、資金投入等扶持政策。把深化改革、促進發展、調整結構與擴大就業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較強的中小企業,鼓勵非全日制、季節工、短期工、臨時工以及彈性工作制等方式,努力實現經濟增長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對“4050”等大齡困難人員,重點保基本生活和基本醫療,對領取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家庭和“零就業家庭”,每戶至少培訓1人,幫助推薦就業1人。促使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逐步向鄉村延伸,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用工信息,開展中介服務,促進農村勞動力輸轉。
五要完善機構,整合資源,讓社保工作效率高起來。調整加強社保局、低保辦、法律援助中心的工作力量,整合資源,努力提高社會保險、合作醫療、教育救助、取暖救助、法律援助、殘聯、慈善協會等辦事效率,明確工商、稅務、審計、安監、教育、煤炭、公安、衛生、團委等相關部門的職責,建立較為完善的相互協作機制,嚴格按制度、程序辦事,減少互相掣肘、推諉扯皮現象的發生。要全面靠實工作責任,實行誰分管誰負責,誰出現問題誰承擔,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層層抓落實的工作局面,高效、廉潔的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 上一篇:工業園區思路及措施專題調查報告
- 下一篇:旅游類學生實訓問題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