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困兒童狀況調查匯報

時間:2022-06-01 01:15:00

導語:特困兒童狀況調查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困兒童狀況調查匯報

農村特困少年兒童是社會弱勢群體中的一個尤其需要關愛的部分,他們的健康成長,應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前段時間我們對我鎮特困少年兒童的貧困狀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以供上級領導為切實解決他們的生活、學習、成長問題作參考。

一、基本情況

李官鎮共有0-18歲的少年兒童8777人,農村特困少年兒童175人,約占全鎮少年兒童的2%。其中0-6歲的特困少年兒童5人,約占特困少年兒童總數的3%;7-14歲的特困少年兒童133人,約占特困少年兒童總數的76%;15-18歲的特困少年兒童37人,約占特困少年兒童總數的21%。這些特困少年兒童家庭或因父母離異或喪父、喪母致貧;或因父母病、殘致貧;或因家庭遭受災禍致貧;或因父母無技能致貧,同特點是,收入低,生存環境差,缺乏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1)因父母離異或喪父、喪母致貧

在175名特困少年兒童中,因此致貧的有73名,約占特困少年兒童的42%,在所有致貧中占第一位。如南官莊村12歲的女孩張曉潔,父母先后去世,爺爺奶奶年邁多病,平時只能靠村里的鄰居救濟,生活難以維持;還有梨杭村的李發家,父親因重大疾病去世,生前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積蓄,母親改嫁后,跟隨爺爺奶奶生活,奶奶體弱多病,生活沒有著落。

(二)因父母病、殘致貧

因此致貧的有70人,約占特困少年兒童總數的40%。如寨外的張汝坤,父親殘疾,母親因病去世,生前花光了家里的積蓄,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生活十分艱難;河灣村的田家杰母親患有精神病,父親體弱多病,無勞動能力,生活極其困難。

(三)因家庭遭遇災禍致貧

因此致貧的有14人,約占特困少年兒童的8%。如泉口村的10歲女孩陳曉娟,母親三年前遭遇車禍致殘,為了治病,不止花光了家里的積蓄,還欠下很多債,給貧困的家庭待來了很大的困難,父親常年在外干建筑,可憐的女孩只有跟隨年邁的奶奶生活。

(四)因父母無技能致貧

因此致貧的有18人,約占特困少年兒童總數的10%。這些家庭普遍存在文化知識低,生產技能差,接受新生事物慢等問題,又沒有外援,因而造成生活困難。

二、救助情況

座談和走訪表明,在175名農村特困少年兒童中,有46人獲得了不同層次的救助,只占特困少年兒童總數的26%。近幾年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對特困少年兒童逐漸重視起來,組織了多種形式的救助。主要的救助方式有幾下幾個方面:

(一)政府救助

這部分獲得救助的有14人,約占特困少年兒童總數的8%。當前政府救助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將困難戶中的“三無”對象,即甚或無來源、無勞動能力、無人撫養的孤兒,因殘疾、弱智原因造成的特困家庭等,納入農村低保范疇;一種是年終臨時救助,由上級民政部門撥款救助或政府籌措資金,定量進行救助,到農村特困少年兒童家中進行走訪慰問。

(二)社會團體救助

得到救助的特困少年兒童有7人,約占特困少年兒童的4%。為了解決好這部分特困少年兒童家庭的實際問題。

(三)社會各界人士慈善救助

這部分獲得救助的特困少年兒童有7人,約占特困少年兒童總數的4%。為了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社會各界人士紛紛慷慨解囊,在各方面對他們進行幫扶。

(四)親戚鄰里救助

這部分特困少年兒童有18人,約占全部特困少年兒童的10%。當前這種救助形式在農村較為普遍,也是現階段一種可行的救助方式。

三、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雖然各級各階層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解決了部分貧困少年兒童的暫時困難,有相當一部分只得到一次性的救助,但離徹底解決他們的生活、成長問題,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是貧困少年兒童的救助工作還沒有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一些救助機制還不夠健全,照顧的范圍較小,遠遠不能夠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為了使這部分貧困少年兒童得到全面、長期的救助,我們建議:

(一)提高認識,高度重視救助工作。

農村貧困少年兒童救助工作是惠及廣大農村貧困居民的民心工程,各級各部門都應高度重視,進一步提高認識,強化責任,把農村特困少年兒童救助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我們都要做救助工作的積極倡導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動員和引導全社會重視、關心和支持救助工作,廣泛參與,紛紛解囊,在社會上營造出奉獻愛心、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

(二)搞好宣傳,大力推動救助工作。

我們基層團組織要站在為我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牢人才基礎的戰略高度上,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方式,加大對特困少年兒童救助工作的宣傳力度。組織和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救助工作中來,采取各種積極有效措施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好,密切關注特困少年兒童的成長、生活和學習。

(三)搞好協調,建立健全救助機制。

貧困救助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密切配合。我們認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政主管、部門協作、社會參與”是社會救助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和運作模式。在這當中,黨委負責領導、決策和督促執行;政府負責制定規劃,籌措供給資金,確保人員和設施需求,組織推動和落實。民政部門是主管機構,具體負責社會救助的調查研究,政策的起草及指導,救助對象的審批、管理和協助各有關部門的工作;政府相關部門按照各自的工作職責,積極配合民政部門,搞好社會救助;基層社區要關愛、幫助、引導救助對象,組織鄰里之間互助、社會幫扶工作;我們基層團組織和各種社會團體要從多方面參與、支持救助工作,幫助救助特困少年兒童家庭走出困境。

(四)搞好協調,加強落實工作。

救助體系的建設工作,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民政牽頭、部門配合的工作機制。民政部門要切實履行牽頭的職責,積極向黨委、政府獻言獻策,出謀劃策,主動協調相關部門;各相關部門應該各司其職,加強工作的交流和配合,努力實現社會救助資源的整合和高效運用。我們基層關工委要組織配合有關部門對轄區內農村特困少年兒童進行摸底排查,登記造冊,建立起動態管理檔案,做到情況明、底數清;要把需要救助的少年兒童逐一落實到救助單位和救助人身上,明確救助任務和責任;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對成績顯著的要總結經驗,給予表彰和獎勵。對救助對象、救助標準、救助金額等信息需要公示、群眾評議,社會救助資金需要定期審計、檢查,把社會救助工作置于法律和群眾的監督之中。

(五)對一些救助對象開展技能培訓。

提高貧困家庭的自我發展能力。對具體勞動能力、希望發家致富的貧困家庭,及時為他們提供生產經營服務,從技術上給予扶持。各鄉鎮依托農廣技校、勞動技校和職工學校設立貧困家庭技能培訓中心,定期對他們進行種植、養殖、加工、機電、服裝等方面的免費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掌握一技之長,盡快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