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產業結構優化調研
時間:2022-07-03 04:41:40
導語:全市產業結構優化調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年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市以轉方式、調結構為主線,以高起點的規劃為引領,以定向招商和重點項目建設為抓手,以藍色經濟區建設為引擎,以節能減排為基石,全力抓好經濟發展方式轉變。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3億元,增長13.8%;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7.77億元,增長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90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萬元,達到10408元,增長14.1%。一批新型產業項目正在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崛起,藍色經濟區突破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邁出了堅實步伐??h域經濟基本競爭力位居全國最發達百強縣第17位。
一、高起點規劃和定位
本著高起點、高層次、高水平的原則,2008年,市聘請美國科爾尼國際戰略咨詢公司編制了產業發展規劃,對產業未來發展方向和空間布局進行了科學定位,勾勒出市中長期經濟發展的藍圖。這在全省縣級市是首創的,目前來說也是唯一的。2009年,聘請北京中物聯物流研究院編制了物流業發展規劃,明確定位將西部商貿區打造成為省級商貿集聚區,南泉物流區打造成省級物流區,建成膠東半島重要的物流基地,目前,各項工作正在順利推進。編制完成了《城市商業網點規劃》,2011年計劃投資10億元,對小商品市場進行提檔升級、搬遷擴建,全面打造現代商貿區。
根據國內外產業轉移趨勢,市在對總體競爭優勢進行對標分析的基礎上,確定了著力打造生產制造和旅游生態兩個成長引擎,集中精力發展汽車及零配件、船舶、旅游、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進一步明確了區域產業定位,在東部重點發展旅游休閑和臨港產業,在中部構建現代制造和商貿物流產業帶,在西部優先發展現代農業。
到2010年,市基本構筑起現代產業優勢互補、區域協調聯動、城鄉共同繁榮的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未來的,不僅是市重要的次中心城市,更是大城市化向外圍發展必不可少的節點。
二、完善政策體系
市自2009年開始連續三年出臺促進企業發展二十條意見,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市財政共安排資金1.4億元,直接獎勵企業技術改造、品牌創建、企業上市、節能減排、固定資產投資等,引導企業提升發展層次,向現代產業發展。
2010年,制定出臺了支持骨干企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到2012年通過重點培育,將打造形成大企業集群,確保年銷售收入過100億元、50億元、10億元的企業分別達到1家、3家、15家以上。對女島船舶工業功能區和汽車及零部件工業功能區新引進企業實現的地方工商稅收市級留成部分,自2010年起五年內全部返還工業功能區,專項用于重點工業功能區建設。2009、2010年連續兩年市財政直接投資2.8億元,完成了汽車功能區的基礎設施配套。
三年來,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初步成效,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由2008年的252億元增長到360億元;高新技術產值由379億元增長到616億元;2010年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8.3:54.7:37。
三、突出抓好定向招商
市成立以市長為組長的市實施定向招商工作領導小組和定向招商辦公室。連續兩年出臺了《關于深入開展定向招商突破年活動的意見》,配套出臺了《市定向招商重點推進產業指導目錄》和《關于建立定向招商評價制度的意見》,定向招商目標更加明確。將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汽車及零部件、船舶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旅游會展等15個產業作為重點產業,通過定向招商實施重點突破。
2008-2010年,定向招商成效明顯,呈現出了資金到帳快、項目質量高、產業定向集聚的良好態勢,三年實際利用內資累計達到323.3億元,實際吸收到賬外資達到8.14億美元,在全省縣級市位居前列。港中旅、溫泉國際會展度假城、光伏產業基地、揚帆船舶制造等一批現代產業項目相繼落地、開工建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迅速崛起。扶持龍頭骨干企業做大做強取得新進展。即發、雪達等一大批龍頭骨干企業規模加快擴張,海立美達公司于2011年1月10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這是市第一家上市的本土企業,也實現了五市本土企業上市融資零的突破。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初步培育起了造船、汽車及零部件、重型裝備制造業三大龍頭。揚帆船舶制造項目1800噸級首制船已建成下水。落戶汽車及零部件工業功能區的涉及總投資38.8億元的2個專用車、改裝車項目和28個汽車零部件項目已陸續建成投產;已簽約的總投資54億元的捷能汽輪機整體搬遷改造升級和新建汽輪發電機項目全部建成后,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同時可吸引60多家配套企業落戶;新引進建設的總投資30億元的莊明核電及重型容器制造項目填補了市重型裝備制造業的空白。這三大先進制造業布局的形成和呈現出的強勁發展態勢,改變了市以輕工產業為主的傳統工業發展格局,成為推動轉方式調結構的強力增長極?,F代服務業集聚效應越來越突出。港中旅項目23萬平方米的五大旅游度假設施主體已基本完工、正在加緊內外裝修;溫泉國際會展度假城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擁有10萬人口的藍色經濟新城,其中,22萬平方米的國際會展博覽中心已基本建成;投資40億元的大學校區項目已經教育部批復;總投資136億元的國際服務外包生態產業園項目5年內建成運營后將成為世界一流的服務外包產業示范園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較大突破,呈現出規模化發展態勢。市引進涉及總投資88億元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園、非晶帶材、河海新能源、生物醫藥等一批新興產業項目正在加快建設,為轉方式調結構增添了新的力量。
四、全力抓好重點項目促進
2008年4月市專門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副市長任副組長和各部門主要負責人任成員的重點項目促進工作領導小組。研究出臺了《重點項目管理辦法》,明確了重點項目提報標準和初選程序,組織召開重點項目評價會,從國家產業政策、土地規劃、城市規劃、稅收和就業等方面對重點項目進行全面綜合評價,確保重點項目質量。將市和市重點項目全部責任分解到市級領導,納入市級領導績效考核;按照項目投資額大小實行分級分檔管理,納入對鎮和市直部門目標管理績效考核。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免收市和市重點項目基礎設施配套費;優先安排市和市重點項目年度土地指標。2011年,市共有41個項目列入市重點項目管理,涉及總投資890.6億元,今年計劃投資170.8億元。
五、全面啟動藍色經濟區建設
抓住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的機遇,發揮東部濱海資源優勢,積極對接軌道交通、新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加快編制完善市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建設全省藍色經濟發展的先行區和市藍色產業的核心區。堅持產業支撐、重點突破,優先發展船舶、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等高科技產業,培育壯大海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科研教育等新興產業,發展提升漁業養殖、遠洋捕撈等傳統產業。堅持生態優先、科學開發,嚴格審批海岸線和近海資源利用項目,加強岸線控制,合理保護灘涂、島嶼,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六、節能減排取得新突破
市建立健全節能工作保障體系,落實節能領導機構、工作機構和工作人員,出臺一系列加強節能減排工作的文件,并將節能降耗指標納入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先后爭取上級補貼960萬元,淘汰落后水泥產能20萬噸、更新能耗設備1000余臺套,推廣應用高效節能燈具50萬只。鼓勵企業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項目。近年來,工業企業累計投入資金4億余元,實施節能技改、循環經濟等項目120余項,12個項目爭取國家、市獎勵補助資金4200萬元,22個節能量在200噸-2000噸的節能技改項目獲得市節能專項資金獎勵200萬元。強化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制度。把能耗標準作為項目核準和備案的強制性門檻,從源頭上杜絕高能耗項目落戶。2010年,共對140余個新、改、擴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進行了合理用能評估登記。著力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風力發電、太陽能、生物質能源、污水能應用得到快速發展。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采用海水源熱泵集中供熱、制冷項目建成后將在市東部形成200萬平米的集中供熱、制冷能力,并可替代煤炭消耗3萬噸。生物質爐推廣應用戶用突破6000余臺,改造生物質鍋爐40余臺,年可替代煤炭2萬噸。昌盛日電、鋼市3兆瓦的太陽能發電項目2011年建成發電,可替代電網電力520萬千瓦時。
- 上一篇:人防辦依法行政工作思路
- 下一篇:電氣設施安裝質量及成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