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產業發展問題調研報告

時間:2022-01-06 10:02:41

導語:農村產業發展問題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產業發展問題調研報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推動農村產業發展、實現農村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和價值目標,當前,我國部分農村產業發展受到了缺少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隊伍、土地流轉效率低、農村勞動力流失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嚴重制約了農村產業和經濟的發展。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少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隊伍

由于土地整合難度大、農業生產成本投入比重高、農產品價格低、勞動力需求大,許多農民不愿意嘗試大規模的種植,寧愿維持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種養,以降低農業生產風險,而部分種養大戶,也因自身農業技術專業素質較低,對農業專業技術缺乏掌握,粗放式的經營方式和單一的種養結構,導致其抵御災害的風險能力較低,不能發揮帶動作用。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因組織結構松散,融資難度大、協作水平低等原因經營狀況不佳,嚴重挫傷了農戶加入合作組織的積極性。以縣鄉為例,全鄉最基本的生產主要還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分散經營模式,農民思想觀念保守,在生產與經營中各自為政,土地使用呈現“小、散、亂”的格局,種植大戶少。截止目前,全鄉50畝以上規模種植大戶(含農民專合社和家庭農場)不足10戶,僅占全鄉農戶總戶數的萬分之7.8左右。達到一定規模的產業少之又少。

(二)土地流轉效率低

受中國千百年來的農耕文明的影響,農民對土地具有強烈的依賴意識和價值意識,農民對土地流轉存在思想誤區,流轉意愿不強。農村也缺乏規范、合法的土地流轉機制,農村土地存在著許多無序流轉、非法流轉、流轉行為不規范等問題,農民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時缺乏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土地流轉信息阻塞,導致需求端與供給端無法有效對接,土地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土地評定缺乏科學的標準,不能給予合理、公正的土地價格。同時丘陵地區還存在業主引進難的問題,許多業主租賃土地都希望集中連片,土地平整,但丘陵地區平整土地較少,往往導致大規模土地流轉難以成功。如:鄉全鄉目前累計流轉土地僅3590畝。

(三)農村勞動力供給不足中青年勞動力流失嚴重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鄉經濟差距越來越大,農村經濟收入來源單一、收益低,逼迫許多農村中青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謀求發展,如:鄉總人口30259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達12000余人,占總人口的40%左右,留在農村的主要是老人、兒童、婦女,職業農民的減少導致農村產業發展乏力,盡管國家制定了多項返鄉創業支持政策,但扶持政策沒有落實,且農村公共供給與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中青年勞動力回流率較低,致使農村大面積的拋荒現象出現。

(四)農產品營銷體系不完善

當前農村產業發展中家庭散戶、種養大戶和專業合作社忽視農產品營銷體系建設,缺乏現代農業生產的流通主體,農副產品滯銷、跳樓式的賤賣現象時有發生,分散、弱小的農戶進入市場后競爭能力弱,例如,鄉特色水果“柚”,未建立完善的銷售流通體系,營銷多靠“口耳相傳”,多數為散戶種植,品質不一,缺乏市場競爭力。其次,在信息獲取方面滯后,種養結構上盲目跟風。并且“重生產”“輕營銷”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很難針對市場需求提供相應的農產品。如:柚在掛果上市時,由于農戶多為分散種植,沒有品牌效應,只能以6元/斤的低價賣給其他鄉鎮的種植大戶,遠遠低于市場價12元/斤。

二、解決措施及建議

(一)培育現代化農業經營主體

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標準化是農業發展的趨勢和方向,要實現農村產業現代化發展就需要培育現代化的農業經營主體。第一,培育新型的職業農民。當前新型農業發展離不開懂技術、管理能力強、營銷水平高的專業農業人才,需要挑選出一批愿意從事農業生產、年富力強的農戶對其進行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業生產培訓,優先培育一批懂技術、懂管理的職業農民,通過他們以“傳幫帶”的方式擴大知識覆蓋面。第二,培育和引進農業龍頭企業,農業龍頭企業在生產、管理、銷售等環節有著巨大優勢,鄉鎮政府需要對現有的農業龍頭企業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幫扶措施,以擴大農業企業的帶動輻射面,同時加大引進力度,增強地區對企業的吸引力,做好引進后的配套服務建設。

(二)提升土地流轉效率

各級政府要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的財政投入力度,讓農民充分享受到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淡化土地對農民功能性保障意識。同時可以在鄉鎮、村居建立服務于農村的土地流轉信息服務站或信息咨詢中心,并做好對土地流轉信息的采集、統計、歸檔等工作。政府也要積極支持培育市場中介機構,借助快速高效的互聯網、手機等線上網絡平臺,加速土地信息的流通。

(三)構建職業農民培訓體系

鄉村振興戰略中,人才興旺是關鍵,第一,需要建立鎮、村兩級返鄉就業服務體系,定期對返鄉的中青年勞動力做好信息摸排,做好返鄉就業服務。第二,以農民夜校等為平臺載體,建立“固定課堂”“流動課堂”“田間課堂”等豐富的授課模式。第三,研究制定農民田間學校建設方案,通過政策推動、扶持拉動、任務帶動和機制聯動,引導農民合作社普及農民田間學校。第四,要圍繞產業開展從種養到銷售全過程培訓,在培育目標上實現與現代農業的無縫對接。

(四)完善農產品營銷體系建設

完善的農產品營銷體系能有效的為農戶帶來巨大的經濟收益,也能促進農村產業向現代化農業發展。第一,培育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農產品流通主體,協助農戶建立專業合作社或引導農業企業為農戶提供物資供應、加工倉儲、產品運輸、需求信息等服務,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第二,政府為主導協助建立相應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集散中心等,這樣可以將分散的生產經營主體集中起來,達到幫助其農產品的快速分銷。第三,構建和優化營銷渠道,減少營銷環節,可以有效的減小農副產品在流通中損耗,可以建立大型超市+農戶、消費者+互聯網+農戶、農業公司+農戶、政府單位+農戶等多樣的營銷渠道,解決農產品銷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