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
時間:2022-01-23 09:17:00
導語:在建設“法治**”中人大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市委安排的調研課題,我委組成了專題調研組,先后在依法治市辦公室、市政府法制辦、市司法局等部門進行了探討。對建設“法治**”和人大在建設“法治**”中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深入思考。
一、建設“法治**”的內涵及其重大意義
建設法治社會是我們黨堅持執政興國的一貫主張。黨的十五大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這一治國方略載入了憲法。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建設“法治**”,就是全市人民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體進程中,在市委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地方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逐步實現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的法治化,做到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辦事。
建設“法治**”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民主法制完善、社會文明安定為基本目標,通過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監督、法制教育和法律服務等途徑,全面推進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領域的法治化,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推進我市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為實現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建設“法治**”對于促進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百姓安寧的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創新。通過建設“法治**”,實現法制創新,推動促進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依法參與對地方國家事務和社會事業的管理。二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堅持以人為本、依法執政,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舉措。三是加快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建設“法治**”有利于維護“兩個率先”的發展大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建設“法治**”中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是地方國家權力機關。憲法和地方組織法分別賦予了縣級人民代表大會的十五項職權和人大常委會的十四項職權。這些職權,充分表明人大及其常委會肩負著對同級政府、“兩院”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的重要職責和任務,處在同級國家機關最高層次的監督地位。在建設“法治**”中,人大及其常委會應該發揮以下幾個方面作用。
第一、著力于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和依法治市的進程。
實施依法治市、實行依法執政,對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全局性作用。其前提是有法可依,關鍵是依法行政,基礎是形成法治環境和公民的法治意識,核心是依法治權、依法治官,規范公權、保障私權。上述內容對人大履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要積極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強化法律監督,大力推進本市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法治化,大力推進依法治市的進程。通過執法監督檢查,針對法律、法規在執行中的薄弱環節和存在問題,提出整改意見,跟蹤監督,糾正違法現象,解決執法難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不依法辦事的現象,保證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維護法律的權威性。大量的事實證明,人大法律監督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是法律、法規在執行中的薄弱環節,通常也是人民群眾所普遍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通過執法檢查,解決這些“老大難”問題,既能促使執法機關依法辦事,更能使廣大人民群眾深刻體會到運用法律保障自己合法權益的重要性,從而不斷提高法律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確立法律的權威,逐步增強人們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自覺性。
第二、著力于實現“兩個率先”的奮斗目標,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更好地發揮監督職能。
人大工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面對法治**建設的新任務,人大工作必須有新思考、新作為和新提高。只有牢固確立科學發展觀,才能使人大工作獲得更廣闊的空間。從**的情況看,就是要實現“兩個率先”的目標。我們要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等公共管理方面的監督工作。重點之一是討論、決定重大事項。這是地方組織法賦予地方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重要職權,對各項重大改革政策、措施的出臺進行監督,把改革決策與立法決策結合、統一起來,使地方的經濟體制改革不僅在政策層面得到體現,而且逐漸納入法制的軌道。重點之二是對政府及其工作部門進行工作評議和對任命干部的述職評議,把是否認真執行改革開放政策,善于運用法律調整經濟關系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其目的就是為了逐步轉變地方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思想觀念、工作方式,促進各項工作。重點之三是采取有力措施保障經濟秩序。為了維護經濟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的權利,人大常委會通過審議有關工作報告、視察等方法,加強了對不正當競爭、壟斷市場、生產銷售假冒偽劣商品等破壞市場經濟秩序行為的監督,督促政府予以堅決制止和處理。重點之四是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環境,除立法規范外,大量的工作需要通過人大監督來實現,重點是督促執法、司法等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都能符合市場經濟規則,保證經濟在法制的軌道上健康運行。
第三、著力于促進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進民主化進程,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重要的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推進民主化進程,是人大擔負著的重大職責。人大及其常委會要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和群眾意識,進一步強化代表和人民群眾在人大工作中的基礎作用,擴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參與。同時要充分發揮人大在社會公共資源配置和利益整合中的平衡、協調和保障功能,通過運用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權力,努力化解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切實代表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
第四、著力于加強人大及其常委會建設,注重自身素質,全面提升人大工作水平。
人大及其常委會要正確把握堅持黨的領導和依靠黨的領導發揮人大作用的關系,正確處理服務黨的中心工作和行使法定職權的關系,正確處理和“一府兩院”的關系,正確處理繼承好傳統和開拓創新的關系,正確處理常委會建設和機關建設的關系,努力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中行動,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一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不斷提高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認識,增強做好人大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二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服從服務于改革開放發展的大局,選準地方人大工作的著力點。根據我市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實際需要,以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生活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為切入點,積極開展各項工作。三是堅持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積極探索地方人大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全面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職能,為人大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四是堅持黨的領導,積極把黨的主張轉化為國家意志,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政治優勢。圍繞黨的中心工作,開展人大工作,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對人大工作中的重大事項及時向黨委請示匯報,取得同級黨委的支持。
三、目前“法治**”的現狀及其建議
自1998年以來,市委、市人大常委會根據黨的十五大確立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先后制定了關于推進依法治市工作的決定、決議,按照總體部署,采取“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工作思路,通過市委的正確領導、人大的有力監督和行政、司法機關的認真實施,我市依法治市的各項工作正在逐步進行。以憲法為核心內容的全民法制宣傳教育深入推進,形式和方法不斷創新,突出了以領導干部、行政執法人員、青少年和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為重點對象。全市各級政府及其部門的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管理公示制、行政評議考核制等各項依法行政制度逐步建立,政府系統的層級監督制度逐步形成,評議考核逐年進行,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城市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開始運作,執法主體、執法程序不斷趨向規范,加強了執法隊伍教育培訓,執法人員素質、能力與改革開放的形勢、任務和依法行政的要求逐步適應。“兩院”認真貫徹以事實為依據、法律為準繩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原則,堅持公正司法,以審務、檢務公開為主要內容的辦案責任制、冤案錯案責任追究制和公正司法的各項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司法程序趨向規范、透明。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和社會矛盾調解中心的組織機構健全。各項創建工作和“平安**”活動成效顯現。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依法治理工作,按照“一公開、四民主”的各項制度逐步建立,“民主法治示范村”和“法律進社區”活動等試點工作逐步推開,進展順利。
按照“依法治市,建設法治**”的總體目標和要求,以及人民群眾對“法治**”的期望,在各個層面上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有待進一步加強,干部、群眾的法治觀念有待進一步提高,公共權力的配置和行使有待進一步規范,司法為民的理念有待進一步增強。
建設“法治**”是一項內容廣泛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組織和協調好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進,全面提高社會法治化管理水平。為此建議,必須建立全社會協調互動、合力推進的運行機制。
1、完善決策機制,推進民主政治建設。
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保證決策正確,無論是黨政組織,還是其他國家機關,都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在決策前,走群眾路線,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特別是基層群眾的意見,進行反復比較、鑒別和論證;在決策過程中,要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充分發揚民主,認真聽取不同意見,在決策基礎上實行正確集中;在作出決策后,必須堅決貫徹執行,防止各行其是。要注重決策的法制化、規范化,明確決策機關的權限和程序,保證依法決策,推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廣泛反映民意、充分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決策機制;對重大決策事項,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對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行政處罰事項、重大行政許可事項等,要實行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信息制度,保證群眾廣泛參與決策過程,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要完善專家咨詢制度,對專業性較強的決策事項,通過舉證論證會、座談會等方式,確保決策的科學性;要建立健全決策責任制度和追究制度。
2、轉變政府職能,嚴格依法行政。
圍繞執政為民的要求和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堅持科學民主決策、依法行政和加強政府監督三項基本準則。嚴格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法治**”的基礎性工作。要抓好制度建設,牢固樹立依法行政觀念,善于運用法律手段管理各項事業,按照《行政許可法》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綱要》的內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行政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嚴格用法律法規和規章制約政府及其部門的決策行為。要按照權力與責任掛鉤、權力與利益脫鉤的原則,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執法體制。要強化行政監督,堅持科學、民主決策,認真接受權力機關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和司法監督,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努力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侵權要賠償。要按照《國務院工作規則》,切實加強政府及其部門的自身建設,努力打造為民政府、陽光政府、服務政府和廉潔政府。
3、堅持公正司法,切實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
堅持公正司法既是建設“法治**”的重要環節,也是人民群眾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政法、公安機關要繼續抓好“平安**”建設,保障社會穩定,強化政法機關職能,依法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活動,大力整治影響社會穩定的突出問題,不斷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強化治安防范、扎實推進防控體系建設。加強社會矛盾調解中心建設,認真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努力化解社會不安定因素,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加強流動人口管理。落實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措施,積極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全面提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水平。進一步拓展和規范法律服務,完善包括律師、公證、基層法律服務、法律援助、司法鑒定在內的法律服務體系,拓展法律服務領域、方式及功能,規范法律服務主體、行為、秩序和管理。穩步推進公職、公司律師及公證、司法鑒定體制改革。審判、檢察機關要牢固樹立執法為民的思想,強化司法保障功能。積極推進司法改革,堅持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并重,規范辦案程序,提高辦案質量。繼續堅持以審務、檢務公開為主要內容的公正司法各項責任制,建立健全維護司法公正的各項長效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加強政法干警隊伍建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通、作風優良、執法公正的專業化、高素質的政法干警隊伍。
4、深化全民法制教育,增強法治意識和法律素質。
法制宣傳教育是推進“法治**”的一項長期性工作。要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以憲法為核心的全民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廣大公民民主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普及憲法知識,提高憲法意識,增強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尊嚴和權威的自覺性,加強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執政為民、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尊重人權等民主法治意識的教育和培養,形成崇尚憲法和法律權威、嚴格依法辦事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要加強對領導干部、青少年等重點對象的法制宣傳教育。建立健全各級領導干部法律知識任職資格制度。推動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社會教育與課堂教育相結合,全面加強青少年法制宣傳教育。大力加強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農民、外來經商務工人員的法制宣傳教育,努力增強知法守法的自覺性,提高防范意識、維權意識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的自覺性與能力。要創新宣傳形式,強化普法實效。要實行法制宣傳工作目標管理,做到責任明確,有部署、有檢查。制定科學的法制宣傳教育評估考核體系,強化動態檢查監督,注重對普法教育的投入力度。
5、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確保“法治**”建設順利推進。
要充分發揮黨在“法治**”建設中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作用。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要改善領導方式,堅持依法執政,正確認識和處理黨的方針政策與法律的關系,既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又善于把黨的重要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變為國家意志,使之成為對全社會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要圍繞依法治市、建設“法治**”的總體部署和“兩個率先”的奮斗目標,制定符合我市實際的目標規劃。要建立健全法治建設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充分發揮人大、政府、政協和法院、檢察院以及群眾團體在推進法治中的作用,形成法治建設的合力。全體黨員干部要增強依法行政意識、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模范遵守憲法和法律,自覺維護法的尊嚴和權威,使黨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的原則切實得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