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旅游區文明建設工作報告
時間:2022-01-17 09:41:00
導語:石刻旅游區文明建設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清醒地認識到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的創建過程,同時。深化和提高旅游景區品質的重要過程,一項艱巨、復雜的社會工程。今后的工作中,會總結創建經驗,不斷提高認識,進一步更新觀念,以人為本,創新思路,創新機制,以更優質的服務、更優美的環境和更優秀的精神產品吸引觀眾,全面提高旅游服務水平,為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國家5A級旅游景區。石刻是縣境內初唐至清代共100余處(其中75處被列入各級文物保護單位)5萬多尊摩巖造像之總稱,石刻是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首批甲級旅游開放縣和長江三峽旅游熱線的起點。經6個朝代約1300年,集、、等石窟藝術之大成,代表了國晚期石窟藝術的最高成就,也是國晚期石窟藝術最精美的代表作。特別是山石刻更為典型,這五大石刻區于1999年12月1日一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素有“西湖”森林王國”之美稱。龍水湖湖水清澈,與古老的石刻藝術珠聯璧合、交相輝映的省級風景名勝區龍水湖—西山森林公園風景區。珍禽棲息,108個自然小島點綴湖中,如詩如畫。西山森林公園古木參天,峰回路轉,風景宜人,有“植物活化石”之稱的桫欏樹堪稱人間奇跡,現正積極申報國家級森林公園。
已接待國內外游客1300多萬人次,改革開放以來。旅游業正逐步成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先后高規格接待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國際政要數百名,充分樹立起了人民勤勞樸實、誠信好客的良好形象。
開鑿于初唐,石刻是市縣境內所有石窟造像的總稱。歷經晚唐、五代的發展,盛于兩宋,綿延至明清,造像5萬余尊,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窟多達75處,1999年,石刻以“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天才的藝術杰作;佛、道、儒造像能真實地反映當時中國社會的哲學思想和風土人情;其造型藝術和宗教思想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等符合世界文化遺產的三項標準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對外開放以來,以寶頂石刻景區為代表的石刻風景旅游區。已接待了二千多萬海內外游客。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等眾多國內外各界知名人士曾蒞臨參觀石刻。
發揮其教育引導功能,為了更好地利用景區厚重的人文資源。著力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充分展示國家的文明形象。年初,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國家有關部委和市文明辦、建委、旅游局、園林局的大力支持下,廣泛、深入、持久地開展了文明景區創建活動,以此提升了景區的管理水平,樹立了品牌形象,打造了精品景區,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健全機構、完善機制、組織領導堅強有力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為了切實開展好石刻風景旅游區創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活動。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縣文明辦、建委、財政局、公安局、工商局、林業局、市政園林局、旅游局、景區管委會、博物館等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石刻風景旅游區的管理單位石刻藝術博物館館長黎方銀兼任辦公室主任。
景區制定了創建工作專項規劃和年度計劃,為促使創建工作有序開展。按照創建工作目標任務分解表有序開展,定期召開創建會議。創建中,做到領導到位、人員到位、經費到位、布署到位、考核到位。
景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建中。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游客至上的理念;始終堅持以創建為抓手,既重硬件、又重軟件的方針;始終堅持高標準、高起點、高質量的要求;通過加強理論學習,相互團結協作,強化廉政建設,開展民主生活,逐漸完善和建立起了一套與石刻世界遺產地管理實際相適應、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創建工作機制和管理機制,全面推動和促進了創建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輻射示范作用明顯,強化教育、注重引導。
十分重視對職工進行政治形勢、法制法規、業務技能、職業道德和誠信教育,一是加強建設注重實踐。景區始終堅持狠抓職工思想政治工作不放松。認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充分利用重要事件、重要紀念日、節慶日舉辦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主題活動,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活動,創建中開展了以上相關活動30余次。經過長期的努力,建立起了一支基本能適應石刻保護管理要求的職工隊伍。
每年開展文明科室評選表彰活動。景區重視員工素質教育,二是廣泛開展文明“細胞”建設。景區內設立了文明監督崗。按照各種培訓計劃,有序開展各種培訓工作,定期進行考核。景區在員工中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社會主義榮辱觀主題宣講和教育活動。利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習和宣傳《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向游客免費發放《公約》等宣傳品。成立了關心下一代工作領導小組,三是大力倡導文明風尚。景區內設置了中國公民國內旅游文明行為公約》等宣傳文明行為的宣傳欄。景區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開展了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演講比賽活動。景區積極參與捐資助學和扶貧幫困等社會公益活動。每年對員工中思想道德建設先進人物進行表彰,并組織學習和宣傳。
利用各種機會宣傳中華民族歷史文化。尤其是發揮景區作為市委、市政府命名的首批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作用,宣傳講解工作中。持續開展與駐足部隊、國內外大專院校、縣內中小學結對共建活動,每年接收志愿者和大學生到景區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按照規定實行免票或優惠等,發揮了景區作為基地的作用。
三、監管水平大幅提升,落實規章、改革創新。
行使石刻景區管理職能,一是健全景區管理機構。石刻藝術博物館為縣(處)級文化事業單位。全面負責對石刻的保護、研究、管理和合理利用等工作。2003年,為加大景區管理力度,成立石刻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簡稱景區管委會)負責風景名勝旅游資源法律法規的宣傳、規劃、開發和利用,打擊違法活動,維護景區秩序等。景區嚴格遵照《世界遺產保護公約》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法》進行科學有效管理,無政企不分或以企代政的管理現象。
并依照市政府公布的石刻保護管理辦法》石刻保護規劃》市風景名勝區條例》縣政府的關于加強石刻文物區管理的通告》等,二是完善依法管理機制。景區認真執行國家有關法規政策。切實加強了對石刻景區的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行政。執法中,充分尊重各國人民和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無違反事例發生。
全面實施,并嚴格執行建設項目報批制度,無違反總體規劃案例和現象。三是實施按照規劃編制。景區按照市政府審批的石刻文物區保護總體規劃》三山()石刻文物名勝區保護建設總體規劃》縣政府審批的2000-2015年縣旅游業發展規劃》,以及《石刻文物保護規劃》石刻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等各種規劃編制。
站在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的高度,四是結合實際創新機制。景區從保護世界遺產的大局出發。結合實際,進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文物保護維修、監測、管理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取得了明顯成效。
均有效運行。目前,五是健全信息數據系統。景區實現了電子政務公開、行政辦公網絡化、開設有獨立的網站、建成(自動售檢票)門禁系統。正著手建設借助現代數字化技術,對重點核心龕窟進行造像全景像、龕窟的掃描、高精度壁面影象獲取數字化信息工作。為提高石刻的安全防范和管理水平,建成了以館部為中心的安全技術防范管理系統,通過高端技術,實現了全天候、全方位現場安全監控管理。
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等多種方式,六是按照計劃開展培訓。景區按照培訓計劃。先后邀請了國內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專家學者進行講課授課,景區內部每年開展了有針對性的各項培訓,完善了培訓考核機制,加大了對考核結果的使用力度,將培訓考核結果與年度考核、晉升晉職結合起來,提升了培訓的實效性。
四、文明形象充分彰顯,完善設施、規范管理。
規范服務。景區十分注重對從業人員服務規范的培訓,一是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制定了詳細的講解規劃,講解內容始終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宣傳石刻,傳播科學知識,工作中要求著裝規范,語言文明,服務熱情。景區現有32名中、英、法、日等語種講解員,中文講解員普通話達標率達100%長年堅持開展了講解員定級和優質服務活動。近年來,為游客講解數萬場次,完成了上百次重要講解任務,觀眾反饋滿意率達98%無一件有效投訴,獲得同行和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F景區接待科被團中央命名為“青年文明號”有“全國十佳導游員”1名,全國優秀導游員”2名,全國文明導游員”1名。
設有無障礙通道和殘障人士專用輪椅、廁位等器具。景區嚴格執行國家門票價格政策,景區注重向特殊人群提供了人性化、溫情化的服務。實行一票制,認真落實有關規定和相關優惠政策,對未成年人、軍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群實行優惠票和免票。
設施齊備。寶頂石刻景區入口處建有石刻景區游客中心,二是游客中心功能完善。占地面積3000㎡,內設有電腦觸摸屏、影視廳、陳列展示廳、咨詢服務臺、投訴辦公室、醫務室、小買部、電子信息服務、休息室等公共服務設施,中心內部設置科學,環境協調,集服務、展示和教育功能于一體,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展陳手段,集中展示了石刻的歷程、價值和地位等內容,常年免費向游人開放。
管理規范。為加強景區旅游服務管理,三是旅游服務要求明確。提升旅游服務質量。創建中,景區管理委員會結合實際制定了相關旅游管理制度,開展了景區秩序專項整治工作,現景區內服務場所、通訊設施以及商業攤點的建設和布局合理、設置規范。
通過成立投訴服務點,為確保游客合法權益不受損害。設立投訴電話、信箱和意見簿等措施,受理游人投訴事宜,完善了投訴處理機制。為提升景區管理質量,采取每年2次向游客發放并現場填寫意見調查表的方式,開展征求游人意見的調查活動。創建期間的調查顯示,游客滿意率達到85%以上。
五、文物資源保護有力,多方努力、全面治理。
可進入性強,一是精心打造文明景區。景區路面完好暢通。生態型停車場選址得當,景觀石和雕塑分布其中,極具特色。場內有專業管理人員,車輛停放有序;景區內各種標識、龕窟簡介等標牌設置規范、種類齊全,布局合理,材質生態,與景觀十分協調。同時,標識標牌的圖文清楚,倡導文明、環保,文字采用中、英、法、日文對照,圖形符號符合國家GB10001標準要求。
文物、古建筑無亂刻、亂畫和涂抹現象;景區內環境整潔,景區環境、服務設施設備、道路、交通工具清潔衛生;無封建迷信場所和攤點;無亂搭、亂建、亂堆和亂掛現象。無亂丟雜物等不文明現象。
按照《石刻總體保護規劃》等各種保護規劃,二是切實加強資源保護。景區歷來十分重視環境和資源保護。近年來,景區每年投入近2000萬元,用于石刻本體、古建、名木古樹的保護及其保存、生存環境的改善,資源得到有效保護,近年來開展的一些保護技術項目,堅持技術創新、工藝創新、材質創新,石刻觀經變龕危巖搶險加固、地獄變相龕及舍利塔防風化保護等多項保護工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技術措施,均處于國內石質文物保護的領先水平,極大地提升了保護石刻的科技含量。值得一提的2008年立項實施的石刻千手觀音搶救性保護項目,涉及地質、巖土、彩畫等多個學科,設計和施工中又將涉及材料、工藝、藝術、宗教等多個行業,從設計到實施技術復雜,難度很大,被國家文物局作為石窟類1號保護項目,目前,已投入資金近200百萬,組織國內外多學科專家參與開展前期各項勘察工作。這些保護項目,受到各級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肯定,同時也有效促進和提升了石刻的保護力度。
對石刻等景區進行了大規模的環境整治,近年來。景區內實施了煤改氣工程,積極對駐區單位和社區居民進行資源與環境保護及生態文明的宣傳教育,倡導綠色消費和使用環保產品。加強了對景區文物、古樹名木、古建筑進行科學有效保護,保護率100%無破壞案例。景區森林植被保護率達到98%以上,可綠化率100%環境質量得到極大改善,經測定,景區空氣質量、噪聲指標、地表水質量均達國家一級標準。
每年召開2次以上的學術研討會,景區高度重視石刻的自然和人文文化內涵的發掘和整理。先后編輯出版了石刻雕塑全集》石刻研究》石刻銘文錄》等10余部學術專著和圖錄。完成了一批重點科研課題,國家級研究課題《石窟考古學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為拓寬視野,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成功舉辦了年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創建中,國家和省級刊物上發表研究文章19篇。使石刻的文化內涵得到進一步彰顯。
制定了高峰期游客疏導、分流和預案。景區垃圾箱數量充足,三是減少污染環境整潔。景區嚴格依照相關規劃和標準。標志規范,整潔完好。景區生活垃圾做到日產日清,垃圾集中場遠離景區。景區使用節能環保的電瓶車和人力三輪車作為交通工具,減少污染。經檢測,景區空氣質量達到GB3095-1996中規定的一級標準,有效地保護了文物資源。
減少噪聲。經檢測,禁止在核心景區燃放鞭炮。景區噪聲排放達到GB3096-1993中規定的0類標準。
景區廁所符合規劃和節能環保要求,景區嚴格管理服務設施、餐飲業等的生活污水排放。位置合理,數量充足,能滿足高峰期游客需要,有專人服務。經檢測,景區地表水環境質量達到國家規定的二類水體標準
六、強化監測,加強管理。安全工作井然有序
確保文物和游客安全,景區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文物工作方針,把安全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健全、完善了安全保衛工作制度,確保無安全責任事故發生??h公安局在景區設有派出所,石刻藝術博物館在景區設有保衛科,建有應急指揮中心,完善制定了滅火應急處置預案》地質災害應急處置預案》食物中毒應急處置預案》游客高峰期應急處置預案》等突發事故應急處置預案;建立了相關的應急機制,各類應急設備、設施維護良好;定期開展治安保衛人員應急演練。建立了緊急救援和緊急醫療救助體系,游客中心設立了游客專用醫務室,配備了日常醫療設施設備;景區在入口處、游客中心、門票背面等處向游客公布了求援電話,并與縣人民醫院120救護站簽訂了醫療救護協議》確保游客在發生疾病和意外事故時能夠得到及時救治;景區各類交通工具安全可靠,危險地段均有安全防護標志和設施,一是健全應急機制。為加強對石刻的保護。創建中,新增和維修了景區水池、巖邊等危險地帶的石欄桿、鐵欄桿,更新設置了安全警告標志、標識;景區各項防火規章制度完善,充實了消防設施設備,并定期進行檢查,每年開展2次以上的消防演練,創建中,景區范圍內各種資源和設施未發生火災。
景區按照國家《食品安全衛生法》及地方政府有關衛生管理條例,二是營造整潔旅游環境。為切實搞好景區清潔衛生。制定了相關的規章制度,要求管理部門嚴格執行,定期加強監督管理,餐飲服務場所符合衛生管理要求;飲食衛生合格率100%餐具、茶具消毒合格率100%景區內飲用水消毒、凈化達到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景區內未發生游客就餐和飲用水中毒事件。給游客創造了一個優美、整潔的旅游環境。
治安保衛機制完善,景區治安秩序良好。制度健全,措施落實到位。無聚眾斗毆、搶奪財物等惡性刑事案件發生;沒有被當地公安執法部門查處的黃、賭、毒”等違法活動記錄;沒有因違法活動受到媒體的披露或曝光;未發生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的事件,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場所。
地區發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和暴雨,值得一提的近年來。尤其是今年“512四川汶川發生的里氏8.0級強烈地震,以及次生、衍生地質災害持續不斷,景區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加大了安全監測工作力度,確保了石刻各種自然災害情況下,未出現異常情況,并保障了游客安全。
景區各項工作得到提升,通過創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活動的開展。先后榮獲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頒發的全國創建文明風景旅游區工作先進單位”中央文明辦、建設部、國家旅游局頒發的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公安部、國家旅游局頒發的旅游安全先進單位”以及“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創建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首批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等榮譽稱號,保持了文化部評選的文化工作先進單位,市精神文明單位等稱號。認為,石刻風景旅游區基本達到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評選標準。
- 上一篇:副縣長在國庫支付會發言
- 下一篇:農業部生豬質量安全專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