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工作匯報
時間:2022-10-20 03:18:00
導語:新農村建設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離不開保障良好惠農政策貫徹到底的穩定可靠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沒有穩定可靠的法律制度規范、沒有各種管理主體責權利的明確界定、沒有有效的運行機制和程序保障,再好的思想、再好的規劃、再好的政策,也會因欠缺中間層面的強有力執行而流于口號和形式,成為一鍋兩頭熱、中間冷的“夾生飯”。因此,要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不僅要營造解決“三農”問題的政策氛圍,還必須努力營造法治氛圍,完善各種涉農立法,并切實加以貫徹執行。
首先,“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是要樹立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觀念。要跳出“就三農抓三農”的思維定勢,打破城鄉分割的體制障礙,把農業發展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全局中,把農村進步放到整個社會的進步中,把農民增收放到國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進而統籌規劃政策、公共資源、基礎設施及產業布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要用法律的形式將農業和農村發展置于優先地位,平衡協調農業與工業、農村與城市之間的關系,系統規劃城鄉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并通過中央和地方的綜合性規劃法、專項規劃法、特殊規劃措施法、產業政策法等來加以具體落實,從而避免支農惠農政策的口號化、形式化。
其次,“新農村建設”涉及范圍廣泛,既涉及到宏觀涉農經濟政策、產業政策、社會政策等的制定,又涉及到微觀的具體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活動的開展,還涉及到多方面的政策指導、監管、協調、調控等管理行為,需要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需要人格化的具體主體加以落實。在“新農村建設”中,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政策性機構、公益性組織、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要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承擔更多的組織、協調、運營之職。而在對這些主體的權(力)利、利益、義務、職責和責任的明晰和界定中,以責權利相統一原則為指導、以經濟責任制為核心內容的經濟法的主體制度,無疑可以使各管理主體和公益性、政策性運營主體的身份、角色更加明確,使他們依既定的角色和權利義務設置從事活動、接受問責,從而避免角色錯位、利益沖突、經營管理不當,使各項涉農管理、運營工作落到實處。
其三,“新農村建設”無論是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方面,還是深化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完善建設新農村的鄉村治理機制等,都要求各級政府、政府各部門要加大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尤其要在財政資金的安排上重點貫徹“多予”的方針,不斷增加各級財政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財政法制度的完善可以很好地解決這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預算法的完善和各級政府預算的編制和執行,可以為“三農”問題的全面解決提供更多的穩定增長的財政資金;通過建立和完善財政轉移支付法律制度,可以使廣大農民逐步獲得與城市市民均等化的公共產品和服務;通過財政監督法制的完善,可以提高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效率和運營效果,使農民真正得到實惠;通過稅法制度的完善和稅收政策的引導,可以推動更多的社會力量支持“三農”、服務“三農”。
其四,城鎮化、工業化背景下的“新農村建設”要實現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現代化、產業化、集約化,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顯然,僅靠國家財政支持是不行的,還需要多種多樣的金融資金和金融產品的支持。而通過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通過建立健全以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為主體,以其他商業銀行為補充,以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業保險公司等政策性金融為支持的新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發展社區金融機構和小額貸款組織,給農業與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合作性、商業性、政策性以及其他形式的資金融通,則可以較好地保障新農村建設巨大而多元性的資金需要。
其五,“新農村建設”是生態保護型、環保節能型建設,我們必須進一步完善《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能源法》等自然資源和能源法律制度,讓廣大農民得到更多實惠、享受更高生活品質的建設。要搞好鄉村規劃,節約和集約使用土地;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合理的征地補償機制;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鄉村道路改造,發展農村通信,完善農村電網,解決農村飲水困難和安全問題;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等。
此外,在營造“新農村建設”的平等競爭環境方面,應完善反壟斷暨公平競爭法;在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方面,應完善《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提高農村公共工程建設質量和資金使用效益方面,應完善《招標投標法》、《政府采購法》等;在引領和支持我國農業和農村參與國際競爭方面,應完善《對外貿易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