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農業結構調整視察匯報

時間:2022-05-17 09:09:00

導語:城郊農業結構調整視察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郊農業結構調整視察匯報

根據市政協的安排,10月10日至12日,區的市政協委員在特區政協副主席、省市政協委員同志的帶領下,對區的城郊農業結構調整情況進行專題視察。視察組首先聽取了區政府對城郊農業結構調整的情況匯報,然后對該區鎮村的大棚蔬菜、畜牧養殖、沼氣池建設,以及辦事處村的草莓種植等情況作了實地視察。視察結束后,與區委、區政府交換了意見。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區城郊農業結構調整情況

區委、區政府在城鎮興區、工業強區、生態立區發展理念的基礎上,堅持以人為本、以農為本,跳出農業抓農業,堅持走城鄉一體化的道路,加強了對農村尤其是城郊農業結構調整的力度,不斷加大投入。2004年區財政安排支農資金350萬元,比上年增長117%,又從煤焦稅費中拿出200萬元支持農業生產,使農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2004年,肉類產量為8874噸;蔬菜種植面積4.8萬畝,產量7.5萬噸,經濟作物產值達到4420萬元;畜牧業產值498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80元,高于全省的平均數。在抓種植業結構的調整方面,區以優化農作物品種、品質結構為突破口,加速培育品質好、產量高、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一方面,堅持把城郊商品蔬菜作為種植結構調整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個重要內容。村,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一直有種植蔬菜的傳統。為此,區政府將其作為蔬菜種植的重點,2005年初投入近100萬元,建成的蔬菜種植大棚112個,共19500平方米,全部采用噴灌方式。在具體操作中,采用“支部+協會+基地”的模式進行運作。支部負責政策引導,協會負責抓蔬菜種植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負責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范,取得成功后再與租用大棚的農戶簽定合同,并做出相應承諾。在銷售環節,該村與市場掛鉤,立足品牌的創建,由穿有“鎮村蔬菜”字樣黃馬夾的人員上市場銷售。與過去比,該村的蔬菜種植平均畝產提高15%,達到3000公斤以上,產值提高20%,達到3300元以上。生產從品種單一、種植管理粗放向多樣性、規范化、產品優質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按照產業化的要求,走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大力推進特色農業和觀光農業。如在大灣鎮海開村建1000畝金秋梨,辦事處村建265畝草莓基地和100畝西瓜種植基地,努力建成休閑觀光農業,逐步形成具有城郊農業特色的農產品基地。

在抓畜牧業結構調整方面,2004年,區畜牧業產值已占農業產值的57%,成效顯著。視察組視察了鎮村養殖大戶家,該戶去年創產值18萬元,純收入8萬元。今年圈養有260多頭豬,修有沼氣池4個,又種有蔬菜,已凸現農村循環經濟的雛形。該村已形成規模養殖的格局,共有繁殖母豬800多頭,子豬1000多頭,修有沼氣池500口。由于子豬市場的擴大,擠占了子豬市場,改變了過去外地豬仔一統天下的狀況。另外,區辦事處明湖村有家禽養殖基地,月照鄉大壩村有肉牛養殖基地,老鷹山鎮石河村有奶牛養殖基地等。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區城郊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已建成的有區涼都乳業公司,裕豐牧業有限公司,涼都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金橋食品公司等。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進一步促進和推動農業基地建設和農業結構的調整。

二、主要做法和經驗

區農業結構調整,立足城郊,以服務城市、富裕農民為目的,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和促進農業產業升級為重點,優化產業結構、優化品種結構、優化區域部局,強化政策引導,以全面提高農村經濟的整體效益。

一是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落實各項支農惠農政策,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不斷提高農民參與產業結構調整的積極性。

二是抓科技示范和基地建設,以點帶面,把科技示范和基地建設作為引導農民調整結構的切入點,不斷把結構調整引向深入。

三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以滿足市場優質化、多樣化的需求。

四是進一步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合理安排生產布局,突出區域特色,培養支柱產業,逐步發展壯大基礎建設規模,真正把區域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五是城郊村干部有較強的領導能力,市場經濟意識濃厚,農業結構調整積極性高,發展農村產業經濟意識強,成為城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帶頭人。

三、存在問題和建議

通過視察,委員們認為,區城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生產過程中,農業技術指導不夠,尤其是在蔬菜種植上;二是蔬菜品種仍然比較單一,大棚種植與露天種植差不多,沒有突出特色;三是雖成立協會,有一定職責規定,但實際操作中作用發揮不好,還存在大棚蔬菜自產自銷的問題;四是蔬菜病蟲防治工作沒有及時跟上,蟲害比較嚴重;五是在銷售中,由于省公路局在鎮設卡收費,影響了村農產品和大牲畜的正常交易往來。

針對以上問題,委員們提出如下建議:一是切實抓好蔬菜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少用高殘留、高劇毒農藥,應多用生物噴灑農藥進行防治,使蔬菜生產逐步向綠色生態產品過渡,提高市場的競爭力;二是進一步發揮協會作用,積極培養農村產業化發展中的經濟人,做好便農、利農、惠農工作;三是進一步提高城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基地種植和特色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大技術指導力度,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四是辦事處村的休閑觀光農業要做好河流保護,增加種植品種,利用好周圍山地,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豐富特色內涵;五是呼吁撤除省公路局在鎮設的卡,或者設立農產品過往綠色通道,保護農民的長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