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開發工作匯報
時間:2022-10-11 10:32:08
導語:扶貧開發工作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近年來扶貧開發主要做法及成效
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扶貧開發和強農惠農政策,自我加壓,奮力追趕,特別是2011年換屆以來,新一屆黨政班子立足縣情,牢固樹立“發展為先、生態為重、創新為魂、民生為本”理念,不等不靠,主動作為,大力實施“強攻工業、主攻旅游、產業興縣、富民強縣”發展戰略,農民收入穩步提高,農村面貌不斷改觀,全縣經濟社會事業發展呈現良好態勢。2012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31.2億元,同比增長14.3%;財政總收入達3.9億元,同比增長30%;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556元,同比增長13.5%。主要體現在:
1.堅持推進產業扶貧。一是做優農業促農業增收。通過多年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基本形成了“田里煙、蓮、稻三分天下,山上油茶、果業、香樟三業并舉”的農業產業格局。今年種植煙葉3.3萬畝、白蓮7萬畝,白蓮、煙葉兩項產業可實現農民人均增收約1500元。此外,全縣油茶面積達10萬余畝,果業林5.3萬畝,香樟面積達2萬畝,新增連片百畝以上大棚蔬菜基地2個共716畝,成為新興農業產業。我縣被列為“中央財政現代農業油茶產業項目示范縣”,并連續多年在國家、省組織的年度油茶發展業績考核中名列前茅。積極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壯大,全縣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22家,帶動農戶4.2萬戶。大力發展和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33個,累計128個,入社成員1637個。二是強攻工業促農村勞動力轉移。堅持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總體思路,加大對農村勞動力教育培訓力度,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化”“公民職業化”培訓工程,確保每戶貧困家庭均有一位家庭成員熟練掌握1至2門實用技術,積極引導富余勞動力向沿海發達地區和縣內工業園區轉移,通過勞務輸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2012年新增轉移農村勞動力7619人,幫助困難群體就業872人,城鎮新增就業2781人。三是發展旅游帶動服務業和農產品銷售。依托我縣豐富的旅游資源,已建成通天寨4A級景區、大畬鄉村旅游示范區、九寨溫泉、贛江源漂流等四大核心景區,2012年成功舉辦了第二屆鄉村旅游文化節,累計接待游客80萬人次,同比增長68%,大力促進了城鄉餐飲酒店業的發展,2012年全縣新增餐飲酒店經營戶101家,使農村一大部分人員轉移到服務業脫貧增收。今年上半年累計接待游客63.98萬人次,增長27.6%,實現旅游總收入1.7億元,增長27.9%。通天寨景區、贛江源景區周邊農民依托旅游的驅動,經營賓招酒店和經銷土特產品,收入大大增加。
2.堅持推進項目扶貧。一是堅持以項目推進扶貧開發。為改善貧困鄉、貧困村基礎條件,近十年來,全縣累計實施扶貧項目399個,投入扶貧開發資金總額4981.96萬元,其中財政扶貧資金2061萬元,整合部門和社會資金2634萬元,自籌及投工投勞折款286.96萬元。原來“十五”及“十一五”期間扶持的37個重點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862元增長至2010年的2086元,增長2.42倍。2012年我縣安排的64個重點建設項目中,近一半項目涉及社會民生,特別是今年我縣從本級財政拿出5000萬元用于農村改水、改路、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危舊土坯房改造等項目的實施,將進一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增強農村自我發展能力。二是加強《若干意見》的項目對接工作。我縣根據《若干意見》出臺了35條實施意見,編制了《縣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加強項目儲備,目前已編制重大項目385個,總投資達476億元,其中投資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180個;積極申報爭取國家、省扶持資金或報批的項目102個,總投資129億元,為把國家政策盡快轉化為項目、促進新一輪扶貧攻堅盡快取得實效打下了堅實基礎。
3.堅持推進整村扶貧。一是實施整村推進項目。把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作為整村扶貧的有效載體,以做優做大村莊規模為突破口,突出抓好村鎮聯動、村落連片、綜合示范區建設、公路沿線整治,著力改變農村面貌。2012年全縣共啟動100個村莊建設點(55個省批建設點、45個鄉鎮自主建設點),涉及農戶2434戶、9585人,大部分建設點已基本成型。今年爭取村莊整治項目資金860萬元,對全縣29個重點村村莊整治進行了科學規劃,共規劃實施項目81個,有39個項目已全面竣工,對18個土坯房建設點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二是推進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把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作為貫徹《若干意見》、促進扶貧開發的首要大事、開局工程和民生工程,2012年省市下達的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任務4770戶,現已全面完成改造任務,其中打造了50個危舊土坯房集中改造示范點建設。今年確定年度改造農村危舊土坯房9063戶、拆除空心房5347戶,上半年開工建設5384戶,啟動集中改造點建設50個,拆除空心房3389戶。其做法在《中國建設報》登載。
4.堅持推進移民扶貧。切實做好深山移民搬遷工作,截止2012年底,全縣累計搬遷安置深山移民1203戶、5863人,建成了53個移民集中安置點,建成了怡然居、客家源、大畬旅游新村等多個特色移民新村點,實現了“三個百分之百”目標,即100%實行集中安置、100%與新農村省級示范點相結合、100%在每年春節前遷入新居。今年已確定避災移民搬遷對象293戶1319人,計劃建設6個集中安置示范點,目前進展順利,有121戶移民戶正在興建房屋。該項工作連續多年獲省、市先進,經驗做法在全省推廣,成為扶貧開發工作的一張名片。
5.堅持推進社會扶貧。一是“四個一”組合式扶貧效果顯。省委常委、省軍區陶正明政委掛點聯系我縣,對我縣扶貧開發和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關心。經常深入一線訪貧問苦,協調省直機關解決影響我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2012年,省軍區全體官兵捐資150萬元將我縣溫坊小學建成省希望小學。1000萬元產業專項資金覆蓋全縣10個鄉鎮,27個項目突出貧困村全部實施驗收。省衛生廳落實中央、省級對我縣的衛生專項資金補助1834.61萬元。江鎢集團幫扶90余萬元用于兩個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二是推行“三聯系一掛職”機制。全面推行縣領導聯系鄉、縣直部門聯系村、干部聯系戶、新列后備干部和新聘工作人員到村掛職鍛煉工作機制。全縣29名縣領導聯系10個鄉鎮,每人掛點一個國家或省級重點扶貧村,落實“領導掛點、部門包村、干部幫戶”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有力推動了扶貧開發工作的落實。三是以縣老區促進會為平臺,拓寬社會扶貧渠道。加強與上級老區促進會和社會各界的聯系溝通,精心編制了老區建設項目100多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的老區建設項目達10個,上報國家、省、市老促會。同時積極向社會推介,獲取社會各界企業、愛心人士贊助,共獲取捐贈款100多萬元,用于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四是以“三送”(送政策、送溫暖、送服務)工作為載體,推進行業扶貧。2012年縣直各單位掛點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2503個,為群眾辦好事實事4430件,為群眾送上幫扶慰問金326萬元。
二、當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經濟發展水平低。受歷史條件、基礎條件、自然條件、交通區位等因素制約,我縣主要經濟指標長期處在全省、全市倒數位置。2012年,財政總收入3.9億元,是全省唯一一個財政未過4億元的縣。人均財政總收入1226元,僅為全國的14.1%、全省的26.9%;農民人均純收入3556元,僅為全國的44.9%、全省的45.4%。全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還有76935人,占全縣農業人口的28.84%。
2.民生保障水平低。教育教學條件差。全縣仍有校園缺口39.75萬平方米、校舍缺口3.05萬平方米,仍有危房校舍建筑面積4.93萬平方米;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嚴重不足,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缺乏。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仍有17個村無衛生室、2個鄉鎮衛生院至今無業務用房,衛生系統危房面積達14527平方米,鄉鎮衛生院設備普遍陳舊老化,大多數村衛生室缺乏主要的診療設備。文體活動條件差。全縣沒有一個標準的運動場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房屋老舊、設施陳舊,鄉鎮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村級文化活動室離上級要求差距大。特困人群保障水平低。城鄉低保、社會救濟、五保供養等弱勢群體的保障標準和義務兵家屬優待金標準均為省定低檔次標準。
3.基礎設施欠賬大。交通基礎設施落后。仍有15個行政村不通客車,有四級以下低等級公路460公里,四、五類危橋38座;仍有757個村小組、1251個自然村未通公路,嚴重制約縣域經濟的發展。農田水利設施薄弱。還有24座水庫及393座重點山塘存在安全隱患,有20座小(2)型病險水庫需要除險加固,4000多座山塘需要加固整治,還有60%的灌區需要配套改造。農村人畜飲水極不安全。還有77個行政村、1255個村民小組、1745個自然村、38847戶農家不通自來水,涉及人口75900人,多數農民的飲用水基本上是溪水、河水、井水、塘水等不安全用水。全縣還有近50%的農村人口沒有解決飲水安全問題,農村飲用水安全形勢依然嚴峻。電力供應能力差。只有110KV輸變電站,高峰時期突然斷電現象時有發生。
4.突破瓶頸壓力大。資金難題突出。2012年,全縣財政總收入3.9億元,其中公共財政收入2.96億元,而保正常運轉和按照上級政策要求需要配套的支出超過7.37億元,其中工資性支出達2.9億元(未全額負擔津補貼),保運轉及社會必辦事業開支1.35億元,各項民生及項目縣配套3.12億元(按照相關政策,地方承擔城鄉低保、五保配套資金550萬元,民政、就業等配套資金650萬元,城鄉醫療保險配套資金1100萬元,城鄉養老保險、高齡補貼等配套資金1300萬元,農村危舊土坯房改造、新農村建設等配套2400萬元,醫療衛生、教育等配套1050萬元,保障性住房配套15045萬元,其他項目建設配套約9000萬元)。收支矛盾突出,屬于典型的“吃飯財政”。在此情況下,重大項目建設投資只能依靠融資運作,資金壓力巨大。用地難以解決。省政府批準我縣2006-2020年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只有8900畝,而我縣2006-2013年已使用新增建設用地規模9821畝,已超出921畝。根據近幾年實際情況來看,我縣每年用地至少在2000畝以上。我縣沒有省級工業園,發展平臺不優,用地指標只能依靠爭取重大項目來解決。落戶的所有企業享受不了工業園區的土地、資金、項目扶持和各項政策優惠,重大項目引進難。人才嚴重缺乏。至2012年底,全縣人才隊伍總量36851名,僅占總人口的11.8%,特別是懂項目編制、工業規劃、工業設計、城鄉規劃建設、水利水電等專業技術型人才非常缺乏,人才缺乏成為各項工作快速推進的制約瓶頸。
5.致貧因素較多,群眾增收難度大。一是自然災害頻發。我縣地質結構復雜,自然災害頻繁,屬四大暴雨區,局部特大暴雨及地質災害時有發生,農村房屋、農田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損毀嚴重。二是扶貧產業投入少,規模小,產出低,難以做強做大做優,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難以形成。三是致富門路窄,收入渠道單一。因缺技術、缺資金、缺門路等因素,謀生手段極少,80%的貧困戶主要依靠傳統的種養殖業,經濟效益低。四是因病、因學返貧現象嚴重。
三、下一步主要工作思路
我縣將以納入山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區域、《若干意見》實施為契機,緊緊抓住國務院扶貧辦對口支援我縣發展機遇,全面貫徹落實最近召開的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全力推動扶貧開發工作上臺階、上水平,努力為振興發展當好“助力器”,為國務院扶貧辦推進“五項改革”、落實“十大行動”先行先試當好“試驗田”。
1.以“建檔立卡”落實扶貧到戶政策。提高扶貧精準度,對國家新扶貧標準下農村扶貧對象基礎信息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完善扶貧對象動態識別機制,通過項目規劃到戶、資金扶持到戶、產業發展到戶、素質提升到人、幫扶責任到人、檔案建立到人,確保扶貧到戶政策全面落實。
2.以整村推進改善貧困村人居環境。按照建設和諧秀美鄉村的總體要求,將整村推進與新農村建設、土坯房改造有效銜接,加大貧困村危舊土坯房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確保每個點改造整治到位,到2020年貧困村人居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3.以進城進園加快移民搬遷步伐。高標準建設縣城古樟工業園移民住宅小區,規劃建設用地50畝。2014年完成移民搬遷700戶3000人,其中整體搬遷的自然村或居住點達到50個以上。到2020年,計劃投資5720萬元,完成4084戶14300人的深山移民及地質災害避災移民任務,精心打造100個集中移民安置點。
4.以產業扶貧提高貧困群眾生活水平。爭取開展中央彩票公益金、貧困村互助資金、扶貧到戶貸款貼息、扶貧項目貸款貼息等試點工作,重點培育壯大扶貧龍頭企業和貧困村特色產業發展,努力構建“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格局,拓寬貧困群眾增收渠道。特別是立足豐富的旅游資源,加大旅游扶貧工作力度,努力將打造成旅游扶貧示范縣。
5.以智力扶貧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堅持“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大力實施“雨露計劃”、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培訓工程,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能力。到2020年,實現農民培訓全覆蓋,普遍掌握1-2門實用技術。
6.以專項扶貧營造濃厚氛圍,進一步構建大扶貧工作格局。整合政府和社會資源,建立全社會參與扶貧工作機制,組織好縣直單位(企業)定點扶持貧困村、黨員干部結對幫扶貧困戶,落實各項幫扶措施。圍繞中央開展行業扶貧的新要求,著力推進行業扶貧,積極推動行業部門支持扶貧的責任全面落到實處。
- 上一篇:學講話心得體會范文
- 下一篇:扶貧攻堅整村推進工作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