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下鄉實踐考察匯報

時間:2022-04-18 03:38:00

導語:假期下鄉實踐考察匯報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假期下鄉實踐考察匯報

年7月21號結束了為期十天的暑期下鄉活動,這是充滿激情和挑戰的十天,讓直面農村現存問題,思考農業未來發展方向,探究農村基礎教育模式的十天。十天之中,就問題性的走訪了當地村民,在與情真意切的促膝交談中,最關鍵也最為緊迫的是農村的經濟、教育和精神文化建設問題。我將就幾個問題。

一、經濟

所調研的村莊是縣鄉莊村,位處縣西北部,與清徐縣接壤,以蔬菜種植聞名三晉,素有“三晉大棚村”的美譽。這里多年的種植經驗、優良的地理位置、絕佳的土壤氣候條件,使得此地的經濟較別村發達許多,農民年經濟收益也較高。拋開這眾多的數字光環,農村經濟處在富裕,貧困的境遇中。農民經營分散、信息匱乏、技術落后等原因,場中弱勢,在經濟大環境中被剝削的地位。

就當地的支柱產業蔬菜種植而言,的問題。莊種植蔬菜歷史悠久,和菜販子有著長的合作關系,這里了不成文的規定,即蔬菜場中賣出后,農民才可以從菜販子那里拿到賣菜的錢。市場上行情好的時候一斤青椒賣一元五角,商販賣出蔬菜后以一元三角每斤的價格給付菜農,市場行情較差青椒變為一元一斤,那么菜販將以七角每斤的價格支付菜農。換句話說,市場怎樣,倒販蔬菜的中間商永遠可以穩定的差價利潤,而穩定差價來源于對菜農的無限制壓榨。更有甚者,幾個商販聯合起來對菜農謊報蔬菜的市場價格,以賺取更大的利潤,例如:青椒市價一元五角,口徑告訴菜農是一元,就可以以七角每斤的價格支付收購,其利潤就可以由每斤兩角變為每斤八角。菜農在經濟鏈上的地位與處境可想而知。

莊冬季大棚蔬菜有著的市場優勢,它以反時令、優質等特點受到各大超市的青睞和追捧,本來對菜農而言這是龐大的利潤空間,缺少信息、組織,使得農產品公司從中漁利,公司以較便宜的價格收購大棚蔬菜,簡單的包裝直接送達各大超市,一斤黃瓜就會以四到五倍的價格翻升。如此大的利潤空間,菜農卻無法分得一杯羹,著實讓人心痛。

其實情況菜農并非一無所知,在與的交談中,我看到了憤怒,但更多的是無奈、無助、自信。思想先進、思維活躍的村民知道并認可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經營模式,本村人可以聯合起來,將蔬菜種植、運輸、銷售連為一體,產生規模化經濟效益,將商販從農民手里截留的利益真正的歸還農民,團結起來農民場經濟中的地位,市場競爭力,讓村民富裕起來。當談到實施方案時,就列出了許多問題,比如村民被繁重的農事牢牢捆綁在地里,跑市場;信息,不知道哪里需要產品,害怕銷售渠道,穩固市場;組織,村子里一盤散沙,農戶們個各自為戰,合作意識。

在十天的走訪中注意到問題的的確確的著。村民們一年四季都在忙碌,夏季種時令蔬菜,早出晚歸,下雨天才是的休息日。冬季種植大棚蔬菜,無農閑月份一說,甚至大年三十都要下地放草簾為大棚保溫;村里使用電腦的戶數很少,有些家庭年經濟收入較高購置了電腦也只是擺設,并不會使用。哪里有市場、市場價格怎樣、有新的品種、有哪些新的技術,村民們無從知曉;長年的個體經營模式,松散的行政管理體系,使得村民嚴重缺少團體的合作意識、團體應對能力。缺少有威望、有能力的組織者,帶領村民走一條新的路子。

經年累積的問題不利于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更嚴重阻礙著農村經濟發展的進程。一支涉農團隊,盡所力量為農村工作著。從喚醒團結意識、農民性入手,解決農民的組織化問題。

走到農民家里農民的想法和見解,將書本知識與農村情況相,與村民一起探討遇到的問題,宣傳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努力村民對經濟模式的和認知。農民缺少的技術知識和養殖技巧視頻資料。每兩天播放一部電影,村民的業余文化生活,給大家聚在一起的機會,集體歸屬感。還舉辦了“莊首屆象棋大賽”和“學農聯歡會”,了村和村民的支持和好評,一位大娘說“二十年沒看電影、沒辦晚會了,你們來了好呀,村子活了!”,村民的參加,村的支持,讓看到了現在農村對文化、對技術、對知識的渴求,在感動之余,倍感責任之重大。

勞動者是歷史的者,從不懷疑村民的能力和智商,大學生需要做的大家,帶給村民精神激勵和創新觀念,讓農民組織起來,產生獨立的發展思路。大學生是石子的投擲者,死寂的水面產生波瀾;大學生酵粉,使農民覺醒起來。的活動使村子由原來的一盤散沙變成組織化的的村子。

二、教育

在與孩子們的朝夕相處,和家長們的傾心交談,同本村教師的交流中,看到了現階段農村基礎教育的諸多問題,及產生的主客觀原因。也在深思著農村教育的出路。

莊是擁有一千二百人、三百多戶的村子,這里建有一所六年制的小學,擁有學生六十人左右。生源少,學校實施年級一名教師的授課安排,年級班,班容量為平均十人班甚至七八位學生。

客觀原因,教師無法術業有專攻,每個人承擔年級所課程,包括語文、數學、英語、品德。教師在備課、授課中面臨的。

是農村教育質量低下的客觀原因。除此之外還許多主觀的、能夠克服的問題。

學校對孩子素質教育的嚴重。在學課程安排中看音樂、美術、體育課的影子,課間操孩子們除學習以外唯一的活動。上到初三的孩子面對帶去的水粉興奮的說“這是啥了?我還沒見過呢?!备嗟暮⒆釉谝魳氛n、體育課上顯得格外、興奮,從渴望、清澈的眼神中,嘹亮、甜美的歌聲中,我的體會到可愛的孩子對藝術、對音樂的渴求,更反襯出農村教育對天性的壓抑,對渴求美的意愿的扼殺,對蘊藏的潛力的埋沒。

十天的觀察,我這里許多孩子有的天賦,自編的舞蹈、構思的圖畫、跟電視節目里自學的雙口相聲,無一不體現了孩子們特童真、童趣、超乎想像的力和學習能力。當我站在歌聲朗朗的校園里時,心里既是欣慰又是擔憂,這么好的孩子卻很少有機會體驗到藝術的美,在身體、心理成長與的關鍵段里,素質教育再是一句口號,它應當的走進課堂,的孩子命運的發展。

支農隊的支教活動只能、發掘的作用,十天的授課與孩子們六年的小學相比太短,的努力與鄉村教育模式相比力量太弱。只希望所做的一切可以帶給孩子新的思維,帶給教育者一點小小的觸動。

教師的工作急需端正。在每家每戶的走訪中,家長和學生經常反映的情況:老師布置作業,只重不重質量。里讓學生知識、鍛煉思維以布置作業的目的,籠統的讓學生把幾頁到幾頁的題量的作業做完,把孩子綁在課桌上不讓出去亂跑成了作業的一大作用。即便是很小的班容量老師依舊不愿批改作業,教師把學生分成兩組,公布答案后兩組學生交換作業互相批改,或者把答案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批改的作業。的工作、教育方法怎能不讓家長擔憂,不讓學生失望。而不在批改作業中問題、解決問題,教育質量又從何談起。

家長與老師的交流太少。教育從來學校、家庭、孩子三作用的產物,但在調查中卻,鄉村教育把家長和學校剝離開來了。

莊小學的老師外村的,每天騎車上下班,是一下課馬上回家,不用業余到學生家里家訪的情況,學校也從不組織家長會。家長與老師唯一的孩子在學校搗亂,老師通知家長讓對孩子嚴加管理或賠償損失。,每天忙活在地里的家長們也很少想起要到學校看看孩子最近的學習情況。兩的忽略讓嫩芽在斷層中任由散漫生長。要不問津,自由散漫,要不疾風驟雨,一頓暴打,孩子的心理健康、他需要、他缺少,人關注。

,變相收費,玷污了屬于孩子的美好節日。在莊讓人驚異的——六一兒童節收費。每逢六一,從不上音樂、舞蹈課的老師會給孩子們排練節目,然后給每位家長、村委、與菜農有經濟關系的農產品公司發去請帖,每位收到請柬的人都會屆時參加“慶祝六一兒童節會演”,一并送上的還有面值不一的幣。這是錢,沒人能說清楚,一直了慣性,也就人再問。六屬于天真可愛的孩子們的節日,快樂、純真、希望是它永恒不變的主題,當有人把他變成學校收斂錢財的手段與工具時,我不傷心的想:世界還有能逃過貪欲的灼燒。

在僅僅十天的調研中就了如此眾多的問題,著實讓人痛心疾首,鄉村教育的問題急需解決,刻不容緩。

生源少客觀,可以辦方法,即臨近的幾個村合作建辦小學,將學生起來授課,一位教師只一門課程。有利于減輕教師負擔、教學質量,更為開設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學生的綜合素質了條件。

對一線教師職業道德教育,制度監督,獎罰分明,在學校“敬業、愛崗、愛學生”的風氣,教師的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

在主觀端正,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鄉村教育才有發展。

這段調研、支農活動,是我次真正的走到農村,走進農民家里,我感受到了農民的淳樸、真誠和無私。對支農隊的支持和信任讓倍受鼓舞,而我那種對責任的認識、對知識的學習需求、對能力的迫切希望,更是在學校得學習中很難體會到的。

大學生,無力在經濟支持為農村做些,所能做的局勢自身特利條件,在技術、信息、精神文化盡所能,最大限度的幫助農村、農民擺脫庸、散、亂的現狀。幫助看清農村未來發展方向,走上一條自主、創新、團結、富裕的道路。

相信上有政策、經濟的支持,下有同一樣力量的努力,勤勞智慧的農民將在新下,開創出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