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為本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統一
時間:2022-12-06 05:29:00
導語:堅持以人為本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統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要觀點
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在概念內涵、理論基礎、實踐要求上是一致的。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實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必須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實現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依靠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必須把一切為了人民的原則貫徹于發展的實踐中,切實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質。科學發展觀是統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指導方針,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從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提出到以人為本理念的確立,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內在聯系,表明我們黨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上的進一步深化。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實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必須落實到科學發展的進程中,體現在各級領導干部的思想上、作風上和工作中。
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與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分別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為著眼點。盡管在解決問題的針對性上有所不同,但兩者在概念內涵、理論基礎、實踐要求等方面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都要求在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堅持充分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的原則,也就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兩者在概念內涵上是一致的。以人為本中的“人”與立黨為公中的“公”、執政為民中的“民”,實際上都是指人民群眾。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指人民群眾,堅持以人為本說到底就是堅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本;立黨為公中的“公”是指“公眾的利益”,公眾利益的載體是人民群眾,這反映了我們黨何以成立、何以立足的根本原因;執政為民中的“民”也是指人民群眾,這反映了我們黨為誰執政、靠誰執政、如何執政的根本目的與根本要求。以人為本,表明我們黨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而實現發展;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表明我們黨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代表和依靠人民群眾執政。
兩者在理論基礎上是一致的。唯物史觀認為,人是生產力發展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創造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積極推動著社會變革和歷史前進。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都以唯物史觀為理論基礎,都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
兩者在實踐要求上是一致的。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的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把是否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衡量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和方針政策的最高標準,努力把實現人民的長遠利益和當前利益結合起來。由此可見,兩者在為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實踐要求上是一致的。
充分依靠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實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就是要堅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眾,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和諧社會建設,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的發展。高度重視人民群眾在實現發展中的主體地位,充分依靠和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創造豐富多樣的發展成果,是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實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的主要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必須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它不僅提供滿足人們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而且為其他社會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在發展社會生產力與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進程中,人民群眾是基本創造者和主體力量。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發明新技術、使用新工具和采用新工藝的創造性,努力調動人民群眾加強科學管理、改進分工協作關系的積極性,積極提升人民群眾節約利用與優化配置資源、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動性,才能促進社會財富和物質成果的不斷積累與豐富,更快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必須高度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是不容忽視的。沒有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黨的領導就會喪失群眾基礎,依法治國就會失去力量之源,人民當家作主也就成了一句空話。可以說,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不僅是人民群眾實現自己政治權益的必要形式,也是實現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手段;人民群眾依法實施的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既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努力激發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與首創精神。先進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它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影響著人的精神和靈魂。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同樣是不容忽視的。人民群眾不僅直接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產品,而且他們所從事的創造性實踐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不竭源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深入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成果的基本動力;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與真正接受,是社會主義精神產品取得良好社會效益的評價標準。因此,只有充分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熱情,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的主動性,才能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與積極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積極參與,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人民群眾是真正的主體力量。無論發展社會事業還是建設誠信社會,都依賴于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無論健全社會管理體制還是維護社會穩定,都離不開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因此,只有真正相信、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努力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才能實現。
切實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實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需要全黨同志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把一切為了人民的原則貫徹于發展的實踐中,從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入手,創新發展觀念、拓寬發展思路、破解發展難題,切實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制定和實施方針政策時體現一切為了人民的原則。同志強調,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必須落實到黨和國家制定和實施方針政策的工作中,方針政策對黨和國家工作的全局起指導和推動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和實施促進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時,始終堅持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基本依據,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標準,統籌兼顧、妥善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努力使黨的方針政策更好地體現人民群眾的利益。
在執政理念和執政行為中堅持一切為了人民的原則。各級領導干部必須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真心實意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中做到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為群眾誠心誠意辦實事、盡心竭力解難事、堅持不懈做好事,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應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特別是要到最困難的地方去,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排憂解難,化解矛盾,打開工作局面,切實促進發展。應全面加強黨風政風建設,改進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轉變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堅決防止和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在關心和解決人民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切身利益問題的過程中貫徹一切為了人民的原則。為了實現共同富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努力扶助困難群眾,想方設法增加他們的收入,讓他們共享發展成果。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困難群眾的溫飽問題、老百姓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就業問題、一些地方特別是西部貧困地區兒童上學難問題、養老保障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社會治安問題以及安全生產問題等等,都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緊迫問題,需要各級領導干部高度重視并切實加以解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新體制、加快發展上下功夫,在堅持效率優先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妥善處理各種利益矛盾。對這些問題的解決及其成效,是檢驗各級領導干部是否真正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和實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的試金石,是檢驗是否真正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試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