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社會和諧的制度建設與管理創新
時間:2022-12-11 03:18:00
導語:促進社會和諧的制度建設與管理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發展的協調性。而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以一系列制度、體制、管理方式和政策措施來保障和推動的。立足于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物質財富與分享發展成果的平等權利和公平機會,推進制度建設和管理創新就成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環節。
完善所有制結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形成激發活力、促進穩定的財產關系
合理的所有制結構和適當的產權制度,既是社會活力的源泉,又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從所有制結構的角度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不僅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層次性、階段性要求,也有利于它們之間的相互競爭以及在競爭中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有利于它們之間的優勢互補和風險分擔。從產權制度的角度看,建立健全現代產權制度,有利于增強企業、經營者和勞動者創業、創新和勞動的積極性,促進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有利于穩定投資預期,規范生產經營行為,形成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穩定的社會環境。
進一步完善所有制結構。首先,繼續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其次,繼續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動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應使非公有制企業享有與其他企業同等的投資機會、行政服務、市場環境和權益保障。引導個體私營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實現產權結構、治理架構和管理方式的科學化、規范化。第三,改善國有企業股本結構,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和產權多元化,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健全現代產權制度。當前,推動產權制度建設需要特別注重兩個方面:一是結合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明確國有資產的產權主體,建立嚴格的可追究的責任制度。授權國有資產的專門管理機構行使出資人或所有者職能,通過人格化的代表進入企業依法依規管理企業重大事務。進入企業的國有資本的人格化代表應通過市場公開招聘,并相應建立起對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及其責任人、對企業國有資本人格化代表的考核與獎懲制度。二是健全產權保護法規,切實維護各類財產的合法權益和平等發展權利。
完善經濟調節體系,健全公共服務制度,形成促進和諧、確保穩定的社會管理體制
良好的社會管理體制是社會穩定和諧的基本保障。建立健全社會管理體制,應把握完善經濟調節體系和健全公共服務制度這兩個重要環節。
完善經濟調節體系。經濟穩定是社會穩定的基礎和主要構成部分。維護經濟穩定,有賴于形成科學有效的經濟調節體系。從經濟調節的內容上看,其重點是有效調節總量和結構,有效梳理社會成員間的經濟利益關系。簡言之,一是調節生產,一是調節分配。把生產調節與分配調節結合起來考慮,當前應著力做好這樣幾項重要工作:第一,立足于城鄉互動和體制創新,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第二,實施有重點、有區別、有傾斜的區域發展政策,推動形成各區域分工合理、優勢互補的產業結構和可持續發展的機制,逐漸縮小地區發展差距,推動各地區共同發展。第三,著力自主創新,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第四,加快勞動就業和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合理兼顧各方面的經濟利益。從經濟調節的方式上看,首先需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應充分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政府在實施經濟調節時,應遵循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切實把握好調節的時機、力度,注重從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其次需要處理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既加強中央的統一領導,實施有力的宏觀調控;又賦予地方必要的調節權力,滿足地方的實際需要,增強經濟的活力與效率。
健全公共服務制度。健全的公共服務制度是社會穩定的催化劑和社會危機的化解劑。由于政府是經濟社會管理的主體,健全公共服務制度的實質就是健全政府公共服務制度。其主要內容是:第一,改進行政管理方式,著力建設服務型政府。最大限度地縮小政府審批范圍,不斷改善審批方式,同時通過制度創新,實現審批權力與責任掛鉤、與利益脫鉤,努力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第二,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調整財政收支結構,把更多的財政資金投向公共服務領域,并加大公共資源向農村、基層、欠發達地區、貧困地區傾斜的力度。第三,完善政策環境,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會組織。社會組織在聯系政府、服務企業與社會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級政府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管理方式,著力解決社會服務組織總體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和行政色彩濃厚等問題,促進社會組織規范發展并充分發揮積極作用。
完善法律制度,健全司法機制,形成維護公平、保障正義的法治環境
建設和諧社會,維護公平正義,必須完善法律制度,健全司法機制,其著眼點在于公正立法、公正執法。
公正立法。公正立法是維護公平、保障正義的基礎,也是公正執法的基礎。實現公正立法,應把握以下幾個重要方面:第一,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規定,把握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并將這些規定與要求體現在立法過程和法律條文中。第二,完善立法的主體。這不僅要求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必須是能公正反映全體人民利益的機構,而且要求實際擔任法律法規文本起草的機構和人員是能夠站在公正立場上的非利害關系者。第三,優化立法的角度。一個基本的立法原則應當是,促使政府慎重而公正地行使權力,鼓勵社會各方面充分發揮活力。因此,要改變長期以來存在的對政府部門約束較為松懈的狀況,使關于政府部門的立法角度從“禁止性”轉向“允許性”:政府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只能做法律法規允許的事項。同時,使關于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的立法角度從“允許性”轉向“禁止性”:只要法律法規沒有禁止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都可以涉足。
公正執法。公正執法是維護法律權威的關鍵,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具體體現。實現公正執法,要在規范行為和完善體制兩方面下功夫。當前執法中存在的漠視普通民眾法律訴求、權大于法、尺度不一、以權謀私等種種不良行為,嚴重影響了司法制度的公正性和權威性,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必須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真正做到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必須加強對領導者、執法者守法執法情況的監督,建立健全對相關人員和機構的監督制約機制。司法體制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影響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重要因素。必須完善訴訟制度、檢察監督制度,推進監獄體制、勞動教養制度等改革;完善司法便民工作制度,加強對普通民眾的司法援助;推進司法民主,強化人民群眾對司法活動的參與和監督。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矛盾調處機制,形成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風險應對系統
人類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發展進步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要義在于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及時有效地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提高社會和諧程度。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是社會成員應對風險的基本手段,是防止社會動蕩的有效屏障,是順利推進改革發展的重要條件。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應著眼于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維護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的生存和發展權利,在注重保障水平合理適度的同時,下力氣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實現家庭保障、親屬互濟保障等傳統保障形式與現代保障制度的有機結合,構建多層次的社會保障系統。二是實現保障制度建設與其他相關制度建設的有機結合,努力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如千方百計改善就業環境、實行最嚴格的土地保護制度、建立社會保險基金靈活劃轉制度、建立失業保險與促進就業的聯動機制等。
健全矛盾調處機制。化解和防御已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的重大突發性事件,除了建立必要的應急管理系統,還應健全矛盾調處機制。矛盾調處機制建設應把握兩個基本點:一是立足于維護社會成員的合法權益。作為矛盾調處者,政府部門應把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作為解決問題的出發點。二是立足于疏導、協調而不是堵塞、壓制。堵塞、壓制、敷衍、漠視,只會激化矛盾。應建立多種形式的利益訴求表達渠道,并將這些渠道納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