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制度基礎
時間:2022-12-12 04:56:00
導語:法制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制度基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法制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邏輯起點和制度基礎,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目標的實現,歸根到底在于以法律制度為基礎和保障。構建和諧法制的重點在于立法權的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學化,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廣大公務員法治理念的增強和制度設計的合理。
[關鍵詞]法制和諧;和諧社會;制度基礎
[中圖分類號]D9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391(2007)05-0025-02
法制和諧是指國家法律制度體系的完備、協調與統一。它要求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都必須符合憲法的規定,下位法必須符合上位法的規定;要求橫向的法律規范之間不能相互沖突和抵觸;要求調整社會生活的法律規范體系具有系統性、協調性、穩定性和權威性,沒有盲區和空白。法制和諧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制度基礎,因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前提和重中之重。
一、法制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邏輯起點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第一次鮮明地提出和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命題。2005年2月19日,同志在中共中央舉辦的“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民主法制的更加完善、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落實、人民權益得到尊重保障”作為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任務之首。這里的表述是“民主法制”,而不是“民主法治”,既體現了黨中央務實求真的理論創新,又表達出黨中央重視構建和諧法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精神實質。
“民主法制”和“民主法治”的兩次表述在邏輯上是一致的。“法制”是國家法律制度的總和。“法治”即“法律主治”、“依法統治”、“通過法律的治理”。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法制的體現與保障。法治必須通過法制即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不可或缺。因此,民主法制的和諧完善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邏輯起點,而民主法治則是實現和諧社會的首要目標。構建和諧法制,在2020年實現“民主法制的更加完善”的目標,是“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想境界的必要前提,是“依法治國方略的全面落實、人民權益得到尊重保障”的制度基礎,也是完成其他八大目標的根本保障。
民主法治目標的最終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社會主義的民主法治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由于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很少。解放以后,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因此,民主政治的建設需要進行長期的民主制度、民主機制、民主理念、民主監督等民主要素的培育;法治政治的建設需要進行長期的國家執政權法治化、立法權法治化、行政權法治化、司法權法治化和全社會法治理念的建設。這不是十幾年的工夫就能實現的,需要從法律制度建設的基本工作做起。這正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務實地把“民主法制的更加完善”作為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九大目標任務之首的原因所在。
二、法制和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制度保障
首先,民主法治需要和諧的法律制度提供保障。民主法治目標的實現,關鍵在于法制的和諧。民主之所以與法治相伴而生,是因為民主需要有其制度上的保證,沒有法治的民主是缺少制度基礎的空中樓閣,而法治必須以法制為基礎和前提。民主是多數人的統治,或人民的統治。就形式而言,民主就是多數公民直接參與政治決定或者通過自己的代表進行決策的制度。這里的關鍵,在于國家法律制度是否賦予和保障人民直接參與或通過自己的代表進行決策的權利,在于法律制度是否賦予和保障人民的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參與、民主決策等權利。因此,要實現人民真正的民主,關鍵就在于需要有和諧的法律制度賦予和保障人民民主的這些權利。
沒有健全和諧的法律制度,就沒有完備的公民權利制約國家權力的監督制度體系,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就難以保障,國家公權機關的權力就容易擴張和濫用;沒有健全和諧的法律制度,沒有公民法治素質的提高,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主,就可能是無序狀態下的“民主”,社會的各種矛盾就可能以無政府主義的“民主”方式突顯出來,社會和諧就無從談起。
其次,市場經濟需要和諧的法律制度提供規則。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在本質上是一種利益和諧、競爭適度、收益共享的資源配置狀態和利益關系體系。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社會必須用法來確立“平等”、“自愿”、“等價有償”、“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等原則,并依據市場經濟運行的要求將這些原則具體化、法律化,使市場秩序能夠得到法律制度的保護和調控。因此,必須建立和諧完善的市場主體法律制度,明確各類市場主體的平等地位,保障市場主體的起點平等、過程平等、機會平等,充分激活市場主體能動性;必須建立和諧完善的產權和交易的法律制度,通過制定清晰的產權界定規則和交易中的物權變動規則,對各類財產所有權實行平等的保護;必須建立和諧高效的交易法律制度,對交易秩序和交易自由予以充分保障,強化對債權人和交易安全的保護,通過完善市場秩序的法律制度,建立正當的市場競爭法律秩序;必須建立和諧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降低市場競爭帶給人們的風險,增加就業機會,擴大消費,刺激經濟發展,緩和分配不公、貧富差別的矛盾;必須創造誠實守信的法律環境,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形成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主義信用經濟;必須建立科學的市場調控機制,強化行政主體的依法行政,為市場經濟法律秩序的建立提供保障。只有建立一套和諧完善的市場法律制度,才能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再次,社會矛盾需要和諧的法律制度加以化解。在推進改革開放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近年來,失業、貧困、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合法權益保護、突發事件等社會問題開始凸現。化解這些矛盾和問題,只有依靠完備的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司法體制機制、公共財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法治化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社會輿情匯集與分析機制、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建立起經常化的社會矛盾表達和調處機制,保障社會成員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實踐證明,只有依靠和諧完備的法律制度,依照法律規則來治理社會,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社會矛盾,化解社會沖突,才能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
三、構建和諧法制的理念培育和制度建設
構建和諧法制,重點在于立法權的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學化,需要廣大公務員法治理念的增強和立法制度的設計。
第一,法制和諧需要堅持良法善治原則。亞里士多德說過,法治應包含兩重含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良好的法律應是國家和人民的整體意志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體現,而不應是部門意志或地方保護主義的體現。這就需要強化憲法、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加強法律規范的立、改、廢,切實規制規章的自我賦權,部門或地方相互爭奪利益,甚至部門利益最大化、法定化、國家化等問題。
第二,法制和諧需要堅持法制統一性原則。這一原則要求上下位法律規范之間、平行橫向的法律規范之間要保持協調統一,不能相互抵觸,相互沖突。如果立法者們利益需求和價值選擇相互沖突、相互矛盾,必然導致法律規定或規則的相互抵觸。因此,必須規制和監督立法者的利益和價值取向,堅持走群眾路線,擴大立法民主,進一步清理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建立科學民主的地方或部委立法制度,切實解決執法交叉、執法“打架”、“五龍治水”、“大蓋帽”滿天飛的問題。
第三,法制和諧需要建立完備的法律制度體系。經濟市場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趨勢,提出了不斷完善法制的要求:要求通過科學民主的立法措施,堅持以經濟立法為重點,同時兼顧其他方面的立法,通過立法推進改革、促進發展和維護穩定;要求堅持“不抵觸、少照抄、有特色、可操作”的地方或部門立法原則,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的前提下,增強法規、規章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堅持數量與質量的統一,以確保法規質量為核心,努力提高立法效率,講求立法的社會效果。通過對現行法律規范的立、改、廢,使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消除無法可依的空白區,從而實現和諧社會民主法治的首要目標。
第四,法制和諧需要建立嚴格的違憲審查機制。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憲治國,而依憲治國要求一切違憲行為都要受到追究。世界各國違憲審查制度對樹立憲法的權威和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對保障民主、法治與人權,對維護國家政治與社會的穩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經驗值得我們借鑒。盡管我國違憲審查制度姍姍來遲,但已經邁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立了法規審查備案室,完成了《法規備案審查工作程序》的修訂,通過了《司法解釋備案審查工作程序》。在此基礎上,還應當建立憲法委員會,建立最高人民法院的違憲審查庭,啟動違憲訴愿的提起和審查程序,完善違憲審查報告定期公布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