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正確政績觀

時間:2022-04-22 04:00:00

導語:樹立正確政績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從理論上分析,“科學發展觀”所蘊涵的就是高級形態和低級形態發展要求的統一,其出路在于十六大所提出的“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小、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但從實踐來看,要落實“科學發展觀”,用發達國家后工業時代的意識來對待和解決當前中國低級形態發展中的問題,還必須直面幾大阻力因素。第一是人的因素,目前在中國農村,15歲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受到過大專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總體上人的素質不高,人的優勢難以得到充分發揮。第二是生產力本身的限制,因為中國尚未實現工業化,而科學發展也意味著發展過程中的選擇甚至放棄,需要我們正確看待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第三是本身發展的不平衡性,尤其在“三農”問題、欠發達地區發展問題、公共領域建設問題、弱勢群體扶持問題、自然資源的保護問題上,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的,所有這些都會對實際發展過程中貫徹科學發展理念形成阻力。而最大的阻力,還是各級領導的“政績觀”問題。在浙江臺州路橋區的采訪中,區委一位領導指出:“‘科學發展觀’的貫徹,主體是作為引導者和領導者的政府,政府施政過程中有沒有科學發展的理念是首要的。而這是由科學的、正確的‘政績觀’所決定的。現在各級領導班子和大多數領導干部,‘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意識強烈,追求政績、創造政績的愿望迫切,但要防止和克服一些領導干部在政績觀上存在的偏差,如自覺不自覺地更重視任期內經濟增長的‘量’、形象變化的‘快’、對外影響的‘大’,而對基礎性的工作熱情不高、對事關長遠的事用心不多、對見效慢的任務關注較少等等,那種在錯誤發展觀的支配下干出的所謂‘政績’,往往是不科學的、只注重眼前發展的。”而如何使得干部的“政績觀”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相適應呢?糾正不正確的“政績觀”,其主要決定因素恐怕還是官員的政績考核指標。因此,民建浙江省委會辦公室主任馮小賢認為:“當前需從速改革官員政績考核指標,不能只盯著GDP,投資增長等指標,建立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黨政官員政績考核指標體系,樹立科學的‘政績觀’,這就是科學改革觀的基本價值趨向之一。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基本任務是消除‘市場失靈’,保障社會適度公平,實現社會發展最大化(而不是資本利潤最大化),讓全體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并以此來設置考核指標,尤其要增加那些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做而黨、政官員不太愿意做的事,而對于那些官員很樂意去做的事,則一般不必考核,并參照聯合國的人文發展系數的辦法來判斷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業績。這是從較深層次上采取改革措施,促進我國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