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民族地區干部素質體會

時間:2022-10-10 09:04:00

導語:高民族地區干部素質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民族地區干部素質體會

《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試行)》的頒布實施,對于我們黨在新的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培養造就高素質的干部隊伍,推動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建設,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干部,以《干部教育條例》的頒布實施為契機,不斷創新民族地區干部教育培訓理念,積極探索干部教育培訓的新途徑、新方法,推動民族地區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上水平、上臺階,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提供思想政治保證、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通過學習、貫徹、實施《干部教育條例》,結合近幾年**縣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實際,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創新培訓內容,實行多元化的干部教育培訓體系

培訓內容的單一和空泛是當前民族地區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中的現實問題,干部培訓要走向市場化,就必然要求對培訓內容做出符合培訓對象需求的調整。

一要增強培訓內容的適用性。教育培訓的理論知識“要精、管用”,力戒形式主義。堅持與實際相結合,著力在基本原理和精神實質的掌握和運用上下功夫,各種知識和能力的培訓,要根據新世紀新階段的新任務對干部的要求和自身的崗位、專業、文化程度等特點,做到“以人為本、按需施教”,本著“干什么、學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提高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要講求干部教育培訓內容的層次性。不同層次的干部所擔負的職責任務不同,不同職級的崗位對干部的知識結構、能力素質要求也不盡相同。為此,根據不同的對象設置不同的培訓時段,對各層次的干部在培訓內容上應有深淺要求、領會程度和科目安排的不同。科級以下干部培訓課程以政治經濟學常識、組織人事管理、公務員知識、辦公自動化、公文處理、業務法規章程等為主;科級干部以行政管理、公共關系、經濟原理、人事財務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規、信息網絡技術等為主;村級干部以當前黨的農村工作方針政策、實用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技術、新農村建設等為主。理論培訓則按由淺入深,由常識理解到研究探討梯次安排,體現層次差異。走融多樣性、實用性和可選擇性為一體的多元化教育培訓之路;三要體現教育培訓內容的系統性。圍繞大幅度提高干部綜合素質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堅持整體規劃與個別落實相結合,立足當前與著眼長遠相結合,建立干部教育培訓內容體系。即政治理論、黨性修養、專業技能、文化底蘊等四大培訓內容,分級制定教育培訓大綱和培訓規劃,作出具體安排。

二、改進培訓方式,增強教育培訓的吸引力和實效

培訓形式的靈活性和方法的多樣性是培訓工作取得實效的有力保證。按照“聯系實際創新路,加強培訓求實效”的要求,著力抓好“四堂課”。

一是主要領導講形勢課。對每期培訓班,主要領導能做到率先垂范親臨培訓班現場授課,為廣大干部學員及時講解全縣經濟運行情況及全縣當前發展的趨勢等,通過主要領導現場授課,使學員較全面地了解當前經濟發展的走勢及縣委縣政府的主要決策,更好地認識開展各項中心工作的重要意義,從而為完成各項重點工作任務提供有力保證;二是教授專家講專業課。每期培訓班,有針對性地邀請有關專家、學者為培訓班授課。對某一專業知識進行講解,以高素質的師資保證培訓效果,使各級干部較好地掌握有關知識;三是一線同志講實踐課。培訓期間,安排實踐經驗豐富,或者在工作中有較大成績的同志,結合自身工作經歷,談體會、授經驗,引發大家對實踐工作的思考與共鳴,有效地幫助學員進一步理清思路;四是外出考察上經驗課。在干部培訓工作中,做到“請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理論教育與實踐鍛煉一齊抓,結合市委組織部干部教育培訓工作規劃,定期安排全縣黨政組織領導、科技干部、企業經營管理者、中青年干部、村干部赴先進省市區考察。同時舉辦雙休日講堂、干部夜校、崗前培訓、各類知識講座、崗前自學等多渠道、多途徑的培訓及以訓帶學、以考促學等方式和手段,有效拓展各級干部服務經濟的工作思路,找差距,增見識,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

通過干部教育培訓,實現“三個緊貼”和“三個轉變”即:緊貼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對各級干部素質和能力的實際需求;緊貼干部的思想、工作、能力素質的實際狀況;緊貼縣委未來五年發展的目標任務。做到教育培訓體制由“分散培訓,多頭培訓”向“統一領導,宏觀調控,分級負責,分類培訓”轉變;培訓對象從抓重點對象培訓為主”向既突出重點又整體推進的全員培訓轉變;培訓內容從通用型知識培訓向能力型培訓轉變。

三、探索資源整合機制,增強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合力

一是形成組織部門牽頭,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的培訓格局。在組織部門設立干部教育培訓指導協調中心,各培訓單位年初提出培訓計劃,由組織部門指導協調實施;二是建立健全黨校與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交流機制。對有發展潛力的黨校教師,可以安排到鄉鎮或機關單位任職,換崗鍛煉;三是黨校、行政學院等培訓機構也可聘任有實踐經驗的黨政領導和專家、學者任兼職教師。逐步打破由黨校單一培訓的舊模式,倡導開放式培訓的新格局。

四、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增強干部參加教育培訓的動力

一是建立學習情況反饋機制。把學員學習期間的表現和成效,通過考試、學員評議等如實向所在單位反饋,加強約束;同時,把理論學習考核與干部平時考核、年度考核和屆中考核結合起來,把學習培訓情況作為評議和考核干部的重要內容,建立規范科學的考核標準,確定目的明晰、操作性強的考核辦法,并把考核結果作為選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據,以此激勵和約束干部;二是建立評估監控機制。客觀公正的質量評估體系是檢驗培訓績效的有力保證。通過設置科學的評估體系,制定規范的評估程序,有效利用評估成果,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公正、簡便易行、注重實效,達到激勵與約束相結合、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以便更好的指導和促進干部教育培訓工作;三是建立市場運行機制。按照“大教育、大黨校、大隊伍”的目標,以市場理念,對教育培訓機構、陣地、師資、設施等資源進行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堅持組織調訓與干部自主擇訓相結合,以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四是建立組織保障機制。加強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組織領導,確保參訓時間、人員、精力到位,切實發揮組織部門牽頭抓總、綜合協調的作用和優勢,加強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的統籌規劃、宏觀指導和綜合管理。同時,應加大教育培訓投入力度,確保培訓經費優先安排,合理使用。另外,民族地區干部教育培訓應更多地堅持“走出去”,通過參加境內外培訓、考察或掛職鍛煉等,以過到開闊眼界、解放思想、更新知識、提高素質、搞好工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