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工作個人感悟5篇
時間:2022-08-19 10:03:00
導語:兩會工作個人感悟5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11年,正是“十二五規劃”的開局年,在這告別嚴寒,萬物復蘇,春光明媚的三月,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承載著百姓的寄托與希望,肩負著歷史賦予的責任和使命,共赴北京,參加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
在兩會召開前,我在網上搜索了有關兩會的焦點話題,其中保障住房、收入分配、穩定物價、懲治腐敗和就業公平,這五個問題最為火熱。通過對今年兩會的學習,然后結合我自己在生活中了解的現象,對“保障住房”這個點話題發表一些我自己的見解。
從改革開放至今,我國不斷的發展,壯大。從以前父輩小時候吃不飽,穿不暖,到現在的小康生活,大部分的人民衣食兩個生活要素已得到保障,如今,住房問題一躍成為了廣大普通百姓最為關注的話題。
盡管之前政府已經采取了諸如提高二套房的貸款利率和首付比例,限制在同一地區的購房數目,甚至是政府直接利用行政手段打擊房地產投機、抑制房價等手段,房價總體上卻只升不降。這一現象不但引起了廣大人民的熱議,更是政府當前執政面臨的一個極其重要極其棘手的問題。
不管是小城市,還是大都市,房價只有“漲”字一說。就拿我的家鄉來說,一個小小的縣城,前還在560元/平方米,遠的不說,2011年年底,我的一個親戚在家鄉買房,前一天問是2600元/平方米,第二天就漲到了2800元/平方米,等過了一個月,又漲到了3200元/平方米,到我回學校為止,已經漲到3600元/平方米。我想如果我的親戚想買房,算了算,如果工資不漲,20年房奴是逃不掉了。
在我家這樣一個連火車站都沒有的小縣城都如此“瘋狂‘,可想大都市是怎樣的情況。
想擁有自己的一套房子,注定要做“房奴”了。這仿佛是注定的,短時間內無法改變。
可喜的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齊驥在主題為“保障性住房建設和房地產市場調控”記者會上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當中已經明確地提出計劃新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1000萬套,這1000萬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包括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其中有一部分是通過社會機構來開發運行,按照相關的政策去配售給我們的保障對象,通過現有的資金渠道和一些新的政策支持,今年完成1000萬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任務,具體說就是1.4萬億的投資應該說是完全可能的。
但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制度是好的,政策是對的,關鍵在于落實到位,否則一切只能是紙上談兵。“保障房建設”不是單一的孤立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圓滿解決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結合兩會精神和我自己的想法,有以下幾點:
一.各級政府要盡快把保障房從圖紙變成實物,建設進度必須加快。保障房的分配機制必須做到公平公正,只有嚴格落實“問責制”,才能讓保障房落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杜絕某些富人財大氣粗,趁此投機,多套低價購買,再高價賣出這種投機倒把的行為。
二.提高個人所得稅薪酬的起征點,提高廣大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讓更多的人享受的經濟增長的成果,提高他們的實際購買力。
三.繼續加大反腐力度,嚴懲官員腐敗,以避免某些官員利用國家投入巨資興建保障性住房之機,偷工加料,中飽私囊,和房地產開發商、建筑商進行權錢交易。在這方面,廣大普通百姓也應該充分行使自己對政府的監督權,政府也應該把這項工作透明話,讓廣大普通百姓了解,理解,能發表自己的見解。
以上只是我自己淺薄的見解,在兩會上還有很多熱點話題值得我學習,思考,我會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為國家建設獻出自己的一點微薄之力。
兩會工作個人感悟(二)
時至今日,歷時十天左右的兩會于2011年3月10日左右圓滿結束。會議如和煦春風,溫暖人心;如夏日烈陽,催人奮進。在此,我們對“兩會”的圓滿成功表示熱烈祝賀!
兩會期間,全體人民代表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對人民高度負責的主人翁精神、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嚴謹的作風,積極圍繞政府工作報告展開。會議以“十二五規劃”為目標,以關注民生為落腳點提出了許多有價值、有分量、有實際意義的建議與意見,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及人民代表“情為民系,利為民謀,權為民用”的情懷,為中國的錦繡河山繪制了一幅情牽民生的風景線。
閉幕式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提出:藍圖已經描繪,目標已經明確。關鍵是心無旁騖抓落實,同心協力開新局。這既是對“兩會”的高度肯定,又是對“十二五規劃”的憧憬。要達到目標,唯有團結,讓我們心連心,手挽手,以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凝聚一切可凝聚的智慧,激發一切可以激發的活力,向著“十二五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奮勇前進!
只有不曾走過的曲路,沒有不能越過的高山。要相信,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因為他有著堅定的中華魂,因為他有著強烈的凝聚力,因為他有著民心所向的政黨。不信嗎?看看他走過的路吧!無時無刻不再見證著奇跡:1921年,中國誕生,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1978年改革開放,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一個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1982年,“十二大”召開,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時間一點點在流逝,中國一點點在發展。時間在見證,中國在飛躍。
藍圖已經描繪,目標已經明確。以愛之名,揮灑熱情。讓我們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實現“兩會”確定的目標任務上來,攜子之手,共譜中國新篇章!
兩會工作個人感悟(三)
從2011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到2011年《食品安全法》的誕生,食品安全一直是百姓一直擔憂的一個重要問題。在2011年微博上,曾盛傳過這樣一個段子:“中國人的胃‘很結實’,它負責消化一切:膠面條、皮革奶、鎘大米、瘦肉精、三鹿粉、甲醇酒、人造蛋、紙腐竹、地溝油、罌粟湯……”。
從這樣的調侃中,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憂。民以食為天,而今卻談“食”色變,隨著很多劣質食品被曝光,恐怕人們已經無法對身邊的食物安安心心地食用了。對于企業這種極其違背道德的行為,令人感到憤怒,也讓人們對于社會公德的喪失感到心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食品安全問題連稱慚愧。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始終是百姓關注熱點。今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再次重點關注食品安全這個話題,他們繼續為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建言獻策。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主體的信用問題變得格外重要。當前一些違法犯罪分子利欲熏心,不惜以他人的生命健康為代價,生產經營有毒、有害食品,非法牟取暴利,不但嚴重損害整個食品行業的形象、破壞正常的市場秩序,而且容易引發民眾恐慌、影響社會穩定和國家形象。
食品安全問題是一個長久而復雜的問題,應該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建立更加完善的國家執法和監督體系,加強對企業的道德信用體系的監管,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真正在全社會建立產品源頭可追溯、去向可追蹤、信息可存儲、產品可召回、查有線索、找有依據的良性運行機制。提高人們對企業的信任度,也希望企業能夠負責的承擔起自己的社會責任,更讓百姓放心。
在兩會閉幕之際,我們已經看到一幅讓人憧憬的藍圖。調結構,惠民生,保穩定。“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未來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設計了一條指引中國走向未來的“路線圖”。希望政府更多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多辦實事,真正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將發展的成果惠及到更多人身上,讓人們的生活安定和舒心。
兩會工作個人感悟(四)
2011年3月5日和3月3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一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開幕了。
對百姓而言,最關心的莫過于會議的內容了。據報道,全國兩會今年立法主打四大看點:第一,精神衛生立法為社會和諧“護航”;第二,行政強制法強化對公權力的制約監督;第三,修改預算法讓“政府賬單”更規范清晰;第四,修改職業病防治法讓職工權益保護更“給力”。其次,在“兩會”結束后,國務院常務會議將再次以“糧食穩定增產”為主題,并將討論關于增加產糧大縣獎勵等措施。新年伊始,國務院常務會議已連續兩周以抗旱保糧為主題,僅隔一周,又在會上討論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意見》。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兩會的過程做到了更加開放包容,充分發揚民主,展現中國民主政治特有的魅力。
雖然兩會的內容是一個對過去各方面的總結和對將來各方面的計劃,但似乎所有的內容都有一個公通點:離不開百姓的利益。
回顧過去的2011,曾經,為了確診自己患上塵肺病,河南農民工張海超“開胸驗肺”。最近,“蘋果中毒”事件,再次暴露出國內職業病防治的軟肋。每一次職業病危害事件的發生,都是一種警示:職業病診斷難、鑒定難、監管難、獲賠難等問題亟需重視!于是,在兩會的立法方面立即修改相關的《職業病防護法》等法律法規;去年,國糧食價格上漲了15%,這對于普通百姓而言,三餐能否溫飽也是棘手的問題。于是,全國人大代表、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昨日指出,中國不會出現糧價暴漲。穩糧新政“兩會”后將出;去,有官民的不平等,今日,卻有“這不是我們的初衷,這樣的一些做法也是不妥當的,我也如實地向社會作出檢討。”這句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發出的“道歉”。“你在基層工作了10年,對基層很了解,你講的建議貼近實際。”——這是中共中央總書記、對代表提出建議的誠摯回應。
我知道我們中國只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政治方面,不能說有最優越的制度,但絕對是民主平等的;在經濟方面,沒有最強大的實力后盾,但絕對是力保人人有飯吃,有房住;在教育方面,不能說有最有效的政策,但絕對在強力實行九年義務教育,甚至是十二年義務教育,保證適齡人有書讀。
即使落后又怎樣,即使遠不及一些發達的國家又怎樣,生長于在共產黨領導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中國里,我以身為一名中國人而驕傲,我以可以出生在中國這片土地上而倍感幸福!
兩會工作個人感悟(五)
民有所呼,“會”有所應。如何破解民生難題,人們期待從兩會找到答案
從兩會受到關注,我們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熱度,也看到了億萬中華兒女的巨大合力
2011年全國兩會的大幕已經開啟。兩會是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履職的舞臺,也是億萬群眾論政的平臺。
兩會年年開,熱度逐年漲。兩會話題在開幕前已成社會熱點,參與網上兩會調查和討論的人數再創歷史新高,報道兩會的記者人數已經超過本屆全國人大代表總人數。兩會,為何如此令人關注?
關注源于兩會議題緊扣兩會。無論是總結過去一年還是布局新的一年,無論是回顧“十一五”還是謀劃“十二五”,在兩會議題中,“民生”二字的分量越來越重。“期待物價不再漲”,“期待住房有保障”,“期待就業更充分”,“期待上學不再難”,“期待分配更合理”……民有所呼,“會”有所應。如何破解民生難題,人們期待從兩會找到答案。
關注源于政府對民意的尊重。從邀請基層群眾走進中南海為政府工作報告提意見建議,到“十二五”規劃建議全文向社會公布;從人大立法充分吸收社情民意,到政府決策廣泛征求社會意見,對民意的尊重已經體現在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正是出于對民意的尊重,才使得人民大會堂里的每一項表決,都凝聚著億萬群眾的熱情和智慧。
關注源于兩會日益透明開放。現場直播、團組開放、在線訪談……透明開放的兩會讓群眾同步掌握會議動態,將兩會會場從人民大會堂延伸到全國的每一個角落。會內代表委員認真履職,會外人民群眾積極建言,會場內外形成良性互動。兩會大門向公眾敞開,激發著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熱情,推動著中國民主政治的發展進步。
關注源于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辦成一系列大事,辦好一系列喜事,辦妥一系列難事,在災難中挺立起不屈的中國,在危機中挺立起強大的中國,在輝煌中挺立起清醒的中國,黨和政府的出色表現不僅贏得世界的贊嘆,更贏得了人民的信任。這種信任,不僅促進著人們對兩會的持續關注,更匯聚成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
關注源于對美好未來的信心。當前,盡管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但是,從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行動中,從著力解決民生問題的努力中,人們依然對未來充滿信心。這份信心,既體現在對黨駕馭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充滿信心,更體現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光明前景充滿信心。
從兩會受到關注,我們看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熱度,也看到了億萬中華兒女的巨大合力。這份熱度,必將催生春暖花開的中國;這份合力,必將創造撼動世界的奇跡。
- 上一篇:校初中團支部學期工作安排
- 下一篇:區公共衛生服務半年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