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談論經濟結構調整感想
時間:2022-03-24 11:33:00
導語:兩會談論經濟結構調整感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依靠入世帶來的世界大市場和重化工業轉移浪潮,中國經濟自20*年左右就快步進入一輪高增長的景氣周期,投資和出口拉動一直是強勁有力的雙引擎。中國經濟也由此實現了持續的高速增長,但結構調整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卻遲遲難見成效。這期間,中國一直嚴重依賴出口拉動以及為出口服務的固定資產投資,并為此人為的壓低貨幣價格、勞動力價格、生態成本和能源價格等等。與此同時,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速度遠遠高于民眾收入增速,“富財政而窮百姓”的現象在個別地區十分明顯,缺乏購買力的消費者難以支撐起內需拉動的第三架馬車。
20*年,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各國陷入衰弱陰影,中國的出口引擎突然失速,并一度出現增速下滑20%的嚴峻局面。在出口與內需雙雙不振的情況下,結構調整和轉變增長方式更難以提升日程,仿佛重病的病人,起死回生是第一位的,猛藥之后才能慢慢調理將養。當時,中國政府果斷出手,四萬億投資與各行業振興計劃、各區域發展計劃相繼密集出臺,政府以高達近50%的第二產業投資增速完成了“保增長”的任務,創造了以地產和股市價格逆市上漲為代表的經濟復蘇圖景。
不出所料,20*年,中國經濟交上了令人滿意的答卷,gdp高速增長8.7%,而且經濟總量34萬億元,緊逼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中國面對“保增長”的壓力終于可以松一口氣了。
“保增長”的下一步是什么,轉變增長方式與結構調整當然是題中之義。猛藥之后,中國經濟以不可避免的留下了高增長后遺癥,比如說、天量信貸后的銀行呆壞賬隱憂、樓市股市高漲背后的資產價格泡沫和大干快上帶來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中國不但面臨著刺激政策推出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在告別高增長之后,如何尋找到新的發展引擎,這個引擎應該是綠色可持續的、應該是普惠大眾而非僅僅是利益集團獨享的。
現在,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共識。3月2日,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新聞會上,大會發言人*指出,“預計今年的會議,加快經濟發展的轉變方式,還將是重要議題”。
如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如何調整經濟機構,以及如何選擇到新的增長引擎,目前已經有多種路徑可供選擇,有些已經成為既定的政策目標,比如大力拉動內需,比如發展城鎮化,比如抹平城鄉鴻溝,激發潛力巨大的農村消費市場,比如加大社會保障力度,讓老百姓沒有后顧之憂,敢于花錢,比如調節收入分配,讓社會公平發展,讓更多人享受經濟增長成果,讓更多的老百姓“收入倍增”。
無論這些政策和建議怎樣表述,但核心就是一個邏輯,中國經濟發展不能繼續靠出口和投資,內需必須發展起來,而啟動內需的前提就是老百姓手里有錢并敢于花錢。怎么實現這個目標,中國過去30年計劃都是從增量上做文章,只要經濟保持高速增長,老百姓的收入就能水漲船高,現在的很多治標不治本的對策也大多源于此。
而中國今天必須面對的現實是,在即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時,中國的高增長神話還能否繼續?中國現在的發展正在面臨著人口紅利衰竭、低勞動力價格透支和能源瓶頸、環境瓶頸和貿易摩擦等重重壁壘。
如果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一個相對緩和的穩定期,如果高增長注定成為過去,中國百姓的收入倍增要從哪里來?
與增量對應的是龐大而堅固的存量。現在,龐大的壟斷體制正在降低社會效率和削減民眾福利,比如地方政府壟斷土地資源,由此頻頻出現地王和天價樓市,消費者是最終埋單的人,而住房負擔過重將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其他消費支出;與土地壟斷一個道理,石油壟斷導致中國百姓燒高價油、電信壟斷導致中國百姓承擔高額電信資費。壟斷企業實際上是在向中國消費者征收高額的壟斷稅,而在這些壟斷者的龐然大物背后往往都是各級政府部門。
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政府放棄與民爭利,主動退出一般市場競爭領域,將這部分存量資產激活,不僅可以提高生產效率,而且可以降低價格,更可以通過招拍掛的方式吸引民間資金,將過剩的熱錢回籠。只有政府回歸守夜人的本職,不再替老百姓投資和消費,種種扭曲的價格信號才能得以還原,資源配置才能按市場而非行政命令來配置,經濟結構才能徹底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