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校長培訓學習心得感悟

時間:2022-11-20 09:45:00

導語:教育部校長培訓學習心得感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部校長培訓學習心得感悟

一、薄弱校成功的案例,堅定了我們發展的信心

參觀的幾所學校,原來都是薄弱校。江蘇的中學、中學、中學,都面臨撤并;安徽的小學、小學都位于城鄉結合部,生源質量不高,學校面臨生存危機。這些薄弱校,沒有被困難壓垮,最終成功突圍,發展成了有一定影響力的品牌學校。五所薄弱校變名校的案例,啟示我們:決定學校發展的主要因素,不是外因是內因。深刻體會到這一點,也許可以讓我們少一些怨天尤人,多一份前行的勇氣和信心。

二、定位:以教育教學為中心

考察的這幾所學校的校長,他們都把學校的核心工作定位在教育教學上。他們的成功的突破口,就是教學管理抓得細,抓得實,抓出了實效。考察的間隙,很多校長交流起來,都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這幾位校長所做的工作,是真正的“務正業”;以質量提升、學生受益而揚名的名校,是名副其實的名校。

學校以教育教學為中心,這是本應如此的事,但我們卻少有人做到。也許是困擾校長的事情太多;也許是緣于一種比較普遍的認識:校長主要抓外部關系,抓教育教學是業務校長的事。現在,應該轉變一下觀念了。學校一把手必須將主要精力放在教育教學上。幾所學校成功的經驗表明,一把手的態度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一把手充分重視,教學工作就比較容易抓得實,教學質量就比較容易得到提高,學生才能真正受益。否則,教學工作管理浮于表面,難以取得實效。

三、教學管理:精細化才能取得實效

我從考察學習中領悟的“精細化”,與我們以前所常提及的,有所不同。精細化不是繁文縟節,比如后六中學,教學制度只有幾個,在上級檢查中曾被批評為制度不健全,后又因落實得力、效果明顯而在全縣推廣。他們在教學管理中表現出的精細化,毋寧說是一種求實的態度,一種緊追問題、不解決問題不罷手的實效意識。比如東廬中學的集體備課管理。一開始,學校出臺了“三定”措施:定時間、定地點、定主備人。很快,問題出現了。老師們聚在一起,家長里短,雞毛蒜皮,極少真正研究教學。學校了解到這一情況,出臺了后繼措施——“三有”:有計劃、有主題、有記錄。“三有”措施實施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發現一些教研組造假材料,應付學校檢查。學校又推出“一統一”:教學進度、課堂設計統一。通過深入課堂聽課,教研組是否真正進行了集體備課,一目了然。至此,集體備課制度真正得到落實。

反觀我們的常規管理,常常滿足于表面,或者雖很不滿足,卻不得不止步于表面。比如備課,大多數學校都進行月檢,老師對學校提出的各種要求,大部分也都能做到“合乎要求”,但老師備課的實效性到底如何,大部分管理者不愿或者難以深究。

在教學管理上,我們必須樹立實效意識,不浮于表面,不搞形式主義,抓住一個問題,抓細、抓實、抓透,不達實效絕不放手。這樣,教學質量才能切實提高,學生才能切實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