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城市社區和諧的基礎
時間:2022-10-18 04:51:00
導語:筑牢城市社區和諧的基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年黨的**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后,陽泉市礦區針對自身沒有農村建設這一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社區的意見。即和過去的社區建設相比,實現不僅是硬件的,而且還有軟件的;不僅是社區環境面貌有了較大改善的,而且是社區自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的“環境優美、治安良好、文明和諧、管理民主、服務完善”的新型社區。為新時期社區建設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建設社會主義新社區的做法
礦區地處陽泉市區西部,是陽泉市的西大門,是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面積19平方公里,下轄6個街道辦事處,4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全區常住人口22萬人。駐區企事業單位數十家,其中以國有特大型企業陽煤集團為最大,形成了礦區獨有的典型工礦型城市區特色。2**0年被批準確定為全省首家社區建設試驗區,20**年區委、區政府決定用三年時間徹底改善社區辦公條件,20**年提出要建設“環境優美、治安良好、文明和諧、管理民主、服務完善”新社區二十字方針。幾年來,礦區把構建和諧社區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以服務居民為重點,以社區自治為方向,以共駐共建為依托,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以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為龍頭,全方位打造了新型社區,促進了和諧礦區的建設。
1、建設完善社區基礎設施,夯實社區平臺
基礎設施建設是社區建設的切入點,是實現社區服務功能的重要載體,也是增強居民群眾認同感和歸屬感的載體。完善社區硬件設施是社區提供有效服務,構建和諧社區的重要物質基礎。社區硬件薄弱曾是長期制約我區社區建設全面、縱深推進的“瓶頸”,為此,20**年,區委、區政府果斷做出了“用三年左右時間徹底改善社區辦公條件,建設高標準社區綜合服務樓”的決定。三年來,區委、區政府始終將社區樓建設作為全區重點工作和為民辦的實事之一,克服了工程選址難、資金籌措難等實際困難,全區社區硬件有了根本改善。累計投資2**0余萬元,建成了統一名稱、統一標識、統一建筑風格、統一基本服務功能,平均面積達430平方米的40幢社區服務樓并逐步投入使用,高標準地完成了三年改善社區硬件的目標。
同時,完成了社區標準化、規范化建設。辦公用房普遍設置了“五室、三站、一中心”,即社區辦公室、黨員活動室、文化活動室、社區警務室、科普圖書閱覽室;社區服務站、再就業服務站、醫療計生服務站;法律咨詢與援助中心。區財政累計投入80余萬元,為社區統一配置了電腦、辦公桌椅、文體活動器材等,基本做到了“管理有陣地、服務有載體、活動有依托、工作有平臺”。建筑風格統一、服務功能完善的社區綜合服務樓成為我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構建社區服務網絡,不斷提升社區服務水平
以便民為中心,完善服務網絡。在全區范圍內逐步構建起區、街道、社區三級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的社區服務網絡,全區有各類服務網點343個,圍繞文體、科普、衛生、法律、警務“五進社區”開展工作。我區已形成了面向老年人、殘疾人、社會貧困戶、兒童、優撫對象,開展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面向社區居民開展便捷優質服務;面向駐地單位積極開展支持企業發展的服務。所有社區都開設了醫療保健、家政保潔、托老托幼、中介咨詢、保安聯防等多方面的服務項目,設立求助電話,及時為居民群眾排憂解難。
以文體活動為載體,推動社區精神文明建設。以“打造品牌,全民參與”為宗旨,組織了豐富多采的文體活動,全區社區文體活動場所91處,文體健身隊5**余支。以社區為依托,全區性的“三節”文藝展演、社區趣味運動會、社區文體藝術節、消夏文藝表演、“三口之家”才藝比賽等等,都成為礦區居民品味和諧的文化大餐。平潭社區女子健身隊,被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婦聯授予“全國巾幗文明健身隊”的榮譽稱號;蒙北社區、大院社區是“省級體育先進社區”;20**年在全省社區運動會上取得總分第一。積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進家庭、鄰里等方面人際關系的和諧,全區形成平等互助、扶弱助殘、濟貧幫困、奉獻社會的良好風尚。
大力發展社區醫療衛生,保障居民健康。完善社區醫療衛生網絡,積極開展預防、醫療、康復、保健、健康教育為主要內容的社區衛生服務,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基本覆蓋了全區,設立了6個社區服務中心,22個社區服務站,基本滿足了居民初級醫療衛生保健的需要;50%社區建立了家庭健康檔案,街頭義診等公益活動實現了經常性、普及性。加強計劃生育咨詢和配套服務,提倡晚婚晚育、少生優生,減少新生兒死亡率和遺傳性疾病發病率,全區保持了低生育水平。
以“安民”為保障,維護社會治安。構建起區、街道、社區三級治安防控體系,發揮社區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道防線”作用,為“平安礦區”創建奠定了基礎。所有40個社區都成立了治保和民調組,建立了社區警務室,配備了專職巡防隊員,建設了6個街道司法所。社區單位和社區之間建立起綜合治理治安防控網絡,健全了以派出所為主的、社區單位參與的治安聯防體系。利用社區資源開展經常性的法律宣傳、教育、咨詢和民事調解工作,重點搞好流動人口及其住所的管理,有效地減少了治安刑事案件的發生,社區居民安全感明顯增強。確立了社區調解委員會、街道調處中心、區信訪局三級調解工作格局,建立健全了糾紛排查、糾紛調處、突發事件預警等工作機制,實現了把矛盾化解在社區、解決在社區。
3、強化社區居民自治,健全城市社區管理體制
首先是擴大基層民主,推進居民自治。一是科學劃分了社區。在充分考慮區劃規模、資源配置和管理覆蓋面和居民認同感等因素,2**0年,將原有150個居委會科學整合為40個社區;二是創新用人機制。在山西省率先開始了全范圍、全體居民直選社區干部,并已成功完成了3次換屆,居民參選率高達90%以上,全區社區干部的人員構成、知識層次、年齡結構、黨員比例等都普遍得到了優化和提高,特別是在第二次換屆中,有意識地將一批綜合素質高、群眾信任、熱心社區事業的處、科級離職干部推上社區領導崗位,首次聘用了28名優秀大學生作為社區職業工作者派駐社區,為新社區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三是按照“建立一個好班子,培養一支好隊伍,建設一個好陣地,建立一套好制度”的“四個一”要求,不斷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以服務居民為著力點,全面推行“黨員掛牌一條街”等服務,讓每位黨員“亮出牌子,舉起旗子,干出樣子”,為群眾辦好事,解難事;四是積極推進社區黨紐織領導下、充滿生機活力的社區民主自治體制建設,完善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居民委員會、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等,逐步建立了社區“評議會、協調會、聽證會”三會制度,切實保障居民的參與權、決策權;五是落實居務公開,圍繞居民關心的社區事務、財務收支等重點,通過公示欄、居民會議等方式,讓社區工作全程透明化、公開內容全部具體化、公開程序全面規范化、公開形式全新多樣化,切實保障居民群眾的知情權。
其次是強化領導,明確職責,社區建設合力不斷增強。我區始終把社區建設列入全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長期規劃之中,逐步建立“黨委和政府領導、民政部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街道和社區主辦、社區力量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工作格局。一是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建立專題研究社區建設機制,通過組織召開全區社區建設工作會議、社區建設領導組會議等形式,不斷理清和完善社區建設思路,把區委、區政府工作部署貫徹到基層;二是區委、區政府確立了高標準整合社會資源、高效能管理社區、高質量服務居民的工作方法,并以剛性指標的形式列入全區重點目標任務,以簽定目標責任書的方式加以推進;三是明確區級領導包點責任制,為社區工作及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督察、協調,有力地推動社區的發展;四是完善了政策措施。根據工作需要,相繼出臺了《關于全面推進社區建設工作的意見》、《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區意見》、《開展共駐共建社區工作的意見》,以及領導包點、部門結對子幫扶方案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有力地促進了社區建設工作;五是保證投入到位。區委、區政府從改善社區辦公條件、提高社區干部待遇等方面入手,不斷加大投入,列出專項資金,為社區干部四次提高生活補貼,目前社區主任、副主任和委員生活補貼每月分別提高到750元、730、7**元,全部達到或超過了全市最低工資標準,各社區“有房子、有隊伍、有資金、有章程”的目標基本得到落實。
三是整合資源,推進共駐、共建、共享,建立完善共駐共建長效機制。礦區95%以上的社區居民是陽煤集團職工和家屬,他們有著“單位人”和“社區人”的雙重身份,因此,首先,作為政府要繼續堅持“雙服務”方針,組織和指導社區千方百計為陽煤職工做好后勤服務,解除職工的后顧之憂就是解除企業的后顧之憂,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有力支持;其次要建立和推行“聯席會議制度”,政府和陽煤集團,街道辦事處、社區與陽煤集團都要建立定期會議制度,及時互通信息,共同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把服務社區居民的每一項舉措落到實處;第三是陽煤集團發揮大企業高度的社會責任,在社區硬件、軟件方面主動提供人、財、物的全力支持,政府和企業在社區建設上的共識,推動了社區的健康發展,促進企業效益倍增,實現了“雙贏”的目標。
建設社會主義新社區的效果
經過近幾年的建設,一個涵蓋社區志愿者、社區便民服務、社區文明、社區管理、社區文化教育、社區黨建等內容的復雜而有序的社區綜合網絡已經形成,在社會管理方面越來越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為構建和諧礦區奠定了堅實基礎。礦區社區建設亮點頻閃,先后獲得“全國社區建設示范區”、“全國創建文明社區示范點”、省市級社區建設示范街道和社區等幾十項榮譽。
一是促進了人與城的和諧。區委、區政府立足于居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重點加強為社區居民提供就業和社會保障、城市管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社會服務。解決群眾關心的“民生”、“民居”、“民安”、“民需”諸方面問題。注重創新工作機制,努力尋求新社區建設與城市建設、園林城市創建、生態小區建設等專項工作的最佳結合點,逐步完善社區內公共基礎設施。近幾年來,全區新增綠化面積105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到22.3%;棚戶區改造30萬平方米,4037戶居民喜遷新居;完成了90%的小街小巷、居民小區硬化,黑燈街巷全部亮化,建成了社區小游園,人居環境和公共基礎設施的改善,有效提升了社區建設水平,增強了社區居民的歸屬感。
二是促進了人與人的和諧。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各方面利益都能夠得到充分照顧,相對公平、公正的社會。讓每一個居民從身邊的變化中,感受并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近幾年來,礦區區委、區政府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構建和諧礦區的重中之重。每年低保金投入約1**0萬元,涉及受益困難群眾1萬人次;“零就業家庭”實行動態管理安置就業,共計安置420余戶;符合政策的4050人員安置率達到1**%;全區已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6個,在建10個,基本達到了居民“小病不出社區,普通病不出礦區”的醫療需求。與此同時,有6萬多居民參加了醫療保險,政府補貼了3**余萬元;對1**多名困難家庭的大學生實行政府補助、企業贊助,使考上大學的孩子都能邁入大學校門、上得起學;義務教育實行了“兩免一補”。這些都使黨和人民群眾關系更加密切,使人與人之間關系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