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改革的申論標準表述

時間:2022-03-17 02:21:00

導語:事業單位改革的申論標準表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事業單位改革的申論標準表述

事業單位”背景:

一般來說,在現代社會,典型的公共機構由三部分組成,即公共政策制定和管理部門(主要指行政機構),公共服務機構(主要指事業單位)和公共企業(國有企業)。

其中事業單位是指以社會公益為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形成于計劃經濟時期。

事業單位給我國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并為政府和企業分擔了巨大的社會負擔。同時,它參與社會事物管理,履行管理和服務職能,宗旨是為社會服務,其上級部門多為政府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政府職能部門,其行為依據有關法律,所做出的決定多具有強制力,其人員工資來源多為財政撥款。

我國“事業單位”問題的現狀:

統計顯示,目前全國事業單位總計125萬個,涉及教科文衛、農林水利、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多個領域,工作人員超過3000萬人。教育、衛生和農技服務從業人員三項相加,占到事業單位人員的3/4,占有國有資產近3000億元,集中了70%以上的科研人員、95%以上的教師和醫生,其各項事業經費支出占政府財政支出的三成以上。

一、事業單位職責不清。受制于舊的計劃經濟體制,目前諸多事業單位中承擔行政管理職能,淪為“二政府”,造成政府職能范圍的混亂,導致宏觀調控乏力,政府機構膨脹。

二、事業單位效率低下。在事業單位內部,則是運行機制封閉內向,服務對象單一,缺乏競爭機制,分配中平均主義突出。事業單位的興辦主體由政府“一統天下”,產權單一,資產運行效率低下,財政越位支出嚴重。而真正承擔公共服務的事業單位則主要依靠財政撥款,缺乏競爭約束,普遍冗員繁多,效率低下。

三、自我服務傾向嚴重。事業單位長期消耗約三分之一的國家預算開支。據多項統計研究,這些資源被越來越多地用于三千萬人員自身。國家對現有事業機構大量資金的投入,在相當程度上是用來養人。事業單位的這種自身利益集團化、普遍化和機制化,產生了某些比較嚴重的腐敗問題。如義務教育不到位,公共醫療的亂收費、藥品高額回扣等。

總之,職責不清,效率低下,自我服務傾向嚴重的事業單位已經難以適應目前中國市場經濟的需要,嚴重制約了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近年來人民群眾最不滿意的行業榜單中,教育系統和醫療衛生系統位居前列。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必定損害公共服務的社會形象,弱化以至瓦解公共服務體系,因此迫切需要改革

我國“事業單位”問題的原因: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大多數產品或服務都能滿足大眾需求。但對事業單位所提供的各種公益性服務,如教育、醫療衛生、科技服務等,卻常常會聽到供給不足、價格昂貴、質量低下等抱怨。

這種供需之間的巨大矛盾是事業單位問題的最根本原因。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事業單位改革是手段,最根本目的是要發展由這些事業單位所提供的各種公益服務,使其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

我國“事業單位”問題的對策:

我國事業單位的種種弊病急需有效改革。事業單位改革要堅持以人為本,調動廣大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增強自身活力,提高公共服務的有效性,促進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同時減輕財政負擔。改革后的事業單位應該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業也非準企業、非營利也非變相營利,最終回歸到它的本位:公共服務。

具體來說,有以下對策:

一、明確事業單位職責,依據其社會功能重新定位。根據現有事業單位的社會功能,將其劃分為承擔行政職能的、從事公益服務的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三個大類。對于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要“還政于政”,回歸政府機構序列,其人員接受《公務員法》等法律的管理;對主要從事生產經營的事業單位,要“還企于企”,原則上都應轉制為企業,恢復其本來面目,按照企業活動的法律法規管理;對于真正提供公共服務的事業單位,要制定相應的公益性事業單位管理法規,建立新的管理體制。

二、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在人員進口上,實行公開招聘。在人員管理上,推行崗位管理,包括規范崗位設置,實施競聘上崗,完善考核獎懲,實行合同管理。在人員出口上,完善退出機制。

三、完善對事業單位的治理結構和管理體制,同時堅持事業單位的獨立性、公益性和社會性。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對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要求,避免公共事業機構利用其壟斷地位為自身和部門謀取不當利益,亟需建立一整套科學的監管體制。第一要保證公共服務機構的獨立性,堅持政事分開,減少政府對公共服務具體業務的干預,給公共服務機構獨立經營的條件和權利。第二要堅持政資分開,在國家財政部設立國有資產監管部門,監督國有公共服務機構的資產運行。第三要強化政府監管,政府部門要對公共服務產品的公益性和社會性負責,切實監督各類公共服務產品的數量、質量和價格,切實保證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選擇權和知情權。

四、從政府角度提高事業單位的效率。對于事業單位,凡是可以通過采購提供的公共服務,在不影響該項服務穩定供給的前提下,采取政府“花錢買服務”、“養事不養人”的辦法,用市場化的方式組織生產和供應,降低公共服務的單位成本,提高公共服務的效能和水平。

五、堅持改革國有事業機構與發展民營事業法人同步推進。我們既要注重改革現存的、大量的和龐大的國有事業機構,改革政府對公共服務事業機構的管理方式,打破公共服務的條塊分割,按照區域覆蓋和就近服務的原則,設定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又要大力發展和培育各種適宜民辦的公共服務事業,滿足人們各種個性化的公共服務需要。就是說,要把改革和發展并重,既要注重改革國有事業機構,又要大力發展各類民營的事業法人。這樣,改革才能符合社會的實際需求,才會產生新的推動力。

六、應加快政府轉型,切不能把事業單位改革當作“卸包袱”,甩財政負擔。政府是提供公共服務的第一責任人,政府要不斷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支持和投入,特別要注意避免把為財政減輕負擔作為目標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傾向,推動經濟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這是事業單位改革成功與否的重要條件。

七、應妥善安置相關人員。對于在事業單位改革中提前退休、轉制的人員,政府應當予以妥善安置,特別是對改革后事業單位的社會保險、財政保障等配套改革必須同時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