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復蘇培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11 04:12: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肺復蘇培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流程;進展
[中圖分類號] R5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1(c)-0196-03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e 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proces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is discussed. Through access to relevant information, firstly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then the specific process of pre hospital emergency wer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finally discusses the safety of long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route of administration, and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training 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kills. Expectations through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PR,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growing awareness of safety, can gradually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training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ir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emergency.
[Key words] Pre hospital first ai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rocess; Progress
院前急救心臟驟停患者的成功率[1],是評估院前急救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努力提升心臟驟停患者的院前復蘇成功率,對展現院前急救醫療水平具有重要意義。心臟驟停指的是[2],心臟忽然間停止跳動,導致患者心肌功能排血停止,引發身體各個臟器官,包括心臟等主要器官缺血缺氧,從而引發患者忽然死亡,因此心肺復蘇很重要。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簡稱為CPR),指的是,對呼吸與心跳忽然停止的患者進行人工呼吸與胸外急救按壓的急救措施。在院前急救中[3],呼吸與心臟驟停是常見病癥,心肺復蘇則是有效的急救手段。心肺復蘇的宗旨是支持基本生命與高級生命,使大腦功能得到修復與保護,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有研究資料顯示,心臟停止跳動10 min后施行心肺復蘇的成功率幾乎為零,每提前1 min進行心肺復蘇,可以使成功率提高10%,因此,正確開展心肺復蘇能對提高急救成功率具有重要影響。該文下面對CPR的急救流程與進展展開綜述。
1 心肺復蘇的研究
1.1 心肺復蘇的發展歷史
急救復蘇術最早出現于,公元800年前的《圣經》中[4],它介紹了通過口對口換氣,挽救在死亡邊緣的幼童,從而被定義為最早的心肺復蘇術。我國古代醫學家張仲景,曾經在《傷寒雜病論》中記載,口對口呼吸可以治療自縊癥患者。1958年,美國人Pater Safar 使用了人工呼吸[5],成功急救了一名新生兒。這之后的兩年時間里,Safar確認了人工呼吸與胸外按壓聯合使用進行心肺復蘇,從而實現了現在心肺復蘇的醫學基礎。1973年,美國心臟病協會(AHA)頒布了心肺復蘇指南[6-7],想要在群眾中普及心肺復蘇。2000年,AHA制定了《心肺復蘇與心血管急救指南》,并在之后的2000年、2005年、2010年對改指南進行修訂。每次頒布新指南,都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不僅改變了醫生對心肺復蘇的認知,還促進了心肺復蘇的發展。
1.2 心肺復蘇的流程進展
2010年頒布的心肺復蘇指南讓心肺復蘇這項技能變得更加流暢,流程也更加簡潔,有利于提升醫護人員對CPR的操作技能,使培訓效果變得更加突出,并且,該指南強調心肺復蘇成功的關鍵在于盡早使用心肺按壓,以及使用心電除顫。2000年頒布的心肺復蘇指南將檢查脈搏流程做出了簡化,只要確定患者沒有呼吸、咳嗽或是身體動作,就可以判斷該名患者心臟驟停。2005年頒布的心肺復蘇指南進一步提出[8],即便患者有間隙的咳嗽,醫護人員也應該警醒患者已經出現心臟驟停現象,需要進行心肺復蘇。2010年頒布的心肺復蘇指南從中剔除了呼吸時常用的聽、看、感覺等流程,這些判斷耗時較長,醫護人員強調在發現心臟驟停后立即實施急救,對沒有呼吸或是呼吸異常的患者馬上使用胸外按壓。同r,在2010年頒布的心肺復蘇指南中最大的變化是,專家將氣道-呼吸-胸外按壓流程轉變成胸外按壓-氣道-呼吸流程,減少心臟從驟停開始到胸外按壓的時間。有研究資料顯示,要想提高心臟驟停患者的成功率,關鍵在于胸外按壓與除顫。早期胸外按壓的頻率為60~80次/min,1988年之后更改為100次/min;按壓深度逐漸從4~5 cm改為至少5 cm。最新頒布的心肺復蘇指南注重胸外持續按壓,盡量減少停頓時間。所以,團隊合作能夠使心肺復蘇操作高質量地進行,這也是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的關鍵。一些醫學使用心肺復蘇儀,相較于人工胸外按壓而言,有效性大大提升了。最新頒布的心肺復蘇指南中指出,盡早開放氣道也是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的關鍵。有資料顯示,器官插管可以大大增強患者的救治成功率,保證患者的生命質量。
1.3 心肺復蘇后的電除顫
1960年,胸前錘擊這個詞首次面世[9],但是錘擊效果并沒有準確記錄,錘擊后33.3%的室速轉變為竇性心律,33.3%沒有任何反應,33.3%轉變為室顫。所以,2010年推出的心肺復蘇指南中明確指出,胸前錘擊不適用沒有目擊者的院外急救中。由于心臟驟停患者產生室顫的幾率高達80%,電除顫是治療室顫最佳方式。有研究資料顯示,除顫時間每拖延1 min,心臟猝死的幾率就會高達7%~10%,如果15 min后進行除顫,那么幾乎不可能搶救成功。所以電除顫需要爭分奪秒地進行[10]。除顫器主要分為兩種,一種為單相波形、一種為雙相波形,以往的除顫方式主要是單相波形,直到1996年,美國學者首次推出雙相波形。單相波形的除顫計量建議為360 J,雙相波形的除顫計量可以選擇120~200 J。有研究資料顯示,雙相波形的除顫效果明顯優于單相波形的除顫效果。2000年,專家一致認為,當目擊或是發生院內心臟驟停時,應立即為患者提供電除顫;當未目擊或發生院外心臟驟停時,特別是快速反應超過5 min者,建議在心肺復蘇后5 min,再使用電除顫。
1.4 心肺復蘇的藥物使用
心肺復蘇技術與電除顫操作只能維持患者重要器官血液的暫時供應,所以需要輔以藥物治療,這樣才能讓患者保持自主呼吸,使血液流動異常得以治療,所以,使用心肺復蘇治療過程中,藥物治療是必不可少的。一線復蘇藥物[11],如靜脈注射1 mg腎上腺素,并且每隔3~5 min重復使用一次;靜脈注射40 U血管升壓素;使用胺碘酮治療室顫,使用300 mg治療首次室速,如果沒有效果,3~5 min第二次給予150 mg的胺碘酮,最大劑量為2 200 mg/d,每次注射時加入5%的葡萄糖500 mL稀釋,靜脈滴注。當心臟驟停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復自主循環后,維持血壓與組織灌注可以使用多巴胺,控制劑量在20~60 mg/d之間,并且加入5%的葡萄糖250 mL,靜脈滴注。當患者出現呼吸衰竭時,可以靜脈滴注山梗菜堿與尼可剎米。
2 心肺復蘇技能培訓的發展現狀
有資料顯示,我國民眾對心肺復蘇這項技能的掌握還不完全,很多民眾沒有接受過正規心肺復蘇急救知識的培訓。這意味著,在大多數情況下,很多“第一目擊者”,沒有辦法在最佳黃金時間為心臟忽然停止跳動的患者提供心肺復蘇,從而失去了最佳搶救時間,所以,在我國民眾中廣泛普及心肺復蘇知識是十分必要的。現如今,我國對民眾普及心肺復蘇技能主要通過以下途徑實施:①建立并完善培訓機構,主要由急救中心與紅十字會聯合完成民眾的培訓任務。②利用互聯網建立急救機構,在醫院、紅十字會、急救中心等場所設置培訓體系,將醫療救治機構中符合資質的人員以社區為基本單位,實施網絡優化培訓,接受培訓并完成考核的優秀人員可以通過相互教育將心肺復蘇技能傳遞給其他社區成員。③將急救知識并入教育體系中,在高等院校中開設急救課程,定期聘請專業人員進行課程講解與模擬練習,讓每位學生都能熟練掌握心肺復蘇技能,對社區今后開展心肺復蘇知識與技能的普及起到傳播與推廣的作用。④將心肺復蘇操作流程不斷簡化[12],讓接受培訓的人員更好地掌握操作方法。⑤根據培訓人員的具體情況,設置個性化的培訓方針。⑥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利用電子設備、發宣傳冊、媒體推廣、現成模擬等多樣化形式,讓培訓人員在不斷練習中,使知識得到鞏固。
3 總結與展望
沒有呼吸與心跳停止,是院前急救最危急的狀態,大約75%的患者死于院前,40%的患者死于發病后15 min內,30%的患者死于發病后2 h,所以掌握及時、有效的心肺復蘇技能可以使患者的生命得到有效延續。現如今,國內只有一些一線城市在機場、港口、車站等地方配備符合國際標準的自動體外除顫器等醫療設備,同時對相關急救人員提供現場技能培訓。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心肺復蘇指南的不斷完善,我國應加強各個地方的院前急救措施,在民眾中普及心肺復蘇技能,讓心肺復蘇的操作變得更加簡潔、有效,向著人性化發展,從而使心臟驟停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 鳳爾穩,倪莎,李光輝,等.潮氣末二氧化碳分壓在心肺復蘇中應用的研究進展[J].創傷與急危重病醫學,2015,3(5):318-320.
[2] 徐勝勇,于學忠.心肺復蘇的研究熱點和進展[J].中國中西醫結合急救雜志,2015,22(3):330-333.
[3] 盧士云,周明浩,吉春風,等.中學校園普及心肺復蘇的重要性研究[J].臨床急診雜志,2014(11):667-668.
[4] 李誼.有效建立開放氣道技術在心肺復蘇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2):18-20.
[5] Berg RA, Hemphill R, Abella BS, et al. Part 9: post-cardiac arrest care: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768-786.
[6] GD Perkins,IG Jacobs,VM Nadkarni,et al. 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utcome Reports: Update of the Utstein Resuscitation Registry Templates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Circulation,2014,63(3):233-249.
[7] Field J M ,Hazinski M F ,Sayre M R,et al. 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640-656.
[8] 佳,劉靖圓,柯小娥,等.肝素在心肺復蘇過程中對重要臟器保護作用的研究進展[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6, (1):4-6.
[9] 李偉,于學忠.高滲鹽干預心臟驟停后心肺復蘇的研究進展及前景[J].中國急救醫學,2015(7):302-304.
[10] 林曉鴻,劉紅霞,張文馨,等.仿真模擬人在護生心肺復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4,29(10):92-94.
[11] 羅燕玲,蔣龍元.心肺復蘇與線粒體功能的研究進展[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4(6):353-355.
篇2
心臟驟停,系指心臟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導致腦及其他重要器官血流中斷,并隨即由此引起意識喪失(15 s)、呼吸停止(30 s)、瞳孔散大固定(1 min)、糖代謝停止(4 min)、腦ATP代謝障礙(5 min)及腦細胞不可逆死亡(6 min)等臨床表現和病理改變[1]。若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不僅可以挽救生命,還可以提高預后療效。2011年2月,本中心華漕急救分站成功搶救復蘇心臟驟停1例,并于抵達上海市閔行區中心醫院急診室之前,患者出現正常心律和自主呼吸。
1 病歷介紹
患者女性,17歲,口吐白沫、昏迷不醒約5 min(鄰居聯系急救120電話)。15時18分,調度指揮中心接警并指派任務,15時23分,到達現場。患者有結核性腦膜腦炎史1年余,長期臥床,規則服用“中藥”數月。既往無器質性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近期,無肺部感染、褥瘡感染史。15時23分,患者意識喪失,呼之不應,雙側瞳孔散大(直徑約為6 cm)、固定,對光反射消失,頸動脈捫之不及,心音、呼吸音消失,心電圖示一直線,確診為心臟驟停(上述步驟10 s完成),隨即啟動急救醫療系統(EMSS)。按照ABCD四級程序,分別給予開放氣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壓(cardiac compression)、電擊除顫(defibrillation),同時給予開放靜脈通道。15時41分,心電監護示正常心律,心尖區聽及心音,捫及頸動脈搏動;雙側瞳孔縮小(直徑2.5 cm),出現對光反射。即刻告知家屬并決定搬運、轉送至閔行區中心醫院救治。途中,15時42分調度指揮中心預報送往醫院急診科;15時59分患者出現自主呼吸(途中繼續CPR)。16時5分,抵達閔行區中心醫院急診科(院內急救團隊已準備就緒,隨即給予呼吸機輔助呼吸支持、外周靜脈血管留置、血氣分析等)。
2 討論
分析本例心臟驟停復蘇成功案例,對2010年閔行區醫療急救中心心肺復蘇成功10例進行總結性回顧,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多種因素決定了院前急救心肺復蘇成功率的提升,其中內因(客觀因素)起著決定性因素,外因(主觀因素)起著輔因素。(2)心肺復蘇成功率是衡量EMSS系統首要環節院前急救醫療質量的“金標準”之一。如何進一步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是當前市、區、縣急救中心提升院前急救質量亟需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
3 體會
本例心臟驟停復蘇成功的急救醫生長期從事院前急救臨床一線工作10年余,兼職管理崗位工作數年,其分別從醫療救治和醫療管理角度,比對去年10例心肺復蘇成功病例,進行了總結體會。
3.1 決定心臟驟停心肺復蘇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是“內因”。大致概括為“時效、規范、合作”。首先,強調院前急救任一環節必須高度重視“時效性”。調度員接警、指派任務必須嚴格遵守1分鐘標準;急救團隊出車反應速度必須控制在1分鐘之內;急救醫生現場判斷和評價時間不得超過10秒鐘,其他諸如開放氣道(氣管插管)時間、CPR組合交替時間等都應按照規定嚴格執行。其次,強調院前急救過程中必須按照《院前急救操作規范》進行規范性操作。院前急救醫務工作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專業水平,是承接早期現場目擊者初級CPR、轉遞至院內急診ACLS的關鍵人物,必須認清ABCD是貫穿于心肺復蘇過程中的綱領性原則。再次,強調多層次、多角色的合作亦是決定心肺復蘇成敗的關鍵之一(三種合作:初級目擊者與急救專業人員、急救團隊成員之間、院前急救醫務人員與急診搶救醫務人員之間交接)。“生命鏈”概念中明確指出,現場目擊者或旁觀者的呼叫“120”聯系急救反應系統意識、第一時間啟動EMSS占據了50%的份量,為急救專業人員抵達現場進行標準復蘇術做好初級復蘇救治。因此,我們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合作”。急救團隊成員之間以及院前與院內的無縫銜接之間的“合作”重要性,是專業醫務工作者之間急救意識、急救技能的交流、轉遞,是確保院前復蘇成功和提高院內預后效果的關鍵。
3.2 如何提高心肺復蘇成功率。筆者認為:第一,加強綜合管理。主要圍繞區域急救中心發展規劃和提升區域院前急救質量等中心任務,組織切實、可行、實效的質量控制管理(將心肺復蘇成功率納入考核指標),組織急救團隊規范化專業技能培訓(標準心肺復蘇流程),組織急救團隊急救技能競賽,提升團結協作能力等。第二,加強社區聯動。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一級醫療機構醫療資源,通過諸如閔行衛生系統EHR信息平臺,及時掌握急救復蘇對象的既往病史資料;通過社區急救技能培訓,提高社區醫生急救技能和啟動EMSS的意識等。第三,加強普及教育。發達國家AED等使用以及人民群眾掌握初級CPR技能[2],是其確保較高心肺復蘇成功率的關鍵。筆者一直反復思考,人民群體的急救意識得不到有效提升、急救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難點在于急救知識、技能教育培訓的機構未明確;一定時間內,普及教育的對象或者說受教育指標比率未明確等。
總之,無論作為一名急救醫生,還是一名管理者,在看到區域急救事業蓬勃發展、急救水平不斷提高的現狀時,應更多地思考、立志致力投身于推進區域急救事業發展和拉近與發達國家地區急救水平的奮斗之中。
參 考 文 獻
[1] 楊向軍,徐新獻,惠杰,等.現代內科急重癥治療學.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62-191.
篇3
關鍵詞:急診科;綠色通道;搶救
急診科是醫院收治危急重癥的一線科室,急診科搶救符合絕大多數危急重癥搶救存在“時間窗”、損傷控制理論,在黃金時期內采取有效的干預策略,是許多疾病患者存活的關鍵,這是活體組織生理性、病理性變化客觀規律決定的[1]。對于那些需要優先搶救的瀕死、高死亡風險對象,及時開辟綠色通道,可爭取時間窗,從而降低病死率。軍人綠色通道與普通醫院的綠色通道存在較大差異,軍隊因其特殊性,急診危重癥多見心臟驟停、創傷患者,病種相對集中,這要求急診科不僅需要關注綠色通道的管理效率,還需要關注特殊病種管理,注重某類疾病的急救技術管理。為進一步提高軍人急診綠色通道的管理水平,本次研究試回顧性分析基層軍人綠色通道開辟情況、救治效果,總結綠色通道管理經驗、搶救救治經驗。
1資料及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1月1月~2015年12月31日,醫院急診科開辟軍人綠色通道主要用于現役軍人、預備役創傷、心臟驟停等疾病的現場搶救。
1.2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分析2014-2015年綠色通道患者基本情況。
2結果
基層開辟綠色通道轉運的現役軍人,從病種分布來看,以心血管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創傷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為主。采用的急救技術主要為心肺復蘇,主要針對大量失血、原發心臟病、嚴重脫水等原因引起的心臟驟停。神經系統疾病多見腦梗死、腦出血,此類對象多發生在氣候劇烈變化時,另多見軍隊戰士青年型卒中,多在訓練過程中發生,無明顯先兆。創傷疾病包括嚴重的骨折、內臟破裂、創傷出血導致的休克、血管損傷,極少部分包扎、槍彈傷、刀傷,也多見于訓練創傷,多為保護措施不到位所致。消化系統疾病多見急性胃腸炎、消化道出血以及食物中毒。典型案例:男,21歲,戰士,訓練過程中突然暈倒、心臟驟停,現場急救員進行了簡單的口對口人工呼吸、敞開衣襟、開口預防窒息,接到呼叫后,10min內衛生員抵達現場,查體見患者面色蒼白、腹部下可見散在的黃斑、肢冷、心率為0,無呼吸,雙側瞳孔散大,判斷為心臟驟停。進行胸外心臟按壓,速率100~110次/min,持續替換人員維持有效的按壓,持續6min,同時連接便攜式呼吸機供氧,在此同時,迅速轉運到當地醫院急救,心跳恢復。轉運過程中開通靜脈通道,院內應用擴血管復蘇藥物,心電圖恢復,期間停跳1次持續十數秒,立即采用電擊除顫,能量200J,恢復正常,轉移到上級醫院。
3討論
應加強對部隊以及專業衛生人員心肺復蘇術的培訓。從基層衛生機構轉運上級醫院開辟綠色通道情況來看,多見各種原因導致的心臟驟停,心臟驟停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危象之一,心肺復蘇是最急需的搶救技術。本例對象在早期接受急救員的現場基本處理,包括口對口人工呼吸、呼吸道管理預防誤吸。衛生員迅速抵達現場進行了徒手胸部按壓。心肺復蘇技術培訓推廣要點:①有報道顯示,心肺復蘇失敗與心率恢復速度有關,需做好對基層急救員的培訓,重視現場的心肺復蘇,組織部隊干部、戰士,特別是一線救護員,學習心肺復蘇技術;②心肺復蘇成功率與心電圖表現、早期通氣方式有關,對于送院、急救過程中出現的VF心電圖表現,需予以重視,遵照指南盡快、有效完成心肺復蘇各項操作,包括強化通氣措施、必要時氣管切開、合理的胸外按壓,準備好心電除顫、藥物復蘇,及早除顫,使用束縛帶有助于增加潮氣量,有助于肺通氣,在進行人工呼吸時,也不應停止按壓,適當引入心肺復蘇儀等輔助設備;③對心臟驟停者短暫復蘇者,也不應放松警惕;④積極控制心臟驟停的原因;⑤盡量安排2人配合,1人取器,1人開展胸外按壓等操作,100/min的速度可能影響生理病理狀態,100~120/min的胸外按壓是合理的,按壓的深度在5cm為宜,應避免過深,但實際情況是出于擔心按壓過深導致肺創傷,絕大多數心肺復蘇實際按壓深度幾乎不會超過5.5cm,對于心肺復蘇,非必要的中斷是被允許,但應盡量縮短,特別是除顫前,應避免按壓中斷;⑥準備好急救藥物,針對頑固性VF、pTV,首選胺碘酮、利多卡因,急救員做好藥箱的管理,做好擴血管藥物、抗心律失常、強心等藥物等管理,確保足量、合格、方便取用。軍隊急救,多見于訓練、軍隊生活有關的病種,包括潛在的由高強度的訓練誘發的急性心肌梗死等病變,往往表現為發病急驟,可出現心臟驟停,死亡率高。另外青年型卒中,病情相對較輕,多見于訓練后,另見訓練保護措施不到位、器械操作不當等引起的創傷,包括嚴重的骨折、內臟破裂、創傷出血導致的休克、血管損傷,此類傷情可輕可重,醫院應購入應對創傷的外固定設備,可借鑒美國的戰傷現場救助設備,如Bastiani架、許氏單邊固定支架、Wagner、Charnely、hoffnann支架等。站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了解戰士們的身體負荷情況,做好體檢,發現冠狀竇性電軸左偏、右偏,心房顫動、束支傳導阻滯等心電圖異常表現,結合動態心率評估身體壓力狀態,采用更科學的方法,評估展示的健康狀態,尋找潛在的心臟驟停風險因素。綜上所述:軍人綠色通道的急救效率仍有待提高,需特別注意提高心肺復蘇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韋再華,高燕琳,蘇建婷,等.2003-2007年北京戶籍居民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人群分布特征[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2,46(7):651-652
[2]劉元生.心肺復蘇2015年指南與解讀[J].臨床心電學雜志,2015,24(6):401-408
篇4
猝死是臨床常見的急危重癥之一,由于大多數猝死發生在院外,因此對該癥患者的院前急救是急救醫學中最重要的研究課題之一。由于多種原因,該研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在世界范圍內搶救成功率低。因此,重視猝死的院前急救,提高急救水平,具有重要的醫學價值和社會意義。現將2005—2009年我院院前急救的猝死患者42例,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32—74歲,平均66.5歲。有心血管病史者32例,其中冠心病史者27例,腦血管病史5例,呼吸系統病史3例,糖尿病史2例,合并兩種以上疾病12例,無明顯病史者3例。60歲以上患者33例。患者猝死前主要出現胸悶、胸疼、心悸、呼吸困難,頭疼、頭昏、抽搐、惡心、嘔吐、頸痛、四肢麻木等癥,發病者在家者27例,其他場所占35.7%。現場心電圖:心電靜止29例,電機械分離9例,心室纖顫4例,出車及到達現場時間5—15分鐘,平均10分鐘,出車半徑2.5km。
1.2搶救措施
確定猝死的患者立即進行心肺復蘇(CPR)。其主要措施包括:開放氣道,氣管插管,人工呼吸,持續胸外按壓,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比為30:2。除顫單向波能量300J,雙向波200J,連續3次,必要時根據情況增加次數。同時立即建立靜脈通道,應用腎上腺等血管活性藥物。
1.3療效判定標準[1]
復蘇有效指征:自主心臟功能恢復(心音恢復,觸及大動脈搏動,血壓恢復),瞳孔回縮變小,光反射恢復。腦功能恢復(意識好轉,肌張力增加,自主呼吸恢復)。復蘇失敗標準:經臨床搶救30分鐘以上A心臟死亡:無電活動。B腦死亡。符合以上兩項并征得家人同意后宣布臨床死亡。
1.4結果
經現場心肺復蘇無效38例,占90.5%,有效或成功4例占9.5%。
1.5討論
猝死的定義:指平時貌似健康的人,因潛在疾病突然作或惡化而發生的急驟死亡。其死亡時間和死亡方式不可預測。1979年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發病6小時以內的死亡者為猝死。90%以上心源性猝死多在1小時以內,多為急性冠脈綜合征。本文以發生在6小時以內死亡者為猝死,并排除外傷中毒槍殺自殺及其其他事故等。
2 猝死的原因
猝死的原因多種多樣,包括心源性如嚴重心率失常、心臟破裂及急性心瓣膜功能不全;神經源性如腦出血;血管源性如巨大肺動脈栓子等。據文獻報導:臨床猝死患者以心源性者居多。而在心源性猝死者中以冠心病居多。本組資料顯示60歲以上猝死者占78.6%,因此,應關注老年性猝死,對中老年人要提倡健康、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運動,保持心態平衡,對高血壓、左心室肥厚、心室內傳導阻滯、室性心率失常、血脂異常及肥胖、糖耐量異常等早期干預,從而降低心源性猝死的發生[4]。
3 急救措施
①縮短啟動救援系統(EMS)到急救現場的救援時間,早期建立生存鏈。眾所周知,人體內是沒有氧氣儲備的,由于心跳和呼吸突然停止,使得全身重要臟器發生缺血缺氧,大腦一旦缺血缺氧4—6分鐘,腦組織即發生損傷,超過10分鐘即發生不可逆轉損害。因此,4分鐘是搶救的黃金時間[2]。②早期心肺復蘇,不僅使心肺功能得以恢復,更主要的是恢復大腦功能,避免和減少植物狀態及神經功能損害,因此,應早期啟動生命鏈。我院于2001年始建立專職化的院前急救小組,實行準軍事化管理,強化應急反應理念,提高反應速度,強化專業技術培訓,做到接到呼救電話到出車在3分鐘內完成。同時急救系統擔任醫學指導,在醫務人員未到達前告訴現場人員進行必要的救護措施。早期心肺復蘇:幾乎所有的臨床研究都表明“第一目擊人”(即具有心肺復蘇技能的人)在病人心臟驟停后立即進行心肺復蘇,對患者生存起著重要作用,及時的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可部分維持心臟功能,為電除顫治療爭取時間。心肺復蘇的技能的普及,從理論上講應該人人掌握,但現實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選樣有目的的培訓“群體”如公安、消防、學校、賓館等。③早期心臟除顫每延遲1分鐘除顫,心室纖顫性心臟性猝死的生存率以10%遞減,1分鐘內除顫生存率能達70%,5分鐘時間為50%,7分鐘的生存率為30%,9—11分鐘為10%,12分鐘后僅為2—5%。如果“第一目擊者”除顫前實施了CPR,也會提高生存率。④早期建立高級生命支持,是最終取得復蘇成功的保證。對猝死的患者不應過早放棄搶救,應給予包括開放氣道、氣管插管、機械通氣、開放靜脈通路、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維持呼吸循環穩定,支持各器官功能恢復、腦復蘇及病因處理等加強高級生命支持的積極綜合處理。
總之,加強衛生宣教,普及急救知識,科學規范的使用心腦肺復蘇技術,加強院前急救管理,可大大提高心肺腦復蘇的成功率,值得臨床工作者的學習和推廣使用。
參 考 文 獻
篇5
民營醫療機構急診急救知識培訓總結
為了提升全市民營醫療機構相關醫務人員急診急救能力,更好的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醫療機構安定有序的發展,我局于5月12日針對全市民營醫療機構召開急診急救知識培訓,本次培訓采取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方式。
當各種原因引起心跳、呼吸驟停時,心肺復蘇是最有效的緊急救護措施,為了讓醫務人員正確掌握心肺復蘇術,首先由我局陳玉梅同志做培訓講解,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急診急救:物品準備、評估與判斷、放置、胸外心臟按壓、開放氣道、人工呼吸、有效指征判斷、安置患者,每一步操作流程都講得細致入微,各單位醫務人員也聽得十分認真,接下來為大家播放心肺復蘇操作視頻課件,期間,由我們的專業人員在下面為大家答疑解惑,然后讓大家現場用假人做實驗,大家表現出極其認真的學習態度,會后為大家分發了培訓試卷,成績均達到合格。
這次培訓不僅讓醫務人員加強了醫療工作中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生命第一、健康第一”的全新理念,懂得了生命安全比什么都重要的道理。在學習過程中,全體醫務人員聽課仔細,操作認真,不少同志還在下課后自覺留下來繼續練習,表現了高度熱情的學習積極性。
5月14日
篇6
[關鍵詞] PDCA循環管理模式;個體化培訓;心肺腦復蘇技術
[中圖分類號] R197.32;R605.97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7)07-0132-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DCA cycle management model with individualized train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technology. Methods 20 cases of nurses work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1 to May 2016 were selected, these nurses were divided into PDCA circulation management model with individualized training group (united training group, n=10) and traditional training group (n=10)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methods,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group were given traditional training, while the united training group were given PDCA cycle management model with individualized training, then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releva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Results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ainin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efore training(P0.05), the examination result of the united training group after trainin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group(P
[Key words] PDCA circulation management model;Individualized training;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technology
心肺X復蘇技術(Cardiopulmonary-cerebral resuscitation technique,CPR)屬于一項急救技術,對生命進行挽救,在心臟驟停的救治措施中最為有效,因此護士很有必要對CPR進行積極學習和有效掌握[1]。傳統培訓方法采用示范―自己練習―參加考試的形式,雖然在示范過程中重點闡述了護士常犯的錯誤,對準確的操作方法進行了規范,但是護士在考試時仍然會出錯[2]。為了讓護士對該項操作技術進行切實有效的掌握,本研究比較了PDCA循環管理模式配合個體化培訓與傳統培訓對提高心肺腦復蘇技術的作用,發現前者較后者具有顯著優勢,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工作的護士20名,納入標準:所有護士均為女性,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將無法有效配合研究的護士排除。依據培訓方法將這些護士分為PDCA循環管理模式聯合個體化培訓組(聯合培訓組,n=10)和傳統培訓組(n=10)兩組。聯合培訓組護士年齡19~36歲,平均(23.3±3.0)歲;護齡0~16年,平均(3.0±1.2)年。在學歷方面,1名護士為本科,6名護士為大專,3名護士為中專。傳統培訓組護士年齡20~36歲,平均(23.8±3.3)歲;護齡0~16年,平均(3.2±1.0)年。在學歷方面,2例護士為本科,5名護士為大專,3名護士為中專。兩組護士的一般資料比較差均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傳統培訓組 傳統培訓組護士接受傳統培訓,應用帶教組長統一示范―自己練習―參加考試這一傳統模式,帶教組長對規范的CRP操作進行示范,詳細講解所有分解動作,同時對護士的提問進行耐心解答,然后護士自行練習,隨時向帶教老師或帶教組長提問有疑問的地方,帶教組長完成實習前1周對護士進行統一考核。
1.2.2 聯合培訓組 聯合培訓組護士接受PDCA循環管理模式配合個體化培訓,具體操作為:
1.2.2.1 PDCA循環管理模式 (1)計劃階段(Plan)。首先,對現狀進行分析,將問題尋找出來。護士在校已經學習過CPR,但是在校只對徒手心肺腦復蘇進行了學習,只在院外急救中適用,而醫院采用的是徒手心肺腦復蘇聯合呼吸囊式心肺腦復蘇的模式,護士對該操作進行學習的時間和臨床實習時間之前的間隔較長,大部分護士已經將操作步驟過程基本甚至全部忘記。其次,對問題出現的原因進行分析。召集所有護士,帶教組長及帶教老師和護士一起分析上述問題產生的原因,然后擬定出解決方案,擬定過程中嚴格依據護士共性問題,設定出護士訓練結果應達到的目標;(2)實施階段(Do)。首先,統一護士的操作手法。為了有效的避免一些原則性的錯誤,帶教組長集中所有護士,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詳細講解和分步驟示范,使護士深刻理解。其次,充分練習、逐個指導。督促護士充分練習,然后再其他護士面前示范,讓其指出其中的錯誤,最后帶教組長對其進行補充性指導。再次,找出關鍵動作領頭人,讓其帶領其他護士進行小組練習,過程中仍然依據將操作錯誤找出來,對錯誤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出避免方法--對錯誤進行更改--對效果進行檢查--對效果進行總結的PDCA模式,如在一個護士發生某一動作錯誤時,相關動作領頭人對其進行示范,督促其反復練習,直到完全掌握;(3)檢驗階段(Check)。帶教組長在護士進行1周的練習后召集所有護士對動作進行再次演示,詳細記錄錯誤操作并向護士反饋,督促其通過不斷練習有效糾正自身錯誤;(4)應用階段(Action)。帶教組長對護士進行隨機考核、統一評分,然后對考試中的失誤原因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以小組的形式,然后進行綜合分析,在此過程中嚴格依據討論意見,之后將相關領頭人組織起來對不合格原因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嚴格針對普遍、重復出現的錯誤項目,將下一個循環的監控焦點設定為擬定出的糾正、持續改進策略。
1.2.2.2 個體化培訓 (1)成立個體化培訓領導小組。成立培訓領導小組,成員為重癥監護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護士長及專科護士,負責對培訓計劃、培訓內容、培訓教材進行制定、確定、選編,培訓期間、培訓前后考勤、考核等。本次培訓的指導教材為《2010 美國心臟協會心肺腦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3];(2)培訓。首先,制定科學培訓內容。理論培訓內容包括對急救成人生存鏈、基礎生命支持技術(《2010 美國心臟協會心肺腦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重點內容進行主要講解,對心肺腦復蘇、氣管插管及復蘇藥物應用等相關理論知識進行進一步闡述。其次,對心肺腦復蘇、氣管插管等的操作步驟進行分解,將其進一步詳細講述給護士。再次,組織護士,讓其對新版心肺腦復蘇的操作視頻錄像進行觀看。操作培訓內容包括球囊面罩給氧、心臟按壓、簡易呼吸器應用等。最后制定合理的培訓方法。應用集體授課的形式向護士講解心肺腦復蘇理論知識,然后帶教老師和護士、護士和護士之間討論互動。應用小組形式進行操作,指導過程中采用一對一的形式,操作示教及指導過程中采用智能型高級綜合模擬人急救護理模擬;(3)制定嚴格的考核程序,考核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理論知識,另一部分為實踐技能。相關醫學研究表明[4],促進護士心肺腦復蘇操作水平的顯著提升,應該在培訓后第一時間反饋信息,6周后再次考核。據此,領導小組成員組織評委團,完成培訓后第一時間、6周分別進行一次考核,考核合格后將相關證書頒發給護士,使其持證上崗。
1.3 觀察指標
培訓前后分別對兩組護士的出科考核成績進行評定并詳細記錄。同時,對兩組護士的相關理論知識掌握情況進行統計。此外,對兩組護士的心肺腦復蘇結果進行觀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進行統計學分析,兩組護士的出科考核成績等計量資料以(x±s)表示,用t檢驗,兩組護士的相關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心肺腦復蘇結果等計數資料采用率[n(%)]表示,用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護士培訓前后的出科考核成績變化情況比較
兩組護士培訓后的出科考核成績均顯著高于培訓前(P0.05),培訓后聯合培訓組護士的出科考核成績顯著高于傳統培訓組(P
2.2 兩組護士的相關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心肺腦復蘇結果比較
聯合培訓組護士的相關理論知識掌握率、心肺腦復蘇成功率90.0%(9/10)、70.0%(7/10)均顯著高于傳統培訓組[50.0%(5/10)、40.0%(4/10)](P
3 討論
目前,我國還沒有成熟的護士規范化培訓發展。相關醫學研究表明[5],很多醫院在培訓護士的過程中缺乏清晰的層次和突出的重點,缺乏規范化、系統化的培訓。在不同的培訓管理方法的作用下,各醫院的培訓效果必然會受到不同影響。規范化培訓一方面在新從業的護士身上適用,另一方面也在具有一定護理經驗的從業護士身上適用[6]。在生活及社會的影響下,護士缺乏充足的對新知識進行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進而缺乏足夠快的知識更新速度。在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下對新觀念、新觀點持排斥態度。同時,缺乏充足的操作規范化制度,發生這一現象的原因為之前缺乏有效的規范化培訓,所有這些均極易成為護患糾紛的隱患[7]。在這種情況下,臨床必須對護士進行規范化培訓,從而促進護士素質及護理質量的進一步提升[8]。傳統培訓方法m然在示范過程中重點闡述了護士常犯錯誤,但并未針對性地糾正不同護士細節方面的不規范操作[9-12]。
個體化培訓有效克服這一缺點,給予護士有針對性的培訓和指導,使其對心肺腦復蘇操作規范進行熟練掌握[13-15]。而PDCA教學法則具有系統性,計劃階段(P)對護士CRP操作熟悉程度進行分析,找出護士的共性問題,帶教組長及帶教老師共同討論提出護士的共性問題解決方案,設定教學目標,從而使教學的針對性、目的性更強;實施階段(D)帶教組長對標準、正規的CRP操作進行統一演示,同時將其和理論有機結合起來進行講解,使護士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起來。訓練過程中給予護士一對一的指導,為個體化教學的實施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由較好操作的護士擔任領頭人示范關鍵動作,充分調動護士的積極性;檢驗階段(C)帶教組長在培訓1周后對護士操作情況進行檢驗,為進一步加強練習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應用階段(A)帶教組長對護士進行隨機考核、統一評分,對考試中的失誤原因進行討論,在此過程中以小組形式,能夠為督促護士進一步練習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16-20]。本研究結果表明,兩組護士培訓后的出科考核成績均顯著高于培訓前(P0.05),培訓后聯合培訓組護士的出科考核成績顯著高于傳統培訓組(P
總之,PDCA循環管理模式配合個體化培訓較傳統培訓更能有效提高護士的出科考核成績、相關理論知識掌握率及心肺腦復蘇成功率,從而有效提升護士的心肺腦復蘇技術,值得在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徐云香.不同培訓方式對低年資護士心肺復蘇技能培訓效果的影響[J].吉林醫學,2013,34(32):6797.
[2] 方潔新,邵瑞芳,張英,等.運用PDCA 循環管理規范門診重點部門護理工作[J].中國醫療前沿,2011,6(1):75.
[3] Mary Fran Hazinski.2010美國心臟協會心肺復蘇及心血管急救指南[D].美國:美國心臟協會,2010.
[4] 吳菲,葉菲,代穎,等. 不同工作年限護士核心能力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3):15-17.
[5] 鄧麗麗.在職護士繼續教育規范化培訓的構建[J].全科護理,2012,10(2A):339.
[6] 李玲,張楓,朱敏,等. 成功智力理論對臨床護理教學的啟示[J].當代護士,2012,11(10):155-156.
[7] 林海青. 護理人員心肺復蘇技能培訓方法及效果[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6):118.
[8] 陳柳紅.多形式開展門診護士急救護理技術訓練的探討[J].中國社區醫師,2010,12(253):219.
[9] 王仕國,許必華,王建寧. PDCA 循環在醫院門診管理中的應用[J].江蘇衛生事業管理,2013,24(135):42-43.
[10] 郎玉玲,朱仁英,王莉莉. PDCA 循環在新任護士長角色轉換中的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0,24(6A):1473-1474.
[11] 婁小平,茍建軍,譚偉麗.門診患者突發意外急救系統的構建及管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16):74-75.
[12] 鄭文君. “心肺腦復蘇術”仿真情景模擬教學設計“說課”[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20):120-121.
[13] 張慶東. 心肺腦復蘇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7):16-18.
[14] Guillaume D,Matsuura TR.,Bartos JA.,et al. Sodium Nitroprusside-enhance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facilitates intra-arrest therapeutic hypothermia in a porcine model of prolonged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5,43(4):849-855.
[15] Stefos KA,Nable JV.Implementation of a high-performance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protocol at a collegiate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program[J].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16,64 (4):329-333.
[16] Dan Sebastian D,Natalia H,Theodor B,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medical students for training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Acta Medica Marisiensis,2016,62(2):202-204.
[17] Waninger KN, Goodbred A,Vanic K,et al. Adequate performance of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echniques during simulated cardiac arrest over and under protective equipment in football[J].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Academy of Sport Medicine,2014,24(4):280-283.
[18] Jiheum Park.Manikin-Integrated Digital Measuring system for assessment of infant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echniques[J].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 IEEE Journal of, 2014, 18 (5):1659-1667.
[19] Je Hyeok Oh,Chan Woong Kim,Sung Eun Kim, et al.One-handed chest compression technique for paediatric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dominant versus non-dominant hand[J].Emergency Medicine Journal, 2015, 32 (7):544-546.
篇7
120接診的重癥患者經過早期處理后常需轉至檢查科室、病房或手術室,為做好轉運途中的安全護理杜絕院內轉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降低危重患者的死亡率及合并癥致殘率將起到重要作用。為提高護士現場急救醫護配合能力和急救水平,我科改變原來僅護理內部理論授課的培訓方式,2008年6月對20名護士分期進行醫護同組培訓,效果良好。現總結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急診科護士20名,年齡25~45歲,其中本科12名,大專8名,均接受過急救培訓。
培訓方法:將20名護士分4期培訓,每期3周,每5名學員為一組,將急診科作為實訓基地,急診護士長和具有5年以上急救工作經歷豐富的主治醫師2名,主管護師1名,分別擔任帶教老師和示教人員。
培訓內容:①理論培訓包括常見急癥休克暈厥腦血管意外,有機磷中毒等的急救程序,心肺復蘇(對CPR的認識實施步驟、肺復蘇、心臟復蘇、氣道梗塞急救法等)意外傷害(觸電溺水中毒燒傷)患者的搶救,創傷救護(骨折固定止血包扎及搬運護送)等內容。②操作演練:由1名醫生和2名護士組成一組。操作時對面是模擬人按照急救教程各成員執行相對固定的角色操作。如心肺腦復蘇搶救流程護士甲跪在患者右側頭部判斷患者意識,病員無反應立即高聲呼救,將患者仰臥判斷呼吸,暢通氣道進行人工呼吸2次,判斷頸動脈搏動,此時醫生和護士乙快捷趕到,醫生跪在患者右側,胸腰部位立即行胸外心臟按壓,下達口頭遺囑。護士乙進行心電監護,準備氣管插管物品及電除顫,建立靜脈通道遵醫囑用藥。醫生和護士甲按照30:2的比例進行心肺復蘇。護士甲協助麻醉科醫生行氣管連接呼吸機然后替換醫生胸外按壓,醫生行電除顫判斷搶救結果,護士在練習中要交換角色。③現場實踐醫護搭配輪流跟隨救護車去現場急救及參與急診的救護。
討 論
醫護合作培訓的優點:在搶救過程護士要快捷應對做好與其他搶救者的配合與協調,護理人員敏捷的應急能力迅速準確和主動有效地護理配合是搶救成功的關鍵。醫護同組培訓是一種較的提高護士綜合素質的搶救能力的方法。
提高了護士的急救技能培養團隊互助的精神,護士是急救措施的實施者。在培訓時2名護士和1名有豐富經驗的醫生組成小組,由于分工合理,角色明確,各項操作穿行減少了工作盲目性和隨意性,保證每個參與搶救的護士有自己的工作空間和任務,使重點任務落實到位。不遺漏護士能較快進入搶救狀態,提高了護士的急救技能,培養了團結協作的精神,同時提高了滿意度。
提高了護士的責任心自信心,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護士應急處置需要知識全面急救技術嫻熟、能準確判斷危險場景。急診科先進的急救設備、良好的帶教師資為培訓創造了條件。形象的醫護配合模擬搶救使護士的綜合素質明顯提高,因此護士能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質,高度的責任心及敏銳的觀察能力,以及對患者病情變化的預測性,能自信冷靜地發現問題及時報告醫生給預處理,同時減少了各種醫療糾紛不良反應的發生。
篇8
1.1研究對象
在本科見習的臨床醫學專升本學生,2009年4月至2009年6月87名(觀察組);2008年4月至2008年6月60名(對照組);兩組均已完成醫學基礎課程學習和急診醫學理論學習。
1.2研究方法
兩組在開始急診醫學見習前,進行急診常見疾病如多發傷、急腹癥、心肺復蘇理論和實踐技能考試。觀察組采用“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的PBL教學模式,每一種疾病設計1個病例,如心肺復蘇技能操作采用挪威Laerdal公司生產的SimMan4000綜合模擬人進行培訓。具體做法如下:把87名學生分成12個小組,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多發傷、急腹癥與心肺復蘇病例,根據此病例信息進行討論,提出最可能的情況,即提出假設。每個學生選擇1個或幾個問題去查找資料,1周后,集中討論,對第1次的假設進行論證,當學生遇到疑難問題時,教師進行必要的引導,與學生進行互助式的課程學習,最后一次課由教師進行總結。計算機模擬教學采用SimMan4000綜合模擬人進行心肺復蘇技能培訓和考核。對照組采用傳統的講授見習方式,最后進行理論和2技能考試,比較兩組成績的差別。發放調查問卷,統計觀察組學生對PBL結合計算機模擬教學法的評價。發放調查問卷87份,回收87份,回收率100%。
1.3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學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數據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觀察組與對照組見習前后成績比較。
2.2學生對計算機模擬教學結合PBL認同情況調查調查問卷有98.8%的學生喜歡計算機模擬教學結合PBL,97.7%的學生認為該教學法加深了理解記憶和實踐能力,96.5%的學生認為計算機模擬教學結合PBL既可以培養團隊精神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3討論
專升本學生普遍基礎較差,動手能力不強,要想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難度較大。計算機模擬教學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醫學模擬教育是一種以“模擬”“真實”進行教學的教育方式,其核心含義是利用各種仿真模型和現代化、智能化的醫學模擬技術,參照醫學學科的教學和考核內容要求,模仿人的正常結構與功能、疾病的表現與演變以及對患者的診療過程,創設出模擬患者、模擬臨床場景進行教學、實踐訓練和能力評估,以實現更為科學化、人性化培養醫學生實踐的目的[1]。模擬教育具有較大的優勢:(1)過程可控性。對于某種疾病的病理生理表現、現場診斷、緊急治療這一過程,模擬系統可以根據需要進行減緩、停止或重新操作,完全在指導教師的掌握之中。學生在學習和訓練的過程中,可以隨時對某一現象提出疑問由老師解答,老師也可以針對學生的某一操作來進行指導和糾正。(2)訓練的真實性。模擬教學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創造出盡可能貼近真實機體構造和臨床環境的模型器具,用圖像、聲音等多種媒介刺激幫助學生盡快建立形象概念。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訓練學習處理各種臨床情景,就如同今后在臨床工作中的場景一樣。(3)無風險性。由于目前患者維權意識的提高,患者擔心醫療操作對自己構成危害,不愿意讓低年資醫師對自己進行醫療操作,而使低年資醫師缺乏實踐經驗,影響醫療水平的提高,醫學模擬系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4)記錄和回放。由計算機設定的真實環境,具備記錄和回放的功能。醫學教學在對學生的訓練過程中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記錄下來,進行討論和評價,有利于發現優點和失誤,同時強化這一技術。(5)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對一個患者的治療往往需要一個團隊共同努力來完成,學生可以利用模擬教學的優勢,在高級模擬系統上進行團隊協作共同救治患者,培養其團隊協作精神[2]。
篇9
關鍵詞:專科醫學生 技能過站 考核
為了提高專科醫學生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除要求學生掌握必需的理論知識外,還應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此外,專科醫學生畢業工作一年后需要參加國家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獲取執業資格證書后,才具備了從事臨床醫療工作的資格。根據調查表明,目前專科醫學生操作技能在就業市場上并未顯示出過多的優勢,并且在執業助理醫師資格實踐技能考試中合格率偏低,影響了學生的就業率。因此加強實踐技能環節的教學和加強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以使學生在就業市場上提高競爭力及順利通過職業助理醫師考試,已成為各個高職醫學院校教學的重點。以往的實訓課練習、期末技能考核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也不能體現高職高專院校的教學特色。
本研究按照執業助理醫師實踐考核標準設置標準化考核站,對2008級-2011級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實施技能過站考核綜合訓練后再次進行考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一、對象和方法
1.確定考核內容,制定評分標準。根據國家執業助理醫師考試大綱(實踐技能部分),參考國內其他院校的標準,明確臨床技能過站考核內容和評分標準。考核內容包括:病史采集、病例分析、體格檢查、穿刺術、輔助檢查結果判讀、外科無菌操作和心肺復蘇術。根據各項考核內容,我們制定了相應的評分標準。
2.建立標準化考核站。參考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臨床醫學實訓中心的設置情況,結合考核內容和我校臨床醫學實訓中心的實際情況,我們重新規劃了臨床醫學實訓基地,設置了6個標準化考站:第一站測試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第二站測試體格檢查(主要測試心肺聽診和肝脾觸診),第三站測試穿刺術(主要測試胸穿、腹穿和導尿術),第四站測試輔助檢查結果判讀(主要測試X線和心電圖),第五站測試外科無菌操作,第六站測試心肺復蘇術。要做好各考核站的物品準備和教學資料的準備。第一站設在一體化教室,配有示教、反示教多媒體教學系統,完善了內科、外科、婦產科和兒科典型病例50個,以電子稿的形式存放在計算機中,學生訓練時隨機抽取,便于反復練習。第二站共設置3個實訓室,購買了高級心肺聽診和肝脾觸診模型,內置練習和考試軟件。第三站放置穿刺模型,能夠完成胸穿、腹穿和導尿術。第四站設置了X線閱片機和心電圖機,配備了典型X線片和心電圖。第五站設置洗手間、更衣室和手術室,配有各種手術器械和手術床、監護儀等,能夠完成外科無菌操作。第六站安裝了心肺復蘇系統和模型,能夠滿足訓練和考試的需求。
3.綜合訓練與考核。對我校2008級-2011級臨床醫學班學生在頂崗實習前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綜合訓練,將學生按照六個考核站分為6組,每個考核站配有一名教師進行陪伴訓練。每個考核站訓練一天,晚間實訓室開放,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強化訓練。
考核內容第一站測試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15分;第二站測試體格檢查,20分;第三站測試穿刺術,15分;第四站測試輔助檢查結果判讀,10分;第五站測試外科無菌操作,20分;第六站測試心肺復蘇術,20分。每一站設2個考試小組,每個小組由1名教師為主考官,考前2組主考官統一評分標準。將同屆學生進行分組,每組逐站考核,每名同學在每個考核站采用隨機抽題方式考核一項內容,根據制定的統一評分標準逐站打分,將各站得分累計最后算出總成績。
二、結果
成績顯示,同屆學生經過技能過站綜合訓練后的考核成績都明顯高于訓練前(即期末實踐技能考核成績),兩者比較有顯著差異, P
三、結論
在專科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前進行執業助理醫師實踐技能過站考核綜合訓練能夠使學生系統、準確地把握執業助理醫師實踐技能考試要點,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該項研究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年-2020年)關于推進職業學校專業課程內容和職業標準相銜接的要求,值得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推廣應用,同時該方法還可推廣到面向醫院在職人員開展技能培訓。
四、討論
實踐技能是專科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也是國家執業助理醫師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實踐教學和實踐技能考評體系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引導學生重視臨床實踐技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為此,我校根據高職高專院校臨床專業學生特點,在原有考評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執業助理醫師實踐技能考試大綱,在專科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頂崗實習前開展了執業助理醫師實踐技能過站考核綜合訓練并進行考核,使學生臨床實踐技能大幅度提高,并為頂崗實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對本研究實施四年進行總結,發現為了更好地發揮技能過站考核綜合訓練的效果,今后在教學中還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問題:1.在平時的教學中強調實踐能力對醫學生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將臨床操作技能作為重要的學習內容,不能只注重理論學習而忽視技能的提高。2.除實訓課外,應盡可能加大實訓室開放力度,為學生提供充足實踐的機會。如心肺聽診,這部分內容較難,僅利用計劃學時內的實訓課進行練習不能很好地掌握,只有多聽多練才能耳熟能詳。3.在課堂上合理運用多媒體教學,在實訓室應安裝多媒體系統,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各種操作、心電圖及X線圖片建成圖像庫供學生自主學習,以彌補實訓、實習教學中的參與度不足。如通過VCD展現醫護人員現場搶救病人的場景,為學生創造出模擬的臨床教學情境,學生仿佛身臨其境,這將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并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4.做好臨床見習前的準備。從近幾年的臨床見習反饋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在臨床見習過程中走馬觀花,不能達到有效的見習效果。分析其原因,為見習前沒做好充足的醫學知識及技能貯備。因此在每個小組進行不同科室的臨床見習前,教師應對學生進行見習前引導。做好了這些準備工作,學生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會有效提高,才能真正發揮臨床見習的作用。
篇10
[關鍵詞] 氣管插管;院前急救
[中圖分類號] R459.7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9(c)-172-02
氣管插管術是院前搶救危重癥病人的急救措施之一,及時有效的建立呼吸通道是搶救成功的關鍵。這就要求急救中心的每一位醫生和護士都應該熟練地掌握氣管插管術, 以確保搶救工作的順利進行,為下一步的救治打下基礎。2002年以來,我中心經培訓,全體醫生掌握了氣管插管術,在搶救954例急危重癥患者中,院前行氣管插管152例,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52例中男91例,女61例;年齡1個月~79歲,平均51.3歲。心搏呼吸驟停時間4~25 min[(19±8)min]。心性猝死117例,急性嚴重中毒5例(其中,安眠藥中毒2例,有機磷農藥中毒3例),重型顱腦損傷為主的多發性損傷22例,溺水2例,不明原因呼吸心搏驟停6例。
1.2搶救性氣管插管指征
①呼吸心跳停止;②急性呼吸衰竭;③大量呼吸道分泌物需要氣管插管氣管內吸引;④中樞性或周期性呼衰。
1.3復蘇方法
152例均采用經口插管,選擇適合型號的喉鏡和氣管導管,根據現場情況采取不同和姿勢進行緊急插管,予擠壓球囊人工通氣或行口對口人工呼吸輔助呼吸,氣管插管準備過程予口對口人工呼吸或擠壓球囊加面罩人工呼吸,同時予以胸前拳擊、胸外心臟按壓、藥物等復蘇措施。
2 結果
插管一次成功125例,插管時間均<2 min;第二次插管成功27例,插管時間<5 min。插管時清除咽喉部分泌物及痰液,插管成功后接簡易呼吸氣囊建立人工通氣或行口對口人工呼吸輔助呼吸,同時配合其他搶救措施。因重型顱腦損傷施行氣管插管患者22例,其中,20例安全轉送至醫院治療,2例死于途中。嚴重中毒施行氣管插管5例,并安全轉送至醫院急診科。心性猝死患者插管117例,其中,98例復蘇失敗,19例轉送到醫院后繼續搶救。2例溺水及6例不明原因呼吸心搏驟停患者,行現場氣管插管后搶救無效死亡。
3 討論
院前氣管插管術有其顯著的技術特點,而不能照搬手術室中插管程序進行搶救插管。在院前急救時,通常只有1名醫生和1名護士在場,需要同時完成諸如給氧、開放靜脈通道、胸外按壓等搶救操作,此時搶救人員相對不足,插管操作往往只能由醫生單人完成。因此,對于清醒、煩躁的患者,單人插管操作者要特別注意消除患者躁動對氣管插管的影響,即置入喉鏡時須用右手牢固托住頭部以保持頭后仰位,維持口軸線(從口或鼻腔至咽后壁的連線)―咽軸線(從咽后壁至喉頭的連線)―喉軸線(從喉頭至氣管上段的連線)基本重疊于一條軸線,以利于喉鏡的置入和聲門的暴露;插入導管后必須先置入牙墊后退出喉鏡,預防導管被患者咬扁加重窒息;退出喉鏡過程中,在膠布固定導管和牙墊及應用鎮靜劑之前,須注意用右手的拇、食指固定導管和牙墊,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托住患者下頜,固定患者頭部,以防止患者頭部劇烈擺動使導管移位或脫出;膠布固定和給導管氣囊充氣之后,對于煩躁患者如無禁忌可應用鎮定劑,此時如有胃內容物反流亦不會引起窒息。插管操作中動作要迅速、輕柔、簡練,在盡可能減少并發癥的同時要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插管。心肺腦復蘇講究分秒必爭。一般認為,大腦停止氧供超過5 min將造成不可逆的損傷。行氣管插管是心肺復蘇的首要步驟,對急危重患者或呼吸心搏驟停者,及時有效的恢復通氣是搶救成功的關鍵。研究表明,心肺腦復蘇時在3 min內建立通暢呼吸道和有效呼吸是最重要的環節。心臟停搏后4 min內開始基礎生命支持,8 min內開始后續生命支持,存活率達43%;而8~16 min內開始后續生命支持者,存活率僅為10%[1]。由此可見,急救中盡快進行氣管插管、通暢氣道,恢復通氣是極為重要的,且利于吸氧、吸痰,在搶救患者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大多數醫院遇有需要立即插管時,都是請麻醉師前來操作,麻醉師從接到呼救,拿工具箱趕到現場,做好插管前準備,到進行成功插管的全過程要在3~5 min完成是很難的。因此,對于院前需要立即進行氣管插管的嚴重呼吸衰竭和呼吸停止患者,最好由院前醫護人員立即進行氣管插管,可明顯提高搶救成功率。由于口對口人工呼吸等非置管人工通氣有部分氣體進入患者胃腸易引起胃內容物反流窒息,對誤吸或大量痰液堵塞氣管嚴重窒息患者無效,并且施救者對患者吹氣時帶進大量二氧化碳也影響了搶救效果,因此,氣管內置管后人工通氣較口對口人工呼吸或面罩加壓氣囊人工通氣安全有效[2-3]。我中心經過規范化培訓后的醫生絕大多數能夠在4 min內完成氣管插管,從而為進一步搶救贏得了寶貴時間。我中心2002年以后,通過對全體院前急救醫護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大多數醫護人員較熟練地掌握了搶救性氣管插管技術,且院前氣管插管意識有了明顯提高,提高了院前急救的有效性和成功率。
[參考文獻]
[1]周榮斌.心肺復蘇技術的新進展[J].新醫學,2001,32(12):742-743.
[2]張群力.現場氣管插管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