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康復護理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8: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肺康復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急診護理干預;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
心臟驟停主要是由于心臟有效泵血功能突然停止,重要器官嚴重缺血、缺氧,患者表現為意識喪失、無法檢測到心音,疾病發展迅速,需要盡快通過心肺復蘇進行搶救,為了進一步提升心肺復蘇患者的搶救效果,給予一定系統化、規范化的護理干預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1]。現研究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的康復效果,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醫院2017年4月~2019年2月收治的心臟驟停患者64例,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試驗組采用急診護理,對照組男20例,女12例,年齡42~70歲,平均(55.68±4.39)歲,試驗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43~69歲,平均(55.69±4.37)歲,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納入研究對象為心臟驟停進行心肺復蘇的患者,排除創傷引起的心臟驟停、惡性腫瘤患者,患者知情同意,研究經醫院倫理會批準同意。
1.2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試驗組進行急診護理,①環境護理,保持室內通風,環境安靜整潔,適當綠色植物,保證患者生理感受舒適;②腦部護理,給予心肺復蘇后患者柔軟濕毛巾敷額頭和頸部,將室溫控制在18~20℃,濕度控制在50%~60%,降低腦部的氧代謝率和再灌注損傷情況;③氣道護理,保持氣管濕潤狀態,固定好氣管插管,防止脫落,檢測呼吸機入氧濃度、呼吸頻率、潮氣量情況,及時處理人工氣道堵塞、皮下水腫、通氣不足等情況,對患者進行吸痰處理前注意給予吸入純氧操作,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心肺復蘇初期患者再次心臟驟停的可能性較大,定時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等指標,做好并發癥防護;④康復護理,宣講健康知識,針對患者情況制定營養方案和康復訓練。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血氣指標,包括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和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0.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和計量資料以率(%)和(x±s)表示,采用X2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血氣指標改善情況
試驗組PaO2(96.85±5.27)mmHg高于對照組(90.39±5.05)mmHg,PaCO2(32.52±4.87)mmHg低于對照組(44.06±4.95)mmHg,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9.38%,低于對照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3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2
【關鍵詞】 呼吸內科; 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4-0112-02
由于呼吸內科存在的特殊情況,呼吸內科患者多數具有年齡大、自我保護能力差、病情反復、病情危重且變化快的特點[1]。而且老年患者由于心腦血管和主要臟器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導致病程一般較長,嚴重者短時間即可進入危險狀態,對常用藥物治療可能反應不佳,容易呼吸衰竭而死。因此,對于呼吸內科患者的護理除基礎護理外,還應對其穩定期的康復護理保持重視。因為呼吸內科存在的特殊情況,對患者的處理不能僅僅局限和滿足于病情危重時的搶救,而且應該要重視康復護理的作用[2],通過康復護理促使改善患者癥狀、促使患者盡早康復并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筆者所在科室對2012年1-6月收治的68例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取得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6月筆者所在科室收治的68例患者,男41例,女27例,年齡45~82歲,平均(66.50±9.56)歲,病程3個月~15年。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20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18例,慢性支氣管炎11例,支氣管擴張9例,支氣管哮喘8例,肺癌患者2例。
1.2 護理方法
包括對患者的康復護理原則、護理措施、合理的營養、護理風險防范及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2.1 康復護理原則 呼吸內科的住院患者多為病情反復、遷延不愈,因此對于患者的護理主要著眼于在患者穩定期進行康復護理,以改善患者危重癥狀、減少急性發作次數、改善呼吸功能、加強心理干預、減輕患者焦慮、抑郁、恐懼,促進患者心理健康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目的。因此,需要結合患者具體病情,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密切關注患者各項生理指標和病情變化,預防護理風險,加強健康教育,發揮患者及其家屬的積極性,取得其配合和支持,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2.2 護理措施 (1)加強呼吸功能訓練:①腹式呼吸訓練: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吸氣同時隆起腹部,呼氣時用力收縮腹肌使腹部凹下。呼吸時保持胸廓不變,每日次數以患者自覺適宜為度,10 min/次左右。學會仰臥位后,繼續學習俯臥位、側位、坐姿及站姿腹式呼吸。腹式呼吸訓練可以加大膈肌運動幅度,加大肺活量和最大通氣量,減少痰蓄積、減輕呼吸引起的疼痛和桶裝胸畸形的風險;②縮唇呼吸:鼻子吸氣的同時用舌頭頂上顎,身體稍微前屈,吸氣末稍作停頓,口呈口哨裝,慢慢呼氣,8次/min左右,呼吸時要按照節律進行,因為延緩呼氣氣流,提高了氣道內壓,防止了小氣道過早閉陷,有利于排出功能殘氣,改善肺的呼氣換氣功能[3];③適當鍛煉增大呼吸量;(2)氧療:呼吸內科患者多數由于呼吸功能下降,患者多存在低氧血癥或潛在低氧血癥,尤其夜間明顯。低氧血癥可致多臟器功能不全。長期堅持夜間持續低流量(1~3 L/min)吸氧>12 h,能延緩疾病進展、降低死亡率、延長生存期、改善心肺功能、改善睡眠、提高患者對運動的耐受能力及提高生活質量[4]。亦可于夜間用機械輔助呼吸,使呼吸肌充分休息,提高白天呼吸能力。有條件的患者可在出院后采取家庭式給氧,8 h/d。
1.2.3 合理的營養 患者因病程長,胃腸功能弱,進食少,營養不良、呼吸負荷重消耗大等原因,導致營養缺乏,微量元素不足,造成患者抗病能力低下和治療效果差,故應增加熱量的攝入,每日膳食中優質蛋白質(如瘦肉、魚類)不應少于1.0 g/kg[5]。老年患者多伴脂肪代謝紊亂,應限制動物性脂肪攝入量。有明顯CO2潴留者應減少糖進量。多進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必要時給予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及氨基酸治療。
1.2.4 護理風險的防范 由于呼吸內科患者的特殊性,極其容易發生護理風險,因此護理工作者要加強護理風險防范[6]。首先,要熟練掌握各項技術操作規程,特別是急救技術,如心肺復蘇、呼吸機、吸痰技能等的正確使用,做到在工作中能井井有條,搶救患者時忙而不亂,杜絕差錯事故的發生。其次,提高用藥安全,合理用藥,減少耐藥性。藥品存放規范,經常檢查,注射藥、內服藥、外用藥嚴格分隔放置,對毒麻、限制藥品、高危藥品上鎖保管,班班交接。對藥物過敏試驗陽性者做到7個標記,3個通知。對搶救用藥分類放置、標志醒目、班班交接。搶救室專人負責,定期檢查搶救藥物及物品,各種急救物品、藥品、器械處于備用狀態,搶救藥物必須在有效期內,搶救物品必須齊全,帳物相符,不得外借,急救物品完好率達100%,保證了搶救患者迅速規范。再次,要加強病房管理、減少院內感染、有防滑等必要提示。
1.2.5 加強健康教育 有效的健康教育是促進患者盡快康復、加強呼吸功能的保證,健康教育也是整個治療方案中的重要一環。(1)一些不良生活習慣是導致呼吸系統功能下降的危險因素,如長期吸煙會引起咳嗽、咳痰、氣急等癥狀和呼吸功能的衰退,因此,有必要將此告訴患者及其家屬,促使患者改正不良生活習慣以促進康復;(2)適量的運動可以促進呼吸功能增強以及提高耐力,因此需要跟患者及其家屬講清楚康復訓練的意義,使其積極配合并主動參與,并持之以恒地進行鍛煉,是取得滿意治療和護理效果的保證;(3)對患者進行心里干預:呼吸內科老年患者由于長期住院,而且病情反復、遷延不愈,患者容易失去信心產生焦慮、灰心喪氣的心理,情緒低沉或者激動,對護理工作不支持不配合,有時甚至有抵觸及攻擊。因此,有必要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增強患者戰勝疾病、改善身體狀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信念。科學合理的心理干預對于已經處于不良心理狀態的患者有著重要意義,是保證康復護理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因此護理工作者要掌握必要的語言交流技巧以促進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要講究語言的藝術性、技巧性,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和患者進行交流,交流時態度誠懇,儀表大方,對部分患者及家屬的過激語言、行為應耐心解釋、安慰,避免糾紛發生。良好的溝通,不僅可以獲取患者的認可和支持,也是和諧護患關系、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需要。
2 結果
通過康復護理,26例患者康復出院,39例患者好轉住院,3例患者無效,患者住院時間縮短,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3 討論
康復護理要以患者為中心,以促進患者盡早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規范細致地做好每一個細節,深入貫徹落實康復護理措施,切實提高護理工作的成效,讓患者滿意。
參考文獻
[1]孔彬,馮瓊.呼吸內科重癥患者的臨床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1,9(8):334-335.
[2]郜萍,毛細云.呼吸內科老年患者常見護理安全隱患與對策[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1,23(9):817-818.
[3]關麗嬋,陳美珠,趙娟娟,等.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康復護理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2):333-334.
[4]胡霞絨.護理干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恢復的影響[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1,25(1):85-86.
[5]孫芳艷,錢培芬.慢性阻寒性肺疾病綜合肺康復方案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8):755,757.
篇3
【關鍵詞】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下肢深靜脈栓塞;護理
作者單位:453002 河南省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外科
通訊作者:肖飛 下肢深靜脈栓塞(DAT)是血液異常凝結在下肢深靜脈腔內,阻礙和阻塞靜脈血液回流引起一系列癥狀的綜合征,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功能恢復和手術療效,甚至引起肺栓塞而危及生命[1]。因此,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栓塞的發生對患者的早日康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筆者回顧我科46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術前預防和術后護理措施,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象為我科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間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住院患者,經臨床癥狀、體征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符合范振華著[2]《骨科康復醫學》中關于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手術適應證。本研究共46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56~78歲,平均(67.4±3.5)歲;骨性關節炎24例,骨無菌性壞死10例,髖部骨折6例,類風濕性關節炎4例、良性和惡性骨腫瘤各1例;伴糖尿病12例,高血壓11例,慢性阻塞性肺炎6例,心功能不全5例。
1.2 護理方法
1.2.1 高危因素評估 醫學界普遍認為[3]:術后深靜脈栓塞的形成與深靜脈壁損傷、靜脈血流滯緩和血液高凝狀態等因素有關。老年患者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肺功能異常等疾病,在使用各種抗生素、高滲葡萄糖溶液以及有機碘溶液等刺激性溶液和高滲溶液時,都會不同程度地刺激患者的深靜脈內膜,增大了深靜脈栓塞和深靜脈炎的發生率。無論手術采取脊髓麻醉還是全身麻醉均會擴張患者術中的周圍深靜脈,減慢了靜脈血流,且麻醉作用使下肢肌內完全麻痹而失去收縮功能,進一步減緩了血流,使血流滯緩狀態進一步加重。術后,護理人員因切口和其他因素常常囑咐患者在術后1周內絕對臥床休息,導致下肢肌肉相對長時間處于松弛狀態,導致患者深靜脈血流緩慢,進而增大了患者深靜脈栓塞的發生率。髖關節置換術本身由于手術間較長、患者年齡偏大以及伴隨疾病等原因是引起深靜脈內高凝狀血小板凝聚的主要因素,術中和術后大劑量使用止血藥物加大了深靜脈栓塞的發生率。
1.2.1 術前護理 入院后,護理人員應立即采集相關病史、開展相關實驗室檢查、全面評估病情以及開展預防下肢深靜脈栓塞的健康宣教。術前積極治療原發病,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等易發高危深靜脈栓塞人群。遵醫囑,術前1 d使用抗生素和低分子肝素等預防性用藥,降低深靜脈栓塞的發生率。積極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消除患者和家屬的顧慮,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根據患者病情需要,制定科學的飲食和作息計劃,保障手術的順利進行。
1.2.2 和引流管護理 術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通過支具將患肢抬高20°~30°,保持右心房低于膝部,膝部低于小腿,通過重力作用引導血液回流心臟。妥善固定引流管,定期檢查引流管,保持引流管暢通,密切觀察管內物質的形狀、量和顏色等變化,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對癥處理。
1.2.3 康復護理 科學的康復護理措施能夠利于術后患者的深靜脈血液回流,降低深靜脈栓塞的發生率[4]。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開展踝關節主動屈伸鍛煉可有效舒縮小腿肌群,進而降低小腿深靜脈栓塞以及向上病變的發生率;通過按摩、被動練習等措施,保持股四頭肌、腘繩肌以及臀大肌等肌群的等長收縮功能;拔除引流管后,護理人員可適當進行髖關節、膝關節等在功能位范圍內屈伸的鍛煉;術后第7天開始,在床上進行直腿抬高訓練,注意對患者保護,避免二次損傷。
2 結果
經過積極的預防性用藥治療,配合高危因素評估、術前護理、護理、引流管護理以及康復護理等綜合護理措施,本研究46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經彩色多普勒檢查,僅有1例78歲患者在術后第8 d確診為下肢深靜脈栓塞,下肢深靜脈栓塞發生率2.17%,經抗凝、溶栓以及護理等對癥處理后痊愈出院。
3 討論
老年患者本身機體功能器官相對衰退,伴有器質性病變較多,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創傷較大,物以及術后活動受限等諸多因素均會引起下肢深靜脈栓塞的發生。本研究在預防性用藥的基礎上,配合高危因素評估、術前護理、護理、引流管護理以及康復護理等綜合護理措施,下肢深靜脈栓塞發生率2.17%,明顯低于俞雙莉等[5]研究下肢深靜脈栓塞的發生率。因此,重視高危因素、完善相關檢查、樹立治療信心、科學選擇、密切觀察引流管以及系統的康復護理措施能夠有效預防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栓塞的發生,在促進患者早期康復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 張燕,陳睿,許燕杏.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栓塞形成的預防及護理.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11):29.
[2] 范振華.骨科康復醫學.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74.
[3] 李家增,賀石材,王鴻利.血栓病學.科學出版社,1998:243244.
篇4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康復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9-0432-01
在慢性病變中有一種被稱作是阻塞性慢性肺氣腫的疾病,它發病持續周期長、治愈機率小,還會對患者日常的生活產生影響。所以,為了保障患者能夠盡早的恢復肺功能,應該在緩解期對其加強護理。現對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治療的52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應用康復護理取得的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資料的52例均為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男33例,女19例,年齡49~79歲,平均62.1±3.4歲。支氣管哮喘22例,慢性支氣管炎21例,肺結核9例。
1.2 康復護理方法
(1) 營養補充:由于病發持續的周期較長,以至于患者的腸胃功能降低,飲食量也明顯下降,在這個時候營養的補充非常重要,同時還應該根據情況攝入適當的熱量和微量元素,這樣患者的抵抗能力才會有所增加。飲食調節非常重要,應該保證蛋白質含量要多于1.0g/kg,對于年紀較大的患者而言,其脂肪代謝常常會出現不規律的情況,為此應該適當的降低攝入的動物性脂肪[1]。對于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而言,一定要減少糖的使用量,要多吃水果、蔬菜,以保證對身體的營養供應。 (2)抗寒鍛煉:患者發病的周期過長,將會導致身體的抵抗力下降,受感染的次數也會隨之增加,其抗寒的能力也下降,但是倘若穿的衣服較多,那么會出現流汗的跡象,由于患者不能夠適應氣候的變化,會引起呼吸道感染,以至于戶外運動量減少。在護士的指導下,患者應該適當的增加耐寒鍛煉,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增加其抵抗力,呼吸功能也有所增強。要從夏天開始進行耐寒鍛煉,這主要是因為夏天的氣溫比較穩定,戶外運動的時間較長。要隨時準備口罩棉衣,這是為了避免天氣變化而引起感冒。 (3)抗生素:在臨床治療的過程中亂用抗生素的情況比比皆是,出現這種狀況是因為人們覺得使用抗生素能夠降低感冒的機率,這種觀點是錯誤的。抗生素的使用劑量是非常關鍵的,劑量過多或者是劑量過少都會對患者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增加病菌的活動范圍,同時也為治療增加了難度。 (4)放松治療:患者在呼吸困難的情況下就會有心理緊張的情況,同時呼吸肌的情況也大不如以前,以至于上胸部、肩、頸部位的肌肉運動增加。所以護士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時候,一定要讓患者盡可能的放松心情,從而放松身體各部位運動的機能。 (5)軀干鍛煉:要盡可能的使肢體以及軀干處于活動的狀態中,特別是軟組織牽伸以及關節活動。對于肺氣腫的患者而言,其活動的主要部位有脊柱、胸壁、肩、頸等,這樣在鍛煉一定時間后會發現患者的軀體和胸壁的柔韌性都有所增強。護士應該讓患者每周堅持3天蹬車練習,每次持續45分鐘,連續鍛煉6周,功效明顯。(6)呼吸操:患者沒有較強的支氣管管壁彈性,為此氣管會向內移,在呼氣的過程中,管壁會出現提前閉塞的情況,這樣肺部就會遺留下來的殘氣較多,這樣肺氣腫的現象也會隨之增加。呼吸操能夠增長支氣管閉塞的時間,且促進膈肌功能的改善,擴大肺泡的通氣量,在調整呼吸的過程中改善病情。方法是讓患者端坐或直立,經過深吸氣,鼓腹、提胸,縮唇、緩慢呼氣、收腹等過程,以降低胸廓[2]。呼氣時間的控制一定要結合患者的承受能力,接連不斷的實施,運動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安排。(7)家庭氧療法:在慢性肺氣腫中較為普遍的情況就是低氧血癥亦或是低氧血癥,這種病癥在夜間活動異常明顯。低氧血癥會嚴重的影響臟器功能的完整性。在相關專家的研究下表明,長期堅持夜間持續低流量(1~3L/min)吸氧>12h,則能調整患者的并且,減小死亡率、延長生存時間、在優化心肺功能的同時完善生活質量。患者在指導患上家庭治療時需囑咐其持續24小時吸氧,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適當的調整給氧時間以及氧流量,其低流量的給氧量大約是1~2L/min,這是為了有效地避免二氧化碳潴留的含量太多。
1.3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咳嗽、咳痰、喘息癥狀有明顯減輕;有效:咳嗽、咳痰、喘息癥狀有所好轉;無效:咳嗽、咳痰、喘息癥狀無改善或加重
2 結果
經過康復護理的,顯效39例(75.00%),有效10例(19.23%),無效3例(5.77%),總有效率達94.23%(49/52)。說明康復護理可以有效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治愈效果。
3 小結
由于阻塞性慢性肺氣腫的狀況彼此之間各不相同,經常會出現反復發作的情況,所以要積極正確的對患者予以指導,其目的在于增強患者的呼吸功能,特別是縮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操等,同時還能夠有效地增加其肺活量[3]。吸煙有害健康,特別是對于有肺病的患者而言,切忌不可吸煙,因為吸煙會降低肺部的防御功能,增加肺部突變。還應該讓患者明白,肺部疾病特別容易被感染,在發現病癥的時候要及時的予以住院治療,尤其是急性的呼吸道感染疾病。要讓患者經常的觀察其痰液、痰液氣味、顏色等的變化。
概括的說,康復護理對于阻塞性慢性的肺病患者是十分關鍵的,它既可以減少肺病的發病次數,又能夠有效地抑制病癥突變在增強患者運動耐力、改善呼吸方面都有很好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夠改善其生活質量。通過上述陳述可以發現康復護理在治療阻塞性慢性肺病方面功效明顯。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8):453-460
篇5
【關鍵詞】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護理;老年人;生活質量
Observation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Effects in elderl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Jia Qiao Wang Yuanyu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nursing itervention on Effects in elderly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were given specific nursing intervention when their condition were stable after the routine care. Results After12 month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symptoms were relieved or disappeared, such as cough, sputum and Shortness of breath. Physical strength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Elevated,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reduced.Effec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Key words】Pulmonary disease;chronic obstructive;nursing;Elder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1)08-0023-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嚴重損害老年人健康的呼吸系統多發病。是以氣流受阻為特征,反復咳嗽、咳痰、氣促和呼吸困難為主要癥狀的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氣道阻塞進行性發展,但部分有可逆性,可伴有氣道高反應性[1],嚴重影響患者的勞動力和生活質量[2],約占當前臨床上疾病死亡病因中的第4位[3]。我們對60例老年COPD進行了綜合干預,隨訪12月后進行評價,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07年4月~2010年5月住院的老年COPD患者60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21例,年齡60~87歲,平均年齡(76.2±5.9)歲。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肺疾病學組的診治指南標準[4]。通過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COPD穩定期。排除嚴重心肺功能衰竭、老年癡呆、語言溝通障礙、長期臥床等患者。
1.2 綜合干預方法所有病例均給予有效地抗感染、吸氧、預防和控制心率失常、糾正酸堿平衡失調及對癥治療等,待到病情穩定后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進行綜合干預:
1.2.1 健康教育李鐵花[5]等認為健康教育是一種有效而經濟的治療方法,通過對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減少患者急性發作的次數,提高生活質量和減輕經濟負擔等。COPD的健康教育內容包括COPD基礎知識教育、呼吸道衛生的作用及方法、勸導戒煙、治療的教育等[6]。健康教育方式有口頭教育、書面教育和示范教育等。
1.2.2 心理干預張祥敏[7]對68例老年住院COPD患者的抑郁狀況進行分析,68例中29例存在抑郁癥狀占42%。針對老年COPD抑郁患者采取以下干預:為患者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對患者的抑郁狀況進行正確的評估,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照顧,針對患者的煩惱和苦悶加以正確疏導,同時優化社會支持網絡,鼓勵家庭親友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經濟上的幫助,幫助患者有效地利用社會支持網絡,度過這一特殊時期。
1.2.3 吸氧干預研究發現,長期低流量(1~3L/min)每日吸氧>12h,能延緩疾病進展、降低死亡率、延長生存期、改善心肺功能及提高生活質量[8]。長期氧療的氧濃度25%~29%,每日吸氧至少15h,癢療時間達6個月以上,才能獲得較好效果[9]。
1.2.4 用藥干預向患者講解藥物的治療作用、不良反應、注意事項,要求患者按時用藥,合理用藥,不得擅自加減藥物。
1.2.5 運動干預鼓勵患者適當運動,因運動可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體力活動的耐受性,可選用慢、間歇跑等訓練方法[10-11]。
1.2.6 呼吸功能訓練的干預囑患者做深呼吸,繼而摒氣,然后咳嗽,聲門打開,使痰液咯出。訓練患者縮唇呼氣。
1.2.7 營養干預 COPD患者常合并營養不良。患者因氣流受限使呼吸機負荷加重,呼吸功和營養需求增加,加上患者胃腸功能障礙和食欲減退等情況,易導致營養不良,進而降低呼吸肌強度和耐力,因此營養不良不但會影響QOL,而且還可降低肺功能及防御功能。對COPD合并營養不良患者進行營養干預顯得尤為重要[12]。每日進食雞蛋4個、牛奶250ml、水果250g。日常飲食應以富含維生素為主,適量增加瘦肉、魚等高蛋白及高脂肪物質。囑患者盡量經口補充營養,進易消化食物,經常更換食物種類以及烹調方法,宜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暢。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t檢驗。
2 結果
見表1-3。
表1 COPD患者干預前后穩定期血氣分析(mmHg)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1
表2 干預前后肺功能及6MWD變化情況比較(±s)
注:*與干預前相比P<0.01
表3 兩組治療癥狀、健康狀況、日常運動、營養支持、
生活質量評分比較(x±s) P
3 討論
老年COPD是一種消耗性疾病,具有不可逆的解剖組織學的病理改變,使病情遷延不愈,反復發作, 呈進行性發展,從而導致肺功能衰竭,嚴重危害老年人的身體健康。在進行積極治療的同時,還要患者在生活方式上給予干預,囑患者病室內恒定的溫度、濕度,減輕患者痛苦[13],同時進行呼吸和咳嗽訓練及合理氧療和用藥。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呼吸消耗較正常人高10倍[14],COPD伴發呼吸衰竭使用機械通氣時,患者處與高分解狀態,對營養的需求更高,加之發熱、感染、應急反應加劇了能量的消耗,從而造成COPD患者的營養不良。腸內營養[15]符合生理結構特點,提供自然、全面、均衡的營養,提高患者抗感染能力,從而減少發病率和病死率,促進患者早日康復[16-17]。對COPD合并營養不良患者進行營養護理干預顯得尤為重要[18-19]。合理的體育鍛煉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運動耐勞及健康相關生活質量[20]。本組資料顯示,我們從以上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12個月后患者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血氣分析和肺功能明顯改善,提示綜合干預可顯著提高老年COPD患者的肺功能,健康狀況、日常運動綜合干預后提示老年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 耿巧梅.老年肺心病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6,6(20):40-41
[2] 葛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護理體會.中國基層醫藥,2006,13(11):1912
[3] 傅野群.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醫辨析. 中國基層醫藥,2005,12(7):933
[4]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慢阻肺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2, 25 (8): 453
[5] 李鐵花,陳秀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教育進展[J].現代臨床護理,2005,4(3):65-38
[6] 林申加.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護理進展[J].上海護理.2006,6(4):60-62
[7] 張祥敏.老年住院COPD病人抑郁狀態分析及護理干預[J].臨床肺科雜志.2005,4(3):550
[8] 張蓮花.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的康復護理.哈爾濱醫藥,2008(01):70-72
[9] 游泳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期護理對策.臨床肺科雜志,2006,11(2):224-225.
[10] 趙鳴武.加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復治療研究.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25(2):98-99
[11] 胡國英,馬金風,劉淑賢,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復護理.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5):63-64
[12] 張艷麗.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營養不良護理干預研究[J].臨床身心疾病雜志,2006,12(4):264-265
[13] 盧克儉.呼吸科病房空氣檢測與對策.中國醫藥導報,2006,3(22):157
[14] 周汗良,陳季強.呼吸藥理學與治療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721-731
[15] 胡元龍,肖雪明,楊傳勇,胃腸術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的臨床研究。臨床外科雜志,1997,7(1):14-15
[16] 徐蕾,趙超,肖文,等.營養支持治療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并呼吸衰竭的臨床研究.實用老年醫學,2007,21(5):312-314
[17] 張建華,劉慧麗,富麗芳.呼吸康復訓練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病人生活質量的影響.中華護理雜志,2004,39(7):504-506
[18] 張艷麗.穩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營養不良護理干預研究.臨床身心疾病雜志,2006,12(4):264-265
篇6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5(b)-0147-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underwent surgery. Methods From June 2014 to June 2016, 90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who received surgery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were selected.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group and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quality of lif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patients after surgery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bed activity time, eating time, the first defecation time and th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in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and the hospital costs in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physical function, role function, emotional functi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scores of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th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hepatolith and portal hypertension surgery can improve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speed up the recovery and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quality of life,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 words] Rapi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Hepatolith; Portal hypertension; Surgery
肝膽管結石作為臨床上一類較為常見的膽道疾病,病情復雜,病變范圍較廣,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治療起來較為困難,同時具有較高的復發率與死亡率[1]。若肝膽管結石未能得到及時的治療在,則易引起反復發作的膽管發炎、肝臟纖維化、梗阻性黃疸等疾病,誘發門脈高壓,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較大的威脅[2]。因此,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治療該病至關重要,同時配合可靠的術后護理以達到促進康復的目的。快速康復護理作為近年來提出的一種新型護理理念,得到了越來越多臨床工作者的重視[3]。現針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9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肝膽管結石合并門脈高壓患者進行研究,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與快速康復護理,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0例接受手術治療的肝膽管結石合并門脈高壓患者。納入標準:均在我院經CT及MRI等影像學檢查、術中纖維膽道鏡、術中膽道造影及術后病理檢查手段確診。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心肺疾病、肝腎功能障礙、腫瘤性疾病、認知功能障礙性疾病者及血液性疾病者。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常規護理組與快速康復護理組,每組各45例。常規護理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為24~72歲,平均(56.4±3.2)歲,既往膽管手術史1~3次,平均(1.9±0.3)次;手術類型為:左肝結石行左半肝切除13例,右肝結石行右半肝切除14例,膽腸吻合8例,膽管取石T管引流10例。快速康復護理組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為25~70歲,平均(57.3±3.9)歲,既往膽管手術史2~4次,平均(2.3±0.2)次;手術類型為:左肝結石行左半肝切除15例,右肝結石行右半肝切除12例,膽腸吻合9例,膽管取石T管引流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簽署了關于本次試驗的知情權同意書,試驗通過我院醫學倫理會審核。
1.2 護理方法
常規護理組方法:給予常規術前禁食、禁水、術后給予靜脈滴注、用藥指導等。
快速康復護理組,方法為:①術前給予患者心理疏導,利用講座、健康教育手冊等向患者降解肝膽管結石合并門脈高壓的相關知識,交代術后常見并發癥,并向其重點講述術后常見護理措施及注意事項等[4]。傾聽患者對護理方法的疑問并解答,鼓勵其提出合理的意見,并對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評估,盡可能滿足其內心所需,對患者出現的不良心理情緒進行及時的排解和疏導,必要時可借助影音、報刊、書籍等外界事物或患者感興趣的事物幫助轉移注意力,盡可能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保障其以良好的心理狀態接受手術治療。根據院內條件組織患者參與護理知識講座,講座重點圍繞術后康復展開,包括飲食、活動等。根據患者的術前實際情況,術前晚可不強調禁食,但應注意保障患者術前當晚的睡眠質量和休息質量,注意避免術前當晚過度勞累,以免以后手術的進行以及術后康復進程。②術中采用溫暖的語言向患者講解如何配合護理人員完成靜脈滴注、麻醉等工作,同時向患者講解手術結束后麻醉蘇醒相關知識、注意事項,如何配合麻醉科醫生拔管等。加強術中保暖,將手術室的溫度控制在20~25℃,預先對輸注的液體給予加溫處理,合理調節術中液體的輸注速度和輸注劑量。必要時應注意為患者加蓋鋪巾,保障患者正常的體溫狀態[5]。手術操作應注意輕柔,開腹動作及腹腔內操作應避免粗暴,進行腹腔內沖洗時應盡量采用溫水,以減少對患者的不良刺激,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③待手術結束后返回至病房后,護理人員注意對房間進行定期消毒與清潔,囑咐患者做好保暖、會陰護理等工作,并注意固定尿袋的位置,并對尿袋及時更換。注意及時記錄患者的體溫、脈搏、呼吸及尿量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記錄患者引流管流出物的量和性狀,對于出現的不良事件應注意及時上報給主管醫生,并遵醫囑進行護理干預。同時應留意觀察患者的傷口有無出血、滲液及紅腫現象,并注意評估患者術后有無腹痛、腹脹、全身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等。④術后并發癥護理,早期給予患者腸內營養支持,維持患者體內的水鹽及電解質平衡,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如何翻身,并與患者家屬取得聯系,在其幫助下指導患者早期下床運動,包括上下肢的伸展運動、散步、太極拳等,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量,幫助早期進行心肺負荷的鍛煉。應叮囑患者合理作息,避免術后短期內進行過度活動。對于出現出血、膽瘺、肝功能衰竭以及切口感染的患者,應酌情行適當的護理干預,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可在術后早期給予對應的抗生素預防感染,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⑤飲食護理,術后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為其制訂個性化的飲食方案,多進食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等食物,少食多餐,避免暴飲暴食[6]。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圍術期指標、術后生活質量及并發癥發生率。①圍術期指標包括下床活動時間、進食時間、首次排便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②采用生活質量核心問卷(QLQ-30)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項目包括: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認知功能以及社會功能,各個項目滿分均為10分,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高[7]。③常見并發癥包括壓瘡、腹脹、惡心嘔吐、疼痛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椴鉅煊型臣蒲б庖濉?
2 結果
2.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與常規護理組相比,快速康復護理組下床活動時間較短、進食時間較短、首次排便時間較短、住院時間較短、住院費用較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與常規護理組相比,快速康復護理組軀體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認知功能及社會功能評分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與常規護理組相比,快速康復護理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3 討論
肝膽管結石合并門脈高壓的發生發展與長期機械梗阻及反復發作的肝膽管炎癥相關,原因可能與以下幾點相關:第一,在發生肝膽管結石后,肝膽管結石出現反復發作、狹窄以及感染導致肝實質發生損傷;第二,患者因反復發作多次的膽管炎癥以及機械性梗阻等改變,使得肝匯管處的纖維組織明顯增厚,導致了炎癥細胞浸潤,逐漸形成纖維分割,使得肝靜脈支受到新生肝組織小結節壓迫,導致門靜脈管腔明顯縮小,門靜脈回流量也明顯減少,從而引起門脈高壓;第三,肝膽管呈現出廣泛狹窄,同時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以及膽汁淤滯的癥狀,導致干細胞受損并不斷再生,從而引起膽汁性肝硬化門脈高壓癥,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8-9]。
有研究報道指出,肝硬化患者合并出現膽道結石的概率為23%~59%,明顯高于非肝硬化患者,證實由于肝膽管結石的病情較為復雜,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在治療期間對臨床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易導致患者死亡,在肝膽管結石發生門靜脈高壓后則已說明疾病進入到后期,手術治療難度較大,原因是此次手術操作需同時對肝膽管結石以及門脈高壓共同處理,由于病情輕重存在明顯的差異,具有較高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以及死亡率,此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至關重要[10]。手術作為目前用于治療肝膽管結石合并門脈高壓的首選方法,其目的在于盡早地將結石去除,使得肝膽管減壓,從而有效地終止并扭轉肝臟病理方面的改變,但在實施手術時需嚴格掌握疾病的治療原則,并對病情做統一的分析與考慮,將手術時機、手術方式、同期處理或分期處理均引起重視,除此之外,在此期間配合實施積極有效的護理方法同樣至關重要[11]。以往臨床工作中實施的常規護理僅可滿足患者的基礎需求,但在促進患者康復及預后方面的效果一般。
在通常情況下,患者術后胃腸道恢復排氣及排便的時間通常在2~5 d,傷口愈合時間也較長,在此期間若患者的營養需求跟不上,體內水鹽電解質代謝可出現明顯的紊亂,機體免疫功能較低,則會出現康復時間較長,術后易發生并發癥,明顯影響患者的預后質量[12]。另外,由于手術本身即為一種應激原,能夠快速解除患者的疼痛,緩解其不良情緒,從而幫助患者的機體效能及生理功能恢復至最佳狀態[13-14]。快速康復護理作為一種新型的護理方法,將以人為本作為護理核心內容,以促進改善患者的預后作為終極的護理目標,不僅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對護理人員的人文關懷理念和職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快速康復護理是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進行的改進,于術前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及健康宣教,旨在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護理相關事項,提前做好鋪墊工作,提高患者對術后護理的認知,從而幫助提高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消除患者的不良的心理情緒,同時也減少了護患之間的矛盾,對于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以及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均具有重要意義[15-16]。快速康復護理強調在術中加強對患者各項指標的觀察與保溫護理,提高患者的舒適感,能夠放松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不僅要求從手術操作中盡量減少對患者的暴力損傷,同時也不斷強調體溫維護的重要性,能明顯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從而為患者的預后恢復以及生活質量提供良好保障。與此同時,快速康復護理還強調要在術后加強患者飲食護理以及早期功能鍛煉,在保障患者正常營養供給的基礎上,促進其功能狀態的早期恢復,以便更好地減輕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對治療及護理的耐受性,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以免疫力,有效改善預后[17-18]。快速康復護理不僅強調對患者的心理、生理進行整體化的關懷護理干預,同時也注重圍術期的個性化護理干預,因此其不但能有效幫助舒緩和排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緒,關注患者的生理健康,還能有效關注患者預后的恢復進程,對于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少術后并發癥等不良事件的發生,以及促進患者的預后恢復方面均具有積極意義。
篇7
【關鍵詞】 膝關節 康復 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0)07―152―02
髕骨骨折后由于膝關節活動受限導致膝關節僵直、屈曲受限活動障礙,影響下肢功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損傷后早期康復護理尤為重要,利于關節面的磨合,促進關節液的循環,有利于關節面軟骨的修復,防止關節內及周圍軟組織的粘連,關節炎的發生,維持肌肉的收縮運動,防止廢用性肌肉萎縮。[1]本組30例患者均行切開復位髕骨爪內固定處理,術后X線顯示對位,對位對線正確或基本正確,將其分別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對髕骨骨折進行護理,觀察其關節功能康復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科于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收治髕骨骨折病人3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齡45-75歲,左側12例,右側24例,均行髕骨爪內固定術。
1.2 分組
將36例病人隨機分成兩組,A組18例,采用早期康復護理,術后當天即行關節肌肉功能鍛煉,等長肌肉收縮,之后根據關節腫脹程度進行患肢負重訓練,全身活動,增加關節活動,B組18例,采用常規護理,術后第四天進行關節功能鍛煉.
2 康復護理方法
2.1 康復治療
2.2 抗炎、消腫
術后即抬高患肢高于心臟平面15~20cm,第1~3d同時間歇性、交替進行小腿部和股骨部肌肉有節律運動性或靜力性的收縮和放松,每次收縮持續6S,收縮和放松持續時間的比值在1:2左右,可促進靜脈血和淋巴液回流,加速滲出液的吸收,以不引起肌肉疲勞為宜。同時膝關節置于微屈10°,使髕骨前部保持一定的張力,有利于骨折端的軸向加壓和髕骨關節的自身磨造及慢性復位[2]。創面有軟組織損傷局部炎癥反應明顯,創面暴露處提攜式紫外線治療儀進行床旁照射治療,利于消炎、抗感染、減少滲出和促進創面愈合。
2.3 防止肌肉萎縮
術后第1d即開始至第一周內增強等長收縮練習,早期等長收縮練習以保護關節不受異常應力作用,且不易引起有肌肉損傷的炎癥反應。方法:分別收縮股四頭肌繩肌,持續收縮6S,休息,重復20次一組,每天3組;或每組肌肉持續收縮10S,休息,重復10次一組,每天10組。
2.4 “負重”訓練
針對患肢長骨受應力作用,促進骨質再生,防止骨質疏松。[3]方法:練習臥位時,用足底部蹬床尾護欄,每次10分鐘,每天3-5次。
2.5 全身活動
加強非受累肢體活動,提高心肺功能,增強軀體代謝活動和體能。方法:鍛煉上肢支撐軀體的肌力訓練,為拄拐行走做準備。
2.6 增加膝關節活動
第3天開始被動運動借助他人、自身體重和器械被動屈膝。被動運動中注意用力均勻緩慢,牽拉關節同時被動屈曲直到稍過痛點為止,保持一定時間。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活動,運動后可能會出現關節腫痛,程度應控制再運動后次日晨起腫痛消失,若未消失則說明前一日運動過量。
2.7 康復評定標準:
治愈:無肌肉萎縮,膝關節伸屈范圍達130°~140°,并可以參加生產勞動及工作;顯效:無明顯、肌肉萎縮、癥狀與體征基本消失,膝關節伸屈達100°~120°,日常生活無妨礙;有效:癥狀和體征減輕,膝關節主動伸屈達70°~90°,功能活動受一定影響;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關節主動伸屈
3 結果
對36例膝關節外傷患者早期康復護理結果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膝關節百分評分系統進行臨床療效評定:優:≥85分,良70~84分,中60~69分,差≤59分。A組14例優,患者在術后一個半月基本恢復日常生活,需扶拐行走避免負重,4例為良,無中和差者,優良率為100%;B組7例優,5例良,4例中,2例差,患者3周-4周內日常生活可自理,需扶拐上下樓梯行走間斷休息,避免負重,優良率為66%。從結果可以看出早期康復護理顯然降低膝關節功能及廢用性萎縮的發生率,減少患者的致殘率。(見下表)
30例膝關節外傷患者早期康復護理評定結果
優 良 中 差 優良率(100%)
A組(例) 14 4 100
B組(例) 7 5 4 2 66
4 討論
膝關節兩端的骨折損傷關節面,造成關節內外粘連,患者下肢骨折后制動時間長,固定中難以進行有效的關節活動,靜脈血及淋巴回流不暢,組織間隙中漿液纖維性滲出物和纖維蛋白沉積,關節內及周圍組織易發生纖維性粘連,加以關節囊、韌帶,通過關節的肌肉、肌腱的攣縮,關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康復護理的早期介入,可以防止肌肉萎縮,防止關節炎的發生,預防制動對人體帶來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恢復關節功能。[4]
4.1 康復護理 護理對策 由于膝關節骨折的多樣性,需了解患者骨折的嚴重程度、手術復位程度、內固定穩定程度,應根據康復醫學原則和康復護理內容與臨床醫師共同制定出康復護理計劃,包括開始時間、初始角度、每日增加的度數、每天的活動時間、治療周期、出院后的活動方法。
4.2 心理護理 (1)在患者的傳統觀念中,骨折治療應以制動為主,因此在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前心理護理非常重要,要了解患者的思想情況,根據不同的性格、職業、家庭背景及社會關系,介紹一些成功病例,了解早期活動的重要性,增強其信心。還要向患者解釋早期功能鍛煉對恢復關節功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講解長期制動的并發癥,下肢關節運動的優點,骨連接端有足夠堅固的內固定等,使其消除顧慮,增強治愈的信心,自覺配合治療。嚴格防止患者主動對抗,防止內固定及骨折移位。(2)術后患者可使用鎮痛泵,減輕疼痛,以利于配合。
4.3 康復治療中的護理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聽取患者對疼痛的感受,根據患者的承受力調整速度及活動弧度,加強防護措施,勿操之過急,密切觀察敷料包扎、滲液情況,保持切口敷料完整干燥,及時更換敷料。關節內手術后,放置負壓吸引管時,在運動時應妥善固定吸引管,以防止吸引管脫出,影響血液和滑液的引流。
4.4 術后3d以內是緩解疼痛的重要階段。根據具體情況一般多與麻醉科合作采用靜脈自控性鎮痛泵,維持少量定時給藥,對某些耐痛能力極差的患者可適當延長時間,對某些身體素質及耐痛能力較好的患者亦可采用口服或肌內注射止痛藥。隨著患者術后身體、心理耐受力增強,鎮痛措施逐漸撤消,從而避免某些止痛藥的成癮性。
參考文獻
[1]. Boldin C,Fankhauser F,Hofer HP,et al.Three-year results of proximal tibia fractures treated with the LISS[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6,445(4):222-229.
[2].賈維東,徐義勇,劉瑤,等.髕骨爪治療髕骨骨折26例[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3,17(2):134-135.
篇8
資料與方法
對象: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2006年1月~2007年1月收治行人全膝關節置換術的患者21例34膝,男8例13膝,女13例21膝,年齡56~75歲,平均65.2±3歲。所有患膝術前均有不同程度疼痛、屈曲、攣縮 、畸形,平地行走、上下樓梯及下蹲功能障礙,無糖尿病、心肺的嚴重內科疾病。體重不超過80kg,術后傷口I期愈合,無并發癥發生。手術均選用同一廠家、同種材料假體。
方法: 術前康復訓練。膝關節疾病的病人由于活動受限,術前進行功能鍛煉,可促進股四頭肌和膝關節功能的恢復,為術后的功能鍛煉做好準備。①股四頭肌等長收縮練習:病人取仰臥位,膝關節靜止不動,踝關節保持功能位,病人左手置膝關節屈面,右手置膝關節伸面,輕輕按住膝關節,囑病人要用力收縮股四頭肌,使其持續5秒后放松1次,鍛煉200次/日,分4~5次完成。②直腿抬高練習。病人可仰臥、俯臥、側臥,健側膝關節屈曲,避免對腰椎產生壓力,患側膝關節伸直,踝關節功能位,抬腿高度離床10cm左右,保持姿勢10分鐘。③沙袋練習。根據病情在患者踝部加上沙袋、枕頭等重物進行直腿抬高練習。物重2~4kg、3次/日每次10分鐘。④膝關節主動屈伸功能鍛煉。病人患肢小腿下垂至床邊,膝后墊一枕頭,練習屈伸活動,或直立位,手扶床頭床尾,由直立位逐漸練習半蹲位每20次為一組,每天3組,直至最大限度下蹲。
術后康復:①術后第1周,TKR術后第1天開始使用氣壓式四肢血液循環促進裝置進行治療2次/日、20分鐘/次,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術后當天墊高患肢20°~30°,并保持膝關節于伸直位,麻醉消失后即開始做患側踝關節的背伸和跖屈環繞運動。每天重復訓練2~3次,每次15~20分鐘,以減輕足部水腫,鍛煉強度以病人不感到疼痛及疲勞為宜。術后24~48小時在腰麻置管內注藥(止痛)拔管后切口負壓引流管拔除前應用持續被動運動即CPM器給予患肢在無痛狀態下的被動運動。CPM角度從0~40°開始,每分鐘1個來回,持續鍛煉1小時,2次/日,以后逐日增加5°~10°術后2周內屈膝超過90°[1]。同時在護理人員指導下進行關節主動活動。術后2~7日進行患肢股四頭肌舒縮功能鍛煉,患者平躺,下肢伸直,患者做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每次保持10秒,每天練習次數可根據病人自身情況而定。同時要進行直腿抬高訓練,可根據病人體力盡可能增加主動抬起高度,如果不能主動做直腿抬高運動,可在床上方固定一滑輪,用吊帶縛住患側踝關節,另一端由患者控制、手拉吊帶協助完成直腿抬高動作,要求患者盡量抬高患肢并逐漸減少手的幫助,向主動完成這一運動過度。②術后2周重點加強關節主動運動,增加活動度,進行主動 初步步態訓練 。繼續進行第1周的活動項目。CPM活動度達到90°或者90°以上。進一步加強直腿抬高運動及膝關節主動屈伸鍛煉,增加下床活動時間,術后7~10日使用助步器練習站立和行走,進行步態訓練和下蹲練習。③術后第3周,恢復患肢負重能力.加強行走步態訓練,訓練患者平衡能力,進一步改善關節活動范圍,此期內患者應盡量進行穿褲、襪等日常生活鍛煉,開始進行輕度家務勞動。④術后4周~3個月,重點為加強提高第3周的效果,增加患肢活動范圍和負重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可在輕度傾斜坡上面獨立行走;斜坡為5°為宜,做緩慢上坡下坡練習,一般步頻保持在10~12步/分鐘,要求健腿先上、患腿先下,一次練習10~15分鐘為宜,每天2~3次。獨立完成穿鞋、襪、褲等日常生活活動。加強屈膝功能訓練。也要注意伸膝的功能訓練,如坐位壓腿,防止伸直滯缺,可進行散步、買菜、做飯等輕度家務勞動。
結果
出院時膝關節功能按LYSHOLM膝關節表計分法0°~5°[2]伸為1°~5°,屈曲為90°~120°,屈膝時內旋約10°,外旋20°的29膝,伸膝為5°~10°,屈曲85°~90°4膝,屈膝時內旋約5°,外旋15°1膝。術后3個月后隨訪功能評定[1]:優:膝關節能主動伸直、過伸.屈曲131°~140°11膝。良:能主動伸直膝關節,屈曲121°~130°19膝,一般:主動伸膝較正常差,被動伸膝接近正常、屈曲91°~120°3膝。差:膝關節活動范圍
討論
由上可見術后康復訓練,應盡早進行。運動時間原則上術后當天就開始進行功能鍛煉,本組患者均在術后當天即進行康復訓練,第2天即開始借助CPM進行持續被動功能鍛煉,股四頭肌舒縮練習及直腿抬高訓練。術后2周內ROM的鍛煉尤為重要,通過ROM鍛煉,可牽拉攣縮軟組織避免粘連,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靜脈血栓形成和栓塞;強度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以免影響組織修復,甚至造成損傷。適度的康復強度觀察指標以膝關節出現的腫痛次日晨起能夠消失為宜,若腫痛未完全消失說明頭一天的康復強度過大,此時應維持原有康復強度甚至有所減少,并輔以減輕關節腫痛的物理療法。
隨著TKR的廣泛應用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康復護理顯得日益重要,康復不僅與疾病本身和手術操作技術有關,還與康復護理的配合程度密切相關。護理人員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病人及不同訓練時期做有針對性的康復護理,預后才能達到滿意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快速康復;胃癌圍手術期;護理
快速康復外科是多種措施的綜合應用,以降低機體應激反應、減少器官功能不全的發生,從而加速患者術后康復,縮短術后住院時間[1]。而快速康復護理是快速康復外科的重要部分。我院從2012年開始在腫瘤外科開展快速康復護理,旨在加快癌癥患者術后康復,減少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從而降低住院費用,減輕患者的負擔。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評估快速康復是否能明顯減少胃癌手術患者的住院費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獲得了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同意和所有參與該研究患者的知情同意。研究為前瞻性隨機對照設計,入選2012年10~2013年10月在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外科接受診治的80例胃癌,隨機分為快速康復組40例,或傳統護理組40例。入選標準:年齡18~85歲、美國麻醉師協會(ASA)I~Ⅱ級、心功能I~Ⅱ級、體質指數(BIM)17.5~27.5 kg/㎡,所有患者擬于全麻下接受限期開放手術。排除標準包括:遠處轉移者;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術者;血液系統疾病或嚴重糖尿病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方式、癌癥分期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研究人員于手術前向患者介紹該研究的內容和目的;同意參加研究的患者隨機分配到快速康復組和傳統護理組。
1.2.1術前處理 FTS:患者術前當晚進流質或無渣飲食,不灌腸;術前不放置胃管、尿管,術前2h口服10%葡萄糖500ml,護理人員術前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對可能出現的護理問題提前采取心理護理和健康指導,消除其焦慮,樹立康復信息,使其保持樂觀健康勇敢面對的心態,并與麻醉醫師及術中醫務人員共同制定治療方案。傳統護理組:術前1d即開始流質飲食,術前晚灌腸;術前放置胃管、導尿管;術前12h禁食水。
1.2.2術中處理 FTS:在全身麻醉誘導前靜脈給予帕瑞昔布鈉(環氧酶-2 抑制劑)40mg 超前鎮痛,麻醉誘導后留置胃管和導尿管,采用氣管插管全麻加高位硬膜外麻醉,術后硬膜外鎮痛48~72h,術中盡量取用微創技術,減少創傷,給予保溫措施,并嚴格控制輸液量及成分,膠體限制在500ml,晶體限制在1500ml,根據需要使用血管活性藥。傳統護理組:采用氣管插管全麻,術后靜脈鎮痛,疼痛無法忍耐時給予止痛劑。
1.2.3術后處理 FTS:術后第1d進少量流食,逐日增量,術后第2d拔除胃管,術后第3d半流飲食;術后第1d鼓勵并協助患者下床活動,拔除導尿管,第2~3d拔除腹腔引流管。傳統護理組:胃管在排氣后拔除,排氣后進少量流質,再逐漸恢復正常飲食,術后1~2d拔除導尿管,腹腔引流管6~7d拔除,根據患者體力恢復情況進行活動。
1.3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l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用x±s表示,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術中和術后24h出入液體量各項指標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與傳統護理組比較,FTS術中總輸液量、輸紅細胞、術中尿量、術中出血量及術后24h輸液量明顯減少(P
2.2兩組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情況比較(表2)。
由表2可見,與傳統護理組比較,FTS排氣時間、排便時間、恢復進食時間及術后明顯縮短(P
2.3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比較(表3)。FTS切口感染、切口裂開、吻合口瘺、腸梗阻、嚴重惡心、嘔吐、肺部感染發生率與傳統護理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2.4兩組患者住院費用比較(表4)表4可見,與傳統護理組比較,FTS平均住院總費用、平均日住院費用明顯降低(P
3討論
快速康復護理是基于圍手術期的病理生理改變整合臨床多學科的措施,包括術前宣教評估、心理護理、快速通道麻醉、最佳鎮痛技術、術后早期進食和早期下床等康復護理。其目的是減少患者術后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節省醫療資源。快速康復護理是一種有助于患者康復的護理方式,在不增加術后并發癥的情況下加快術后康復,縮短住院時間,使其盡早的恢復正常生活。本研究結果提示快速康復護理在胃癌根治術圍手術期的應用能縮短術后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增加患者舒適度,有利于患者的術后康復。護理措施主要是圍手術期的心理護理、指導患者術后早期下床活動和飲食指導,促進腸蠕動功能恢復,本文結果也提示FTS較傳統護理組早出現腸蠕動功能的恢復。
很多患者對手術均有所擔心,尤其對于即將面對手術創傷較大的胃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導致嚴重的緊張、恐懼、焦慮、抑郁,不能很好地配合手術,增加手術過程的危險性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因此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宣教和輔導以取得患者的合作,這是快速康復護理得以順利實施的首要步驟。
傳統術前腸道準備時間長、患者痛苦大。目前研究發現,術前限制飲食會導致患者脫水以及水電解質失衡,營養狀態下降,引起患者對手術的耐受力下降,且可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快速康復理念不主張常規行術前腸道準備。本研究FTS不行腸道準備,減少腸道的應激反應,同事并未增加手術并發癥發生率。術前進少量碳水化合物,減少術后胰島素抵抗及蛋白質代謝,維持肌肉組織正常功能和體內氮平衡,減少術中乳酸性酸中毒,減輕術后腸道水腫,加速患者康復。
近年人們對疼痛認識的不斷加深,超前鎮痛及護理日益受到重視,我們采用在全身麻醉誘導前靜脈給予帕瑞昔布鈉(環氧酶-2 抑制劑),不僅可以減輕術后急性疼痛,減少術后阿片類鎮痛藥物的用量,而且能夠預防術后6個月的慢性疼痛的發生。術后應用硬膜外鎮痛,增加術后鎮痛效果,以使患者盡早的開始康復鍛煉,增加食欲,有利于胃腸恢復功能性,同時避免出現肌肉萎縮等長期臥床導致的癥狀。
提倡采用目標導向治療指導患者的個體化補液。有研究表明,過多的輸入鹽溶液將延遲胃腸功能的恢復,并且增加了術后并發癥及住院日,術中用每博變異度指導液體需要量,可以減少住院時間[3],通過術前不長時間的禁食,不常規腸道準備,術前允許進食碳水化合物飲品等措施,為術中控制靜脈輸液量也提供了基礎。本文快速康復組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較傳統護理組縮短,胃腸功能恢復是手術預后的重要指標。
本研究提示FTS平均住院日較傳統護理組明顯減少,同時平均住院總費用也較傳統護理組明顯降低,大大降低患者的經濟負擔。表明FTS在胃癌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是安全、可行的,優于傳統方法。
參考文獻:
[1]江志偉,李寧,黎介壽.快速康復外科的概念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2):131-133.
篇10
[關鍵詞] 早期康復;顱腦損傷;神經功能;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 R651.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5(c)-0176-03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ZUO Xing-mei OU Jie-song CHEN Qiu-m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the Fifth People′s Hospital of Fo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Foshan 5282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neurological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A total of 89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13 to September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arly rehabilitation nursing.The nerve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nursing,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NIHSS score and Fugl-Meyer score(P>0.05).After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NIHS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Fugl-Meyer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Early rehabilitation;Brain injury;Neurological function;Quality of life
顱腦損傷作為神經外科常見的急癥之一,有發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1]。近年來,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交通創傷已成為導致顱腦損傷的主要原因,占52.95%[2]。顱腦損傷除積極對癥治療及防治并發癥外,早期康復訓練同樣重要,因為顱腦損傷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包括意識障礙、運動功能障礙、行為感覺障礙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早期康復護理可促進部分患者神經元修復與再生,促進運動、感覺功能恢復,從而提高生活質量[4]。本研究觀察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顱腦損傷患者共89例,依據SAS程序生成隨機數表,按照入院時間順序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44例,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齡(41.25±9.13)歲,病程(8.35±3.11)h。GCS評分為(8.47±2.96)分,顱骨骨折12例,腦挫裂傷13例,顱內血腫6例,硬膜外血腫7例,硬膜下血腫6例。觀察組45例,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齡(42.45±10.01)歲,病程(8.65±3.25)h。GCS評分為(8.56±3.01)分,顱骨骨折14例,腦挫裂傷10例,顱內血腫8例,硬膜外血腫8例,硬膜下血腫5例。納入與排除標準:①患者經過臨床病史、影像學檢查確診顱腦損傷診斷[5];②年齡18~65周歲;③發病至入院時間短于24 h;④伴有神經、運動功能障礙;⑤排除發病前患有神經、運動功能障礙相關疾病的患者;⑥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⑦排除不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研究內容與分組方法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兩組患者性別比、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顱腦損傷常規護理,包括藥物治療、胃腸營養、保持呼吸道通常、高壓氧治療及隨意鍛煉。觀察組患者接受早期康復護理干預,于患者病情穩定期進行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心理護理[6] 鼓勵患者正確面對病情,對于煩躁、焦慮患者重點對待,耐心細致地交流,使患者建立起信任,了解患者所面對的問題,積極處理,鼓勵患者積極進行早期康復訓練。
1.2.2 “三管”護理 對患者進行“三管”護理,即氣管套管、導尿管及胃管。護理人員重點關注患者進食期間氣管套管狀態,定期清潔氣管套管,關注患者監護儀相關指標;對于胃管,進食時關注患者有無嗆咳、反流或誤吸,采取針對性措施進行護理。
1.2.3 針對性護理 每天定期使用生理鹽水冰棉棒擦拭患者口腔,有助于提高神經反射,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由于患者長期臥床,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幾率,護理人員應輔助患者翻身、拍背及咳痰,必要時采取機械輔助排痰。
1.2.4 早期康復訓練[7] 于患者病情穩定時,遵循從小到大、合理適度的原則進行功能鍛煉,依據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康復護理手段,具體如下。①臥床期護理:發病后1~3 d患者處于腦水腫期,此時患者只能進行臥床基礎訓練,長期臥床會導致關節、肌肉運動功能降低,或引起性低血壓,此時應對患者偏癱肢體進行外旋、外展、按摩、摩擦、揉捏等刺激,有助于恢復肢體運動功能。指導患者進行臥床肢體運動,可沿著床沿進行“劃槳”運動,2次/d,持續約30 min/次。②離床期護理:此時患者病情穩定可下地活動,鍛煉患者進行日常行為如上廁所、坐位訓練,指導患者進行基礎的屈伸運動,或進行伸展、蹲下站立等活動,但運動量不宜過大。③步行期護理:指導患者進行步行訓練,患者可在平衡杠內進行跨步訓練,或在拐杖輔助下,進行兩點步行訓練,康復期間可使用理療儀器對功能障礙肢體進行刺激。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情況,神經功能采用神經功能缺損量表[8](NIHSS)進行評定,NIHSS量表分值范圍為0~42分,得分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越高。運動功能分別從上肢、下肢、平衡及四肢感覺恢復、關節活動等五個方面進行評價,采用Fugl-Meyer量表[9]進行評定,Fugl-Meyer量表總分為100分,低于50分為嚴重運動障礙,50~84分為明顯運動障礙,85~95分為中度運動障礙,96~99分為輕度運動障礙,得分越高表示運動功能越好。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8周生活質量情況,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量表(QOL-100)進行評價,QOL-100量表共有100個條目,分為六部分構成,每個領域皆按照100分計算,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前NIHSS評分及Fugl-Meyer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觀察組NIH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Fugl-Meyer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神經功能及運動功能情況的比較(分,x±s)
與對照組比較,*P
2.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QOL-100評分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獨立領域及社會領域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QOL-100評分的比較(分,x±s)
3 討論
顱腦損傷患者大部分是由于創傷導致,嚴重時可導致患者死亡,顱腦損傷早期救治除對癥支持治療外,臨床上多忽視了患者功能康復的重要性,從而造成顱腦損傷后遺癥發生率高。研究表明[10],顱腦損傷早期,特別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盡早接受康復訓練有助于神經、運動功能的恢復。
現代康復理論認為,顱腦損傷后的神經元是不能完全恢復至發病前狀態,故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例如運動、感覺、平衡功能等,但是部分神經元可通過外界刺激代償,生成新的神經元[11]。本研究對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通過心理護理、“三管”護理、針對性護理及康復訓練,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觀察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小于對照組,但運動功能卻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這是由于本研究采用心理護理可有效降低患者焦慮、煩躁的情緒,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療及康復訓練,提高患者康復的信心[12]。“三管”護理主要針對患者氣管套管、胃管及導尿管護理,可以起到降低顱腦損傷并發癥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發生的幾率。針對性護理主要是加強患者日常生活護理,針對性地采取護理措施可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康復訓練通過對肢體的運動刺激,加強脊神經后角傳入刺激,反饋性地刺激患者大腦皮層功能重建。此外,通過康復訓練可提高患者心肺功能,改善大腦缺血缺氧狀態,有助于損傷神經元恢復,改善大腦重塑性。楊錦霞等[13]研究表明,早期康復護理還可提高顱腦損傷患者的認知功能。對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過程中還應注意,康復訓練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是護理過程中還應密切關注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研究表明[14-15],部分顱腦損傷患者由于各種并發癥例如壓瘡、肺部感染、骨質疏松、靜脈血栓等影響,不能盡早接受康復訓練,故護理人員也應重點關注并發癥針對性地護理。韓瑜等[15]研究發現,早期康復護理還可以降低顱腦損傷術后后遺癥的發生率,并且還能有效地提高患者神經、肢體運動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中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獨立領域及社會領域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在早期康復護理下預后優于對照組,這是通過對患者肢體訓練、康復技能等多方面進行護理達到的效果,使患者掌握康復技能,在出院后能夠持續鍛煉,改善神經、肢體功能的同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但兩組患者環境領域、信仰領域得分無明顯差異,說明個人對環境適應能力及信仰早在顱腦損傷前就已建立,且顱腦損傷對患者環境領域、信仰領域無較大影響。
關于康復護理的時機選擇問題,部分研究認為在患者病情穩定48~72 h之內應接受康復訓練,病情穩定時應使患者顱內壓24 h穩定在2.7 kPa之內,并且沒有神經系統損害的進一步提示。同時,針對顱腦損傷易癱瘓肢體分布,最早易出現功能障礙的是髖關節、肩關節,故康復訓練中應重點關注髖關節與肩關節的訓練[16]。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有較好的護理效果,可改善神經、運動功能,提高生活質量,簡單易實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錢金明,郭志強.顱腦損傷基礎研究的新進展[J].醫學信息,2015,28(11):343.
[2] 黃純真.重型顱腦損傷治療方法的研究進展[J].中華神經創傷外科電子雜志,2015,1(1):45-48.
[3] 陳映紅,徐從蕊,孫明翠.重度顱腦損傷術后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22):144-145.
[4] 夏玲.重度顱腦損傷術后康復護理新進展[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1):208-209.
[5] 張延齡.實用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214-220.
[6] 東志遠.康復護理在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270-271.
[7] 周艷霞.早期康復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的效果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8):148-149.
[8] 蔡業峰,賈真,張新春,等.美國國立衛生院卒中量表(NIHSS)中文版多中心測評研究――附537例缺血中風多中心多時點臨床測評研究[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1(7):494-498.
[9] 陳瑞全.中文版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最小臨床意義變化值[D].合肥:安徽醫科大學,2015:1-45.
[10] 佘會英,閆保良.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功能障礙恢復的作用[J].河北醫藥,2015,37(16):2529-2531.
[11] 李麗,王琴,李淑君.早期康復護理用于重型顱腦損傷術后偏癱患者的康復效果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7):776-777.
[12] 陳正宏.早期綜合康復治療對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臨床醫學工程,2014,21(3):303-304.
[13] 楊錦霞,章靈芝,蘇燕,等.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神經、運動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32):118-120.
[14] 甘春苗,許劍恒,何照文,等.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神經功能康復的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1):136-138.
[15] 韓瑜,高韌,徐增良.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神經恢復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6):87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