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綜合測評自我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30 16:16:5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三綜合測評自我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三綜合測評自我總結

篇1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893X(2012)02−0044−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程度的推進和畢業生就業方式的轉變,大學生面臨越來越大的就業壓力,再加上“先就業后擇業”思想的影響,相當部分的大學生根本沒有充足的精力和時間來籌劃自己的未來,他們急于找到一份屬于自己的工作,卻很少考慮這份工作到底適不適合自己,其結果往往都是“畢業即失業”或者頻繁跳槽。

毋庸置疑,高校當前所倡導的“先就業后擇業”理念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但作為高校畢業生,如何在就業資源非常有限的當下,選擇一份更加契合自身未來發展的工作,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而言都意義重大。因此,在高校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培養學生主體意識,提高綜合素養,明確和樹立自身未來發展目標,對畢業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開設現狀及問題

國外的許多大學非常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 注重對學生開展心理、能力、個性等方面的測評,學校主管就業部門參照測試結果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有的學校還設有擇業指導專業, 甚至還設立了學科碩士點及博士點。在德國,大學生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了對學生職業定位及人生規劃的整個過程,以提高學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質為根本目標。從入學前的招生咨詢開始,學校就開始指導學生結合自身興趣、特長以及自身素質來選擇學校及專業;在學生入學后,即著手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設計和輔導;同時,注重學生就業前的實用職業能力培訓和綜合素質培訓。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引入我國之后,職業生涯規劃逐漸開始被人們所認識,我國高校進行了有益嘗試。目前,我國許多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有的學校還將該課程歸屬在招生就業部門管理,這為工作開展提供了便利。學校招生就業部門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就業信息,而且還能幫助學生開展職業規劃。這是高等教育改革帶來的成效,也是職業心理學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從當前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看,作為新生事物它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1. 職業規劃指導主體的缺位

在西方發達國家, 職業指導已發展成為一種專門的職業,職業規劃指導工作一般都是由專家來完成。但在我國大部分的高校根本沒有專門的職業指導老師, 有的院校即使有一些,但多數也沒參加過專門培訓,缺乏必要的業務技能。各院系的畢業生就業工作一般都是由黨政干部或輔導員來做,他們是在做學生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時兼做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這種主體上的缺位,一般很難真正為學生提供切實有效的幫助。

2. 職業規劃指導形式單一、內容空泛

許多高校將職業規劃指導狹義地理解為就業指導,大部分還停留在傳統“填鴨式”的課堂授課模式上。還有一種較為普遍的做法就是舉辦專場講座,邀請一些專家或企業老總來傳授相關的就業面試技巧,再有的就是舉辦全校性的職業規劃大賽。

總的來說,在職業規劃指導方面的形式相對單一,內容也比較空泛,真正能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

3. 職業生涯規劃上課時間安排不夠合理[1]

很多高校為圖省事,僅給畢業班學生開展簡單的培訓和就業指導,或者到了大四才給學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或就業指導課程,純粹是將職業生涯規劃當成了解決學生就業問題的救急藥,以期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大學生的求職技巧和職業素質。這樣的應急舉措,時間安排不合理,缺乏系統性,職業規劃指導形同虛設,效果很難保證。

二、改進的對策

1. 要加大宣傳形成共識

高校應充分認識職業規劃對學生的就業及未來發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應加大宣傳力度, 使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這個理念得到普及。學校招生就業部門應向學生做好宣傳動員工作,使學生熱情主動地參與到職業生涯規劃中來。同時還要做好學校之間、地區之間的學習交流,相互借鑒好的做法,更好地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工作上層次、上質量,使之真正成為學生規劃未來發展,確定自身定位的良好載體。

2. 完善高校職業生涯規劃的機構設置與專業化隊伍建設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管理機構可下設在學校就業指導中心,集管理、教育、服務于一體,主要負責大學生職業規劃指導及授課安排等工作,負責解答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題。該機構要充分認識職業生涯規劃工作的真正內涵,創新觀念,提升服務質量。職業生涯規劃的好壞,咨詢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亟需建立一支具有較強專業素質、專業知識及專業能力的咨詢師隊伍。結合目前各個高校自身特色,從事該項工作的隊伍可以結合學校的專業設置來配備具有不同專業背景的咨詢老師。同時還需要對高校輔導員隊伍開展專門的職業規劃指導方面的培訓學習,充分保證教輔工作第一線的教師應具有一定深度的職業規劃知識。

3. 合理安排職業規劃課程教學及課外指導

高校在制定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計劃時,需要合理安排上課時間,確立全程的課程教育體系。[2]具體來說,高校應當重視課程開設的階段性及目標性,不同年級應確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并開展相應的指導。一般地,應力爭在大一第一學期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使得大一新生一進入大學就能通過課堂學習了解職業內容,認識自我,以及職業規劃對未來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結合課堂學習的同時,還可以帶領新生參觀高年級學生的實習基地,了解未來工作的環境及條件;組織新生和高年級學生座談,聽取高年級學生在學習及擇業方面的建議和想法;邀請專家舉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講座;鼓勵學生參加學生社團活動。在大一學期末要求學生撰寫自我總結,深刻剖析在個人能力及認識自我方面的體會。到了大二、大三年級,主要讓學生了解當前社會的就業需求狀況,逐漸學習掌握一些求職技巧,利用多種渠道收集與就業相關的信息,初步確立自己的未來求職目標,并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比較當前自己與所確立目標間的差距,結合目標有的放矢地鍛煉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養。進入大四后,就是具體指導學生實現自身求職目標得階段,即通過各種職業規劃教育指導,使學生順利就業或繼續深造,可督促學生對前三年的準備工作進行總結,檢驗確立的職業目標是否明確,準備是否充分,幫助學生完善求職材料,舉辦就業政策及就業程序等方面的講座等。

4. 構建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測評機制

大學生群體的特殊性決定了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的特殊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不同的個體,開展對其職業生涯規劃的評價,是一項檢驗學生職業規劃合理性以及反饋職業規劃教學實踐成效的重要工作。高校就業指導部門應牽頭組建測評小組,測評小組可以由在職業咨詢、人力資源管理和心理學方面有造詣的專家組成,其主要任務是通過科學的手段就學生的職業能力傾向、氣質類型、人格特征、職業適應性等開展測評并做出解釋,以幫助學生了解自我,為進行自我職業選擇提供參考。[3]為提高測評效率,同時也為適應普遍性原則需求,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測評最好是能建立一套測評系統。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測評系統的開發是一項有著重大實際意義的工作,同時也是一項艱巨繁雜的任務,需要從大學生自身實際特點出發,兼顧專業性、實踐性和經濟性等各個方面。

參考文獻:

[1]布茂勇,唐玉琴.構建高校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J].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3):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