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合同范文
時間:2023-03-17 14:46: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在線合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然而,在最關鍵的某些領域,線下、面對面仍是必經環節,比如電信和銀行等行業的開戶業務,以交易或者合作為基礎的契約簽署……仍然無法順利跨入“互聯網+”的大門。
“阻礙這些行業進入互聯網的最大障礙并不是技術。”買賣網CEO曹暉告訴《t望東方周刊》,在傳統商業行為越來越多地接入互聯網平臺的同時,傳統交易規范卻沒有隨之完善地嵌入互聯網體系,“能否在網絡上形成一套有規可循、有法可依的商業規則,是互聯網經濟能否繼續向深水區前行的一項重要挑戰。”
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在線合同已經贏得部分投資機構的青睞,比如買賣網近日再次獲得2000萬元投資,累計融資達到5000萬元。 統計顯示,互聯網金融類投訴九成以上來自網絡支付。近日,中國人民銀行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簡稱《辦法》),對網絡支付進行了規范
矛盾中的需求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5年上半年,中國網民規模已經達到6.68億。艾瑞咨詢的報告也顯示,2014年中國網絡經濟營收規模達到8700億元,預計到2017年,互聯網經濟的規模將超過1.7 萬億元。
如此大規模的互聯網經濟,涉及的交易或者合作契約仍多是通過紙質合同簽署和實現的。“互聯網帶來的利好首先是便捷性。在互聯網經濟時代,契約雙方仍然需要見人、見面、見證件才能簽約,顯然這是個悖論。”曹暉說。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部署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多項舉措。這個被業界稱為“電商國八條”的意見中,從政府層面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推廣電子合同應用的要求。
最近幾年一直處在輿論風口浪尖上的在線小額借貸平臺是較早應用在線合同的行業之一。
“互聯網金融交易基本都在線上進行,通常不會簽署紙質契約,而是一份在線的電子協議替代。當然很多平臺的合同文本并不嚴謹,而且一旦出現問題可以隨時在后臺更改。”在線簽約平臺法大大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法大大”)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法務官、律師梅臻告訴本刊記者說,合同雙方很難維護自己的權益,也破壞了契約本應有的嚴謹性和權威性。
據統計,2015年上半年,中國P2P平臺數量近3000家,成交額高達數千億元。在數、量齊增背后是一系列遭受詬病的狀況:提現困難、霸王條款、債權糾紛甚至平臺跑路,等等。根據《北京晚報》2014年8月的報道,一家名為“龍華貸”的在線小額貸款公司上線一天之后即“跑路”。
對P2P平臺的用戶來講,一份在線協議的簽署就是在網頁上點擊“同意”。用戶除了有一份付款給平臺方的記錄,手里通常不會有其他有力的追償證據。“當涉及維權和時,往往由于缺少證據,用戶維權面臨的將是立案難、取證難等一系列問題,訴訟的結果就很難判斷了。”梅臻解釋。
矛盾往往意味著需求。“在這樣的局勢下,互聯網經濟中亟需一份簡單、方便,又符合國家法律法規的在線締約服務。”曹暉告訴本刊記者,這樣可以契合互聯網的便捷特征,也會為相關締約方節省大量費用。
電子的簽約室
據梅臻介紹,10年前國外就有一些企業開始提供在線簽約服務,比如美國的電子簽名平臺DocuSign2004年就在這一領域進行探索,首先發明了電子簽名技術,目前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簽約技術和流程。
隨著電子簽名技術的成熟,電子合同對締約雙方來講都有了維護權利的技術基礎。早在上世紀90年代互聯網剛興起時就有人提出了電子合同的概念,但因為缺乏技術基礎和權益保障,當時只是停留在概念階段。
“最大的問題是出現糾紛后難以舉證,比如口頭合同也是國家法律認可的合同形式,但沒有公司簽約會使用口頭合同,即使錄音也很容易被篡改,電子合同之前一直難以替代紙質合同也是一樣的道理。”曹暉說。
在西方電子簽名技術和應用的影響下,中國的一些企業已經再次在該領域開始醞釀和嘗試。2014年,中國的電子簽約開始在一些類似買賣網等第三方簽約平臺上得到突破。
第三方簽約平臺所提供的服務,是用成熟的技術和規范的流程讓電子合同具備與紙質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電子簽名的作用就相當于紙質合同中的簽字蓋章,由于國內的普及率還不高,不少人認為電子簽名就是手寫板簽名的電子化。”梅臻說。
電子簽名的核心是一份由國家指定的CA機構(證書授權中心)頒發的數字證書。每個CA機構頒發證書時都會核查申請對象的資料以確保真實性,所以數字證書可以用來代表網絡主體的身份。銀行機構發放給用戶的U盾實際上就是電子簽名的一種形式。
通俗地講,簽約平臺通過采用國家認可的一系列技術,同時實現了電子合同簽署過程中簽署主體身份的真實有效、簽署時間的客觀真實以及合同傳輸及保管過程中的不可篡改,確保了在線簽署的電子合同具有與紙張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
對用戶來說,在登陸第三方簽約平臺后,一旦通過實名認證,就會獲得一個與個人身份綁定的數字簽名證書。借助數字簽名證書,就可以在線發起或參與簽署合同。當合同簽署之后,用戶可以隨時進行在線查閱和調用。
第三方簽約平臺的締約流程多是相似的。合同雙方在平臺上通過身份驗證后進行簽約,企業或者個人的每個注冊賬號都有一間專屬的電子簽約室,合約發起方首先將合同上傳至電子簽約室,經數字簽名簽署后發送給合約的另一方,對方在簽約室接收合同并用同樣的方式簽署后,合同開始生效。
“簽署完畢的合同締約雙方均可以下載保存,平臺會進行備份。如果日后有糾紛,平臺將會作為合同簽署時的見證者,隨時提供驗真報告。”曹暉說,這樣就再次保障了合同避免被篡改的問題。
接入瓶頸
在網絡實名制尚未普及的大背景下,為解決簽約雙方身份的真實性問題,國內各個平臺都進行了相應的探索。買賣網就聯合相關部門共同研發了通過手機掃描二代身份證來驗證身份的技術。“法大大”則接入了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提供的網絡身份識別系統對用戶身份進行線上的驗證。
數字證書的頒發機構通常不會針對個人頒發證書,而是由有需求的企業向CA機構申請,再根據需要進行發放。
另外,數字證書的發放以及帶有數字證書功能的電子簽名并不是免費的。“根據申請數量的不同,支付的費用也有所不同,這是目前簽署電子合同最大的一項成本。”梅臻說,分攤到用戶身上的成本并不高,通常一份電子合同在幾元到幾十元之間。
“在法律層面上,中國有《電子簽名法》,《民事訴訟法》也認可了電子證據,電子合同作為有效電子證據在法律上是具有同等效力的。”梅臻說。
契約的簽署與社會誠信的環境息息相關,西方很多國家商業市場成熟,同時還有完善的征信體系作為保障,經常一封電子郵件就能完成數百萬元的交易,而中國的環境目前還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所有技術環節都已經打通,如何落地接入有需求的應用,是這個階段的難點。”曹暉說。
亂象叢生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可能成為電子合同落地應用的突破口。“P2P行業跑馬圈地的節奏在放緩,有長遠打算的企業都希望通過增加信用度來吸引客戶。”梅臻說,8月初就有近10家P2P平臺與“法大大”簽約,引入第三方在線合同的簽署服務。
篇2
一、再保險合同性質的理論爭議
合伙合同說。有學者認為再保險合同為合伙合同。首先,該說認為再保險合同是基于原保險合同將其承擔的巨大風險分散出去從而保障自身經營為目的而產生的。再保險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對于原保險合同的標的具有利害與共的關系,這和合伙中的共收益、共賠償相似。其次,基于原保險合同的約定,保險事故發生后,原被保險人可以直接向原保險人主張賠付保險金,這也和合伙中的債權人可以向合伙中的當事人主張債權相似。再次,在再保險合同中,當事人雙方可以根據合同約定以比例再保險方式或非比例再保險方式,劃定原保險人和再保險人各自所承擔的責任,這也和合伙中根據雙方出資的多少而承擔與之相應的責任類似。
保險合同說。有些學者從再保險合同內容的角度進行觀察時,得出再保險合同是保險合同的結論,但究竟為何種類型的保險合同還有以下不同觀點:
1.保險合同等同說,即同種保險說、繼承說。此說認為:再保險合同是基于原保險合同分散風險的目的而產生的,所以再保險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與原保險合同密切相關,再保險合同的性質也應與原保險合同的性質相同。如陳繼堯先生所說的:“如果原保險合同是財產保險合同則再保險合同為財產保險合同。原保險合同是人身保險合同則再保險合同是人身保險合同。因為其保險標的并未改變。”[1]在英國的一個判例中,法官霍夫曼認為再保險合同不是一個對原保險人潛在責任或賠償的保險,它是再保險人和再保險被保險人之間一個獨立的合同,該合同中的保險標的與原保險中的保險標的相同。[2]
2.財產損失保險合同說。該說認為,原保險人基于分散風險的需要而將自己所承擔的責任向再保險人做進一步的分散,所以再保險合同的標的是原保險人所分擔的損失。當合同約定的保險事故發生時,原保險人基于原保險合同即應向原被保險人履行合同義務。而再保險人就要填補原保險人所受到的財產損失,這和約定保險標的發生保險事故而受到損失,則由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的財產保險合同并無二致。
3.新型保險合同說。保險法將有關再保險的規定放在保險合同總則部分,所以有學者認為這是將再保險界定為一種不同于原保險的類型。“在再保險法律關系中,原保險人轉嫁了風險,再保險人取得了再保險費,雙方通過共命運等條款的約定,再保險人在其利害關系范圍內與原保險人同命運,這種法律關系不同于原保險中的任何險種。”[3]基于這種觀點,再保險合同應為獨立于保險合同基本分類之外的一種特殊保險合同。但因為原保險合同與再保險合同的密切關系,所以再保險合同可適用原保險合同的相關規定。[4]
4.責任保險合同說。該說認為,再保險合同是以分擔原保險人向原被保險人的賠償責任而產生的,其標的是原保險人的賠償或給付責任。再保險合同的保險事故不是原保險合同標的的毀損或滅失,而是原保險人對被保險人損失補償或賠償責任的發生,是保險合同約定的保險責任范圍內的責任事故。[5]如梁宇賢先生所言:“再保險契約之法律性質惟以責任保險契約說為通說。蓋再保險,系以原保險人,基于原保險契約所負責任為對象之保險,性質上屬于責任保險之一種,有關再保險契約之事項,可適用責任保險之規定。”[6]
二、再保險合同性質爭論的評析
合伙合同說。如前所述,盡管再保險合同在經濟職能、危險分擔、利益取得等方面與合伙合同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再保險合同不是合伙合同。根據我國民法通則和合伙企業法的規定,合伙的法律特征是當事人共同出資,共同經營,共同盈利、共擔風險。而再保險合同只是原保險人將自己所承擔的保險責任中的一部或全部轉由再保險人承擔的一種分散風險的方式,可以是臨時的,也可以是較長期限內的。再保險合同的當事人之間沒有共同出資,也沒有共同經營的目的,更不能在相互之間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并沒有形成嚴格的利益共同體,所以將再保險合同定位為合伙合同是不恰當的。
同種保險合同說。同種保險合同說看到了再保險合同源于原保險合同,兩者關系密切的特征,卻忽略了再保險合同與原保險合同的諸多不同之處。1.標的不同:再保險合同的標的是原保險人所承擔的保險責任,意義在于原保險人因為支付了保險賠償金受到損失,再保險人要填補此部分損失,而原保險合同的標的是財產及其有關利益,或者被保險人的人身或利益。尤其是人身保險合同以保險人承擔風險的人身或者人格利益為標的,具體表現為被保險人的壽命或身體,不以填補損害為目的。2.保險利益不同:原保險合同的保險利益由積極的保險利益與消極的保險利益兩部分組成,因為原保險人是為了避免其承保的標的因危險事故發生可能造成的損害而與再保險接受人訂立再保險合同,所以再保險合同都是以消極的保險利益為成立基礎。[7]3.保險事故不同:原保險合同承保的是特定意外事故發生時對原投保人所造成的損害或給付,而再保險合同以原保險人的賠償或給付責任的發生為承保事故。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僅看到再保險合同的從屬性卻看不到其獨立性,并不足取。
財產損失保險合同說。如果把再保險合同定位于財產損失保險合同,則原保險人向再保險人請求賠付保險金的權利會受到原保險人實際向被保險人支付保險賠償金的時間和數額的限制。如果原保險人因為清償不能未向被保險人支付保險金,那么原保險人因此也沒有實際損害發生,再保險人即沒有義務向原保險人支付再保險金。這樣既不利于保護原被保險人的利益,也沒有起到再保險應有的分散原保險人承擔風險、擴大承保能力的作用。[8]此說與國際上通行的有利于保護被保險人原則相悖離。
新型保險合同說。新型保險合同說看到了再保險合同與原保險合同內容的不同之處,但是能否將再保險合同做保險合同基本分類之外的另一種分類,是一個尚待探討的問題。
筆者贊同以下觀點:再保險合同以原保險人所承擔的保險責任為保險標的,的確不同于人身保險的標的,但與財產保險的標的卻是一致的。所以依照保險的基本分類,再保險應當屬于財產保險的范疇。[9]
轉貼于
三、責任保險合同說的合理性及其理由
對以上再保險合同性質的不同學說進行分析之后,筆者認為,各種觀點雖都有其合理之處,但是也都只是看到了再保險合同的一個方面,并沒有對再保險合同的整體給予系統把握。筆者認為在對再保險合同性質的認識問題上,應將保護原被保險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時也要兼顧保險人的利益,從而使各方的利益能夠取得相對平衡。所以筆者傾向于將再保險合同性質定位于具有責任保險合同性質的合同。理由如下:
就再保險標的而言。再保險合同的標的即再保險合同的客體,是指原保險人與再保險人之間權利、義務所共同指向的對象。在原保險合同是財產保險合同的情況下,標的是可能造成損失或者損害的某種財產或者是保單持有人所投保的某種可能承擔的責任。在原保險合同是人身保險合同的情況下,保險標的是被保險人的人身或其利益。而無論是財產保險還是人身保險,再保險人并非直接對原保險合同的保險標的的損失給予補償,而是對原保險人所承擔的損失賠償責任給予補償。這種補償方式和責任保險相類似。
就再保險目的而言。再保險合同是基于原保險合同中原保險人欲將其所承擔的責任分擔出去而與再保險人簽訂再保險合同分散風險的一種方式,同時再保險的存在也增強了原保險人的償付能力,加強了對原被保險人的保護。再保險是為了彌補原保險人因為對原被保險人的賠付所受的損失的一種保險。而責任保險同樣是以原保險人對第三人所付的賠償責任為標的,所以再保險合同可歸類于責任保險合同。有的國家為避免實務上的麻煩,明確規定再保險合同具有責任保險合同的性質,可以適用責任保險的相應規范,[10]如韓國商法典的規定。[11]
對原被保險人的保護而言。關于再保險合同的兩種解釋(補償性保險合同和責任保險合同),在合同本身沒有明確相反規定的情況下,法院傾向于將保險合同解釋為責任保險合同,而不是補償性保險合同,因為將再保險合同解釋為補償性合同,則設置再保險制度保護原保險人在喪失清償能力時對原被保險人加以保護的作用就形同虛設了。此時如果原保險人喪失清償能力,進而沒有能力償付被保險人的索賠,那么,再保險人就沒有義務償付保險金了。所以,將再保險合同解釋為責任保險合同有利于原被保險人,因為這種解釋可以更有效地保護被保險人免遭不能清償之苦。[12]再保險合同與責任保險合同的區別。
第一,給付時間不同。保險事故發生后,再保險接受人就應向原保險人給付保險金;而責任保險中保險金的給付必須在保險事故發生后,被保險人對第三人賠償后,保險人才須向被保險人支付保險金。第二,給付條件不同。保險事故的發生是再保險人支付保險賠償金的唯一條件,而不論發生原因及原被保險人是否有充分的損失補償請求權;而在責任保險合同中,被保險人必須負有向第三人支付保險賠償金的法定責任,且被保險人已向第三人支付的情況下,保險人才得向被保險人賠償保險金。第三,被保險人不同。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往往是制造責任保險事故并依法應當對受害人承擔法律責任的人,即被保險人為加害人;而在再保險中,被保險人為原保險人而非加害人,正如有學者所認為的:“衡量責任保險與非責任保險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責任保險的被保險人為依法應負賠償責任之人(加害人),但并非災害的直接發生對象(受害人)。”[13]
注釋:
[1]陳繼堯:《再保險實務研究》,三民書局1976年版,第74頁。
[2]Charter,Re-insurance Co.Ltd.v.Fagan,1997.轉引自陳欣:《保險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頁。
[3]李玉泉主編:《保險法學—理論與實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80頁。
[4]桂裕:《再保險實務研究》,三民書局1969年版,第69頁。
[5]張洪濤、鄭功成主編:《保險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77—378頁。
[6]梁宇賢:《商事法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94頁。
[7]潘秀菊:《保險法精論》,香港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第210頁。
[8]鄒海林:“試論再保險合同的基本問題”,載《中南政法學院學報》1996年第5期。
[9]覃有土:《保險法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23頁。
[10]鄭玉波:《保險法論》,三民書局1992年版,第59頁。轉引自溫世揚:《保險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9頁。
[11]韓國商法典第726條規定:有關責任保險的規定,準用于再保險合同。
[12][美]約翰·F·道賓:《美國保險法》,梁鵬譯,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93頁。
篇3
【關鍵詞】核輻射 監控系統 應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放射源在各個行業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放射源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因此我們必須加大對放射源的監控力度,防治其因泄漏或者是丟失,而危及到人們的健康安全。
1 整體設計思路
采用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統的用戶管理平臺,GIS 系統不僅能為核輻射在線監控系統提供應用程序的接口,還可以對核輻射在線監控系統提供掛接地圖以及與地圖相關的各種服務功能,如地圖的基本操作查詢(縮放、移動、編輯、點選、增加或刪除標注、控制地圖涂層以及地圖輸出等)、多媒體展示、最優路徑分析規劃、在線監督管理、信息查詢以及應急調度等。核輻射在線監控系統通過 GIS 系統可以方便的搜索到存在核輻射的單位位置, 查看單位的基本信息以及核輻射的數量分布和種類。 因此核輻射在線監控系統是基于 GIS 管理監控綜合業務平臺, 環保部門可以通過該平臺了解放射性企業和放射性場所的實時情況。
本系統建設強調緊密結合實際,立足先進技術,使系統在體系架構、運行高效性等方面具備國內領先的地位;在保證目前需要的前提下,還要滿足未來發展的需要,為將來在本系統上擴展其他系統提供一個優良的平臺、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系統建設盡量采用成熟的技術和工具,不過分強調標新立異,同時充分考慮在容量、處理能力、數據庫、通信能力、產品升級、系統平臺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擴充性和靈活性。
2 數據采集及監控拓撲設計
數據網絡傳輸由數據網關來完成,數據發送方式為TCP數據包。可根據數據的緊急程度(正常數據、報警數據)決定數據發送的時間間隔。
數據網絡傳輸由數據網關來完成,數據發送方式為TCP數據包。可根據數據的緊急程度(正常數據、報警數據)決定數據發送的時間間隔。數據通信服務器完成數據的接收、處理、入庫等工作。數據通信服務器上運行數據接收程序,接收數據網關發送的TCP數據包。對數據包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完成入庫工作為了保證數據庫的效率,對入庫數據區分緊急程度,對于報警數據直接入庫,保證報警的及時響應;對正常數據批量進行入庫,保證數據庫的效率。環境X、Y輻射在線監測儀(中繼主機)主要用來接收環境輻射探測器測量的值,并通過顯示屏將數值顯示出來。同時可以以有線或者無線的方式將數據傳往監控中心。增加了外接有線(RS485)或433M無線探測器的功能,滿載最多可以連接犯路,實現了一機多探頭的工作模式,無線工作方式方便現場安裝,節省布線費用,降低系統成本無線X、Y射線探測報警器主要用來對X、Y外照射空氣吸收劑量率的測量和實時報警,提醒工作人員核輻射或射線裝置己處于工作或泄漏狀態,從而保護工作人員的安全。采用單片機作為數據處理單元,智能化功能及模塊化設計。可通過標準串行通訊接口、433MHz無線傳輸方式,配套專用軟件與計算機連接傳輸數據。可存儲12個月的歷史記錄,設有報警功能,報警閾值可任意設置,當劑量率超過所設定閾值時儀器會用聲光方式給出就地報警信號。
3 軟件系統功能設計
地圖基本操作、定位監控、廠區地圖、區域越界報警(輻射源防盜)等功能。地圖、輻射劑量數據、視頻三者聯動。定位監控可在地圖上直觀監控每個核輻射的狀況,包括:源總量、報警數量、源的輻射劑量數據、視頻狀況等。網絡中心設置流媒體服務器,實現數據的復制轉發,提高網絡利用率:視頻資料通過存儲服務器進行存儲,存儲周期滿足30天,監控中心設置管理服務器統一管理前端視頻與用戶。廠區地圖,作為傳統地圖的有益補充,在傳統地圖無能為力的情況下,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讓用戶更能直觀、清晰的了解情況。
實現設備及核源的信息化管理,型號、入庫使用信息詳盡完善的系統管理,包含:用戶管理、角色管理、授權管理、系統操作日志。授權可以做到角色、用戶授權,還能做到更細粒度的也無級別授權。重要業務操作,系統會記錄全部操作日志。
4 核輻射在線監控系統的作用
核輻射在線監控系統的運用能有效提高環境監管部門對核輻射的監督控制,在核輻射出現輻射波動時及時的反饋并處理,以保障核輻射相關安全控制設施的運行正常,讓核輻射的輻射劑量維持在正常范圍中,而且核輻射在線監控系統因為全天無停休的運轉,能對核輻射企業起到警示作用,避免企業因為僥幸心理而使得核輻射危害環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 再者,核輻射在線監控系統的相關監控設備屬于智能化設備,能實時、連續性的收集核輻射的數據信息,并對輻射劑量的達標率統計更為精確,能有效控制核輻射。
5 結語
核輻射在線監控系統以數據中心為基礎, 是多種監督控制方式的集成,其利用 GIS 系統了解掌控核輻射的實時情況,并實施多級別的用戶權限管理以提高環保部門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促進核輻射的監督管理效率,讓環保部門對核輻射的安全管理工作落實到位,保障核輻射相關的安全控制設施運行正常,加強對突發的輻射事件應對能力,確保環境的安全,值得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馬艷,韓佳,馬號理.無線網絡輻射監測系統的研究[J].廣西輕工業,2011,08:114-115.
[2]蔣東,王仁波,沈克鎮,高之鵬.基于MSP430和LcoRE6的無線輻射監控系統設計[J].電子元器件應用,2011,11:48-49+53.
篇4
關鍵詞:3G;在線計費系統;綜合賬務計費系統
中圖分類號:TP311.5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1) 10-0000-01
Analysis of Hebei Unicom Online Billing System Design
Li Dan
(China Unicom Hebei Branch,Shijiazhuang050000,China)
Abstract:At present,China's telecom operators are being played out between the fierce battle for 3G market.In the 3G business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 among the integration of real-time billing support is the most central issue,China Unicom billing system,tents target architecture must support the integration of 3G mobile services,and must support inter-network,cross-platform billing demand.
Keywords:3G;Online billing system;Integrated billing billing system
一、研究背景
隨著通信產業內部競爭的日益激烈,通信業務市場日趨飽和,用戶跳網可能性不斷增加,傳統語音業務產生的ARPU值逐漸減少,欠費風險一直居高不下。對中國聯通而言,面對激烈的競爭,一方面需要通過提高服務保留現網用戶,一方面爭取用戶使用3G業務,以新業務吸引新用戶,才有可能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因此,建立一個能夠支持市場推廣的靈活計費需求的新的在線計費系統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
二、河北聯通在線計費系統需求分析
(一)預付費用戶計費現狀
1.準預付費計費現狀。中國聯通河北分公司基于現有的綜合賬務計費系統,通過話單采集提速,及時對用戶使用事件進行計費,對部署在離線計費系統地預付費用戶進行準預付費計費。
2.智能網計費現狀。目前河北聯通智能網用戶已開通全部增值業務(除麗音業務),除語音、短信及部分增值業務信息費采用實時計費控制方式外,其余業務的計費均采用了準實時的方式。
(二)問題分析
當前的預付費業務的實現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兩大問題:
(1)由IT支撐系統實現的準預付費用戶無法在線計費,因而產生欠費問題,需要加以風險控制。(2)由智能網實現的預付費用戶無法使用各類靈活的套餐,對數據業務的支持也差強人意,同時,這種方式也無法根據市場情況快速進行適應,因而產生了大量業務發展的問題。
綜上所述,現階段對中國聯通而言,需要建設能夠滿足聯通實際需求并且遵循3GPP標準的在線計費系統,該系統同現有的綜合計費賬務系統共同組成中國聯通的計費功能域,通過在線計費系統實現在線計費、費用控制及預付費用戶的賬戶余額管理,通過綜合計費賬務系統完成離線計費、后付費用戶的費用控制、賬務處理。在線計費系統和綜合計費賬務系統的有機結合將為中國聯通發展預后付費業務提供有效支撐,并為后續預后付費業務的融合提供必要的技術基礎。
三、河北聯通在線計費系統的設計
(一)河北聯通OCS目標架構
通過在線計費系統(OCS)的新建和計費域現有系統的整合改造,構建全省集中的支持預后付費融合、全業務融合的融合計費體系。
通過建設河北聯通OCS系統,完成如下目標:
1.目標用戶群。基于對河北聯通的用戶群特點和計費系統的功能特性進行綜合分析,綜合計費系統主要面向世界風用戶、WCDMA后付費用戶及其他后付費用戶,OCS主要面向所有標準產品的預付費用戶和部分高風險的準預付費用戶,包括新勢力用戶、如意通用戶和WCDMA預付費用戶。
2.業務目標。(1)滿足標準產品支撐需求。(2)WCDMA(3G)業務發展需要。
(二)河北聯通OCS設計方案
1.語音業務計費設計方案。SACP和OCS之間采用DCC協議。對部署在OCS上的用戶,在HLR上應該將CS域的簽約信息設置為預付費用戶,并將計費點設置為新建的SACP。2.點對點短信業務計費設計方案。由于智能網將長期存在,因此對于短信中心除了對預付費用戶觸發到OCS系統外,還需要對原有智能網用戶的計費請求觸發到智能網系統。短信中心根據用戶簽約信息和計費點信息,將智能網用戶的計費請求觸發到PDSCP,對OCS用戶的計費請求觸發到OCS,對于后付費用戶則生成原始話單傳遞給Billing系統。3.數據業務計費設計方案。在HLR中,將智能網用戶的CC參數中的預付和后付屬性標記為后付屬性,OCS用戶的CC參數中的預付和后付屬性標記為預付屬性。當用戶使用分組業務時,SGSN從HLR獲得用戶為預付費還是后付費屬性,并通過GTP協議傳遞給GGSN。對于OCS用戶,GGSN觸發DCC請求到OCS系統。對于智能網用戶和后付費用戶,GGSN對這些用戶直接出話單,話單被綜合采集系統處理后送給Billing進行批價處理后到SCP進行扣費。OCS系統對OCS用戶的數據業務進行正常的實時計費。4.增值業務計費設計方案。由于智能網將長期存在,因此對于增值業務平臺除了對預付費用戶觸發到OCS系統外,還需要對原有智能網用戶的計費請求觸發到智能網系統。對于省內即將建設的VAC系統,及時建設完成后,仍然有很長的時間段內,無法實現現有的增值業務系統全部連接到VAC系統。因此OCS系統建成后,為了實現對用戶使用的業務進行計費,需要采用必要的過渡方案。
四、結論與展望
(一)結論。傳統的計費系統由于受到“煙囪式”網絡的影響,條塊分割,分散運行在不同的系統中,在預付費靈活性上有很大欠缺,建設和維護成本也相當高昂。可見,傳統的計費方式已經越來越滿足不了運營商的實際需求,網絡的融合發展迫切需要融合的計費系統進行有力支撐。更先進的在線計費OCS與融合計費是電信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二)展望。移動通性的飛速發展,新的業務需求必將層出不窮,在線計費系統必須具備開放性和可擴展性,通過不斷的開發提升功能,適應新形勢下預付費和后付費融合計費,語音和數據的融合計費的需求。因此,在線計費系統的開發設計還有待于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江東,馬躍.計費系統現狀和下一代計費系統[J].通信世界,2003
篇5
關鍵詞:顯失公平主觀要件客觀要件
一、顯失公平制度是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在合同法中的體現,其在保險合同中的適用有其特殊性
本文通過實際案例加以說明,案例如下:原告煙臺市富興水產實業公司與被告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煙臺分公司在企業財產保險合同中約定保險責任為:災難性海潮、海嘯造成對蝦流失及惡劣氣候致使對蝦缺氧死亡。賠償處理按《對蝦養殖保險每日賠付數額表》計賠。在合同約定的保險期限內發生了險情,原被告雙方對于對蝦絕產損失的賠償發生了糾紛。原告認為,被告按照保險合同中約定的計賠方法賠償顯失公平,該賠付依據的《對蝦養殖保險每日賠付數額表》已經廢止。請求法院對此民事行為予以撤銷,要求按中國人民保險公司該省分公司1993年《對蝦養殖成本保險條款(試行)》規定的賠款計算方法賠付對蝦保險賠付款及延期付款違約金。被告答辯認為原告與其簽訂的保險合同是企業財產保險合同,不是對蝦養殖保險合同,因此雙方才有特別約定。最終法院做出了顯失公平的確認,并支持了原告訴求,判決被告按《對蝦養殖成本保險條款(試行)》的計賠方法賠償原告保險損失款。
本案爭議的焦點是本案保險合同中的特別約定條款是否顯失公平的認定。關于顯失公平合同的認定是我國《合同法》制定過程和司法實踐中一個極為重要的疑難問題。本文將結合本案對合同法中的顯失公平制度及其在保險合同中的應用作一闡述。
1.顯失公平制度的概念及其目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2條規定: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包含有顯失公平條款的合同即為顯失公平合同。我國《民法通則》第59條規定:“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一方當事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變更或者撤消。《合同法》第54條規定:“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消。這就是顯失公平制度。
顯失公平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證合同雙方在完全自愿、平等的基礎上完成交易行為,督促人們遵守誠實信用原則,訂立和履行合同,同時賦予交易中遭受不公平損害的一方以撤消或變更合同的請求權利,維護交易的公正性。
2.顯失公平合同的認定
顯失公平制度的正確適用關鍵在于顯失公平合同的正確認定。如果顯失公平合同認定不正確,必然導致顯失公平制度的錯誤適用,從而出現社會公權對私法關系的干涉,破壞了交易秩序的穩定和交易安全。
顯失公平合同應同時具有客觀要件和主觀要件。即,顯失公平合同客觀上除了雙方權利和義務嚴重不對等、利益顯著不平衡外,還應包括主觀上一方是否故意利用其優勢或另一方的無經驗。
(一)顯失公平合同的客觀要件
第一,雙方利益不平衡。在判斷有關利益是否平衡時要特別考慮到當事人的意愿、供求關系、交易習慣等各種因素。如,在贈與合同中,贈與人與被贈與人雙方利益明顯不平衡,但當事人是出于自愿,就不能認為贈與合同構成顯失公平合同。又如,合同訂立后,市場行情發生變化,價格發生漲落等,此時,當事人不能以顯失公平為由而要求撤消合同。第二,利益失衡是嚴重的。嚴重程度應該超出了社會公平觀念所能容忍的界限。
(二)顯失公平合同的主觀要件
第一,獲利方具有故意的主觀過錯。即訂立合同的一方具有優勢或利用對方無經驗等而與對方訂立顯失公平合同的故意。這種主觀狀態表明行為人背離了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第二,利用優勢。如壟斷,是一方利用經濟上的優勢,從而使對方難以拒絕對其明顯不利的合同條件。但是,如果受損失的一方僅能證明對方因供求關系中的優勢,而提出不合理的價格條件,則不構成顯失公平的主觀要件。因為在競爭的條件下,供求關系本身是不斷變化的,此種變化是一種交易風險,很難說是哪一方利用了優勢。第三,利用對方沒有經驗。在訂約過程中,訂約雙方都應向對方告知、說明有關權利和義務以及影響對方做出是否簽訂合同決定的有關事項,這也是誠實信用原則的要求。
另外,在主觀要件上,有人主張包括“輕率”。筆者認為不妥。首先,市場競爭無時無處不在,交易主體負有一定的注意義務,輕率訂立合同表明對自身的利益不重視、不維護,法律也沒有必要保護之。其次,顯失公平制度在于保護經濟上的弱者,而輕率訂立合同者未必都是弱者,卻很可能是權力的濫用者和秩序的破壞者。再次,輕率在主觀過錯程度上與無經驗不同,后者也非前者所致,反之亦然。
二、顯失公平制度在保險合同中應用的特殊性
任何合同的簽訂都要求合同當事人必須遵守誠實信用原則,而在保險經營活動對誠實信用原則要加以強調,要求保險合同當事人遵守最大誠信原則。所以,顯失公平制度在保險合同中的應用必然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獲利方甚至因過失過錯也構成顯失公平合同的主觀要件。投保人因過失未告知和陳述(客觀上不知的契約善意除外)、保險人因過失未說明都構成顯失公平合同的主觀要件;保險人對保險合同的標準條款和免責條款應及時提請投保人注意,否則也可認為是利用了對方的無經驗;由于保險合同條款較為復雜,專業性強,一般投保人或被保險人不易理解與掌握,在訂立保險合同時有些投保人往往不耐煩,輕率就簽訂了保險合同。為了保護經濟上的弱者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保險人利用投保人的“輕率”也構成顯失公平合同的主觀要件。
以上三點都可從我國《保險法》中找到依據。如,我國《保險法》第十七條規定:“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應當向投保人說明保險合同的條款內容,并可以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保險法》第十七條同時還對投保人故意或者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情形做出了相應的處理規定(如,保險人可以解除保險合同、不承擔保險責任等)。可見,保險人的說明義務和投保人的如實告知義務已經是法定義務,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法定義務只有作為和不作為的區別,對不作為則沒有故意或者過失的區別。而且,負有法定義務的一方,同時負有舉證責任。
三、對案例及其判決的分析研討
被告抗辯的理由不能成立。被告稱:該對蝦保險是“企業財產保險”,而非對蝦養殖保險。該理由不能成立:一是保險責任是對蝦的流失和死亡風險,對蝦的死亡保險應屬養殖保險范疇;二是約定賠償處理按《對蝦養殖保險每日賠付數額表》計賠,可以確定該“流動資產”項的保險確是養殖保險;三是固定資產項按2‰收費,而對蝦和餌料項按7%收費,企業財產險的收費標準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達到7%,因對蝦養殖保險風險太大才有可能。所以,該合同是企業財產保險合同和對蝦養殖保險合同的合一。
特約條款是否顯失公平。這是本案爭論的焦點。保險費率與保險責任應是對稱的,但是,以本案新舊兩種辦法計算的賠付結果相差88萬元之巨,可見保險合同雙方的利益不平衡,而且利益失衡十分嚴重,符合顯失公平的客觀要件。根據負有法定義務的一方,同時負有舉證責任的原則,如果在保險合同訂立當時,保險人能舉證說明對新規定收費老規定賠付的做法已經向投保人做了充分的明示說明,那么,顯失公平的客觀要件不存在,從而法院可以認定特約條款沒有顯失公平,合同的內容反映了當事人雙方真實意思,依契約自由原則,對保險人所主張的賠付計算辦法就應予以支持。反之,顯失公平的客觀要件存在,法院可以認定特約條款顯失公平,對原告撤消特約條款的主張予以支持。顯然,本案的裁判方向是正確的。
判決結果值得商榷。依《民法通則》第60條規定,只有在民事行為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的效力的情況下,其他部分才可仍然有效。就保險合同來說,當事人關于賠付內容的約定是合同的根本內容,這一部分無效,其他部分也就不能繼續有效。因此,在本案中法院在撤消當事人關于賠付的特別約定條款后,仍認為保險合同有效,而依據其他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的保險條款決定保險人一方的賠付義務,這樣的判決結果值得商榷。
判決參考。由于被撤消的民事行為自始無效,因此,為平衡雙方的權利義務,考慮到合同約定按《對蝦養殖保險每日賠付數額表》計算賠償為雙方在訂立合同時認可,保險人也應按此賠償法所相應規定的收費標準收取保費,方為合理。故判決被告按此表計算賠償額,并按此表相應的收費標準重新計算保費,退還向原告多收的保險費并支付利息。
綜上所述,合同自由原則只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則之一,顯失公平制度是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在合同法中的體現,反映了誠實信用原則和公平原則對合同自由原則的限制;另一方面,它也保證了真正的合同自由原則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林寶清.保險法原理與案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郭明瑞.論合同自由原則—兼評一起保險合同糾紛案件[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7
3.崔廣平.也論合同自由原則的地位[J].四川三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
篇6
[關鍵詞]:無因管理,保險利益,財產保險合同,人身保險合同,責任保險合同
一、關于無因管理的認識
在羅馬法中有一句格言:“干涉他人之事為違法”。但也正是在羅馬法時代,無因管理被列為了準契約,視為債的發生依據之一。《法國民法典》沿用此分類,該法典第1371條將準契約解釋為:“為個人純屬自愿的行為而對第三人發生的義務,有時為當事人雙方相互的義務”。第1375條具體規定為:“所有人的事務如管理良好者,所有人應履行管理人以所有人名義所訂的義務,補償管理人因管理而負擔的一切個人債務,并償還管理人支出的一切必要的費用”。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開始將無因管理作為債的獨立發生依據而進行專門規定。之后,許多國家的法律,諸如瑞士債法、日本民法等均將其作為完整獨立的債。無因管理之所以在各國民法中都加以肯定,這主要是從無因管理的社會功效方面考慮,無因管理的存在發揚了人們之間互助的美德,符合社會道德的要求,因而立法者賦予它在法律上對于無法律依據而干涉他人事務的行為具有阻卻違法性的效果。
我國《民法通則》第93條對無因管理的規定是:“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失而進行管理或者服務的,有權要求受益人償還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費用。”從這一條我們可以清楚得看到無因管理有三個構成要件:1.管理他人事務2.需要為他人利益管理他人事務之意思。3.沒有法定的或約定的義務。目前學界關于無因管理的界定不一,筆者傾向于臺灣鄭玉波先生的觀點,將無因管理分為無因管理和準無因管理中的不法的無因管理。
二、無因管理在財產保險合同中的保險利益
我國《保險法》第12條規定,投保人應當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投保人對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合同無效。從該條可見,保險合同除具備一般合同成立生效要件外,還以保險利益作為評價合同效力的基礎性原則。何為保險利益?我國采用的是利害關系說,《保險法》第11條概括性地規定為:投保人對保險標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認的利益。
無因管理這樣一種帶有公益色彩的行為在保險領域是否能張顯出保險利益?筆者以下將按鄭玉波先生對無因管理的定義詳細探討關于在財產保險合同中的保險利益問題:
《保險法》第33條規定,財產保險合同是以財產以及有關利益為保險標的保險合同。財產保險合同的保險利益具體體現為投保人或者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因保險事故的發生以致保險標的的不安全而受到的損害的利害關系,或者因保險事故的不發生而免受損害的利害關系。
(一)無因管理分為盡適當的管理義務的無因管理和未盡適當的管理義務的無因管理兩種,對前者而言,它會產生利于本人,并不違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在這種情況下,依一般的民法原理,管理人對于本人有費用償還請求權,負債清償請求權和損害賠償請求權,并且三者的總額即使超過本人所受的利益,本人也要悉數償還。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立法上對管理者的管理行為是十分贊許和推崇的,此時的無因管理充分發揮了助人的功用,維系人們之間的情感,合乎相互扶助的理想,為道德所獎勵,并為法律所提倡。同時于此對于本人而言更是有益無弊,因而從一個市民社會的經濟人角度來說,本人理所當然不會拒絕這種管理,而應為欣然接受。雖然以上僅為推定,然而也要看到立法為避免無法適從,更多的是以常態推定作為模型。故在這種無因管理的行為下所訂立的財產保險合同也應是立法者所積極鼓勵和提倡的,同時由《民法通則》規定對特定財產具有保管和保護的責任,類推可知投保人基于無因管理行為在訂立財產保險合同時對于保險標的是有保險利益的,在具備合同成立的一般條件的時候此時訂立的財產保險合同是成立,保險人對于可能發生的保險事故有危險承擔的義務。
對于未盡適當管理義務的無因管理首先要分為以下幾種情況考慮:
1.不利于本人,且違反本人之意思。
2.不利于本人,不違反本人之意思。
3.利于本人,違反本人之意思。
筆者認為在厘定無因管理的范圍時,其它任何要素相對于結果而言都應是次后的,應以結果為主要劃分依據。如果在結果上事與愿違,不僅沒有使本人受益反而因此受到損害,這與無因管理存在本應有的社會功用相悖,顯然不能成立無因管理之債。因而對于以上前兩種情況應排除在無因管理之外,在此不作分析。對于第三種情況,因為無因管理是站在公益的角度突破侵權,因而有必要進行限制,防止流于專恣。所以筆者認為此時在判斷是否有保險利益的時候應該賦予本人一種選擇權,讓本人來決定他是否接受這種管理,當本人接受這種管理時應該肯定保險利益的存在,由此訂立的財產保險合同成立,保險人有危險承擔義務;但本人拒絕這種管理時,財產保險合同當然不成立,保險人不用對保險事故的發生承擔任何責任。筆者認為這樣區別對待相比那種一刀切的做法,既發揮了無因管理的美德效應,也維護公民的自由權利,是雙贏之道。
(二)準無因管理中的不法無因管理是指明知為他人之事務,仍作為自己之事務而管理。這種管理是具備了無因管理的客觀要件,而不具備主觀要件的管理。不法無因管理的存在能得到法律上的承認就是出于保護本人的考慮,讓該不法管理人與無因管理人負同一義務,從而本人能請求不法管理人返還全部利益,因不法管理的利益仍歸屬本人享有,從而除去經濟上的誘因來減少不法管理的發生。因而筆者認為對于基于不法無因管理而訂立的財產保險合同,也應從本人角度出發,通過賦予本人對無因管理行為的選擇權來決定保險利益的存在與否。
三、無因管理在人身保險合同中的保險利益
我國《保險法》第52條規定,人身保險合同是以人的壽命和身體為保險標的的保險合同。在人身保險合同上,保險利益體現為投保人對自己的壽命或者身體所具有的所屬關系,與他人之間所具有的親屬關系或者信賴關系。
對于人身保險合同來說,筆者認為人們對自己的壽命和身體享有的權利是人類在自然狀態就有的自然權利,帶有強烈的專屬性,這種權利排除他人的干涉,不需要他人意志和行為的介入也無需征得他人的同意就可以依自己的意思行使,到了國家狀態,人們雖然讓渡了自己一部分權利,但是這些關乎生存的自然權利應該不僅不可限制和剝奪,也應該完全不允許他人來干涉。而無因管理是法律在獎勵人類互助行為的考慮下對“干涉他人之事為違法”規定的突破,它是法律為鼓勵行善而對人類道義行為嘉獎的產物,但相對于先于法律存在的自然權利而言,無因管理沒有適用的空間是其應有之義。并且筆者認為在目前這樣一個提倡“人權”的國際環境下,把出于無因管理行為投保的人身保險合同一概認定為沒有保險利益能切切實實地保障好公民的自然權利,符合國際潮流趨勢,有利于國際交流。
四、無因管理在責任保險中的保險利益
我國《保險法》第50條規定:責任保險是指以被保險人對第三者依法應負的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的保險。現行《保險法》中并沒有把責任保險合同單列出來,而是放在財產保險合同中規定,它的保險利益的概念與根據法律利益理論產生法律責任類的保險利益相關聯。一個人對于許許多多的個人負有潛在的侵權責任。對他人負有潛在侵權責任的人就對投保責任保險以保護自己不受他人責任的侵害具有了保險利益。筆者認為侵權行為是不適用的,據此類推,責任保險合同中所蘊含的侵權責任也不應該由他人代為管理。不過,當管理人與被保險人具有某種關系或者與標的物有某種關系時,可能使得投保人要負有替代責任,這時還是有保險利益的存在。例如;父親已經把汽車的所有權轉讓給了兒子,父親雖然不是所有權人,但根據家庭車輛原則,他負有潛在的責任,有訂立責任保險合同所需的保險利益,保險人在承保后負有危險承擔義務。
最后,筆者認為行為人基于無因管理去投保,無論是否具有保險利益,如果保險人與之訂立了保險合同,就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因為相對于“術業有專攻”的保險人而言,其它的普羅大眾鮮有保險專業知識,他們基于一種最純樸的心境去投保,如果事后又得不到補償的話確實有失公允。更有甚者,倘若保險人是覬覦那份保險金可以帶來的利益而承保,此時若一概以無保險利益抗辯而不負任何責任,不僅促進了道德危險的滋生,更是對原本處于弱勢地位的相對人利益的褻瀆。故筆者認為適宜的處理方法是保險人要么事前就盡足先契約義務,合理勘查一番,如果認為這種管理是不會有保險利益的,就應及時告訴投保人自己不能承保,以避免損害他人期待利益;要么同意承保后,當保險事故發生時,如果有基于無因管理行為沒有保險利益的抗辯理由,那么保險人也要以公平原則給與被保險人一定的補償,一方面可以照顧到相對人的期待利益,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不謹慎勘查的懲罰。
參考文獻
[1]鄭玉波:《民法債則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04年3月修訂2版
篇7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 師生 共同 發展
“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的一種教學活動,旨在促進學生在異質(或同質)小組中相互合作,達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并以小組總成績為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這種學習模式提倡教學進程中構建師生、生生之間多邊的互動結構,注重培養合作精神,激勵競爭,調動每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應有的發展。
為了能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適應今天學生的需要,就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創新教學,不斷地思考和實踐。在第一輪實驗之初,我們實驗教師受諸多新理念的影響,課型一種換過一種,課堂上也曾“熱鬧過”、“精彩過”,但效果甚微。后來在有長期教學經驗的數學專家們的引領下,我們又用了四年的時間,進行了第二輪小組合作學習的實驗,實踐和探索出了適合我們自己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讓實驗教師和學生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一、作性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師生共同發展
1.構建合作小組:是小組合作學習得以順利實施的關鍵。02年我們從三年級段中確定了一個45人的實驗班,根據個性特征、學習水平、交往能力、興趣愛好等合理搭配,組成合作小組。每組5人,每一組男女比例近3∶2,學習成績高、中、低2∶2∶1,小組平均成績基本持平,組長輪流當。組內異質而組間同質,有利于組內合作和組際競賽。小組成U字型圍坐,組員按小組座位編號,學生正面對講臺。這樣安排,有利于組員的互相幫助、組長的管理,也有利于討論時選擇不同水平層次的組員答題,從而形成信息在師生、生生之間的多邊、立體的交流格局。
2.培養合作技能:既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手段,又是合作目標。要想使合作目標結構優于競爭目標結構和個體化目標結構,成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應該具備兩個基本條件:個體責任感和小組獎勵。
激發個體責任感的方法有兩種:①任務分工,小組中每個組員分管一項任務,人人對小組的成功都有著平等的貢獻機會。②以小組成員成績的平均數為團體成績。
小組獎勵是小組合作學習的動力。平時,對學習生活中認真合作,并與原來的基礎作比較有進步的學生予以表揚獎勵。教師要向其他小組解釋表揚原因,并注入獎勵記錄中,以便引起其他小組的有意注意。如可設以下獎勵:(1)合作規范有序的獎3―5分,(2)問題回答積極的獎1―2分,(3)每周評出優秀合作小組和最佳合作小組,予以表揚等。
3.獎勵機制:是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保證。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對小組的評價是以小組成員的平均提高分多少進行獎勵,小組平均提高分5―10為優秀合作小組,10―15分或以上的則為最佳合作小組,每次評比后獎牌更換。(當然提高分的計分方法是首先教師要為學生設立一個能夠超越的分數線――基礎分,這個基礎分要充分以學生以往的成績為依據)
如教學一單元下來,從測試成績計算出學生個人提高分和小組得分,給予不同形式的獎勵。提高分計算如下:
測驗分
提高分
低于基礎分以下 0分
高于基礎分
1―10分 5分
高于基礎分
10分以上 10分
完全正確的試卷 30分
經過3―5次測驗之后,我們對學生的測驗成績進行平均,得到新的基礎分,然后進行重新分組。這樣做可以保持班上各小組力量的相對平衡,可以給那些經常得低分的小組成員一次新的機會,還可以使學生有機會與不同的同學進行合作,使教學活動富有生氣和新意。在這種計分制度下,如果學生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學,那么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機會獲得成功,因為每個人的競爭對象只是他自己――而不是班上其他人。而且個人的成功也可以幫助小組內的同學取得成功,每個人為小組作貢獻,從而認識到學習的價值。
教師要進行這樣的教學,自己必須不斷地學習,領悟其內涵,熟悉小組合作的各個環節,掌握各項合作技能。在互相探討中實驗教師也培養了自己的團隊精神,因此實驗教師在同類教師中脫穎而出。
二、小組合作學習,促進了師生共同發展
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有效地適應世界,教學目標應與學生學習環境的目標相符合,教師應常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當學習任務需同伴互助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教師應適時鼓勵學生,當學生明確所需解決的問題之后,開展小組討論、動手實踐、親身體驗,發展學生的自我控制技能,讓每個學生在有效的學習環境中自覺主動地獲得發展。
1.在小組互助中獲得進步。小組討論是小組合作學習常采用的一種學習方式,討論中若發現小組中有不懂的同學,大家都會義不容辭地去幫助他,讓他學會當堂的知識,從而確保小組獲得成功。如在學習分數應用題時,遇到這樣一道題:“兩個車間共同生產一種機床,甲車間比乙車間少生產8臺,甲車間生產的臺數是乙車間12/13,甲乙兩車間共生產機床多少臺?”學生們獨立思考后,我發現大概有一半學生有了一種或兩種解題方案,我及時讓各小組進行組內交流,互相吸納彼此的想法,然后讓各小組匯報,得出了四種方法。
(1)8÷1/13×(12+13) (2)8÷(13-12)×(12+13)
(3)8×(13+12) (4)8÷1/25
其中第二小組的石同學數學基礎不是很好,他一下子找不到8臺的對應分率,對于大家的想法不是很理解,也無法進行獨立闡述。而且在這單元中他上課主動發言次數不達標,將會被淘汰出組。于是組員們都在積極幫助他,有的在給他解釋,有的在幫他畫線段圖,組長何同學就幫助他畫出了下圖,并給他了解釋:把甲車間生產的臺數看作12份,乙車間生產的臺數看作13份。兩車間共生產25份,兩車間相差1份,那么8臺的對應分率就是1/25。在進行小結時,石同學根據數量與分率的對應關系,解題思路豁然開朗,講得非常簡明。這時教室里掌聲響起,看到何同學與石同學臉上燦爛的笑容,我知道石同學有進步了,因為他的進步使他們小組又成為總分第一名的優秀小組。
2.在實踐操作中得到提高。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通常都要經過“感知、動作、表象、概念、符號”的發展階段才能完成。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只有通過觀察直觀形象的材料和操作活動,才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結構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起實質性的聯系,最終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完成知識的“發現”和“獲取”過程。
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我讓每一小組的學生準備三十個完全一樣的正方形,用這些完全一樣的正方形拼成長方形。學生獨立地操作和試驗后發現,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時候,有時能拼成的長方形不只一個,有時只能拼成一種,從而引發了學生的獨立思考。這時有學生提出了問題:“正方形的個數對能否拼成長方形有限制呢?”我沒回答,而是說:“那你們試一下吧。”每個小組用30個小正方形,逐個進行拼裝,結果有的小組發現了:在正方形的個數只能被1或本身整除的情況下,拼成的長方形個數只有一種,比如當正方形個數是2、3、5、7、11的時候,只能拼成一種長方形。我還是沒直接評價,而是說:“那沒發現的小組能否驗證一下嗎?”各個小組開始了驗證,我進行觀察,結果證實了大家的猜測。這樣學生在我引導下的動手操作中,真正發現了正方形的個數特征,為學習質數和合數成功架設了橋梁。在這里,教師始終是整個學習過程的設計和導演者,教師沒有多少說教,而是一直在引導學生感知―實踐―反思―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很快掌握了這個知識點,認為學數學不難。我也因獨到的設計在縣優質課中獲得一等獎。
3.在親身體驗中得到發展。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的一種抽象。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盡可能讓抽象的數學概念找到原型,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促使能用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有關數學問題。因此,學生理解問題和交流經驗的最佳方式是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去,在活動中構建認知結構,獲得發展。
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一課時,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先讓學生認識一米、百米和千米的跑道有多長,讓每一小組分頭輪流以記時員、觀察員、步行員、檢驗員各體驗者的角色去觀察、記錄其他小組,每人在一米、百米和千米的跑道上走過、跑過,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教師制作的作業單。作業完成后,比在課堂上學習聽教師講解1千米有多長的對照班,作業準確率高出了13.9%。(見統計表)
為了使學生真正認識1千米有多長,我又設計了《千米的體驗》。讓學生估計一千米大約從校門口到哪里為止。學生根據自己的估計和猜測,設計了許多種不同的體驗方案,我根據可能,挑選了三種,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真正體驗1千米距離:(1)從學校門口到南明花園;(2)從學校門口到東門建行;(3)從學校門口到南門菜場。知道了1千米大約走幾分鐘、大約有多長,在課后我又讓學生設計一份自己回家的不同路線,哪一種是方法最省時、省力。這份教學設計是實驗教師自己設計并多次實踐過的,它具有真實性、可用性和可操作性,因而被錄入了省教育學會的優秀教學案例之中。
三、小組合作學習實現了師生的創造性發展
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傾聽者,又是高級的“合作者”,是學生構建知識的支持者和幫助者。學生不僅僅是“學習者”,還是“研究者”,更要成為一個自我控制的學習者,即“讓學生在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中,產生學習的需要,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交流,憑借自己的主動學習、生成學習,親身體驗,從識別目標到提出問題并達到目標的全過程”。其實這一過程也是教師進行深刻研究教材、進行創造性設計、使自身成長的過程。
1.在組際辯論中得到提升。情境能促進學生產生學習活動的潛能,況且學生的思維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對外界環境刺激的積極反應。在教學中通過創設各種問題情境,使其具有啟發性的外界刺激,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從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自覺地去探求知識。
如在三角形的高的教學中,有這么個圖形,要求出這個三角形的面積:
我先讓每一個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信息然后組內交流,看能否解決這個問題。小組討論后,兩個小組匯報認為可以求出,還有七個小組都認為無法求。通過討論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一種認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10×6÷2=30(平方厘米)。
另一種認為不對,僅知道這兩個條件不能求該三角形的面積,因為底與高不相對應。
矛盾開始被揭示,接著讓各小組選出代表進行辯論。通過熱烈的爭辯,學生統一了認識,一致認為這道題的解題條件不具備,不能求解。
接著有一學生提出:如果以BD看作高,如何求三角形的面積?問題進一步深入,學生認為應量出與BD垂直的底AC的長度,接著學生動手量出AC是12厘米,并求出面積是36厘米。到此我提示學生:還有別的方法來求面積嗎?學生思考后,最簡單的方法是量出AD和AC的長度,先求出兩個小三角形的面積,然后求和。有的小組認為不必量了,根據BC=10就可求了。這樣我把問題轉向用已知條件BC求面積,再讓各小組展開討論:如此行嗎?結果2個小組認為高未知,沒辦法求;3個小組認為沒有高就作出BC邊上的高,再量出來,然后求面積;還有4個小組認為,不必再量出BC邊上的高就能知道高的長度。我抓住這一與從不同的方案,組織學生進行辯論,在幾個小組的自主辯論中,最后學生得出用三角形的面積×2÷10就能求出BC上的高,也可用方程12×6÷2=10X÷2求出高等多種方法,這堂課在我們師生共同合作中,學生思維積極,學得主動,學得積極,教師教得開心,真正產生了思維的火花。
2.在互相切磋中獲得拓展。“石與石的碰撞,能產生金色的火花”。在小組共同討論中,思維活動通過不斷的評價和引導螺旋上升,把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推向較高水平。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時,通過小組合作把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得到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是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的一半,然后得出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
為了驗證這個公式,我又提醒:每個小組能不能用自己所帶的學具,把一個三角形剪剪、拼拼,轉化成以前所學過的圖形,如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之類,證實三角形的計算公式呢?我的設問激發了學生動手操作、探求新知的興趣。我靜靜地等待著、觀察著。沒過幾分鐘,幾個小組紛紛舉手,已解決了。有的小組剪一刀拼成了平行四邊形,有的小組剪兩刀拼成了平行四邊形,得到了下面的四種圖形:
接著,我問學生:你們還發現了什么?各小組邊觀察邊思考,經過商量得出:(1)三角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面積是相等的;(2)平行四邊形的底高與長方形的長寬分別相當于三角形中的底和一半的高。再用尺子測量,證實了剛才的計算方法是正確的。這樣,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在觀察三角形和已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長方形的等積交換中,分析了三角形的底高與平行四邊形的底高及長方形長寬之間的關系,找到了新舊知識的聯接點,很快地推導并證實了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小組合作學習在教師的精心導演下,有效地采用小組討論、實踐、體驗,展開小組辯論,互相質疑,使學生能自主地完成學習目標,自主地解決復雜背景中的真實任務。當然這種學習方式需要教師具有淵博的知識、靈活的教學機智、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及高度的敬業精神。扎實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它不僅激發了教師和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了他們與他人合作、交流、相互評價和自我反省的能力,也發展了教師與學生的個性,在新課改的道路上,不僅成就了學生,更成就了教師自己。
參考文獻:
[1]皮亞杰著.傅統先譯.發生認知論.
[2]王坦.合作學習導論.教育科學出版社.
[3]張天孝.現代小學數學教學研究和實驗.科學出版社.
[4]盛群力.設計有效的教學.浙江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篇8
關鍵詞:統計學習 試驗 方法
中圖分類號:C8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5954(2009)07-058-03
一、引言
統計的發展可以通過其所解決的問題展現:解決的問題不斷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這就要求其具有更強的計算能力,不斷的從狹義到廣義演變。傳統統計主要來源于具體的實驗,依賴于經典的參數估計方法,而現代統計學習理論是研究利用經驗數據進行機器學習的一種一般理論,屬于計算機科學、模式識別和應用統計學相交叉與結合的范疇。由于較系統地考慮了有限樣本的情況,統計學習理論與傳統統計學理論相比有更好的實用性。統計學習(Statistics learning)的起源是一系列著名的實驗(如Turing Test等),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信息量不斷增大的進程,統計學習(Statistical Learning)理論也在逐步完善以適應新的需求。
現今的統計學習雖然已經有了重大的發展,但是若想把事情完全交給機器完成卻不能得到理想結果,仍需要加入大量的人類智慧,例如:尋找事物特征、參數選取等等。不過類神經網絡、SVM等技術的革新幫助解決了很多現實中復雜的問題,可以應用在諸多模式識別和回歸估計問題中,并已經在很多實際問題中取得了很好的應用成果。隨著統計學習發展,我們對統計有越來越高的期望,期望其可以發揮人類智慧的作用,計算能力再進一步提高,解決更加復雜的現實問題。
二、統計學習的過去和現在
Alan Turing于1950年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實驗――圖靈測試(“Turing Test”):將一個具有智慧的機器和一個人類,放在一個布幕里面。人分別與機器和人類交談,如果分不出哪一個是機器,哪一個是人類的話,那么機器就具有了人工智能。由此揭開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egence)研究的序幕。在研究中,AI被劃分成Weak AI和Strong AI。Weak AI并不是功能較弱,而是指某個系統只要能表現出人類的智力就好,不管底層系統是否真的有人類的智力。Strong AI則是希望建構出來的系統即使不是用細胞做的,他的架構也卻是和人類相當,真的具有人類智慧。Weak AI可以由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來代表。只要給定問題的范圍,訓練的資料(training data),就可以由數據中選擇特征(Feature selection),然后建構數據的模型(Model selection),最后把這個模型當成學習的成果,拿來做預測(Prediction)。
迄今為止,關于機器學習還沒有一種被共同接受的理論框架,其實現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經典的(參數)統計估計方法。包括模式識別、神經網絡等在內;第二種方法是經驗非線性方法,如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第三種方法是統計學習理論(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或 SLT)。
(一)經典的(參數)統計估計方法
經典的(參數)統計估計方法包括模式識別、神經網絡等在內,現有機器學習方法共同的重要理論基礎之一是統計學。參數方法正是基于傳統統計學,在這種方法中,參數的相關形式是已知的,訓練樣本用來估計參數的值。
但是隨著電腦解決問題的廣泛應用,研究人員試圖研究復雜問題時,發現了參數體系的缺點。
(1)大規模多變量問題導致了“維數災難”現象的發生。研究人員觀察到,增大可考慮因子的數量就需要成指數的增加計算量。因此,在含有幾十個甚至是幾百個變量的實際多維問題中定義一個相當小的函數集,也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2)透過實際數據分析,實際問題的統計成分并不能僅用經典的統計分布函數來描述。實際分布經常是有差別的,為了建構有效的算法,我們必須考慮這種差別。
(3)即使是最簡單的密度估計問題,最大似然方法也不見得是最好的。
總之,這種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它需要已知樣本分布形式,這需要花費很大代價,還有,傳統統計學研究的是樣本數目趨于無窮大時的漸近理論,現有學習方法也多是基于此假設。但在實際問題中,樣本數往往是有限的,因此一些理論上很優秀的學習方法實際中表現卻可能不盡如人意。
(二)經驗非線性方法
經驗非線性方法,如人工神經網絡(ANN)。這種方法利用已知樣本建立非線性模型,克服了傳統參數估計方法的困難。但是,這種方法缺乏一種統一的數學理論。
以人工神經網絡為例進行簡單的介紹。人工神經網絡(ANN),一種模仿動物神經網絡行為特征,進行分布式并行信息處理的算法數學模型。這種網絡依靠系統的復雜程度,通過調整內部大量節點之間相互連接的關系,從而達到處理信息的目的。人工神經網絡具有自學習和自適應的能力,可以通過預先提供的一批相互對應的輸入――輸出數據,分析掌握兩者之間潛在的規律,最終根據這些規律,用新的輸入數據來推算輸出結果,這種學習分析的過程被稱為“訓練”。人工神經網絡具有非線性、非局限性、非常定性和非凸性的特點,它是并行分布式系統,采用了與傳統人工智能和信息處理技術完全不同的機理,克服了傳統的基于邏輯符號的人工智能在處理直覺、非結構化信息方面的缺陷,具有自適應、自組織和實時學習的特點。但是,由于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由于人工神經網絡在理論上缺乏實質性進展,所以新的方法,統計學習理論開始受到越來越廣泛的重視。
(三)統計學習理論
統計學習理論( 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或 SLT)是一種專門研究小樣本情況下機器學習規律的理論,是傳統統計學的重要發展和補充,為研究有限樣本情況下機器學習的理論和方法提供了理論框架,其核心思想是通過控制學習機器的容量實現對推廣能力的控制。該理論針對小樣本統計問題建立了一套新的理論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的統計推理規則不僅考慮了對漸近性能的要求,而且追求在現有有限信息的條件下得到最優結果。V.Vapnik等人從六、七十年代開始致力于統計學習理論方面的研究,到九十年代中期,隨著其理論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其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重視。
在提到統計學習理論時不得不說的一個核心概念是VC維。它是描述函數集或學習機器的復雜性或者說是學習能力(Capacity of the machine)的一個重要指標,在此概念基礎上發展出了一系列關于統計學習的一致性(Consistency)、收斂速度、推廣性能(Generalization Performance)等的重要結論。
在統計學習理論基礎上,一種新的通用學習方法應運而生,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 或SVM)。支持向量機方法是建立在統計學習理論的VC維理論和結構風險最小原理基礎上的,根據有限的樣本信息在模型的復雜性(即對特定訓練樣本的學習精度,Accuracy)和學習能力(即無錯誤地識別任意樣本的能力)之間尋求最佳折衷,以期獲得最好的推廣能力(Generalization Ability)。支持向量機方法有以下的幾個主要優點有:
(1)它是專門針對有限樣本情況的,其目標是得到現有信息下的最優解而不僅僅是樣本數趨于無窮大時的最優值。
(2)算法最終將轉化成為一個二次型尋優問題,從理論上說,得到的將是全局最優點,解決了在神經網絡方法中無法避免的局部極值問題。
(3)算法將實際問題通過非線性變換轉換到高維的特征空間(Feature Space),在高維空間中構造線性判別函數來實現原空間中的非線性判別函數,特殊性質能保證機器有較好的推廣能力,同時它巧妙地解決了維數問題,其算法復雜度與樣本維數無關。
在SVM 方法中,只要定義不同的內積函數,就可以實現多項式逼近、貝葉斯分類器、徑向基函數(Radial Basic Function 或RBF)方法、多層感知器網絡等許多現有學習算法。目前,SVM算法在模式識別、回歸估計、概率密度函數估計等方面都有應用。例如,在模式識別方面,對于手寫數字識別、語音識別、人臉圖像識別、文章分類等問題,SVM 算法在精度上已經超過傳統的學習算法或與之不相上下。
由于 SVM方法較好的理論基礎和它在一些領域的應用中表現出來的優秀的推廣性能,近年來許多關于 SVM方法的研究,包括算法本身的改進和算法的實際應用,都陸續提出。盡管SVM算法的性能在許多實際問題的應用中得到了驗證,但是該算法在計算上存在著一些問題,包括訓練算法速度慢、算法復雜而難以實現以及檢測階段運算量大等等。
傳統的利用標準二次型優化技術解決對偶問題的方法可能是訓練算法慢的主要原因。首先,SVM方法需要計算和存儲核函數矩陣,當樣本點數目較大時,需要很大的內存,例如,當樣本點數目超過 4000時,存儲核函數矩陣需要多達128兆內存;其次,SVM在二次型尋優過程中要進行大量的矩陣運算,多數情況下,尋優算法是占用算法時間的主要部分。
SVM方法的訓練運算速度是限制它的應用的主要方面,近年來人們針對方法本身的特點提出了許多算法來解決對偶尋優問題。大多數算法的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循環反復運算:將原問題分解成為若干子問題,按照某種反復運算策略,通過反復求解子問題,最終使結果收斂到原問題的最優解。根據子問題的劃分和反復運算策略的不同,又可以大致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所謂的“塊算法”(Chunking algorithm)。“塊算法”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去掉 Lagrange乘子等于零的訓練樣本不會影響原問題的解。對于給定的訓練樣本集,如果其中的支持向量是已知的,尋優算法就可以排除非支持向量,只需對支持向量計算權值(即 Lagrange乘子)即可。
當支持向量的數目遠遠小于訓練樣本數目時,“塊算法”顯然能夠大大提高運算速度。然而,如果支持向量的數目本身就比較多,隨著算法反復運算次數的增多,工作樣本集也會越來越大,算法依舊會變得十分復雜。因此第二類方法把問題分解成為固定樣本數的子問題:工作樣本集的大小固定在算法速度可以容忍的限度內,反復運算過程中只是將剩余樣本中部分“情況最糟的樣本”與工作樣本集中的樣本進行等量交換,即使支持向量的個數超過工作樣本集的大小,也不改變工作樣本集的規模,而只對支持向量中的一部分進行優化。
毫無疑問,固定工作樣本集的算法解決了占用內存的問題,而且限制了子問題規模的無限增大;但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固定工作樣本集的算法把解標準二次型的尋優問題的時間轉嫁到循環反復運算上了,它的反復運算次數一般會比“塊算法”多。尤其是 SMO,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啟發式反復運算策略,該算法就是一種盲目爬山法。
基于此,我們提出一種算法思想,希望能夠綜合兩類算法的特點。我們仍舊從最終目標中抽取子問題,借用某種反復運算策略使算法收斂。關鍵的,我們希望一方面子問題規模不會太小,以免反復運算次數太多,另一方面能借鑒 SMO的思想,利用二次問題的特點,找到子問題的解析解法,或者是近似解,從而不必對每一個子問題都調用尋優算法。
此外,由于 SVM方法的性能與實現的上的巨大差異,我們在求解子問題時不一定要得到精確解(解的精確度可以由反復運算來保證),甚至還可以考慮對最終目標求取近似解。這樣,盡管結果的性能會受到影響,但是如果能夠大幅度提高運算速度,它仍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三、統計學習的將來
統計學習在現當代社會已經有了飛速發展,但其還不能完全滿足人類的需求。在其進一步的發展過程中,仍需要在機器學習問題、語言意識的學習、人機界面等方面進行改進。在完成一項任務時,人類總是希望機器能夠自主獨立的完成,自己介入的越少越好。這就需要加強機器的文字意識,而不是將所有的信息轉化成數字之后機器才能識別。如果人類比較高層次的認知活動,如語言產生意義、尋找類似物品和抽象化的能力,其背后的神經機制若能夠被發現,那么我們也可以了解大腦思想的表達方式,人腦和計算機之間可以互相轉換數據,這時候人腦的能力和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就可以互補,讓我們計算帕斯卡爾三角形速度更快而沒有負擔。計算機也可以運用人類抽象化的能力,更正確地尋找“類似”的東西,并且是以更快的速度達成抽象化才能解決的問題。
四、結語
傳統的統計學習為統計學習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現代統計理論無論是在假設還是方法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進展。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統計學習理論廣泛吸收和融合相關學科的新理論,不斷開發應用新技術和新方法,深化和豐富了統計學傳統領域的理論與方法,并拓展了新的領域。相信,統計學習必將會應用于越來越廣泛的領域,解決迫在眉睫的問題,提供更大的便利。
■ 名詞解釋
[1] 人工神經網絡
人工神經網絡是一種應用類似于大腦神經突觸聯接的結構進行信息處理的數學模型,主要依靠系統的復雜程度,通過調整內部大量節點之間相互連接的關系,從而達到處理信息的目的。
[2] 支持向量機
支持向量機是數據挖掘中的一個新方法,能非常成功地處理回歸問題(時間序列分析)和模式識別(分類問題、判別分析)等諸多問題,并可推廣于預測和綜合評價等領域。
[3] 特征空間
特征空間是相同特征值的特征向量的集合。
[4] 徑向基函數網絡
徑向基函數網絡是一種向前反饋網絡,可以處理不規則分布的高維數據。
[5]多層感知器網絡
多層感知器網絡是具有多個中間層的網絡系統。
■ 參考文獻
[1] Berry Michael J. A., Linoff Gordon S. “Data Mining Techniques: For Marketing, Sales, and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7
[2] Guape, F.H.; Owrang, M.M. “Database Mining Discovering New Knowledge and Cooperative Advantage”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ment, 1995,12, pp.26-31
[3] Usama Fayyad, Gregory Piatetsky-Shapiro, Padhraic Smyth, “The KDD Process for Extracting Useful Knowledge from Volumes of Data”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96, Vol 39., No.11, pp.27-34
篇9
關鍵詞:在線自主學習系統;自主性;智能化;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6)16-0060-02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 new approach to learning, online autonomous learning. Online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online learning has the very big difference, and the usual autonomous learning are a little difference. It combined the two methods of learning, both the good and rejecting the bad. On the one hand, it draw lesson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line learning system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unique features; And, on the other hand, carry forward the emphasis of the theory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utonom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of online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online autonomous learning disabil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ystem design: online autonomous learning is geared to the needs of human, intelligent, emphasize their autonomy, and for good interactivity.
Key words: online autonomous learning system; autonomy; intelligent; the basic principle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平臺技術的不斷優化,使得傳統學習模式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基于多種現代化技術的學習模式如洪水般涌瀉出來,在這些學習模式中,最具競爭力的學習模式便是伴隨互聯網技術發展運營而生的以網絡為平臺進行學習的網絡化學習,即在線學習。這是一種全新的,由學員遠程應用網絡學習平臺所進行的學習模式,依托于網絡數據庫中的共享資源,學員們能夠在網絡學習社區中掌握專業知識。與其他學習模式相比,這種學習模式具有便捷、高效等優勢。從目前來看,在大多數B/S結構的Web應用中,其平臺的瀏覽器可直接通過HTML或者JSP的形式與用戶交互、溝通,并可及時響應用戶的請求。但是與此同時,這種平臺盡管十分直觀,但是所具有的操作數據量是十分驚人的,而隨著數據代碼的不斷增多,會使得平臺的JSP頁面臃腫不堪,進而使得平臺的Web服務器的負荷過重,對此我們必須要根據現代學習需求來探索一種適合的網絡平臺設計方案。
1 支持自主學習的在線學習研究概況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當代社會中無論在哪個領域中都會運用到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而且在教育方面也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共享資源,這為廣泛的推廣在線自主學習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國外一些先進國家的相對有特色的網絡教學支持平臺有由BritishColumbia計算機科學系開發的WEBCT,該系統是由加拿大SimonFraser大學開發的基于Web的教學和培訓集成工具Virtual―U以及由美國Pennsylvania州立大學開發的WISH(WEBInstructionalServicesHeadquarters)等。當前,國內的一些學校也逐漸意識到網絡在線自主學習極大的需要在線教育平臺的支持,提高了在此方面的重視,也隨之誕生了一些優秀的產品。目前,一些大學也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自主研制了一些在線教育平臺。但是從整體來看,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與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在很多方面的考慮和研究仍不成熟,需要更多有經驗的網絡系統開發商參與進來,針對我國現有的國情和教育機制來制定符合本國特色的、高效的在線學習平臺。總體來說,我國大部分的在線教育平臺都能很好地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無論是對平臺和界面的設計、操作方面,還是在教學功能、管理、交互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功。但人存在不能令人滿意的地方,例如:在測試模塊中,不能針對不同的學生,向學生提供適當、靈活的學習方案和教育指導,缺乏個性化輔導;在網絡教學的人工答疑等方面也欠缺智能化的設計;并且,依托于人機結合系統,可以為人為教學減少工作量,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等方面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2 系統平臺的設計主導思想
在這種在線的自主學習平臺中,配有諸多音視頻資源,并且結合多種圖片,實現了視聽結合,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學習形式多種多樣,體現出系統的個性。再者,當前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具有被動型,所接收的大部分是澆灌式的知識,學習效率極其低下,而在線自主學習可以改變著一點,并且讓學生時間、空間等限制,只要身邊有網絡,就能夠隨時隨地地進行學習,進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效;第三,構建優秀的共享資源教學,能夠清晰地指導學員的學習,并將生動的學習資源組合給予給學生。
3 系統設計模式
基于模型視圖控制器(MVC)設計模式是基于mode1.viewcontroller中間層所采用的,而模型層是用來實現業務邏輯的,視圖層是用來顯示用戶界面的,控制器層主要負責控制視圖層和模型層。對于設計的實施,是以Servlet作為控制器的應用系統,而JSP文件作為一個觀點,用戶的所有請求都是發送到控制器servlet中的,其在接受請求后會相應地將JPS信息相應這些請求,并且可根據JSPServletJavaBean實例需要生成并輸出到JSP環境。
與此同時,JSP可以直接通過該方法或自定義標簽在javareans獲得使用數據的調用。而這種全新的設計模式能夠去實現了數據層與表示層的分離狀態,使得系統開發工作顯得更為快捷、容易。依托于Struts為基礎,平臺開發者能夠將重點放在應用程序的業務邏輯方面,其框架的開放權限能夠為系統提出標準框架。
4 在線學習平臺系統的主要功能
具體來看,該系統能夠實現三個方面的功能,即學生用戶前臺的學習操作、教師的后臺管理以及系統管理員后臺管理。這種學習系統是基于JAVA程序設計語言和SQL2005數據所構建的。當管理員登陸系統之后,能夠對數據庫進行上傳、下載、密碼修改等多種操作。而學生能夠在線提問、在線考試、查看課程內容與信息等。教師可以實現在線教學、上傳課程資源等內容。
5 結束語
本文論述了在線學習系統的總體功能設計,并且將系統平臺的整體功能進行間概述。這種新型的在線學習系統設計要點是基于后臺數據庫的優化操作,并且能夠對后臺的數據庫資源實現修改,針對于用戶瀏覽器的使用情況來進行改進,進而實現個性化與動態頁面。總之,在線平臺的設計十分重要,設計者須需要著重去考慮對于數據庫的使用效率,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數據占據后臺內存。同時,要選擇合適的測試方法來對數據庫不斷改進,使得系統功能設計和功能模塊的正常運行,滿足學習者的多種學習需求。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傳統 漆工藝 化妝盒
檢 索:.cn
一、漆工藝的概述
漆工藝的定義在當前社會中最好的理解就是用漆性質的物質來完成當代的工藝品。我國自然涂漆中最優質的一種是生漆,這種自然汁液是從漆樹中提取的,又稱為土漆、大漆或國漆,它的堅固度以及經久性沒有任何一種涂料可以逾越。漆工藝被列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漆料具有耐酸堿、絕緣的特點,在接觸空氣后就變會逐步氧化變黑而且堅固,然則對人體并無害。經過參加其他漆的顏料而釀成色漆,經由拋光打磨后,光彩令人心曠神怡。經過鑲嵌、彩繪等裝飾辦法將它釀成美觀而細膩的漆工藝藝術品。
在我國,漆工藝藝術品的特點具有以下三點:藝術價值較高、制作材料和工藝的相同以及民族特征比較光鮮。關于我國的漆工藝品有一個最切實的特點信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將我國的漆工藝品作為中華民族文明所展現的載體,在一定程度上注重漆工藝品的文明和民族特點,將藝術品的商品化和中華民族文明的弘揚聯系在一起就是漆工藝品開拓的方向。漆工藝的藝術品最具根本的特征之一就是藝術品的藝術價值。
二、傳統漆工藝在現代裝飾設計中的應用
(一)國內傳統漆工藝的現存狀態
山西、江蘇揚州、北京和福建的漆工藝特點最為突出,這些地區在保留傳統漆工藝的特點中都做到了維護和促進漆工藝的保留。然而漆工藝在使用和普及上受到了一些影響限制。1949年建國以后傳統漆工藝保留了其特有的特征,因為財產的限制,漆工藝成為了一種“浪費品”財產,而且產品缺乏構造性和現代審美價值取向,合用被削弱,在日常生活中成為了浪費品和藝術品,傳統的漆工藝發展后繼無人。所以,中國的傳統漆工藝在發展上比較困難,人們在需要漆工藝的時候強調了它的合用性,需求量打破了現在的經濟水平,當前社會拓寬傳統漆工藝的使用,發揚漆工藝在傳統工藝品中的優點,為傳統的漆工藝注入時尚的元素,在保留漆工藝的傳統元素的同時走進群眾的新視野。
(二)國外傳統漆工藝的特征
在國外,傳統的漆工藝技法是以“典型的畫風和紋樣為技法交相輝映”而著稱的,借著上世紀公布的一系列維護辦法,確認漆工藝為文明維護藝術,國外的漆工藝在本國的傳統文明中成為意味。在發展主旨上繼承了“貴族化”和“庶民化”,漆工藝的貴族化代表著當前社會工藝的重負,然而民間的漆工藝特點則維持著人們對漆工藝本身工藝性的看法,大到櫥柜小到筷子,漆工藝的適用性和欣賞性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密切。
國外的漆工藝大部分都出自于中國唐代漆工藝中的平脫技術,然而制造程度上比中國的高,并且在他們自身的條件下研制出玳瑁鑲嵌的工藝特點,這成為國外傳統漆工藝的代表,而且使用于日用型漆器和家具以及修建附件上。如門窗、天庭以及廊柱等修建構建,其紋飾也從傳統的中國裝飾作風逐步改動為現代造型元素,別的因為后人注重人才方面的問題,有16所院校開設了漆工藝的課程和專業,使漆工藝發展的前提較為充沛。
國外的藝術家在傳統漆工藝的立意和傳承方面做出了很大的作用,力圖在現代社會為傳統元素的發展和生活謀位置。
三、傳統漆工藝在化妝盒中的應用
(一)化妝盒外表的漆畫運用
西漢時期出土的漆器器物真實的表現出漆器曾經的輝煌,當時漆器的使用范疇涵蓋了上層人士生活的各個領域。自從東漢時期瓷器的普及和興起以后,傳統的漆工藝在部分生活實用性的領域中就越來越少,雖然后期曾經一時興盛但是最終因為實用性的缺乏而日漸凋零。在當今社會中由于傳統氣息以及精華的現代設計意識的倡導,傳統漆工藝的技法得以恢復,日常實用功能的性質得以重拾,成為了眼下當務之急的課題,這也是傳統漆工藝再次流行起來的契機。
我國的藝術家們從來沒有放棄過漆工藝的庶民化,用漆工藝的化妝盒來形容國民對美麗的情感實為不過,內斂含蓄的器具,華麗外顯的化妝用具,傳統的漆工藝對于在化妝盒中的表現是不刻意強調的,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具有真實性。對于化妝品與化妝器具來說,漆工藝的材質和語言在化妝盒外表中倍感親切,它的設計理念是回歸傳統的現代涉及文化,運用傳統氣質的漆工藝的外表來重新喚起人們對于美麗的追求,成為人們情感維系的符號。傳統漆工藝在化妝盒外包裝中實用的運用,運用鑲嵌、變涂等傳統漆工藝,并且結合工藝中點線面的構成手法,將現代元素和古代元素相結合制作的化妝盒,為化妝品工藝在現代構成元素和手法中做出探索,體現了人們對于傳統工藝品的追求和對自然的親近,顯示現代設計師對于傳統審美意識的個性化。
(二)化妝盒外表的漆塑工藝
近年來受到國外漆工藝的影響,其肌理以及材質語言細微的耐讀性和表現力以及可塑性形體的編結,化妝盒中的漆塑越來越流行,成為化妝盒設計的媒介,與公共藝術品設計以及城市景觀設計相結合,成為漆工藝裝飾設計的一部分,它傳遞著人們的精神世界并且豐富了人們審美造美的視覺需求。漆塑稱為干漆造像,是傳統漆工藝制作的改良工藝。原本用于大型的復雜胎體的輕便搬移和準確造型,化妝盒外表的漆塑藝術產生木、銅、石、鋼等質地所不具備的不同的韻味,可以將化妝盒的暖意、重量感覺以及醇厚感融合為一體,成為獨立的漆工藝審美對象和觀念傳達,提供給觀賞者觀賞、提供想象和解讀等。
現代工藝化妝盒中越來越注重漆工藝的制作,越來越多的人們都喜歡這種工藝品,不僅僅是因為化妝盒中的工藝特點大氣和光澤的深邃迷人,更多的是漆工藝的歷史悠久。漆塑具有輕盈、天然、環保的特點,并且在塑造的過程中融入了紅珊瑚、軟殼、翡翠以及珍珠等材料,圣潔、尊嚴、高雅、莊重變成了化妝盒的代表詞,使得漆工藝化妝盒在時尚領域中具有獨特的優點和優越性。
四、對傳統漆工藝的技藝挖掘
現代的漆工藝對于傳統漆工藝的借鑒和傳承在裝飾設計中的運用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漆工藝傳統技法的重拾以及恢復顯得極為重要,與此同時漆工藝的表現力以及不同材質的美感也不容忽視,漆工藝溫潤的光澤、華貴的氣質以及瑰麗的色彩,它的表現力和美感是替代的材料所沒有辦法達到的品質,但是現代人們的審美價值取向的轉變使得傳統漆工藝的設計方式發生了變化,新的技術的應用成了表達人們觀念的媒介和材料,傳統漆工藝過于強調其本身的樣式以及操作性,忽視了對于材質的突破,這些已經成為當代漆藝多元化發展的限制,使其形式語言借助材料的突破和更新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
當代漆工藝的本質是從傳統中尋找的,這喚醒了根植于人們潛意識中的本土性元素,然而,對于傳統漆工藝的繼承和喚醒是一種對傳承中的放棄,在傳統漆工藝中融入現代設計的創新意識,是一種對于民族文化精神的符號和象征的物化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