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調查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6 02:40: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口調查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成立了領導小組,組建了人口普查辦公室

成立鄉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領導小組,鄉黨委副書記,鄉長任領導小組組長,毛班子成員任副組長、統計站長、村主任、計生辦主任、派出所指導員和其有關單位領導任成員的領導小組。

組建了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站站長任辦公室主任,抽調了一名大學生村官和一名選調生任成員。

這三名辦公室成員中有精通計算機的大學生,有具備數據統計方面的業務能力和組織能力干部,這班人能夠勝任和滿足人口普查辦公室工作的需要。

2、確定了辦公場所

為方便普查工作,我們確定了統計辦公室為普查辦公室。

3、扎實開展了人口普查登記前的戶口清查工作

鄉成立了由派出所牽頭、統計、計生、民政和相關單位參加的戶口清查辦公室,開展了以“實有人口,實有房屋”為主要內容的戶口整頓工作,召開了全鄉戶口整頓工作會議,這項工作各村由村書記負總責,統計員具體負責業務工作,這項工作8月底可以基本結束,整頓工作結束后,相關的資 料將移交人口普查辦公室,供普查參考。

4、按照要求劃定了普查區和普查小區

全區按行政區域劃分了9個普查區,48個普查小區,并按要求繪好了9個普查區普查圖。

5、精心做好普查指導員和普查員選調的準備工作

按照實際情況,從節省開支及有利于工作開展出發、原則上講,普查指導員由聯系村分管領導,聯系村政府干部,脫產村干部擔任,普查員由村小組長,半脫產干部擔任。派出所也按照分片原則劃定了聯系區域,做到各方面力量合理分配。現全鄉9個村27個有關單位9個普查區,48個普查小區已選定56名普查指導員,137名普查員。選好普查員是保證質量的關鍵,我們要選調有工作責任心、有業務能力,身體能勝任,而且樂于獻奉的同志擔任普查員。

6、存在的問題

篇2

一、天長市人口老齡化現狀及特點

(一)老年規模擴大,老齡化呈加速態勢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天長市老年人口增長迅速,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1990年天長市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50194人,占總人口比重為8.98%;2000年增加到69954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1.84%;到2010年達到92705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5.37%。從增長趨勢看,前10年增長46.6%,增加了1.98萬人;后10年增長53.4%,增加了2.27萬人。

國際上,通常把人口年齡結構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為三種類型: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從上表可以看出,上世紀90年代初天長市人口的年齡結構類型處于由成年型向老年型過渡的階段,2000年已邁入老齡化社會,2010年人口老年型結構更加凸現。有關資料顯示,發達國家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從5%上升到10%,一般需要40年的時間,而天長市老齡人口比重從1990年的5.0%上升到2010年的10.6%,只用了20年時間。

(二)老年人口仍以低齡為主,但高齡化趨勢明顯

2010年,天長市9.27萬老年人口中,60-79歲有8萬人,占86.3%;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1.27萬人,占全部老年人口比重的13.7%,低齡老人占主體。但高齡化呈加快趨勢,與2000年相比,高齡人口增加6460人,占老齡人口比重提高了4.78個百分點;比1990年增加了10061人,比重提高了8.44個百分點。

(三)農村人口老齡化水平高于城鎮

天長市城鎮人口老齡化水平明顯低于農村人口,這與發達國家人口老齡化歷程常見的城市人口老齡化水平一般高于農村的特點不同。2010年天長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市城鎮常住人口為32.46萬人,農村住人口為27.83萬人。城鎮60歲及以上人口39481人,老齡人口比重為12.18%;農村60歲及以上人口51750人,老齡人口比重為18.60%,高于城鎮6.42個百分點,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大量外出打工,留守的多為老人、婦女、兒童,這也是農村人口中老齡人口比重高的原因,顯示出農村養老問題更加突出。

(四)老年人口女性多于男性,高齡老人女多男少

全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4.43萬人,女性4.84萬人,60歲及以上人口性別比為91.7;其中80歲及以上高齡女性8074人,占63.6%,性別比為57.3;百歲老人性別比僅為25.0,百歲男性老人明顯少于女性。

(五)少兒撫養比大幅下降,老年撫養比大幅上升

本世紀以來,天長市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加速推進,城市的輻射力、吸引力和人口聚集力不斷提升,勞動人口大量涌入,同時上世紀80年代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也使出生率持續降低,引起天長市勞動力人口總撫養比有所上升。

“六普”資料顯示,2010年天長市總人口總撫養比,由1990年的38.92%上升至2000年的45.60%、2010年的45.07%;少年人口撫養比由1990年的31.46%、2000年的33.17%降至2010年的22.76%;老年人口扶養比由1990年的7.46%,上升至2000年的12.43%、2010年的22.31%。

二、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天長市人口老齡化正呈現加速發展,并日益呈現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高齡化、空巢化趨勢,農村需要照料的老人比例呈高發態勢。

(一)人口老齡化將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影響到經濟發展。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必然造成勞動力減少,從而影響到勞動力的有效供給。普查資料顯示,天長市16歲以下人口呈逐年下降趨勢,如15歲10764人、14歲9450人、13歲7640人等等,加上勞動力人口外流,勢必導致該市新增勞動力人口逐漸短缺。

(二)人口老齡化對現行的社會保障體系提出嚴峻挑戰,社會養老壓力增大。

一是養老保險壓力劇增。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將導致撫養結構的根本性轉變,養老金繳費者逐步減少,領取者逐漸增多,養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直接沖擊著養老保障制度。二是醫療資金需求膨脹。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逐漸下降,在醫療方面的支出也遠遠高于年輕人和中年人。除了醫藥費用外,還有相當一部分高齡老人會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長期照護服務和相應的資金支持,對公共醫療和公共財政造成巨大壓力。普查資料顯示,全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依靠退離休養老金生活的只占9.80%,但依賴家庭其他成員供養的占67.71%,還有3.47%依賴于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

(三)人口老齡化引起家庭規模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的養老功能不斷弱化。

實行計劃生育后,家庭結構發生了變化,形成了大量“四二一”家庭,一對夫婦要供養4個老人,不論是家庭的經濟收入,還是夫婦能夠用于贍養的精力和時間,都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傳統的養老模式已不能解決未來的養老問題。普查資料顯示,天長市60歲及以上的單身老人戶有4118戶,一對老年夫婦戶有26895戶,約占全市家庭戶總戶數的17.2%,這是一個龐大的獨居或空巢老人群體。

三、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對策建議

目前天長市正處于經濟社會結構調整和跨越式發展的關鍵

時期,同時,隨著人口預期壽命的提高和生育率的下降,人口老齡化的程度還將加劇,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并將成為影響天長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人口老齡化對社會保障制度和養老服務體系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加快經濟建設,提高社會贍養能力

人口老齡化,必將給社會經濟帶來壓力。發達國家是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條件下進入老齡社會,屬于先富后老或邊富邊老。而天長市老齡化則提前來臨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繼續加快發展經濟,要把經濟這塊“蛋糕”做大做強,只有“蛋糕”做大了,很多事情才有能力妥善的解決。要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和社會財富,以獲得足夠的財政儲備,提高社會贍養能力。

(二)強化全社會養老服務功能,提倡全社會養老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注重發揮家庭和社區功能,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培育壯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在現階段亟須建設“梯度”養老模式,即家庭養老、社區養老、混合養老等方式并存,提倡全社會都來關愛老年人,贍養老年人,因地制宜解決養老問題。應充分挖掘社區資源,發揮社區社會管理和服務的優勢,建立多家庭互助聯合體,組建養老照顧網絡,互幫互助,也可以法律咨詢、婚介以及康樂中心等方面的服務,不斷完善服務項目設施、擴大服務覆蓋范圍、提高服務水平、健全服務網絡。發展專業的老年人服務機構,由專門人員為老年人提供各種服務,如老年人托護中心、心理咨詢與保健。

篇3

做法:念好“三字”真經

我們把全員人口信息錄入工作列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從工作一開始就在干部職工中強化質量觀念,要求大家牢牢把握不同階段的不同特點,齊心協力念好“實、準、快”三字經,有效促進了全員人口信息錄入工作的健康開展。目前,全縣已錄入總人口25萬人,預計到本月中旬能夠全面完成錄入任務。

在摸底階段突出一個“實”字。信息的使用價值取決于信息本身的真實可靠,只有真實的統計數據才是科學決策的真正依據,在很多時候,決策失誤的直接原因就是信息的失真以至虛假。這次錄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為預防“忙中出錯”,我們從一開始就把數據真實擺在質量標準的首位,強調時間服從質量為摸清人口信息的真實底數,各鄉鎮采取了鄉村聯動、統一編組、責任到組、任務到人的方法,共同做好人口信息登記工作。在摸底登記時,工作人員逐戶走訪,嚴格程序,堅持逐一查看證件、詢問本人、走訪四鄰,并注意不忽略鎖門戶、長期外出戶等重點,從而做到了村不漏戶、戶不漏人、人不漏項。為確保信息準確無誤,我們還對各村摸底數據進行公示,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及時糾正各種疏漏。

在核對階段突出一個“準”字。這次錄入工作時間緊,任務重,我縣盡管在全市屬于小縣,但仍有33萬多人口,而按要求,每個人錄入20-40項信息,這就意味著信息總量要在600多萬條以上,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最大的危險就是“忙中出錯”。為此,我們采取了“三對照”的具體措施,以達到“三無”的最終目標。一是與戶口底冊對照,在詢問本人的同時認真查閱家庭戶口;二是與派出所戶籍資料對照,查看必須錄入而戶口薄缺少的信息是否與公安部門的內部資料有出入;三是與新農合底數對照,確認我們調查的真實性。通過嚴格的核對程序達到“三無”,即人口基本信息無漏登,已婚育齡婦女信息無漏項,子女信息無漏報,最終實現“不漏戶、不漏人、不漏項、不出錯”標準,確保各項數據的準確性。

在錄入階段突出一個“快”字。為實現“快”的目標,鄉鎮做到了“三到位”,一是設備到位,各鄉鎮新購置電腦12臺,租用電腦20臺,滿足了人口信息錄入的需要;二是人員到位,抽調業務能力和責任心都比較強的骨干力量,在縣人口計生局集中業務培訓后,加班加點地進行信息錄入工作,確保如期完成錄入任務;三是獎懲到位,為激發信息錄入員的積極性,各鄉鎮明確了相關的獎懲辦法,公開評先獎勵及責任追究的標準,并對信息錄入人員增加崗位津貼,提高福利待遇,確保了責任、利益的統一。

困惑:面臨三個難題

盡管各級干部職工對錄入工作情緒高漲,干勁實足,但由于某些客觀因素的制約,在具體工作中仍然遇到了一些比較棘手的實際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出生漏報發現難。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出生漏報是在所難免的,漏報人數即使很少,但如果不能在錄入工作中及時發現,“全員”錄入也會落空。然而,由于這次錄入工作中沒有具體的“免責”規定,政策外生育人員必然害怕暴露后被追繳社會撫養費,鄉、村兩級領導干部則怕暴露后追究工作責任,加之農村家族觀念及鄰里意識濃厚,即使明確舉報獎勵辦法也很難有人舉報。這是當前避免漏查漏報、確保全員錄入必須盡快解決的實際問題。

二是特殊人群調查難。這一人群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流動人口,這些人長期在外打工而又居無定所,以找零工為主,既無固定的場地,也沒固定的住址,一般情況下只能調查到外出的人數和姓名,而難以與本人取得聯系。再是下崗職工,特別是糧食、商業、供銷、工業等部門下屬的因經營不善而關閉或破產的企業,其職工大都已經外出,有的很難找到。對特殊人群的調查雖然只要堅持不懈最終總能完成任務,但要在一定的時限內完成任務就成了一大難題。

三是活動經費保障難。經費保障是個非常現實的客觀問題,它需要一定的經濟實力做為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即使有明確的認識也很難付諸實施。我縣是個省級貧困縣,財政狀況相當緊張,與其他類似情況的縣市一樣,提供足夠的經費也就成了一大難題。

建議:構筑三大支撐

1、明確政策。省、市主管部門應及時向同級黨委、政府匯報情況,本著既要嚴肅計生政策又要著眼大局、實事求是的原則,盡快研究制定對此前漏報的政策外人口在這次錄入工作中處理辦法,讓政策外生育的群眾和鄉村兩級計生部門消除顧慮,從政策上為全員錄入工作提供支撐。

篇4

總以為上了年紀,夫妻間的愛情就會退化為親情,彼此間的親昵動作就會變少。牽手,在我的印象里,好像專利一樣只屬于青年戀人之間。

與老人交談,“老人家,您高壽啊”?

“我今年82歲,老頭子今年85歲了,土埋到脖子了啊。”老太太的笑容那么慈祥。

“一點也不像八十多歲的人呢,看您們紅光滿面的,好像六十多歲呢。”我如實說。

“閨女,告訴你個秘密。”老大爺把耳朵湊到我耳朵邊:“上了年紀的老夫妻,兩個人牽手走路,不是只為浪漫,更是一劑長壽良藥。這可不是我編造的,這是老年專家經過調查研究分析出來的。”

“真的嗎?”

“老年人手牽手,相互扶持,相互依靠,精神好不說,心里還會生出戀愛的感覺呢。”

“這老頭子,都多大年紀了,還談戀愛,沒羞。走,咱該回家了。”老太太嗔怪的神情,真的與戀愛的少女有幾分相似呢。

想起看過的一段話:20歲的時候手牽手,是因為喜歡;50歲的時候手牽手,是因為親情;80歲的時候手牽手,是因為愛情。手牽手一起變老固然是一種幸福,但這真的可以長壽嗎?

篇5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千古絕句中說的牽手,是愛的真締盡在其中。而現在有研究表明,牽手也不僅僅是簡單的一個表達愛的動作了,它還是一劑健康的“良藥”、長壽的“秘方”。

科研人員對世界長壽老人的調查報告表明,老壽星多為恩愛的夫妻,而大多數老年夫妻生活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習慣,那就是“牽手”。可以說,生活中喜歡牽手的夫妻更長壽。一個人口調查結果對此予以證明:離婚、喪偶者與和睦美滿、經常牽手的夫妻相比,女性壽命平均少5歲,男性壽命平均少12歲;夫妻不和、經常爭吵,女性易患乳腺癌、食道癌等疾病,男性易患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病等。

專家認為夫妻牽手非常重要,因為人有一種“皮膚饑渴”。專家還認為夫妻牽手走路可以一舉三得:第一,走路是最好的運動。研究表明,中年女性在醫生指導下走路,8周下來后,脂肪可以減少6公斤,肌肉增加3.6公斤,體重下降2.4公斤。由此證明,走路可以使脂肪減少,肌肉增加,體型優美,精力充沛。而且走路可以使糖尿病的發病率降低。在人群中進行的前瞻性研究表明,一周步行鍛煉三次,糖尿病的發生率減少25%;一周走四次,減少33%;一周走5次,減少42%。而步行鍛煉要按照“三五七”的原則來走:30分鐘3公里,一個星期走5次。第二,走路時,夫妻的談話可以增進感情。第三,走路時手牽手肌膚相親。科學研究表明,肌膚相親會使牽手者產生心靈感應,通過生物電傳導,夫妻雙方體內釋放內啡呔,內啡呔一多,免疫力提高。

牽手,這個看似簡單的親昵動作有著神奇的功效。而在生活中,夫妻不僅需要肢體上,手與手的十指緊扣,也需要心靈之間的“牽手”。

心靈的牽手包括夫妻之間要互敬互愛、相互理解,從而避免惡性情緒刺激,利于增強機體免疫力,延緩組織器官老化。而雙方更能在無微不至的照顧中增進了雙方的感情,感受到對方的那份溫暖,讓夫妻兩個人都有一種相互依附的感覺。很多鮮活的事例也證實,心靈上的“牽手”對健康有很大的影響。認識的一位老人,他與老伴兒都已經80多歲了,兩位老人身體都非常健康,扭起秧歌來不熟識的人都以為他們才60多歲。老人說:“我與老伴身體健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相互之間的忍讓,當她發脾氣的時候我讓,我紅臉的時候她忍。我們在相互理解,相互體貼的狀態中越活越年輕。”現在很多夫妻經常吵架,其實這就是缺乏心靈上“牽手”。很多人要到老了才會體會到“老伴”的含義,其實應該從兩個人牽手走進婚姻開始,做到不要為小事傷神。可以說夫妻處處“牽手”是最好的健康保險,更是長壽的重要保障。

篇6

一、學生責任感現狀調查分析

2007年6月,本課題組對本校學生425人,通過問卷調查法、觀察法、評議法,了解學生責任感的現狀,并匯總、分析。

1.學生對父母的關心很少。

調查結果顯示,知道父母生日的學生只有30.4%,能主動分擔家務的只有20.6%,能為父母分憂解愁的只有17.4%。而父母普遍的要求是孩子讀好書就行了,很少讓孩子分擔家務,更不會把家里的困難、內心的苦惱與孩子交流。久而久之,造成現代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對父母的勞累、憂煩視而不見。

2.學生缺乏崇高的理想。

在學生學習責任調查中選“為自己將來找份好工作”一項占34.8%,為父母讀書占了52.3%,為國家富強讀書僅占12.9%。可見,當今學生大多目光短淺。這是社會上拜金主義思潮影響、父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教育、學校“應試教育”、“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共同作用的結果。

3.學生為他人服務及集體主義意識淡薄。

主動分擔班級工作的占40.9%,工作大多是被逼無奈而為之,在校園里主動揀地上廢紙的僅占35.4%;公共汽車上主動讓座的占8.7%;雖有82.6%的學生能主動跟左鄰右舍打招呼,待人較有禮貌,但看見鄰里有困難能積極提供幫助的只有32.3%。現在,父母生怕孩子吃虧,教育孩子助人為樂的少,怎樣才能不“吃虧”的多,從而使得學校正面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二、學生責任感培養策略

責任就是分內應做的事,責任感就是要自覺地把分內的事做好的意識。學生責任感教育是對其進行以“責任”為核心的素質教育,以喚醒他們的責任意識,激發他們的責任情感,培養他們履行責任的能力,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責任行為。責任感教育可以分解為“四點四會”:以對家庭負責為起始點,學會孝敬;以對學習負責為基本點,學會求知;以對集體負責為凝聚點,學會關心;以對社會負責為制高點,學會報答。在具體實施上,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在內容和形式上各有側重,通過多渠道全方位滲透。

1.創設良好的責任感教育環境。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性格、意志、個性及道德品質是在個體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形成的。環境是構成教育條件與過程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生學習生活的各方面都不可避免接受到環境的影響與熏陶,他們的思想、觀點、習慣等無不打上環境的烙印。尤其是初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成熟,環境對他們的影響更是一種客觀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創設良好的責任感教育環境是推進學生責任感培養必不可少的工作。

(1)創設良好的校內“責任”氛圍。以“責任”為校訓,規范師生的行為;在各處室辦公室張貼相應的崗位職責;在各教室張貼學生的主要責任,懸掛《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在黑板右側每天或每星期寫一條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富有責任感教育內容的名言警句;在教室的走廊、樓梯口等處懸掛名人(名言)畫像;在食堂、水池旁懸掛“節約用水,人人有責”的牌子;利用黑板報、櫥窗、師生集會等強化師生責任感意識。

(2)通過家長會、家長聯系卡等方式,使家長明白責任感教育的意義和要求,進而主動創設良好的家庭責任感教育氛圍。

(3)鼓勵師生向省市刊物及校刊積極投稿,廣泛宣傳責任感教育,以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形成良好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大環境。

2.將責任感教育融入學科教學。

課堂是學校開展責任感教育的主陣地。只有各學科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責任感教育內容,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責任感教育滲透,才能使責任感教育從各個角度全方位地得到落實。如自然科學教師可以結合環境污染內容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的教育;結合人口與資源進行人口方面責任感教育;結合水資源的內容對學生進行“節約用水,人人有責”的教育;結合傳染的防治和“甲型H1N1L流感”時期形勢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衛生習慣培養的教育等。

為保證老師有效地開展以課堂為主陣的責任感教育,我校的具體做法是:首先每學期開學初,要求每位教師制定責任感教育與學科教學整合的教學計劃,然后以課堂為陣地進行學生責任感的培養,最后開展責任感教育課堂反思活動。此外,還通過學科責任感教案、案例、論文評比等途徑推動教師將責任感教育融入學科教學之中,以提高教師課堂滲透責任感教育的能力。

3.組織系列活動促進學生責任感形成。

如果說責任感教育的課堂滲透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那么組織有意義的教育活動就可以達到“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的教育效果。我校自本課題立項以來,各處室、教研組、學生會等組織開展了一系列責任感教育活動,如組織了“迎國慶?談責任”、“向陋習告別”等征文評選,責任感教育班團課評比,責任感教育校園劇演出比賽,“身邊環境污染調查”、“人口調查”等活動,這一系列活動促使學生把責任認識內化為責任意識,形成責任行為和責任情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4.注重典范感召。

在實施責任感教育的過程中,單純說教對學生的影響力是很小的,而榜樣的力量則是巨大的,特別是處境相同的同齡先進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良好品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更容易被他們領會和接受。我校的具體做法是:

(1)開設家長學校。給家長講“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有多么重要,要求家長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給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

(2)培訓教師,增強教師履行責任意識。校長給全體教師作了《教師應成為履行責任的典范》的報告,要求教師必須率先示范、以身作則,用盡責的行動感染學生履行責任,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

(3)選取處境相同的先進人物作為學生的榜樣。要求每個教師廣泛閱讀,留意有關這方面的信息,及時摘下或剪下作為榜樣的材料。

5.引入激勵機制強化責任行為。

責任感教育也離不開評價。只有對勇于負責的行為及時進行肯定鼓勵,才能使學生勇于負責、樂于負責的行為得到鞏固。

首先,學校利用班會、集會、各種獎勵來鼓勵學生,激發他們“想”過上一種負責任生活的愿望。同時,學校向學生提供各種機會,以使他們能實踐其高度負責的行為,并有機會為他人服務。

其次,學校根據責任管理目,結合“日常行為規范”要求,采取學生自評、他評的量化考評方式,引導、鼓勵和制約學生履行責任,提高責任意識。

最后,在開展責任感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除了當好教育者、引導者、推進者之外,還充當了欣賞者和接受者的角色。盡可能采用“拉”的鼓勵方式,而不是“推”的強迫方式。

我校通過鼓勵學生參加互助服務團方式,鼓勵學生互相幫助;通過建立表揚單,使學生的進步和勇于負責的行為得到及時肯定和鞏固;通過每周的“三項”競賽、星級寢室評比,學期末“責任標兵”、“守規范標兵”的評選等方式,使學生樹立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和對社會負責的意識。

三、實施責任感教育的變化

1.后測評估,效果明顯。

2009年6月,本課題組再次對八、九年級學生280人作了跟蹤問卷調查。

調查問卷統計結果顯示:知道父母生日的由30.4%增加到71.4%,主動分擔家務的由20.6%增加到47.8%,能為父母分憂解愁的由17.4%增加到40.4%;主動分擔班級工作的由40.9%增加到83.0%,為班級利益放棄個人利益的由56.0%增加到86.7%,在校園里會主動揀地上廢紙的由35.49增加到75.2%;在公共汽車上會主動讓座的由8.7%增加到43.8%;看見鄰里有困難能積極提供幫助的由32.3%增加到81.9%;為國家富強而讀書的由12.9%增加到47.19%。

從以上各項數據的變化,表明我校學生的責任感培養呈現出較明顯的效果。

2.通過對學生責任感培養,學生發生了可喜變化。

(1)學生在家中的表現使家長們欣喜異常。原先的小王子、小公主們不見了,重新展現在家長們面的是另一番精神面貌:放學回家會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活;關心孝敬父母長輩,為父母親端茶送水;當父母遇到煩心事時,關心體諒父母,盡量幫父母出主意,而不是漠不關心。

(2)學生學習的目的性明確、自覺性增強,多數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在開展研究性學習中能根據學習指導的要求,自主選擇薄弱項目進行訓練,大大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原先課余時間愛看電視、玩網絡游戲的現象大大減少,網絡成了第二課堂、學生學習的得力助手。

(3)學生自我管理的意識、能力增強。在學校的日常生活管理中,學生會、班委會所起的作用比以前更大了:能夠自行組織黑板報的編輯,評比;協助值周教師維持食堂秩序;管理寢室的紀律、衛生;參與三項競賽、星級寢室的評比,等等。

(4)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社會責任意識增強。能自覺地參加義務勞動,主動分擔班級各項工作,隨手亂扔的現象少了。互助服務團能經常深人社區、敬老院,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學生們還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投身于創建省級“生態示范社區(村)”、“文明社區(村)”的活動,為家鄉的建設盡自己一份綿薄之力,贏得了社會廣泛的好評。

(5)學生在“談責任”、“除陋習”征文等競賽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習作《責任》、《往事》、《今天我值日》在《21世紀初中生》雜志上發表,《告別陋習走向文明》、《陽光總在風雨后》在《德育報》上發表;九年級何夢漪同學的《店口印象――走向和諧》、屠宇俊同學《關于中學生網絡問題的調查報告》、楊凡同學的《捍衛家園,從我做起》的中學生歷史與社會調查報告獲市一、二、三等獎;科學學科的調查報告《課堂外的植物調查》獲市一等獎。

3.學校教師收獲頗豐。

在學生們健康成長的同時,我校的教師也在不斷地提高自己,完善自身。教師們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嚴謹冶學,關愛學生,主動參與學校管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已成為我校教師的座右銘。教師撰寫有關責任感教育論文、教學設計和案例,獲市、區級評比三等獎以上有40多篇次,其中論文《農村初中學生責任感培養策略研究》獲市一等獎、《新時期學生責任感培養的實踐思考與建議》獲市二等獎;《教師應成為履行責任的典范》、《讓初中生揚起自信的風帆》在公開刊物上發表。學校被評為市文明單位、教育、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團總支,市衛生先進單位。學校教育教學質量進步顯著,年年考核優秀。

四、回顧與反思

通過兩年的農村初中學生責任感培養的策略研究與實踐,我們深深認識到:

1.必須增強師生對責任感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思想是行動的指南”,認識不提高,思想不重視,研究難以奏效。

2.學校責任感教育,必須找準突破口和起始點。“細節決定成敗”。我校結合實際,從“講衛生”(如不亂扔果殼紙屑)入手,從抓“獨立按時完成作業”開始,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方有成效。

3.要充分認識到責任感教育的長期性、艱巨性、反復性。責任感培養不能一蹴而就,需常抓不懈,同時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予以保障。

4.學校是培養學生責任感的主陣地,但家庭和社會作用也極為重大,然而目前卻存在家庭對學生責任感教育的普遍忽視和社會環境的不良影響這一現象,如何推動家庭、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三者如何形成強大合力,有待進一步研究。

總之,培養學生的責任感是新時期學校的主要任務之一,各個學校可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法實施責任感教育。責任感教育的實施會有力促進教風、學風、班風、校風的全面優化,促進家庭、學校、社會聯合育人,達到以學校“責任小環境”帶動“社會大環境”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思想政治課教學,2003,(7,8).

篇7

【關鍵詞】民國;瑤民數;分布

【中圖分類號】K90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3)03-0110-010

關于瑤人分布的研究一般都以某個朝代為中心,論述當時瑤人在相關地區的分布情況,例如:李默的《宋元廣西瑤族分布考略》、《明代廣東瑤族的分布》及吳永章的《清代廣西瑤族分布述略》等。而民國時期瑤民分布的專門研究并不多見,僅有的《廣西通志·民族志》也只羅列廣西少數民族的總量及其比例的增減,并未論述各地瑤民分布的情況,而且缺乏對數據的考證。本文從民國前期官方和學者難以調查各地瑤民的情況出發,再分析人們如何擺脫1934年對瑤民分布的局限認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四個民國后期的統計資料,選取較為可信的《廣西統計年報》瑤民數及劉介調整的瑤民數,并用均值還原的方法復原各區縣的瑤民數,以求證于方家。

一、調查的難度

在光緒《廣西輿地全圖》記載各地瑤民聚落分布情況后,廣西地區一直缺少全省瑤民分布的資料。直到1933年,廣西省教育廳才開始調查各地苗瑤族的社會狀況。這期間,該問題一直困擾著官方及相關學者,具體原因有兩點:

首先,多數瑤民都生活在各縣的偏遠山區。例如:吳彥文認為瑤、苗等群體:“大都在深山窮谷,從地理環境說,那兒有的是峻極于天的崗巒,崎嶇蜿蜒的鳥道。邃密的林菁,逼人的嵐瘴。”與吳彥文類似,莫一庸和張先辰也是從瑤民所處環境去認識他們。而王澤民更具體地提到瑤民受制于山地環境,他們:“除了買賣東西之外,輕易不到山外邊來……侄子是常常住在徭山里的”。他們主要分布在相關縣的山區:“比較著稱者,如桂平、平南、蒙山、修仁、荔浦、象縣、武宣七縣問的大藤山,三江、龍勝、羅城、融縣、西隆、都安、凌云、南丹、東蘭、平治、宜山、忻城、隆山、鎮結、賀縣、興安、全縣、義寧等縣山地。”總體而言,這些人群最明顯特征就是僻處山區,且受制于閉塞環境的落后群體。正因為如此,陳正祥將未同化的瑤、苗、僮等統稱為山地居民。

其次,民國前期,廣西政局長期不穩定,缺乏有組織的調查機構。這些山地居民遍布廣西數十縣,任何個人或學術團體都難以完成全省的調查。有感于此,1930年閉元璋曾斷言:“關于蠻族的人口,向來沒有真確的統計,欲知道他們的確實數目這是不可能的。”后來,1936年周瑞荃還認為:“去調查瑤民,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是因為他們都是散居于各邊界處的山地上面”。甚至,楊永凡明確提到:“散布在廣西境內的原始民族:包括苗瑤侗僮,分布的地區占幾縣,及人口總數幾多,向來(1932年以前)不曾有過可靠的統計”。因此,一方面,瑤民居住在偏遠山區,調查的難度非常大;另一方面,官方沒有相應的調查機構。

二、局限的認識

在廣西政局穩定之前,全省瑤民總量都為簡單的調查和估計。從1933年起,教育廳為發展苗瑤民的教育,才開始調查各縣苗瑤族的社會狀況。在這次社會調查中,教育廳共收到四十四縣匯報的苗瑤族情況,接著在當年就將有些縣的調查結果公布于《廣西教育行政月刊》。例如:忻城、昭平、鎮邊、百壽、三江、鳳山、融縣、蒼梧、象縣、全縣、恩陽、興安、羅城等縣。隨后,統計局還根據這次調查推測全省約有5萬瑤民散布于三十四縣,其中2.5萬瑤民聚集在大瑤山。此后,這個估計一直都被官方和諸多學者引用。本節將論述官方和學者如何逐漸擺脫這些局限認識:即瑤民聚居大瑤山、瑤民散布三十余縣及全省約有5萬瑤民等。

(一)并非聚居大瑤山

在光緒《廣西輿地全圖》將潯州府、平樂府及柳州府交界的統治空白區標記為瑤山(即大瑤山)后,官方和諸多學者都認為廣西瑤民主要分布在大瑤山地區。正如劉介所言:“此(瑤)族在吾桂省,以歷史言之,較各族為最古。其散播地點,幾乎遍于省境……大藤瑤尤為瑤族之大本營”。而官方組織的廣西省農村調查,也提到:“中部一大方塊(大瑤山)則為瑤民之居住地,遍地皆山,至今猶未劃分區界”。甚至,1932年《廣西公路路線圖》稱此處為“群瑤地方”。

當時研究者普遍認為瑤民最多的地區為大瑤山,不過各自對當地的瑤民數說法不一。例如:閉元璋認為:“據最近的估計,居于桂平北境之瑤山者約有瑤人六七千人。”龐新民在參加瑤山調查后,估計當地有萬余瑤民。唐兆民在深入瑤山調查后,認為全山約有一萬七千多瑤民。鐘濟新在《廣西瑤山見聞記》中,提到大瑤山地區共有瑤民萬余人,“其五種瑤之戶口估計約二千余戶口,人口約萬余人左右。”而王澤民也認為:這里的瑤民分為五種:“叫做正傜、寨傜、花籃傜、板傜、山子傜……合起來共有一萬多人。”

在各種估計數面前,省府依然不清楚當地瑤民數,而且1933年“各縣苗瑤族社會狀況調查”并未調查各地的瑤民數。因此,統計局的《廣西年鑒(第一回)》(以下簡稱《第一回》)只好根據瑤酋李榮保的估計,推測大瑤山約有2.5萬瑤民,甚至還認為大瑤山是瑤民最多的地區。此后。《廣西年鑒(第二回)》(以下簡稱《第二回》)、楊永凡及萬光漢等都延續《第一回》的觀點。甚至,在吳彥文匯總各縣瑤民數后,數據已顯示大瑤山地區的瑤民數并不比桂東北和桂西北多,但是他并沒擺脫“瑤人主要分布在大瑤山”的觀念。此后,張先辰依然認為“瑤人主要分布在大瑤山”。晚至1946年,陳正祥還認為瑤人主要聚居在大瑤山。

直到《廣西年鑒(第三回)》(以下簡稱《第三回》)重新匯總各縣瑤民數后,統計部門首先認為大瑤山并非瑤民的主要聚居地,當中提到:“徭族分布于東北及西北各縣,其中以義寧、興安、全縣、灌陽、修仁、賀縣、宜山、南丹、東蘭、都安、平治、田東、萬岡、凌云為最多”。此后,1947年《廣西統計年報》更進一步地統計出了全省各地五十五縣瑤民的具體數量。其中,大瑤山地區的桂平、平南、蒙山、修仁、荔浦、象縣、武宣等七縣瑤民數(33633人)只占全省瑤民總數(206546人)的16.3%。因此,大瑤山地區的瑤民所占比例并不高,“瑤民聚居大瑤山”的觀念也與現狀不符。

(二)超越30余縣

在1934年《第一回》之前,除普遍認為大瑤山地區有瑤民外,各界對其他區縣“有無瑤民”的爭議很大。根據教育廳的各縣(苗瑤族)調查報告,《第一回》認為廣西全省共四十四縣有原始民族,并首次估計全省共三十四縣有瑤民,但同時也矛盾地列舉了瑤民在三十七縣的分布情況。與此同時,《廣西各縣概況》在介紹各縣語言概況中,還提到三十六縣有瑤民。引本小節將論述隨后的語言調查如何擺脫三十余縣瑤民的局限估計。

1934年,省統計局在進行全省農村經濟調查后,確認瑤話散布六十一縣,明顯超過此前三十余縣的觀點。相對于苗瑤族社會狀況的局部調查,語言調查比較容易確定某地有無說瑤話的人群,進而確定有無瑤民。此前,劉介也提過全省瑤話的分布情況,并將瑤話分布當作瑤民分布,但其數據來源不清楚。而《第二回》依據各縣農村經濟調查,正式用瑤話分布取代《第一回》的瑤民分布,如表1所示:

表l瑤話的分布情況據廣西省政府統計局《廣西年鑒》(第二回),1936年5月,第161-164頁制作而成。此外,省轄九區主要依據廣西省政府統計處《廣西統計年報》,1947年,第37頁,及莫一庸等《廣西地理》,桂林文化供應社印行,1947年,第60-68頁。

由表1可知,北部有瑤話人群的縣比較普遍,而南部比較稀少。首先,瑤話分布最集中的地區為桂東北及桂西北。在第一區和第八區的二十二縣中,僅百壽縣無瑤話人群。與桂東北類似,桂西北(第五區)除樂業縣外,其余十縣均有瑤話人群。其次,桂北的第二區很多縣都有瑤話人群,但內部南北差別明顯。在該區的十九縣中,除南部的柳城、柳江、中渡、雒容、來賓及遷江等六縣外,其余北部十三縣都有瑤話人群。第三,桂南的第四區南北差別明顯。其中南部的邕寧、橫縣、永淳、綏淥、隆安、同正、扶南、賓陽、上林、武鳴等縣均無瑤話人群,而該區北部的都安、隆山、平治、那馬、果德等縣都有瑤話人群。第四,桂東南很少瑤話人群。在第三區和第九區的十三縣中,除北部的平南、桂平及蒼梧縣外,南部十縣均無瑤話人群。

瑤話分布雖能確定某地有無瑤人,并取代三十余縣瑤民的估計,但僅記載“有無瑤話”的語言調查無法獲知各地瑤民的數量。此后,在《第三回》的特種民族分布巾,統計部門進一步補充了各縣瑤民的具體數量。

(三)從5萬到20余萬

在《第一回》之前,廣西瑤民總數一直都含糊不清。例如:閉元璋估計廣西瑤民總數少于3萬,而德國學者Hans Wist在《華南瑤族》中,綜合1931年之前的各家調查,推測廣西瑤族有46000人。1934年,《第一回》根據四十四縣匯報的《苗瑤社會狀況調查表》,估計廣西瑤民約有5萬。隨后,行政院農村復興委員會的農村調查隊也認為廣西約有五萬瑤民,而萬光漢更是直接轉述《第一回》的瑤人分布情況。當時,廣西共有5萬瑤民逐漸被各界所接受。

此外,這期間有些研究者認為瑤民總數有幾十萬,但均為主觀估計,并非實地調查。例如:周瑞荃認為全省有50萬瑤民,陶保桓認為幾十萬瑤民,唐兆民認為40余萬瑤民。具體周瑞荃提到:“據調查所得,全省共有五十萬之眾,不過在實際上來說,去調查瑤民,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是因為他們都是散居于各邊界處的山地上面,向來有事未完糧納稅,不肯服從政令的國民,五十萬這個數,未必十分準確,也許還要多些,或者少些,都不一定”。陶保桓也認為:“廣西境內差不多全被五嶺和苗嶺等山脈盤踞,在這些山脈所綿延的地方,都有苗瑤民族,占整個廣西一半以上的縣份,他們的人口多少,現在雖然沒有正確的統計,至少有幾十萬以上,是可以說的”。

在差距極大的各種估計數面前,《第二回》放棄了《第一回》的各縣瑤民分布概況,并用各縣瑤話分布取代瑤民分布。此時,統計局雖然仍認為廣西有五萬瑤民,但已意識到自己公布的數據并不準確。而且從1931年起,省政府已著手調查和收集各地苗瑤等族群的戶口及人口情況。基于這些資料,吳彥文首次羅列出多數縣的瑤民數,而劉介開始認為廣西有20余萬瑤民,他提到:瑤人“約為二十余萬……傜族分布五十余縣。”此后,邱昌渭、莫一庸及張先辰等人也認為廣西瑤民總數為20余萬。例如:張先辰提到“特族人口數目,尚乏精確數字,據歷年調查所得約數估計……(瑤族)約二十余萬”。

綜上所述,官方和相關學者逐漸擺脫《第一回》對瑤民的局限認識。從《第三回》開始,他們意識到大瑤山并非主要的瑤民聚居地,該地瑤民所占比例不是50%,而是16.3%,只比各縣均值高一點。廣西僅有30余縣瑤民的估計,也被61縣瑤話取代。從吳彥文的匯總數據起,諸多研究者開始認為廣西瑤民總量并非起初估計的5萬,而是20余萬。

三、詳細的數據

從1939年開始,官方和相關學者逐漸認為全省瑤民約有20余萬,但具體數量仍不清楚。隨著官方數據所覆蓋區域逐漸增多,瑤民總量日益清晰。下文首先考證吳彥文匯總數、陳正祥調整數、《第三回》匯總數、《廣西統計年報》匯總數及劉介調整數等五個數據,其次分區探討各縣的瑤民數。

(一)數據來源

1939年2月的吳彥文匯總數、1946年11月的陳正祥調整數及1946年12月的《第三回》匯總數均來源于統計局20世紀30年代收集的調查數據。首先,吳彥文最早用官方的調查數據,匯總出各縣瑤民分布情況。令人詫異的是,吳彥文并未仔細分析他的匯總數,依然延續《第一回》的觀念。這一匯總數隨后被張先辰等人轉載。其次,在《第三回》匯總數中,統計局結束了《第一回》關于瑤民分布的各種估計。除抄寫或計算誤差外,吳彥文匯總數與《第三回》匯總數完全相同。此外,陳正祥也有一套匯總數,但并沒交代數據來源。從有些縣的瑤民數來看,陳正祥的數據只是摘抄吳彥文等人的匯總數,例如:中渡、榴江、忻城、南丹、天河、融縣、三江等縣。

這三個數據的問題,從曾紀緯、潘質彬及王同惠的調查經歷可略知一二。首先,有些瑤民拒絕上報戶口。曾紀緯提到:“(龍勝瑤民)戶口人口調查,現尚未能從事,因此次瑤民雖戰敗,但他們的什么都還不肯告訴漢人,寧可死都好”。其次,有些地區的瑤民類別還沒有調查清楚。潘質彬提到:“(廣西)各縣的(瑤民)種類不一,在東蘭宜北瑤人的種類,還沒有調查出來”。第三,官方的人口數與真實情況差別較大。王同惠提到:“花籃瑤的人口在象縣政府有一個統計,但是我們并不知道這統計是怎樣得到的。據我們詢問當地各村頭目所得到關于各村的家數,卻和上述的統計大有出入”。此外,歷次特種部族的匯總數據雖然都以瑤民為主,但有些縣的匯總數將瑤與苗、僮、侗或倮儸等一起統計,無法單獨計算瑤民總數,例如:融縣、三江、西隆、田陽、龍勝等縣。因此,推測廣西瑤民總數,仍需更有針對性的調查和匯總數據。

抗戰后,不同族群的數量統計逐漸分開,各縣都已有具體的瑤民數。例如:1947年統計部門將1946年各縣的瑤民數公布于《廣西統計年報》。其次,劉介根據多個實地調查瑤民的報告,并結合歷次官方公布的各地瑤民情況,計算出各縣瑤民的數量。他提到瑤民數的推測:“系根據省府學事調查表,及特種教育師資訓練所假期教師邊區調查團歷期調查報告表,畢業生服務工作報告表,學生假期回籍工作報告表參合制訂,雖不能謂全部皆絕對正確,然而近矣”。

(二)各區縣瑤民數

由前文分析數據來源可知,在修正各地瑤民數時:首先,不必過分重視《第三回》的瑤民數,因為吳彥文早已用同樣資料匯總出各縣瑤民數。其次,后期匯總數據已將不同族群完全分開計算,比前期數據更有針對性。例如:《廣西統計年報》公布的1946年各縣瑤民數,及劉介調整的1948年各縣瑤民數。第三,吳彥文匯總數、陳正祥調整數及劉介調整數均為多次調查的匯總數據,而《廣西統計年報》為1946年1-2月的調查數。因此,本節主要依據《廣西統計年報》及劉介調整的瑤民數,用兩者的均值復原1947年前后的各地瑤民數。各地行政區劃情況以1947年6月為準,當時省轄1市及9區,全省共有99縣。下文將分區討論各縣瑤民的具體數量。

表2據以下資料制作:①吳彥文:《廣西之特種教育》,廣西省政府教育廳,1939年2月,第2—7頁;②陳正祥:《廣西地理》,正中書局,1946年11月,第124—136頁;③劉介:《現階段的廣西徭族》,《廣西省通志館館刊》,1948年7月,第三期,第4—10頁;④廣西省政府統計處:《廣西統計年報》,1947年,第23—24頁。

從表2可知,第一區11個縣的瑤民分布情況,未列入表格的懷集和信都均無瑤人。其中,富川瑤民數為《廣西統計年報》數據,因劉介的200余戶約等于《統計年報》的1210人。其余各縣瑤民數為《廣西統計年報》數據與劉介調整數的平均值。因此,第一區瑤民總數約為34100人,其中賀縣瑤民的數量最多。

從表3可知,第二區19個縣的瑤民分布情況,未列入表格的柳江、柳城、雒容、來賓、思恩等縣均無瑤人。其中,《廣西統計年報》無中渡、遷江兩縣瑤民的數量,這兩縣修正數為陳正祥及劉介數據的平均值。其余十二縣瑤民數為《廣西統計年報》數據與劉介調整數的平均值。因此,第二區瑤民總數約為37960人,其中忻城瑤民的數量最多。

從表4可知,第三區7個縣的瑤民分布情況,未列入表格的藤縣、容縣、岑溪等縣均無瑤人。其余四縣瑤民修正數均為《廣西統計年報》數據與劉介調整數的均值。此外,在這四種資料中,同屬桂東南地區的第九區的六縣均無瑤民,而且在《第二回》的各縣語言中,這六縣也都無說瑤話的人群。因此,桂東南地區瑤民的數量為8300人,他們主要分布在清代潯州府的平南縣和桂平縣。

從表5可知,第四區16個縣的瑤民分布情況,未列入表格的邕寧、橫縣、永淳、同正、隆安、扶南、賓陽、武鳴等八縣均無瑤人。上思及上林的瑤民數為陳正祥調整數及劉介調整數的均值,因《廣西統計年報》無記載這兩縣的瑤民數。其余五縣瑤民修正數均為《廣西統計年報》與劉介調整數的平均數。此外,在四種資料中,只有《廣西統計年報》記載綏淥縣有26個瑤民,其他資料均無提及。因此,第四區瑤民總數約為36400人,其中都安瑤民的數量最多。

從表6可知,第五區11個縣的瑤民分布情況,其中西隆和田陽的前兩次匯總數據,瑤民都與苗民或倮儸一起上報。因此,在修正瑤民數時,筆者不考慮這兩縣的前三個數據。在劉介調整數中,西隆縣沒有瑤民數,只好采用《廣西統計年報》詳細公布的西隆瑤民數,而田陽縣瑤民數為3000余,本文估計其不超過前期3131人,大致在924人與3131人之間,修正數為兩者均值2000人。其余九縣修正數為《廣西統計年報》數據與劉介調整數的均值。因此,第五區瑤民總數約為43470人,其中凌云瑤民的數量最多。

從表7可知,第六區7個縣的瑤民分布情況,未列入表格的靖西、龍茗均無瑤人。在四種資料中,鎮結瑤民數前后反差較大,后期三個匯總數據都認為鎮結沒有瑤民,而此前的《廣西各縣概況》也認為鎮結沒有瑤話人群。與鎮結縣類似,僅《廣西統計年報》記載向都縣有117個瑤民,其他資料都無記載。綜合考慮,筆者認為鎮結和向都皆無瑤民。因此,第六區瑤民總數只有3400人,其中60%以上在敬德縣。

從表8可知,在第七區11個縣中,明江縣、思樂縣及雷平縣可能有少量瑤民,而未列入表格的龍津、崇善、萬承、養利、左縣、上金、寧明、憑祥等九縣都沒有瑤民。首先,劉介提到明江地區有流徙無常的盤瑤,而此前及此后均無資料提及當地有瑤民。其次,前期數據認為思樂縣有苗瑤85人,而后期的《廣西統計年報》和劉介調整數又認為當地沒有瑤民。第三,在《廣西各縣概況》介紹明江與思樂的語言情況時,兩縣都沒有瑤話人群。此外,陳正祥雖然提到雷平縣有512個盤瑤,但并非實地調查的情況,而其他資料都無提及相關情況。綜上所述,除一些疑似記載外,第七區各縣幾乎沒有瑤民。

從表9可知,第八區的11個縣都有瑤民。其中,《廣西統計年報》并無臨桂和百壽的瑤民數,筆者修正數為陳正祥及劉介調整數的均值。與這兩縣類似,劉介調整數也無資源和灌陽的瑤民數,筆者修正數為陳正祥及《廣西統計年報》數據的均值。此外,其他七縣均為《廣西統計年報》的瑤民數與劉介調整數的均值。因此,第八區的瑤民總數約為38800人,其中灌陽瑤民的數量最多。

四、復原的結果

至此,民國廣西各縣瑤民的分布情況已基本清晰。起初,學界關于廣西瑤民的記載只有含糊的描述和片面的估計。當時廣西政局動蕩,官方無暇調查各地的少數民族。20世紀30年代,隨著廣西政局日趨穩定,省統計局開始公布各地瑤民的調查情況和局限估計。最后,1940年前后,全省各地都開始有了具體的瑤民數。而關于這個時期的瑤民分布研究,《廣西通志·民族志》雖然列舉了民國時期廣西少數民族人口的總量,但并未分析各種數據的來源,因而難以藉此了解各個族群的數量及分布情況。

篇8

【關鍵詞】 2型糖尿病;葡萄糖調節受損;人群患病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and IFG, IGT in Tianjin.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ianjin from June to September in 2005. The multi-phasic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adapted. Finally 21454 people (9986 males, 10755 females) were selected as survey sample.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through face-to-face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and fasting glucose level, 2h post prandial blood glucose and some other pys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collected at the same time.Results In this study, the 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which based on the criterion of FBG≥7.0mmol/L is 6.07%(standardized prevalence: 5.87%), in which the prevalence in male is 5.12%(standardized prevalence:4.83%) and in female is 6.95%(standardized prevalence: 6.59%). And both of the prevalence in female is higher than the male.

The prevalence of IFG in the population is 5.61% (5.32% in male, 5.89% in female). The prevalence of IGT is 2.91%(2.59% in male , 3.20% in female),and the prevalence of female is statistic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Conclus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and IFG, IGT in Tianjin is similar to the level of the other big c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IGT(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prevalence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流行已經成為21世紀全球性衛生問題一大挑戰 。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人數僅次于印度,高居世界第二,即將發展成為糖尿病的糖代謝異常人數也與日俱增 [1]。關于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在國際國內早已廣泛開展[2~6],天津市尚無全市人群基線資料。本文對天津市市區和鄉鎮15~74歲且在天津市居住5年及5年以上人群按比例分層整群抽樣,21454人對糖尿病IFG、IGT的患者病情進行了調查,現分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本次研究靶人群為天津市市區和鄉鎮15~74歲且在天津市居住5年及5年以上的居民,2005年6月~9月參照1996年全國11省市4萬人群(20~74歲)糖尿病抽樣調查所采用的“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操作指南”,按比例分層整群抽樣21454人(男9986人,女10755人),對糖尿病、IFG、IGT的患病情況進行了調查。診斷標準采用1999年WHO、IDF公布,同年得到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等認同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此次調查中以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h血糖≥11.1mmol/L為糖尿病; 以餐后2h血糖≥7.8及<11.0mmol/L為IGT; 以空腹血糖≥6.1及<7.0mmol/L為IFG。

流行病學調查表資料用Epi Data軟件包完成數據錄入,數據錄入過程中采取了雙錄入,復核后,建立統一的SPSS數據庫。分析中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此次調查中,對天津市抽樣調查人群進行抽樣調查,以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h空腹血糖≥11.1mmol/L為診斷標準計算分析糖尿病患病率。以餐后2h血糖≥7.8及<11.0mmol/L為診斷標準計算分析IGT患病率; 同時以空腹血糖≥6.1及<7.0mmol/L為診斷標準計算分析IFG患病率。

2.1 2型糖尿病患病率情況 此次調查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為6.07%,其中男性為5.12%,女性為6.95%(χ2=30.67,P=0.00)。見表1表1 不同年齡的糖尿病患病率 ( 略)χ2=14.93,P=0.00 χ2=19.49,P=0.00 χ2=24.53,P=0.00

2.2 IFG、IGT患病情況

此次調查中IFG的人群患病率為5.61%,其中男性為5.32%,女性為5.89%,差異無顯著性(χ2=9.97,P=0.07);IGT患病率為2.91%,其中男性2.59%,女性3.20%,差異有顯著性(χ2=12.56,P=0.04)。IFG和IGT的患病率均隨年齡增高有上升趨勢。見表2、表3。 表2 不同年齡的IFG患病率( 略)表3 不同年齡的IGT患病率( 略)

3 討論

關于糖尿病患病率情況,在我國1978~1979年全國l4省市40萬人口調查,糖尿病患病率低于1%,以后逐年攀升,2000~2001年間上海、北京、廣州、青島等經濟發達城市調查結果表明的糖尿病患病率已高達4.16%~11%[7,12~17]。此次調查結果表明,天津市糖尿病患病率為6.07%(標化率為5.87%),其中男性為5.12%(標化率為4.83%),女性為6.95%(標化率為6.59%),與國內經濟水平近似大城市近年來的調查數據相當。

IFG是空腹血糖受損,體現的是基礎狀態的代謝水平;IGT是糖耐量異常,體現糖負荷后的代謝狀態,二者可以合并稱為葡萄糖調節受損(IGR)。有文獻報道,70%左右的IGT者可同時表現為IFG。此次調查中,約有半數IGT者同時表現為IFG。二者在年齡分布、轉歸為糖尿病以及合并動脈硬化等方面存在不同,在臨床上也有不同的指導意義。全球范圍內不僅糖尿病患病在不斷增加,IGT和IFG的患病也呈增加趨勢,19%~60%的IGT者會在5~10年間轉為糖尿病,這些血糖異常狀態也正日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9,30]。國內外調查結果表明,近年來IFG患病率分布在2.07%~15.88%, IGT患病率則在2.07%~7.8%,且都有隨年齡增加而增高的特點[7~44]。此次調查中,IFG患病率為5.61%,其中男性為5.32%,女性為5.89%;IGT患病率為2.91%,其中男性2.59%,女性3.20%。與前人研究報道結果吻合。IFG和IGT的患病率均隨年齡增高呈上升趨勢,更加印證了國內外研究報道的相關結果。

轉貼于 參考文獻

1 Wild S, Roglic G, Green A,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Estimates for the year 2000 and projections for 2030. Diabetes Care,2004,27:1047-1053.

2 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糖尿病慢性并發癥調查組.全國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及其相關危險因素10年回顧性調查分析.中國糖尿病雜志,2003,11(4):232-237.

3 Dunstan DW, Zimmet PZ, Welborn TA,et al. The rising prevalence of diabete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the Australian Diabetes, Obesity, and Lifestyle Study. Diabetes Care, 2002,25: 829-834.

4 Sekikawa A, Eguchi H, Tominaga M,et al. Prevalence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a rural area of Japan: the Funagata Diabetes Study.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00, 14: 78-83.

5 Barcelo A, Carmen Daroca M, RiberaR, et al. Diabetes in Bolivia. Pan Am J Public Health,2001,10:318-322.

6 Harris MI, Flegal KM, Cowie CC, et 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U.S. adults: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88-1994. Diabetes Care,1998, 21:518-524.

7 王克安,李天麟,向紅丁,等.中國糖尿病流行病學特點研究.中華流行病學雜志,1998,19 (5):283-285.

8 尹香君,焦淑芳,謝瑾,等.北京地區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方法及并發癥的現狀.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3,24(11):1068-1069.

9 鄧尚平. 臨床糖尿病學. 成都: 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214.

10 全國糖尿病研究協作組調查研究組. 全國14省市30萬人口中糖尿病調查報告. 中華內科雜志,1981,20(11):678-683.

11 青島市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組.青島地區20~74歲人群糖尿病患病率調查.中華糖尿病雜志,2004,12(5):344-347.

12 Sarah Wild, Gojka Toglic, Anders Green, et al. Global prevalence of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4,27:1047-1053.

13 全國糖尿病防治協作組.1994年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中華內科雜志,1997,36(6):384-389.

14 盛正妍,劉嵋,王熠非,等.上海市市區9376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調查研究.中國糖尿病雜志,2001,9(4):214-217.

15 楊澤,鄭宏,高芳坤,等.北京地區中老年人糖尿病和IGT患病率與增齡相關性的分析. 中國糖尿病雜志,2002,10(2):69-73.

16 胡如英,韓曉軍,鐘節鳴,等. 浙江兩社區居民2型糖尿病患病率及危險因素研究. 疾病監測,2005,20(3):151-153.

17 朱秀芬,劉丹,孫克,等. 大連市2型糖尿病現況調查.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2,10(4):178-179.

18 Forouhi NG,Merrick D. Diabetes prevalence in England, 2001-estimates from an epidemiological model. Diabet Med,2006, 23(2):189-197.

19 Pontiroli AE, Pizzocri P. Evaluation of insulin release and insulin sensitivity through 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differences between NGT, IFG, IGT,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cross-sectional and follow-up study. Acta Diabetol,2004,41(2):70-76.

20 章一豐,王吉玲,陳奇峰,等. 紹興市居民糖尿病危險因子與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觀察. 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4,5(5):387-388.

21 Rabi DM,Edwards AL. Association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with diabetes prevalence and utilization of diabetes care services. BMC Health Serv Res,2006, 6:124.

22 Margerite J, Edward J. Type 2 diabetes prevalence in Asian Americans. Diabetes Care,2004,27(1): 66-70.

23 Chi Zhisheng.Some aspects of diabete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 perspective from Beijing. Diabetes in Epidemiological perspective. Churchill Livingstone Publisher. Edinburgh, London.Medlbourne and New York,1983,78-86.

24 國家“九五”攻關計劃糖尿病研究協作組.中國12個地區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調查.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2,18(4):280-285.

25 張愈,申長虹,黃金虎,等. 2004年天津市農村15歲以上居民健康體檢結果分析.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5,14(6): 386-388.

26 Enzo Bonora, Stefan Kiechl, Johann Willeit, et al. population -based incidence rates and risk factores for type 2 diabetes in white inpiduals. Diabetes, 2004,53: 1782-1790.

27 Symeonidis G, Papanas N. Evidence that patients at diagno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Northern Greece are increasingly younger and more obese during the last years. Acta Diabetol,2003,40(1):1-2.

28 高曉虹,宋桂榮,辛萍,等. 大連地區2型糖尿病危險因素的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疾病控制雜志,2002,6(1):54-56.

29 宋桂榮,劉紅波. 2型糖尿病部分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 中國衛生統計,2004,21(5):307-308.

30 鄒宇華,張弛,張冬梅,等. 2型糖尿病危險因素的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5,12(1):12-14.

31 吳先萍,楊曉妍,張寧梅,等. 2型糖尿病危險因素及作用方式研究.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5,12(1):9-11.

32 Hu G,Jousilahti P,Peltonen M, et al. Joint association of coffee consumption and other factors to the risk of type2 diabetes: a prospective study in Finla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2006,30(12):1742-1749.

33 Liu DP, Molyneaux L. Retinopathy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type 2 diabetes: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esence of this complication at diagnosis of diabete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2,56(2):125-131.

34 黃麗青,冉燕雪. 廣州市糖尿病患病情況調查. 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4,14(17):91-93.

35 關美萍,李晨鐘,薛耀明,等.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壓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患病率研究. 第一軍醫大學學報,2005,25(2):234-235.

36 施衛星,李秀央,李杰.糖尿病患者慢性并發癥患病率及相關因素分析.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25(1): 60.

37 胡傳峰,李立明. 2型糖尿病體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進展. 中國糖尿病雜志,2001,9(1):52-54.

38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Screening for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2004,27:11-14.

39 Robert L, Hanson, Giuseppina,et al. components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2002,51: 3120-3128.

40 Bener A, Zirie M. Genetics, obesity, and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ype 2 diabetes.Croat Med J,2005,46(2):302-307.

41 Bonora E, Kiechl S. Population-based incidence rates and risk factors for type 2 diabetes in white inpiduals: the Bruneck study. Diabetes,2004,53(7):1782-1789.

42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research group. Strategies to identify adults at high risk for type 2 diabetes. Diabetes Care,2005,28(1): 138-144.

43 Russell Harris, Katrina Donahue, Saif S Rathore, et al.Screening adults for type 2 diabetes: 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03,138(3): 215-235.

篇9

關鍵詞:城市記憶;大嶺村;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嶺南文化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12-53(5)

記憶是“人腦對經驗過的事物的識記、保持、再現或再認。”[1]城市記憶即是人們對城市空間環境的意義及其形成過程的整體性歷史認識的一種“集體記憶”。 這種“集體記憶”能夠表述城市的空間特征、記錄城市的形態要素、體現人與社會的關系,是反映和重構城市發展進程和延續城市文脈的重要資源。

每座城市都有屬于自己獨特的歷史記憶。城市快速的現代化不斷地改造著這些承載著城市歷史記憶的空間,造成各種記憶“錯位”與“失憶”,城市化正在使原本富有個性的城市走向“千城一面”的程式化。因此,保存城市獨特的歷史記憶,提升城市歷史文化品味是當前形勢下我國城市建設的客觀要求。“歷史文化是城市發展之‘源’,城市化是發展之‘流’。我國城市應當‘源遠流長’,才是健康的持續發展之道。”[2]

城市中歷史文化遺存完整、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對于喚起城市“記憶”累積的歷史過程具有重要作用。在物質形態上,這些歷史街區、鄉土建筑“縱向地記憶著城市的史脈與傳承,橫向地展示著城市寬廣深厚的閱歷,而在這縱橫之間交織出每個城市獨有的個性。”[3]廣州地域特色鮮明,保存了不少文化形態獨特的傳統聚落。在思想形態上,廣州作為一座河海型港口城市,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地,嶺南文化中心地,開放的地理條件孕育了活躍的人文思想。“嶺南文化憑借它的地理位置,憑借明清以來嶺南發達的手工業和對外貿易,憑借它對外來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中原的傳統文化對它的影響不斷淡化,使得它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納力,因而對傳統的文化教育具有較大的游離性和再創造性。嶺南文化這種遠儒性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都得到了說明。”[4]開村歷史逾800年的番禺區大嶺村真實地反映了廣州的這些文化記憶。這些記憶是廣州歷史的再現,是今日廣州的歷史標識,是廣州發展的資源。

1 大嶺村的聚落結構

“聚落”一詞起源很早,《史記·五帝本紀》有“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下注曰“聚,謂村落也”。《漢書·溝洫志》謂,“或久無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廣義地講,聚落是指人聚空間,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的總稱。狹義地講,是指有別于都邑的農村居民點。

傳統聚落不僅具有居住和使用價值,還體現了當地的人地關系相處模式。聚落結構通常包括聚落的空間結構和集聚人群的社會結構。聚落的空間結構展現了所處地區自然環境的特征;社會結構則表現了人們的聚居組織方式和生產、生活行為方式。

1.1 大嶺村的空間結構

1.1.1 村落格局

大嶺村原名菩山村,明朝嘉慶年間(公元1522~1565年)始改名為大嶺村。自宋朝開村迄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廣州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它位于廣州市番禺區石樓鎮西北面,背依菩山,三面環玉帶河(又名大嶺涌)。東鄰蓮花山,與亞運村“廣州新城”相望;南臨市蓮路;西、北面為廣闊的耕地和魚塘。明清兩代,大嶺村隸屬茭塘司大嶺堡。1949年至今,隸屬石樓鎮,下轄中約、西約、上村、龍漖四個自然村,占地3平方公里。

大嶺村位于番禺大谷圍東部邊緣,民居傍水而建,有序地排列在菩山腳下和大嶺涌之間,由于地處水網地帶,村落布局處于自由式嶺南水鄉布局與規整的梳式布局之間,呈半月形結構,所謂“蠣江涌頭,半月古村”。村內以一條古街為主軸,旁生里巷,形成獨具特色的魚骨狀“大街—小巷”街巷格局,處處與村落水系相通,是典型的嶺南“山·水·村·田”聚落。

1.1.2 風水景觀

理想的村落不僅能為人們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還使居民身心愉悅,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愿景。因此,村落規劃者對于宅基選址與風水營造常常慎之又慎。中國傳統的風水說強調一種基本的整體意象模式:“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大嶺村的自然環境除了右邊是白沙湖沖積平原,西北角缺“白虎”外,基本符合理想風水條件的要求:“左聯馬鞍崗(左青龍),遙對金鵝嶺和唐帽嶺(前朱雀),背靠菩山(后玄武)”。

大嶺村西北角缺山,宜建高聳建筑物以形成整合的棲息地模式。此處又是玉帶河匯入石樓河之處,正好是個水口①,宜建水口園林②。

大嶺村在聚落發展過程中,逐步在村西北角營建了水口園林。先是明代嘉靖年間,在前臨大嶺涌的位置,坐東向西建造了大嶺村陳氏九世祖陳皋夫祠,名顯宗祠。接著,在康熙年間,建造龍津橋。清光緒十年,又建了大魁閣塔,既成為水口園林的組成部分,又彌補了村西北角缺“白虎”的意象缺陷。清同治年間,在龍津橋以北約150米處的玉帶河涌口位置,建造了接龍橋。接龍橋呈東北向橫跨玉帶河,進一步鎮鎖水口。這樣,大嶺村完成了由顯宗祠、龍津橋、大魁閣塔、接龍橋、古榕等構成的水口園林的營建。這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鄉村水口建筑群。風水理論本身也許并沒有多大意義,但其深層的景觀理想卻很值得我們重視。解讀這些鄉土景觀設計將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今天的城市規劃設計中更好地思考人的體驗和需要,把城市建成生態化、人性化的宜居城市。

1.2 大嶺村的社會結構

大嶺村是番禺建村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曾有陳、許、馬、洪、曾、鄭、何、劉等族群居住,最后定居下來的居民主要為陳、許二姓。大嶺許姓原籍浙江紹興,于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經南雄移居大嶺開村。到南宋紹興年間,陳氏始祖陳遺慶為避戰亂,由南雄珠璣巷輾轉遷徙至大嶺,后陳氏發展成為此地最大的姓氏。

一般而言,移民與原住民之間會發生文化的交流、融合、沖突,存在同化、被同化、共生、沖突的相處關系。許姓與陳姓先后定居大嶺,顯然也經歷過文明的“碰撞—共生”過程。在大嶺村陳氏始祖的宗祠陳氏大宗祠廣場東側,仍清晰可見一塊陳許二姓歷代太祖遺留的禁約石碑:“啟看我大嶺鄉陳許二姓聚族而居,歷數百余年如同一家,相安無異。今為保存土地物業以免他日凋零,合議計劃特出此禁約:凡我鄉內屋宇及墟鋪地盆不得典賣與外鄉人士。如系拆毀磚瓦木石,亦不能賣出外鄉。村前門口涌一帶潮田不能賣出外鄉,倘因窮困至必要變賣之際,則由鄉中太祖或各會公箱集資承受。至于價值以政府評定之價交,如賣與本鄉人不在此限。太祖墓前假有礙其墳墓者,亦不能賣與外鄉人,雖本鄉子侄亦不能建筑阻礙弄情。如有不肖子侄私自與外鄉人訂價變賣者,查出定即革胙出族,罪及兒孫,永不能復胙。如做中人系我鄉人者,亦照此辦法。”

從禁約可知,陳、許二姓聚族而居數百余年,彼此能和平相處;兩姓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訂過類似的和平契約;宗族內部有嚴禁變賣與破壞鄉內屋宇、墟鋪地盆、潮田、墓地等一切公共資源的族法規定;通過維護土地物業資源來維護族產和宗族的穩定性。

在珠江三角洲早期村落的形成過程中,常有族群先后遷徙到留居地,通過碰撞、沖突、交流,最后達成共同協議的情況。不同宗族基于共同的經濟利益,通過地緣關系、婚姻關系聯合在一起,共同維護宗族土地領屬權,體現了珠江三角洲包容性的移民文化。

2 大嶺村的嶺南地域文化特質

2.1 水口建筑的水產入圖與洋人入像

顯宗祠和龍津橋是大嶺村水口園林最早營建的部分,有著三四百年的歷史。

顯宗祠總占地面積1632平方米,為三楹三進兩天井結構。建筑的雕刻極具嶺南地域特色。檐枋雕龍、鰲魚及纏枝花圖案中穿插有三鯉魚、鰻魚、麻蝦、青蟹等,這種魚蝦蟹入祠堂圖案乃珠三角地區首見,是珠三角飲食文化的投射與反映。在正門左右的雕花石鼓墩正面,還雕有兩個西洋兒童像。垂卷發、著緊身衣、束馬褲、高皮靴、佩長劍,還抱著金元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合的產物。據村中老人介紹,早在明代,陳氏即有族人在朝廷任禮部侍郎,負責接待外國使節,返鄉時就在祠堂外立了“送財洋童子”的石墩。

龍津橋是番禺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之一,也是大嶺村的標志性景觀之一。橋長28.2米,寬3.2米,東西引橋又分出一支向南,長2.9米。橋上雕有明代風格的卷草圖案,在橋北側一方還刻有雙手作捧盤獻品狀的番奴像。洋人入像是當時嶺南文化與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在地方建筑中的反映。

2.2 蠔殼墻

蠔殼墻是廣州風物之一,也是嶺南獨特而別致的建筑工藝與人文景觀。在大嶺村,還保存著珠江三角洲留存較為完好的蠔殼祠堂——兩塘公祠。兩塘公祠始建于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是大嶺村陳氏八世祖祠。

兩塘公祠最大的特色在于外墻全部用碩大的蠔殼混雜泥沙砌筑而成。墻身高九尺,墻體厚重,墻上的蠔殼橫排有250多只,豎排有150多只,僅一面墻就使用了3.8萬多只蠔殼。如此估算,兩塘公祠的三面墻身,共用了10多萬只蠔殼筑成。蠔殼作為建筑材料屬嶺南獨有,反映了嶺南人民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智慧。

2.3 民間信仰

2.3.1 三遝廟

在大嶺村北菩山腳下有一座三遝廟,上世紀50年代拆除。1992年鄉親們捐資重建。重修三遝廟碑記曰:“三遝廟為表彰姑婆貞節,勿忘其恩典,流芳百世而建,并供奉洪圣、觀音、文奎、菩薩,供村民參拜,以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因年代久遠失修而殘破不堪。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拆去,時至今日,旅港同胞倡議重建,以悼念深恩,以慰之念也。”廟內現供奉著南海龍王洪圣公、天后、文武二帝,觀音、財帛星君諸神。

南海龍王是南海之神(民間稱洪圣公)的化身,是奉玉帝之命管理海洋的神仙,大嶺村至今還有串村拜洪圣公的民俗。天后是護佑出海人安全的神祗。文武二帝即文昌帝君和關圣帝君,文昌帝掌管人間祿籍;關武帝即關羽,民間商人尊其為“武財神”。觀音在民間被奉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的菩薩。財帛星君掌財運、福運。

三遝廟本為紀念大嶺陳氏四世娃姐撫孤延續氏族香火而建,與此同時,還供奉主海洋和主文財的諸神,反映了嶺南地域文化特色。

2.3.2 風水塔

珠江三角洲盛于建塔,并且大多為風水塔,名文閣、奎閣、魁星閣等,具有祈求文運之意義,這與嶺南重商務實,重現世不重來世的文化有關。大嶺村的大魁閣塔就是一座風水塔。福建林兆聲先生為塔址擇地時說,村西北角太虛,建文昌閣可以催官。因此,大魁閣塔除“風水攸關”外,主要是供奉、祭祀文昌帝君,祈求文運昌盛、科舉成功。據《陳氏族譜》顯示,大嶺村僅有清一代就出了1 位探花、34 位進士和53 位舉人,九品以上官員有100 多人。這樣的科舉榮耀與文化實力穩固了其作為一方大族的地位。

2.4 民俗文化

聞一多《神話與詩》中的“端午考”提到,端午節應是起源于原始社會時期龍族團的一個節日。古越人以舟楫為家,為避免海上蛟龍的侵害,喜歡將船制成龍的樣式,因為龍是越人崇拜的圖騰。賽龍舟風俗是古時南越人的圖騰祭節日之一,早于從北方流傳過來的吃粽子。

據屈大均《廣東新語》,自明崇禎丁丑(1637年)以來,石樓就有了龍舟活動。鎮鎖水口位置的接龍橋即得名于龍舟活動。在廣東,龍舟活動包括起龍、探親、賽龍舟和埋龍等環節。每到端午節,附近鄉鎮的龍舟要互相探訪。大嶺村民要來接龍橋處迎客,村內龍船陪客船在玉帶河上來回扒三次后才入村。大嶺村現有“白橈”和“黑橈”兩條名龍舟,為大嶺在各種龍舟賽中贏得了不少榮譽。村內至今流傳有“龍船打龍鼓,咚咚響,響咚咚,江邊看龍舟,口中吃住③粽”和“大嶺白須公,響起鑼鼓會飛沖”等歌謠。

3 大嶺村留存的珠三角女性文化譜系

嶺南地區既接受中原正統文化的影響,又留存著古越族文化,還與外來文化往來繁多,這使得它的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就女性文化而言,大嶺村有姑嫂廟的傳說,有“貞壽之門”牌坊,還有自梳女的姑婆屋,展現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獨特的女性文化譜系。

3.1 姑嫂廟

姑嫂廟建于明朝,今已不存,是為陳氏三世祖文炳(字日南)之女娃姐而建。據《陳氏族譜》載,“四世祖姑曰娃姐,生當淳祐,稍長知孝義,有弟東卿,甫三歲而母亡,痛母棄世,愴弟丁零憂勞備至。有向父求婚者,自泣曰:‘陳氏三世惟此一線,我何忍置老父幼弟而他適耶?'奉養日南卒后,遂杜門撫孤終身不字,與寡嫂撫孤得延宗嗣,迄今族姓蕃衍悉賴姑力,立祠崇祀事詳省志,入祀本邑節孝祠,享壽九十有五,葬在本鄉平岡頭,有侍從,大姑墓在左側。”可見,娃姐是大嶺陳氏氏族初期的功臣,她犧牲自己的個人幸福,終身不嫁,侍奉老父,與寡嫂共同撫孤,為陳氏一族繁衍生息做出了重要貢獻。為紀念娃姐,特立廟崇祀。

無獨有偶,在廣州白云山上也有一個番禺區沙灣鎮何氏宗族的“姑嫂墳”。另外,在番禺區板橋村還流傳有“姑婆大”的傳說。這些傳說中的女性都具有忠貞不二、愿為家庭付出一切的高尚品質,顯然經歷了一個被漢族士大夫修改潤色以迎合封建禮教的過程,體現了古越族女人可以“不嫁”、“長住娘家”的習俗,生動地反映了珠江三角洲的母系氏族制遺風及其受修飾和重新闡釋的過程。

3.2 “貞壽之門”石牌坊

“貞壽之門”石牌坊建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坐北向南立于大嶺村北往荔枝崗轉角路邊,四柱三間三門樓,是番禺區現存碑坊中較完整的一個。牌坊是因官至文林郎的陳達華妻蔡氏、妾冼氏二人守節,撫孤成名,并且都壽長百歲而立。

橫額正中刻“圣旨”二字。左門橫匾刻“同享”,右門刻“百齡”。牌坊前后刻有四副對聯:“貞門帝予千秋表,壽域天為二母留”,“苦節可貞兩母期頤臻上壽,考思錫類九霄淪綍霈皇仁”,“身歷六朝嫡庶齊臻百歲,恩褒四字門閭特表千秋”,“百尺畫樓高福曜雙星輝翟茀,千秋彤管煒慈云同日荷絲綸”。

清朝時文林郎為正七品文散官,可知陳達華在大嶺村諸文人中名氣并不大,但他居住的大嶺西,卻因二妻的守節,皇帝下旨改名為“百歲里”,他也因而留名百世。“貞壽之門”牌坊的樹立,彰顯了傳統封建倫理道德。

3.3 姑婆屋與自梳女

大嶺民居中還留存有姑婆屋。姑婆屋是自梳女④為日常生活棲身及養老送終而集體籌資修建、共同居住的房屋。自梳風俗是珠江三角洲地區獨有的一種習俗,盛行于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40年代。據載,廣州市番禺區在“光緒、宣統年間(1875—1911年),南村人口多達數千人,一年之中,女子之出嫁者不過數人。至1905 年甚至無一人出嫁。民國22年(1933年)《番禺人口調查報告書》載:全縣自梳女共7011人。其中一區1055人,二區4908人。”[5]

古代廣東地區盛行女子“臨嫁始髻”、男子“臨娶始冠”的風俗,因此,“盤頭梳髻”成為婚嫁的必經儀式。發髻不僅是一種發型,更是一種有象征意義的文化符號。自梳女即以特別的盤髻以宣誓獨身終老。

廣東地區“長住娘家、不落夫家”婚俗的存在,是自梳女產生的歷史根源;珠三角特有的桑基魚塘農業生產模式,使女性得以依賴采桑及針黹等實現經濟獨立,清代以后,桑基魚塘的推廣刺激了繅絲工廠的飛速發展,為當地年輕女性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是自梳女興起的經濟背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促進了珠三角地區劇烈的尋求變革的社會心理,是自梳女興起的社會、文化背景;對傳統婚姻生活帶給女性的種種痛苦不幸的恐懼,使能夠自給自足的年輕女性自愿做出“不嫁”的選擇,是自梳女興起的內在原因。

19世紀中葉的珠三角地區是一個多元文化相互交匯的地方,“自梳女”吸收了古越族的“不落夫家”習俗、儒家文化中的“貞潔”觀念、西方文化中“獨立、自由”的文化因子。“自梳女”的抗婚方式是消極的,但她們的反抗客觀上標志著婦女的解放、自立自強,是對封建傳統文化體系的一種沖擊,反映了女性為爭取自身權利所做的努力。

大嶺村保存了從姑嫂廟的娃姐傳說,到“貞壽之門”石牌坊,再到姑婆屋與自梳女的珠三角女性文化譜系,是研究珠三角地區獨特的女性文化的重要個案與珍貴資料。

4 結語

傳統聚落是鄉民聚居、生息的物質載體,是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單元,更是各地歷史記憶之本。擁有800多年建村歷史的大嶺村,保存了廣府傳統的諸多記憶。目前全球城市的發展,正由大尺度的、激進式的物質空間改造轉向小規模的、漸進式的場所營造;由傳統的城市美化運動轉向城市文化的內涵塑造與品質建構。大嶺村遺存的這些歷史記憶,生動地展現了廣州的商業文化、世俗文化、海洋文化、包容性的移民文化、兼收并蓄的女性文化等等,對于描繪廣州的城市文化空間脈絡,完善文化載體和文化符號代代生成、創新、繼承的過程,提升廣州城市的審美價值,具有重要的意義。

注釋:

① 嶺南水鄉多以水口作為村落的門戶。所謂“水口”,是指村落中水流的出入口。傳統風水學認為,“凡水來處謂之天門,若來不見源流謂之天門開;水去處謂之地戶,不見水去謂之地戶閉,夫水本主財,門開則財來,戶閉則用不竭。”因此,水來處宜開敞,水去處宜封閉,以留住財源。

② 嶺南水鄉多在水口處建橋鎮鎖水口,營建一個由文塔、石橋、河流、廊亭、古榕等構成的水口園林,作為村落的門戶。

③ 吃住:粵語,意為“吃著”。

④ 自梳,又稱梳起,是指女子自行異辮而髻、宣布獨身不嫁的儀式,經過這種儀式的不婚女性被稱為“自梳女”。

參考文獻:

[1] 夏征農,主編.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768.

[2] 周干峙.城市化和歷史文化名城[J].城市規劃,2002,(4).

[3] 馮驥才.城市為什么需要記憶[N].人民日報,2006-10-18(11).

[4] 李權時,李明華,韓強,主編.嶺南文化[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3:27.

[5] 番禺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番禺縣志[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896.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