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溝通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7 09:54: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跨文化溝通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跨文化溝通論文

篇1

摘要:在國際商務活動中,文化對于國際商務活動中的各個方面都有著直接的影響。國際商務活動既是一種經濟活動,也是一種文化活動。中國商務人員要在國外尋求市場、供應商、合作伙伴、或建立合資企業,都需要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使用不同語言的商務人士產生往來,因此,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跨文化交際對國際商務活動帶來的影響,并采取相應的對策,使我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過程中,不僅適應國際商務活動之間的經濟環境,更能適應相互之間的文化環境,并能取得競爭優勢和獲得國際經營活動的主動權.

本文通過對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國際商務活動中不同文化所引起的沖突,以及如何合理避免跨文化商務溝通中的文化沖突問題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并提出了如何處理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沖突的解決方法,即將矛盾沖突變為互相適應文化,學會在傾聽中了解文化差異,加強溝通與交流,建立相互尊重的合作原則,加強中外管理人員的跨文化培訓,進行文化整合與創新企業文化。

關鍵字:商務活動; 文化差異; 策略; 溝通

On Strategies of Dealing with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Abstract

In the intercultural business activities, cultures exert a direct impact on every aspect.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are not only a kind of economic activities but a kind of cultural activities. The Chinese managers need to seek the foreign markets, suppliers, co-operative enterprises, joint-companies. At this time, businessmen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languages will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carefully about the impa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 the intercultural business communications. Meanwhile, som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help our company adjust to not only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but the cultural backgrounds, finally win the competi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world markets.

The essay will focus on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the defini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the cultural barriers and conflicts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 and the strategies of dealing with the conflicts : change from conflicts to adaptation to the new culture, learn to know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listening, enhance communication and build the principle of respecting each other, enhance cross-cultural train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anagers, create new culture of a company by integrating different cultures.

Acknowledgements

First and foremost,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ed gratitude to my supervisor, Professor Tao Lixia, who has made a number of corrections, offered valuable suggestions on improvements and provided insightful comments. Without her guidance and encouragement, this thesis could not have been as it is.

篇2

[關鍵詞] 九型人格;民族特質;企業文化;適應性

[中圖分類號] F272-05 [文獻標識碼] B

一、九型人格的理論概述

(一)性格的解析

心理學上將性格定義為:個體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與后天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相對穩定的和獨特的心理和行為模式。[1]行為模式是表現,心理模式是根源。性格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慢慢發展形成的,小時候用來保護自己,長大后卻遏制我們內在潛力和能力的發揮。

(二)九型人格的起源

九型人格于2500多年前起源于古代中亞地區,被視為古巴比倫的民間智慧。20世紀10-20年代開始在俄國傳播,60年代智力心理學家完善了現代九型人格理論。1994年成為美國斯坦福大學的MBA課程后倍受推崇,成為現今最熱門的MBA課程之一,風行歐美學術界、工商界,也被應用于心理治療、司法審判、婚姻家庭等方面。[2]

(三)九型人格的基本理論框架

九型人格把人的行為原動力即能量來源劃分為三個區域:心區、腦區和腹區。能量來自心區的人,行為方式以情感為中心,追求愛和充實的渴望。能量來自腦部的人喜歡搜集資料、談理論。以腹部為中心的人腳踏實地,喜歡解決問題,看重事實,這就是九型人格里面所提出的三個智慧中心。

(四)九型人格理論的意義

九型人格是一門超越現代心理學的應用心理學,從人們不同的注意力焦點和形成的自我保護機制來分析和判斷人的能力和力量來源、辨識其自我防衛的面具,從內在去挖掘自我潛力,對于提升溝通和領導力是一種最有效的工具。其意義包括:

1.動機導向。九型人格理論注重實踐和實際經驗。它描述行為,但不拘泥于行為,其最卓越之處在于能穿透人們表面的喜怒哀樂,進入人心的最隱秘之處,發現人的最真實、最根本的需求和渴望。[5]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棟住房起火了;1號完美型的人內心最怕出錯,就會立即思考是什么原因起火了,是電線短路還是廚房著火?3號成就型的人更關注結果,就會立即行動:關掉電閘,找到滅火器,馬上去滅火。

2.成長導向。九型人格認為人在身心舒泰和受壓時的表現截然不同,九種基本人格形態在個體的具體體現上也有某些調整或隱藏,但人格本性不會真正改變。通過自我認識和目標調整,可以不斷理解他人、完善自己,從而獲得職場成功,家庭幸福及和諧的人際關系。

二、民族特質與九型人格對企業文化的影響

(一)民族特性與企業文化

民族特性可以這樣描述:“當遇到同一問題或同一情況時候,不同的民族常常會采取不同的思維方式,而這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又會導致不同的行為方式;因此,民族特性也可以說是民族在思想和行動上的選擇特點”。[6]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崇尚的民族特性,所以企業文化的本源來自民族文化,特殊文化的熏陶和遺傳,就決定了企業文化有明顯的民族特性。以美國為例: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宏偉的目標;讓員工參與決策和管理;永遠追求卓越;發揮員工的最大潛能;一切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導向;創建學習型企業,面向未來等,這些都是美國企業基于其民族性而產生的關于成功的價值觀。

(二)人格特質與企業文化

比爾蓋茨是5號人格代表:在D5峰會上,有人向他提問,“如果世上只有一樣東西可以選擇,您選什么?”他回答:“我在一生當中的任何時間,不管20歲,30歲還是40歲,都會選擇做PC事業,我對它太著迷了,我甚至可以為了它晚些結婚。我認為人的大腦里都是軟件,軟件的魔力以及我對軟件的信念是不會改變的。”

蓋茨在計算機方面的才能無人可敵,他對理論著迷,喜歡研究邏輯,鉆研復雜的事情,喜歡單獨工作,沒有時間限制;不必管理別人。他喜歡憑自己的智能、判斷力、分析力來辦事,不去關注別人的感受,善于策劃而疏于行動。他逃避重復性工作;把焦點放在原理上,把人當成事物來研究,顯得沒有人情味。這些都是5號人格的特質。微軟以蓋茨的個性為核心建設的企業文化在雇傭具備高智商、強能力的人員方面做到了極致。微軟的關鍵戰略之一就是“發現那些懂得技術與商業的精明的人”,“人是微軟真正的最大的財產。”[7]蓋茨的理性思考、專注、執著都成為了公司文化的一部分。

拉里.埃里森是3號人格的代表,他的名言是:“我并沒有說要成為世界第一,我只是想超越在我前面的蓋茨而已。”拉里處處喜歡出風頭,他可以獨自駕駛帆船去冒險,也可以買前蘇聯的先進戰斗機,并親自開回美國。他對規矩漠視,看重結果,喜歡競爭,他說“我的成功就是他人的失敗。”在埃里森眼里,成功是最重要的,有人這樣說他:“他就像一臺榨汁機,把人們榨干,然后再一腳踢開。”在甲骨文公司中,沒有人能讓埃里森一直滿意,沒有人能夠比得上他。他一生的抱負簡單直接:成為世界是第一,以及,世界唯一。甲骨文公司的文化里同樣具有這樣的特征:該公司的前銷售副總裁曾表示;“為埃里森工作就像騎著老虎,不管路程如何危險艱難,你必須緊貼老虎背,如果你掉下來,老虎會把你吃掉。”

4號人格是最神秘的,有自己獨特的品味,有個性而真實,神秘而有些自戀。蘋果的產品,從MP3到iphone給人的感覺是時尚、炫、酷,所以喬布斯是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蘋果的工業設計水平高到讓競爭對手吃驚,在蘋果,公司所有人都要遵從設計師的思路。蘋果的公司文化具有神秘色彩,有人說蘋果更像一個宗教組織,所有的東西都很神秘。蘋果公司總部的蘋果商店里有一款對外出售的T恤,上面寫著“我參觀了蘋果廠區,但蘋果只允許我說這些。”4號的人非常敏感,同樣,喬布斯曾說過,“藝術性就是洞察別人只看到表面的東西。”所以,蘋果大多數產品的誕生,沒有小組討論,沒有市場調查,沒有競品分析,甚至不愿意“伸出一根手指來測測顧客需求的風向”――這是喬布斯多年來最喜歡的比喻之一。蘋果公司甚至連一個組織架構圖都沒有,所有人都圍繞喬布斯工作,公司內部設置了重重關卡和禁止入內的隔離區,一位前蘋果員工曾說過:“在蘋果公司里,沒有開著的門”。關著門讓人想到喬布斯的心門,4號的人大多數時候是孤獨的,喬布斯是通過所有員工的勞動在與自己的幻想和智慧交流,那是屬于他自己的感覺空間。一位前蘋果高管說:“蘋果的文化是一種卓越的文化。這種文化讓你覺得,你必須做到最好。你不想拖公司的后腿,你有一種強烈的欲望――一定不能讓公司倒閉。因此,每個人都非常努力、非常專注地工作。”[8]

和蘋果相比,微軟在比爾?蓋茨的統治下,以內部明爭暗斗聞名于世。這說明,蓋茨喜歡“適者生存”法則下的勝利者。這就是4號和5號的不同。我們也可以想象拉里.埃里森因為失去了喬布斯會多么寂寞。

華特?迪士尼是7號人格的代表,他說:“這個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為我們可以選擇快樂。”7號的人對感官知覺特別敏銳,所以外在的豐富世界,總讓他們覺得快樂又刺激。他們多才多藝,喜歡經歷更多新鮮事,不喜歡悲傷。華特?迪士尼正是如此,迪士尼公司充分利用童話營銷,將娛樂業發揮到極致。“我們應該生活在一個充滿快樂的世界里。我知道現實不是這樣的,但我相信我們可以做到。”在1955年迪士尼樂園的開張典禮上,華特說:“我們要把迪士尼樂園獻給理想、夢和曾經創造了美國的艱難的現實,希望它成為給全世界的人帶來歡樂和鼓舞的源泉。”迪士尼公司的文化里處處呈現出這些特質。

(三)九型人格在企業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通過以上四家企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倡導個人英雄主義的美國民族文化里,企業的成功離不開一位靈魂人物,該人物的人格特質和核心價值觀如果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又卓爾不群的話,企業必然成功。企業的文化必然以此人的價值觀為核心形成不可復制的核心競爭力,持續成功一段時間。

三、如何適應跨國公司的企業文化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和全球化的發展,跨國公司已然在世界各地扎根,應聘者如何更好地適應來自不同國家的企業文化,如何在這些企業里更加高效地實現自我價值呢?

(一)準確評估以靈魂人物為核心的企業文化

我們所說的靈魂人物是指帶領企業走向成功的至關重要的人。我們必須先分析這個人物的人格特征,找出幫助其成功的最關鍵因素,再結合其成長經歷和民族特質尋找企業文化形成的深層次原因。以拉里.埃里森為例,他是個雄心勃勃的冒險家,從不畏懼失敗。“他教導我們,如果想在生命里做些大事,不要猶豫。走到懸崖邊上,徑直往下跳。然后,在墜落的過程中,長出你的羽翼。”如果你也是3號,那你一定能夠在甲骨文公司如魚得水,如果你是9號或者4號,甚至謹慎的6號,那你將永遠無法跟上拉里的腳步,因為這三種人格的行動速度都比3號慢太多了。如果你是1號的完美者,對于拉里為了搶占市場不顧產品缺陷,先推產品再改進產品的做法會忍無可忍。如果你是2號,會覺得把人榨干再一腳踢開是沒有人情味的做法。所以,首先評估你的CEO是最重要的。

(二)準確評估其企業文化中的民族性

除了企業的靈魂人物,企業的民族性也不可忽視的。上述四家企業都強調永遠追求卓越;讓員工保持危機意識;一切以滿足顧客需求為導向等,這是美國民族性的一部分。如果你是平和的9號不喜歡競爭,那美國公司就無法成就你了。

(三)準確評估你對該企業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度

自我評估是最困難的,因為很多人無法內省,不能正視自己的缺點。這必然導致無法順利適應異質文化團隊。這里包括三個步驟:一,判斷自己的個性密碼,確定你的本性人格及性格側翼;二,判斷你的性格與公司主導價值觀的匹配度,如果對公司的價值觀你有70%以上的認同度,就屬于高度匹配,比較容易適應這家企業。如果匹配度在30%以下,屬于低度匹配。70%以下認同度的應聘者不是一定不適應該公司文化,而是則需要進一步分析是什么原因讓自己無法認同,并必須在學習相關內容作出調整后重新自我評估。

四、不適應跨國公司企業文化的原因及反思

(一)不適應跨國公司企業文化的原因

一名員工無法適應跨國公司的文化原因有三:不知道,不理解;知道,不理解;知道,理解,做不到。對于這三種員工可以解讀如下:第一種員工是因為不懂東道國企業文化與人格特質、民族特質之間的關系而認同度低。第二種員工知道該企業文化的內涵,卻無法理解。第三種是知道并理解企業文化內涵卻根本做不到的員工。對以上三種人員應實施不同的管理手段。

(二)人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此處論述的跨文化適應性問題主要指來自其他國家的員工如何適應東道國企業文化的問題。企業應該充分實施人本管理,對三類員工首先加以甄別。對第一類員工,可以加強關于東道國民族文化和企業發展歷程等培訓,使員工了解并進一步理解公司文化的淵源。對第二類員工則要重點培訓公司文化里的每個價值觀是如何幫助企業獲得持續盈利并不被競爭對手復制的原因,員工理解了,自然就接受了。對于第三類員工,企業應盡快從團隊中清理出去,因為由于民族性或個性差異太大,容易成為給企業帶來負價值的人群。對于應聘者,用以上方法自我培訓和評估后發現自己與公司文化匹配度依然較低就需要放棄了。

九型人格工具的魅力在于準確分析未來雇主的無形資產,準確評估自己,并發現自己與企業的匹配度,高度匹配的企業有助于員工快速成長,而低度匹配度則可以幫助潛在員工選擇放棄,避免用失敗換取教訓的職業經歷,消除跨文化雙向選擇中的障礙。

[參 考 文 獻]

[1]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09

[2]Riso, D.R., Hudson, R., Personality Types: Using the Enneagram for Self-Discovery [M]. Houghton. Mifflin, Boston, 1996

[3]裴宇晶.九型人格理論在組織管理中的應用述評與展望[D].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組織行為與人力資源管理分會場論文集,2011

[4]帕爾默(美)/徐揚.九型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

[5]Palmer,H. The Enneagram: understanding yourself and the others in your life [M]. San Francisco:Harper.1991

篇3

一、中國民族心理學研究現狀

后,尤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內容方面,逐漸擺脫了前蘇聯有關民族心理學研究的影響,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心理學的一個層次進行研究,同時構建中國民族心理學的研究方向、原則、內容,逐漸將中國民族心理學納入心理學的范疇。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受到了普遍關注。建國以來,民族學界受前蘇聯民族學研究的影響,把主要目標投向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斯大林在《和民族問題》一文中指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在這個定義中,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四個特征之一,受到了異乎尋常的關注,許多學者著書立學,(注:參見熊錫元:《略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83年第4期;吳團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吳團英:《民族心理素質是民族最具普遍性的特征》,《求是學刊》1982年第2期;顧學津:《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識別中的作用》,《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4年第1期;徐杰舜:《也談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素質》,《民族研究》1990年第3期;賀國安:《劉克甫談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自我意識》,《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修世華:《關于“共同心理素質”的思考》,《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5年第1期。)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內涵、外延進行了概括。其中以熊錫元和吳團英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的概括最具代表性。熊錫元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經濟、歷史傳統、生活方式以及地理環境的特點在該民族精神面貌上的反映。其特征為通過本民族的語言、文學藝術、社會風尚、生活風俗、以及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對鄉土的眷戀,表現出自己的愛好、興趣、能力、氣質、性格、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吳團英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特點,它由民族情感、意志、性格、氣質及民族自我意識等諸種要素構成。”(注:吳團英:《試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及其發展變化的特點》,《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特點理解方面,學者們大多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具有穩定性、持久性和漸變性;但在對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方面,分歧很大。民族性格、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意識以及民族自我意識均成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代名詞。甚至《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在對民族性格、民族意識、民族感情等詞條的解釋中,均寫著參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

第二,民族心理研究方興未艾。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展,一些學者逐漸注意到對民族心理的研究受到了斯大林關于民族定義四個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限制,于是開始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納入心理學分支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些作者從不同角度對民族心理作了研究。(注:參見周星:《民族心理論》,《寧夏社會科學》1992年第1期;童列春:《中國民族心理形成的四個歷史時期》,《理論月刊》1991年第4期;李尚凱:《民族心理研究概論》,《新疆社會科學研究》1990年第3期;熊錫元:《民族心理與民族意識理論問題補遺》,《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6期;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戴桂斌認為民族心理由民族心理素質(包括民族的性格與能力)和民族心態(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及民族情趣等)兩個部分組成。(注:參見戴桂斌:《略論民族心理》,《青海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心理分為民族的心理素質、價值體系、思維方式三個要素。(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認為,民族心理劃分為四個層次八個要素:(1)民族群體價值觀念及其指導下的民族群體規范,包括價值觀念和規范意識以及同時產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三個因素;(2)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即民族氣質、民族能力(后天的熟練技能)、民族性格;(3)民族思維方式;(4)民族自我意識。(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戴慶渲認為民族心理結構應該由四個層次八個要素組成:第一層次,民族自識性及同時產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意志;第二層次,民族思維方式;第三層次,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包括民族性格、民族能力、民族氣質三個要素;第四層次,在價值觀念指導下包括價值觀在內的民族群體規范意識,如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道德觀念、民族審美情趣等。(注:參見戴慶渲:《民族心理及其結構層次芻議》,《學術論壇》1990年第2期。)李尚凱認為:民族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民族心理,它是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歷史條件影響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愛好、習俗、成見、信念、心理狀態等等精神素質的總和。民族心理的內部結構是多側面、多層次的。可將民族心理分為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和民族自我意識三大組成部分。民族心理素質是該民族在人類種系發展過程中所達到的心理水平,是民族心理中較為穩定的部分,包括民族認知特點、民族思維方式、民族氣質、民族性格、民族能力等等;民族心理狀態是該民族對社會面貌、社會變化的反映程度,是民族心理中較為不穩定的部分,包括民族樸素的社會信念、價值觀念、民族情緒和情感、民族興趣和愛好等等;民族自我意識是對本民族所處社會地位、所具身心特點的自我認識和評價以及對本民族利益的理解和維護,表現著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包括民族認同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民族氣節、民族中心主義等等。民族心理是民族心理素質、民族心理狀態和民族自我意識的統一整體,其中以民族心理素質為基礎。(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韓忠太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是兩個本質不同的概念。在內涵和外延方面:民族心理的內涵是一個民族的成員以先天的神經系統為基礎,在后天的環境作用、教育影響、文化熏陶下,通過自己的主觀努力,逐步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各種心理現象的總和;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除了具有民族心理內涵的一般屬性外,還具有“共同”和“素質”兩個根本屬性。從外延看,民族心理可以包含一個民族成員發生的各種心理現象,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外延只能包含一個民族全體成員普遍具有的共同的、穩定的心理特征。在學科歸屬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屬于民族理論學,民族心理則歸屬于心理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民族心理學的范疇。在研究課題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學研究工作者的理論問題之一,他們的研究具有宏觀性;民族心理研究者則通常以心理現象為單位,具有微觀性。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作為民族理論研究的一部分,沒有專門的研究方法;民族心理的研究方法則是運用心理學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測驗法、實驗法、跨文化分析法等。在研究目的方面:民族理論工作者研究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為了解釋斯大林有關民族定義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而民族心理研究者一開始就把自己的研究目的與整個心理學的研究目的聯系起來,即研究民族心理的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因此,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和民族心理是分屬兩個不同學科的概念。(注:參見韓忠太:《論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與民族心理的區別》,《云南社會科學》1999年第5期。)從以上作者對民族心理的理解來看,分歧很大,有些作者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歸納為民族心理的一個層面,有的作者則認為兩個概念在含義上大相徑庭。另外,作者們對民族心理包含的內容持不同意見。

第三,個體民族心理研究逐漸興起。如熊錫元對回族、傣族、漢族的共同心理素質進行研究,(注:參見熊錫元:《試論回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思想戰線》1986年第6期;熊錫元:《傣族共同心理素質探微》,《思想戰線》1990年第4期;熊錫元:《漢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民族特征論集》,廣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其中在分析回族共同心理素質時,他認為由于回族的其他三個民族特征并不明顯,故共同心理素質在其形成過程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并從強烈的民族意識、開拓與進取精神、心理狀態和與風俗習慣的交織、保族與衛國——在逆境中求生存等四個方面來分析回族的優秀心理素質,同時也指出回族應該防止和克服民族狹隘性、排它性等有害的心理素質。”(注:徐黎麗:《試論我國民族心理研究》,《蘭州大學學報》1995年第4期。)榮麗貞則以蒙古人特有的祭神為例,認為祭祀風俗屬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故祭祀風俗與民族心理的關系也是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的關系。(注:參見榮麗貞:《蒙古族祭祀風俗與民族心理淺述》,《內蒙古社會科學》1987年第6期。)蘇世同認為苗族主體心理深受以農耕為基礎的苗族文化的影響,表現出許多優良的心理素質,也保留了一些不良的心理素質,這在文化風俗上有所反映。(注:參見蘇世同:《論苗文化與苗族主體心理結構》,《吉首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伊力合木·克力木則認為敢于冒險、敢于出家門、不怕吃苦、具有流通觀念和堅韌不拔的性格、不輕商等是維吾爾人經商心理的特征,而造成這種特征的歷史根源為城市生活方式、地理環境及宗教。(注:參見伊力合木·克力木:《維吾爾族的經商心理及其歷史根源》,《社會學研究》1989年第4期。)還有其他一些學者也對一些民族的心理素質進行了研究。如周興茂論述了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注:參見周興茂:《論苗族的共同心理素質》,《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那順呼吁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注:參見那順:《重視對蒙古族心理的研究》,《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2000年第1期。)閆麗娟、鐘福國論述了裕固族心理素質,(注:參見閆麗娟、鐘福國:《裕固族心理素質透視》,《西北史地》1998年第1期。)南文淵則綜述了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研究概況,(注:參見南文淵:《幾個世紀以來對回族民族心理的評說綜述》,《青海民族研究》1997第3期。)石國義論述了水族傳統文化心理,(注:參見石國義:《水族傳統文化心理思辨》,《貴州民族研究》1998年第1期。)崔英錦論證了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注:參見崔英錦:《略論朝鮮族文化心理特點》,《黑龍江民族叢刊》1996年第4期。)馬麗華論述了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展的心理素質,(注:參見馬麗華:《云南通海蒙古族生存發展的心理素質》,《云南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1期。)云公保太探討了歐拉藏族尚武心理,(注:參見云公保太:《歐拉藏族尚武心理初探》,《青海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銀軍和楊順清論述侗族民族心理素質,(注:參見銀軍:《試論侗族共同心理素質》,《貴州民族研究》1992年第1期;楊順清:《侗族共同心理素質初探》,《貴州民族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施建業論述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注:參見施建業:《論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北京社會科學》1994年第4期。)戴小明則對如何改善民族心理素質進行了對策性研究。(注:參見戴小明:《關于改善民族心理素質的思考》,《新疆社會科學》1989年第4期。)以上文章均從民族發展和繁榮的角度探討某一特定民族心理對民族本身發展的影響,旨在幫助少數民族建立健康的心理特點,消除與民族發展有害的心理特點。但由于受民族學界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討論的影響,許多作者對民族心理及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理解不同,因此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冠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其實,從研究的特定民族心理的內容來看,均屬于民族心理特點的范疇。

第四,與民族心理相關的問題也成為一些學者的研究課題。如鐘元俊對民族傳統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的關系進行了論證;(注:參見鐘元俊:《試論民族傳統文化心理與民族教育》,《社會科學戰線》1989年第2期。)郭建榮、郭廣瑛探討了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對科技文化發展的影響;(注:參見郭建榮、郭廣瑛:《論我國民族的心理和傳統對科技文化發展影響》,《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7年第4期。)張踐認為改造經濟心理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環節;(注:參見張踐:《改造經濟心理是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重要環節》,《民族研究》1985年第4期。)郭大烈論述了社會化的商品經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的關系;(注:參見郭大烈:《社會化的商品經濟與民族心理的社會化》,《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秦殿才認為民族地區要改革開放,必須對民族心理結構方面的不良因素進行調整;(注:參見秦殿才:《改革開放與民族心理結構的調整》,《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榮·蘇赫則認為民族關系和階級關系的相互作用,經過民族和階級交織在一起的微觀環境中介,經過民族心理構成因素和階級心理構成因素疊加滲透在一起的個人心理素質和自我觀念的中介,必然形成階級心理對民族心理的決定性制約和民族心理對階級心理的反作用,必然表現在既屬于民族又屬于階級的主體行為中;(注:參見榮·蘇赫:《簡論民族心理和階級心理的辯證關系》,《內蒙古社會科學》1988年第1期。)李景春討論了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的關系;(注:參見李景春:《論民族心理素質與國民素質教育》,《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李尚武則比較了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的異同點;(注:參見李尚武:《中西兩大民族精神心理結構比較》,《中國國情國力》2000年第4期。)卜鼎煥論述了民族心理素質與現代化的關系。(注:參見卜鼎煥:《民族心理素質與現代化》,《哲學動態》1994年第12期。)另外,還有學者對“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節,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代化的需要”進行了探討。(注:參見施國光:《拓展中華民族精神的中介環節,提高民族的心理素質,適應現代化的需要》,《浙江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以上文章雖然重點不同,但討論的均是與民族心理有關的問題,其最終目標還是希望通過學術探討,改善不良的民族心理素質對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

心理學界也從改革開放以來開始注意到不同民族的心理發展變化規律,但從20世紀80-90年表的有關論文來看,以研究個體民族心理和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為主。如漢族和裕固族兒童心理發展比較研究、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克木人和基諾族德育心理調查、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拉祜族和哈尼族的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調查研究、北方少數民族罪犯心理初探等等。李尚凱將其總結為六類:各民族兒童認知發展的比較研究,各民族個性和品德形成發展的比較研究,民族社會心理行為的比較研究,民族心理衛生和精神病研究,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注: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由于李尚凱對20世紀以來的民族心理學研究已經進行了詳細的概述,本文不再重復。

二、民族心理學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我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這并不是說我國在民族心理學研究方面無懈可擊。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學研究在定位、概念、內容和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著缺陷。

第一,在學科定位方面,目前民族心理學的定位不正確,即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哪個學科沒有解決。多少年來,心理學研究者總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是以民族為研究對象,但它在心理學方面的內容便決定了它屬于心理學科范疇;民族學研究者則一直認為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心理學研究內容,但其研究對象又是以民族為基礎,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屬于民族學研究范疇。其實,這兩種看法均存在缺陷。理由是,從心理學方面來說,心理學是一門獨特的學科,但心理學的基礎是個體心理學或普通心理學,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許多心理學分支均屬交叉性的學科,如政治心理學、倫理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均涉及到政治學、倫理學、管理學、社會學的內容。民族心理學雖然偏重對民族心理的研究,但它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民族心理學應該是一門集民族學和心理學為一身的交叉性的學科。再從民族學角度來說,民族學雖然是以民族作為研究對象,但它研究內容涉及民族歷史、文化、政治、經濟、風俗習慣、等方面,它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交叉性的學科。如果民族學研究民族心理,必須具備心理學和民族學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因此,在民族學基礎上產生的民族心理學無疑屬于綜合性和交叉性的學科,即民族心理學與民族學和心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但它同時又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的任務就是研究民族心理發展的軌跡,總結民族心理發展規律。民族心理研究是民族心理學的根本使命。

第二,在概念方面,關于“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認識分歧很大。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辯論來看,有關民族心理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概念多達數十種。這些概念均有一定的說服力,但無論從外延和內涵來看,均缺乏普遍意義上的規定性和概括性。首先在“民族心理”概念研究方面,有的學者將民族心理概括為四個層次和八個要素。這樣雖然能夠全面表達作者對民族心理這一概念的理解,但內涵過于膨脹,外延勢必縮小,而且作為概念,在文字表述方面缺乏精煉性。有的學者則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包含在民族心理之中,但對民族心理的本質理解方面缺乏概括性和普遍性。筆者認為,民族心理屬于民族心理學的研究范疇,因此必須采用普通心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和遵循普通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普通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它包括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即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其中心理過程是一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它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等三種過程。人們通過感覺、知覺、記憶、注意、想像和思維實現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并在認識客觀事物的同時,會對客觀事物表示自己的態度,如滿意、喜歡、愛慕、厭惡、憎恨、妒忌、懼怕、憤怒、悲傷等,這就是情感過程。由于人們在進行心理活動時經常會遇到環境的影響,而人不肯屈服于環境,就要立志,擬定計劃和步驟,堅持不懈地執行,這就是意志過程。個性心理特征又稱個性差異,它表現在能力、氣質和性格等方面。能力包括人的智能、知識和技能等;氣質則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是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之一,如直爽、活潑、沉靜、浮躁等;性格是人對別人和事物的態度和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心理特點,如剛直不阿與弄虛作假等。也就是說,人們的心理現象就是能力、氣質、性格之間的差異性和認識、情感、意志之間統一性的結合。民族心理學作為普通心理學的分支,是研究民族心理現象的科學,它也包括民族心理過程和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兩個互相聯系的方面。民族心理過程則是指特定民族認識、情感和意志過程,民族個性心理特征則是指特定民族能力、氣質和性格上的差異。由于民族是由不同年齡、性別、經歷的人結合起來的共同體,因此民族的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上存在著差異。民族心理就是特定的民族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和能力、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的結合體。(注:參見徐黎麗:《論“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其次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概念研究方面,有的作者將其與民族心理概念等同使用,有的作者則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民族自我意識或民族意識,還有一些作者認為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就是指民族情感、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等等。筆者認為,在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中,素質特指民族心理素質,即與民族心理有關的素質,而素質這一詞匯在心理學上則指人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注: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第1096頁。)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共同特點。所謂神經系統,是由中樞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和自動神經系統組成。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兩部分,腦有頭蓋骨保護,避免外界的損害;脊髓是腦的延長,深藏在脊髓骨的管內。神經由中樞系統分支遍布全身,對行為具有整體統一的效能。感覺神經趨向脊髓,而運動神經則遠離脊髓,兩者構成外周神經系統。外周神經系統則包括周身、軀干、內臟等器官的神經系統。(注:參見陳孝禪:《普通心理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頁。)自動神經系統則專管營養生長過程,如胃的消化、血的循環、肺的呼吸之類,它的機能自動進行,不受意志的指使,故稱自動神經系統,又稱植物性神經系統。以上所說的神經系統,則是心理產生的條件,一般來說,神經系統越簡單,則心理活動越簡單;神經系統越復雜,心理活動則越復雜。另外,除了這些神經系統以外,感覺器官也是心理產生的條件,如身體外部的眼、耳、鼻、舌、皮膚,身體內部的動覺、靜覺、觸摸覺及機體覺(如消化器官的飽、餓、渴,呼吸器官的順暢、喘逆等)。(注:參見陳孝禪:《普通心理學》,第115頁。)有了以上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心理現象也能夠表現出來。因此可以說,民族心理素質實際上是指民族心理產生的生理條件,即民族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則是指特定民族共同擁有的神經系統和感覺器官上的先天的特點。(注:參見徐黎麗:《論“民族心理”與“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廣西民族研究》2002年第3期。)由此可見,民族共同心理素質是民族心理產生的物質性條件,兩者不能同等看待。

第三,在內容方面,民族學界重視民族心理的宏觀研究,心理學界則重視民族心理的微觀研究。多年來民族學研究者一直投身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近年許多學者開始將其納入民族心理的研究范疇內,并且構建中國民族心理研究的理論框架,但民族共同心理素質仍是許多研究者熱衷探討的問題,即使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也要貫以“某某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名稱。關于此點,本文第一部分已有詳細論述,這里不再重復。但由此可見,斯大林關于民族四特征之一的民族共同心理素質在民族學界仍有巨大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者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絕大多數成果仍屬于個體民族心理或個體民族成員的心理領域,如民族兒童心理特征研究、民族心理衛生和精神病研究、跨國的不同民族心理的比較研究。(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有關民族心理基本理論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可以說,民族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民族心理理論的研究,而對一些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也遵循民族心理理論的指導;心理學界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主要重視對個體民族心理現象和個體民族成員心理現象的探討。這種狀況的存在,雖然表明我國民族心理研究在宏觀和微觀方面均取得一定成就,同時也說明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內容方面存在著差異。如果雙方不及時溝通,差異會逐漸擴大,宏觀研究和微觀研究得不到有機地結合,民族心理學的發展將受到極大的限制。

第四,在研究方法方面,民族學界和心理學界各行其是,互不借鑒。我國民族學經過一個世紀以來的發展,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論體系和具體的研究方法,這就是實地調查法,它是民族學研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方法。所謂實地調查,是經過專門訓練的民族學工作者親自進入民族地區,通過直接觀察、具體訪問、居住體驗等方式獲取第一手研究資料的過程。(注:參見林耀華主編:《民族學通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頁。)它包括許多具體的調查方法,如觀察與參與觀察、個別訪問、調查會、問卷法、譜系調查法、自傳調查法、定點跟蹤調查法、文物文獻搜集法等等。除此之外,跨文化比較研究法、歷史文獻研究法、跨學科綜合研究法、數理統計方法也成為民族學研究的方法。(注:參見宋蜀華、白振聲主編:《民族學理論與方法》,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171-342頁。)但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的民族學進行的心理研究問題來看,由于民族共同心理素質這一概念一直束縛著研究者們的頭腦,因此有關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研究一直停留在理論探討階段。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共同心理素質的學者也并非全部遵循民族學的實地調查法(親自到民族地區體驗和考察),即使有一些研究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者為本民族成員,但要研究本民族心理發展中的共同規律,不深入到本民族中間去,也很難得出客觀和公正的結論,因為民族個體的心理現象千差萬別。一般的學者在研究個體民族心理時,總是依靠文字資料,因此熊錫元先生倡導的使用實地調查法進行民族心理研究(注:參見熊錫元:《要加強民族心理的調查與研究——〈民族心理調查與研究:基諾族〉序》,《民族理論研究》1992年第3期。)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學的民族心理研究方法和其他心理學研究方法相同,即從選題開始,經過文獻綜述,形成假設;選擇研究類型,對變量進行分類;選擇被試,制訂研究方案;收集和整理資料,得出結論;最后撰寫科研報告。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一般采用非實驗法,而非實驗法又有五種具體方法,它們分別是調查法、測驗法、實地考查法、歷史研究法、地域比較法。(注:參見李尚凱:《論民族心理之研究》,《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心理學者使用這些比較規范的研究方法,在個體民族成員心理和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且對一些不良的民族心理進行了對策研究。但由于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理論方面內容很分散,很難從這些分散的研究成果中總結某一民族或整個中華民族的心理發展規律。另外,民族學和心理學在具體研究方法上有許多雷同之處,但由于雙方很少交流和合作,致使許多重復的研究項目出現,改變這種狀況已迫在眉睫。

三、民族心理學研究的發展前景

民族心理學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的、交叉性的學科,盡管在定位、概念、內容及方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但隨著各民族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各民族的心理研究將受到普遍關注,民族心理學研究前景光明。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民族學和心理學在民族心理研究方面進行交流與合作已勢在必行。屬于民族心理研究范疇的內容很多,我們目前所接受的民族理論和民族問題無一不與民族心理有關。例如,在處理兩個民族關系問題時,如果不了解這兩個特定民族的心理現象和心理特點,從而對他們的行為做出預測,就無法制定出解決民族關系問題的對策。筆者在甘寧青地區研究民族關系問題時經常看到民族干部不了解少數民族群眾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征而采取了不合時宜的方法,致使民族成員之間的糾紛上升為民族關系問題。(注:參見徐黎麗:《甘寧青地區民族關系發展趨勢》,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頁。)又如在制定民族政策時,如果不考慮各個民族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個性心理特征,即使這些政策能夠幫助各個民族發展經濟和文化,他們也不會接受。在西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盡管從長遠角度來看,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利益,但由于各民族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多子多福的心理特征,使他們無法在短時間內接受這一政策,因此執行難度較大。(注:參見郭正禮主編:《市場經濟條件下新疆民族關系的對策研究》,新疆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238頁。)另外,諸如民族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均與民族的心理活動有關。因此民族學界要深入地進行民族研究,必須與心理學界建立廣泛和長期的聯系。從心理學界來說,盡管心理學在理論和方法上日趨成熟,但民族心理學作為它的一個分支,還是一個新鮮事物。民族學界長期以來積累的各種實地調查材料和理論研究成果,均可以成為心理學工作者進行民族心理研究的素材,因此民族學和心理學攜手研究民族心理問題勢在必行。如果合作得當,中國民族心理學研究將結出累累碩果。

第二,個體民族心理研究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是民族心理研究的主流。目前,我國正在實施的西部大開發在某種程度上是西部民族地區的大開發。隨著西部大開發的深入進行,國家、地方政府、社會團體和開發商希望對西部各個民族有個全面的了解。西部各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心理特征,必定在民族區域自治法和自治條例實施過程中以及在民族經濟和文化發展過程中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其中,民族心理的積極影響將促進西部大開發各項戰略決策的實行和促進西部民族地區的發展,如維吾爾族和回族善于經商的心理特點則有助于這兩個民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消極影響則會阻礙西部大開發的順利進行和民族地區發展,如一些民族閉關自守的心理特點則不利于該民族的發展和進步。許多從事民族心理研究的學者,已經注意到這一點,并深入西部民族地區,調查西部各個民族的心理特征,在此基礎上,寫出了個體民族心理的研究論文,并積極倡導各個民族發揚優秀的民族心理特征,拋棄與民族經濟文化發展不相適應的心理特征,使西部各個民族早目走上興旺發達之路。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一步實施,個體民族心理研究會進一步深入發展。因為西部大開發的各項政策和法規的實施需要西部各個民族的配合,各個民族要配合國家的戰略決策,首先要在心理方面充分地認識和理解西部大開發對西部各個民族帶來的好處,然后才能在行為上支持和擁護國家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