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4-05 14:3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蘋果樹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后來,小男孩長大了,不再天天來玩耍。一天他又來到樹下,很傷心的樣子。蘋果樹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說:“不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要玩具,可是沒錢買。”蘋果樹說:“很遺憾,我也沒錢,不過,把我所有的果子摘下來賣掉,你不就有錢了?”男孩十分激動,他摘下所有的蘋果,高高興興地走了。然后,男孩好久都沒有來。蘋果樹很傷心。
有一天,男孩終于來了,樹興奮地邀他一起玩。男孩說:“不行,我沒有時間,我要替家里干活呢,我們需要一幢房子,你能幫忙嗎?”“我沒有房子,”蘋果樹說,“不過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統統砍下來,拿去搭房子。”于是男孩砍下所有的樹枝,高高興興地運走去蓋房子。看到男孩高興樹好快樂。從此,男孩又不來了。樹再次陷入孤單和悲傷之中。
一年夏天,男孩回來了,樹太快樂了:“來呀!孩子,來和我玩呀。”男孩卻說:“我心情不好,一天天老了,我要出海,輕松一下,你能給我一艘船嗎?”蘋果樹說:“把我的樹干砍去,拿去做船吧!”于是男孩砍下了她的樹干,造了條船,然后駕船走了,很久都沒有回來。樹好快樂……但不是真的
許多年過去,男孩終于回來,蘋果樹說:“對不起,孩子,我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給你了,我的蘋果沒了。”男孩說:“我的牙都掉了,吃不了蘋果了。”
蘋果樹又說:“我再沒有樹干,讓你爬上來了。”
男孩說:“我太老了,爬不動了。”
“我再也沒有什么給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老根,”樹流著淚說。
男孩說:“這么多年過去了,現在我感到累了,什么也不想要,只要一個休息的地方。”
“好啊!老根是最適合坐下來休息的,來啊,坐下來和我一起休息吧!”男孩坐下來,蘋果樹高興得流下了眼淚……
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這顆樹就是我們的父母。小時候,我們喜歡和爸爸媽媽玩……長大后,我們就離開他們,只在需要什么東西或者遇到麻煩的時候,才回到他們身邊。無論如何,父母永遠都在那兒,傾其所有使你快樂。你可能認為這個男孩對樹很殘酷,但這就是我們每個人對待父母的方式。
白天花些時間出去,獨自傾聽自己的心聲。你可能想利用這段安靜的時間沉思或祈禱。無論如何利用這段時間,關鍵是要排除周圍所有的噪音,關注自己的內心深處。安靜的時間進行深呼吸也能幫你集中注意力。我知道在特別忙碌的日子找到安靜的時間很難,然而這很重要??即使一天只有10分鐘,你也要溜開抓住它。安靜的時間確實能使你的生命變得不同,它促使你傾聽上帝與你的心靈對話,使你想起他賦予你的完美的愛。
篇2
關鍵詞:美國黑人 奴隸制 黑人文化 口述故事
非洲黑人各民族有著悠久的口述文化傳統,各民族的歷史變遷、倫理道德、祖先遺訓乃至工藝技術等都通過口述形式代代相傳。口述故事是黑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北美的黑人奴隸來講,由于他們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不會讀書識字,口述故事的作用尤為重要。它不僅是娛樂消遣的方式,更是啟發教育的手段。奴隸制下黑人的故事是奴隸們應對環境、嘲笑主人和自己的缺點,教育子女在奴隸制下如何生存的一種途徑。
一
離鄉背井的非洲人和他們的后代并沒有把他們祖先流傳下來的民間故事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在新大陸,黑人所面臨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與非洲迥然不同,因此,他們的口述故事擅長就地取材,并進行創造性發揮,繼承了非洲傳統敘述方法的審美感,同時,又在內容上有所創新。
黑人口述故事中最普遍的形式是動物童話。這些動物童話有一些共同點:它們都強調弱小而機智的動物憑借智慧可以戰勝比自己強大的敵人。它們雖然身體弱小,但總是大膽,自信,充滿反抗精神。它們都強調欺騙的策略,喜歡看到弱者智勝并羞辱強者,都具有抒發被壓抑的情感和教授生存技巧的雙重作用。在動物童話故事中,現實與幻想錯綜復雜,可以充分表達深層的意義。
動物騙術故事的主題是騙子與其對手爭奪食物與伴侶,在多數故事中都有關于動物之間彼此爭食的情節。比如:在“兔子,狐貍和鵝”的故事中,兔子總是乘菜園的主人不在時偷園子里的東西吃,于是主人囑咐他的女兒,如果兔子下次再來就不放它出去,同時告訴狐貍去吃兔子。但兔子對狐貍說如果它不吃它,它就告訴它哪里有味道鮮美的鵝。于是,狐貍就去追鵝,但兔子又告訴狐貍一只熊在追它,狐貍便嚇跑了。最終兔子得以脫險。在菜園里足吃足喝卻逃避了懲罰。在動物故事中食物不能共享,動物之間總是為獲取食物而斗爭。由此可見奴隸們很擅長運用象征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二
口述故事中體現出黑人奴隸的道德標準。比如“柏油娃娃”的故事就教育人們,如果拒絕幫助自己的同伴將會受到懲罰。歷經一段干旱時期,只有兔子知道有一口秘密的井,但它不愿讓其它動物共享井里的水,而告訴它們自己每天早起喝露水,所以其它動物們伺機報復兔子。有一天晚上,山羊發現了兔子的井,于是馬上跑去告訴其它動物。它們決定給兔子一個教訓,就在井邊放了一個柏油做的娃娃。兔子去喝水時看到娃娃就跟它打招呼,但柏油娃娃沒理它。兔子發怒了,對娃娃說:“你最好開口跟我說話,要不然我一巴掌打碎你的下巴!”娃娃仍沒有反應。兔子就打了它。結果手被粘住了。兔子轉而用另一只手去打,也同樣被柏油粘住。最后全身都被粘到了柏油娃娃的身上。后來山羊和其它動物狠狠地斥責它之后才把它放開。因為兔子自私,所以其它動物才報復它;由于兔子的虛榮、自傲和愚蠢才使動物們的報復計劃得以成功。從這個故事中奴隸們得到了許多生活的啟示。
另一則關于“禿鷹大王”的民間故事說明出賣同伴的下場。故事講了一個非洲部落的酋長屢次把自己的族人騙到販奴船上,白人抓住他的族人,用鐵鏈鎖起來運到大洋彼岸賣為奴隸。當白人最后一次到這個地方時,他們把那個酋長擊倒,用鐵鏈鎖上也帶到了北美。但這個黑人酋長死后,天堂和地獄里都沒有他的位置。因為他出賣了同族的人,害了千百條性命,上帝認為他的地位比所有人、獸都低,他的靈魂永遠只能在世間游蕩,沒有固定的寓所,他死后在精神世界中也永遠不得安寧,只能到處流浪,以腐肉為食,在精神世界中被稱作“禿鷹大王”。
在奴隸的民間故事中還體現了一條道理:正確的道德標準在特殊情況下并不適用。例如,奴隸在現實中經常使用的欺騙方法――撒謊、偷盜、毀壞財物、裝病等,顯然與非洲傳統的價值觀和宗教的信條不符,但在奴隸制的特殊環境下則成了被認可的行為。偷了同伴的東西是錯誤的,而偷主人的東西并不算真正的偷,只不過是財產的“內部轉移”,因為他們把主人與奴隸的關系本身就看作“賊”與“贓物”的關系。這一點從上述“禿鷹大王”的傳說中可以找到一些根據:非洲黑人是被“騙”到船上,然后用鐵鏈鎖起來販賣到美洲作奴隸的。所以黑人有理由認為,奴隸“拿”一點主人的財產與白人的偷盜行為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由此可見,黑人在處理與同伴的關系和與白人的關系時,使用的是雙重道德標準。這是奴隸制下黑人為了尋求生存而形成的文化特征。
在黑人的動物故事中,還會體現出宗教在他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上帝的信徒可以憑借智慧戰勝強大的敵人。一則故事講道:兔子在去教堂的路上遇到了狐貍。狐貍對兔子說:“我現在正餓著肚子,我要把你當作一頓美餐。”兔子急忙說:“不要吃我,我告訴你一個地方,那有很多小豬足夠你吃。如果你不相信,就把我綁在這里,你到我說的那座房子里去看看。”于是狐貍把兔子捆上,自己朝兔子說的方向跑去。結果,不但沒有找到小豬,卻被一大群獵狗追了出來。狐貍徑直往回跑。看到兔子就對他喊:“那里哪有什么小豬?只有一群獵狗。”兔子回答說:“你不是要吃我嗎?現在輪到你給這群獵狗作美餐了!”結果獵狗把狐貍抓住吃掉了。最后兔子對那些獵狗說道:“上帝保佑!妨礙上帝的信徒去教堂就該有這種下場!”
這種角色顛倒的象征意義使奴隸在情感的壓抑中得到精神上的緩解,使他們在想象中攻擊主人和監工。更為重要的是,它提醒奴隸們現存的權力關系不一定是合理的。由此可以看出民間故事在塑造奴隸的世界觀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三
黑人民間故事的主人公除了象征奴隸的動物,還有真正的奴隸。這些故事中多數是關于主人與奴隸之間的斗智。相當一部分是奴隸偷吃了東西而憑借機智逃脫懲罰的故事,有兩則笑話具有代表性。一則笑話講到:有一次主人請一位客人吃飯,負責端菜的奴隸偷吃了一條雞腿。客人發現后問為什么這只雞只有一條腿,那個奴隸忙回答說:我們這里的雞都是一條腿,不相信您可以到外面去看。飯后奴隸隨著主人和客人到戶外散步,看到所有的雞都在金雞獨立地曬太陽,奴隸對客人說:怎么樣,我沒有騙您吧?客人朝著雞“噓”了一聲,所有的雞立刻兩條腿站立。奴隸機智地說:如果您在飯桌上也“噓”一聲,那只雞的另一條腿也會伸出來!另一則笑話是這樣的:主人請一位牧師吃鴨子,但開飯前奴隸就把鴨子吃掉了。這個奴隸趁主人準備宰鴨子時對牧師說:我們的主人要殺你!牧師聽了趕緊跑了。見到主人,奴隸馬上稟告:牧師跑了,還帶走了鴨子!
在奴隸制下,黑人常因在勞動中偷懶而受到主人和監工的鞭打,但是,在黑人的故事中,奴隸卻可以憑借自己的幽默得到主人的寬恕。下面就是一個奴隸運用機智幽默使自己免于懲罰的故事。在弗吉尼亞,曾有一位奴隸主吩咐自己的一個奴隸把船劃到半島的另一端,自己從陸上走過去等他。當主人走到約定的地點時,還不見小船的影子。于是,主人沿著岸邊步履艱難地往回走,以為能在半路與自己的奴隸會合,但走了很長時間也不見奴隸把船劃來。最后當他找到自己的小船時,發現奴隸竟在船里睡覺。被主人驚醒后,那個奴隸對主人說:“主人,早晨我正準備開船時,一條大魚跳到了船里,好大的一條魚啊!我很高興,就想坐在船里等更多的大魚跳進來。但是,我不知不覺就睡著了,一直到您來了我才醒。我知道我應該受罰,因為即使有大魚跳進船里,它見我在睡覺也就又跳回水里了,所以我沒抓到魚,您打我吧!”奴隸這種解釋顯然是夸大的,但主人認為好笑,因此原諒了他。
在黑人的民間故事中,主人公并不僅僅憑借機智獲得一些小小的好處,還會獲得自由。有一個故事講道:奴隸約翰因為經常偷聽主人和太太的談話,總能預先知道主人想做什么,因此,主人以為他真能先知先覺。有一次,鄰近的種植園主朱爾上尉和約翰的主人打賭說:“我今晚要帶著狗去打獵。我以我的整個種植園外加七百塊錢作賭注,我肯定約翰明天早晨猜不出我捕到了什么。”第二天早晨,約翰和主人一起來到上尉的種植園。上尉把捕到的獵物放在后門,用一只大盆扣著。主仆二人到了以后,上尉問:“這就是你的先知?好吧,約翰,告訴我盆底下是什么?”約翰仔細看,抓耳撓腮,苦思冥想還是猜不出來。最后約翰放棄了,無奈地對主人說:“老爺,跟您說實話吧,您真是難為老熊了!(原文“You caught the old coon at last”,雙關語,約翰本意是“您確實把我老黑難住了”,但又可以理解為“您抓到了這老浣熊”)。”他原本是自稱為“老熊”。主人把盆掀開,下面果然是一只老浣熊。于是,主人給了約翰自由,還給了他一所房子和一大塊土地,從此約翰成了富有的人。(Joyner 186)
黑人的民間故事有著明顯的理想化傾向,但對于奴隸來說,其重要的意義在于奴隸們把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夢想寄托在這些故事中,在故事中找到替身,由他來在假想的世界里實現自己的夙愿。
黑人的民間故事最充分地表達了自己的希望與恐懼。黑人雖然在他們的故事中人也獲得勝利,但遠不如動物的勝利更輝煌,人只是精神上的勝利。他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在與主人的交鋒中以智取勝,但他主要是通過使主人出洋相而得到心理的滿足。但是,從這些故事中奴隸們找到了抵抗奴隸制、宣泄被壓抑的情感的一種心理手段。黑人繼承了他們的非洲祖先通過口述故事教育后代的傳統,使非洲的文化在北美得以傳承。
參考文獻:
[1] Joyner, Charles, Down by the Riverside: A South Carolina Slave Communi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4.
[2] Levine, Lawrence W., Black Culture and Black Consciousness: Afro-American Folk Thought from Slavery to Freedo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3] Rose,Willie Lee,Slavery and Freedom. Ed. by William W. Freehl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4] Sobel, Mechal, The World They Made together: Black and White Values in Eighteenth Century Virginia.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7.
篇3
關鍵詞:德語 翻譯教學 成就與問題
建國以來,我國與德語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關系日益密切,德語翻譯人才的需求也不斷上升。因此,對于翻譯教學的研究也就成為了德語人才培養中的重中之重。早在1965年,德語系前輩高年生老師就在其論文《改進翻譯教學》中提出了他對于德語專業翻譯教學的兩點主張:即高年級必須加強翻譯訓練和翻譯課應該以實踐領先。[1]改革開放后,德語翻譯教學研究越來越得到各個高校德語專業的重視。據筆者統計,從1985-2015年的三十年時間內,該領域共有64篇(論文來源:知網、萬方、維普),根據年份劃分如下:
一.我國德語專業翻譯教學所走過的三個階段:
1.1985-1995年德語翻譯教學起步階段:
這一時期,全國德語教學單位已經達到21所[2],主要分布在專業外國語學院和綜合性大學。起步階段的德語翻譯教學研究尤為重視對德國高校翻譯機構教學模式的參考和借鑒。《聯邦德國如何培養翻譯人才》一文[3]介紹了海德堡大學翻譯教學的特點和模式,指出了我國翻譯教學理論和實踐的缺乏、口筆譯脫節等問題和我國與德國翻譯教學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德語翻譯教學研究從一開始就摒棄了“重筆譯、輕口譯”的觀念,非常重視德漢口譯人才的培養。賈一誠《高年級口譯教學芻議》[4]一文以“口譯三部曲”,即理解、分析與表達入手,探討了口譯教學材料的選擇、口譯員應有的素質以及三個階段的實施步驟。此外,這一時期我國同德國展開了翻譯教學方面的交流,如1992-1995年在歌德學院北京分院舉辦的高級口譯培訓班[5]。該口譯班的口譯教學模式對我國德語翻譯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2.1996-2005年德語翻譯教學發展階段:
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越來越多的高校德語專業一線教師在翻譯教學的實踐基礎上開始了翻譯教學研究,尤其是外國語大學的德語專業相繼提出了自己的高年級翻譯教學大綱。《德漢語對口筆譯專業_方向_建設構想》[6]一文介紹了天津外國語大學的高年級口筆譯教學實踐,勾勒了未來的口筆譯教學設想,明確地確立了翻譯教學在德語專業高年級教學中的主導地位。這一階段我國學者的眼光不僅局限于德國翻譯教學模式的借鑒,更多地將其投向翻譯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王京平《談翻譯教學的任務與目標》一文探討了翻譯教學中的幾個重要因素,如教材、教師、教學法和教學目的性,厘清了教學翻譯和翻譯教學等概念,并將一些語言學理論以及德國功能翻譯學理論的精髓和盤托出。口譯教學仍舊是各個高校教師研究的重點領域。天外董文博老師在本校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口譯教學中的若干原則:如譯前的準備工作、抓住意群、口譯的不同場合應采用不同的應對策略等等。[7]在口譯教學蓬勃開展的同時,有關筆譯教學的文章也相繼發表。《德漢翻譯中的詞類轉換和翻譯技巧》[8]一文結合翻譯教學實踐,為筆譯初學者提供了一些諸如詞類轉換法、語態轉換法、長句分譯等翻譯方法和技巧。
3.2006-2015年德語翻譯教學新時期
新世紀以來,我國德語教學單位如雨后春筍一般,2009年已經有73所高校參加德語專業四級考試[9]。上世紀七八十年源于德國的功能翻譯學理論傳入我國后也在這一時期獲得普遍的認可。理論的提升帶來的是高水平論文的不斷涌現。《基于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筆譯教學新思維》[10]一文探討了該理論對于實踐型翻譯人才培養的意義,在“翻譯目的決定翻譯策略”思維的指引下,翻譯教學的重點不再是字詞層面的對等,而是追求翻譯目的的實現,因而有益于譯者的培養。2012年,北外、同濟、天外等高校在全國招收首批德語翻譯碩士,這也成為中國德語翻譯教學新的里程碑。《德語翻譯碩士培養模式》[11]一文中介紹了同濟大學德語翻譯碩士的課程設置、實施方案以及畢業生的反饋,提出翻譯碩士培養目標應是“通才”教育,唯有這樣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由王穎頻撰寫的《基于順應理論的MTI學生翻譯決策能力培養研究》[12]一文運用順應論的四個維度探討了順應論對翻譯實踐活動以及翻譯教學的作用,結論證明其對于MTI碩士生主觀能動性、創造力的提升。此外,各個高校也結合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開展翻譯教學,同濟大學和東北大學結合理工科大學的特點在翻譯教學中重視“術語教育”,以便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科技術語,以勝任日后的科技德語翻譯工作。
二.從不同研究主題總結30年德語翻譯教學的發展歷程
根據上文所述,我國三十年的翻譯教學研究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筆者參考了同類文章13中對研究主題的劃分方法將64篇論文按主題做出如下整理,如圖:
從上圖中我們不難看出,對于翻譯教學模式、方法和技巧的探討是我國德語翻譯教學工作者最感興趣的主題,無論論文總數還是在不同的時期的數量都能充分證明這一點。排在第二位的是翻譯課程設計與研究,尤其在2005-2015這一時間段里相關論文的數量迅猛上升,這和同一時期德語教學單位數量的上升趨勢呈正相關。前兩位的比例加在一起幾乎達到總數的一半,充分說明廣大教師對于教學實踐的關注。緊隨其后的是第三位翻譯教學理論和第四位借鑒德國翻譯教學模式,很多高校借“他山之石”攻自身之“玉”,在翻譯教學理念和翻譯教學模式上多有建樹。然而對于翻譯教學改革和翻譯教材研究卻為數不多,這也是未來我國德語專業翻譯研究所要努力的方向。
三.總結
三十年來,我國德語翻譯教學取得了很多成就。我國高校德語翻譯教師既注重借鑒德語國家的翻譯教學模式和翻譯教學理論的引進,同時也不忽視結合自身實際走出比較有特色的翻譯教學之路。無論是口譯教學方面還是筆譯教學方面都有研究成果的產出。但不容忽視的是:德語翻譯教學論文的研究規模遠不及英語等主要語種。實證研究所占的比例也很小,很多論文沒有數據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作為支撐。該領域的絕大多數論文,尤其是高水平的論文基本都來自于北京、上海、西安和天津等地的高校,這點在核心期刊論文的來源可以得到充分體現,德語翻譯教學研究在我國仍呈現集中程度高、科研水平參差不齊的特點。
參考文獻
[1]高年生.改進翻譯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65(4):36-39
[2]賈文鍵.中國德語專業本科專業調查報告【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7-10
[3]桂乾元.聯邦德國如何培養翻譯人才--海德堡大學翻譯學院的啟示【J】中國翻譯,1990(2):48-51
[4]賈一誠.高年級口譯課教學芻議【J】外語教學,1994(3):50-53
[5]呂國軍.口譯與口譯教學研究【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246-259
[6]劉純德.德漢語對口筆譯專業方向建設構想_【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3):10-13
[7]董文博.德漢口譯技巧教學.【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7(1):25-29
[8]丁偉祥.德漢翻譯中的詞類轉換和翻譯技巧【J】同濟大學學報.2003(4):110-115
[9]楊.基于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筆譯教學新思維【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4(3):113-116
[10]黃克琴.德語翻譯碩士培養模式探索【J】德語人文研究 2015(1):35-40
[11]王穎頻.基于順應理論的MTI學生翻譯決策能力培養研究【J】外語界.2015(1):73-79
篇4
會議采取征文與特別邀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特邀專家將在會上做主旨報告。征文面向全國中國古代史研究學者,包括研究機構、高等院校的專家、教師、博士后研究人員、博士研究生。會議籌備組將遴選符合本會主題、具有前沿性的論文選題,邀請作者撰文與會。會后將編輯出版會議論文集,特別優秀論文經作者同意后,將被推薦給《中國史研究》、《史學月刊》或《古代文明》發表。
會議籌備組在會議基本主題范圍內,提出若干方向性選題建議,供考慮與會學者參考。
一、晚近中國古代史資料新發現的學術意義;
二、電子文獻、資訊擴展對中國古史研究的意義;
三、域外文獻對中國古代史研究發展的意義;
四、對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實證方法及實證主義歷史學的新認識;
五、對中國古代史研究諸視野的評價(如西方中心主義、全球史觀、區域性研究、中國中心史觀);
六、對域外中國古代史研究成就、特色、局限的評價;
七、對二十世紀初以來中國古代史研究各種模式性論說的評價;
八、對后現代主義對中國古代史研究影響的分析;
九、歷史人類學、社會學對中國古代史研究的啟示及相關評價;
十、歷史研究的“宏大敘事”與“碎片化”――中道何在;
十一、中國古代史研究國際化對研究者素質的新要求。
擬參會論文者請在2016年11月30日前向會務組提交參會回執,表明作者真實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與職稱、聯系方式、論文題目及提要。會議組委會將在2016年12月31日前發出正式邀請函。正式受邀與會者請在2017年5月15日前向會務組提交論文全文。論文需用MS-Word打字,頁下注,1.5倍行距。
會議為期2天、與會者旅行費用自理、會議期間食宿費用由會議承辦方承擔。
會議籌備組聯系人:
篇5
關鍵詞:管腔內支架;食管癌;吻合口瘺
食管――胃吻合術是食管癌和噴門癌的有效治療手段,但術后易發生吻合口瘺,發生率可達1.8%~20%[1]。吻合口瘺發生后會引起嚴重的胸腔感染、中毒性休克,易造成患者死亡。有數據統計,食管-胃吻合術后出現吻合口瘺的患者,其死亡率高達38.1%~53.6%[2-4]。即使患者保守治療病情得到控制,也因為長期營養不良,致使生活質量嚴重下降。近年來國內外已有成功應用內窺鏡下放置管腔內支架成功的案例[5-6],但病例報告數量較少,尚需進一步觀察治療的臨床效果。本次研究收集了我科食管癌術后發生吻合口瘺患者共14例,給予管腔內支架治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科共行食管――胃吻合術患者63例,14例出現吻合口瘺,男9例,女5例,年齡59-68歲,中位年齡63歲。
1.2病例納入標準 ①術后仍吞咽困難;②飲水及流質食物時出現嗆咳;③造影劑造影顯示,縱膈、胸腔或腹腔存在外滲現象;④全身炎癥反應嚴重(高熱、WBC升高,CRP升高等)。⑤同意接受管腔內金屬支架治療的患者。
1.3病例排除標準 ①食管已發生嚴重壞死者;②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③不同意接受官腔內金屬支架治療者。
1.4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術后均使用廣譜抗生素。尚需氣管插管輔助呼吸的患者,全麻下予以手術;已恢復自主呼吸能力的患者,僅在鎮靜、鎮痛藥物作用下植入支架即可。具體操作為:食管缺損處用標記物標記清楚,方便連續熒光鏡透視檢查。將硬導絲插入十二指腸,在熒光屏下將鎳鈦記憶合金支架(UltraflexR,波士頓科學公司,那提克市,馬薩諸塞州,美國)釋放到滲漏部位,使滲漏部位局限在支架中間。如支架擴張不完善,先等待其自行擴張完全。而后,通過引流管,或手術以及CT引導下插入引流管引流吻合口周圍液體。支架植入完成后,用胃管對患者進行腸道內營養支持。若患者有飲食能力,則開始自主經口進食,停止腸道內營養。根據患者吻合口恢復情況,在植入支架4~6周內,決定何時取出支架。
1.5評價指標 觀察患者治療前及術后6周血常規WBC變化,吻合口瘺愈合情況,以及死亡情況,支架脫位情況。
1.6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
2結果
2.1患者吻合口瘺愈合情況分析 14例患者均在6周內取出支架,12例患者瘺口完全密閉;2例患者壞死組織面積較大,6周內瘺口一直未能閉合,均接受吻合口切除和重建。
2.2患者WBC治療前后變化 12例患者術后6周經積極治療白細胞均得到有效控制,2例未封閉瘺口的患者術后白細胞持續高于正常水平。14例患者WBC治療前后變化經統計學分析,P
表1患者手術前后WBC變化情況
2.3術后并發癥 治療過程中12例成功閉合瘺口的患者中11例無并發癥發生,1例患者出現支架脫位;1例植入支架未成果閉合瘺口的患者因嚴重感染引起敗血癥死亡。
2.4隨訪 13例出院患者進行了跟蹤隨訪,均未失訪,隨訪時間為1.3~3.6年,中位隨訪時間2.1年。隨訪期間1例未成功植入支架的患者由于食管狹窄需進行內鏡球囊擴張。6例成功植入支架患者腫瘤復發死亡,隨訪時間為1.6~2.7年,中位隨訪時間為1.9年。其余患者在最后一次隨訪中仍然存活。
3討論
吻合口瘺是食管癌切除術后的嚴重并發癥,其發生原因復雜。如通過內科保守治療,瘺口愈合緩慢,甚至不閉合,影響患者恢復,死亡率較高。由于吻合口瘺的存在,導致胸腔內嚴重感染,影響患者進食,極大限制了患者的術后恢復過程。吻合口瘺的治療關鍵在于消除縱膈或胸腔膿腫,促進瘺口愈合,解除感染對于患者的威脅。
本次研究應用管腔內支架技術治療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瘺患者,14例患者中僅2例瘺口未閉合現象,其余患者放置支架后,吻合口瘺均閉合良好,術中充分引流、圍手術期的抗生素應用,使這12例患者感染迅速得到控制,死亡率大大降低。本次試驗中因術后感染死亡患者僅吻合口瘺未閉合中的1例,其余6例死亡患者均由于腫瘤復發死亡,并未死于吻合口瘺引起的感染。術后吻合口瘺短期內死亡率明顯低于其他文獻報道中的50%以上[2,7]。
對于應用管腔內支架治療吻合口瘺的優勢,我們認為:①支架植入及取出時,可將胸腔、縱膈內膿液、膿腫清除干凈;②支架充分展開后可阻止胃液、唾液進入胸腔,減少胸腔的后續感染;③植入支架時,可放置營養管,為患者提供營養支持;④可盡快恢復患者經口進食能力,使患者術后營養補充更全面,恢復更快速;⑤減少第二次手術對患者身體的沖擊。
綜合上述結果和分析內容,管腔內支架治療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瘺,效果明顯,可快速控制患者全身感染情況,促進吻合口瘺的愈合,降低死亡率,但本次研究收集病例有限,缺乏對照研究,尚需進一步臨床觀察,來證實管腔內支架技術的優越性。
參考文獻:
[1]申斌,食管癌術后吻合口瘺的影像表現與臨床處理
[2]張世偉 帶 膜支架 置人治療胸 內食管-胃吻合 口瘺 3 例
[3]baulieux J. Carcinoma of the oesophagus.Anastomotic leaks after manual sutures-incidence and treatment[J]1998
[4]朱橋華。透視下 雙導絲置管法在食管癌術后 吻合 口瘺治療 中的應用
[5]陳俞 宏 管 腔 內支 架 治 療 胸 段 食 管 吻 合 口瘺
療 效 觀 察
篇6
今天我讀了《愛心樹》這篇故事,書中講的是一棵有愛心的蘋果樹很疼愛一個小男孩,孩子想玩游戲的時候,蘋果樹讓男孩在自己身上做一個秋千玩;孩子餓的時候,蘋果樹讓他摘自己頭上的蘋果吃;孩子熱的時候,蘋果樹讓男孩靠在自己身上乘涼。男孩很快樂,蘋果樹也很快樂。直到這個小男孩漸漸長大,他的想法和要求也越來越多。他不斷地向蘋果樹要東西。最后蘋果樹只剩下一個樹樁,但是蘋果樹還是希望男孩能在上面休息。蘋果樹給了男孩自己的一切,從不求回報,卻依然很快樂。
我要學習蘋果樹的精神,做一棵小小愛心樹。
臨武縣城關完小二年級:黃茗婧
篇7
《蘋果樹上的外婆》這么一本小小的書,卻把外婆、奶奶寫得如此生動、溫暖,當然也十分有趣。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蘋果樹上的外婆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參閱。
蘋果樹上的外婆讀書筆記1《蘋果樹上的外婆》寫的是一個沒有奶奶和姥姥的小男孩,他每天都很孤獨,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個奇跡發生了,他坐在蘋果樹上玩耍時姥姥出現在了面前,姥姥有一輛特別的車子,它可以自己端上面包和茶點,還可以自己烤香腸,有趣極了,姥姥還帶小男孩去游樂場坐旋轉木馬、吃冰激凌,姥姥非常能干,她是一位馬戲團的演員,有一次小男孩和姥姥騎在老虎身上跑,他們飛快地跑,顯得自由自在。
再介紹一下小男孩的新奶奶吧,在一個晴空萬里的上午,小男孩正坐在蘋果樹上和姥姥做游戲,小男孩突然聽見一聲喊聲,他向樹下望去,看見一位慈祥的老奶奶,老奶奶問他是否能夠幫助自己搬家具,他爽快的答應了,就這樣,小男孩一有空就幫助新來的來奶奶干活,他還給她講和蘋果樹上的外婆的故事。這個有趣的故事就到此為止了。
讀完這個故事,我明白了對生活不要失去信心,也許有一天你所期待的都會成為現實!夢想成真!
蘋果樹上的外婆讀書筆記2暑假里我看了許多課外讀物,印象最深的就是米拉.洛貝寫的《蘋果樹上的外婆》這本書。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叫安迪的小孩。他和別的小孩子不同之處就是他從小就失去了外婆和奶奶,盡管家里有哥哥和姐姐,還有爸爸和媽媽,可安迪的心里依然感到很孤獨,經常為自己沒有外婆和奶奶而感到傷心。然而有一天,外婆從天而降,來到他家的蘋果樹上。外婆和他一起去游樂場、去套野馬、去海上冒險......她允許他做一些平時不能做的事情,而且這個外婆很另類,總做些意想不到的事,就算被警察處罰也不在乎,幾乎沒她完不成做不到的事。
有一天,安迪正在樹上享受著和外婆一起的時光,被一位陌生奶奶的問話打斷,她是安迪的新鄰居.這位奶奶有兩個身在外地的孫女,老奶奶很思念她們.當小安迪對老奶奶講述蘋果樹上的外婆時,引起了老奶奶的共鳴.他告訴奶奶:他的外婆和他一起打船秋千,射大禮帽靶。得到了玩具熊、巧克力、還有一個眼睛可以活動的娃娃。在別人的眼里,安迪是個不聽話的壞孩子,許多別人不理解的事,老奶奶全能理解。奶奶的腰不好,安迪經常去看她、幫她做事,奶奶忙著做衣服,沒時間吃飯,安迪很心疼,他就嘗試著做飯給奶奶吃,還把自家的花移植到她的空地,給奶奶說外婆和他的開心事。安迪感到幸運極了,因為他和別人一樣也有了外婆和奶奶。
讀了這本書,我好羨慕安迪。也希望自己能像安迪一樣,有個想玩時,能陪自己瘋玩的外婆,有個能懂我,幫助我做得更好的奶奶,那樣的話,我不用每天被大人們指指點點,不會被大人們看得我一無是處。不會因作業沒完成遭老師批評,不會因考試不好而被爸媽責罵。我缺點多,可我也想做好孩子,也想做個小大人,好想蘋果樹上的外婆和鄰居的奶奶能幫幫我。那樣爸媽能多疼我一點,老師會多夸我一點,真希望童話能變成現實啊!!
蘋果樹上的外婆讀書筆記3《蘋果樹上的外婆》,一看題目,就把我深深吸引住了,就在今年暑假,我兩天就看完了這本奇特的書。一個男孩,他體諒父母,樂于助人,以為外婆,她與眾不同,富有童心。如果大家想認識他們,請跟我走進《蘋果樹上的外婆》,去探索他們之間的事吧!
幾乎所有孩子都有外婆和奶奶,可安迪沒有,這讓他很傷心。可是一天外婆從天而降,來到安迪家的蘋果樹上,這位外婆打扮奇怪:羽飾帽子,白色鬢發,胳膊上的大挎包,裙子下面帥氣的花邊褲子。自從安迪見到外婆以后,他就和外婆做了一些很新鮮大膽的事情,去游藝場,去套野馬,甚至還去了海上冒險……直到一天,鄰居家搬來了一位新奶奶,因為奶奶有風濕病,所有安迪總是幫她收拾好屋子,采購好東西,忙得不亦樂乎,甚至忘記了外婆……
現在我要給大家仔細介紹安迪的樂于助人,體諒父母,外婆的與眾不同,富有童心了。首先,我認識的安迪,他是非常善良的,舉個例子吧!那次,安迪見到從“魔鬼宮”返回的孩子哭了,他就把自己得到的禮物都送給了他,并讓外婆給他們擦去淚水,多慷慨大方。而外婆富有童心,也要舉個例子。一次在游藝場,平時外婆和奶奶從不吃芥末香腸和棉花糖,可這個外婆不一樣,她會覺得芥末辣,就會吃棉花糖。如果覺得棉花糖太甜,就會吃芥末香腸,就這樣反反復復吃了好多次,直到吃飽為止,真是一件有趣的事啊!外婆像孩子一樣逗人!
其實,我的外婆也是很與眾不同的,大家想聽聽嗎?我的外婆平時穿得很時髦,頭上還扎著一個美麗的花夾子,像個小姑娘一樣漂亮,她還在保險公司上班呢!記得有一次,外婆去廣場上參加跳舞比賽,她還穿著一件紅艷艷的紗裙呢!猶如一位新娘。你們說有趣吧?
閱讀了《蘋果樹上的外婆》,我和安迪一樣浮想聯翩,我和安迪一樣快樂!
蘋果樹上的外婆讀書筆記4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外婆和奶奶,但安迪沒有,他出生前,外婆和奶奶已經去世了。他現在只能看到照片上的外婆。一天,他坐在蘋果樹上發呆時,外婆突然出現了。安迪確信那就是外婆,他和外婆干了好多有趣的事,一起去游藝場,一起去套馬,一起在海上駕駛帆船……
他還有了一個奶奶,只不過這奶奶是安迪的鄰居。
相比之下,我現在幸福多了,我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還健在,外公經常陪我下棋,外婆和奶奶會做許多好吃的,爺爺會陪我一起騎自行車。小時候,我基本上都住在東錢湖,一直是爺爺奶奶照顧的,到了幼兒園的時候,我才回到市區的家。就算上了幼兒園,還是爺爺奶奶每天辛苦地接送,做晚飯,我要好好孝敬他們。
記得有一次,我和爺爺奶奶一起去象山拜訪一位朋友。到了那邊,我們去乘了一次快艇,我特別地興奮。由于風太大的緣故,爺爺奶奶怕我掉到海里,特意擋在我的前面,浪花打濕了他們的衣服,但他們依然保護著我,我很感動。
這本書告訴我們,要好好珍惜跟長輩在一起的時光,要孝敬長輩。
我們幾乎沒個人都有一個外婆和奶奶,可安迪著個小男孩卻沒有,這讓他很傷心。
安迪下午約他的兩個好朋友去自己家玩,可一個說要去外婆家玩,一個說要去奶奶家玩,安迪很不開心。回到家安迪問母親自己為什么沒有外婆和奶奶,母親說安迪的外婆和奶奶很早就去世了。接著媽媽拿出了外婆的照片讓安迪看,安迪看完后就自己爬上蘋果樹去玩了。這時外婆突然坐在了他的身邊。
他們一起玩了很多游戲,當然,這個外婆是安迪想象出來的。一天下午安迪正要爬上蘋果樹,一個老奶奶叫住了他,有事要他幫忙,安迪幫了老奶奶很多忙,老奶奶也幫了安迪很多忙。安迪有一個想象出來的外婆,還有一個鄰居奶奶,安迪有了外婆和奶奶,這讓他很高興。
這本書我懂得,并不是沒個人都有外婆和奶奶,如果有一定要好好珍惜她們。
昨天,我媽媽讓我讀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蘋果樹上的外婆》。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叫文迪的小男孩,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有外婆和奶奶,唯獨安迪沒有,這令他很傷心。他做夢都想要一個外婆和奶奶,終于有一天,外婆從天而降,來到了安迪家的蘋果樹上。外婆和他一起去游樂場、去套野馬、去海上冒險……但是外婆的打扮很奇怪,裙邊下總是路出好笑的白色襯裙花邊;她總有些大膽新鮮的注意,就算被警察處罰她也不在乎,外婆很愛安迪,自從外婆出現以后,他們兩個就形影不離。
安迪和他的外婆接下來還會發生什么呢?我還沒有看完,所以我還不清楚。但是,我希望他們以后還會象現在這樣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等到以后我看到的時候,我會講給你們聽得。
自從讀了《蘋果樹上的外婆》這本書,我覺的安迪不是一個沒有外婆的孩子。他是一個幸福的孩子,他的奶奶對他也很好,雖然他讓奶奶生氣過,但他勇于誠認錯誤,這一點我很崇派他!安迪原來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因為,他以前沒外婆和奶奶,所以說他可憐)。他的同學知道他沒有外婆和奶奶還對他說一些讓他傷心的話!
我給你講了我的故事,你有的話也講給我聽哦!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蘋果樹上的外婆》。
這本書中的主人公安迪從小就沒有外婆和奶奶。他一直想有一個外婆和奶奶。然而有一天,安迪就在蘋果樹上發現了他的”外婆“。
外婆帶安迪去套野馬,去游樂場玩,去海上冒險等等。
外婆特別好玩,尤其是她的打扮。裙邊下面總是露出白色的襯褲花邊。外婆還有一輛特別神奇的小汽車。她的汽車能睡覺,能聽音樂,能喝飲料,還能吃點心。
沒過多久,又搬來了一位老奶奶。安迪幫助老奶奶干活,種花,老奶奶幫安迪縫襪子,做李子蛋糕。他們之間成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
安迪以前沒有外婆和奶奶,可是現在有了。他有一個能陪他去那么多地方的外婆,也有一個愛他的奶奶。安迪真幸福。我要向安迪學習,做一個樂于助人的好孩子。
蘋果樹上的外婆讀書筆記5因為絕大多的小孩都有外婆和奶奶,而安迪沒有,他因此十分難過。突然,有一天外婆來到了安迪身邊,雖然她是那么的另類,那么的與眾不同,但他很喜歡。因為外婆給他帶來了許多新奇與無窮的樂趣。
后來,鄰居家的小孩的奶奶來了。她和外婆一起帶他玩,教他好多知識。于是,安迪成了世上最幸福的人了。
讀了這本后,我有如下感想:
1、沒有的就是世界上最好的。
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2、我感到作者從小缺少愛,尤其是外婆和奶奶的愛,所以作者的渴望。
篇8
在一個果園里,有兩棵特別的樹,一棵是梨樹,另一棵是蘋果樹,它們都擁有一顆好強的心,每次都會發生沖突。
果園的農夫是兩個70多歲的老人,他們跟樹一起生活了30年,與梨樹和蘋果樹建立了深厚的情感。這次,果園要舉行一次比賽,參賽選手有:梨樹、桃樹、棗樹和蘋果樹,評委是果園里的農夫,裁判是桂花樹。比賽有兩個項目:一是用自己本身的材料做一道沙拉;二是評委出題。比賽規則是:先分兩組,每組兩人,最后哪組勝出,哪組將會得到果園農夫的重視與照料。桂花樹發話了:“各位請注意,比賽要開始了,經過抽簽,我們分好了組,第一組是梨樹與蘋果樹,第二組是棗樹與桃樹。下面跟我一起數1、2、3開始。”棗樹與桃樹配合很默契,不一會兒功夫就做好了一道棗、桃沙拉。梨對與蘋果樹卻很不和諧,最后爭了論半天,才決定各做各的,它們誰都不肯把自己的東西給對方。結果第一項輸了。第二項評委給第一組出的題目是:你們說誰的食物好吃?它們都說自己的好,爭論得熱火朝天,幾乎都要打起來了,評委們很不滿意。第二組也是一樣的題目,它們卻說,誰都有誰的特色,評委們滿意地點了點頭。最后,驕傲、好強的心使梨樹與蘋果樹輸掉了這場比賽。
這就是我們人的故事,人也會有像梨樹與蘋果樹那樣好強的心態,但這會使我們變得自私,總認為自己是最好的只會停留在原點,永遠都不會進步。所以我們要讓心中的紅鳩鳥喚回我們謙虛的心。
湖南懷化湖南省沅陵縣第一中學初一:向錢沖
篇9
偶然,聽學管理的朋友講了 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踢易拉罐玩,聲音刺耳,但孩子們卻玩得很高興。幾天過去,老人難以忍受。
天,老人來到這群孩子面前,給了每個孩子20美分,對他們說:“你們踢易拉罐的聲音非常美妙,像動聽的旋律,我非常喜歡這種‘音樂’。這點錢表示謝意,希望以后你們每天都來為我踢。”孩子們很高興,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地踢易拉罐玩。老人再出來,給了每個孩子15美分。他解釋說,自己沒有收入,只能少給些。15美分也還可以吧,孩子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給了每個孩子10美分。孩子們雖然有些不高興,但還是接受了。
第四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他們發誓再也不會為老人玩了!
你是不是也會有這樣的感覺,當收入升高或降低時,當上司贊揚或批評時,情緒也會立刻隨之起伏。它們好像成為了你工作快樂與痛苦的源頭。而當得到的“美分”越來越少時,你憤怒、你牢騷滿腹 最終,你決定不再那么努力,讓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此時的你,是那么的在乎這些外部評價,已經忘了工作最根本的東西――成長的快樂。你就像這個寓言中的孩子們一樣,被老人算計。將“為自己快樂而玩”變成了“為得到美分而玩”。
還有一個這樣的心理寓言,說一棵蘋果樹,終于結果了。第一年,它結了10個蘋果,9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對此,蘋果樹憤憤不平,于是自斷經脈,拒絕成長。第二年,它結了5個蘋果,4個被拿走,自己得到1個。“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翻。”這棵蘋果樹心理平衡了。
蘋果樹為什么會拒絕成長,結的蘋果越來越少?因為它不是為自己而“玩”。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故事不是比比皆是嗎?某人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意氣風發,積極熱情,相信“有付出就一定有收獲”。沒想到的是,最后卻遭到現實的悶棍:或許是為單位做了重大貢獻卻沒被上司贊許;或許是只得到口頭重視但沒有得到物質實惠:或許……總之,他覺得就像那棵蘋果樹,結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與自己的期望相差甚遠。最終他失去工作的熱情,生活在“拿多少就干多少”的信條中。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們太過于在乎這些外部的一時得失,而忘記了成長才是最重要的,忘記了在為什么而玩。就像我們一些父母總是用一些獎懲來誘導孩子學習,最終使孩子忘記了自己學習的原始動機――好奇心和求知的快樂。
其實,蘋果樹還可以這樣:繼續成長。譬如,第二年,結100個果子,被拿走90個,自己得到10個。當然,也很可能,被拿走99個,自己得到1個。但沒關系,它還可以繼續成長,第三年結1000個果子……因為,我想說的是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蘋果樹在成長!等蘋果樹長成參天大樹的時候,那些被拿走的蘋果將會是可以忽略的一小部分。
篇10
星期天的上午,小豬和小馬約好一起去郊外玩。
它們走著走著,來到了大森林里,小豬看到了一棵茂盛的蘋果樹,上面結滿了又大又紅的蘋果。小豬對正在草地上曬太陽的小馬說:“小馬,那有棵蘋果樹,咱們去摘蘋果吃吧。”小馬跟著小豬來到了蘋果樹下,小豬跳了起來,想摘蘋果,可是怎么跳也摘不到,小馬的個子高,但是它伸長了脖子,連最矮最低的蘋果也摘不到。正在它們愁眉苦臉的時候,小豬眼前一亮,看到前面有一只小貓,小豬連忙招手,意思是讓小貓幫它們摘蘋果。小貓爬上樹,一下子就把紅紅的蘋果摘下來了,小貓對小豬和小馬說:“我還有事,先走了。”小豬和小馬吃著紅彤彤地蘋果,它們開心極了。
通過這個故事,我明白了遇到困難要開動腦筋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