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會考地理知識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3 13:31: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中會考地理知識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中會考地理知識點總結

篇1

關鍵詞:高中地理;復習效率;策略

一、高中地理復習必須要以考試大綱為生命線,要讓學生“吃透”大綱,復習要跟著大綱走

考試大綱是什么?是命題依據,是考點。部分教師在地理復習中要求學生“教材吃透,怎么考都不怕”,其實,這種復習思想是片面的,高考命題的依據是考試大綱,教材只是復習的工具,但命題并不是圍繞教材展開的。比如,地理考試中會出現一些時事材料,而這些材料是教材所沒有的,如果只按照教材復習,那么顯然是不能滿足備考需求的,而且很多知識點,大綱沒設置,即便教材有,也是暫時不會考的。因此,教師必須帶領學生吃透考試大綱。

二、高中地理復習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復習中,地理復習的效果才會顯著

高中地理復習不應該只是對地理知識點進行大海撈針似的羅列,不應該把鮮活的地理知識變成枯燥的文字,不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昏昏欲睡,高中地理復習必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只有學生積極地、全身心地投入復習,才能切實提高地理復習效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會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積累和地理知識進行世界地理版圖的構建,能夠強化他們對世界地理部分的各個知識點的記憶,可以達到很好的自主探究效果,從而有助于鞏固復習成果。

三、高中地理復習,教師盡“帶路人之責,行監督者之實”,要鼓勵學生自主復習,掌握地理復習的主動權

很多高中生在地理復習初期都顯得手忙腳亂,這就需要教師發揮帶路人的作用,給予學生合適的引導,要用自己的教學經驗告訴學生幾種常規的、科學的復習方法,給尚未制訂出復習計劃的學生作參考。同時,教師還要做好監督者,要定期檢查學生的復習成果,要讓學生把復習中遇到的難點和重點進行歸納總結,并在課堂上開展討論。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梳理,然后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注重在復習中找規律,找適合自己的復習方法,讓學生充分發揮復習的主動性。

綜上所述,高中地理復習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地理教師要把握好復習的大方向,同時讓學生自主探究適合自身學習的復習方法,并做到適時點撥學生,為學生答疑解惑,營造一個良好的復習氛圍,切實提高高中地理的復習效率。

參考文獻:

[1]仇海庚.提高地理課堂復習效率的策略[J].地理教育,2006(4).

[2]牛貴波,孔艷玲.加強思維訓練,提高地理復習效率[J].地理教學,2012(14).

篇2

【摘要】校本讀物包括課后練習、單元練習、各種試卷、輔導材料、校本教材等,文章結合教學實踐與編寫體會,闡述了一些基本策略。

關鍵詞 自編自創;校本讀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4)24-0043-02

目前,教學資料非常豐富,除教材外還有眾多的輔導材料以及題目。編寫一些符合自己學校、學生情況的教學資料(題目、輔導材料、教材等)是很有必要的。

一、自編自創題目的基本策略

題目(課后練習、單元練習、各種試卷等)的編寫是校本教學資料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值得優先考慮的,在具體建設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題目的方向確定。

(1)領會課標精神。認認真真地閱讀課標與考試大綱條文,深刻地領會其精神,選擇最終(有些題目要求可低些,作為過渡)能符合要求的題目,是校本題目建設中的首要任務。

(2)瀏覽各種題目。即大量瀏覽市面上出現的各種相關的題目,以知識點為單位,分析其要求(識記、理解、能力等),然后進行綜合比較(取出現頻率較高的,舍去一些偶然出現的),確定應達到的廣度和深度,以此作為校本題目的參照系。

(3)確定題目的難易度。在校本題目的編寫中,難度怎樣確定?難易題的比例是多少?很難有一種統一的模式。據筆者的經驗,有定性和定量兩種方法。學生做題目要難易度適當,如果題目難度太高,就會失去興趣,產生惡性循環,教師在平時要注意長期積累經驗,以此作為編寫校本題目的依據,這就是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就是有計劃、有目的地統計作業、考試中相關題目的難度值(通過率),反復比較、綜合分析,確定哪些該入選,哪些該舍去。關于難易題的分布問題。對于層次高的學校(學生),在初期就可以加大難度,增加難題;對于層次低的學校(學生),則應緩慢地、逐漸地加大難度,增加難題。此外在同一大題中,層次高的學校(學生)在小題中可較快地進入難題;而對于層次低的學校(學生),在小題中應緩慢地進入難題,即前面小題較容易,最后才出現難題。

2.題目的來源。有三個方面值得考慮:一是網上下載,網上下載題目最大的優點是方便、費力少,缺點是經典題少,心儀的少。二是從紙質材料轉化,現在市面上有許多題目,簡直可稱之為“題海”,這當中有些是可取的。三是原創。自編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改變,即部分是人家的,部分是自己的。二是完全自編,即原創。自編題是校本題目中的精華,要好好重視,花大力氣建設。

3.題目的管理。這也是校本題目建設中重要的一環,包括題目的存放和導出、更新、保護等。

一是題目的存放和導出。這里的關鍵是建立良好的目錄系統。據筆者的經驗,可用兩種分類法,一是先按年級分類,再在年級里按教材的章節分類,其間再并列地分出“綜合”一類;二是按專題分類,如時間題、等值線題、布局題、綜合題等。良好的目錄系統建好后,題目的存放和導出就比較方便了,只要往相應的位置放和找就行了。

二是題目的更新。要經常性地檢查題庫,剔除一些老化的、不滿意的題目,新增一些更加科學的、符合潮流的題目,以適應新形勢。

三是題目的保護。及時地更新殺毒軟件,免遭病毒攻擊和及時地備份(用移動盤或光盤)是兩項不得不做的工作。

一、自編自創輔導材料的基本策略

據筆者的實踐,針對以下問題可編寫一些輔導材料:

1.課本里未提到,但題目中會出現的內容。在平時的教學中肯定碰到過這種情景,解題所需的知識課本中卻未敘述,如雪線、三角坐標系圖、等溫線圖的判讀等。這些最好編一些材料供學生閱讀。例如,雪線是高緯度和高山地區永久積雪區的下部界線。雪線的高低與降水和氣溫有關,降水越多,雪線越低;氣溫越低,雪線越低,雪線大致與0℃等溫線接近。

2.課本里提到較少,但題目里要求較多的內容。如太陽高度角,課本里只有很少內容,但實際的要求卻非常高,如太陽高度的日變化有何規律?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有何規律?某一瞬間各地太陽高度大小如何比較?正午太陽高度如何計算?已知某地正午太陽高度,如何求某地的緯度或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極晝地區子夜(0點或24點)時太陽高度如何計算?南、北極點的太陽高度日變化怎樣?垂直照射與太陽直射有何區別?兩地的正午太陽高度差值與緯度有何聯系?回歸線以外的地區樓高、樓距與太陽高度有何關系?太陽能熱水器傾角與太陽高度有何關系?遮陽板(或雨棚)的寬度與太陽高度有何關系?如何判讀等太陽高度圖等都在考核之列。對于上述內容適當地編寫一些輔導材料是十分利于教學的。

3.學習時間相隔較長的內容。地理課一般先在初一(最多是初二)開設,而到高三時,又要用到初一的知識,相隔時間較長,遺忘較多,若能及時發放一些輔導材料,肯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例如,中國主要鐵路線名稱及起止點:濱洲線(哈爾濱—滿洲里);濱綏線(哈爾濱—綏芬河);哈大線:(哈爾濱—大連);京哈線:(北京—哈爾濱)……

4.難度較大的內容。課本中有的知識難度較大,學生不容易掌握,盡管教師會反復講解,但手頭上有一些通俗易懂的輔導材料,在合適的時間里溫習,對提高學習成績應該是有益的。

5.課本里分散,又需總結的內容。有些知識在課本里分得很散但在實際中,又需要它的綜合知識,若能編成材料,則有利于復習與解題。如影響氣溫的因素有緯度、高度、風、下墊面性質、洋流等。

三、自編自創校本教材的基本策略

校本教材的編寫是校本教學資料建設中最高的目標,但工程非常巨大,除消耗大量的精力、體力外,編寫者還必須具備相當高的教學和寫作水平,所以只有有條件的學校才可嘗試。

1.高一教材的編寫。在一般情況下,高一年級是不進行文理分班的,而且都要會考或畢業考,考試的題目難度不會太大,所以從總體上看,統一的教材是基本可用的,但必須作些調整,哪些內容要調整呢?即課本里未提到,但題目中會出現的內容要補充;課本里提到較少,但題目里要求較多的內容要加強;初一時學過的,在高一時又要用到的內容要補充;難度較大的內容要修建一些階梯,某些分散的內容要作些綜合等。考慮到部分學生要讀文科及學生的年齡特征,高一校本教材的定位一般可略高于會考(畢業考)或在高考與會考(畢業考)之間,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作適當地調整。

2.高二教材的編寫。高二時,很多學校作了文理分班,學生有了明確的方向,且隨著年齡的增大,接受能力有所提高,故教材的定位可接近高考水平。要大量閱讀通行的高二年級的題目,研究它們的深度和廣度,并合理地反映在教材中。

3.高三教材的編寫。編寫一本符合高考要求的區域地理校本教材是非常必要的。對于系統地理知識,要在高一、高二教材基礎上加工。高一、高二教材基本上是按知識點、按條塊編寫的,相互之間缺少聯系,如“大氣”單元一般按大氣的組成和垂直分層、大氣的熱力狀況、大氣的運動、全球性大氣環流、常見的天氣系統、氣候的形成和變化、大氣環境保護等幾塊來敘述。在高三的教材中,要突出重點,加強綜合性,對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如“大氣”單元可改為“天氣與氣候”單元,按天氣和氣候的形成、氣候類型及其分布兩塊來敘述,大氣環境保護可放入“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單元(按個人習慣有不同的分類方法)。由于高考中還有初中系統地理內容,如經緯度、等高線等也要整合進來。

參考文獻:

[1]戈致中.關于普通高中新課程教學模塊實施的一點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