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英語知識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11 17:51:0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八下英語知識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neither pron. (二者)都不
2. route n. 路線
3. requirement n. 要求;必要條件require v. 需要;要求;命令
4. guide n. 導游
5. film n. 電影
6. southeast n. 東南adj. 東南的
7. wonderful adj. 極好的 wonderfully adv. 極好地 have a wonderful time 過得愉快
8. holiday n. 假日;假期;節日
9. fear v. 害怕;擔心
10. brave adj. 勇敢的;無畏的bravely adv.勇敢地
11. excellent adj. 卓越的;極好的
12. Indian adj. 印度的;印度人;印第安的;印第安人India n. 印度
13. dark n. 黃昏;黑暗
14. awake adj. 醒著的
15. fox n. 狐貍
16. natural adj. 自然的;自然界的 nature n. 自然
17. environment n. 環境
18. temperature n. 溫度
19. whenever conj. 無論何時
20. spring n. 春天
21. autumn n. 秋天
22. season n. 季節
【短語小結】
1. have a great time 玩得愉快
2. Mickey Mouse 米老鼠
3. Donald Duck 唐老鴨
4. roller coaster 過山車
5. on board 在船上
6. end up 結束
7. exchange student 交換生
8. three quarters 四分之三
9. Night Safari (新加坡)夜間野生動物園
10. all year round 一年到頭;終年
11. space museum 太空博物館
12. amusement park 游樂場
13. water park 水上樂園
14. hear of 聽說
15. around / all over the world 全世界
16. in Southeast Asia 在東南亞
【句子運用】
1. Most of us have probably heard of Mickey Mouse, Donald Duck ... Perhaps we have even seen them in movies.
maybe, perhaps 與probably 的用法區別:
maybe 意為“也許;大概”,口語中很常見,但沒有perhaps 正式。例如:
Maybe you put the letter in your bag. 也許你把信放在你的包里了。
Maybe he will help me. 也許他會幫助我。
perhaps 意為“或許”,表示說話人對當前的事有疑問,不肯定。例如:
Perhaps it will rain in the afternoon. 也許下午會下雨。
Perhaps I can see him tomorrow, but I’m not sure. 或許我明天能見到他,不過我還不能肯定。
probably 意為“很可能地;大概地”。說話人對某事的發生有相當把握時用probably。例如:
She is very ill and will probably die. 她病得很重,命可能保不住了。
2. The boats take different routes, but they all end up in the same place.
end up 意為“結束;最后成為/處于”。例如: How does the story end up? 這個故事是怎么結尾的?
We set off for Newcastle but ended up in Scotland. 我們動身去紐卡斯爾,可后來卻去了蘇格蘭。
3. It was because I could speak English that I got the job.
這是個強調句,強調的是原因狀語because I could speak English。強調句的結構形式為“It is / was + 被強調成分+that/who 從句”。被強調的成分可以是除謂語和表語之外的任何句子成分。假設有這樣一句話:We held a class meeting in the classroom yesterday. 我們可以用下面四個句子來分別強調句中的主語、賓語、地點狀語和時間狀語。
It was we who held a class meeting in the classroom yesterday. (強調主語we)
It was a class meeting that we held in the classroom yesterday. (強調賓語a class meeting)
It was in the classroom that we held a class meeting yesterday. (強調地點狀語in the classroom)
It was yesterday that we held a class meeting in the classroom. (強調時間狀語yesterday)
4. I want to travel, especially to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Australia.
such as 與for example用法區別:
兩者都意為“例如”。for example 一般只列舉同類人或物中的“一個”為例,作插入語。例如:
His spelling is terrible! Look at this word, for example. 他的拼寫太糟糕了!看看吧,比如這個單詞。
such as 用來列舉同類人或物中的幾個例子。注意such as后面不可用逗號隔開。例如: She likes drinks, such as tea and coffee. 她喜歡喝飲料,例如茶和咖啡。
English is spoken in many countries, such as Australia, Canada and so on. 許多國家都講英語,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等。
5. My English writing is good, but I need to improve my listening skills.
improve 意為“提高;改進;改善”,用作及物動詞。例如:
It will help to improve your speaking. 這會幫助提高你的口語能力。
If the company refuses to improve its pay offer, we shall go on strike. 如果公司拒絕改進工資方案,我們就舉行罷工。
6. On the one hand, more than three quarters of the population are Chinese, ...
英語中,分數由基數詞和序數詞構成。分子為基數詞,分母為序數詞。分子是1時,分母用單數形式;分子大于1時,分母用復數形式,即在序數詞詞尾加-s,基數詞和序數詞之間的連字符可省略。如:one-fourth 或one quarter (四分之一);two-thirds(三分之二);five-twelfths (十二分之五)。
population 意為“人口”,是個集體名詞。population 用作主語時,如果說話人意在強調整體意義,則謂語動詞為單數形式;如果強調個體,則謂語動詞常為復數形式。例如:
The population of the country is growing rapidly. 這個國家的人口數在迅速增長。(強調整體)
Two thirds of the population of the country are farmers. 這個國家三分之二的人口是農民。(強調個體)
注意:1) 指人口“多”或“少”時,要用形容詞large 或small修飾population,而不用many或few。試譯:這個村的人口比那個村的(人口)少。
【誤】The population of this village is fewer than that of that village.
【正】The population of this villag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that village.
2) 詢問“有多少人口”時,用疑問詞what提問,而不用how many 或how much提問。試譯:倫敦有多少人口?
篇2
關鍵詞:新課標;英語;小組合作;合作精神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背景
我國很多地區目前依然是采用大班制式的教學形式。那么讓每位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并且有所收獲就必須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式。而在英語課堂上的小組合作方式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和意識,是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的大膽改革和有益嘗試。
二、如何合理分組
學習小組的組成應按照就近原則,前后四人為一組為宜。各組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責任心和性格特點搭配分組,每組一個優秀學生為A,一個學習薄弱的學生為D,兩個中等生為B和C,同桌是AD,BC搭配。A是分組合作學習的核心,可讓小組成員民主選舉,老師審核認定。A不但要智力好,英語基礎好,而且要有責任心強、樂于助人。教師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和鍛煉A,對他們嚴格要求,督促他們積極有序地帶領小組成員合作學習。同時要特別關注每組的后進生學習,傾聽他們的聲音,防止其掉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不斷摸索調整組合,因為這是小組合作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
三、如何有效實施
1.課前合作預習。預習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可以大幅提高學習效率。例如,我在教學初中八年級上Unit One Section B 2d Reading 部分時,學生第一次接觸篇幅較長的文章,我先把要預習的材料發給每個小組,要求每個小組由A同學組織預習。每個組員分工合作。實踐證明,讓學生開展合作預習,不僅提高了上課的效率,還能讓學生之間取長補短,提高學習效率。
2.課中合作學習。在導入環節后出示一些圖片、實物和提示詞等,引導學生進行練習。讓學生小組間展開競賽,看看哪組對話編得又快又好。在“練習(Practice)”階段,用幾分鐘時間讓學生看圖、看物問答,模仿對話,表演課文對話等等,穿插“對練”或“組練”方式,教師巡視監聽,對有困難的組進行一些必要的指導,充當“助手(helper)”或“引導者(guide)”的作用。讓學生在展示中獲取成功的喜悅。
3.課后合作復習。課后復習可以讓所學知識得到鞏固,所以為了讓學生及時消化當天所學的新詞、新句,復習操練是必需的。但是常規化的要求根本無法激起學生復習的熱情,所以小組合作復習是個可取的辦法。讓各個小組合作編對話。然后分角色扮演,不僅能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還能幫學生復習舊知識。例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新目標八下Unit 9 Section A 2c 部分時,展示了本地的一些名勝古跡的圖片,讓學生編寫對話,下節課展示,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氣氛熱烈,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
四、如何有效評價
教師的評價對提高合作學習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的評價一定要有指導性和針對性。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和參與程度,對表現突出的小組和個人要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動有趣的激勵。比如,在教學中,我們通常會有每周一次的班級小組“量化”考核,每周評出表現“最活躍”“最有創意”和“最佳進步”小組獎等幾個獎項,給他們“加星”并且贈送小禮物,以此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培養他們的合作
精神。
五、總結與反思
當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在進行小組合作教學時也遇到不同的問題:
1.由于課時緊,內容多,在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不能落實到位。學生編對話合作學習機會不多。
2.有時候小組討論表面看起來氣氛很熱烈,但實際有效性不強,不能有效解決問題。
3.學生參與度不高。在小組合作中,A、B、C、D組員間要經常進行輪換角色。但在實際操作中,學生A逐漸成了各組的“代言人”,而其他組員成了忠實的“聽眾”。
4.在評價時,許多教師只重視對小組的整體評價而忽視了對小組成員個體的評價,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廣大英語教師繼續去探索和研究,在新課標精神的指導下進一步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跨文化意識教育 文化教學 滲透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1-0135-02
一 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新課標對現代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單純地進行就語言而語言的教學,只有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具有一定的了解,學生才能對英語的語言本質和思想內涵有一定的把握,才能更準確地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而近幾年高考試題也逐漸走向多樣化、交際化和生活化,重視英語國家文化的滲透,著重考查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而不是語言知識。所以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培養和提高跨文化意識能力十分重要。
二 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跨文化意識教育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在閱讀教學中傳授文化背景知識
高中英語教材材料真實、廣泛,蘊含著豐富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介紹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民族、宗教、飲食、習慣等文化背景知識。如在學習fork一詞時,可設置以下問題讓學生討論:Why is weather the main topic among the English people? What do the English people use to put food into their mouth while having their meals? And how about we Chinese people? 學生會積極討論,這時老師講授兩種語言文化上的差異以及兩國民族風俗習慣不同,這樣學生了解了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拓展了知識,還學習了另一個詞chopsticks。
2.從社交禮節及習俗方面著手,幫助學生了解文化差異,逐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首先,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西方禮貌用語和互尊互讓、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英語中當表示感謝、請求時,經常會用到Thank you、Please這類禮貌用語。表示拒絕時,要說:I’m afraid、Sorry。教師需要求學生牢牢把握“禮貌”原則,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掌握與西方人士交談的規則。其次,涉及年齡、收入、財產、婚姻、家庭等話題涉及他們的隱私。所以在交際的時候,最好以天氣、旅游、體育活動、新聞、影視等話題為引入方式。最后,“身勢語”使語言表達更生動形象,增加交際表現力。如西方人在問候和道別時,除了握手之外,還有擁抱、親面頰和接吻等方式,而中國人在公共場合很少有親吻和擁抱動作。教學高二英語第三單元Body language時,教師可就不同的常用“身勢語”,如握手、點頭、親吻、揮手等,及他們在不同國家表示的意思列一個表格或進行系統的總結。這樣,相同身勢語在不同國家的意思就能一目了然。
3.充分理解詞匯的文化內涵,在教授詞匯過程中滲透文化
英語中的很多詞匯來自于神話、典故、寓言、傳說等,教師在課堂上適當地介紹與其相關的文化知識,一定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如學動物名詞時,在西方狗是忠誠、可靠、英勇聰明的象征,“a top dog”意為“聰明的小孩”。而在中國狗則含有貶義。在教學part-time 這個詞時,可以結合“part-time students”介紹美國人的價值觀。半工半讀是英美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用自己掙的錢付部分或全部學費,這在英美大學生中十分普遍。這就可以讓學生以“College students should or shouldn’t take part-time jobs”展開辯論,不僅提高了他們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又可以使他們深刻體會自立自強的含義。
4.在英語語法結構中了解文化
語法規則雖然是一些程式化、約定俗成的東西,但也含有文化的成分。英語和漢語的語法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可以從英語國家的歷史、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等諸方面加以解釋,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語法規則,也能為學習英語增添一些情趣。如附加疑問句“Lovely day,isn’t it?”實際上是無疑而問,只是英美人引起話題的一種常見的方式罷了。
5.充分理解習語的文化內涵,在教授習語過程中滲透文化
習語是語言發展的結晶,具有強烈的文化特征。英漢兩種語言中豐富的習語都體現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如漢語中常常用“小菜一碟”來形容某事很容易做,而英語中的同義習語是“a piece of cake”。漢語中形容一個人“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狀態,在英語中則說成“have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教師除了在課堂上為學生講授外,還可指導學生在課后搜集一些素材,并進行比較分析。
6.與課外實踐活動有機結合
文化的學習不應只限于課內,課外的文化教學也是一個很好的延續和補充。具體方法有:(1)舉辦英語角、英語沙龍等活動。這些活動能為學生提供用英語直接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娛樂中體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其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適應性。(2)搜集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材料。如英國英語與美國英語的區別;中西餐桌禮儀對比;中西禁忌語之異同等。(3)觀看錄像、電影、VCD、DVD、聽英文歌曲、演講等。大部分電影和錄像片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某個側面的縮影,英文歌曲也是英美文化的精粹,教師可多收集一些學生喜歡的英語流行歌曲,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快樂地學習語言,同時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聽力水平。(4)利用課外閱讀滲透文化意識。在課堂之外,要將好的外國文學作品介紹給學生。通過拓展閱讀,讓學生了解到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重要的節假日等。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多閱讀英文報紙。報紙的真實性、時效性、新穎性讓學生們可以時刻感受到世界最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動態,為學生們開辟了一個了解各國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和風土人情的窗口。
總之,文化教學不能僅靠課堂教學的零星點綴,它應是一個潛移默化、不斷積累的過程,只有將文化教學滲透到語言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才能使學生真正掌握一門語言。新課標對教師的外語教學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也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探討科學的、符合我國國情的外語教學新思路,以適應時代對外語教學的要求。
篇4
21世紀初,經合組織有關研究項目組率先提出了“核心素養”結構模型,要研究解決的問題是:21世紀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哪些最核心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態度,才能成功融入未來社會?我國則根據立德樹人的目標任務,研制提出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框架。英語學科提出了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四個維度。
在四個維度中,語言能力指聽說讀寫看等方式;文化品格是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思維品質是指人的思維個性特征,反映其思維邏輯性、批判性和創造性;學習能力則強調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去獨立地獲取,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個性特征。
二、課例背景
教學文本選自八下Unit6 SectionA第一課時聽說部分1a-2c,內容是以兩個學生對話的形式來呈現愚公移山完整的故事。本節課重點是學生能夠根據人物對白總結故事情節要點,在此學習策略的驅動下,借助疑問詞等敘述故事,并在講述過程中恰當使用連詞。難點一是將學生熟悉的中國神話故事內容轉換成符合英語習慣和思維的語言表達,即語言能力的提升。二是啟發學生思考,通過分析評價等高階思維活動培養批判性思維品格。在學習過程中,增強文化意識,文化自信,形成正確價值觀。
三、教學步驟評析
Step1:Leading-in
因借班上課,教師通過PPT圖片向學生展示老師本人曾經去過的旅游地-位于濟源市的王屋山。
首先展示兩張風景圖供學生欣賞,學生同時思考如下問題:
Do you know which ancient Chinese legend happened here?
What’s the name of the legend?
老師繼而展示更多圖片,學生最終確認正確答案:愚公移山(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設計意圖]本環節設計開門見山。一是通過觀看老師旅游所拍照片有效拉近師生距離,二是因為王屋山為愚公移山故事的發生地,學生能在真實環境中感受文本特有的文化背景,激活學生對愚公移山故事的已有認知,為之后深度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做好鋪墊。
Step2:Listening
Pre-listening
教師向學生展示故事l展的前半部分插圖,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What do think is happening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story?
[設計意圖]插圖是教材重要組成部分,共同完成意義的建構,同時也為讀者設定了一個具體的語境。通過看圖片并問答,學生走進本課聽力的話題中。
While-reading
1st listening
學生在預測和探討后,授課教師繼而播放課本1b聽力,即愚公移山故事的前半部分,學生根據所聽,填入適當疑問詞。
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How does the story begin?
What happened next?
Where would they put all the earth and stone from the mountains?
[設計意圖]《課標》建議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的需要,對教材加以適當的取舍和調整。因而,根據學生認知規律,授課老師將教材聽力環節做了修改。
特殊疑問詞是構成故事的基本框架和基本要素,學生通過聽來對所給細節信息進行歸納,填入疑問詞,對文本信息進行篩選和概括。
2nd listening:
學生第二遍聽故事的開頭,在老師提煉的故事梗概挖空處,填入時間狀語和連詞。
[設計意圖]兩遍聽力涉及聽,理解和概括的認知策略,學生梳理細節脈絡,其中時間節點標志著故事不同的發展階段,連詞讓故事的敘述完整流暢。此活動歲實際上是讓學生通過閱讀,查找,書寫有用信息來訓練綜合運用和處理信息能力。
Post-listening
學生結對活動,在疑問詞思維導圖的幫助下,對故事起因進行問答。
[設計意圖]此環節以口頭輸出的方式,對學生完成聽力活動的結果進行檢測,學生主體參與,積極轉換學習策略,已有背景信息在同伴的提問合作中生成強化。不僅能讓學生將重點短語與表達用完整的句子輸出,有效鍛煉語言能力,而且能讓學生在頭腦中深化對故事主題和主人翁的理解。
Step3:Listening
Pre-listening
授課教師提供給學生故事結局部分的插畫,打亂順序,學生思考如下問題:
Do you know the correct order of the pictures?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end?
[設計意圖]聽前預測既能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聽力技能,又能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所聽的對話?!邦A測能夠加速聽力理解的過程,對其它諸如識別、選擇、判斷、歸納、推理、記憶等聽力技能起重要的輔助作用”
While-listening
1st listening
學生聽2a聽力,根據所聽內容將圖片排序。
[設計意圖]此環節要求學生聽并分析概括有效信息,訓練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2nd listening:
學生第二遍聽故事結局,填入故事結局部分的時間狀語和疑問詞。
[設計意圖]學生對故事結局從微觀深入解讀。經過此環節,最后的語言輸出,即整篇故事的敘述已經顯得瓜熟蒂落。
Post-listening
學生四人一組,在疑問詞和連詞的幫助下,講述整篇故事。當學生講述故事時,PPT上同時滾動播放授課教師特制的視頻當做背景(視頻是以上八張圖片剪輯而成,配有《黃河人》作背景音樂)。
[設計意圖]本環節從創造真實情景,到認知語言框架,再到構建語篇策略,充分調動了學生全員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同時實施明確的小組分工,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有所得。
此小組互學環節也重視課堂生成,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方式促進思維發展和語感形成。制作視頻加上音樂原因有二:一是突出中國民間神話傳說的厚重磅礴氣勢,二是讓講故事這一語言功能的訓練更立體和生動。英語學科的文化氣質微妙滲透,學生的家國情懷和人文修養也得以熏陶。
篇5
關鍵詞:游戲 高職學生 聽說能力
1.引言
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2007―2008學年的教研教改活動中,外語外貿學院的大學英語教研室對我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大學英語課程重新作了調整,其中一項內容是在第二學期面向所有在第一學期已經通過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B級)的學生開設重點課程《英語聽說》,讀、寫、譯方面的學習則退居次要位置。作這樣調整一是根據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提出在正確處理聽、說、讀、寫、譯之間的關系時,要求在目前要特別注意加強聽說技能的培養。另外,加強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也是我校對學生推行博雅教育的要求之一。把對高職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提到英語學習首要位置在我校尚屬首次,我們面臨著學生英語水平和學習積極性普遍較低的情況,特別是大部分高職學生還是處于“聾啞英語”這一狀態,上好這門課程成了一個新挑戰?;谝陨线@些情況,我們想到了把游戲引入教學過程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減少聽說課堂的壓迫感,既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使用語言,又培養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從而達到提高英語聽說能力的目的。
2.研究述評
2.1理論依據
現在國內外的語言教育學理論都很注重興趣對學習的推動作用,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游戲在聽說課堂上的引入首先是為了激發高職學生對這一課程的興趣。Schultz(1988)提到,壓力是語言學習過程中的主要障礙,傳統的學習方式本質上就是耗時和向學生施加壓力的,這種壓力影響了學生學習的專注程度和學習效率,而且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游戲有助于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們有機會在一個毫無壓力的狀態下使用語言,有利于提高語言的流利程度和自然程度(Uberman 1998)。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師和學習伙伴等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建構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Williams & Burden,1997)。“情境”這一要素要求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創設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游戲在要求學生完成某項任務的同時也為他們建構了一個使用語言的真實環境,這樣使得語言學習變得更加有效?!皡f作”和“會話”都是達成“意義構建”的重要手段,游戲過程中學生們為了贏得競爭組,都會通力合作,在協作溝通中提高英語的聽說能力,學生不僅僅從教師那里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自己在這一過程中建構起對知識的理解。
2.2游戲的定義
本文所討論的游戲專指引入課堂中的以學習語言為最終目的的一種課堂活動。Byrne(1995)認為游戲是一種帶有規則和娛樂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習者在這一過程中使用語言。規則、競爭、娛樂和學習都是游戲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學習部分,是我們引入課堂中的游戲和一般意義上所說游戲的主要區別。
2.3游戲在聽說課堂上的作用
2.3.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大部分高職學生的英語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較低,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聽不懂,不敢開口的“聾啞英語”在他們當中極為常見。在課堂上引入游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游戲中用心聆聽,大膽開口。因為“這是一種能夠提高學生語言能力非常有用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習興趣”(Richard-Amato,1996)。Avedon(1971)也指出,游戲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戲的競爭性上,他們在為贏得游戲上所作的努力甚至超過在其他課程上所花的功夫。我們在實踐中也發現,當學生參加這些帶有競爭性的游戲時,他們迫切要贏對手的心情極大地促進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非常積極地參與到這些游戲中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寓學于樂,游戲增加了原本枯燥的聽說課堂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充分調動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2.3.2減少學生在聽說課堂上的壓力
我們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很怕當眾發言,這種恐懼感產生的壓力甚至讓他們不想去上課。讓學生忘記他們身處課堂的一個辦法就是讓他們參加可以讓其放松的游戲。游戲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充滿歡樂和輕松的學習氛圍。身處課堂的學生面對的是不熟悉的單詞、句子結構和表達法,這造成他們在課堂上感到不安、缺乏安全感,從而影響了學習效果。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往往會感到放松和有趣,他們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有效地傳達信息上,大多數學生在游戲中都會盡力贏得游戲,而不是注意語言的形式是否正確,他們不再擔心犯錯誤和被糾正。擔心犯錯和被批評恰恰是讓學生不敢當眾講外語的主要原因。(Horwitz,Horwitz and Cope1986)
2.3.3給學生提供使用語言的真實環境
我們認為在課堂上玩游戲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是因為學生有機會在所提供的場景下有目的地使用語言。Hadfield(1997)認為,“游戲除了和傳統的練習一樣提供了大量的操練外,更重要的是它們提供了真實的溝通的機會。盡管這種真實性有人為作用的局限,但這起碼建起了一座從課堂通向現實世界的橋梁?!苯陙黼S著任務型教學的興起,很多教師把任務型的活動引入聽說課堂中,目的是給學生創造一個使用語言的真實環境。游戲本身同樣是一種任務型的活動,其主要目的是溝通交流,它同樣也為學生進行聽說練習提供了一個有意義的場景。從表面上看來,所有的游戲都是為了讓學生使用語言,但是在游戲過程中學生會以自己的方式用英語溝通交流來達到想要的結果。這一過程就要求學生同時運用到聽和說兩種甚至更多的技能,這種真實的場景訓練了學生創造性和即時性運用語言的能力。把游戲和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有意義的語境中使用語言,在不知不覺中學到語言,聽說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2.3.4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學習的精神
聽說能力的提高不是單靠學生個人努力就能達到的,他們必須學會聆聽,包括標準的和帶有口音的發音;學會有效傳達信息,當眾表達個人的觀點,學會協商、妥協等溝通技巧。這些能力在一般的課堂上難以得到練習,把游戲引入課堂后,學生為了贏得游戲,自然就會努力和本團隊的成員同心協力,合作學習,這種團隊合作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學習內容。
2.4游戲教學要注意的問題
教師在準備游戲時要考慮到游戲是否同時具備娛樂性和教育性兩方面的特點。在選擇和設計游戲時應該明確游戲要達到的目標,仔細考慮游戲是否符合學生的水平、興趣、課堂的場地、時間等因素。游戲還應該能讓大部分的學生參與其中。
首先,游戲開始前教師應該清晰地向學生解釋游戲的規則、做法,并且確保學生完全領會,這才能保證游戲的有效性。
其次,教師在游戲過程中不要糾正學生的錯誤,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觀能動性去解決問題。教師應當充當一個組織者的角色,不要打斷游戲過程。
最后,游戲結束后,教師應該對結果進行一個公平合理、有意義的評價,表揚做得好的,鼓勵有進步的,總結不足之處。之后教師還應該反思游戲是否適用、是否有需要改進之處。
2.5實際應用情況
Urberman(1998)所作的調查指出,大多數參加過課堂游戲的學生對這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目的游戲都是抱著肯定態度的。Huyen和Nga(2003)所做的另一項調查顯示,學生表示他們喜歡游戲給課堂所帶來的這種輕松的、有競爭的和促進學習的氛圍;教師則反映學生在這種狀態下學得更快,記得更牢。
我們在本校隨機采訪了一些參加過游戲教學的師生,大部分受訪學生還是比較認可把游戲引入課堂的做法,主要覺得游戲讓本來非常緊張的聽說課堂變得輕松起來了,“以前上課時心里總是七上八下,因為總想著老師會提問,老師講新知識點的時候精神也無法集中?!薄耙驗楹猛姘?,我現在逃課都少啦?!边€有的學生說他現在敢開口說英語了,因為是“一大班人一起玩,沒那么緊張了?!苯處焸兊囊庖娭饕趦煞矫妫环矫媸怯螒虻囊氲拇_是讓課堂氣氛活躍不少,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高。另一方面則反映由于經驗不足,有時難以把握游戲所需要的時間,這對教學進度有一定的影響;備課時教師往往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來準備才能確保游戲的順利進行??偟目磥?,我們把游戲引入聽說課堂的做法還處于摸索階段,有些游戲看上去很好,但是實際操作的效果卻不如人意;有些游戲適合文科專業的學生卻不受工科學生歡迎;有些游戲的難易程度還要作出調整。
3.結語
聽說能力是高職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最薄弱環節,而目前對高職人才的培養要求又需要他們能夠在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中進行簡單的交流,為了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我們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在課堂上引入了游戲教學。其好處在于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減少學生在聽說課堂上的壓力,提供語言練習的真實環境,促進學生的團隊合作學習精神。從目前實踐的情況看來,我們看到了成績,也發現了問題,因此還需要通過較長時間的摸索、反思、改進,總結出適合面向高職學生聽說課堂上使用的游戲,從而作進一步的推廣。
參考文獻:
[1]Avedon,M.E.and B.S.Brian.Learning Through Games.The Study of Games.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1971,315-321.
[2]Byrne,D.Games.Teaching Oral English.Harlow: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5,101-103.
[3]Hadfield,J.Advanced Communication Games:A Collection of Games and Activities for 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Students of English(Teachers Resource Materials).New York: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7.
[4]Horwitz,E.K.Horwitz,M.B.and Cope,J.A.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70,(2):125-132.
[5]Richard-Amato,P.A.Making It happen.New York: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Group,1996:192-199.
[6]Nuyen,N.T.T. & Nga,K.T.T.The effectiveness of learning vocabulary through games.Asian EFL Journal, 2003,5.
[7]Schultz,M.and A.Fisher.Interact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Games for All Reasons.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88.
[8]Uberman,A.The use of games:for vocabulary presentation and revision.English Teaching Forum,1998,36,(1):20.
篇6
關鍵詞: 翻譯教學對比翻譯法《落花生》翻譯技巧
一、對比翻譯法和翻譯技巧
翻譯課教什么,怎么教是教翻譯課的老師經??紤]的問題。經過理論研究者們多年來的探討,尤其是語篇學的引進,我們發現傳統的以詞句為單位講解翻譯技巧的方法暴露出自身的缺陷。脫離上下文,孤立地譯詞句,得出的譯文是機械的死句,因為實踐中的譯文往往以語篇的形式出現,正如倫敦學派創始人、英國著名語言學家菲斯(J.R.Firth)說過,“每個詞用在新語境中是個新詞”(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1]。其結果是學生學了翻譯技巧,一到實踐操作時,要么置之腦后,要么生搬硬套。因此,翻譯教學應以語篇為單位。語篇教學怎樣操作,魏志成先生的《英漢比較翻譯教程》和《漢英比較翻譯教程》給了我們有益的啟迪。他認為“比較翻譯法指的是在比較翻譯學的理論框架內、重視英漢語言文化比較研究、以獨立語篇的多種譯文比較分析為示范、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譯文參與比較評價”。[2]簡言之,單個語篇講解能以篇章為背景遣詞造句,克服了以詞句為單位只求得簡單的文字對應的不足,但學生只知道該怎么譯,卻不知道不該怎么譯,也不知道多角度地進行翻譯。
翻譯技巧是翻譯家們長期實踐的總結和譯學研究者們探索的智慧結晶。我們常說的翻譯技巧包括增詞、減詞、詞類轉換、抽象譯法、正反譯法、切分、合并等。其實在實踐操作中還可以總結出諸多的方法和技巧――只要這些方法和技巧能指導我們的實踐活動。正如劉宓慶先生所言:“任何可以借以實現翻譯實質中所包含的意義轉換途徑,都可以納入方法論作為變通手段,加以研究,訂出參照規范,翻譯方法論的開放性和開發性主要體現在變通手段中。”[3]的確,英漢兩種語言在遣詞造句和布局謀篇上有很大差異,但通過長期實踐的摸索、總結,總能找到化解這種差異的途徑。在本科生的翻譯課堂上,我們需要這些變通手段,因為具體講解時,還是要落到翻譯技巧上。筆者認為不是翻譯技巧無用,而是怎樣教翻譯技巧的問題。如果選擇適于對比的語篇講解翻譯技巧,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筆者對國內兩位散文英譯高手張培基教授和劉士聰教授《落花生》英譯中的一些精彩譯筆進行對比,看看兩位譯家是如何有效地傳達原文的,并從中歸納出一些翻譯技巧以資教學之用。
二、《落花生》
《落花生》是著名作家許地山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們熟知的優秀散文名篇。它的顯著特點是語言樸實無華,卻寓有深刻哲理。應該說將這篇簡短的散文譯成英文不會太難,但要做到用詞精致,語言地道,敘述生動也非易事。道理很明確:翻譯是把源語的信息移植到譯語中,而漢英語言屬不同語系,文化背景截然不同,在信息移植過程中,“一路顛頓風塵,遭遇風險,不免有所遺失或受些損傷,因此譯文總是有失真和走樣的地方”,[4]所以對原到完美的忠實只是一個理想。譯家的責任是如何運用有效手段,或者說恰當的翻譯技巧把這種失真減少到最小程度。下面是《落花生》的原文,文中的序號為筆者所加。
我們屋后有半畝隙地。母親說:“讓它荒蕪著怪可惜,(1)既然你們那么愛吃花生,就辟來做花生園罷(2)。”我們幾姐弟和幾個小丫頭都很喜歡――買種的買種,動土的動土,灌園的灌園;過不了幾個月,居然收獲了!
媽媽說:“今晚我們可以做一個收獲節,也請你們爹爹來嘗嘗我們的新花生,如何?”我們都答應了。母親把花生做成好幾樣食品,還吩咐這節期要在園里的茅亭舉行。
那晚上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來到,實在很難得!爹爹說:“你們愛吃花生么?”
我們都爭著答應:“愛!”
“誰能把花生的好處說出來?”
姊姊說:(3)“花生的氣味很美?!?/p>
哥哥說:(3)“花生可以制油?!?/p>
我說:(3)“無論何等人都可以用賤價買它來吃;都喜歡吃它。這就是它的好處?!?/p>
爹爹說:“花生的用處固然很多;但有一樣是很可貴的。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蘋果、桃子、石榴,把它們的果實懸在枝上,鮮紅嫩綠的顏色,令人一望而發生羨慕的心。(4)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挖出來。你們偶然看見一棵花生瑟縮地長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實,非得等到你接觸它才能知道。”
我們都說:“是的?!蹦赣H也點點頭。爹爹接下去說:“所以你們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蔽艺f:“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偉大、體面的人了?!钡f:“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5)
我們談到夜闌才散,所有花生食品雖然沒有了,然而父親的話現在還印在我心版上。
三、翻譯技巧舉例
(1)“讓它荒蕪著怪可惜”
張培基譯文[5](以下簡稱a):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
劉士聰譯文[6](以下簡稱b):It’s a pity to let it lie waste like that.
譯文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譯文的地道,即用與源語有相同使用頻度的詞語來譯原詞語。原文的“荒著”,兩譯文都譯成lie waste,可見兩譯家不謀而合,都想到了這個地道的英語短語,這種搭配的優點在于譯文生動、自然,如同lie thick,lie dead,lie open等一樣,形象立體,活靈活現。還可推想到這樣的句子:He stands tall. There flows a river in front of our house.
二是增詞法,即根據句法、意義或修辭的需要,增加原文中雖無其詞但有其意的一些詞。劉譯中增加了like that,這種口語化的增詞,活靈或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增譯這一潛在的信息,顯然是根據修辭的需要,或更確切地說,是根據風格的需要。這種恰到好處的增詞英譯漢中也有,如:This typewriter is indeed cheap and fine.可譯為:“這部打字機真是價廉物美?!蓖瑫r,兩譯文所用技巧不同,也反映了譯者翻譯觀的差異。張培基先生在其主編的《英漢翻譯教程》一書中提出的翻譯標準是“忠實、通順”。談到“通順”時,他說:“所謂通順,即指譯文語言必須通順易懂,符合規范。”[7]張先生對兩種語言很捻熟,常能找到合適的對等語,譯文地道、規范。劉先生提出“韻味說”,他認為“譯作的‘韻味’就是原作的藝術內涵通過譯文準確而富有文采的語言表達時所蘊涵的藝術感染力,這種藝術感染力能引起讀者的美感共鳴……總之,文學作品的翻譯應把傳達原文的審美韻味作為至高的追求”。[6]在實踐中,他身體力行,此句譯文可見一斑。
(2)“就辟來做花生園罷?!?/p>
a. Why not plant some here?
b. Let us open it up and make it a peanut garden.
這是表建議的口語體句子,有下列句式可供選擇:①Why don’t you do sth?②Why not do sth?③You’d better do sth.④Let’s do sth.李明認為“第一種過于正式,第三、四種語氣都平淡,而且沒有商量的口氣”。[8]
語體是判斷文章風格的基本標志,有口語體(colloquial language)與書面語(written language)之分,主要不同之處在于用詞和句式。用詞:ask for/request;hand out/distribute;try/attempt;begin/commence。句式:Why don’t you come and have dinner with us next Saturday?/May I invite you to dinner next Saturday?不過,英語與漢語稍有不同。英語的語體既可體現在用詞上,又可體現在句式上,而漢語主要體現在用詞上。例如:①He spoke in a confident manner.②He spoke confidently.③He spoke dead sure.上面三句話可以分別譯為:①他信心百倍地說。②他很有把握地說。③他蠻有準兒地說。[9]
(3)姊姊說:“花生底氣味很美?!?/p>
哥哥說:“花生可以制油。”
我說:“無論何等人都可以用賤價買它來吃……”
a. “Peanuts taste good,”said my elder sister.
“Peanuts produce edible oil,”said my elder brother.
“Peanuts are so cheap,”said I,“that anyone can afford to eat them...”
b. “It is very delicious to eat,”my sister took the lead.
“It is good for making oil,”my brother followed.
“It is inexpensive,”I said with confidence.“Almost everyone can afford it and everyone enjoys eating it...”
首先,這里要注意發話詞的變通?!皾h語中的發話詞來來去去就那么幾個,基本上是一個封閉體系?!f’可以說用得很普遍,而用的場合又往往并不恰當,只不過讀者習以為常罷了。反觀英語文學,發話詞很多,是個開放體系。作者如果反反復復,只用一兩個,讀者一定覺得乏味,在某些場合甚至會覺得不恰當”。[10]兩譯家根據漢語思維重悟性,語言結構講意合而英語重理性和形合的特點,對原文中數處“說”分別作了處理,如say,take the lead,follow,ask,continue,go on,suggest,conclude等,表達了說話者當時的情態。試看下面類似的例子。
①他們聽見遠處大炮隱隱約約地響著。
They heard the muffled booming of artillery from afar.
②收音機的響聲在擾亂大家。
The squeaking of the radio was disturbing everybody.
其次,還要注意發話詞的位置。相比之下,漢語不忌重復,不僅體現在用詞上,還體現在句式上。引文中的三人“說”置于直接引語前,一線兒排開,并未給人以羅嗦之嫌,如果英譯文也照本宣科則給人以機械、呆滯的感覺。兩譯家把這些發話詞或置于直接引語前,或置于其中,或置于其后,錯落有致,體現英語的多變性(flexible)。
(4)……鮮紅嫩綠的顏色,令人一望而發生羨慕的心。
a. ...win people’s admiration with their brilliant colors...
b. ...attracting you with their beautiful colors...
“鮮紅嫩綠的顏色”,這里“鮮”和“嫩”是色澤的代稱,泛指嬌美;“紅”和“綠”是顏色的代稱,泛指各種顏色。如果死扣原文字眼,譯成freshly red and tenderly green,譯文讀者能懂其意,但失卻了原文的涵義。兩譯家深悟其意,分別譯成brilliant colors和beautiful colors。這是一種引申,即在譯文中將原詞語的意義加以延伸,具體地說,這是采用了抽象譯法:與具體譯法相反,即把原文中帶有具體意義或具體形象的詞進行處理,目的是為了譯文的通順、流暢。[11]例如:
①這幾天心里七上八下,老是安靜不下來。
His mind was in turmoil these days and he was quite unable to think straight.
②真正的好朋友應該是雪中送炭。
A real good friend should be offering timely help.
英譯漢把帶有具體意義或具體形象的詞進行抽象化處理也有:
①Henry knows he can depend on his family,rain or shine.
亨利知道不論境遇如何,都可把家庭作為靠山。
②What is learned in the cradle is carried to the grave.
少時所學,到老不忘。
(5)“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 ”
a. That’s what I expect of you.
b. This is what I wish you to be.
劉宓慶先生認為:“詞性轉換既是一種譯詞法,又是一種句法變通手段,而后者往往是由于前者的變通而實現的。任何詞類都可能也可以在雙語語義對應的要求下轉換詞性,改變原語句法結構形式。因此,詞性轉換大大拓寬了雙語語義對應轉換的通道?!盵3]“這是我對你們的希望”中的“希望”是名詞,兩譯文分別用了動詞expect和wish,采用了詞性轉換譯法,即通過轉換原文的某些詞語的詞性,以符合譯文語言的表達習慣,從而使譯文通順自然。例如:
①他的演講給聽眾的印象 很深。
His speech impressedthe audience deeply.
②該廠產品的主要特點 是工藝精湛,經久乃用。
The products of this factory are chiefly characterizedby their fine workmanship and durability.
英語屬靜態語言,在一般情況下,較多用名詞、介詞和副詞,而漢語則是動態語言,動詞用得多一些。例如:
①學生家長普遍認為 學校不再對教單詞拼寫感興趣。
There is a popular beliefamong parents that schools are no longer interested in spelling.
②公眾輿論都反對 這個提議。
Public opinion was againstthe proposal.
③學生們都應該德、智、體 全面發展。
All the students should develop morally,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
④他一聲不吭地走了。
He left withouta word.
四、結語
從以上篇章對比看出:講解翻譯技巧可以從多角度進行,有語言的、有語體的,根據選材還可以涉及語用、文化、修辭、美學、語篇等。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合理取材,靈活運用。在教學中,教師既可用例子演繹某一技巧,又可用例子歸納某一技巧,甚至歸納出新的技巧。通過名家譯文對比分析講解,可以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因為只有比較才有鑒別。我們還可以把學生的譯文與范文進行對比,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通過教師對翻譯理論及技巧的講授與評析,可以催化學生對知識的轉化速度”。[12]
近些年來,由于引進了西方譯論,特別是翻譯的文化轉向,理論研究者們的目光紛紛投向文本外的研究,這本身無可厚非,因為這拓展了譯學研究領域,把翻譯引向了縱深的研究。但另一方面卻冷落了我國傳統翻譯理論研究,雖然口口聲聲“繼承傳統,洋為中用”,但在實踐上,覺得前者,尤其是翻譯技巧不登大雅之堂,由一統天下的傳統規定性譯論倒向了描寫性譯論一邊,這種忽“左”忽“右”的傾向,只能證明翻譯科建設不夠成熟,使得翻譯理論不能正常健康地發展。對此,林克難教授的話頗有見地:“微觀上,各人有各人的規范,看似勢不兩立;但從宏觀上看,兩者井水不犯河水。”[13]也就是說,兩者只不過是研究手段不同而已。這就要求我們在研究描寫性譯論的同時,繼續加緊傳統規定性譯論的研究,兩者齊頭并進,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Firth,John R. Modes of Meaning[M].周方珠.翻譯多元論[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93
[2]魏志成.英漢比較翻譯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代前言VI.
[3]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出版翻譯公司,1999:11,175.
[4]錢鐘書.林紓的翻譯[M].董明.翻譯:創造性叛逆[C].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54-155.
[5]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4-15.
[6]劉士聰.漢英?英漢美文翻譯與鑒賞[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137-139.
[7]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7.
[8]李明.翻譯批評與賞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134-140.
[9]蕭立明.新譯學論稿[M].北京:中國對外出版翻譯公司,2001:164-165.
[10]張南峰.中西譯學批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218.
[11]傅敬民,呂鴻雁.當代高級英漢互譯[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