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英文下冊知識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6 14:23: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八年級英文下冊知識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內容全面更新,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
冀教版初一起點版,初一內容是對小學五六年級知識的簡單重復,對優等生來說可提升空間少,而初二內容難度跨度又有點大。新版教科書體系完整,選材上更貼近學生生活和中國國情。
比如,七年級下冊Unit 1 The Silk Road向學生系統介紹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西安的一些著名的建筑物:Big Wild Goose Pagoda大雁塔、Terra Cotta Warrior 兵馬俑、Drum Tower 鼓樓、Bell Tower鐘樓,接著以人物活動游歷主要站點,Mogao Caves敦煌莫高窟、黃河第一橋蘭州中山大橋、黃河母親像等以及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激發了學生的表達需求和愛國情操。
初二的課本新添且改編了部分課文,比如,lesson 14,Happy Memories講家庭聚會的幸福時光,教育孩子從內心體會家庭生活的幸福。lesson 32和lesson 33講到了火車的發展史和蒸汽機促進車輪的使用等方面內容,對拓展學生眼見,豐富英語課程分支提供了更廣泛的內容。Lesson 45 Be Yourself!對解決當前學生心理困惑,培養自信心有著實實在在的指導作用。比如,“Nobody is perfect in this world.Look in the mirror and smile at yourself every day !Don’t be too hard on yourself for making mistakes.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learn from your mistakes.”這些句子都是勵志書里最常見的句子。
課文以多種文體呈現,有對話、網絡在線聊天、課題報告、微博等形式,語言趣味性強、涉及話題廣泛、內容鮮活、符合時代特點貼近學生生活,同時展現了中西方國家的不同文化背景。口語與書面表達并重,語境真實,語言靈活,特別有利于語感的培養。
二、詳細、全面的語音教學參考
結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學,本著為學生未來學習發展服務的理念,我認為在初一基礎階段一定要強化語音教學,進行系統規范的語音教學。近年來,中考淡化了語音考點,舊版教材中也沒有統一詳細的語音教學材料。
但新教材其后的附錄比舊版多了重音和語調,這樣連同七年級上冊的國際音標、元音字母和常見元音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則,七年級下冊的輔音字母和常見輔音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則,八年級上冊的單詞及句子重音和語調,八年級下冊新添的不完全爆破、弱讀和同化等發音技巧,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語音教學參考。語音的教學要求也第一次完整呈現在課本上。有了這個附錄,教與學都有了參考。另外,這對提高我們農村教師的專業素養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課后練習設置“萬變不離其宗”
語言學習,一定要遵循先聽后說、先讀后寫、先積累后運用的自然順序。那么,初一作為基礎階段,應以積累語感為主,教學適當傾向于以課本為中心的輸入性教學。學生要跟我們一樣熟悉教材的內容和結構。
新教材的一大亮點是大大豐富了舊版“let’s do it”部分的內容,作為課堂形成性測評工具,靈活多樣且可操作性強。深入使用發現這部分內容絕對體現了編者的用心,比如,課文里出現的短語或單詞在課后練習里出現時一定是同義詞,絕不重復。這也是英文的語言習慣之一,不喜歡重復用詞。另外每課的重要生詞,在課后題里往往都有著引申用法。比如,Lesson 48中feel confident到課后的have much confidence in;in front of the class 和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這點體現了教材獨立性與連貫性并重以及編者的意愿,根據實際教學調整,滿足不同條件學生的學習。
四、為學生長遠發展服務,加強學習策略指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英語學習遵循詞―短語―句子―篇章的結構,組織時離不開語法指點。因此,在教學單詞和獨特少見的語法教學方面,第一原則是詞不離句,知識點跟例句不分家。比如,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 an album of family photos――雙重否定和Jenny and I joined the club.So did most of our classmates――倒裝結構。
在單詞教學中,舉例“invent-invention-inventor,discover-cover,hand-made”講解構詞法,對樹立科學的學習方法,認識基礎詞匯記憶的重要性,克服以后記憶單詞的畏難情緒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詞性的講解,為未來的學習句法做好準備。這是我歷年教學的先進和獨特之處,這學期的新教材在第一、二單元將word-building作為單元語法重點。
通過“interest-interesting-interested,excite-exciting-excited”知識的對比,歸類學習,增加了知識的復現率,使學生在他們不經意的時候溫故知新,也就給潛意識滲入了聯想,這是觸類旁通的學習策略。
篇2
在常規教學中,我們英語老師都有這樣的困惑:自己帶著精心準備的一節課,滿懷信心地走進課堂。而事實呢?學生們個個無精打采,課堂沒有一點活動,教學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本人認為有二:教師只為一味地傳授知識,而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參與不了課堂,導致大多數學生處于事不關己的狀態之中;其二,教師沒有利用多種有效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效課堂的兩個基本出發點:一是如何遵循教學規律,回歸教學本質,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二是如何落實新的課程理念,是否真正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筆者采用了一種新型英語教學法——課堂生活化,讓生活走進課堂。
一、生活化英語在課堂中的體現
1.拓寬學習視野
如在教字母前,可拍攝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縮寫詞:KFC、WTO、WC……牛奶包裝上的milk,橘子汁瓶上的orangejuice……打印了學生生活中經常見到的英語……在進行口語教學時,可從網上下載一些資料作為輔助教學,如可從英語角、兒童英語樂園等下載。平時鼓勵、培養學生閱讀英語卡通故事書,看英語VCD如《小鬼當家》《坦泰尼克號》等,欣賞英語歌曲如:生日歌、奧運會歌等。
2.體現有關生活的話題
教師可開發一些固定的與學生實際相符的、學生感興趣的資源,如友誼、朋友、理想等,供學生進行說和寫的訓練:也可結合時代特點開發一些時事性的話題,如我們在搞“魅力鄱陽…‘旅游城市”活動,教師可要求學生說How to be a good citizen(怎樣成為一個好市民)、Make some city rules(制定一些城市規則)等為話題。
二、設計與生活相關的教學任務
任務要貼近學生生活,那就肯定會有源頭活水來。例如:在教numbers(one ten)之前,除了教唱英語歌曲“TenIndians”之外,還可要求學生收集身邊的數字,如生日、電話號碼、車牌號、幸運數字等。這樣一來,學生對這一任務非常感興趣,在課上就會積極主動地做“事情”。
三、結合教材。培養良好的生活態度
例如教學八年級下冊Unit 2 what should I do時,針對學生提出“My parents don't get on well with each other.(我父母親相處不好)”時,先讓學生討論提出看法,最后總結時,引導學生勇敢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困難,學會求助。針對“Iargued with my best classmate.(我和我最好的同學爭吵了)”教師可這樣引導:“It's not good to argue with your friend,Maybeyou could go to his house and say sorry first.(和同學爭吵是不好,也許你要去他家道歉一下)”作為英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該深層次地挖掘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新課程理念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得如何、收獲怎樣。人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 9 How was your weekend?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一般過去時,這是同學們在英語學習中第一次接觸這個知識點。第一課時主要圍繞著周末生活過得怎么樣,做了哪些事情?并且是就這兩個話題而展開的,在這短短的40分鐘內,學生是否真正地學到了并掌握好了這兩個基本句型:How was your weekend?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在學案設計上,我考慮了教材教參,以及教學內容的進度和同學們的聽說訓練。我便以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Yesterday OnceMore”導入,接著結合手勢介紹自己的周末生活,讓同學們感覺我們就像聊天那么自然與無拘無束。在呈現新課時,我把課件中的人物以班上某些學生的英文名命名,學生個個聚精會神,踴躍發言。在做課堂檢測時,我采取有獎競猜與問答形式,以小組為單位參賽,人人爭先恐后地舉手,課堂氣氛很活躍。本節課的教學效果比我原先想象中的還要理想。
篇3
【關鍵詞】初中英語 課課程教學 應用
英語作為我國基礎的一門課程,經過數十年的課程改革,進而開發推廣一種全新的英語微課程。現如今,開發推廣的英語微課程其最顯著的特點則是“微”,本質屬性始終與“英語課程”相聯系;同時還應體現出“微”而又有“序”,其評價指向更傾向于“微”而立“人”。總而言之,英語微課程本著一種豐富的英語課程價值受捧于當今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對于學生的學習有較強的便利性,可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
一、微課程
所謂的微課程,就是通過一定的網絡平臺,將教學的一些重點、難點、疑點以及考點等通過視頻錄制的形式以視頻教程的形式展現出來。微課程的生產和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對現有的碎花片的學習和網絡平臺上的學習方式的一種重新規劃,同時也是對現有教學以及教學理論的一種極大挑戰,往往有著一定的針對性和自由性。往往微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其最主要的聚焦點在與資源載體、資源容量以及其內容的指向上。所謂的資源載體在一定程度上更多的傾向于微型視頻資源,但是就其本質而言,這種所謂的資源載體有著文本形式的微課、音頻形式的微課以及網頁制作上的一些微課。資源容量是對資源內容的一個極大的衡量標準,往往其容量著重突出其微其小的特性。就內容志向而言,往往微課程發展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則是其內容的知識點有著一定的針對性。
微課程有著以下幾個特點:有一定的知識組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傳統課程結構化、體系化的知識組織形式的一個改變,其特點主要注重突出獨立性及松散耦合性;課程設計方式主要是主體化和模塊化;知識內容主要集結于一個點,具有針對性;往往借助于情境、圖形以及圖像進而呈現一種可視化的教學課程;傳播具有廣泛性,實現了跨學科的實踐教學。
二、初中英語微課的開發設計
1.選題上的設計。選題設計就是要對英語微課程開發的題目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這個選題設計往往是英語微課程開發設計的一個最重要的環節。英語微課程的選題要盡可能的簡練,有著清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概念,對于知識講解、教材解讀、題型精講以及考點歸納要有一定的分類,有針對性的進行一定的選題設計。如:學習八年級下冊Unit2Travelling中,主要是將旅游的內容,教師可在課前選擇一些景點的視頻資料,通過后期制作,播放給學生,在播放完成后,趁機向學生提問,要求學生采用英語介紹自己和去過的景點。通過這種方式,可有效培養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
2.時間設計。所謂的英語微課程設計,其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微。所謂的微,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小的意思。一般情況下,正常的英語課堂教學的時間為45分鐘,但是英語微課程的時間設計往往不超過10分鐘,有針對性有強調性的對英語課程的內容進行一定的調整,在短時間內注重突出其內容的精煉部分。如:在語法課、單詞課中,由于初中課文涉及的語法單詞較少,具有一定的重復性。如果教師反復講解,會使學生產生疲憊感。因此,教師可通過微課程的形式,往往在幾分鐘內就可播放一些單詞、句子微課程,帶動學生思考,進而歸納語法規則、強化記憶易混單詞等。
3.教學過程結構的設計。該環節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環節,英語微課程的教學過程不僅僅要有著一定的簡短性,同時還要有著一定的完整性,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就要有著對教學問題的提出、對教學活動的安排以及學生對問題的探究過程。就其實質性而言,完整的教學過程結構設計一方面就要對課題快速的引入,通過一種清晰獨特的課題進而吸引學生,使得學生有著一定的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對開門見山或者是設置懸念方式的一種采用;一方面就要使得英語微課程教學過程有著一定清晰的內容講授線索,有針對性的對重點、難點進行一定的解剖和分析;另一方面則要使得其教學有著快速的總結收尾過程,對于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有著一定的強化作用。
4.資源設計,要想真正實現英語微課程的成功設計,就要加強英語微課程的資源設計,使得英語微課程的設計上有著較為明確的主題和相對完整的教學結構,通過一種直觀上的視頻對教學的內容以及其教學過程有針對性的加強分析。進而對主題鮮明、結構緊湊以及類型多樣的主題單元資源包構建和對真實的微教學資源環境的營造。如在《My day》一課中,描述了Millie的學校生活,教師可根據把這個故事制作成微電影,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課文內容,增加課文直觀性。同時,寫作課中,教師應根據所布置的作文題目,利用微課程,合理呈現寫作要求。例如,當布置的寫作題目為我最喜愛的動畫片時,教師可制作一個微課程,列舉出學生喜歡的動畫片,并通過微課程展現這些動畫片給學生帶來的啟發,以圖文、影片的形式代替教師的口頭描述,使作文要求更加明確,并使學生形成更好的寫作思路,提高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英語微課程作為一種全新的視頻教學,本著其碎片化的知識點組合,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內容的講解,對于初中英語知識的學習有著極其有利的積極影響。英文微課程的開發是時代進步的階梯,是人類進步的書籍,是時代經濟更好更快的面向未來發展的形勢所在。
參考文獻:
篇4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一種主動而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是學生個體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動的一種狀態顯示。它表現為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強烈的求知欲望、主動參與的精神與積極思考的行為。《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了探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筆者做了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加強理論學習
筆者認真深入地學習了《新課程標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教育實踐與研究》《學生自主學習設計與探究》《新課程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應用指導》《英語新課程中的教法探究》等有關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指導及改革的內容,認真做好學習筆記,初步構建自主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方案。
二、深入調查,了解學生需求
根據多年的教學情況來看,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以下幾個特點:1. 對英語學習沒有興趣,能偷懶就偷懶。2. 上課不能專心聽講,有的知識點講了許多遍還不會。3. 回家不看書,像練習聽力、預習、復習這些軟性的作業,就不做。4. 沒有語言環境。由此看來,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主性素質,構建自主參與型的英語課堂教學是至關重要的。領會新課程精神,以真誠的態度,通過調查問卷、與實驗班學生訪談、傾聽、交流等方式,關注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科特點,了解學生喜歡的教學活動模式,經過分析、對比,篩選出適合英語學科學生容易接受的自主學習教學設計,真正使學生得到發展。
三、進行科學的教學研究
對單縣謝集鎮中七年級五班(實驗班)和六班(對照班)的共98名學生進行了兩年的英語自學能力培養的實驗研究。情況如下:
1. 一般資料
實驗班50人,對照班48人,在入學成績、班級人數、男女生比例、學生年齡以及觀察指標如自覺預習人數、自覺查找資料人數、能掌握重點難點人數、能自已解決問題人數、學習英語有信心人數、英語成績及格人數方面,兩班均具有可比性。
2. 教學方法
對照班用傳統的講解式教學法。實驗班用英語自學能力培養法。
(1)提高學生的自學心理素質
要提高學生的自學心理素質,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動機最基本的要求是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習英語,例如是為了出國?為了閱讀英文資料?為了與外國人做生意?還是為了升讀高一層次的學校?其中任何一個理由都可能會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具有明確的學習動機是搞好自學的動力,才能把 “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才能把“教主學從”轉變為“學主教從”。沒有學習動機,想學好英語就成了一句空話,就像缺少了引擎的汽車,永遠都動不起來。激發學習動機的過程中還要注意以正面引導為主,多表揚和鼓勵學生所取得的每一點進步。其次,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自學是主動型的行為,是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自已的主觀能動性,自覺地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與能力去認知新知識的過程,離開了自覺性,“自學”就無從談起。學生只有在找到學習動機的基礎上才會有學習的自覺性。
(2)課前引導學生養成預習習慣
根據英語聽、說、讀、寫的要求,筆者給學生一個明確的預習綱要。在教新課前讓學生首先在家自已跟讀錄音磁帶學習單詞的發音,再模訪錄音進行試讀,即劃分音節,根據音標鍛煉拼讀的能力,思考課文前的“Tuning in”加強詞匯的記憶。在會拼讀單詞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跟讀課文三遍,注意語音、語調及句子與句子間、段與段間的停頓。最后伴讀一遍磁帶。說的要求不易高,學生能用自已的語言對課文簡單復述即可。在一次次的反復中,學生的語言能力得到了加強和升華。學生能通過比較體驗到進步的喜悅。在寫的能力方面,筆者對學生的要求不高,一般要求學生通過預習從課文里找出十個詞組,用中文注釋即可。每次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心中總充滿了喜悅。因為這是學生自學能力的體現。
(3)課堂上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上培養學生英語自學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①啟發式:新課標教材每一課后都有“Discover Language”部分,這是一種新的語法教學方式。通過典型例句和簡明扼要的提問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自已找出語法規則,從而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學生自學的原則,教師千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②討論式:提倡通過共同協商討論,以解決某項問題,而教師則在各組之間走動,提供咨詢。討論式的教學模式可概括為:
討論式教學,如在教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中,筆者根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置問題:“What will you do if you are millions?”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學生回答中有:“We will help the poor children go to school if we are millions”;“We will travel all over the world if we have enough money”。此時筆者再次追問:“If you travel all over the world, what will happen?”,學生回答:“We will learn a lot if we travel all over the world.”;“We will make a lot of friends if we travel all over the world”。在討論的過程中不但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掌握了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而且激發了學生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此激勵他們現在要努力學習。 ③采訪式:采訪也就是面談,它是一種兩人之間或兩人以上進行的面對面的問答式交談形式。采訪者通過不斷地向被采訪者提問,從對方回答中得到自已所需要的信息,并加以歸納總結。被采訪者在聽清聽懂對方提問的基礎上,積極思考,迅速反應,提出自已的觀點。采訪者與被采訪者在一問一答的環節中完成交際任務。采訪式的教學模式的一般程序是:
采訪式教學適用于人物教學,如在教“What do you want to be?”這一課時,筆者創設了“記者”采訪學生的情景。記者問:“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y?”每個學生既可充當記者也可充當被采訪的學生。教室里馬上進行了一場別開聲面的采訪活動,課堂氣氛異常熱烈。
(4)課后拓展
針對“課后”這個環節,筆者主要從三個方面著手:首先,教會學生使用英語工具書,如詞典、教學參考書、課文注釋等。其次,指導學生組織或參加英語第二課堂活動,鞏固課堂所學和陶冶學生的情操。最后,鼓勵學生從多種渠道接觸和獲取英語語言知識,如電視、電影、課外讀物、音像學習材料等。一年多來,筆者一直堅持給實驗班的學生介紹各種常用工具書的特點和用法,向學生推薦一些優秀的英語讀物、電影、電視等,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3. 實驗效果
兩班實驗觀察指標變化見表1。
表格顯示,英語自學能力培養教學法較傳統的講解式教學法效果好,能顯著改善目前在一部分中學生中所存在的習慣于奉命而學、重復他人的思想以及循規蹈矩的現象,使他們擁有獨立思考、主動參與、大膽競爭的意識和能力。
四、合作探討互助學習
針對學生心理和學習上的差異,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組,好、中、差搭配,進行合作學習。如在學習八年級下冊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中,教師在引出新對話What were you doing when the UFO arrived? Where did it land? Then what happened? What did you do?后,分成五人小組練習問答這四組對話,要求小組中的每個人分別問和答這些問題,其中四人都張嘴并會說才能成為優勝組,另一學生記錄并匯報。這一問答中好學生和中等生為了本組就必定會幫助學困生,而學困生也會為了本組的利益而樂于學。這樣,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長處,也達到了教學目的,教學生有效地利用各種信息資源。不失時機地教學生和督促學生利用各種現代化教學設備去獲取有用信息,提高學習效益。
五、課前預習是學好新課的前提
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很多,課前預習就是其中之一,課前預習是學好新課的前提,它不但可以培養學生課前自學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既加強了對舊知識的復習,又能讓學生發現疑難點,自己獨立思考,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目的性強,減少了盲目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而課前預習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好方法。
六、注重課內和課外的有機結合,拓展自主學習的實踐空間
要精心設計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去選擇、決定,去思考、體驗、感悟,去創造、運用。要注重課內和課外的有機結合,根據學生的程度,有意識地給學生布置一些課外任務,訓練學生獨自計劃、實施和完成一項語言任務。因為讓學生獨立地完成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和活動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
總之,我們要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學,讓學生喜歡英語,樂于學習。讓英語課堂“活”起來。使學生學會自主策劃組織和實施各種語言實踐活動,創造性地使用語言并且能拓展延伸教材內容。分享自己與小組的學習成果。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用耐心與智慧架起溝通的橋梁,憑借集體的凝聚力促進學生自我學習意識的提高,在短期目標的實現中讓學生體會到成就感,分享喜悅。從而有效地防止學生循規蹈舊的學習策略,真正培養出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英語學習 “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