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英語總結知識點范文
時間:2023-03-31 10:48: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八年級下冊英語總結知識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初中 英語教材 整合 策略
2012年起牛津英語教材在進行一次較大的調整后成為9年制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材。調整后的教材雖然在難度上比牛津英語教材有所降低,但全冊仍有8個單元,每個單元8個板塊,按教學計劃要求,1個單元需要7-8課時,加上一些必要的復習課和習題講評課等,按每周5個課時規(guī)定,1個單元大概需花2周左右時間,這就產生了課時緊而任務重的矛盾。《英語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善于結合實際教學需要,靈活地和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因此,英語老師在開展實際教學時要用整體觀審視教材,在紛繁復雜的語言內容中抓住主線,科學高效地整合教材,避免出現時緊時松現象,實現課堂效率的最大化。
一、初中英語教材整合的原則
教材整合不能盲目根據個人喜好隨意進行,要充分考慮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實際教學的需要。N格蘭特曾經在‘Making the Most of Your Textbook’一書中列出了教材重組與整合的4個原則:1.體現交際性原則;2.體現相關性和目的性原則;3.滿足學習者需求原則;4.體現語言材料真實性原則 。程曉堂教授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教材整合的5點要求:1.使教學活動更具有可操作性;2.使教學活動的挑戰(zhàn)性更加適合學生水平;3.使教學活動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4.使教學活動的步驟繁簡適當;5.使教學活動的形式更加符合實際情況。
二、初中英語教材整合內容
根據教材整合原則,對教材進行整合包括內容的增刪、調整和對內容先后順序調整兩大方面。
1.教材內容的增刪調整。
(1)教材內容的增。教材內容的增可以指從其它教學參考資料中挑選部分內容進行補充,使教材內容體系更完整、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義務教育教科書初中英語八年級上冊為例(Unit8 Natural Disasters),閱讀文章是關于臺灣大地震的,在實際教學中可以補充一些有關近年發(fā)生地震的內容,如日本地震、雅安地震和最近發(fā)生的甘肅定西地震等,這樣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再如Unit4 Do it yourself中study skills板塊內容是否定前綴un-,in-和im-,在教學中可以補充否定前綴dis-,和ir-等,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整。
(2)教材內容的刪。這種調整主要將教材前后內容極其接近的內容刪除,包括在前一冊教材中已出現過的內容。如Unit 5的Grammar板塊A部分,內容是情態(tài)動詞may表示可能的用法,有關情態(tài)動詞在七年級下冊Unit 7中已出現過表示許可用法的內容,在七年級下冊Unit 3 Comic strip板塊出現過Maybe we can order a pizza的內容,句型中有了maybe表示“也許”的用法,教學時已經辨析了maybe 和may be的用法,在七年級下冊2次出現may的用法,所以八年級上冊就可以作為復習,簡略即可。再如,Unit 3 Grammar板塊B部分主要講授的內容是反身代詞,而這一知識點在七年級下冊Unit 5 Amazing things 中的Reading板塊中已經有所涉及,學生也接觸過了類似enjoy oneself等一系列不同形式的有關反身代詞的用法搭配,所以在這里只要作總結、歸納、復習即可。
2.教材內容先后順序的調整。教材內容先后順序的調整主要包括同一單元、不同單元以及不同年級內容之間的調整。
(1)同一單元內容的調整 如Unit 1 Integrated skills的聽力部分的主題是Future plans,敘述的是自己將來的計劃,而Speak up的主題是What’s he like? 敘述的是介紹自己的朋友,這兩部分內容相去較遠,很難融合在1節(jié)課中教學,而本單元Welcome to the unit板塊的主題是Qualities of a good friend,與Speak up主題較為接近,也較容易結合,將它們整合在一起教學效果相對較好。再如,Unit 1 Study skills內容是詞匯的歸類,如花1個課時講授,顯然內容較少、課堂容量過少,而本單元Task板塊My best friend A部分表格里首先列出Words about people,可以將study skills 部分的內容與之整合,讓學生通過brainstorming 來列出詞匯,并自然而然歸類。
(2)不同單元內容之間的調整 如八年級上冊的語法重點之一是比較級和最高級,這些內容橫跨了3個單元,Unit 1是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Unit 2 是數量的比較級、副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Unit 3 是as…as…的用法。如果分三3個單元講教授,很難形成完整的體系,將它們整合在一起講授,不一定要化1個課時,可以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分幾個課時連續(xù)講授。首先從Unit 3 as…as…的同級比較再到形容詞的比較級和最高級,同時穿插與之相似的副詞比較級和最高級,最后到數量的比較,能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再如,有關動詞不定式的語法也分2個單元講授,Unit 5 的2個語法知識點may 和動詞不定式作賓語,是2個相對獨立的語法項目,反而和Unit 6的動詞不定式作目的狀語和動詞不定式作賓語補足語相關。之前提到的may的用法可以作簡略處理,這樣就可以將Unit 6的語法內容提前歸類講授。
(3)不同年級內容間的調整 這類調整主要出現在對教材內容的淺層拓展上。如在Unit 6 Study skills板塊的內容是后綴-er,-or和-ist,這個知識點與七年級下冊Unit 2 Integrated skills 板塊的內容 Different jobs 相關,在七年級下冊教學時可以適當拓展,這樣再次遇到這個知識點的時就可以簡略處理。
總之,初中英語教材通過整合后更加符合學生語言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更易理解與接受。幫助學生找出教材內在規(guī)律,更容易形成語言知識體系,同時也增加了英語教學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課堂實效。教材整合的過程是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綜合優(yōu)化的過程,是對教師教學智慧的挑戰(zhàn)。教師只有深入理解教材,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才能有效整合教材,優(yōu)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教師讀本(修訂本)[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35).
篇2
關鍵詞:初中英語;以學生為中心;學以致用
近幾年,教育部不斷提出要求,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以實用為主”。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總結了幾點具體經驗。
一、因材施教,結合學生實際
例如,人教版英語八年級上冊第十單元《我想成為一名籃球運動員》的教學中,basketball(籃球)幾乎是每個男生都喜歡的運動,筆者經常見到班里男生在籃球場上揮汗如雨。筆者提問“誰想成為籃球運動員”時,班里男生全都瞪起眼睛,豎起耳朵,身體挺得直直的,高高地舉著手。“好,大家都想成為籃球運動員,那我們要不要先看看課文中關于籃球運動員的講述呢?”就這樣,筆者將學生的日?;顒幼鳛榍腥朦c,對學生進行興趣刺激,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中。
二、模擬訓練,營造輕松氛圍
環(huán)境對學生的學習有刺激作用??茖W研究曾有顯示,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學生會有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同樣,在相似的環(huán)境中進行模擬訓練,更能讓學生快速理解、記憶,優(yōu)化教學
效果。
例如,教學八年級下冊英語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時,筆者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模擬出一個party現場,人們在音樂聲中交談、跳舞,還有豐富的食物、香檳美酒以及華麗的燈光等等,讓學生首先在頭腦中有一個party的場景,幻想自己身處其中,而后再進行生詞、句子等知識點的記憶。這樣,在感覺和聯想中記憶,既讓學生學得放松開心,又能學得高效快速。
三、配合學習,調動學習動力
除了因材施教和模擬訓練兩種教學方法,筆者還采用分小組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按需要分成學習小組,每組學生互幫互助,各有分工,相互配合學習。這樣的安排,既可以實現“一幫一帶”,讓成績差的學生在同學的幫助下提高成績,讓成績好的學生通過為他人講解鞏固知識,又能增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友誼,共同快樂
學習。
總之,教師在英語教學中要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精神,讓學生積極表達。這才是當代最值得提倡、最有人文關懷的教學
方式。
篇3
【關鍵詞】初中英語 上交作業(yè)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A-0102-02
英語作業(yè)是對學生當天所學內容的復習和鞏固,可以有效地查漏補缺,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技能和學習成績的重要途徑。在英語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觀察發(fā)現,初中二年級的學生開始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在一班級中,約25%的學生比較優(yōu)秀,基礎知識扎實,重視寫作業(yè),成績突出;其余約75%的學生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并且不重視寫作業(yè),成績不穩(wěn)定,開始下滑;部分學生甚至出現偏科現象,對英語學習的熱情減少。如果學生不重視寫作業(yè)并及時上交作業(yè),消極應付,會導致其學習成績下降,厭學、棄學甚至蔑視學習,對其身心發(fā)展有害無益。
一、學生不及時完成英語作業(yè)的根源
筆者根據課堂內外的觀察,認為學生不完成、不上交作業(yè)的原因可以分別從教師角度和學生角度進行分析和歸因。
(一)教師布置作業(yè)的思想認識和態(tài)度
1.大部分教師出于教學壓力,每天布置超額作業(yè),并且作業(yè)題偏難,超出了國家規(guī)定的中小學家庭作業(yè)難度的范圍和孩子們的現有能力范圍,讓學生望而生畏。
2.教師布置的作業(yè)缺乏新時代的創(chuàng)新性,作業(yè)多屬于重復機械抄寫單詞、課文或者“題海戰(zhàn)術”,枯燥乏味,不能引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
3.教師在作業(yè)管理上缺乏有效監(jiān)督和有效評價,疏于管理,導致學生缺乏對上交作業(yè)的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對學習英語的熱情,致使部分學生“有機可乘”,棄交作業(yè)。
(二)學生的不良學習習慣和完成作業(yè)方法技巧低效
1.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目的性不強;缺乏時間、效率觀念,不懂得科學合理地安排學習時間,導致“作業(yè)拖延癥”,效率低下。
2.學生缺乏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聽課技巧及解題技巧,導致厭煩寫作業(yè),或不能獨立完成作業(yè),養(yǎng)成了依賴心理和投機取巧的壞毛病。
二、了解學生心理,對癥下藥,讓英語作業(yè)行之有效的策略
學生不完成英語作業(yè)的原因有多樣性,因人而異,不一而足。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作業(yè)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針對以上原因,筆者結合教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完成英語作業(yè)的積極性。
(一)優(yōu)化課堂總結環(huán)節(jié),構建知識體系,靈活巧妙地設計作業(yè),作業(yè)要力求少而精,有趣味性
1.學生能輕松完成作業(yè)離不開課堂主陣地,因此,課堂的總結環(huán)節(jié)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應當給學生傳授學習技能,為學生寫作業(yè)提供良好的鋪墊――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總結,或者選出代表發(fā)言,然后教師歸納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例如,某一節(jié)課學習了一個重要的語法知識“物主代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知識點,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構建語法知識的框架,以便于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2.愛因斯坦曾說:“學校要求教師在他的本職工作上成為一名藝術家。”初中學生正出于青春期,活潑好動,有主見,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對此,教師在作業(yè)設計上要迎合學生心理,有趣味性,懂得靈活巧妙地設計作業(yè),使作業(yè)新穎生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避免枯燥乏味,力求少而精。筆者認為教師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多設計一些或演或練或動手繪畫等操作形式新穎、趣味橫生的作業(yè)。例如,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6,Section B 2b,筆者嘗試設計了表演形式的作業(yè),要求學生每4人組成一小組,表演Hansel and Gretel戲劇中的故事情節(jié),可以適當發(fā)揮或改編戲劇內容。此類作業(yè)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并發(fā)揮了他們的表演才能。又例如,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7,Section B 4,筆者充分利用了教材提供的作業(yè)資源,給學生布置了以下作業(yè):六人為一組,各組討論、記錄并繪出未來機器人的樣子,合作完成一份海報,然后選出最有創(chuàng)意的機器人海報,張貼并獎勵。實踐證明,此類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激活了他們繪畫和想象力的思維。
(二)傳授學生寫作業(yè)的解題技巧,加強對學生作業(yè)的指導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寫作業(yè)習慣,注重解題的技巧,切忌模仿做題。有些學生喜歡模仿做題,在做題的過程中機械套用教師的解題方法或自己以前的解題經驗。對此,教師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英語思維習慣,形成良好的英語語感。在解題過程中運用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或英語句式的特點。比如,2016年中考改革試題,出現短文改題,筆者在作業(yè)設計中,設計了相關的題型并指導學生對此類作業(yè)的解題技巧,即先閱讀短文,獲取短文大意,然后根據英語固定詞組、句式等特點,運用英語思維從詞組、冠詞、習慣用法、詞的單復數形式等入手去逐一判斷。做閱讀理解類型的題目,教師可以傳授學生閱讀理解題的答題技巧。比如,閱讀理解題中對標題的選擇,筆者指導學生從以下幾點展開思考:1)閱讀時注意文章反復出現或強調的信息,尋找與文章大多數內容相關的信息,找出覆蓋全文的核心詞匯,看選項是否切中文章的中心論題;2)尋找文章的主題句,這樣的句子一般出現在文章的首段或末段;3)嘗試概括文章的主題;4)逆向思維法,思考一下,如果你是作者,遇到這樣的標題,你會怎么去寫這個文章。實踐證明,通過以上指導,學生的答題效率及正確率大大提高。
(三)充分發(fā)揮學生對作業(yè)的自主管理,善于對學生作業(yè)進行有效評價和鼓勵
1.教師在作業(yè)管理上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對作業(yè)進行自主管理。例如,筆者把學生分成若干組,組員在小組內開展互助作業(yè)活動,或在組長帶領下完成作業(yè),組長記錄組員作業(yè)完成情況,包括完成的時間、是否獨立完成、是否通過組員或老師的幫助完成等。完成當天作業(yè)后組長及時上交作業(yè)情況記錄表,教師對及時上交作業(yè)的小組進行及時鼓勵,并及時批改作業(yè)與反饋。
2.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善于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苯處熞獙W生上交的作業(yè)進行有效的評價和鼓勵。作業(yè)評價時盡量多給學生鼓勵,充分肯定并放大學生的優(yōu)點。比如,筆者對作業(yè)寫得糊涂,不夠工整美觀的學生,通常在作業(yè)里批注:“你能寫得更好,加油!”對作業(yè)寫得清楚無誤的學生,評價是“你的作業(yè)很清楚工整,老師喜歡你的字。”當孩子在教師的評價中感知自己被老師重視或自己的勞動成果被老師賞識,體驗到作業(yè)給自己帶來的成功喜悅時,他們的內心深處那種寫作業(yè)的熱情就會被充分激發(fā),他們完成作業(yè)就會一次比一次好。
篇4
關鍵詞:交際教學法;初中英語;改革
一、交際教學法實施的必要性
近年來,在初中英語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英語意識以及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一直都是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努力實現的課題。語言和交際是密不可分的整體,語言幫助交際有效的實現,交際能力在某些方面也影響著語言的發(fā)展。所以,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運用交際教學法進行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交際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們在掌握英語基礎知識的時候,對英語有著更深層次的了解;另一方面交際教學法也可以為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打好基礎,增強語言的敏感性和預見性。教師運用交際教學法所要實現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學生們擁有熟練的社會交際能力,在不同的場合能夠把自己所掌握的語言應用自如,這同時也是我國初中英語課程改革所要實現的目標。
二、交際教學法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
1.情景設置的必要性
傳統的初中英語教學模式是教師對于課文逐字逐句的講解,而初中生被動的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雖然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為初中生在英語基礎知識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初中生的交際能力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鍛煉,更提不上綜合素質的發(fā)展。由于初中是接觸英語這門課程的初級階段,如果從一開始就讓學生們在腦海里對英語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那么對于今后更高年級的英語課程的教學活動的開展將是非常不利的。初中英語教師必須要改善這個問題,在真實的情景中引用交際教學法便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必要手段。
2.交際教學法在真實情境下應用的教學案例
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英語》下冊Unit 3《This is my sister》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在真實情景的創(chuàng)建下使用交際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基礎知識的吸收效率和交際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介紹自己朋友的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每一個學生都要把自己和sister/brother的照片帶到課上來,向每一位同學展示和介紹自己的sister/brother。在介紹自己的sister/brother的時候,初中生們對于Her/His name is、He/She is、He/She likes等句型可以做到很好的利用和復習。接下來教師可以設立一個采訪的情景,在座的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對講臺上的學生進行提問,在提問的過程中,例如 What is、Who is等問答句型也都可以被復習和利用到。雖然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情景的建立,但是交際教學法在它的幫助下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對于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引導以及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有很大的推動意義。
三、交際教學方法要以學生為核心
初中生所處的應該是一個承上啟下的年齡段,學生們的特點就是活潑好動,善于表現自己。在英語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交際教學法給學生們提供交流表演的機會,并讓學生們親自選擇課文,自行編排表演,這種做法非常有利于學生英語方面的創(chuàng)作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表演形式可以讓學生進行任意選擇,英語歌舞表演、英語音樂劇表演等都可以被搬到英語課堂上。這種以學生為核心的交際教學方法,非常有利于學生想象能力的發(fā)揮,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以及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英語》下冊Unit 5《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的學習過程中,教師便可以以學生為核心進行交際教學方法的實踐。由于八年級是初中英語學習的關鍵年級,所以大部分英語課的課時都貢獻給了較為枯燥單一的基礎教學知識的講解。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最大限度的發(fā)掘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利用“the party”的學習機會,把課堂變成一個真正的大“party”。教師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為課堂“party”準備一個小的表演,并在表演之前對自己的節(jié)目進行報幕。在這個過程中,be going to以及will句型都可以被應用以及復習到。以學生為核心的交際教學方法的使用,不僅可以讓學生們在繁重的課業(yè)壓力下得到些許的放松,對于他們創(chuàng)新以及交際能力的提高也可以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交際教學方法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
多媒體技術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重要手段之一,把交際教學方法與多媒體技術有機的融合,對于初中英語教學目標的實現是非常有幫助的。多媒體技術包括幻燈片、照片、動畫特效以及影片等等,它們對于交際教學方法所依賴的情景的還原是非常真實的。在學生受到視覺以及聽覺雙重感染的情況下,教師交際教學方法的使用將獲得更為有效的成果。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英語》Unit 13《Rainy days makes me sad》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幻燈片的放映實現交際教學法的使用。由于本篇課文主要學習了excited、surprised、upset、bored等幾種表示心情的英文單詞以及how things effect us等問答句型,所以交際教學方法的要針對這些知識點進行使用。教師可以為同學們準備不同人物在不同情景下的表情圖片的幻燈片,每一張幻燈片都要自帶一個音頻提問的文件,當文件播放的時候教師指定學生回答問題,以實現學生與多媒體之間的人機交流。每當學生對回答正確的時候,計算機都要發(fā)出鼓勵的掌聲。利用多媒體技術實現的交際教學法對于初中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以及交際能力的提高可見一斑。
五、總結
初中英語課程的教育趨勢正朝著以理論知識為基礎、培養(yǎng)英語文化意識與提高交際能力相結合的教育方向上發(fā)展。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擁有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結合殷實的教育理論,真正把交際教學法實踐到課堂教學中去。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英語基礎知識的傳授,也要兼顧初中生交際能力的引導。只有真正做到這些,才能真正的實現初中英語的課改目標。
參考文獻
[1]史寶輝.交際式語言教學二十五年[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7, (3).
[2]徐強.交際法英語教學和考試評估[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 2000.
篇5
關鍵詞:參與;幽默;游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2-200-01
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學本族語如此,學習英語更是如此。但是如果教學得法,便可事半功倍。要取得這樣的好效果,趣味教學可以說是一種好方法。學習需要興趣。就某種意義上講,學英語就更需要興趣。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保持它,使之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正是趣味教學考慮的出發(fā)點。趣味教學的核心問題是: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代表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師生關系,對完成教學目的至關緊要。批評是一種阻礙其發(fā)展的因素。孩子一旦受到了批評,他就會覺得自己在這方面不行,對這門學科產生恐懼感,也就不會積極參于課堂的教學活動,所以從小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要設法消除孩子生理、心理障礙。因而批評的方式比批評本身更重要。要讓他們不傷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從內心讓他們感到教師的批評是誠摯的愛,由衷的愛護和幫助。這樣,也只有這樣師生才能關系和諧,感情融洽,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有了融洽的教育學的環(huán)境,就該考慮如何給課堂增趣了。
單一的教學方法是乏味的。既使是一個好的方法,經常用也就失去了它的魅力。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保持學生的興趣,鞏固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如初學、鞏固、和復習,就不能用一樣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付出心血,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追求。在教學中,這應該是教師大有作為的地方。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興趣在學生的求知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用"趣味性教學"來喚醒、激勵、鼓舞學生的求知欲?十幾年的教學中我也總結和學習到一些有效的為課堂增趣之法,與大家分享。
一、了解學生的興趣點,設置環(huán)節(jié)讓其樂于參與
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有時會為學生準備了各種小的獎品,滿足小學生成就感。有時我還會還會"舉賢納士",讓有各種才能的同學盡量的參與到你的教學中來對于增強他們的興趣與信心有很大幫助,比如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定語從句,我先在學生中間做調查,看他們喜歡聽誰的歌,喜歡看什么書,玩什么游戲…然后,讓同學們給我傳一些他們喜歡的歌曲、人物照片、游戲截圖等等,結果孩子們饒有興趣,積極參與,給我傳了賈思丁的歌曲,QQ飛車的截圖,漫畫啊衰的圖片等等,當他們懷著好奇心第二天上我原本可能會以為枯燥的定語從句語法課的時候,突然發(fā)現在我的課件里有他們親自傳給我的圖片和歌曲,興奮度一下子提升了不少,而且有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作為載體這節(jié)課一點也不枯燥了,我和學生也走近了,今后就更加鼓勵他們努力學習英語。經過很多次的嘗試,我覺得輕松活潑的課堂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課堂的活力是由學生自身參與才能產生的,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光是讓學生在課堂中參與,課前課后都參與難道不是一種更加好的引導學生積極學習英語的方式嗎?
二、發(fā)揮幽默魅力,把微笑留給課堂--教學幽默增趣法
發(fā)揮幽默魅力,把微笑留給課堂--教學幽默增趣法。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情緒、思維在不同狀態(tài)下,接受新事物的快慢會不一樣。當人們的情緒、思維處于興奮、積極的狀態(tài)時,接受新事物就快;反之則慢。如果教師的課堂語言幽默詼諧,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全神貫注,學習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比如,我喜歡在整個課堂過程中造句舉例時圍繞同一個學生展開,一遇到新的短語或者單詞,同學們就會自然的圍繞某個人編故事,一堂課下來,某同學成了故事的主人公,知識點也被串成了有趣的故事,同學們歡快之余主動地習得了一堂課所要求的重點難點,事半功倍。
三、游戲增趣法
游戲是情景教學的一種形式,它能使英語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fā)揮其學習的積極性、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小學的老師喜歡在課堂上使用多種游戲來輔助教學,七、八年級的孩子一樣可以用一些有趣的游戲來幫助學。比如,Bingo game.,接龍,high voice low voice,模仿秀,唱課文等等,這些都有助于使學生在歡樂的氛圍中洗的或鞏固所學知識,符合學生心智發(fā)展規(guī)律。
四、簡筆畫使知識更加形象、趣味化
學生在進行抽象思維的過程中往往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的支持。簡筆畫簡單、形象、省時、生動、有趣,學生將懷著濃厚的興趣在樂中學、樂中得。比如,我在八年級第八單元和上冊第七單元里,所有的蔬菜、肉類、面條等等全部用簡筆畫在黑板上,學生看得很有趣,且記得快,而且看圖成句也更加形象、易脫口。這種方法尤其可以激勵后進生參與,他們的參與意識增強了,學習興致也隨之增強了,成績自然會有所提高。
五、豐富的活動亦可增趣
篇6
[關鍵詞]英語復習;方法;策略
九年級英語總復習是一個夯實基礎,查漏補缺,提高成績的過程,它是初中階段英語學習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復習,做到精解精練,適當點撥,鞏固所學知識,使之系統化,并使學生能力課得到全面提升,最終能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績。我校自建校以來,英語成績一直名列全縣第一。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幾年來我校開展的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探求和改進教學方法,樹立了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不斷改進學生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從而使教學成績逐年提高,下面把我校九年級英語組在總復習中的一些做法作如下匯報。
一、合理安排復習計劃,群策群力,積極抓好集體備課
英語教學內容繁多,知識點,語言點分散,我們英語組在復習前經過多次教研會,共同討論,研究制定了多輪復習計劃,包括復習內容,復習進度,復習方法以及沖刺強化訓練等幾個方面的周密復習計劃。充分利用每周兩次的集體備課,搜集教材中的知識點,重點詞匯、短語,句子句型及語法知識,堅持超前一周備課,細化每課時的知識點,明確考點和考查方式,圍繞考點,重點適當拓展延伸,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二、扎實學案教學,夯實基礎,提高英語運用能力
經過近五年我校英語組教師的共同探討,共同實踐,不斷改進,目前的學案教學已經較為成熟,我們所設計的學案是在認真分析學生的學情,認真研讀課標,教材的前提下而制定的,為了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提高英語運用能力,我們把學案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梳理教材,主要是由教研組共同討論,通過教材而自編的一些基礎知識題,題型不限,靈活多樣化,突出教材的重點、難點、易考點、易錯點,這部分知識內容由學生在掌握教材的基礎上,自己完成。第二部分是詞匯辨析。我們把教材中的學生易混的詞匯、短語放在一塊進行比較,并通過例句和習題進行鞏固,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理清思路,更好地理解英語知識的靈活運用。第三部分是作業(yè)和鞏固提高部分,學生完成后上交老師批閱,然后在下一節(jié)課進行訂正,這樣教師就能及時發(fā)現問題并能夠及時解決,不讓學生留知識死角;經過這樣處理的學案,就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學習材料了,而是一套很系統的復習資料了。學案印發(fā)給學生之前,我們先根據學案的內容給學生布置復習任務,讓學生自己先熟悉所要復習的內容;布置的內容要具體,讓學生帶著目標有的放矢地進行復習。復習時間可以是早自習、早讀,也可以從課堂中抽出一小塊時間給學生??傊寣W生有效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掌握以前所學過的知識。通過學案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感覺到復習的重要性和學案的知識系統性,從而能更好地復習,更好地發(fā)揮學案的作用。
三、穩(wěn)步推進“三輪復習法”,提高學生的成績
“三輪復習”即整個復習過程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進行課本知識的全面復習,然后進行各種題型的專項重點復習,最后進行綜合模擬試題的應試復習,做到著眼全面,突出重點,把全面復習和重點復習結合起來。這樣,即能確保學生較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又能讓他們靈活應付具體考題,以考出好的成績。
第一輪復習中,梳理教材,夯實基礎。這一階段計劃八周,復習用的時間較長。針對學生所學基礎知識因時間久、已遺忘的共性特點,本著“研標依本”的原則 ,重視教材,要求學生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搞好基礎知識的復習。在教材整體處理和時間分配上,七年級上、下冊各一周,八年級、九年級每冊各兩周,每周運用4張學案來進行知識梳理,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每周一測試,通過測試,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并針對考試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解、鞏固復習;每周一次聽力訓練,提高學生的聽力能力;每周一次英語寫字,要求學生寫好規(guī)范字母;每周一次小作文,提高學生的寫作練習。學案中的鞏固練習題和每周的測試題都是教師從名目繁多的復習資料中精選出信息新、題型得當、練習到位的習題匯入學案,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通過“剪刀加膠棒”拼盤組題,進行了強化訓練。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從題海中解脫出來,又可以取得復習的最佳效果,從而使復習達到良性的循環(huán):知識—能力—知識。復習中,我們英語組統一要求,復習教材時要做到“全面、深入、透徹”。“全面”就是通過通過對七、八、九年級的每個單元話題的重點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掌握課標要求的單詞、短語、句型、語法等各項內容,不遺漏;“深入”就是所選練習題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要貼近中考點;“透徹”就是通過對知識的復習,激活學生對所有已學相關知識的再現,引導學生廣泛聯系,歸納總結,發(fā)現規(guī)律,促進知識的系統化。
第二輪復習,知識板塊復習,也就是專項練習。這一輪復習歷時三周。在學生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比較扎實的基礎上,針對語法知識體系和中招題型指導學生進行專項復習。課堂上語法部分先由教師歸納、總結,再通過訓練題發(fā)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最后教師點撥、強調。我組遵循精講多練的原則,做到講、練、評結合。針對中考題型,我們分別進行各種考題題型的專項訓練,把重點放在學法的指導,解題技巧的點撥上,引導學生洞察各個題型的特點,強化分類練習,最終使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程度。
篇7
【關鍵詞】導學案 初中英語 運用
導學案是一種學生使用的引導性學習材料,教師利用它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意識,在逐步的引導學習中讓學生主動發(fā)現知識的重難點。而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導學案重在幫助學生梳理英語知識的架構,使學生的英語思維形成一個整體,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在初中英語教學模式的不斷改革后,導學案的使用越來越廣泛,教師和學生都很認可這種新穎的教學模式,這就說明導學案的出現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有益的。
一、改變課堂模式,變被動為主動
導學案的使用最大的特點就是將原本的被動式教學轉變?yōu)橹鲃邮降捏w驗式教學,例如在牛津版七年級英語教材Unit One 中,主要的知識點即為讓學生掌握類似于以下幾個與人交流打招呼的語句:
What’s your name? My name’s Hobo.
I’m Amy.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Good night.
Welcome to Beijing Sunshine secondary School.
那么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僅僅讓學生對這幾句話死記硬背是不可能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導學案的引導,教師可以在導學案中設置1.基礎詞匯掌握;2.句式理解與變換;3.場景應用三個部分。首先讓學生掌握知識點里的基本單詞,包括單詞的變形使用等等,可以在第一部分結束的時候設置幾道簡單的單詞填空,讓學生區(qū)分系動詞is am are的區(qū)別,使學生在上課之前就對本節(jié)課所要掌握的知識點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對于準備教授給學生學習的句式,教師要在導學案中掌握好學習深度,可以有適當變形,但不能脫離教材大綱;最后,關于場景應用這一部分,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當中去,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所學的對話語句編排一個小場景,在課堂的剩余時間進行展示,盡可能的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的機會。
二、開放思維,主動思考
導學案的設計不是要學生在上課之前就將要學的知識全部搞懂弄明白,而是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對要學的東西有一個印象,讓他們的思維提前進入上課狀態(tài)。那么,導學案的引導部分就顯得尤為重要。以牛津版八年級上冊英語教材中Unit One 關于球類運動的學習為例,導學案中如果不能對所要掌握的單詞做深入挖掘,那絕對達不到導學案用來啟發(fā)引導的目的,可以在導學案中設置單詞延伸模塊,讓學生在上課時主動的對這一單詞進行延伸,還可以讓會這門運動的同學進行簡單的演示;或者在導學案中設置一些題目,讓學生查資料了解常見體育項目的起源,發(fā)展等,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分配一個運動項目,在課堂上分別進行介紹,這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更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這樣看來,導學案的使用不單單能讓學生多學幾個單詞的問題,最主要的是讓學生主動的去沿著主線深入挖掘,觸類旁通,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一個成塊的知識體系,這是導學案在初中英語課堂上設立的最根本的目的。
三、因材施教,層次分明
導學案的另一大特點是可以讓教師因材施教,通過在導學案中設置不同難易程度的引導題目,可以使得不同類型的學生都能在導學案中有所收獲。例如在牛津版九年級下冊英語時態(tài)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導學案的設計就要注意對于知識的總結,時態(tài)的學習貫穿初中三年的英語學習課程,程度也是由淺入深,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知識點在學生腦海中已經不會像當初學習時那么清晰,這個時候教師導學案的制作就要由淺入深,要注重對于以前學過的基礎知識的總結,讓學生主動的去回憶復習學過的知識,接著對要學習的新的時態(tài)語法進行闡述,要注意進行前后對比,讓學生發(fā)現前后知識點的不同,在差別中找規(guī)律,那么教師可以利用表格的形式讓知識點的總結看起來更明了清晰,如下圖所示:
這是總結過后的時態(tài)表格,教師可以根據授課情況適當的進行修改,或者是讓學生自己去總結,自己來填這個表格。在習題的設置方面,一部分習題要作為針對練習,這也是基礎練習,為英語學習底子較薄弱的學生準備的,另一部分為提升練習,建議將多個時態(tài)進行結合考察,設置一或兩個重難點,這是為英語學習較好的學生準備的,通過設置不同等級的習題,讓學生既能熟練的掌握基礎知識,又能進行提高訓練。
總的來說,初中英語教學中導學案的使用是教學改革過程中的一大壯舉,它是更適應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授方法的一種教學模式,對學生和教師來說都是極其有利的。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進步,導學案這種教學模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嘗試和完善,更好的健全導學案的體系架構。
篇8
關鍵詞:宏觀調控;課本整合;微觀措施;課本整合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談過這樣一件事:一位歷史教師講公開課,極其成功。課后,有人問他:“您這堂課講得這樣好,請問您備課用了多長時間?”他回答道:“可以說這堂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但是要問直接備課的時間,那我告訴您,只有十幾分鐘?!?摘自《中國教育報》)這說明備課是一節(jié)成功的課的關鍵所在。
大多數人把中考稱作千萬學子人生當中的第一個并且是最為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如果學生在中考當中失利,他就面臨著與重點高中擦肩而過,就失去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作為一名英語教師,我們是在教一門用來交流的技巧更勝于在教一門學科。
中考復習就是將初中范圍內所學的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系統化,形成知識框架,并能夠靈活運用。而英語的知識點比較零散,作為教師的我們就要花很多的功夫去精心地備課,并能夠熟練地駕馭教材,靈活運用教材。所以我們要能夠對課本進行巧妙地整合,將繁瑣的知識點變簡單,將厚厚的課本變薄,使學生學起來輕松,有條理,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念課本,要使教材煥發(fā)新的活力。
一、宏觀調控,進行課本整合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教材中有的內容的安排并不是最好的唯一,還是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與教學的具體情況作進一步優(yōu)化、整合的,這樣不僅可以使教學的過程更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而且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時顯得更加自然,教學的效果也就會大大地提高。例如:
八年級下冊Unit 6:How long have you been collecting shells?Unit 9:Have you ever been to an amusement park?
九年級Unit 14:Have you packed yet?
以上三個單元的語法結構都是現在完成時態(tài)。(六單元講的是現在完成時的用法一,表示過去某一時間開始并一直持續(xù)到現在的動作或狀態(tài);九單元講的是現在完成時的用法二,have/has been 表示“曾經到過某地”,have/has gone表示“已經去某地了”;十四單元講的是現在完成時的用法三,表示過去發(fā)生或已經完成的動作對現在造成的影響或結果。)現在完成時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但如果把這三個單元總結在一起,這個時態(tài)的用法在學生頭腦中就形成了表格的形式,面對試題的時候也就顯得胸有成竹了。
二、微觀措施,進行課時優(yōu)化
單元的整合需要一定的勇氣和魄力,而課時的整合就顯得更加的普遍和必要。教師在備課時,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與現實生活離得更近,聯系得更緊密,讓學生的學習能夠長久地保持新鮮感、親切感,能夠使他們學得自然、合理、輕松。
篇9
根據新課程標準,五級認知策略中第一點即是根據需要進行預習。隨著高考要求日益提高,充分發(fā)揮課前預習的作用,把課前預習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機地結合起來,成了培養(yǎng)學生學科能力與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要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充分發(fā)揮預習的價值與作用。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呢?
一、有步驟、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養(yǎng)成預習習慣
對于習慣傳統教學的學生來說,能合理到位地分析文章、掌握正確的預習方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筆者認為,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可分為三個時期。
1.轉變期
有步驟、有目的地引導學生養(yǎng)成提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從“教師扶著走”過渡到“自己走”。幫助學生設定目標,即教師給定學生一個學習內容、一個預習提綱,并把預習內容概括成幾個問題或知識點,編寫成課前學案,要求學生根據問題或知識點做好預習并記筆記,最后再由教師課堂釋疑。
教八年級下冊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時,筆者編寫了如下的課前學案:
Part1.Pre-reading
Before reading, predict with the help of the title and the pictur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閱讀文章前,請根據標題和圖片預測,并回答以下題目。)
Who did she help?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What did she do for the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ow did she feel about helping others?________________
Part2.While-reading
(1)Reading for meaning
①Underline the key words, then read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main idea for each paragraph.(先劃出關鍵詞,然后快速閱讀文章,找出各段大意。)
Paragraph 1 A. Tell something about Yang Lei’s feelings and decisions.
Paragraph 2 B. Tell something about Yang Lei and the volunteer program.
Paragraph 3 C. Tell something about Yang Lei’s life in the mountain village.
Paragraph 4-5 D. Tell something about the pupils there.
②Read quickly again and put the words into the right blanks.
(再次快速閱讀,將32頁表格中的單詞填在課文中合適的位置。)
(2)Reading for details
Read carefully and find out the key words to finish the mind-map.
(仔細閱讀,找出關鍵詞,完成思維導圖。)
2.適應期
近一個學期的嘗試后,在學生具有一定預習能力的基礎上,筆者不再直接給定預綱,而是和學生共同確定內容.指導學生自己查辭典,尋找有關的資料,做好預習筆記。同時,將全班分組,用討論的方式由學生提出預習的重難點,其他各組質疑、提問。這樣,學生間互動起來,課堂氛圍活躍了,學生熱情更高漲。
3.自主期
經過一學年的訓練,筆者開始完全放手。每次只布置要講的內容,完全由學生自己確定重點、難點。在有關參考書中尋找答案,并分組討論、釋疑、相互補充,做好預習筆記。實際上,學生已基本能夠主動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二、培養(yǎng)學生預習能力的實施方法
初中新目標英語教材中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話題引導學生學習和使用英語。筆者就每單元的Section A Grammar 和Section B Self check &Reading等幾個板塊作以下簡單的敘述:
1.聽說課的預習
這個內容需要學生間的合作。學生可閱讀目錄,發(fā)現本單元的目標語及其重要詞匯。
2.Section A & Section B精讀課文的預習
學生首先應借助音標讀準新詞匯,對詞匯的拼寫有一定的認識,還可以利用字典了解某些詞匯的詞義以及用法。
3.Grammar Focus
這一部分是對本單元已出現的語言現象進行歸納總結,也是教學中比較枯燥無味的一部分。對這部分的預習,通常都是給定學生一些相關句子,要求他們找到其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總結特性,并嘗試完成第二部分的相關練習。
三、加強檢查,避免預習作業(yè)流于形式
篇10
【關鍵詞】“語塊”教學法 應用 中學英語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A-0090-01
“語塊”,顧名思義指的是語言模塊,通俗來講是語言中形式較為固定的語言結構。“語塊”化的教學設計將零散的詞匯整合、同時將長難的句型分解,總結出更契合學生認知水平、更利于學生掌握、更易于實際交流需要的語言模塊。
一、歸納語言模塊,豐富詞匯量
語言模塊的歸納過程,是學生⒂⒂鎦識內化的過程,語言模塊主要有詞匯組合,固定與半固定表達等形式,針對教學內容進行語言模塊歸納,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結合有規(guī)律的語言模塊,掌握新詞匯、內化詞含義。同時,短小、靈活的語言模塊,符合初中生的記憶規(guī)律和認知能力,易于學生準確掌握。
在本章的詞匯學習階段,傳統的詞匯教學方法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教授詞匯含義,讓學生結合詞匯語境進行理解,以及利用課余時間強化詞匯記憶。這個方法強調學生個人的記憶能力,給學生帶來不小的課業(yè)負擔,教學收效不佳。結合語言模塊設計來促進詞匯學習的方法是 (以動賓短語教學為例) :對動賓短語進行歸納:turn down the music, clean the yard, wash the dishes/clothing, 可以讓學生對turn down,yard,dish,clothing等詞匯進行記憶;還可以讓學生對wait/cut a line, at first...second...third...,break the rule, keep the voice down等詞匯進行組合,加強詞匯綜合記憶。
上述教學通過語言模塊的歸納,幫助學生利用盡量少的詞匯固定搭配,掌握更多的新詞匯。
二、拓展語言模塊,增強句型適用性
掌握了一定的詞匯后,教師可以結合語言模塊方法來開展對重點句型的教學。英語句型是較為綜合的學習內容,也一直是教學的重點,其中不僅包含固定搭配,還涵蓋語法內容。語言模塊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教師可以通過對提煉復雜長難句,歸納句型的語言模塊主干,再結合對主干的擴充和變式,幫助學生掌握句型的應用。語言模塊的應用符合傳統教學中常提的“舉一反三”的教學模式,利于學生開展自主練習和探究。
針對本章“提出要求”語言學習目標,傳統教學內容主要是結合對話分析和情景模擬練習,引導學生初步掌握“Would you mind ...”句型,再結合Section B的應用訓練,幫助學生掌握這一學習內容。因此,結合語言模塊設計來提升句型學習的方法是:首先,教師引導學生通過預習發(fā)掘本章導入和1a部分中所涉及句型的共同之處。其次,師生共同協作提煉句型的主干模塊并結合語法部分的教學內容進行歸納,即“Would you mind+doing something”。最后,拆分語言模塊,對“doing sth.”的部分進行分析,結合動賓短語知識點的學習整合句型的內容。將“提出要求”的一個長難句進行兩部分的語言模塊歸納,有助于學生掌握句型的實質結構和表述方式,使學生能根據實際應用情況進行擴展,這就避免了僅通過記憶對知識進行理解的現象,促進了句型的活學活用。
三、應用語言模塊,提升口語表達力
語言模塊作為英語內容的組成元素,對英語口語的學習也非常重要。學生掌握語言模塊,可以培養(yǎng)其英語邏輯;模塊式的學習方法,有助于學生結合實際的口語環(huán)境提高表達能力;模塊化的口語內容,使學生在交流中不僅不會生澀,而且會因為內容的連貫而增強口語交流的信心。
對本章“提出要求”和“取得諒解”交流內容的口語學習,傳統的口語練習通常是結合教材對話內容開展情景模擬對話,結合背誦來掌握對話內容。這種做法較為程序化,不利于學生融入對話情境中。要想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可以運用語言模塊教學來提升學生口語能力:首先,教師設計對話情景和主題,如“你該怎樣應對他人占用洗手間時間過長的現象”。其次,引導學生在大腦中搜集可能用到的語言模塊,如“Would you mind”,以及“get out of the bathroom”;最后,鼓勵學生自主完成相關對話。語言模塊在口語訓練中的應用過程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前者更強調學生對語句的應用和表達,而不僅是模仿和背誦,這更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英語思維和口語交流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