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01:13: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際關系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國有句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也有“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草木早逢春”的詩詞,就是說中國人非常重視周邊人在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作用,認為距離越近越易結成親密關系。根據人際吸引的鄰近律,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人們生活空間上的距離越小,則雙方越容易接近,因此彼此之間容易相互吸引,并繼而成為知己。中國人在交往中,非常注意團結周邊的人,形成不同溝通網絡,建立各種對個人成長有利的人際圈。按人際圈內部成員的關系,可以分成利益型(因成員利益上一致而形成)、信仰型(因成員共同信仰而形成)、目的型(因成員目的一致而形成)、需要型(因成員個性相似或互補而形成)、家族親朋型(因成員家庭親朋關系而形成)和娛樂型(因興趣愛好相同而形成)。當一個人擁有了這些人際交往圈,就增加了社會支持的人力資源。團體內部成員可以通過多向溝通,得到同伴的勸導啟發、鼓勵支持、消除疑慮和提供保證,學會從多角度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共同探尋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建立起彼此信任的人際關系,緩解精神壓力,提高應對現實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發揮人際交往的心理保健功能,達到共同成長的目的。
二、注重發現并滿足他人的需要
中國人提倡互相幫助,助人為樂。根據人際吸引的互補律,扮演不同社會角色的人進行交往時,當一方所具有的品質和表現出的行為正好可以滿足另一方的心理需要時,前者就會對后者產生吸引力?;パa只所以容易產生人際吸引,主要是因為交往雙方彼此滿足心理需要時,會產生愉快肯定的積極情緒,從而形成良好的關系。它對群體內聚力的大小,心理環境的好壞有直接的重要作用,是直接影響個人的微觀環境。中國人在人際關系學課程中常常引用的一則寓言是:有一位教士請教上帝,“什么是天堂?什么是地獄?”于是,上帝先領他來到了地獄。地獄是一個大房間,一口煮著美味佳肴的大鍋,周圍圍著許多面黃肌瘦,痛苦而又失望的人群。原來他們每個人手里都有一把長柄的湯匙,食物無法送到嘴里。上帝又帶教士來到了天堂,天堂里的情景和地獄里的一樣,但天堂里的人卻面色紅潤,非常愉快。原來天堂里的人都在用自己的湯匙盛滿食物去喂別人。別人吃飽了,自己也吃飽了。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當你只想著自己的時候,你就處于地獄之中;當每個人都能關心別人的時候,那大家都在天堂之中。因此,中國人特別注意對偶角色之間關系的研究,強調在對偶角色的人際關系中,需求互補能使雙方更具有吸引性。如夫妻雙方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扮演,上下級支配與服從的默契配合,內外向性格的取長補短,異性之間的性別角色定位,都會使交往雙方相得益彰,達到人際關系的和諧。
三、注重心理的透明度
相對來說,中國人彼此交往透明度比較高。根據人際吸引的能力吸引規律,人們一般比較喜歡能力較強的人,特別是對那些有才能而又偶而出現過一些小差錯的人。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提出的“約•哈里窗戶”理論認為,對每一個人來說,其心理都存在著4個區域。其一是自己了解,別人也了解的“開放區域”或“公知區域”;其二是別人了解而自己卻并不了解的“盲目區域”或“他知區域”;其三是僅僅自己了解,而卻從不向別人透露的“秘密區域”或“已知區域”;其四是自己和別人都不了解的“未知區域”。良好的人際關系,“公知區域”越大越好;“已知區域”越小越好,“他知區域”和“未知區域”沒有最好,所謂的“公知區域”即稱約•哈里窗戶。中國人對隱私理解相對寬松。外國人把年齡、婚戀狀況、工作收入等均視為隱私,但是這些在中國人看來,都算不上隱私。所以并不在意與別人談論這些與自己和對方相關的事情。所以中國人比較喜歡坦率直白的人,不喜歡冷漠、拘謹和封閉的人。在交往過程中,合適的自我坦露可以增加一個人的吸引力?!巴该鞫取备叩娜艘话愀軞g迎。人都不是完美的,在別人面前呈現自己的本來面貌,盡管這個面貌不是完美無缺的,卻更能給人以真實感,使人接受,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在交往中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求掩蓋起來的人,多是由于缺少一種安全感和自信,對別人缺乏信任,懷有戒心,不敢讓自己的真實形象讓別人看到,就很難取得別人的好感。
四、注重求大同存小異
從眾心理是中國人的典型心理。從眾就是個人在社會群體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轉變原有的態度,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根據人際吸引的相似律,人們如果在外貌、年齡、地位、角色、學歷、職業、能力、興趣、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相似,就會彼此相互吸引。從眾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在人與人交往中為取得團體中其他成員的好感,注意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以減少群體壓力,求得心理安寧,或者為減少心理壓力,習慣尋找發現彼此相同處,與他人發生情感共鳴,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的現狀,所謂“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就是從眾的最好例證。個體尋求化解自身與群體之間沖突,增強安全感,人們往往把彼此認同作為人際交往的切入點,對于某種原因不愿意與人打交道的人,會主動創造機會與對方接觸,尋找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消除心理排斥,如特別重視同鄉情、同學情和戰友情,為了達到比較好的認同結果,在衣著服飾、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及行為方式等方面,很少標新立異。在交往中,不太愿意涉及太難或太嚴肅的話題。長期從事某種職業的同事,為了與大家保持一致以實現團體目標,對本職業活動的性質內容、社會價值、職業用語、工作方法、職業習慣與職業環境等的會達成職業認同,假如在工作單位討論評選某人為先進典型,自己雖然不怎么同意,就跟大伙兒一樣表示同意,以免與那位同事和團隊關系搞僵,通過職業認同,交往雙方能夠通過心理接觸,消除彼此隔閡,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
五、學會贊美和尊重他人
中國有句古語“敬人者,人恒敬之”。根據人際吸引的對等律和得失律,交往過程中人際互動的雙方,總是喜歡那些也同樣喜歡自己的人。這種有意或無意的報答性現象,在人際吸引中,其“對等性”并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按一定規律變化發展的。同一個始終對自己抱肯定態度的人相比,人們更喜歡那些開始對自己予以否定性評價,以后轉變為肯定性評價的人;與此相似,同一個始終對自己抱以否定態度的人相比,人們更討厭那些開始對自己予以肯定評價,以后轉變為否定性評價的人。第一種情況是由否定性評價向肯定性評價轉變,謂之為“得”;而第二種情況是由肯定性評價向否定性評價轉變,謂之為“失”。因此,學者們將人際吸引領域中的這一現象稱之為“得失原則”,得失原則可以歸納為一句話,即人們最喜歡那些對自身的喜歡顯得不斷增加的人。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中國人善于運用人際關系中存在的先貶后揚的“得”與“失”規律,在工作和現實社會中,人們常說生活就是面鏡子,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把發現別人的長處,作為接納交往對象的橋梁。在人際交往中,應注意克服各種阻礙發展良好人際關系的個性特點,以打破僵局,淡化矛盾,消除誤解,讓人際距離縮短。阻礙良好人際關系的個性特點大致可以總結如下幾點:一是不尊重別人的人格,對他人缺乏感情;二是自我中心主義過強;三是對人不真誠,只關心自己;四是過分服從并取悅別人;五是過分依賴他人;六是嫉妒心強;七是懷有敵對情緒與猜疑性格;八是過分自卑、缺乏自信;九是情緒孤立,不喜歡與人交往;十是有偏見、固執、報復性強;十一是好高騖遠地喜歡提出過高要求目標。
篇2
到目前為止,對大學生村官人際關系影響因素的研究時間不長、為數不多。但是我們仍可以按照不同的影響因素將文獻分類評述。
1.大學生自我特征對大學生村官人際關系的影響這類文獻通常把大學生村官人際關系的影響因素歸結于大學生自身的性格特征、交往能力、職業規劃,張慧(2011)通過對湖北省的實證調研發現,大學生村官的人際交往與村官的個人因素有關,如性格特征、交往能力、畢業院校、職業規劃等,其中大學生的性格特征特別是性格的成熟度對大學村官的人際交往影響最大。她認為“從大學生‘村官’個體的角度來看,他們大部分是剛剛畢業的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人際交往過程中表現出‘學生氣’,還停留于根據自己的喜愛來選擇交往對象的階段。”③所以在村官上崗之前要對其進行適當的培訓,讓大學生對村官崗位有一定的認識,樹立正確人際交往觀念,提高自身人際交往能力。余迎(2012)基于對淮北市杜集區的實證研究,得出大學生人際關系與大學生村官的自我認知和交往方式相關,他認為“大學生村官和當地村民之間的人際交往,就是通過相互之間的順應和不順應,以及在順應與偏離之間的平衡,來達到彼此之間的傳播平衡的。不管是入鄉隨俗還是堅持自己,這樣兩種狀態在大學生村官身上并不互矛盾,只要他們能在這兩種狀態中找到一種平衡?!雹?/p>
2.政策環境對大學生村官人際關系的影響這類文獻通常把大學生村官人際關系的影響因素歸結于政策的地方落實情況如工作借調、培訓效果等,如林美如(2011)認為村官的人際適應與組織部門的培養和管理現狀、政策落實情況、期滿出路相關。她認為“完善大學生村官的多方保證機制,優化大學生村官的管理服務體系”有利于大學生村官的人際適應。
3.社會環境對村官人際關系的影響這一視角的文章注重于社會輿論、城鄉結構、父母態度、村民態度等社會支持因素對大學生村官人際關系的影響。趙錦山(2008)在對山西省大學生村官的個案研究中發現村官人際關系與城鄉二元結構、社會資本、心理需求層次、社會互動等因素相關。特別社會輿論與大學生村官人際滿意度有著強關系。對于個體大學生來說,當周邊的輿論對其支持時,大學生村官的人際滿意度更高。再如周汝文(2011)認為,大學生村官的人際適應與社會資本相關,特別是父母的支持對大學生快速適應農村生活,融入農村有很大幫助。通過對既有文獻的梳理我們發現,以往對大學生村官人際關系的研究以實證研究為主,但范圍基本上局限于一個省或市,樣本總量不大。本研究亦采用實證研究,但本研究在全國范圍內取樣,涉及31個省,抽樣4528。此外,在以往的研究通常注重大學生村官自身特征如性格特質、畢業院校類別、交往能力、職業規劃等;政策的地方落實情況如工作借調、培訓效果;社會輿論如媒體環境;他人的態度如父母態度、村民態度;而忽略村落本身的環境。本文探究村落環境與大學生村官人際關系的相關性,并探討村落環境各維度對大學生人際關系各維度的影響力的大小。
二、資料來源及研究設計
1.資料來源與概況本研究的數據資料來源于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大學生村官成長成才機制研究”[12JZD043],該項目就全國31省向4528名大學生村官發放問卷并收回有效問卷4252張。
2.研究框架(圖)
3.研究假設假設1村落環境與大學生村官人際關系相關性顯著。假設2在村落環境所有維度中,語言環境對大學生村官與村民人際關系的影響最顯著。假設3在村落環境所有維度中,村長和村支書的工作作風對大學生村官與上級人際關系的影響最顯著。
4.研究方法⑴訪談法。先期對全國12個?。ㄖ陛犑校?、36個市(縣)的36名優秀村官,72名普通村官進行了個別訪談,對108個村的村民、村干部進行了集體訪談以及對108個鄉鎮的國家干部進行了集體訪談。分別采用了關鍵行為事件訪談法、集體訪談法、個別訪談法等。⑵問卷調查法。在對先期訪談錄音整理的基礎上,對訪談材料進行篩選、編碼,形成問卷,向31個省發放問卷共回收問卷4528份,刪除無效問卷276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3.9%。⑶數據分析法。在問卷回收后,對其進行編號整理。本研究主要采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分析。本研究將使用如下的數據分析方法。①加權平均方法。村落環境大分為物質狀況和人文狀況,物質狀況分為經濟發展水平、自然環境,人文狀況可以分為語言環境、村長和支書的工作作風、宗族或家族勢力。這五個維度同樣選取各問題來測量(詳見表2-2)。對題目進行重新編碼,使自變量與因變量等級方向一致。再在各維度中,對問題分值加權平均,得出每個維度的分值。(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題目設計中,1為非常不符合,5為非常符合)。在與上級的人際關系維度上,我們用問題“我感恩上級對我工作的支持”,“領導很放心把事情交給我處理”來測量,在與村民的關系上,通過SPSS19.0因子分析降維,我們選取問題“答應了村民的事情我盡量會去做”,“我能與群眾打成一片”,“我很樂意處理里的瑣事”來測量(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題目設計中,1為非常不符合,5為非常符合)。在各維度中,對問題分值加權平均,得出每個維度的分值。②描述性統計。描述樣本的基本情況,如年齡、學歷、性別及其所占的比例。③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性別與大學生人際關系各變量的差異性。④單因素方差檢驗。檢驗不同學歷、年齡對大學生村官人際關系各變量的差異性。⑤Person相關分析。探究村落環境和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相關性及顯著性。⑥回歸分析。本研究采用回歸分析法來探究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并比較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力的大小。
三、數據分析
1.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本研究的樣本來自31個省4528名被試者,本研究最終進入數據分析的統計數為4252,具體見表。從表2可以看到男女村官的比例不是很大,女性只是略多一點,而且大多數村官的年齡在21~25,26~30兩個年齡段。學歷層次大多數為本科,這符合大學生村官的實際情況。大學生村官作為一種新生的職業,基本上以新生代的大學生為主。
2.差異性分析⑴性別與各變量的差異性分析。表4顯示了不同性別的大學生村官在人際關系各變量上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通過分析我們發現,F值和T值的顯著性水平都大于0.05,因此可以認為在95%的置信區間,對與上級的人際關系和與村民的人際關系都沒有顯著差異。⑵年齡與各變量的差異分析。表5顯示了不同年齡的大學生村官在大學生人際關系各變量上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顯著性水平都大于0.05,這說明在95%的置信區間,不同年齡的大學生村官對與上級的人際關系、與村民的人際關系均不存在顯著差異。⑶學歷與各變量的差異分析。表5顯示了不同學歷的大學生村官在大學生人際關系各變量上是否存在顯著的差異。通過分析我們發現,顯著性水平都大于0.05,這說明在95%的置信區間,對于與上級的人際關系和與村民的人際關系沒有顯著差異。
3.相關性分析本節主要分析村落環境各變量和大學生村官人際關系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這里主要運用spss的Person簡單相關系數來分析變量之間的相關性。由表7可知,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水平、語言環境、村長村支書的工作作風、宗族或家族勢力與大學生村官與村民的人際關系在0.0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且度呈正相關,其中語言環境與大學生村官與村民的人際關系相關度最高,達到35.8%。在大學生村官與上級人際關系方面,村落環境的五個變量也均在0.01的水平上相關性顯著,且自然環境、宗族或家族勢力與上級人際關系呈負相關,經濟發展水平、語言環境、村長村支書工作作風與上級人際關系呈正相關,其中經濟發展水平與上級人際關系兩者相關度高達36.1%。這里主要運用SPSS的Person簡單相關系數來分析變量之間的相關性。但這樣的分析有一定的缺陷,因為相關分析解釋的是變量之間相互的聯系。但它無法說明因果關系,即無法明確哪個是因變量,哪個是自變量。故我們在做相關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各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4.村落環境與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因果關系分析我們在剔除非相關變量的基礎上,進一步來分析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用spss19.0做回歸分析,整理所得下表8:⑴村落環境對大學生村官與村民人際關系影響性分析。以村落環境中村落經濟發展水平、自然條件、語言環境、村長和支書的工作作風、家族或宗族勢力為自變量,大學生村官與村民的關系為因變量做回歸分析。整理得出模型1,模型的R方為0.129,調整R方為0.128,也就是模型1的整體擬合度為12.8%。村落環境的各因素對大學生村官與村民的人際關系均在0.01的水平上影響性顯著,且均為正影響。其中語言環境的影響性最高,經濟發展水平次之。故假設2成立。語言環境對大學生村官與村民人際關系之間的影響力達到33.4%并呈正影響(beta值為0.334),即語言環境提高1個單位,大學生村官與村民人際關系提高0.334個單位。也就是說,語言越一致,越容易溝通,大學生村官與村民的人際關系就越趨向于融洽。語言對于人際交往的重要性很多學者都有論述,“如美國社會學家米德(Mead,GeorgeHerbert)在結合了庫利、托馬斯等人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符號互動理論,該理論認為,人的行動是有社會意義的,人們之間的互動是以各種各樣的符號為中介進行的,人們通過解釋代表行動者行動的符號所包含的意義而做出反應。符號是指所有能代表人的某種意義的事物,比如語言、文字、動作、物品甚至場景等。語言是所有符號中最豐富、最靈活的一個符號系統,通過口頭語言、身體語言(包括表情與體態)等人們可以傳達各種意義,實現人們之間的復雜交往?!雹菰摾碚摕o疑強調了語言作為一種符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作用。再如時蓉華(2005)把人際交往看成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之間的那種對于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的共享和理解過程?!捌渲姓Z言符號主要是指人們語言溝通時所運用的字、詞;而非語言符號是指人們身上所承載的非言語類的符號,主要指肢體語言。該觀點主要強調的是,這種互動雙方或多方共同享有和理解的過程?!?/p>
由此可見,語言作為一種互動的符號,在大學生村官與村民對事物的理解起著重要的作用。結合我國實際,在我國大多數村落中的村民仍用方言進行溝通,特別是南方地區和少數民族邊遠地區,方言不但種類多,而且差異極大,有些地方不但有自己獨特的口頭語言,甚至還有自身獨特的書面語言,外來村官很難聽懂讀懂。不同的語言符號造成了大學生村官與村民的隔閡,這是阻礙大學生村官與村民達成人際和諧的重要因素。消除這種障礙因素最好的辦法無疑是聘用當地的大學生村官。這也是制定村官政策所要考慮的一點。
村落經濟發展水平對大學生村官與村民人際關系之間的影響力達到15.7%(beta值為15.7),村落經濟越發達,大學生村官與村民人際關系就越可能融洽。這同樣能用社會交換理論來解釋,經濟越發達的村落,對管理、專業技術知識的需要越強烈,故通常對大學生村官呈歡迎的態度,而大學生村官的知識和管理技能的確也能為村民帶來“社會報酬”;而在村落經濟欠發達的地區,村落經濟通常還以農耕經濟為主,沒有支柱的產業,簡單的農耕經濟使村官無用武之地,而村民往往會認為,村官的出現不但沒有帶來實惠,反而占用了資源。從而導致村官與村民之間的人際不和諧。其次,根據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社會網絡理論人們更傾向于與同質性的人交往,即與自己年齡、地位、思想、受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相似的人交往。經濟越發達的村落,往往更開放、受教育程度越高,與城市的生活方式越相似,村官與村民之間差異也越小,村民與村官容易相互接受。⑵村落環境對大學生村官與上級人際關系影響性分析。以村落環境中村落經濟發展水平、自然條件、語言環境、村長和支書的工作作風、家族或宗族勢力為自變量,大學生村官與上級的關系為因變量做回歸分析。整理得出模型2,模型的R方為0.215,調整R方為0.214,也就是說模型2的整體擬合度為21.4%。由模型可知,經濟發展水平、村長村支書的工作作風、宗族或家族勢力對大學生村官與上級的人際關系在0.01的水平上影響性顯著。自然環境與語言環境在0.01的水平上影響性不顯著。其中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性最高,村長村支書的工作作風次之。故假設3不成立。
村落經濟發展水平,這個看似與大學生村官人際關系無關聯的因素,卻能在大學生村官與上級人際關系上達到33%的正向影響力,即村落經濟發展水平提高1個單位,大學生村官與上級的人際關系提高0.33個單位。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村落經濟越發達,村官與上級人際關系越好。這種情況的產生,可能是因為,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村官經濟待遇、福利等也比欠發達的地區要好,這使經濟發達村落的村官比較重視所在的職位。而在現行體制下,上級對村官的晉升、考核等方面均有較大的影響,這使得村官盡力搞好與上級的關系。其次,“根據布勞的社會交換理論,人是理性的,人們進行的任何行為都以獲得“社會報酬”為基礎的,是具有目的性的。所以個體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為他們都從他們的相互交往中通過交換得到了某些需要的東西?!雹咴诮洕l達的村落,上級通常需要大學生村官這種新生事物。因為經濟發達村落往往已經擺脫了簡單的農耕經濟,村落里通常有一到兩個支柱產業,使村落管理出現復雜化、專業化趨勢,就更需要素質較高的大學生村官輔助上級進行管理。通過大學生村官的輔助,上級能得到想要“社會報酬”,也更樂意與大學生村官處好關系。
篇3
摘要:在當今社會中,法律與道德都是調整人際關系的極其重要的工具。在現代社會,應該如何看待法與道德,成為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話題。本文從法律與道德的學理含義入手,分析二者的辯證關系,最后提出應正確處理二者的關系。
關鍵詞:法律道德關系構架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法理學核心的問題之一。法律和道德的關系不是法哲學的局部問題,而是貫穿于整個法哲學的全局問題。凡是法治不及之處,皆是德治用武之地,法治不可能完全取代德治。從某種意義上講,在一個法制完善和健全的國家中,法律幾乎已成了一部道德規則的匯編。
一、法律與道德的學理含義
1.道德的學理含義
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道德的內容最終由經濟條件決定,并伴隨經濟的發展而有相應的變化;基于不同的物質生活條件的不同社會集團,有著不同的道德觀,在階級社會中的道德具有階級性。因此,道德可以簡單概括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質生活條件下的自然人關于善與惡、光榮與恥辱、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見等觀念、原則以及規范的總合,或者說是一個綜合的矛盾統一體系。
2.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法律的含義
沒有亙古不變的永恒道德,也沒有亙古不變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會,代表不同利益的統治集團仍然還存在,不同的統治集團各有各自的階級利益,以及與其階級利益相適應的道德。法律在本質上是統治集團的整體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體化,而道德當然屬于意志范疇,那么法律當然反映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從側重道德的角度,法律可以定義為:法是國家意志和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法的內容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體現了法的國家意志性和統治階級意志,以及法的物質制約性。法就是這兩個方面的矛盾統一體。
二、道德與法律的辯證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的聯系
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聯系的。它們都屬于上層建筑,都是為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它們是兩種重要的社會調控手段,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益。其關系具體表現在:
1.道德是法律的評價標準和推動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補充。沒有道德基礎的法律,是一種“惡法”,是無法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自覺遵守的。執法者的職業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識、道德觀念的加強,都對法的實施起著積極的作用。
2.法律是傳播道德的有效手段。法律的實施,本身就是一個懲惡揚善的過程,不但有助于人們法律意識的形成,還有助于人們道德的培養,法的實施對社會道德的形成和普及起了重大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況下會相互轉化。一些道德,隨社會的發展,逐漸凸現出來,被認為對社會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經常違反的危險,立法者就有可能將之納入法律的范疇。反之,某些過去曾被視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為,則有可能退出法律領域而轉為道德調整。
(二)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1.調整的對象不同。法調整的是人們的外部行為,即意志的外在表現,因為法定首要任務是要建立一種外在秩序。道德則不同,它同時要求人們的外部行為和內在動機都符合道德準則。它給人們提出并要求解決的不僅是舉止行動,還包括動機和世界觀問題,而且更注重后者。
2.表現形式不同。法是以“國家意志”形式出現的,表現在政權機關所制定的憲法、法律、法規、決議、條例、指示等規范性文件中。道德則是以“社會意志”形式出現的,作為“社會意志”,它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如醫務道德、政治道德、商業道德、社會輿論、社會公約等。
3.調節人們行為的方式不同。法是通過為人們確定在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和義務,通過建立法律關系來調節人們之間的關系。而道德則主要是通過為人們指出在社會生活中的義務,在人們中間建立起以義務為紐帶的道德關系而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三、應正確處理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理論探討的價值歸宿就是服務于實踐。實踐中應盡力從兩個方面來正確處理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一是健全“法
制”與強化“德制”同步進行;二是在法律與道德之間再造資源,構建區別于法律和道德又能對法律和道德予以雙向彌補的第三種力量。
首先,在健全“法制”方面,應取向法律規范極限度周延并實效于經濟生活的所有領域,構建法制形式合理與價值基礎相統一的“現代法制”?!艾F代法制”的起點就是對“傳統法制”從法律觀念、法律體系到法律實施予以系統性變革。
其次,在強化“德制”方面,應奉行道德制度化建設。道德制度化路徑,是把道德調整由內在心里擴延至外在行為、由輿論譴責升格為強行制裁的過程。這種通過道德制度化賦予道德“硬”的約束力的做法,就可以迫使人們履行道德義務,或者遭受道德懲罰,在法律難以干預的地方,使用此“道德權力”來彌補。
最后,道德制度化建設何以讓道德有“硬”的約束力呢?道德的天性決定其無強制威懾的約束效果。所以,只有尋求另一種強制力的幫助,以此構建道德的硬性約束力——道德社會強制力。法律制定的嚴格過程性及其高成本,決定了法律規范是永不能觸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而道德隨機應變的特點恰恰符合變幻莫測的社會,但作用力弱化常常讓道德無法發揮其作用產生良好社會效應。正是因為“強制性”有余而“靈活性”不足的法律規范,與“靈活性”有余而“強制性”不足的道德規范之間的這種天然性的互引需求,在法律和道德之間很容易構架起與法律、道德相關聯又明顯區別于法律、道德的第三種力量。
綜上所述,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規范的制度化實踐。法律并不是萬能的,高度的法律化一定離不開道德的支撐。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必將對社會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郝鐵川,《法治的源頭是德治》,載《檢察日報》2000年6月14日.
篇4
【關鍵詞】公共藝術;景觀藝術現象;人文創意;文化環境
設計伴隨科學技術和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被廣泛的用于社會的各個方面,已成為現代物質與精神文明生活之需。由于現在世界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以及人們日益注重自己的居住空間環境,作為其中的公共景觀藝術設計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成為當今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項新型藝術設計。
公共景觀藝術,在古時便已有了發展,故宮、江浙庭園、嶺南民居、那些華麗隆重的雕龍畫鳳,雅致精巧的裝飾局部,富于人情味的生活用具,與使用者的現實生活交揉在一起,它們都證明公共景觀藝術在那個個性紛呈的時代已經碩果累累。中國歷來都是一個文化大國,中華文化藝術遺產也一直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光榮,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許多優秀藝術作品,如商周青銅禮器,漢唐陵墓和明代永樂宮壁畫,還有四大石窟的壁畫與雕塑等都屬于公共藝術的范疇,他們最初的目的是為公眾活動而創作,像祭祀、裝飾黃陵以及進行宗教活動,因此創作內容和創作形式都能被當時的公眾廣為接受。
“公共”一詞是相對于“私密”而言,私密之外的所有領域和場所都可以理解為公共領域,是公眾可以自由進出、交換和享受新鮮的地方。只有具備公共性的地方才真正具有公共領域和公共空間的意義。因此,我們在這兒更多的是強調“公共”的性質。尤根.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一文中指出:“所謂公共領域,我們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的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中,像公共意見這樣的事物能夠形成。公共領域原則上向所有公民開放。公共領域的一部分由各種對話構成,在這些對話中,作為私人的人們來到一起,形成了公眾。”
當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相應提高,社會發展進程中所帶來的種種環境問題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今天的中國,快速發展的經濟和工業化所帶來的人文建設和環境景觀問題顯得日益尖銳,現在的人已不僅僅滿足于衣食住行的單純的實用功能,而是追求一種精神上的舒適享受,這時就應該通過景觀的有機整合,通過藝術與文化在規劃、建筑、園林中所起的作用,提高整體環境尤其是城市環境的藝術與文化層次,營造內蘊歷史文脈的藝術與文化氛圍,使環境能更好地為人服務,滿足現代人對精神享受的更高的需求。
一、理論上的公共藝術
從理論上來說,面向公眾開放的藝術作品都可以稱之為公共藝術,公眾參與的程度是藝術的公共性的重要方面,建筑、設計、雕塑、壁畫等是具有大眾性的藝術,他們直接向公眾展開,不論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它們都與公眾構成一個共同的公共空間。公眾的藝術經驗以通俗的藝術趣味反映出來,這種經驗是與其生活世界是相一致的,在當今社會,生活的藝術趣味不是由專門的藝術教育和藝術訓練來完成的,而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融與生活之中。在藝術的公共領域,做為公共景觀的設計藝術應該面對公眾的反應,它是大眾的、通俗的。正因為如此,公共藝術在形式上要迎合公眾的趣味,力求使公眾在通俗趣味的潛意識中實現其功利性的目的,并注重宣傳、教育、感化的功能,這樣正好映證了格林伯格的說法,任何古典的藝術都是通俗藝術。
由于社會的需求,現代城市公共景觀的藝術設計越來越成為一門新興而富于生命力的學科。在世界范圍來看,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無不注重城市文化景觀藝術的環境建設,它能直接影響到一個國家的形象,當我們看到巴黎、漢堡、紐約的美景,都無不為它那既有傳統文脈又有現代美感的市容所感動。其中城市公共景觀藝術創造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它所達到的高度已成為社會文明程度、社會發達程度的標志之一。
國際上,戶外大型公共藝術通常稱為景觀藝術,像大地藝術、紀念性大型構筑等,許多優秀的景觀公共藝術作品也成為該地區或國家的標志之一。歐洲人是很懂得環境與生活關系的“一群人”,包括平常市民也懂這方面的道理和要求。他們追求一種生活環境的卓越和愉快并把“美術”放到了生活的每個角落、使周圍的環境很有詩意也很愜意。
二、中國范圍內現階段的設計
從中國社會情況來看,現代城市公共景觀的藝術設計屬于初級階段。由于中國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精神文明建設也加快了步伐,公共景觀藝術實踐開始較前活躍,各地文化廣場的相繼建立就是明顯的例子,全國許多大中小城市都相繼建成文化廣場,但很多公共景觀藝術實踐卻處于零敲碎打的無序的個體狀態,在我們的周邊都是我們的生存環境,如何使之更愉快、舒適、有意義,是我們的藝術應該扮演好的角色和任務。藝術應對環境服務——對人的服務,并通過此,使自我能為別人服務。這在東西方,情況都是一致的。
北京市民都很喜歡王府井大街上的一些反映老北京風情的雕塑景點,他們為什么會喜歡呢?原因就是滿足了老百姓們懷舊的心理,還有就是可以和雕塑“零距離”接觸?!耙虼怂囆g家、媒體如何引導市民欣賞各種風格的公共藝術,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老百姓不一定欣賞抽象藝術,因此設計師的作品應該引導市民深入關注環境。
公共景觀的藝術設計能美化我們周圍的環境,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悅,但是我國的許多城市和地方在追求經濟發展中,常出于一些官員們的追求表面“政績”,或由于開發商們的利欲心,快速建造出大量既無景觀藝術價值,又無長遠文化價值的建筑垃圾,那些所謂的景觀藝術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還有一種是人為的破壞,許多廣場群雕像被人為損壞多處,這已經司空見慣,這些都是對景觀的一種破壞,我們應該杜絕這種現象,尤其要提高廣大市民的整體素質,讓不好的現象不再發生。
三、世界范圍內現階段的設計
從世界范圍來看,各國的城市化進程沒有固定的模式,但城市化能夠直接引發社會公共景觀藝術建設的迅猛發展,而作為藝術性的創造物,公共景觀藝術或多或少地保持著相對獨立的精神品質,不會完全附屬于城市肌體中起支配性作用的經濟力量。對于公共藝術在現代城市發展中的作用問題上,人們在大體上都是有共識的,就是希望用公共藝術來裝扮我們的城市,美化城市、增添城市的親和力。這種共識還可以做進一步的闡釋,比如有助于營造現代都市良好的環境氛圍,調節人的精神與情感世界,和諧的人際關系,維護社會的穩定和繁榮。
公共藝術其實不僅僅是把較大尺度的藝術作品展露于可供公眾出入的公共空間之中,客觀上,它還要求藝術具有對許多“同質性”較高的社會群體進行對話的可能,并要求可以用訴諸大眾的藝術語言及展示形態來予以溝通。另一方面,公共藝術并不一定都要求具有觀念上或樣式上的前衛性,它同樣可以表達人間恒常的理性與普通情懷,而并非要顯示精英的孤芳自賞或對大眾的訓導。在多層次社會、多元文化的時代,尤是如此。如果說,公共藝術具有較為獨特和明顯的文化價值的話,恰恰是它與它所存在的文化背景一起,被社會公眾引伸出更為廣泛的話題,并載入公共文化生活的視覺記憶的核心之中。而非只作為公眾對藝術作品本身的關注。當然,在一個開放而多元的民主社會中,公共藝術極易受到來自不同文化取向或政治見解的社群的異議和論爭,這已被國外公共藝術的實踐所證明。然而,這正是其“公共性”及“公共參與”的真實反映,也正是公共藝術與社會產生雙向互動的必然表現。它往往起著培養一個民族的公共意識,鍛造市民社會的品格及其公共精神的潛在作用。
四、對景觀藝術設計的思考
公共藝術在推進城市化的物質進程中是具有自己獨特作用的,它能夠為城市的經濟搭起橋梁。然而,有個問題應該引起注意,就是我們不能理所當然地認為給這些城市增添魅力的公共藝術作品是某種功能性考慮的直接產物,具體到單個的作品,它的產生必定有它的特定的上下文關系。公共藝術對城市文化氣氛的塑造從來就是自然和歷史地形成的,以為依據某種高明的政策就可以在短暫的幾年時間里創造出奇跡,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空想。事實上,一座城市獨特的歷史和文化風貌的形成要遠比建筑一大批現代化的高層建筑或立體交通系統來得復雜,科學論證、專家權威的討論以及發動市民參與之類的辦法在處理這類問題并不是總能得心應手的。對此,我們在思想上應有充分的估計。
在進行本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建設中,我們正在呼喚著公共藝術時代的到來,這首先需要大眾的自身意識和行動。應該說,在當今的城市公共藝術建設中,不能僅停留在某種宏大的紀念性、歌頌和宣傳的模式中,而應該使公共藝術與景觀的設計,更多地深入到市民百姓的社區生活空間中去,并以親和、自然、愉悅的伴侶的姿態公眾對話,引發互動的審美效應。城市的發展意味著人與自然的疏離,人的生存與環境、生態、資源的沖突。城市是文明的象征,人與環境的關系在根本上也反映著人與文明的關系。文明的進程不應以家園的失落為代價,家園不僅意味著適宜生存的環境,也意味著人類為尋找和諧的生存狀態的精神需求。只有在精神追求的前提下家園才能與文明和諧共存與發展。藝術作品的精神性首先是通過藝術家的藝術追求體現出來的。
“偉大的藝術家從來不是迎合觀眾,而是征服觀眾。”這句話可以用來評價美術史上的歷代大師,但公共空間面對的并不是主動接受藝術的觀眾,而是任何可以進入特定場所的普通市民,他們的意見足以毀掉任何和他們的趣味相違背的東西。在這兒我們看到了藝術家的個人經驗與公眾的集體經驗的沖突;藝術家在畫室里思考的東西,個性的追求、自我的表現、材料的實驗、形式的探索,都遠遠超出了公眾對公共景觀藝術的傳統知識所能容納的程度。事實上,這種不可避免的沖突并不都是公眾的責任,藝術家完全沉浸在自我表現中的這種前衛意識注定只是一種實驗室的藝術,如果要進入公共空間,一定要有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合點。
五、小結
總之,公共藝術的發展方向,要倡導藝術對公眾社會深度的人文關懷,以及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長遠維護相結合,從而逐步建立起無愧于中國當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公共藝術形態。公共景觀的藝術設計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不要讓市民覺得那是一種他們遙不可及的“藝術”。
參考文獻:
〔1〕施慧.公共藝術設計[J].1997
篇5
機械電子產品雖然結構相對簡單化,沒有摻雜過多的運動元件或者部件,但是它的內部結構是非常復雜的,若想要產品的性能得到提高,就必須將傳統落后的笨探究機械電子工程與人工智能的關系姚磊河北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河北保定071000重機械面貌徹底拋棄,縮小物理體積。由于機械電子工程所涉及和利用到的內容非常廣泛,所以電子機械工程是一種具有極強綜合性的學科。機械電子工程的基礎是傳統機械工程,同時充分利用計算機的輔助作用,來強化機械電子工程的核心力量。這使得機械電子工程與其他學科相比較而言更能體現出科學性,并且能夠保證滿足系統配置方面的設計需求。機械電子工程充分利用到專業設計模板來完善機械電子設備,發揮設計應用中的模板作用,這樣有利于保證機械電子工程設計能夠順利進行。機械電子工程產品在設計結構方面較為簡單,并且元件利用數量也是相對較少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通過持續提升產品性能,強化機械電子產品質量,優化機械電子產品的結構,來滿足消費者的更多需求。
2人工智能的定義及特點
何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一門綜合了計算機科學、信息論、控制論、神經生理學、語言學、心理學、哲學等多門學科的交叉性學科,是21世紀最偉大的三大學科之一。人工智能的發展其實經歷了一段非常漫長的歷程,人工智能在計算機開始發展的初期就已經被應用到了各個方面,只是它在起初所發揮的作用相對而言是非常小的,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或者引起足夠的注意。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工智能已經擺脫了過去相對弱小的形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人工智能發生的這些轉變正是人類對計算機的應用和熟悉程度的轉變。信息時代的趨勢已經使人工智能技術得到了很大的強化,在社會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機械電子工程的發展需要依靠人工智能的力量和支撐,相信隨著人們對人工智能更加深入的研究,人工智能模仿人類思維的能力定會越來越強大。只有對人工智能不斷創新和改善,才能在計算機語言理解和應用方面得到更大的進步,才能更加符合機械電子工程的發展需求。
3機械電子工程與人工智能的關系
機械電子工程在應用上不穩定主要表現在系統輸入輸出的問題,即利用數學方程來建立模型,并且依靠人工智能來完成對傳統知識學習的更新,這種解析數學的相關方式在機械電子工程中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傳統機械工程方式的應用是非常簡單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新時期出現的機械電子工程系統在處理各種問題時是相對復雜的,會通過配置多種系統對信息類型來進行區分。但是人工智能在機械電子工程領域還存在著一些不確定的因素,在計算機電子工程中,人工智能信息處理的方式主要采用的是解析數學措施,其應用方式主要是利用網絡神經系統對網絡系統進行合理安排,將神經系統迷你成人腦的結構,根據相關數字所傳達出來的信號,對已經搜集到的資源進行參數分析。其實,人工智能在機械電子工程中的應用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性也是人工智能的一種特點,沒有辦法對網絡系統進行有效的描述,同時在建設系統資料庫的過程中進行嚴密數學分析,在分析過程中若是出現錯誤會直接影響到網絡系統的建設,甚至導致網絡系統的崩潰。創新工程方式,加強人工智能信息的服務建設是保證機械電子工程能夠順利開展和進行的關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民日益增長的需求,生活方式的單一性早已不能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速度。不斷完善的綜合性人工智能系統必將會使生產模式發生轉變。利用模型推理系統和神經網絡系統的優勢來補充綜合性人工智能,逐步完善機械電子工程的發展,網絡系統得到完善的必然結果就是模型推理系統。同時,模型推理系統也是二者功能性融合的重要體現。人工智能通過網絡信息資源進行完整性表達,完善機械電子和人工智能的密切關系。
4結束語
篇6
論文摘要:唐寅狂放不羈,恃才傲物,其狂放人格的形成有其先天因素也有其后天因素。他的文學創作重情尚真,大膽表露自己的真實性情,不拘一格,不避俚俗,這與他狂放的人格是有一定聯系的。
唐寅是明代歷史上風格特異的奇才。他在文壇上名聲顯赫,與祝枝山、文徵明和徐楨卿一起被稱為“吳中四才子”。他還是吳門畫家中的重要人物,與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稱“吳門四家”。唐寅才氣過人,風流倜儻,放浪形骸,常以詩酒自娛,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寅集才氣與狂氣于一身,錢大昕評價他“狂士標格,才子聲名”(《像贊》)。對唐寅狂放人格及其文學創作進行論析。不僅有助于了解唐寅的生存狀態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認識人與文之問的關系,而且能夠更全面地認識唐寅的人格、創作心態和人生悲劇。
一、狂放的人格形態
唐寅瀟灑倜儻,放浪不馴。在明代,人們對其為人、創作就有品評。《新倩籍》:“唐寅,字伯虎。雅資疏朗,任逸不羈。”《吳郡二科志·唐寅》:“(唐寅)為人放浪不羈,志甚奇,沾沾自喜。” “顧磷《國寶新編》:“弱居癢序,漫負狂名”。他的父親唐德廣一心希望他能夠博取功名,光耀門庭,專門“致舉業歸教子畏,子畏不得違父旨”。而唐寅生性疏狂,放蕩不羈,“與所善張靈縱酒放懷”。并與張靈“赤立泮池中,以手激水相斗,謂之水戰,不可以蘇狂趙邪比也”。在以斯文教化為圭臬的神圣之地,兩人的行為實在是駭人聽聞。唐寅不受禮法羈束,任情而動,在民間留下了不少逸事。他曾偽裝成玄妙觀的募緣道者,以修葺姑蘇玄妙觀為名,募得黃金五百兩,然后“乃悉召諸妓及所與游者,暢飲數日輒盡”。與張靈、祝允明在虎丘冒著雨雪,假裝乞丐。唱蓮花落,討來錢后就買酒在寺中痛飲,說:“此樂惜不令太白知之”。
對于唐寅狂放不羈的行為,還有一些記載,如:《六如居士外集》卷一《遺事》:“伯虎一日與諸友人浪游大醉,時酒興未闌,遍索杖頭,無有也。乃悉典諸友人衣以佐酒資,與諸友豪飲,競夕忘歸。乘醉涂抹山水數幅,明晨得錢若干,盡贖諸典衣而返。其曠達如此。”
清梁維樞《玉劍尊聞》卷九《簡傲》:“唐寅與客對弈,有給事白浙來訪,人其廳,與寅揖。寅日:‘正得弈趣。’給事趨而出。至黃昏,寅弈罷,始訪給事。舟人告:‘給事已寢?!眨骸嵋嘤麑??!偵辖o事床,解衣臥,引其被相覆。給事欲與談,寅酣寐不應。至明日.午已過,寅猶未起。給事欲赴他席,呼寅,寅日:‘請罷席歸而后起?!o事登輿去,寅竟披衣還家?!?/p>
《明詩紀事》說:“唐伯虎疏狂玩世,嵇阮之流也?!憋怠⑷罴俏簳x狂士的典型代表,唐寅任情縱性、有違世俗,特立獨行,把他歸入嵇阮之流,充分說明唐寅身上具有狂士人格特征。
二、狂放人格形成的原因
人格的形成及其存在狀態,必定受其自身先天和后天等因素的影響,唐寅也不例外。他先天賦就的性格特點中就有狂的一面。唐寅天賦異才,使他恃才傲物。唐寅的狂放有其先天秉賦的因素,又有后天因素的影響。明中葉吳地商業經濟的發展,價值觀念和社會風尚的新變,市民意識的興起、吳中放誕率性的狂狷士風的盛行.對唐寅人格的形成都有重要的影響。
唐寅狂放人格形成的后天因素首先是他坎坷的人生經歷。
明憲宗成化六年(1470),唐寅出生于蘇州吳縣閶門吳趨坊一個市井商人之家。唐寅二十五歲左右,父母、妻子相繼離開人世,親人的亡故使唐寅受到了極大的打擊。他無心科舉,在好友祝允明規勸下,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參加應天府鄉試,奪得解元桂冠。鄉試第一的榮譽使他更加輕狂得意,躊躇滿志。然而第二年的京師會試中。唐寅因科場舞弊案的牽連而下獄,被革除功名。貶至浙江為吏。唐寅恥不就,遂還鄉。弘治十八年。唐寅在桃花塢建成桃花庵,鬻詩賣畫為生。正德九年,唐寅四十五歲時,寧王朱宸濠慕其名,“以厚幣聘伯虎”。唐寅赴聘,覺察寧王有謀逆之心,“佯狂使酒,露其丑穢。宸濠不能堪,放還”。五年后聞知寧王果然起兵造反,唐寅算是逃過一場劫難。
唐寅的一生是充滿不幸和痛苦的,父母親人的亡故,仕途功名的決絕,使他被一種巨大的悲涼和絕望所包圍。特別是科場舞弊案的打擊,致使他多年后做夢都為之心驚膽戰。
“二十年余別帝鄉,夜來忽夢下科場。雞蟲得失心尤悸,筆硯飄零業已荒。自分已無三品料,若為惹一番忙?鐘聲敲破邯鄲景,依舊殘燈照光床?!?《夢》)世態炎涼,人情冷暖,使他深切體會到“人心不古今非昨”(《怡古歌》)。從此,唐寅更為頹放,以磊落不羈之才,放浪形骸,終日過著縱情詩酒、寄意名花的生活,開始了一種融痛苦于狂放中的人生實踐。
其次,明中葉吳地工商經濟的發展以及由此引發的吳中文人好尚,市民意識的興起也是造就唐寅狂放人格的現實土壤。
明中葉,由于城市工商業的發展.蘇州成為整個江南地區的經濟中心?!按蠖紪|南之利.莫大于羅綺絹,而三吳為最?!眳堑厣藤Q經濟的發展,帶來了物質產品的豐富,社會觀念、社會風尚隨之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吳中)人情以放蕩為快,世風以侈靡相高,雖腧制犯禁,不知忌也。”王鑄在《寓圃雜記》描述蘇州的景象是:“閭檐輻輳,萬瓦甓鱗,城隅濠股,亭館布列,略無隙地。輿馬從蓋,壺觴孽盒,交馳于通衢。水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載妓之舟,魚貫于綠波朱閣之間,絲竹謳舞與市聲相雜?!痹谶@種社會背景下,吳中文人不再一頭撞在科舉的南墻上,更不愿為腐敗的政治殉身。放曠成為多數人認可的選擇。如唐寅的朋友祝允明“好酒色六博,善度新聲,少年習歌之,問傅粉墨登場,梨園子弟相顧弗如也,顯示出與傳統士階層處世態度的有意對抗。他們蔑視傳統禮法,反對個性束縛。追求世俗生活的欲求,追求個人自由和情感滿足。商品經濟的發展以及由此引發的吳中文人好尚,市民意識的興起,對唐寅的生活態度和生存方式產生較大影響。由于唐寅出生于市井商人家庭,“居身屠沽,鼓刀滌血”,因而,唐寅與同時代的其他文人相比。市民氣息更為濃厚。其放蕩不羈、縱誕任情性格的形成,除與他本性中的狂狷氣質有關.還應歸因于明代市民社會優越的文化、經濟條件。
第三,狂放傲誕士風的盛行也是形成唐寅特立獨行人格的一個重要方面。
生長于江南地區的吳中詩人,與生俱來地受到明麗秀媚山水景致的陶染.他們大多生性曠達清狂。追求自由放達。他們對社會與人生進行了新的思索,自我意識、主體意識開始覺醒,出現了一批“狷狂”之士。清人趙翼《廿二史札記》中寫道:“吳中自祝允明、唐寅輩,才情輕艷,傾動流輩,放誕不羈,每出名教外?!标惖窃秶放f聞》卷四十八中列舉了明代橫放才士多人.有桑悅、羅圮、劉俊、王廷陳等。由此可見,明中葉文人才士恃才放達,橫放傲誕,這種任誕狂狷之風的盛行對于唐寅狂放自傲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
三、狂放人格與文學創作
唐寅的詩歌創作重情尚真,大膽表露自己的真實性情,抒寫性靈。他的詩歌多不經意之作。不務鍛煉工巧,而才情富麗,時發奇趣,自成一家。這與唐寅狂放的人格特征不無關系。
1.唐寅狂放人格在現實行為的層面上,表現為任誕不羈。傲誕狂狷。透過詩歌走進他的心靈時,可充分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疏狂和傲誕。如他高中解元后的一首詩,“秋月攀仙桂,春風看杏花;一朝欣得意,聯步上京華”(《題畫》),得意與狂傲溢于言表。唐寅的狂放還顯現于詩文中對前代狂者的仰慕和追求,在詩歌中自比魏晉名士,“君不見劉生荷鍤真落魄,千日之醉亦不惡;又不見畢君拍浮在酒池,蟹螯酒杯兩手持。勸君一飲盡百斗,富貴文章我何有?空使今人羨古人,總得浮名不如酒。”(《進酒歌》)再有唐寅特別喜歡以李白自比,“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唐寅恃才不恭、自負和自信,于此可見一斑。唐寅認為自己與李白不同的一點就是“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雖有辛酸,卻也彰顯了詩人的傲氣。雖然自己沒有李白得到皇帝征召的經歷,但也有李白那種狂放不羈的秉性,“不上長安”卻醉心于“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的自在生活。
2.唐寅狂放人格是與主流價值取向背道而馳的。因而,在他的詩歌中完全拋開傳統價值觀念的束縛,體現出一定的市民性、世俗性和享樂性。
首先,科考案之后,唐寅主要靠書畫謀生,商品經濟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在詩中毫不隱諱自己“鬻畫”的創作目的?!霸娢臅嬁偛还ぃ既簧嬙⑵渲小?《之二》)?!扒嗌腊装l老癡頑,筆硯生涯苦食艱。湖中水田人不要,誰來買我畫中山”(《
3.狂放人格的行為表現是不拘成法、隨心所欲的。唐寅的創作風格也具有這樣的特點。
他的詩歌不論是抒寫人生遭際的激憤之情.還是充滿醉意的閑適之歌。或是失意士人憤慨的傾訴,或是風流才子快意的調侃。不拘一格,任意揮灑,不避俚俗。王世貞評價唐寅的詩“如乞兒唱蓮花落”。
篇7
第一,成人高等教育學籍管理信息化的專業研究非常欠缺。根據中國知網文獻檢索,從1979至今以“學籍管理”為主題的文章和論文共計1327篇,其中以“成人學籍管理”為關鍵詞的只有100篇,僅占13.27%。而近10年的學籍管理類論文中以學籍管理文獻就有933篇,其中以學籍管理信息系統開發研究為核心的論文期刊205篇,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這205篇文獻中只有8篇是特別針對成人高等教育學籍管理系統研究的文獻。這充分說明,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一線教育管理教師,對成人學籍管理的信息化研究有待加強。第二,成人高等教育的信息化管理舉步維艱的另一個原因在于許多傳統高校對成人學生的管理工作重視不足,沒有在思想意識上充分重視成人學生的學籍管理工作。由于成人教育學生不同于普通全日制學生,他們家庭事務多,工學矛盾大,人員流動性大,而受教育時間主要在周末和晚上的業余時間,平時不在學校,人事等相關檔案并不歸學校管理。所以,成人學生的學籍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成人學生的學籍檔案作為學生在校期間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參考保存價值。它不僅包括學生個人的詳細信息,還包括學生在學期間形成的學業成績、操行評語??梢哉f,成人學生的學籍是學生學習的原始性和憑證性的重要依據。學校各級領導必須高度重視成人學籍的管理工作,把其放到重要位置。加強領導對管理工作進行決策、監督、執法、調控的力度,真正使大家認識到成人高等教育學籍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成人高等教育學籍管理工作教師整體素質和管理水平有待加強。成人高等教育學籍管理工作的具體內容包括:新生入學與入學資格復核、學籍電子注冊、考核與成績評定、學籍異動(轉學、轉專業、休學與復學、退學)、紀律與考勤、獎勵與處分、畢業與結業學位資格審核、學歷學位電子注、打印發放相應證書、及時各種學籍信息等[1]??上攵?把這一項系統而繁雜的工程實現信息化,需要的團隊必須既具備高層次的教育管理水平,又要有高水平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但是,許多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大多忽視了學籍管理隊伍的建設,學籍管理人員綜合素質偏低,專業結構不合理,并且隨著近幾年成人學生的大量擴招,管理人員的配備明顯不足。
2如何實現成人高校學籍管理信息化的建議
首先,實現成人高校學籍管理的信息化的關鍵不僅在于思想上重視成人學生的學籍管理問題,更要結合自身院校的實際問題建設一套適合成人學生的學籍管理信息化平臺,以滿足學校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各高校領導要充分重視成人學生的學籍管理工作的,給成人教育管理工作上加大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積極鼓勵自主研發先進的學籍管理軟件。各高校要結合新形式,不斷完善成人高等教育的規章管理制度,明確各級學籍管理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保證各級學籍管理人員的穩定性。使每位管理教師能夠充分掌握各種學籍管理規章制度并準確地傳達給學生、熟練掌握教務管理系統的應用[2]。其次,成人高等教育學籍管理信息化的最終實現有賴于學籍管理工作者職業素質和水平的提高。一線管理教師要不斷充實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信息化技能,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靈活運用計算機教學技術進行成人的學籍管理工作,建立成人高等教育學籍管理的科學化、信息化系統。所以,高校成人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養不能忽視,要多給一線管理工作者創造學習的機會,并對其定期進行相關職業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政治素質、業務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以及學習和應用新技術的能力素質。學校應鼓勵成教學籍檔案管理人員堅持參加繼續教育和本專業業務知識、技能的學習和培訓,以獲得新知識、跟上新形勢,具有堅實的業務知識基礎和專業技能[3]。
3實現成人高校學籍管理信息化的具體措施
3.1加強人員的專業培訓,選拔高層次的學籍管理人員
隨著全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成人學籍管理工作從最初的手工管理,逐步過渡到現在的網上錄取、計算機管理學生學籍,畢業數據網上交驗等,這一系列成人學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特征,促使對管理人員的教育管理水平要求越來越高,所以加強學籍管理人員隊伍建設就顯得十分重要。學籍管理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學籍管理人員隊伍的建設不僅需要對在崗人員嚴格執行“先培訓后上崗”的規定,還需要嚴格把好入職選拔工作,保證人員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從入職之處就提高對成教學籍管理工作的思想重視。
3.2加強信息化平臺的建設
各高??梢园研律娮幼院透叩冉逃龑W生信息網的學籍管理平臺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基礎,加大開發力度,進行功能優化,根據本校成人教育學籍管理的特點,建立一個包含學生信息管理、課程注冊管理、成績管理、畢業審核等功能模塊的學籍管理系統。結合天津市成人高等教育學籍管理相關文件的要求,充分利用計算機查詢和統計功能,設計教學計劃、安排在??荚?靈活適應成人學生對學習信息的分類查詢,教師對相關工作上午統計報表、導入導出、數據處理等方面的運用,在提高成人教育學籍管理的服務水平與質量的同時,加快成人學籍管理的信息化步伐。
3.3和其他高校的合作
篇8
經濟增長與要素投入的關系是一個學術界長期關注的課題。1956年,索洛修正了Harrod-Domar模型的生產技術假設,運用資本與勞動可替代的C-D生產函數創立了新經濟增長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大量的數據實證研究發現,相同的實物資本投入,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所帶來的收入有著很大的差距。于是,人們開始關注物質資本之外的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其演講《論人力資本投資》中首次提出人的知識、健康、技能等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遠大于物質資本投資[1]。他發表的《關于農業生產、產出與供給的思考》、《人力資本投資》、《教育與經濟的增長》等著作使之成為構建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理論框架的第一人。此后,學術界關于人力資本理論的研究越來越多。1964年,貝克爾的《人力資本》一書系統闡述了形成人力資本的各類投資及其產生的收益[2],這一著作被西方學術界認為是“經濟思想中人力資本投資革命”的起點。丹尼森是最先進行人力資本要素作用計量分析的學者,他通過精細的分解計算,論證出1929-1957年美國的經濟增長中,有23%的份額要單獨歸功于美國教育的發展,從實證方面論證了舒爾茨的觀點。1986年,羅默在其文章《收益遞增經濟增長模型》中引入知識這一變量,構建了知識溢出和驅動模型。他認為擁有特殊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力資本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3]。1988年,盧卡斯在《經濟發展的機制》中提出了人力資本積累增長模型,認為真正促進經濟增長的是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經濟得以持續增長離不開人力資本的積累[4]。除此之外,當代關于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關系在實證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資本作用于經濟的途徑、人力資本的外溢作用、人力資本質量的研究以及政府政策對人力資本的影響進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其中,關于人力資本外溢作用的經驗研究始于Rauch,Rauch從美國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差異的現象入手,利用1980年美國200個標準大都市人口普查資料,計算出這些都市每年教育水平會帶來3%的生產率增長,人力資本外溢作用大約在3%~5%之間[5]。Cronovich研究了政府人力資本密集型支出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他認為,政府支出向熟練勞動力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轉變引起了熟練勞動力價格的相對變化、研發部門(比其他部門使用更密集熟練勞動)的收縮以及創新率與經濟增長率的下降[6]。Barro用數學和科學測試中的IQ作為教育質量的指標,證明了人力資本對經濟影響最顯著的部分是它的質量,而不是它的數量(用分配到教育體系中的財政資源來度量)[7]。
我國學者對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90年代對人力資本的相關研究才在國內發展起來??偟膩砜?,對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理論研究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兩個方面。在定性分析方面,主要是論述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劉迎秋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論述了人力資本在實現國民經濟高速成長中的作用,認為過去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人們忽視了與物質資本不同的人力本身所具有的資本屬性,因而才沒有使本來能夠發展得更快的國民經濟實現其應有的高速發展[8]。向恒從人力資本角度解讀貧困,在分析我國主要反貧困對策的得失的基礎上,提出人力資本投資是消除我國農村貧困的一種戰略選擇[9]。在定量分析方面,沈利生、朱運法把不同教育的成本進行加總,以此來衡量人力資本,并通過行業分類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此外,國內學者還運用中國的經濟數據,從實證角度考察了人力資本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10]。周天勇運用教育收益率法測算出1953-1990年間我國的人力資本平均增長率是13.4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是22%[11]。王小魯和樊綱用教育程度和專業技術人員來衡量人力資本,通過實證研究,得出人力資本的地區差異是制約中西部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因素[12]。安徽省是勞動力資源大省,是中部地區勞動力最為密集的地方,通過對人力資本與安徽省經濟增長的關系的研究,可以對安徽省的人力資本優化配置以及經濟發展戰略提供切實可行的意見與建議,這對安徽省的經濟結構轉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在上述理論的基礎上,基于安徽省1990-2012年的經濟數據,從實證角度來研究安徽省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對研究結果的分析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2 模型構建
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是一個投入與產出的關系,因此,研究兩者關系首先得確定一個具體的生產函數模型。以往的學者在研究過程中采取了各種不同的模型,諸如C-D生產函數、Harrod-Domar模型、超越對數生產函數等。本文將采用最常用的C-D生產函數來研究這一問題。由于人力資本對經濟的影響通常是通過勞動力素質、技能、知識水平的提高實現的,因此,在研究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時,不能將人力資本與勞動力分開來分析,本文通過兩者乘積的方式引入人力資本這一變量。
3 指標和數據處理
3.1 指標確定
(1)總產出Y。文章選用國內生產總值(GDP)來衡量安徽省經濟總產出。
(2)物質資本K。對于物質資本的估算,以往學者的做法有兩種:一種是以某個數據較完整的年度為基礎,根據前后各期的新增投資和資產折舊率來估算各期物質資本存量;另一種是直接用固定資產投資額來替代物質資本存量。本文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以及研究重點是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關系而并非測算人力資本對經濟的貢獻度,所以采用后一種方法,用安徽省固定資產投資額來代替物質資本存量。
(3)勞動力L。勞動力這一變量用安徽省就業人數來衡量。
(4)人力資本H。如何衡量人力資本水平是本文的一個重點。傳統的衡量方法有兩種:一種叫資本形成法,即根據形成人力資本的各種途徑(如教育、醫療保健、在職培訓等)所費的總成本來測量;另一種叫教育年限法,即直接用受教育年限來衡量人力資本水平。目前較為常用的是教育年限法。第一種方法考慮的因素較為全面,但是各種成本的測量不方便,數據的可得性較差。而后一種方法僅僅考慮了教育這一個因素對人力資本形成的作用,這是比較片面的。本文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綜合教育、醫療保健這兩大因素,選用安徽省人均教育經費、人均受教育年限、高校數量、高校畢業生數、人均衛生經費、醫療機構數、衛生人員數這七個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一個綜合指標來衡量安徽省人力資本水平。
3.2 數據整理
本文收集整理了1990-2012年安徽省相關經濟數據,其中GDP、固定資產投資額、就業人數這三個指標的數據獲得相對較為容易,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和安徽省統計年鑒。人力資本綜合存量需要通過SPSS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得到。由表1可以看出,人均教育經費、人均受教育年限、高校數量、高校畢業生數、人均衛生經費、醫療機構數、衛生人員數這7個指標可以提取一個主成分,就用這一個主成分來衡量安徽省人力資本水平,記為H。由表2可以得出:H=0.985 X1+0.882 X2+0.951 X3+0.974 X4+0.953 X5+0.903 X6+0.963 X7其中X1、X2、X3、X4、X5、X6、X7分別表示人均教育經費、人均受教育年限、高校數量、高校畢業生數、人均衛生經費、醫療機構數、衛生人員數。由此可以得出1990-2012年安徽省人力資本綜合存量。
4 實證研究
4.1 平穩性檢驗
本文所選的數據為時間序列數據,為了避免“偽回歸”問題,在估計模型前有必要對這些數據的平穩性進行檢驗。采取常用的ADF檢驗法。檢驗過程中的滯后階數按照AIC準則來確定,AIC的值越小,滯后階數越佳。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時間序列lny、lnk、ln(hl)的ADF值均大于臨界值,所以不能拒絕原假設,即原序列非平穩。原序列一階差分后得到Δlny、Δlnk、Δln(hl),至少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一階差分序列的ADF值均小于臨界值,所以拒絕原假設,即一階差分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的。
4.2 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由ADF檢驗可知,安徽省的lny、lnk、ln(hl)是非平穩的,服從I(1),Δlny、Δlnk、Δln(hl)是平穩的,服從I(0),在此基礎上可以對HL與Y之間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 由上述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5%的置信度水平下,安徽省的人力資本綜合存量與GDP增長之間存在著Granger因果關系,ln(hl)是lny的Granger因,但lny不是lnhl的Granger因。這說明安徽省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是安徽省經濟增長的原因,人力資本投資增加會對經濟增長產生影響。但是,經濟增長卻不是人力資本增加的原因,這與現實中教育投資不斷上升是不符的。
4.3 協整關系檢驗
為了區分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動態關系以及避免出現虛假回歸的問題,需要對變量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進行檢驗。常用的檢驗方法有E-G檢驗法和Johansen檢驗法。本文采用Johansen檢驗法。根據赤池信息準則(AIC)和施瓦茨(SC)準則,確定最佳協整滯后階數為2。另外,由于文章所采用的理論模型是:lnYt=α+αlnKt+βln(HL)t+ε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34.408 0>29.797 0,4.937 5>3.841 5,所以拒絕不存在協整關系和至多存在兩個協整關系這兩個原假設。又13.468 5<15.494 7,因而不能拒絕至多存在一個協整關系的原假設。所以Johansen協整檢驗的最終結果是:lny、lnk、ln(hl)這三個變量之間存在一個協整關系,即安徽省經濟增長、物質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之間存在著某種長期均衡關系。
4.4 長期均衡關系模型估計與分析
(1)安徽省物質資本的產出彈性和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均為正數,說明物質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增加對安徽省的經濟增長具有正效應。這與以往的理論上的研究相一致。
(2)安徽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大于物質資本的產出彈性,說明人力資本投資增加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超過了物質資本的投資??赡艿慕忉層袃蓚€:一方面,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投入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從而使其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減少;另一方面,人力資本投資不僅會通過勞動者知識水平、素質、專業技能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產生直接效應,也會通過增強本地區吸收消化新技術、研發水平的提高等方面間接地推動經濟增長。
4.5 誤差修正模型
由Johansen協整檢驗可知安徽省經濟增長、物質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之間存在著長期均衡關系。但是,在短期,這三者之間可能是非均衡關系。對于短期非均衡關系可以通過誤差修正模型來表述。采用的方法是Engle-Granger兩步法:先建立長期均衡關系模型,再將長期均衡關系模型中的殘差作為非均衡誤差項加入到誤差修正模型中,并用OLS估計相應參數。從ECM模型可以得出:
(1)安徽省物質資本投資與人力資本投資的短期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正效應,這與長期均衡關系模型的結果一致。本期人力資本投資增加1%,本期GDP將增加0.3738%。
(2)誤差修正系數為-0.537 6,符合反向修正機制,且t值顯著,說明安徽省每年實際的GDP與長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68.8%被修正。該誤差修正模型反映了安徽省經濟增長受物質資本投資和人力資本投資影響的短期波動規律。
5 結論和政策建議
5.1 結論
本文先運用主成分分析法測量出了安徽省1990-2012年各年度人力資本水平,接著利用相關計量知識得出了安徽省經濟增長與人力資本投資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以及反映兩者短期關系的誤差修正模型,得出的結論是:(1)無論是從長期還是短期來看,安徽省的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著正向關系。長期來看,人力資本每增長1%,GDP將增長0.4957%。(2)安徽省人力資本的產出彈性大于物質資本的產出彈性,說明近年來安徽省人力資本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越來越大,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正向作用越來越突出。(3)人力資本不是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它對經濟增長作用的發揮離不開與物質資本和勞動力資源的協調配合。
5.2 政策建議
安徽省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表明,人力資本已經成為了影響安徽省經濟發展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且對安徽省經濟增長的影響已經超過了物質資本要素的投入。為了能夠更好地繼續發揮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本文給出了以下建議:
(1)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推動教育事業不斷發展。人力資本不同于物質資本,它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投資開發。根據舒爾茨的理論,人力資本的形成來源于五個方面:教育、醫療保健、在職培訓、非企業組織的學習項目、個人和家庭適應于變換就業機會的遷移。其中教育是關鍵因素。因此,必須進一步發揮政府對于人力資本投資的主導作用,加大政府財政對教育的支出、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改善教育結構。同時鼓勵個人和社會團體對教育方面的投資,提高民辦和公辦教育的質量,推動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2)制定激勵政策,吸引并留住人才,保證人力資源合理流動。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00年安徽省人口流出總數位列全國第二,勞動力流失較為嚴重。因而,政府在重視教育、培養人才、提高勞動者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的同時,更要為人力資源的發揮創造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競爭環境,制定相應的激勵政策,保證其合理流動,提高人力資源配置效率。
篇9
電信企業目前形成了6家基礎電信運營商共存且相互競爭的市場格局。MM電信在某地面臨著新的挑戰,內部改革勢在必行。而績效管理是電信企業完善現代企業運營機制的重要保障,因此,需要改變傳統的績效管理方法,促進績效管理的實施與運行效果。
本文系首先闡述了績效管理的理論,并通過深入剖析MM電信公司原有績效考核存在的問題,分析了問題產生的原因,并論述了企業流程再造的目的和必要性,分析了流程再造對績效管理體系設計的影響,確定了構建戰略導向型的績效管理體系的指導思想。
進一步在績效管理體系設計中引入“平衡計分卡”,確定該企業績效考核評價要素,使財務/效益類指標與服務/經營類、學習成長類指標相結合;使用“價值樹”方法,將該公司的總體戰略指標分解到各個部門、各個崗位;通過關鍵績效指標(KPI)的選擇,建立了部門和個人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采用“月亮圖”法確定指標權重,明確崗位考核重點:最后,以逐級簽訂“績效協議”的方式,實現企業績效目標雙向溝通、企業與員工發展共進的績效管理目標。提出了具體的保障措施和建議。
篇10
【關鍵詞】越族青銅文化;人面紋飾;農業祭禮
【作 者】謝崇安,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南寧,530006
【中圖分類號】K8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07)03-0168-005
Discuss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Yue People’s Bronze Vessel with Human Facial Stripe Decorating and the Agricultural Worship
――Analyzing concurrently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Pan Gu Incarnation Myth
Xie Chongan
Abstract: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at the yue people’s bronze vessel with human facial stripe decorating in the ancient times was concerned to the tradition of the ancestor and grain god worship,this tradition could be traced down the epoch before the Qin Dynasty and the Han period . Actually it is the style reflection of the decorating art,which was concerned to the blood sacrifice in the primitive agriculture. The yue people’s bronze vessel with human facial stripe decorating and the Pan Gu incarnation myth are also the different forms of the agricultural sacrifice culture.
Key words:bronze culture of the yue people;human facial stripe decorating ;agricultural sacrifice
上古越族青銅器的裝飾紋樣中習見人面紋裝飾主題,它究竟起源于何時,能反映什么樣的文化背景與含義,筆者就此略陳管見,以就教于方家學人。
一、越族青銅器人面紋飾的源流
越族青銅器中首見人面紋飾,可追溯到晚商青銅禮器,即著名的《大禾人面方鼎》,出土于湖南寧鄉寨子山,器壁內有“大、禾”二字銘文①。
過去,學者們多認為它與所謂的“寧鄉銅器群”都是由中原內地輸入湘江流域的商代典型青銅禮器,但據銅器的合金成份分析,表明這些銅器為當地所產②。近年湖南寧鄉“炭河里文化”的發現證明:商末周初,中原的華夏族已融合到湘江流域的越人之中。
“炭河里文化”的青銅禮兵器既有商周文化的特點,又具有地方的獨特風格,其輸入可能性的排除就意味著,遠在商代中晚期,長江以南地區的古越族,就已能熟練地掌握青銅冶煉技術了。
寧鄉“炭河里文化”的內涵較為豐富,屬商末周初――西周晚期的城址,規模較大,內外都有壕溝,城內有幾個時期的大型宮殿建筑基址,有鑄銅作坊,其產生于本地的青銅器與過去發現的著名“寧鄉銅器群”屬同一類型,可定為殷周式青銅器的地方類型。
耐人尋味的是,寧鄉“炭河里文化”的陶器群與越系陶器之間也存在著許多共性。例如,為數不少的幾何印紋陶就屬于南方系統,其中的釜形器,如敞口束頸、鼓腹圜底繩紋陶釜;敞口束頸、折腹圜底釜;敞口束頸、圓鼓腹圜底釜等器類③,都可以在廣西的大化北景崖洞葬④、那坡感馱巖⑤、武鳴馬頭元龍坡⑥等地遺存中見到。這表明分布于湖南湘江流域的炭河里文化,是殷周式文化與百越系土著文化的融合類型。
長期以來,華南地區先后出土過大量的殷周式青銅禮器。最著名的就有湖南“寧鄉銅器群”,其中有虎食人卣、獸面紋卣、《戈卣》、獸面紋瓿及銅斧、獸面紋大銅鐃等等。再如,還有安徽嘉山、阜南等地出土的龍虎尊、觚、爵、等殷商器。此皆表明,遠在商代中期,商文化已滲透到五嶺以北的許多地區。
《呂氏春秋?恃君篇》載:“揚漢之南,百越之際”,這指的是長江中下游以南的許多地區為古代百越族群故地,這些地區自夏商周以來就不斷接觸華夏文明,因此,至遲在商代中期以后,越人的許多地區先后進入了青銅時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江西清江吳城文化及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銅文化遺存。多數學者認為:“吳城文化”是先秦時代百越支系――“干越”的青銅文化遺跡。
用人面紋主題作裝飾,一直都習見于嶺南等地的越族文化遺存。對此,羅坤馨諸先生都先后作過專題論述⑦。其代表性的器物有以下例子。
1.湖南資興舊市金井干壙坳出土,春秋越式扁莖一字格人面紋短劍⑧。
2.廣西賀州市馬東村周墓出土,越式人面紋短劍⑨。
3.廣西靈山石塘鄉出土,越式人面紋弓形格短劍⑩。
4.廣西柳江木羅鄉出土,越式人面紋短劍[11]。
5.越南清化東山出土,人面紋銅短劍[12]。
6.廣東四會鳥旦山戰國一號墓出土,人首柱形銅器[13]。
7.廣西貴縣羅泊灣西漢早期墓出土,人面紋羊角鈕銅鐘[14]。
8.越南中部茶邱遺址出土的漢代人面紋瓦當[15]。
從上述例子可見,它們與晚商的《大禾人面方鼎》,都一并構成了上古越族人面紋飾的文化源流關系。就此,蔣廷瑜[16]、覃彩鑾[17]、李龍章[18]諸先生都曾先后指出過,嶺南越族上古青銅文化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來自于嶺北內地中原的殷周式青銅器。例如,寧鄉“炭河里文化”的獸面紋銅卣,就與廣西武鳴馬頭勉嶺所出的獸面紋卣如出一轍。
二、越族人面紋飾考釋
1.《大禾人面方鼎》是為祈祝農業豐饒而祀的禮器
2.原型:與農業血祭有關的頭顱崇拜和獵頭風俗
屬“寧鄉銅器群”的晚商《大禾人面方鼎》,它的造型紋飾是殷商式的,但人面紋主題及銅器銘文所反映的禮俗卻是古越族文化的特點。因此,該器實為華夏族與越族文化融合的象征物。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大”字本義為大人之象,也有廣大、尊大之意?!昂獭弊譃楹堂缰笮巫?,也有嘉谷之意。商代見有“壬申貞禾于河”的卜辭,是祈求之意,音近拜,禾是為谷物獲得好收成而作的祈求之祭[19],這是商代有“禾”祭禮的確證。
此外,甲骨文和金文中,還有一個用來表示谷物成熟和時間概念的名詞叫“年”,作從“禾”從“人”之象。它是用具有季節變換特征的栽培谷物來指事、象征流逝輪回的時間周期?!澳辍弊肿鲝摹昂獭睆摹叭恕敝?,也意味深長地表達了人與自然不可分割的關系?!洞蠛倘嗣娣蕉Α返摹按蠛獭被浙?,“大”即為人形的正立之象,所以“大禾”銘文合體實為“年”字[20]。因為在甲骨文、金文中,出于書寫的隨意性,其構字的偏旁部首是不固定的,如著名的“司母戊方鼎”,唐蘭先生認為其當改稱為“后母戊方鼎”就是一例。在商代卜辭中,屢見有“求年”、“受年”的祈、報祭祀的記載,《大禾人面方鼎》也應與其相類似。
上述表明,寧鄉《大禾人面方鼎》應當是為祈祝農業豐饒而祀的禮器。
事實上,“禾”在古漢語中是水稻的專稱,據水稻專家丁穎、語言學家游汝杰等人的考證,古漢語的“禾”是來自原始壯侗語的借詞,也就是說,中國最早的種稻民族是侗臺語族先民,“禾”一詞是隨稻作農業的向北傳播才植入古漢語當中的[21]。同時,“禾”在古漢語中也泛指人工栽培的各種谷物,所以漢語中許多栽培谷物的名詞都從“禾”(如黍、稷等)。由此一來,農業民族文化中也派生出各種相關的農業祭禮。所不同的是,北方民族的農業主祭對象是“稷”(小米)神,其多見于《禮記?祭法》等記載,故《說文》稱“稷”為“五谷之長”。與此相對,南方則不宜栽培耐旱的小米,所以古往今來之南方民族,其農業主祭對象都是“禾”神。寧鄉《大禾人面方鼎》的發現,表明南方越族主祭“禾”神的農業禮俗真可謂源遠流長。
那么,《大禾人面方鼎》的裝飾主題“人面紋”與“禾”祭禮有何關系呢?筆者認為它應當是南方侗臺語族先民――越族“禾”神與始祖神的象征,這就如同姬周民族將其始祖神――“棄”,視為農業“稷”神一樣?!抖Y記?祭法》云:“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稷?!笨追f達疏:“故祀以為‘稷’者,謂‘農’及‘棄’皆祀之以配‘稷’之神?!本痛?,徐旭生先生曾指出,直到現代,陜西渭水附近地方還供奉有農神后稷的偶像,它是在一小屋里面塑一高約四五尺的大人頭像,無身軀,俗稱“大頭爺”或“后稷頭”[22]。其例子就如愛德華?泰勒所說,偶像崇拜源于萬物有靈觀,其本質是象征的,是人們用來作為某種精靈或神物的造像。而且,在地方性的祭祀、神喻等記述中,神和偶像是彼此的混合物,崇拜者大部分想像神生活在偶像之中[23]。
徐中舒諸先生認為,甲骨文的“年”字,是“會年谷豐熟之意”。又據劉源諸先生考證,在甲骨文中,祈求豐年之祭的主要對象也往往是同高祖先公、先王聯系在一起的[24],如商代卜辭載:“貞于王亥年”,“王亥”即是商人高祖。這表明,考古與民族志資料與《禮記?祭法》的記載是相可印證的,也足證《大禾人面方鼎》的裝飾主題“人面紋”當與“禾”祭有關。
為何人面、人首紋主題能作為祖神的象征?這與漢民族和許多少數民族一度盛行的頭顱崇拜――萬物有靈信仰有關。
在甲骨文中,“頁”字為人之頭顱的象形字,故古漢語的“頒”、“頌”等字皆從“頁”?!墩f文》云:“頒,大頭也”;“頌,(同貌)也。從頁,公聲”。段玉裁注:“下曰:‘頌,儀也。’古作頌,今作容(貌),古今字之異也。”故古文中“頌”也作“儀容”解[25]。
由于祭祖神之時需用人頭偶像,故《詩經》之祭祖的廟堂樂歌又稱為“頌”。《禮記?檀弓下》云:“君子謂之善頌善禱”;孔穎達疏:“頌者,美盛德之形容;禱者,求福以自輔也。”
百越系民族中一直有盛行祖先頭顱崇拜的習俗,其藝術表現就是常見有人首偶像。對此,陳國強諸先生早有論述[26]。中國史前時代的仰韶文化寶雞北首嶺、紅山文化的石祭壇等遺址也曾出土過神人的面具偶像。事實上,南方民族志中所見眾多的諸神面具就是上古偶像崇拜習俗的孓遺。
人牲祭祀、頭顱崇拜的習俗首先是源自原始民族萬物有靈的觀念。許多古民族都認為人之軀體、頭顱皆具有神力。例如,在阿斯馬特文化中,人們通過割下敵人的頭顱尋求力量,認為這樣做能把儲藏在敵人頭顱中的性能量傳遞給勝利者和他們的孩子[27]。
東亞南部多民族源遠流長的“人祀”、“獵頭”風俗也是因此觀念演變而來。如《楚辭?招魂》載:“魂兮歸來!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題黑齒,得人肉以祀,以其骨為醢些?!垓尘攀祝鶃碣?、忽,吞人以益其心些?!?注:倏、忽,是莊子寓言的兩個神名,《莊子?應帝王》曰:“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
“獵頭”民族皆認為,獵獲人頭后所舉行的祭頭典禮都是以促進谷物生產為直接目的(如華南之佤族、高山族人),故《南州異物志》說:“交廣之界,民曰烏滸……春月方田,尤好出索人。貪得之以祭田神也?!?轉引自《粵西叢載》卷24)
這里,我們需要強調的是,農業祭禮的人犧牲也同樣包括部族的首領。而且,古今民族志中屢見不鮮的為了部族共同福利而自為犧牲的神靈、圣王或祭司王典故,都與農業的祭禮有關。
例如,在古代埃及,農神奧西里斯的崇拜儀式便是以該神被閹的陽物為中心而展開的。神話說奧西里斯死后,其尸體被分解為碎塊遍埋于全國各地,農業的好收成即取決于奧西里斯生殖力的傳播。孟加拉的達羅毗荼人的農業祭禮,則是將人犧牲被肢解或焚化的每一部分散分到田地、谷倉等處,形成為一種共同分享的社群活動[28],與云南近代佤族的“獵頭農業祭禮”頗為相似。
中國古代商王成湯禱雨于桑林的故事,就是象征性的獻身祈雨。如《尸子》(輯本)卷上載:“湯之救旱也……以身為牲,禱于桑林之野?!薄兜弁跏兰o集?!返谒妮d:“湯自伐桀后,大旱七年,殷史卜曰:‘當以人禱。’湯曰:‘吾所請雨者民也,若必以人禱,吾請自當。’”《文選?思玄賦》注引《淮南子》云:“湯之時,大旱七年,卜,用人祀天。湯……乃使人積薪,剪發及爪,自潔,居柴上,將自焚以祭天。火將燃,即降大雨?!?/p>
葉舒憲先生指出,圣王、神尸、人犧三者本為一體,這是原始農耕祭典的一個世界性原型,其信仰根源是:圣王作為植物神或谷物神的替身,象征性地演出農作物生命的年周期的循環運動,藉此確保和促進大自然生殖力的更新與旺盛,求得生產的豐收與社會的繁榮。西方人類學家弗雷澤等人認為,這種儀式性的殺死圣王的禮俗在西亞地區形成了農業宗教的基本節慶,從中又派生出基督教思想核心的“死而復活”(耶穌復活)的主題。同樣,在中國農業文明中,也留下了以“死而復生”為中心的農神稷的神話及相關祭典[29]。
三、越族人面紋飾與化身神話的關系
根據上述人類學家的論述,它自然就使我們聯想到南方民族流傳已久的化身的神話。鄭超雄諸先生認為,在南方壯侗語諸民族中有關的神話之一,就有所謂的“碎胎化生創世”傳說,它與徐整的“垂死化生創世”說可謂相似乃爾,說明兩者之間必有密切關系,或者說,“垂死化生創世”型就是從“碎胎化生創世”類型演變而來;而“碎胎化生創世”神話類型很可能是從古代越人吃人肉而葬人骨習俗中演變而來[30]。
筆者認為鄭氏諸說有較大的合理性,但論證還沒有涉及到我們前述有關原始農耕祭典的這一世界性神話原型,以及產生這一創世化生神話的認識論根源。
據前人考證,“”當是南方民族的始祖神,也是開天辟地的創世神人。從“”的得名也可以與之相印證。
藍鴻恩、農學冠諸先生認為,“”是講古老故事的音變。今據布依族型神話的神名“戛”考,“”的“古”從“戛”音轉變過來是可能的。布依族語音的“戛”有“獨個”、“老祖宗”的意思。傣族的“盤”有首領之意,壯族的“盤”有“輩分”之意。
據古文獻和民族志可知,“”有神通廣大的神人、先祖、先知之意,其社會生活的原型是氏族部落的祭司首領。
關于“”的化身神話,最早見載于(三國?吳)徐整《五運年記》,南朝任《述異記》采錄的“”神話內容更為豐富駁雜。清?馬馬肅《繹史》卷一引《五運歷年紀》云:
“元氣鴻蒙,萌芽滋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布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也。首生,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田土,發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p>
這便是“垂死化身創世”類型的神話。事實上,化身的神話,更多的是與農業耕作聯系在一起。例如,常任俠先生《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象研究》引《盤王歌》云:
“起記盤王先起記,盤王起記造犁耙;造得犁耙也未使,屋背大塘谷曬芽。
“起記盤王先起記,盤王起記種苧麻;種得苧麻兒孫織,兒孫世代織羅花……”[31]。
總之,華南與東南亞民族的化身神話很多,大多與農業耕作相聯系。
例如,彝族崇拜虎圖騰,其神話《梅葛》有“虎化身”的內容。神話說天地形成之后,以虎頭做天頭,虎尾做地尾,虎……左眼為日,右眼為月……血為水,大腸為江,小腸為河……皮為地皮,硬毛為樹,軟毛為草,細毛為秧……”。此相類于化身的神話。再如,布依族開天辟地的始祖神――力戛,其化身的神話,也實為化身神話的翻版[32]。
日本學者大林太良等人曾指出,栽培植物的起源神話中,栽培物是由人的尸體化生或生物的嘔吐、出血、分泌等變成,這類起源神話在中國南部及東南亞民族間都有著密集的分布,而這些地區恰好就是古代銅鼓的分布區[33]。
綜上所述,雖然我們還不能把古越族的人面紋飾及其偶像崇拜與化身神話相等同,但前者與農業祭禮有關應當是無疑的。而且,化身神話的內容之一,也明示它與古代的農業祭禮――血祭是密不可分的,前后者都存在著一種原始思維的互滲律[34]關系。
參考文獻:
①高至喜《論中國南方出土的商代青銅器》,《商周青銅器與楚文化研究》,岳麓書社。
②李學勤《試論虎食人卣》,《南方民族考古》第一輯,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年。
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南寧鄉炭河里西周城址與墓葬發掘簡報》,《文物》2006年6期。
④廣西文物工作隊《廣西先秦崖洞葬綜述》,《廣西考古文集》,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⑤廣西文物工作隊等《廣西那坡縣感馱巖遺址發掘簡報》,《考古》2003年10期。
⑥廣西文物工作隊等《廣西武鳴馬頭元龍坡墓葬發掘簡報》,《文物》1988年12期。
⑦羅坤馨《人面紋羊角鈕鐘考》,《廣西博物館文集》(三),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⑧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P1099,南開大學出版社1995年。
⑨賀州市博物館《廣西賀州市馬東村周代墓葬》,《考古》2001年11期。
⑩黃啟善《廣西靈山出土青銅短劍》,《考古》1993年9期。
[11]劉文等《廣西柳江縣出土春秋戰國青銅器》,《文物》1990年1期。
[12](越)黎文蘭等《越南青銅時代的第一批遺跡》,河內科學出版社,P103,梁志明譯。
[13]廣東省博物館《廣東四會鳥旦山戰國墓》,《考古》1975年2期。
[14]廣西博物館編《廣西貴縣羅泊灣漢墓》,文物出版社1988年。
[15]Ian C.Glover & Mariko Yamagata《占族文化的起源:從1990與1993年茶邱遺址的發掘探究中、印及本土文化對越南中部的影響》,《東南亞考古論文集》,香港大學美術館1995年。
[16]蔣廷瑜、彭書琳《歷史的足跡――廣西歷史時期考古手記》,P6-7,廣西人民出版社。
[17]覃彩鑾《駱越青銅文化初探》,《廣西民族研究》1986年2期。
[18]李龍章《湖南兩廣青銅時代越墓研究》,《考古學報》1995年3期。
[19]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年。
[20]謝崇安《商周藝術》,P8,巴蜀書社1997年。
[21]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P100-108,上海人民出版社。
[22]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增訂本),P44,文物出版社1985年。
[23](英)愛德華?泰勒著、連樹聲譯《原始文化》,P538-545,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24]劉源《商周祭祖禮研究》,P120,商務印書館2004年。
[25]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93年。
[26]陳國強等《百越民族史》,P65-66,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27]葉舒憲《詩經的文化闡釋》,P439-539,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28][29]同[27]
[30]鄭超雄《神話與歷史國》,《廣西民族研究》2007年1期。
[31]《說文月刊》第10-11期。
[32]農學冠《嶺南神話解讀》,P4-10,廣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