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交往禮儀范文

時間:2023-04-07 19:55: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會交往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社會交往禮儀

篇1

1、認識自己:促進自己最突出的天賦,并培養其它方面。只要了解自己的優勢,并把握住它,則所有的人都會在某事顯赫。

2、適應環境:適者生存,不要花太多精力在雜事上,要維護好同事間的關系。不要每天炫耀自己,否則別人將會對你感到乏味。必須使人們總是感到某些新奇。每天展示一點的人會使人保持期望,不會埋沒你的天資。

3、決不自高自大:把自己的長外常掛在嘴邊,常在別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優點。這無形貶低了別人而抬高了自己,其結果則是使別人更看輕你。

4、不要說謊、失信:對朋友同事說謊會失去朋友同事的信任,使朋友、同事從再相信你,這是你最大的損失。要避免說大話,要說到做到,做不到的寧可不說。

5、取長補短:學習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同朋友的交流中,要用謙虛.、友好的態度對待每一個人。把朋友當作教師,將有用的學識和幽默的言語融合在一起,你所說的話定會受到贊揚,你聽到的定是學問。

6、目光遠大:當財運亨通時要想到貧窮,這很容易做到。聰明人為冬天準備。一定要多交朋友。維護好朋友同事之間的關系,總有一天你會看重現在看來似乎并不重要的人或事。

7、言簡意賅:簡潔能使人愉快,使人喜歡,使人易于接受。說話冗長累贅,會使人茫然,使人厭煩,而你則會達不到目的。簡潔明了的清晰的聲調,一定會使你半事功倍。

8、保留意見:過分爭執無益自己且又有失涵養。通常,應不急于表明自己的態度或發表意見,讓人們捉摸不定。謹慎的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

篇2

論文關鍵詞:孟子;以意逆志;閱讀接受;社會交往

孟子詩學向來就受到很好的評價,因為他和自己的理論直接影響了中國士大夫的道德修養和閱讀接受行為。它內含了“耕讀傳家”這一傳統文化意蘊,人們在生存實踐中感受、認知和體驗生活,又在閱讀,理解和反思中判斷生活,將人生的知與行統一起來,使人和人、人和社會、人和自然、人和自己在不斷的進行交往和對話。將人生藝術化,藝術人生化,以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孟子·萬章上》有“……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意,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云漢》之詩日:‘周馀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泵献诱J為在具體的文學閱讀接受活動中,不能“以文害辭,以辭害志”,斷章取義的割裂個別文辭,以曲解文意,造成閱讀上的錯誤。在這里,文、辭、志、意,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閱讀接受范式。“以意逆志”的核心,是以文辭為媒介,選擇“逆”的方式,溝通“志”和“意”之間的關系,將文學活動看作一種社會交往活動。孟子詩學又兼及了“知人論世”和“知言”、“養氣”,它們共同構成了詩學體系中的閱讀接受理論。

一、“意”——讀者主體之“意”

“以意逆志”的“意”在歷史上有不同的解釋,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類:一是指作者之“意”。為了求得對作品本義的正確理解,就要用作者的創作主旨來理解作品的意思。如清代吳琪在《六朝選詩定論緣起·以意逆志節》中說,“詩有內外。顯于外者日文日辭,蘊于內者日志日意?!庵剑粗局冢室怨湃酥馇蠊湃酥?,乃就詩論詩,猶之以人治人也。””但古人多已逝去,今人看到的盡是古人留下的文辭作品,很難做到以古人的“意”來求取古人在作品中表現的“志”。

二是指讀者之“意”。它強調讀者根據自己的人生經歷、體驗和感受,來認知、判斷并獲取作品的思想內容。如漢代趙歧在《孟子注疏》中說“人情不遠。以己之意逆詩人之志,是為得其實矣”。作家和讀者在情感上是相通的,讀者可以自己的生命體驗來理解和接受詩人在作品中所傳遞的情感觀念。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說“當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苯鷹畈凇睹献幼g注》中將“以意逆志”翻譯為“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朱自清在《詩言志辯》中將其闡釋為用自己的“意”來推測詩人的作詩之“志”,其“志”,就是全篇的主旨,不是斷章取義的意義。這樣,“以意逆志”,要求讀者不僅要了解作者說了什么,還要弄清楚作者是如何說的,讀者需要和作家進行心靈的對話,才可能真正懂得詩人的“志”。

三是指以人所具有的普遍性精神活動來求取作品的精神意蘊,強調精神與精神的對話,包含了在精神世界里,通過想象和聯想的方式,完成人與對象之間的交流和對話,進而完成對作品意蘊的把握和對作家之“意”的理解和判斷。

對于具體的文學活動來講,讀者總是按照自己內心世界中固有的方式去閱讀和理解作品,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是不斷修正和調整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樣,作品之“意”就逐漸的呈現出來,閱讀活動成了自己人生經歷體驗之“意”和作家之“志”相互交往的呈現過程,它們是一種潛在的溝通和對話,它生成了作品之“意”,發現了讀者之“意”,也窺視到了作家之“志”。因此,“以意逆志”之“意”,是為讀者主體之“意”,它在閱讀交往的過程中呈現出來。

《孟子·萬章下》中記:“……,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薄献拥摹爸苏撌馈敝鲝?,“并不是說詩的方法,而是修身的方法;‘頌詩一讀書’與‘知人論世’原來三件事平列都是成人的道理,也就是‘尚友’的道理”。后代人多把“知人論世”看作是理解詩的方法,并將它和“以意逆志”的方法結合起來進行探討,雖非孟子的原意,但它卻是人們在閱讀作品過程中的一個普遍現象,讀者總在尋找和作品相關的時代背景和作家的生平等信息,試圖能更準確的理解作品,這種現象肯定了作品是時代的產物,是作家生命體驗的表達,是藝術技巧使用的結果等。事實上,“知人論世”使孟子詩學作為一種交往對話的藝術模式,具有了相應的文化基礎。

“知人論世”,強調閱讀古人的詩,研讀他們的作品,一定要了解詩人的為人,了解他們所處的時代,要和古人交朋友,才能夠真正做到“以意逆志”,在本質上,它是要把作品放在特定的時代,探索詩人和作品生成的時代背景,才能更準確和有效的理解詩人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文學作品是作家和讀者進行交往和對話的自由領域,它使古代和現代,為人和為文,內在精神和外在世界相互統一在生命主體問的交往和對話中。

二、“志”——詩人主體之“志”

《尚書·堯典》中記“詩言志,聲依詠,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詩言志”強調詩歌是詩人情感意志的表達。后來漢代的《詩大序》中記“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衷而形于言,……”,它是先秦儒家詩學的系統總結和發展,也認為詩是“志”的表現方式,是通過語言組織來表達情感的。在這里,“詩”和“志”通過語言文字連接在一起的,“志”是內在的,隱性的,“詩”是外在的,顯性的,兩者互為表里,“詩”體現出來的是人心中的“志”,而“志”需要通過語言呈現,寫出來的就是“詩”??磥?,只有準確的理解和分析“詩”中所包含的意蘊,才能有效的把握詩人之“志”。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以“志”釋“詩”,說“詩,志也。從言寺聲。”又說“志,意也,從心之聲。”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將“志”和“意”互訓,“志者,意也?!庹撸疽玻痹诠盼闹?,“志”又和“識”相通,是“記也”的意思。如“志之所不能無言,故識從言,記也?!边@樣,“志”、“意”、“詩”三者就可以相互解釋,但各有側重。聞一多則直接說“志”和“詩”原來就是一個字。從“志”的實踐使用中看,“志”有三個相通的意義:一是記憶;二是記錄;三是懷抱?!霸娧灾尽保瑥娬{詩是用來表達詩人的“志…‘意”,它可以是個人情感的抒發,這時,詩人需要借助自己的記憶,在詩中陳述自己的懷抱,并借助語言文字記錄下來,才能成為詩。這樣,“志”的三個意義在詩的世界中相因相生,成為一體。于此,“以意逆志”,就是要理解和把握詩人如何生“志”,占“志”和陳“志”的。在古代中國,詩歌、音樂和舞蹈是相互統一在一起的,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實踐方式也越來越豐富,勞動對象材料所具有的價值意義和主體觀念的表達方式也在相互促進,三者不斷分化,遂成為三種不同的藝術種類?!对姶笮颉分姓f:“……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志。”…它將“情”、“志”的表達融為一體。而先秦的“詩言志”,“志”重在個人懷抱。如《論語·公治長》中“顏淵,季路侍。子日,‘盍各言爾志?’《論語·先進》中孔子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各言其志”等,其“志”都是說出自己的人生懷抱。這里,“志”需要直接表達出來,在語言文辭中呈現,或是在音樂、舞蹈的配合下,使“志”更明晰。

另外,在春秋時代,禮樂崩壞,重聲輕義,雅樂漸亡,詩樂逐日分化,經世致用,斷章取義的用詩觀,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非常普遍。“賦詩言志”,“獻詩陳志”的文獻記錄也很多,如《左傳·襄公十九年》有“晉侯享之。范宣子為政,賦《黍苗》,季武子再拜稽首日:小國之仰大國也,猶黍苗之仰膏雨也。若常膏之,則天下睦,豈維敝邑,賦《六月》?!彼囊馑际钦f盟國有難,晉國理應提供幫助。季武子之所以站起來賦《六月》,是由于范宣子賦詩《黍苗》。這里,雙方是在用詩的過程中“斷章取義”,各取所需,并能夠相互感發對方,在各自的想象和聯想中完成對話和交流。“詩”是交往對話的媒介,也是理想的場所,它含蓄、委婉且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其“志”足借別人的“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思想和懷抱。如《詩經·小雅·節南山》中有“家父作誦,以究王洶。式訛爾心,以畜萬邦?!薄对娊洝り愶L·墓門》中有“夫也不良,歌以訊之。訊予不顧,顛倒思予”。《詩經·小雅·四月》中有“君子作歌,維以告哀”等。在這里,“詩”變成了美刺上政,抒情達意的工具。讀“詩”的人需要明“志”,才能夠準確的理解詩人之“志”。

因此,詩人通過語言直接表達自己的懷抱,或是以詩的方式來說明自己心中之“志”,或是借別人的“詩”來表達自己心中的事,其中的“志”,都包含著詩人之“志”。孟子要求讀詩的人不能“以文害辭,以辭害志”,需要“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就是要以文辭為媒介,做到恰到好處的判斷,和詩人進行交往對話,理解接受詩人之“志”。

三、“逆”——對話交往的方式

許慎《說文解字》中說“逆,迎也”,“逆”的本義是方向相反。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逆迎二字通用”。《周禮·地官·鄉師》中鄭玄注為:“逆,猶鉤考也?!敝熳郧逶凇对娧灾尽け扰d》中解釋為“以己之意應受詩人之志而加以鉤考。”綜合以上諸種看法,“逆”字包含了以下意思:一,迎受,接納。二,回溯,反求。三,鉤考,推測等。在“以意逆志”中可以解釋為:讀者借助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閱讀經驗以及生命體驗,以文辭為媒介,通過想象和聯想等心理活動,去推測,揣摩作品的意義,在自己理解和接受的基礎上,以求取詩人的人生懷抱。“逆”變成了一種交往對話的模式,需要讀詩人反復的揣摩和溝通,才能完成“逆”的目的,以求取詩人之“志”。

因此,“以意逆志”的完整過程可以是:一,以文辭為依據,讀者從語言文字人手,理解文辭的意義,尋找途徑,使文章義理能夠相互貫通,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二,讀者借助于自己的人生經歷和體驗,通過想象和聯想等心理活動,在頭腦中生成一系列的藝術形象,使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呈現出來。三,讀者在文辭章句中推敲、琢磨作品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在文辭的修飾和藝術形象的塑造中,理解、分析作家的價值取向和歷史理性標準。四,讀者以自己的生命體驗來體悟詩人的生命意志,以讀者之“意”來迎取詩人之“志”,字求其訓,句尋其旨,能辨義理于精微之處。五,讀者要將生活和藝術融為一體,將個人的生命和人類的生命相互貫通,在藝術的審美世界中自由的創造,將個體生命的有限性和人類生命存在的無限性相互統一。

最終,讀者在“詩”的世界中去迎取詩人之“志”,通過“逆”的方式,直覺體悟,就會信心百生,在審美認知的同時,也就發現了詩人之“志”,并能體驗和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創造,也就不會穿鑿字句,斷章取義,而和詩人相會于自由之地,有效的交往和對話。

孟子以自己的閱讀實踐,使“以意逆志”的對話交往理論具有了可操作性?!睹献印とf章上》中記錄了成丘蒙請教孟子關于閱讀是事情:“舜之不臣堯,則吾既的聞命矣。詩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臀叟之非臣,如何?…孟子否定了咸丘蒙斷章取義的讀詩方法。又舉例說明,“如以辭而以矣,《云漢》之詩曰:‘周馀遺民,靡有孑遺?!潘寡砸?,是周無遺民也。”孟子認為分析詩,不能因為個別的文辭和句子而曲解整篇文章的意義,不能將藝術中的“夸張”敘述當作生活中的真實,即藝術真實不是生活本身的再現。讀者要按照藝術規律來認識和理解作品。

四、孟子詩學——社會交往模式

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交往方式,它強調兩個具有語言和行為能力的主體,能夠用符號作為中介,在一定的語境下達成交往和對話。文學藝術作為一種話語符號存在,是主體之間進行交往對話的理想之域,它包括了以作品為中心,作家和讀者,與現實世界、精神世界和藝術世界之間的交往,以及與同時代的作家和讀者之問的交往和對話等。在藝術世界里,人們能夠真正感受到自己所具有的創造性,體驗到人的自由和解放。在情感和想象的世界里,人也可以最充分的占有他自己的本質,并按照美的規律認知對象和自己,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它使對象不斷向人展示出自身存在所具有的價值和意義,而人則能在對象的世界中發現自身的存在位置,人內在精神的豐富性和對象存在的多樣性在藝術的活動中可以全部顯現出來。于是,文學活動在人類社會、自然世界和文化存在中構成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交往模式,它能夠喚起生命體對于自身存在價值的認知、理解、評價和判斷。

“生產是消費,消費是生廣:。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對方??墒峭瑫r在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中介運動,生產中介著消費,它創造出消費的材料,沒有生產,消費就沒有對象。但是,消費也中介著生產,因為,正是消費替產品創造T主體,產品對這個主體才是產品。產品在消費中才得到最后完成?!弊骷业膭撛爝^程就是對社會生活的消費,通過自己的感性認知和理性判斷,獲取藝術生產的素材和材料;作家又借助于語言文字將個人頭腦中所構思成熟的意象序列進行排列表達,生成文本存在。這時作家既是消費者,又是生產者,一方面,他消費著社會物質世界的材料和相應的精神觀念,并將個人的思想融化其中,一方面,他又生產著屬于社會和個人的文學文本,以滿足社會中無數讀者的需要。在具體的文學閱讀和理解過程中,它實現了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和對話,文學話語則成為人們相互交往和對話的工具。

德國理論家哈貝馬斯在吸收馬克思的理論方法后提出了“交往行為理論”:認為社會交往是通過語言進行的人際交往,體現了具有普遍價值的“交往理論”。具體說,這種“交往理論”包括了真實性,即理論理性;正確性,即實踐理性;真誠性,即審美倫理理性。語言的交往包含了這三種不同的理性要求,叉能夠體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對于文學藝術活動來講,它具備了這種交往的要求,詩人所表達的文學話語和生活事實相符合,遵循社會所認同的一致規范,文學的反映過程需要選擇一種嚴肅的態度,這樣,文學話語在相互交往中便具有了有效性,否則,就無法為社會所認同和接受。文學活動中的交往性,突出表現的效果,是要在作家和讀者之間建立起心靈溝通的橋梁,達成真、善、美方面的普遍性共識。這樣,文學話語的交往模式就會為社會生活交往提供相應的價值理性和參照標準,文學也就成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者。

“一部文學作品并不是一個自身獨立的,向每一時代的每一讀者持同樣觀點的客體。它不是一尊紀念碑,形而上學的展示其超時代的本質。它更多的象一部管弦樂譜,在其演奏中不斷獲得讀者的新反響,使本文從詞的物質形態中解放出來,成為一種當代的存在。”。每一時代或是每一讀者都會以自己的生命體驗去感受和理解作品,進行觀念性的再創造。已經確定了的文本,要求讀者如何去理解和接受它,這樣,讀者也就不會過分的偏離和違反作家之“志”,而每·位讀者義會受到性別、經歷、興趣、時代、種族、環境、社會習俗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使他們的創造又具有普遍性和個體性的雙重特征。正是這種具有雙重性的社會交往方式,才促成了藝術價值的不斷生成和實現。

五、總結

孟子詩學更多的是將藝術活動作為一種社會交往對話的工具,按照自己的理想,推行儒家的“仁政”學說,它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語言在孟子的話語世界中具有很好的論辯性,能夠有力的傳播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孟子·公孫丑上》中說:……“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日: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問。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沃^知言?日:波辭知其所蔽,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知言”就是要善于分析別人的言辭,使“誠辭”,片面的言辭;“辭”,過分的言辭;“邪辭”,違背正道的言辭;“遁辭”,躲躲閃閃的言辭,都能夠被準確的認知、分析、理解和判斷。在本質上,孟子是要求讀者應具有“知言”的能力,才可以恰當的閱讀和理解作品的意義,準確的和詩人進行溝通,知曉詩人之“志”。

篇3

【關于禮儀修養小常識】

第一,禮儀是一種道德行為規范。

規范就是規矩、章法、條條框框,也就是說禮儀是對人的行為進行約束的條條框框,告訴你要做什么,不要作什么。如果你到老師的辦公室辦事,進門前要先敲門,若不敲門就直接闖進去就是失禮的。禮儀是一種道德行為規范,表明禮儀比起法律、紀律,其約束力要弱的多,違反禮儀規范,只會讓人產生厭惡,別人不能對你制裁,為此,禮儀的約束靠道德修養的自律。

第二,禮儀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對他人的尊重。

尊重是禮儀的本質。人都要有被尊重的高級精神要求,當在社會交往活動過程中,按照禮儀要求去做,就會使人獲得尊重的滿足,從而獲得愉悅,由此達到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

第三,禮儀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系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

沒有它,社會正常的生活秩序就會被破壞,在這方面,它和法律、紀律共同起著作用。

第四,禮儀要求全體成員共同遵守。

道德體系中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職業道德、婚姻家庭道德、社會公德。禮儀要求全體成員共同遵守,因此停止屬于社會公德的內容。社會公德是最簡單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如果一個人連社會公德都不能遵守,那么就說明這個人的道德修養太差了。由此說明禮儀修養的重要性。

第五,禮儀要求在人際交往、社會交往中遵守。

這是它的范圍,超出這個范圍,禮儀規范就不一定適用了。如在公共場所穿拖鞋是失禮的,而在家穿則是正常的。

在現實生活中,知禮、守禮、行禮的人會贏得別人的尊敬和信任,反之,非禮、棄禮的人往往為社會所唾棄。作為大學生要注重禮儀修養。然而,禮儀修養決不僅僅是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它是與人內在的道德、文化和藝術修養密切相關的,是其內在的道德、文化和藝術修養的反射和折射。古人云:“相由心生。”說明了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現在人也曾提出這一觀點:知識美容論。他們認為掌握豐富的知識,深化自己的內涵,是一種深層次的化妝,生命的化妝。因為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文化素養這些內在的品質。這才是人生命美的長青樹。比如,有的人盡管穿著高級的名牌衣服,但他的服飾樣式、色彩的選擇都不合適,穿在身上整體效果并沒有顯示出美的效果;有的人禮儀語言表達很動聽,但給人的感覺是言不由衷;有的人在社交場合盡管按要求做了一些禮儀動作,但只是形似沒有神似,因為他沒有外在表現的根基——內在的修養。為此,大學生在學習行為規范的同時,還要注重自己的內在修養,在勤奮求知中不斷地充實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禮儀水平。大學生注重內在修養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思想道德修養

思想道德修養是反映一個人的道德意識、信念、行為和習慣的磨練與提高的過程,同時也是指達到一定的境界 。有德才會有禮,缺德必定無禮,道德是禮儀的基礎?,F實生活中,為人虛偽、自私自利、斤斤計較、唯我獨尊、嫉妒心強、苛求于人、驕傲自滿的人,對別人不可能誠心誠意、以禮相待。因此,只有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養,不斷地陶冶自己的情操,追求至善的理想境界,才能使人的禮儀素質和禮儀水平得到相應的提高。

二、文化修養

風度是人格化的表征,是精神化了的社會現象,它是人們長期而又自覺的文化思想修養的結果。有教養的人大都懂科學、有文化。他們思考問題周密,分析問題透徹,處理問題有方,而且反應敏捷,語言流暢,自信穩重,在社會交往中具有吸引力讓人感到知識上獲益匪淺,身心上愉快舒暢。相反,文化層次較低的人,缺乏自信,給人以木訥、呆滯或狂妄、淺薄的印象。因此,只有自覺地提高文化修養水平,增加社交的“底氣”,才能使自己在社交場合上溫文而雅、彬彬有禮、瀟灑自如。

篇4

[關鍵詞]禮儀;商務活動;重要性;必要性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崇尚禮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禮儀,作為一種傳統美德,具有歷史的傳承性,具有不衰的生命力。現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商業社會競爭激烈,要比別人優勝,除了卓越能力外,還要掌握有效溝通及妥善人際關系,而更重要的是擁有良好優雅的專業形象和卓越的商務禮儀。

一、禮儀及商務禮儀的含義

“禮”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相互交往時的一種行為規范。商務禮儀是商務人員與客戶交往的行為規范。商務禮儀是在商務活動中體現相互尊重的行為準則,其核心是一種行為的準則,用來約束我們日常商務活動的方方面面。商務禮儀的核心作用是為了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是商務活動中對人的儀容儀表和言談舉止的普遍要求。

二、商務禮儀的作用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各種商務活動日趨繁多,禮儀也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1.規范行為。禮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規范各種行為。在商務交往中,人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合作,如果不遵循一定的規范,雙方就缺乏協作的基礎。禮儀規范可以使人明白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利于確定自我形象,尊重他人,贏得友誼。

2.傳遞信息。禮儀是一種信息,通過這種信息可以表達出尊敬、友善、真誠等感情,使別人感到溫暖。比如,帶客戶出去吃飯時你的舉止得體與否也許就決定了交易的成功與否。在商務活動中,恰當的禮儀可以獲得對方的好感、信任,進而推動事業的發展。

3.增進感情。在商務活動中,隨著交往的深入,雙方可能都會產生一定的情緒體驗。禮儀容易使雙方互相吸引,增進感情,導致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反之.如果不講禮儀,粗俗不堪,那么就容易產生感情排斥,造成人際關系緊張,給對方造成不好的印象。

4.樹立形象。一個人講究禮儀,就會在眾人面前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一個組織的成員講究禮儀,就會為自己的組織樹立良好的形象,贏得公眾的贊省?,F代市場競爭除了產品競爭外,更體現在形象競爭。一個具有良好信譽和形象的公司或企業,就容易獲得社會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就可在激烈的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所以,時刻注重禮儀,既是個人和組織良好素質的體現,也是樹立和鞏固良好形象的需要。

三、商務禮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學習并正確的運用商務禮儀既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又是人際交往中適用的一種藝術,一種交際方式或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就一定要掌握商務禮儀的技巧。從個人的角度來看,掌握一定的商務禮儀有助于提高人們的自身修養、美化自身、美化生活。并能很有效的促進的社會交往,改善人際關系,還有助于凈化社會風氣。試想一下,一個微笑,一句關懷都能給人以心靈上的溫暖,并且可以使自己的心情也隨之愉快起來,何樂而不為呢?從企業的角度來說,掌握一定的商務禮儀不僅可以塑造企業形象,提高顧客滿意度和美譽度,并能最終達到提升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目的。商務禮儀是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企業形象的主要附著點。但凡國際化的企業,對于商務禮儀都有高標準的要求,都把商務禮儀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獲得國際認證的重要軟件。商務禮儀是構成形象的一個更廣泛的概念。而形象就是商務人士的第一張名片!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企業對企業自身的形象以及員工的形象越來越重視。專業的形象和氣質以及在商務場合中的商務禮儀已成為在當今職場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已成為企業形象的重要表現。

商務禮儀在人們的社會交往中越來越重要??突f,一個成功的企業,18%需要專業技術,82%需要有效的人際關系的溝通。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精神文明的追求也越來越高,掌握好商務禮儀,從而更加有效的與他人溝通,取勝于商海。商務禮儀的運用不但體現了個人的自身素質,也折射出所在企業的企業文化水平和企業的管理境界。在商務場合當中,禮節、禮貌都是人際關系的“劑”,能夠非常有效地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摩擦,最大限度地避免人際沖突,使商務場合的人際交往成為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在滿足人們的社會交往需求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被尊重的需求。良好商務禮節能營造良好的商務交往氛圍,為企業的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相反,可能會給企業造成不良的影響和帶來巨大的損失。

有故事說到某公司總經理因為交易對方的銷售經理不懂得基本的握手方式而不進行下一步的合作。這個故事給我很大的觸動和啟發:在商務活動中,商務人員個人形象并不僅僅代表自己,還代表個人所為之工作的企業,因此,在商務場合當中,商務人員的儀容、儀表、儀態,一切的言行舉止都格外重要,每個員工的良好形象,在商務交往對象眼里都是企業良好的形象,而任何一個員工的不良行為,都會破壞整個企業的良好形象。

學習商務禮儀,不僅是時代潮流,更是提升競爭力的現實所需。是否懂得和運用現代商務活動中的基本禮儀,不僅反映出我們自身的素質,而且折射出我們企業文化水平和經營方針。我們的一舉一動,行為舉止都時刻代表著公司的形象,所以,不管在任何社交場所下,我們一定要做到約束自己,尊重他人,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一個人講究禮儀,就會在眾人面前樹立良好的個人行象。中華民族素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在當今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經濟的飛速發展,商務往來變的越來越頻繁,商務禮儀在企業的商務活動和對外交流中顯得尤為重要!一個組織的成員講究禮儀,就會為自己的組織樹立良好的形象,贏得公眾的贊譽?,F代市場競爭除了產品競爭外,更體現在形象競爭。一個良好信譽和形象的公司或企業,就容易獲得社會各方的信任和支持,就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商務禮儀能展示企業的文明程度、管理風格和道德水準,塑造企業形象。良好的企業形象是企業的無形資產,無疑可以為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由此,禮儀在商務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和運用商務禮儀對于商務人員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袁桂娟.公關與商務禮儀[M].北京大學

篇5

在日常交往中,人人都要講究禮貌,注重禮儀。禮貌禮儀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她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禮儀就如同一片陽光、一束鮮花、,一串笑聲,悄然地給生活帶來溫馨,給工作帶來成功。禮貌禮儀不像法律那么威嚴,也不像道德那么肅然。平時也許你并沒有感到她的存在,而當你冒犯了她時,尷尬、失意、孤獨就會接踵而至,這時你定會感受到她的重要。如果你工作中一帆風順,與人交往時左右逢源,生活中處處受人尊重,這其中,禮貌禮儀一定助了你一臂之力。禮貌禮儀不是一朝一夕學來的,而是在長期生活中不斷磨煉逐漸形成的;禮貌禮儀不是刻意的模仿,她就出現在你日常交往的不經意之中。如果你想在日常交往中成為受人歡迎的人,那么就應當注意遵守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禮貌準則。

一、遵守公德

公德,是指社會公民為了維護整個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而共同遵守的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社會公德內容極其廣泛,包括愛護公物,遵守公共秩序,講究公共衛生,尊老愛幼,救死扶傷,

見義勇為等。遵守公德是文明公民應當具備的品質,也是一種禮貌修養,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應當模范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有些人在公共場所大喊大叫、違反交通秩序、隨地吐痰等,這些不文明行為就是不遵守社會公德,破壞了社會風氣,理應受到譴責。不遵守公德就是不尊重他人,同樣也是不尊重自己,就是沒有禮貌的表現。

二、尊重他人

禮貌禮儀是以尊重他人為基礎的,沒有對他人的尊重,禮貌禮儀也就無從談起。在社會交往中,人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而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就要尊重他人。在社會交往中,人人都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那種以貌取人、以權取人、嫌貧愛富的人自己就是最被人看不起的,在與人交往時自以為是、居高臨下或阿諛奉承也是令人生厭的。尊重他人,應當體現在與人交往時,尊重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勞動,尊重他人的正當權利,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還應當體現在:上級對下級的關心和幫助,下級對上級的敬重和支持,教師對學生的愛護和培養,學生對老師的尊重和理解。尊重他人,也應當體現在尊重他人的愛好和習慣,不取笑和侮辱他人,不把自己的愛好和習慣強加于人,不以自己的好惡來評價他人。尊重他人更應當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尊重老人、照顧老人、愛護兒童,以及女士優先的紳士風度上。

三、遵時、守信

遵守時間,恪守信用,是現代人際交往中最一般而又最重要的禮貌修養。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率,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共識。在社會交往中,不違時、不失約是極其重要的禮貌行為。浪費別人的時間是對別人極大的不尊重。約定的聚會或社交活動,應當準時或稍稍提前到達。如果確實不能如約到達,應提前通知主人,以便讓他另作安排。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認真去做,不管有什么困難都應盡力做好。

如果根本就沒有能力做到的事就不要隨便答應別人,千萬不要因為要面子或爭強好勝而勉強答應別人的請求。若是答應了別人又辦不到比不接受別人的請求更沒有面子,而且是非常失禮的。在社會交往中,言而無信的人最終會失去大家的信任。

四、真誠、友善

待人接物應當做到真誠友善。真誠就是對人要誠心誠意,坦蕩磊落,不虛情假意、口是心非、陽奉陰違。別人有困難,要挺身而出,真心相助,不圖回報。友善,就是待人要善良友好,不存惡意,不算計別人,更不能為了個人的利益欺騙別人,傷害別人。有的人為了討好別人,花言巧語、虛情假意,雖然有時也能討得別人的一時喜歡,但最終還是得不到別人的信任。有的人以貌取人,以地位取人,趨炎附勢,這種人遲早會被人們所唾棄。待人真誠友善,才真正是對別人的尊重和禮貌。

五、理解、寬容

理解是人際溝通的橋梁。理解別人表現為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善解人意,體諒對方。在與人交往時,要善于觀察別人的心理變化,主動去理解別人,關心別人,對方還沒想到的事你事先為他想到了,并且幫他做到了,這樣就很容易做到與人溝通。寬容就是要豁達大度,寬宏大量,有很強的容納意識和自控能力。只有理解別人才能做到對人寬容。理解別人就包括容忍別人的缺點錯誤,即使在雙方發生沖突的時候,在對方不理智的時候,也要忍讓。不要針鋒相對,也不要得理不讓人,可以待對方冷靜下來再有理、有利、有節地處理問題。有時寬宏大量就是一種很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篇6

禮儀規范的對象是個人行為修養,它適用于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的交往。

禮儀是從屬于公共關系學的一門學科,是公共關系學的一個子學科。公共關系學是現代社會中一個社會組織塑造組織形象的科學,禮儀作為子學科塑造,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的則是個人形象。

禮儀大致分為政務禮儀、商務禮儀、服務禮儀、社交禮儀、涉外禮儀等五大類。因為禮儀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各分支禮儀內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禮儀內容都大體相同。

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講,禮儀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

從交際的角度來講,禮儀是人際交往中的一種適用藝術,是一種交際方式和交際方法。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習慣做法。

從傳播的角度來講,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進行相互溝通的技巧。

從個人的角度來講,禮儀的主要功能是有助于提高個人的自身修養和素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進人們的社會交往,改善人際關系;還有助于凈化社會風氣。

從團體的角度來講,禮儀是企業文化、企業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企業形象的主要附著點。大凡國際化的企業,對于禮儀都有高標準的要求,都把禮儀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內容。同時,禮儀也是獲得國際認證的重要軟件。

禮儀包含“禮”和“儀”兩種形式,禮者敬人也,要知禮、懂禮、講理,要示人以尊重?!皟x”即儀式,就是表現形式。要將你所掌握的禮儀知識準確、恰當地表現出來。

篇7

關鍵詞:禮儀 秘書規范 修養

引言

秘書是領導的參謀助手,其職責之一是為領導服務。要想把秘書工作做好,除了要有較強的業務能力,較高的品德修養外,還要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由于秘書這個職業要求和不同人打交道,做秘書就必須要懂禮儀方面的知識,這是當秘書的基本素質之一。

1.秘書禮儀概述

禮儀是指在社會交往中以建立和協調人際關系為目的形成的、被人們所認同和遵守的行為準則,包括儀式和禮節兩方面的內容。禮儀有社會歷史性、交往規范性、繼承發展性、復雜多樣性等特點。

秘書禮儀就是秘書工作人員在社會交往中應遵守的禮儀規范和準則,是秘書修養的重要內容,也是秘書應有的基本素質。秘書禮儀的功能有:規范社交行為,塑造良好的形象,協調人際關系,促進工作績效。秘書禮儀要遵循以下四個基本原則:一是平等原則;二是尊重原則;三是真誠原則;四是靈活原則。

2.秘書禮儀規范

2.1 秘書的儀表

儀表的禮儀很重要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三秒鐘”就可以給人一個印象,因此秘書的整體素質修養、性格等特征就是從儀表方面反映出來的。秘書的儀表主要體現在服飾和美容兩方面。服飾要求整潔大方、展示個性、整體和諧。美容要求在儀表的整理方面應注意發型、面容的清潔、保持服飾整潔,儀容方面女性秘書要求化淡妝,而且要注意在不同場合的化妝,化妝要注意場合,不允許在公共場合化妝。

2.2 秘書的儀態

儀態是各種身體姿勢的總稱,是一種非語言形式,具有表露、替代和輔佐的作用。秘書的儀態要求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站姿,基本要求是均衡、挺直、靈活,在正式場合要具備“挺直如松”的氣度,避免不良的站姿;坐姿,基本要求穩、直,達到“坐如鐘”的要求;走姿,基本要求抬頭、挺胸、收腹、兩眼平視,步子要均衡;手勢,手勢是一種帶有情感交流的體態語言,能夠傳達豐富的感情,如揮手告別、拱手答謝、招手致意、拍手稱贊、擺手拒絕等;目光,與人交往目光要平和親切,在交往中注意凝視的運用;秘書要避免當眾瘙癢、避免不雅動作等不雅的儀態。

2.3 秘書活動禮節

秘書活動禮儀主要表現在典禮儀式、迎來與送往、宴請與赴宴方面。接待禮儀,接待客人是秘書的日常工作工作之一,這里面包括歡迎來賓、接待方式、送別客人等環節,每個環節都應講究禮儀。秘書組織典禮儀式,要著重做好以下工作:擬定典禮儀式的程序;擬制出席典禮儀式的賓客名單;組成接待小組負責接待賓客;確定賓客坐席;布置和檢查音響設備等。

宴請和赴宴是社交中的一項重要活動。秘書在宴請禮儀中要注意:明確宴請的目的和規格;確定宴請的時間和范圍;制作和發送請柬;進餐位次排列;迎送賓客。赴宴要注意及時向宴請的主人答復,服裝要整潔大方,出席宴會以正點到達為好。

3.如何提高秘書禮儀修養

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禮儀屬于道德范疇,受道德的支配,道德是禮儀的基礎,決定并制約禮儀。秘書應樹立以下良好的職業道德:不計名利、任勞任怨的奉獻精神;忠于職守、團結協作的工作作風;勤儉辦事、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自我約束的組織紀律。

要有謙恭的工作態度。秘書所處的位置,一舉一動都很引人注目。對待領導要掌握分寸,服務得體;對待同事要要以誠相見,互相幫助。

要用規范而禮貌的語言。秘書語言包括書面語言、口頭語言、體態語言。通過體態語言積累和提高秘書禮儀素質。良好的體態語言能夠成分體現出秘書禮儀的素質和修養,如談話時要注意凝視對方眼睛,配以點頭等肢體語言表示真誠、贊同和理解。秘書要謙虛學習掌握諸如此類的肢體語言,進一步提高禮儀修養。

加強溝通協作。秘書人員應多向身邊有經驗的人請教,交流心得體會。

結束語

對秘書來說,做好秘書工作,遵守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秘書禮儀體現在政治交往、商業活動中,秘書必須不斷提高禮儀修養,才能更好的做好秘書工作。

參考文獻:

篇8

個人禮儀修養即社會個體以個人禮儀的各項具體規定為標準,努力克服自身不良的行為習慣,不斷完善自我的行為活動。從根本上講,個人禮儀修養就是要求人們通過自身的努力,把良好的禮儀規范標準化作個人的一種自覺自愿的能力行為。今天,強調個人禮儀修養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表現在:

首先,加強個人禮儀修養有助于提高個人素質,體現自身價值。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是人所共知的。然而現實生活中,人們卻都在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追求著自身的完美,尋找通向完美的道路。爭當“名牌”人,強調“外包裝”者有之;注重“臉蛋靚”、在乎“身段好”者也有之,但這些均不足以使人發生美的質變。費時費力費錢財之后,不仍有不少人依然是“敗絮其中”嗎?我們認為,只有將內在美與外在美統一于一身的人才稱得上唯真唯美,才可冠以“完美”二字。加強個人禮儀修養是實現完美的最佳方法,它可以豐富人的內涵,增加人的“含金量”,從而提高自身素質的內在實力,使人們面對紛繁社會時更具勇氣,更有信心,進而更充分地實現自我。

其次,加強個人禮儀有助于增進人際交往,營造和諧友善的氣氛。

人稱個人禮儀是人際交往的“劑”。作為社會的人,我們每天都少不了與他人交往,假如你不能很好與人相處,那么在生活中、事業上就會寸步難行,一事無成。俗話說:“禮多人不怪”。人際交往,貴在有禮。加強個人禮儀修養,處處注重禮儀,恰能使你在社會交往中左右逢源,無往不利;使你在尊敬他人的同時也贏得他人對你的尊敬,從而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趨融洽,使人們的生存環境更為寬松,使人們的交往氣氛更加愉快。

篇9

社交禮儀,是人們相互交往中的一種行為規范。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都離不開社交禮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交往不斷增多,講究社交禮儀越來越凸現出它的緊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尤其是機關干部,主要是與人打交道,做人的工作,在工作交往中更應當注意禮貌禮節,處處做到儀表端莊,謙遜和藹,文明禮貌,保持一種有素質,有修養的良好形象。

實踐證明,儀表整潔,舉止端莊,談吐文明,講究社交禮儀,也是做好人的工作的一種有效手段。如接待來訪者,百姓來向你反映問題,而你舉止不得體,講話粗魯,心不在焉,就會缺乏信任度,引起來訪人的反感,甚至可能反目為仇,不歡而散。而要是來訪者反映情況,你彬彬有禮,熱情接待,耐心傾聽,就會給人一種有信任度的感覺,讓人家滿腹牢騷而來,滿意高興而去。同樣是接待來訪者,講不講究社交禮儀,注不注意禮貌禮節,就會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效果。

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社會交往日益增多,社會禮儀也顯得更加重要。為適應這個新形勢,機關工作場所十分需要有禮儀禮節的氛圍。機關工作人員作為機關工作的“主體”,要有效地做好日常工作,亟待注重三個方面的問題:

其一、更新觀念,適應形勢。懂得機關禮儀是社交禮儀的重要方面,明確講社交禮儀與做好機關干部的關系,正確認識在機關日常工作中講禮儀禮節與做好機關日常工作關系的哲理,從而提高講究禮儀禮節的自覺性。

篇10

關鍵字:大學生;公共禮儀;公關禮儀教育

一、 禮儀和公關禮儀的概念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禮儀對國家、集體和個人都至關重要。公關禮儀對一個社會組織公共關系活動的開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所謂禮儀,就是人們在各種社會交往中為了互相尊重,在言談舉止等各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規范、程序。所謂公共關系禮儀,就是社會組織的公共關系人員或其他人員在公共關系活動中,為了樹立和維護組織的美好形象,在開展公共關系活動時所必須遵循的尊重公眾,講究禮貌、禮節,注重儀表、儀態、儀式等的程序或規范。

二、當前大學生公關禮儀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毫無疑問,禮儀教育應當從小抓起,遺憾的是,在我國,由于應試教育的長期存在,使得大多數家長和老師只關注學生的學習成績,忽視了禮儀對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在學校,從小學到中學,老師們想方設法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只要學習成績提高了,學生就會得到表揚,禮儀教育被徹底地拋之腦后。到了大學,面對著大學生不得不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即將踏入職場進入社會,許多高校才開設了《公關禮儀》課來普及禮儀知識,讓大學生學習公關禮儀的基本知識,幫助學生掌握交往技巧,積累交往經驗。但它僅僅是一門選修課,仍然沒有得到學校與老師的足夠重視。

當代大學生大部分不明白禮儀的重要性,認為只要掌握了文化知識,再腳踏實地,就一定會大有作為。殊不知,整潔大方的個人儀表、得體的談吐、高雅的舉止、良好的氣質風度能讓學生在工作中錦上添花,在職場中如虎添翼,對于取得良好的工作成績大有裨益。

(二)強調理論知識,忽視實踐鍛煉

在高?!豆P禮儀》課上,基本上是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地接受理論知識,缺乏必要的實踐鍛煉。禮儀教學只停留在理論層面如握手禮儀、站姿禮儀、坐姿禮儀、服飾禮儀等,僅僅是知識講解,缺乏實際操作,學生課后很容易就忘記,不能適應畢業后實際工作的需要。禮儀教育具有實踐性,具有知行統一的要求,學了禮儀,知道了禮儀的規范和要求,就應該付諸行動,按禮儀的規范和要求去做。只有經過實際的訓練,將過去養成的一些不良習慣、不良行為逐漸改正,禮儀教育才能收到實效。

(三)禮儀教師的專業水平不到位

身教重于言教,作為教師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可是現實教學過程中,教師這方面的意識不強,很多教師本身都沒有真正領悟禮儀的本質,對禮儀專業知識的深入了解和對禮儀操作技能的熟練掌握程度不夠,主要原因是禮儀教師多半是半路出家,所學專業與禮儀并不相關,只是照本宣科講授禮儀規范,并沒有真正理解這些禮儀規范對于行業需求的深刻意義,缺乏對學生明確有效的指導。

三、提高大學生公共禮儀教育有效性的建議

(一)高校應為禮儀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

當今社會,對人才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教育不能只是教給學生系統的知識,還應該教會學生在社會中如何進行交往。高校應重視大學生禮儀教育,將《公關禮儀》課納入全體學生的必修課程,切實提高教師的禮儀修養,發揮教師的引導、示范作用。高校還應積極利用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禮儀教育實踐活動的基地,讓學生到實踐中去嘗試,在實踐中提高禮儀修養。此外,大力營造禮儀教育的校園氛圍,教育廣大學生從基本的儀表、言談做起,從身邊點滴小事做起。要讓學生在學校就接受良好的禮儀教育,要從最基本的禮儀規范入手,自覺遵守校園的管理制度,愛惜公共設施和校園環境,積極參加有益校園的活動,使學校有個良好的禮儀氛圍。

(二)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禮儀雖然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是禮儀的道德內涵,要求禮儀教育必須注重理論講授。不僅要讓學生靈活運用規范,還要讓學生從內心理解為什么要做這樣的禮儀規范。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牢牢記住,并身體力行。同時,也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把禮儀規范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工作有機聯系起來。各類的實踐環節要精心設計,要結合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設計具體內容。另外,應大力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禮儀活動和社會公共活動,不斷地解決各種人際交往問題,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親自體驗運用禮儀知識的成功感覺,以社會交往活動來強化所學知識。具體而言,學??刹欢ㄆ谂e辦禮儀知識競賽、禮儀風采展以及禮儀情景劇比賽等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在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時,應給予必要的指導,以便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禮儀素質水平。

(三)切實提高教師的禮儀修養

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要提高大學生公共禮儀教育的實效,必須要高度重視提升教師的禮儀修養。高校應該把教師禮儀修養的提高擺上日程,把教師禮儀培訓納入崗前培訓,組織師德形象良好、專業水平高的優秀教師觀摩課,樹立先進典型,用典型的力量帶動人,用先進的力量引導人,用榜樣的力量鼓舞人,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先鋒模范作用,并給與獎勵。禮儀教師要認真學習研究古今中外的禮儀知識,不斷提高禮儀專業素養,成功塑造良好的專業形象。

參考文獻:

[1]陶應虎 顧曉燕.公共關系原理與實務[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葛軍.加強對大學生的公關禮儀教育[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5).